第一篇:观后感、院训
观看人民的好儿女心得体会感想
通过收看吴孟超先进事迹报道,第一次看到《人民的好儿女》中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人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特别是吴孟超院士让自己的人生因奉献、拼搏、无私、创新而丰富多彩,吴老数十年如一日,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和国际肝脏外科界的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他不仅是肝胆方面的‘名医’,而且与人民肝胆相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要向他学习,始终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吴老无愧于“人民医学家”的称号,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们当以吴老为楷模,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心怀病人、苦练技能、勇于创新,为更好地从事医疗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老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一个信念坚定的军人、一个品行高洁的老人、一位本色不改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他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计名利,脚踏实地,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药剂组:印青
2012年2月15日
医 院 院 训
求精务实关怀创新 求精 对诊疗技术精益求精
务实 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实实在在 关怀 对每一位患者关心,做到童叟无欺 创新 开展新项目,开阔视野,才能永久生存
药剂组:印青
2012年2月
第二篇: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观《飞越老人院》有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泪流满面。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它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
影片开始讲老头老太太们在老人院的平常生活。虽然老人院的生活是这样的真实而无趣,但是这些熟悉的老演员们尽情的把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观众,我看后还是很感动的。
影片中有很多感动我的情节:
场景一:老葛爷子在梁上挂白布想上吊,却没上吊的情节,我没忍住流泪了,我突然间理解他老人家的无奈心伤和绝望中的一丝舍不得,生命何其可贵,但有时又真的有过不下去的感觉.......场景二: 当老人们在行驶的途中看到驰骋的野马时,爆发出阵阵孩童般的欢呼声,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这样的旅途,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辛苦的,但又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我欣赏他们对梦想的执着!
场景三:在河边野餐时,老太太消好了苹果给老周吃,老周会心地笑了并接过苹果;在小河边,老周摘了几朵鲜花送给老太太几朵鲜花,老太太羞涩的笑了;在医院里,老周病重躺在床上,老太太握着老周的手,老周说:“你陪着我,我觉得很幸福......”;在夕阳下,老人们一起看海,老周躺在老太太的身边,尽管老周病重,但老太太脸上一直挂着满足的微笑......那一刻我感觉他们很幸福!
我曾经问过自己,究竟什么是幸福?曾经我茫然的摇摇头。现在我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答案:幸福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的很快乐;幸福就是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心里很踏实很满足;幸福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就是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我希望我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本部影片让我流泪的场景也有很多:
第一次流泪是他们在河边野炊,院长追了来。爱喝酒的老头骂儿子,老林老头说自己无儿无女说自己最後的愿望就是希望走出老人院而不是坐着等死。演得真好,虽然是平常话,但觉得真实。我并没有过家里老人住老人院的经历,但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理解他们,谁也不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奉献一辈子,而到年老时却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等待死亡。
第二个流泪是在老头们表演完节目,将死的老周说的一番话,老人院里只有他隐瞒自己的重病和家事,老人最后的遗言还是对远嫁女儿的牵挂,最后的愿望是在海边看日出,也许也只是想离自己的女儿近一点吧。物伤其类,殊途同归,无论多么风光的人生,晚景到底是凄凉的,那时候的自己已经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已经独善其身,看透了人生,已经与这个世界和解。所以,才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影片结束后,小窗口放出拍摄花絮,写出每个演员的年龄,又是很震撼。老艺术家们仍然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饱含创作的激情,真令人敬佩和感动。
本以为影片会让人思考老年化这个社会问题,只揪出精髓,我想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当下,时间很长,爱很短。
你有没有给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即使没有在身边尽孝道,但仍然惦念着他们?我爸曾经说过,一个家,如果没有老人可以奉养,这个家就不完整,过年就没有意思,节日也失去意义。我听了很受教,这样冷漠的时代,爱变得更奢侈,更有附加,更难付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事件,让爱难以开口。善待你的家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生命中一直的存在。而且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飞越老人院》,我愿意推荐给所有做子女的人。有些电影,不仅能让你想点自己的事儿,还可以净化灵魂。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就是这样的电影、寝室:418
姓名:周 帆
第三篇:《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飞越老人院》
这部电影,几乎是我一直含着眼泪看完的,电影中处处都是泪点,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电影讲述了关山老人院里一群老人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的故事。原本的老人院里,生活平淡而乏味,老人院的护工对这些迟暮的老人们生活上有关心却对他们的心灵世界缺乏应有的关爱。被儿子记恨多年,被继子赶出家门的老葛走投无路,无奈来到老人院,万念俱灰的他准备安静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身患绝症却乐观向上的老周带领大家排练节目,劝导每个老人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和乐趣,最后,草原上的欢声笑语,舞台上经久不息的掌声,海边夺目的日出,老人们的璀璨的笑容,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这部电影没有炒作没有明星效应,但是真正能够发人深省,我们要扪心自问,这个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是否仅仅只停留在吃饱穿暖,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深入了解。像老人院门口的那句话“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换位思考当我们老的那天,是不是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绝望感。
我们希望社会上的老人们都像电影中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希望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呼吁这个社会给老人们更多一点爱和关心。我们的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的赡养及精神层面的关心真正的发人深省。
第四篇:《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第五篇:《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纵观整部电影,那一段爷爷与孙子见的对话直击心底。“父亲老了,父亲和儿子坐在大树下,儿子翻看着手中的报纸。父亲指着大树上面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儿子回答: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儿子有些不耐烦的回答: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儿子:这个树上,都是什么呀?儿子把手中的报纸一扔:你是不是有病啊,都跟你说了,那是麻雀,是麻雀。父亲从兜里摸出一个日记本,静静地说:你三岁的时候,我们也是坐在这颗大树下,你指着树上问我,那是什么呀?我回答说:那是麻雀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我回答说,那是麻雀,会飞的麻雀,就这样,他问了我几十遍,每一次我都高兴得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地跟他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记住了吗?”
《飞越老人院》整部电影由一群老戏骨,老艺术家来担任主演,没有现在所谓的流量明星、小鲜肉,通过他们所刻画出来的孤独,没有安全感却又拼劲全力开心活着的老人,可说是让观影人留下大把眼泪的一群人。
这是一群或无儿无女、或儿女不孝、或有经济纠纷、或有家庭矛盾,被迫进入老人院的的老人们,老人院对他们而言,就像井底之蛙的井,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有这方天地,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余下时光,等待死亡的来临。
在《大道之行也》中就已经提到了“老有所养”的概念,而我国在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后,也日益完善了有关养老方面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依旧存在三个大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医疗保障、养老制度和老年照顾。
在公众的认知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接触最多的保障政策,在城乡日益缩小差距的大背景下,养老模式进入了瓶颈期,新的养老机构不被大众所接受,就像片中的老人们,他们或出于无奈、或被迫接受、或无路可走,才会选择进入老人院这样的养老机构中。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可能赡养父母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而不是把老人们寄养在养老机构中,所以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舆论压力,都不允许子女这样对待父母。而父母们,除非无路可走,也不会选择相对而言更专业、更温馨、设施更完善的养老机构。
对我们社会工作者来说,我们并不能替子女们决定是否要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中去,但或许在其他的方面能做一些专业方面力所能及的事情。针对不同类型的父母,我们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不同的小组,让父母们在孤独的老年生活中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会让他们过得更舒适和惬意一些,也会使子女们的生活相对轻松一些。
在电影中,老人院的老人们为了消遣自己的业余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在子女们看来是危险的。但换位思考,老年人就不该有精彩的生活吗?老年人就不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吗?老年人就不能做游戏了吗?我们的答案肯定是,可以呀。但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家的老人身上时,就会像影片中的子女们一样,百般阻止,甚至给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却忘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拒绝了老人们的自发行为后,并没有提出可行的方案,只是为了给自己添加麻烦罢了。这样的子女们,真的心安理得吗?
人老了,却如同我们一般,依旧向往快乐,向往自由,依旧有着梦想,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情呀。这充分说明了这群老人对生的渴望,而不惧怕死的到来。为什么老年人的一切行动和想法都要由子女负责呢?
人越老,对子女越是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行动上,也在心理上。我们为了生活而忙碌的时候,父母不希望因为他们而造成我们的负担,增添我们的烦恼,选择自己承担所有,心理上却无时无刻不期盼着一家人能平安,快乐的一起生活。小时候的我们,总会因为同样一个问题,反复追问父母,而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给我们答案。现在,我们能否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心平气和与因年纪大而容易健忘的父母交流?惭愧的是,我没能做到。我总是嫌父母唠叨,总是将其归为甜蜜的“负担”!但,当有一天你仔细观察父母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老了。
《飞越老人院》,要飞越的并非老人院这座房子,而是人性的冷漠和老人们一颗不愿老去,想要自由,继续快乐的心。如果每一位子女都能设身处地得为父母考虑,都能以父母的需求为主,为父母提供养老,那么“老有所养”的理想将会付诸实现,每一位老人的老年生活也会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