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

第一篇: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高考结束了,回顾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回眸过去,总结高三的教学,为自己的后来路和后来者留一些不算经验的经验,算是教训的教训。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习,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更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实行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交流——实践——总结”这一途径,让自己的教学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

二、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必修五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13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三、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需要指出 1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四、加强语文学习意识,重视能力培养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组织学生观看201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性情。同时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片段训练,从高考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表达能力。在今年高考中学生的作文平均在42分,最高可达50分。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一年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在此,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的一生也将因这一年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第二篇:高考语文宽容教学设计

《宽容》序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

1.理解课文中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对分子镇压新思想的内容。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2.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结合总体介绍,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教具准备

投影胶片,投影仪器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天神,他忍受着风吹日晒、电打雷击的折磨,还有一只神鹰每日来啄食他的心肝。白天被啄食后,晚上又长出来,伤口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痛苦异常,但他始终坚强不屈。他就是违背宙斯意旨向人类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并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千百年来,他一直以一个反抗强暴、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颂。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话的英雄,但我们翻开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到有无数个普罗米修斯在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献出了一切,甚至生命。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几个吗?

提示: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被一致反对,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而一生贫困交加。

这些历史上的先驱者,他们虽屡遭磨难,但都没有妥协,反而更加坚持真理、维护真理,前仆后继,发现创新。在今天,我们更需要有无数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对待他们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请看房东的文章《〈宽容〉序言》。

二、解题

1.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背景介绍课文中心意思。附资料内容: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来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善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派《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部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可用多媒体显示)

1.本篇序言与前面学过的序言有什么不同?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也是一篇序言,请同学们加以比较,说一说本序言的特点。

2.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3.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4.如何认识故事中的“先驱者”和“守旧老人”?(可用15分钟时间,教师巡视,及时释疑、点拨)明确: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是一篇优美而深刻的奇文。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为十部分,依次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那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

4.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先驱者”和“守旧老人”显然不是具体人物。守旧老人整日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他恪守旧律,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因此他是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的象征。先驱者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敢于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敢于再回来告诉人们自己的发现,敢于面对审判和死亡。因此他是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和真理的象征。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可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各句)

①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②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③对于敢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④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⑤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叫。

⑥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附参考解释:

①“知识的小溪”是指无名山谷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同时冠以小溪以“知识”的名字,也是因为无知山谷中惟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毕竟它是流动的,虽小,还有一定的活力。“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的机制,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机制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只能如此“缓缓地流”。

②“无知山谷”,指代愚昧守旧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所以人们只好守旧而相安无事。

③由于“守旧老人”用律法严酷镇压,再加群众受传统观念束缚,受守旧老人蒙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同时“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④漫游者历经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并号召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

⑤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无知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亵渎,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他们一时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恐怖的吼叫”。

⑥人们由于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而“恐惧”,但一场特大的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文章最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的惩罚,所以恐惧。

(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已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即告诉人们:只要不盲从守旧者,不打击创新者,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就永远不会后悔、内疚。

(5)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能减少一些就算很好了。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自己的心愿。

五、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学了本篇课文,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提示:组织学生发言,教时要适时加以引导)明确:思想内容方面

①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②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也是曲折的。要使真理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为真理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③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写作方面

①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一处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在写“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②追求创新,应不拘一格。

③散文诗般的语言精悍优美,很有哲理意味。

2.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将打印好的材料发给学生)(1)关于用人之道,龙永图说:“我希望用和我不太一样的人。我曾经有位秘书,当我选他当秘书的时候,全场哗然,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配当秘书。在我们大家眼中,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很谨慎,对领导非常体贴入微。但是我选的秘书,处事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从来不会照顾人。我每次和他出国,都是我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我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30分,等我一查,十有九次是我正确。但为什么会选他当秘书呢?因为选人有他的背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选出不同的人来,我是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他当秘书的。当时我由于谈判的压力,脾气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不说。每次我回到房间后,没有一个人到我房间里来,因为他们怕来找我骂。只有这位后来要当我秘书的人,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我房间就翘起腿,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哪个人说我那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我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我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是禁骂,无论怎么骂,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我觉得这人很少见。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我觉得在特定的情况下,在我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我当时很难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那位老兄很重要,我就是要找一个禁骂的秘书。

(2)人事部经理在离职之前,曾向公司推荐赵萌代替自己,但最终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却是海丽。有人为赵萌感到不平,毕竟海丽无论从资历还是学历或是水平上都比不上她,但赵萌却笑着说其实海丽有许多优点,活泼好学,聪明伶俐。

海丽深知自己为了得到这个职位使用了不高明的手段,所以心里觉得愧对赵萌。但大度的赵萌却不去追究这件事,在同海丽交往中仍保持着友善的态度,令她既意外又感动。

第二年的薪资评比,赵萌得到了最高的加薪浮度,身为人事部经理的海丽在其中当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久赵萌也被委做了公关部的经理。

(学生讨论,教师要参与其中,最终师生达成共识)教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看法。

学生甲:我非常佩服龙永图。他能打破常规,用一个大大咧咧,从来不会照顾别人的下级做秘书。首先,他有一颗宽容之心,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缺点、不足。正是宽容,使他在那个特殊的情况下听到了很难听到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很难得到的可贵帮助;正是宽容,使这位秘书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学生乙:第二则材料使我深受启发,同学和同学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是多么需要以宽容之心相待啊!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宽容〉序言》,两则材料更使大家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的脱颖而出;没有宽容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平和相待,相信我们都会有一颗宽容之心。

六、课堂练习

(提示:预先打印好,发给学生)1.下列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句说明无知山谷里的人们过着宁静淡泊、丰衣足食的生活。

B.“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是说无知山谷的小溪源远流长,充满知识,也说明那里的人们文明程度较高。

C.“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一句意为:为了生存,绝望的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D.“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冥思苦想”一句说明看一本祖辈存下来的古书而不懂。2.最能体现全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

A.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B.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C.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D.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3.阅读第八节,摘出体现内容大意的三个关键句,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C 2.D 3.①“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②“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③“对于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就知道的话,当然就„„”作用:这几个关键句基本概括了本节大意,说明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艰辛甚至流血的历程,终于觉醒了,并为杀死寻找新生活的漫游者深感内疚。

七、课堂小结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本文就是用散文式的笔法,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展现了勇敢的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大势力殊死斗争的过程,不过,作者希望,这样的事情将来不再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不再发生呢?这个答案就是本文的寓意所在,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更要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忠实地履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的一切创作,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的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通常人们把语言当做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是整个社会集团所共有的。

但是语言本质上又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的文化世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也影响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任意的符号系统,一味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无法解开人类的语言之谜的。

如果语言全然是任意的符号,那么各民族之间的语言翻译工作,便是容易而又容易,简单而又简单、纯粹技术性工作了,正如把十进制兑换成二进制,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一样简单了。然而事实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严格地说,两种语言之间的绝对准确的对译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翻译——哪怕是最高明最严谨的翻译家的杰作——也都是对原文的某种程度上的偏离、背叛或者歪曲!

正因为语言符号不全然是任意的,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生物和解体,翻译才是一种艰难而危险的工作。

尤其是一些民族特有的概念、特有的用语,如汉民族文化中的儒、道、士、忠、信、礼、禅、凤凰、麒麟等,几乎都是无法翻译成外语的。

语言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但是索绪尔以后深受索绪尔影响的语言学家往往只看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一面,看不到忽视了语言是文化载体的一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面,过分强调了名称同事物之间的全然外在的没联系的偶然一面,忽视了名称同事物也有某种联系的一面,名实一致、名实相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如其名也是的确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知道,法国人直到最近才能决定自己孩子该叫什么名字,以前孩子的命名权是掌握在地方户政官手中的,他有权拒绝任何听起来“有违孩子利益”的名字,现在虽然户政主管必须尊重家长的孩子命名权,但如他认为小孩名字“荒谬、轻侮或粗鄙”,仍可向国家法院报告,由法院下令删除小孩出生证明上的名字。这也可见人的名称并不简单的是一个任意的符号问题,而且是一种社会问题、文化问题。

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运用就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语言材料只有同文化背景协调一致,才能够达到好的表达效果。

(王希杰《修辞学新论》)

(1)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2)近年来,现代汉语里出现了微机、下岗、B超、信用卡、安乐死等新词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什么样的关系?(不超过12个字)

(3)汉语中的礼、忠、信、儒、道、禅等词语翻译成外语很困难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4)从法国的家长最近才有对自己孩子的命名权的事实中可以看出,给孩子取名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不超过15个字)

(5)下列判断跟作者看法不一致的是()A.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B.语言全然是任意的符号。C.语言记录了人类文化。

D.事物的名称同事物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关系。

E.语言的运用不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是难以取得好的表达效果的。参考答案:

(1)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影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2)文化影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或语言的产生受文化的制约)。(3)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生物和解体。(4)语言(符号)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5)BD 2.阅读下面文段,以“宽容”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的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原来是跳在长老的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提示: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宽容使小和尚有所作为,宽容可以纠正人们的人生之舵。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关于“序”和“跋” “序”又称“序言”“序文”,也称“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书后的“序”称之为“跋”或“后序”“后记”。

“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称“序跋文”,成为一种应用文体。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言意犹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作者、写作意图、写作过程、编写体例,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或者说明同这部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有的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

“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摘自《三新丛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二、课文赏析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谈《〈宽容〉序言》的创意

山东 王明韶

序言,一般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而荷裔美籍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却采用散文诗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毫无目的的异想天开,并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而是《宽容》一书思想内容的内在需求。换句话说,是《宽容》一书的内容决定了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宽容》是一部通俗的历史著作,作者从人文主意立场出发,讲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遏制新思想的做法。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宽容》的立意,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意义,即:创新意味着进步,守旧意味着灭亡;专制扼杀真理,宽容解放思想;封闭导致落后,开放获得新生。

用什么样的形式给这篇文章写序言,才能充分体现《宽容》一书追求创新、倡导宽容、主张思想解放的主旨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作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考虑如何用序言体现《宽容》一书的内涵时,大胆地突破常规写法,以一个“先驱者”的姿态,创造性地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充满文学性、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寓言化,序言形式的散文化、诗体化,分明是在昭示读者,序言本身就是像“先驱者”一样,正在冲破序言旧有的藩篱,走出封闭狭隘的“八股”模式,走向自由开放的新天地。并寄望于读者能用宽容的态度,接纳序言的表现形式,而不至于像故事中的“守旧老人”那样把它视为另类,看成异端。很显然,这种创意的本身,已巧妙地吻和了《宽容》一书中的创作主旨,是《宽容》一书思想内容的含蓄体现。同时,采用含蓄委婉的表现形式,也为读者理解序言内容开辟了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读者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序言故事的多重内涵,从而丰富、延伸《宽容》一书的主题思想。还有,读者在感受序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生发诸多的联想,填充文本中的思想空白,诠释《宽容》一书的意旨,这也许是作者创作《〈宽容〉序言》的另一个寓意吧!

通过对《〈宽容〉序言》创意的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房龙笔法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这篇序言里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摘自《语文周报》高一年级版,2003年3月10日第10期)

三、焦点争鸣

用现代的眼光看《宽容》

读罢语文书中所选的《〈宽容〉序言》,穿过那无知的山谷,趟过那缓缓流动着的小溪,房龙先生笔下的“宽容”越发变得神秘,就像他在书中说的:“这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这本书是奉献给宽容的书。但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偏离主题的吸引力一定很大,我们一旦离开大道,天晓得将在哪儿歇脚。”出于好奇,便读了这本书。这里运用作者的思想,让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宽容》。我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宽容与不宽容就会同时存在。

在这里,我没有狠狠地将房龙先生所向往的宽容的日子完全否定,那毕竟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阐述,有其局限性。我只是对他的观点做一些补充。的确,房龙先生了解17世纪胜于了解20世纪,他提出:一切“不宽容”来源于恐怖。“社会刚摆脱了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只要这个世界被恐怖笼罩,谈论现在,谈论发展都是浪费时间。” 这段话显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浓浓的火药味儿。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还处在一个较为黑暗的混乱时期。人们在1925年对更幸福、更高尚前程的憧憬被隆隆的炮声彻底打破,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如此的条件下产生希望,一时间,恐怖造成了“不宽容”。

如今的我们依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反对恐怖,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但惟一不同的是,心存希望,在向往世界美好的同时,我们提出:善意的不宽容将永远需要存在,并推动人类的进步。

首先,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为了生存制定了许多法则,在他们栖身的环境里,专横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如果他们一再容忍,定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或许是野蛮,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注定了人们要有“不宽容”的精神,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类要生存。

纵观中国历史,在朝代的更替中,对旧制度的冲击决不能抱以宽容的态度。旧制度的黑暗造成人民生活的疾苦,而饥饿导致革命,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厮杀、要流血,甚至牺牲,但它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历史证明:积极的革新、革命,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宽容。

我们再将目光转到现在,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对人对己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最后让我们说说未来。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现代的眼光去品读《宽容》,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

四、高考指津

“段落正误概括选择式”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又一种题型。此题属客观题范畴,一般放在高考模拟题、高考试题第一卷中。

1.认真阅读下面文段,选出对内容要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在历史上,科技对人类生活形态的改革,一再使人类对环境与自我的认知,产生重大的改变。连带也使文艺的内涵以及读者的“欣赏方式”产生大幅的改变。在二十一世纪更是如此。彼时,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更将相当程度使人沉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达到一种二十世纪无法想像的地步。另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而“接触”的意义则不只是读者可以如目前某些电视节目的观众一样,围绕着各式“作品”形成“观众俱乐部”。更重要的是,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A.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很大,但不大会改变文艺的内涵。B.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发展,其必然的结果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和作者。D.文学作品成为“逃遁”的管道,是因为人受到丧失自我的压力。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对该题文字的中心论点表述准确的一项 求道为学,都须有“德”。《荀子·正名》:“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人之权势,不利传僻者之辞。”即哲人著书立说之德操也。竟陵王子良、梁武帝笃信轮回,而范缜无鬼,不改神灭之论,昭明太子,简文帝特赏陶潜,而刘勰、钟嵘谈艺,未尝异目相视;皆“不赂贵人之权势”可谓“文德”。一切义理、考据发为“文”章,莫不判断有“德”、无“德”。寡闻匿陋而架空为高,成见恐破而诡辩护前,阿世哗众而曲学违心,均“文”之不“德”,败“德”;巧偷豪夺、粗作大卖、弄虚造伪之类,更邻下无讥尔。黑格尔教生德屡曰:“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每叹兹言,堪笺“文德”。

(选自《管锥编》)

A.求道为学,都须有“德”。B.“不赂贵人之权势”可谓“文德”。

C.一切义理、考据发为“文”章,莫不判有“德”、无“德”。D.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E.为文要有“文德”。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正误的能力。答案为D项。完成此题的第一步是紧扣选项,快速阅读文段,筛选信息;第二步是提取相关的信息;第三步作出判断。文中与A项相关的信息为“连带也使文艺的内涵以及读者的‘欣赏方式’产生大幅的改变”。故A项中“但不大会改变文艺的内涵”是错误的。文中与B项相关的信息为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发展,“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疏离”。故B项中“其必然的结果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文中与C项相关的信息是:“而‘接触’的意义则不只是读者可以如目前某些电视节目的观众一样,围绕着各式‘作品’形成‘观众俱乐部’。更重要的是,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这里的“他们”根据上文可知,就是读者。故C项中“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和作者”是错误的。

2.答案为E项。此题考查的是对整段文字的理解,及对中心的把握。完成此题的关键在于提取中心句,本段开头“求道为学,都须有‘德’”句则点明了本文段论述的中心,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此点,因此E项的概括是正确的。

第三篇:高三语文高考反思工作总结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工作总结

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紧张感似乎还未褪去。今年是新课程改革成果检验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我们艰难摸索行进的一年。面对新课改,我们有太多的迷茫、困惑和种种摆在面前的难题。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考试大纲、新的备考指导,新在新与旧的变革中,面对种种的“新”,我们唯有转变观念和角色,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可以应对问题,教得的从容,教得顺利。回顾这三年的风风雨雨,有许多收获,也有一些缺憾,现做一个总结,也算对自己这三年的探索与努力做一个全面反思。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工作总结

如果说新课改意味着又一次教育教学重大变革的话,那么终极评价策略是否高考?所有的新理念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相对课程教学,也许高三的备考更加艰难。抛开新课程标准,新的考试大纲不说,语文备考相对于其他学科本来就内容细碎、容量极大,学生付出多,收效还较慢,以致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有加重之势,因此语文备考任务更为艰巨、过程更加艰难。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强大的,在我们备课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改的高考备考工作,也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制定合理细致的工作计划指导备考。

在暑假补课期间,我就仔细考虑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复习计划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更有利于指导教学。从20××年9月底到20××年3月底完成一轮总复习;3月底到4月中旬完成二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底完成三轮及全面考练。

(二)认真研究考纲、考题,扎实推进一轮复习。

《考纲》规范了考试能力要求、内容、形式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备考的依据。在20××年新考纲尚未出台之际,我主要是依照××年《考试说明》以及xx、宁夏卷三年命题方向及模式进行各考点的复习指导。同时,各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最新动向,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样卷。因此我认真研究5个新课改区(xx、xx、宁夏、xx、xx)的高考试卷,确保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工作扎实对路。

(三)摸清学生现状、学情,突破薄弱环节。

从多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语用题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作文语言功底还不甚理想,并且由于缺少系统的思维训练,往往很难找准切入点,只是泛泛而谈,中心不够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每次考练之后,都要认真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找出薄弱环节。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想方设法突破薄弱环节,力争把教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益是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因此,我一直重视抓好备课、上课、训练三个环节。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知识复习课、阅读鉴赏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作文指导讲评课),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珍惜课堂复习的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备考过程中,紧跟备课组的阶段教学计划,并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在备课、讲课、测试、批改讲评试卷、辅导等方面尽量做到内容全面、准确,态度认真负责有耐心,反馈及时有针对性并多方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需求方面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他们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帮他们客观分析情况,多方鼓励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协作意识。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既分工又合作,商量制订复习进度,合作寻找复习材料,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另外,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等外界的联系,重视搜集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新模拟试卷,让有效信息为高三教学服务。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三、高考命题分析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基本上稳定地延续了xx宁夏高考题的模式和方向,难度应该说与去年持平,题目不乏灵活性、综合性。总的来说,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与以前大纲卷相比,这套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试卷结构平稳过渡。

紧合复习计划,今年高考命题试卷结构与“xx宁夏卷”一致,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适应课改,阅读题分为: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尤其选考题,体现了选择性这一课改理念。必考题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默写。现代文为社科类文章,内容切近语文学科本身,诠释“书”的含义及演变;文言文为史传类文章,与大纲题型一致;古代诗歌阅读为《雨雪曲》(乐府诗),内容是写边塞的,有一定难度,这要求考生将教材里学的唐边塞诗和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知识结合起来,适当的整合教材,形成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名句默写全为课内,严格执行考纲划定范围,三道小题,两道在初中,涉及《马说》、《游xx村》,一道在高一,涉及《劝学》,跨度较大,这对考生的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要求更高,看来学生平时自觉反复诵读、认真准确默写就尤为重要了。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要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材料支撑,考查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表达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强调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第15题关于玉树的介绍,切近现实生活。第16题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如果考生认识不深或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充分,或许不好完成。

作文命题相对稳定,基本还是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路子,做到了平稳过渡,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首先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就题目设置而言,也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主题,强化人文性和时代性,灵活度和开放性较强。这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种表现。题目材料中罗列的三个事实,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成才需要自信力”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的三件实事分别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规律,有一定的思辨性。

四、高考备考反思

针对今年的高考命题,总结一年的备考情况,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研究大纲、制定计划、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使得复习方向正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备考全面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

1、团队的协作精神是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备课组在一年的备考工作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在交流与沟通中、分工与合作中、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使得我们的班级复习节奏适度、年级整体步调一致、成绩稳定,没有掉队现象。

2、及时搜集高考信息,多方了解高考动向、精心选择与组编复习资料,使得我们的复习有了良好的依托,没有走入题海战术,更没有走入迷魂阵、死胡同。

3、一定要重视一轮的复习,力求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做题技巧,给后面的系统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整,树立学生耐心、刻苦、肯钻研、肯付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稳步前进、成绩不断替高的前提与保证。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鉴赏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紧跟高考命题的节奏和步伐,使学生在灵活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的试题面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一种民主集中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然,经验与教训并存,不足与失误也是存在的,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于识记部分,尤其是字音、字形、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加强,高三只是一个巩固强化的的阶段。这样一则学生掌握更为牢靠,二则也有效缩减了这一部分的复习时间,为整个总复习提供了便利。

2、后期备考应进一步加大复习力度,避免学生遗忘或返生,尤其是名句默写部分要强化写对字形意识,以免会背诵而不会写字以致失分。

3、考前一定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弱点的强化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加大对弱项的重视度,走出误区、找准方向、打好硬仗。

第四篇:2011届高考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1届高考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语文备课组长 甘一希

2011年高考已经降下了帷幕,在莫校长关怀指导下,在高三语文组全体同仁的团结协作下,2011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圆满的划上了句号。下面将我对2011年语文试题的思考以及本组备考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高考成绩

高三语文备课组在莫校长的直接指导下,紧盯高考动向,团结协作,科学备考,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做好高考备考复习工作,今年语文科在高考中成绩如下:全校平均分95.62,理科94.68,文科97.73,比全区平均分89.94高出6分,最高分15班的王媛127分,全校优秀人数2人,110分以上82人,100分以上415人,及格人数831人,及格率75%,这一成绩的取得凝聚了融中高三语文组全体同仁的心血和汗水。

二、备考经验总结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高中三年一盘棋,融安高中的语文备考是从进入高三才正式启动,但真正的规划从高一就已经开始。因为我们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年级,语文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规范意识(书写规范、答题规范等)强调较多,对学生的各种习惯(阅读习惯,动笔习惯,口语表达习惯等)培养强调较多,为学生在高三复习备考中避免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一高二年级,语文组在学生作文训练上痛下功夫,从高一的记叙文写作到高二的议论文写作,安排明确,计划性强,为高三学生找准自己的写作优势,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创造了条件。同时,高二年级加大了学生文言文、诗歌赏析、优秀作文示例的阅读量。可以说,2011届语文能决胜高考,高一高二两年工作的统筹安排功不可没。进入高三,语文组参考历年的高考备考工作,结合各地的高考信息,更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制定了科学而详实的备考计划。所有的备考工作全年统筹,安排到月、到周、到人。力求人人有事做、周周有目标,事事能落实。所有的一切保证了备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回归课本,抓好早读

刚进高三,我们根据《核按钮——教材梳理》先引导学生对语文必修一至六册的课文进行了系统复习:把每册的课文分类,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优美语句,为字音、字形、语病、写作、鉴赏等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高考古文命题虽然考查课外的文言语段,但是考到的内容,都要靠课内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迁移出去来解答,而且还涉及到默写填空,所以这一方面的课本复习显得更重要。

抓好早读。我们向学生介绍高效利用早读的意义和方法,备课组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总体早读进度计划,培训课代表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早读内容,早读内容有课文中的 1 名篇名言名句,有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作文示例。另外,我们还从历年高考题中收集一些古文、古诗词、现代美文加强对学生的熏陶。

(三)优化课堂,讲究效率

复习期间,我们精讲精练,每节课都争取有留10分钟时间做配套的练习或质疑,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更关键的是强行要求自己将本来40分钟的每节语文课压缩成20分钟左右,从而使自己不得不精讲精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从备课、讲课等方方面面进行精深化教学,确保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黄金时间,使课堂得以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习题,我们都能认真筛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首先选择高考真题加以指导训练。我们把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采用省内知名学校如南宁三中、二中、柳高、桂林一中的月考题及《新坐标》课改区的检测题作为学生的检测题。今年高考考查了类似的材料内容,学生考试时多获了一份自信。我们的常规训练是每周一小练,三周一大练(综合检测),训练适度,效果比较明显。

(五)狠抓作文,强化限时训练

从高一到高三,甚至开考前一周,我们都没放松对写作的要求,作文的分值有60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语文高考的成败,从功利的角度说,最后复习阶段指导学生背一些优秀的范文及开头和结尾,议论文模式,收集一些较新的论证材料,甚至让他们限时默写出自己积累的精彩文章。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心中有“货”,考试时就可以轻松“发货”了。抓好了作文这个大头,对提高高考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六)对外交流,强化答题技巧

高三年级,语文组在莫校长及年级组的支持下多次派语文老师到柳州市去参加柳州市测试的反馈信息,与柳高、融水中学语文组的备考、教学交流。学回来后与本校的学生进行对比,找问题、找差距,不断优化备、教、改、考、练的各个环节,受益匪浅。例如,我们发现融水中学学生的作文结构思路特别清晰、文体意识强。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显得很薄弱,因此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提高了我校学生的作文的能力。

(七)注意查漏补缺,适时回头复习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练习过的试题已经很多了,所以我们尽量引导好学生将近几个月来所做的专项及综合练习及时加以巩固消化,即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另外,我们工作再细化些,比如对所带班级学生的“软肋”进行摸查并进行适时训练,各个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查漏补缺,高考结果告诉我们,这样的训练途径是有效的。

在最后冲刺阶段,“回头看”比拓展训练更重要。所谓的“回头看”就是不做新题,重温旧题,也就是把自己进入高三以来用过的资料、做过的练习作一番整理,即把自己常做常错的题目集中在一起,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熟练掌握答题的关 键。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散文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等六部分内容回头复习。

(八)营造集体氛围,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高三语文组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次备考研讨时,我们都积极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各抒己见,毫不保留。尤其莫校长总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语文组的备考教研活动,从确定教学目标、备课、授课,训练、拓展测试,培尖补弱等各方面出谋献策,给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引领。高考老将吴学芬老师、古超美老师、韦健老师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复习建议。他们的表率作用带动了整个备课组。我们组的青年教师白法琳在备课组里积极主动、虚心求教、思维活跃、富有工作激情,成长较快,在相对应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在高考中所带班3班、4班平均分居理科平行班的前列。

(九)师生用心交流,在真诚沟通中进步

我们一直觉得只有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他(她)才能学好这门功课。一位教师想要获得学生的喜爱,除了语文功底深厚、课上得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和学生成为朋友,让他们愿意找你谈心,千万不要忽视和学生的交流。如每次月考后,我们本组的老师都将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能与学生真诚交流,有时候是关于这次考试的,有时候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一些困惑或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几次下来,学生就把我们当成是一位知心朋友。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必然会赢得学生的“芳心”,教学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三、留下的几点思考:

1,古诗文默写部分我们下的工夫最大,原以为这个部分我们的学生可以拿到4分左右的平均分,对学生这个部分的拿分我们是十分乐观的,但没有想到的是今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全部出自初中课本,高中的一题都没有,对学生的打击很大,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关注高考说明中“常见”这两个字,语文教学扩展是关键,不能死守教材。

2,阅读题分析不细不深,在第一遍复习时就课内文章分类讲解了特点,专业术语等,第二遍综合各文体的常识边做题边分析,模拟时发现学生答题情况较差,就挑选几道专门的题集中训练,集中讲析,自认为准备好了,看到试题时却发现,讲的那些还不够深入,学生对文章还是有点把握不准。教训是提高能力比传授知识要重要的多,真正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要教会学生鉴赏文章,懂得写文章。

3、教学小结的归结疏理做不到位,许多好的想法,教学灵感,临场发挥,教后反思总结不到位,有时只是课后说说,做简单讨论和评价,等再回头想总结时已再难挽回。

4、对社科文阅读重视不够。由于社科类文章过于抽象,阅读讲解都难于把握,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我们只是练了练,没有做详细而科学的讲解与分析,导致今年高考中这类题型难度一加大学生便感到有点恐慌,有点无所适从,影响到了考试的正常发挥。今后对这一考点一定要迎难而上,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5、全校优秀人数少,培尖工作效果不显著。虽然从高一开始年级就有意识培养年级的尖子生,但他们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都处于中下水平,加上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投入时间少,阅读量少,平时不注重通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自已的语文素养,所以培尖工作仅限于做练习这个层面上,效果不明显。教训是功利性地培尖只能是培而不尖,如何使尖子生的语文成绩达到优秀还是一个全体语文组老师要研究和攻克的课题。今年高考优秀人数才2人,而且都是在补习班,应届班最高分119分,没有实现既定目标。

6、无法消灭低分,平行班几乎每个班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分人数,特别是5班还出现在了个32分最低分,60分以下有11人,其中理科平行班一、二、五班平均分分别为88.61,89.26,88.74,未能达到全区平均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消灭低分,应该成为我们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结束语:2011年高考虽已成为过去,语文科在某方面有了一点点进步,但在诸多方面尚有疏漏和遗憾。我们全体语文组同仁将直面问题,与时俱进,以最饱满的热情,以最强烈的责任心,以最科学的方法把融中语文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为把融中语文打造成优势科目而奋力拼搏,为融中的高考再创辉煌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五篇:高三语文高考反思工作总结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工作总结

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紧张感似乎还未褪去。今年是新

课程改革成果检验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我们艰难摸索行进的一年。面对新课改,我们有太多的迷茫、困惑和种种摆在面前的难题。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理念、新 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考试大纲、新的备考指导,新在新与旧的变革中,面对种

种的“新”,我们唯有转变观念和角色,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可以应对问题,教得的从容,教得顺利。回顾这三年的风风雨

雨,有许多收获,也有一些缺憾,现做一个总结,也算对自己这三年的探索与努

力做一个全面反思。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 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耍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

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

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

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

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

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

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

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

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

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耍求,教师不再只

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

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

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

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

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 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

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 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

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

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

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

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 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

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

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工作总结

如果说新课改意味着又一次教育教学重大变革的话,那么终极评价策略是否

高考?所有的新理念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相对课程教学,也许高三的备考更加

艰难。抛开新课程标准,新的考试大纲不说,语文备考相对于其他学科本来就内

容细碎、容量极大,学生付出多,收效还较慢,以致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学

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有加重之势,因此语文备考任务更为艰巨、过

程更加艰难。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强大的,在我们备课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改的高考备考工作,也形成了以下认识。,(一)制定合理细致的工作计划指导备考。

在暑假补课期间,我就仔细考虑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复习计划安排自己的教学

工作,并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实际情况作适

当调整,以更有利丁•指导教学。从20XX年9月底到20XX年3月底完成一轮 总复习;3月底到4月中旬完成二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底完成三轮及全面考 练。

(二)认真研究考纲、考题,扎实推进一轮复习。

《考纲》规范了考试能力要求、内容、形式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

三复习备考的依据。在20XX年新考纲尚未出台之际,我主要是依照XX年《考 试说明》以及XX、宁夏卷三年命题方向及模式进行各考点的复习指导。同时,各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最新动向,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样卷。因此我认真研究5个新课改区(xx、xx、宁夏、xx、xx)的高考试卷,确保高三

语文复习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工作扎实对路。

(三)摸清学生现状、学情,突破薄弱环节。

从多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 文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

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语用题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作文语言功底还不甚理想,并且由于缺少系统的

思维训练,往往很难找准切入点,只是泛泛而谈,中心不够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每次考练之后,都要认真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找出薄弱环节。

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复习内容

和复习方法,想方设法突破薄弱环节,力争把教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益是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因此,我一直重视抓好备课、上课、训练三个环节。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教学过程设 计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知识复习课、阅读鉴赏复

习课、试卷评讲课、作文指导讲评课),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珍惜课

堂复习的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备考过程中,紧跟备课组的阶段教

学计划,并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在备课、讲课、测试、批改讲评试卷、辅导等方面尽量做到内容全面、准确,态度认真负责有耐心,反馈及时有针对性

并多方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需求方面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做学生的

思想工作,在他们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帮他们客观分析情况,多方鼓励帮

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协作意识。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既分工又合作,商量制订复习进度,合作寻找复习材料,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另外,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等外界的联系,重视搜集和整合

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新模拟试卷,让有效信息为高三教学服务。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三、高考命题分析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基本上稳定地延续了 XX宁夏高考题的模式和方 向,难度应该说与去年持平,题目不乏灵活性、综合性。总的来说,更侧重于考

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与以前大纲卷相比这套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试卷结构平稳过渡。,紧合复习计划,今年高考命题试卷结构与“XX宁夏卷” 一致,分为第i卷

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适应课改,阅读题分为: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尤其选考题,体现了选择性这一课改理念。必考题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默写。现代文为社科类文章,内容切近语文学科本身,诠释

“书”的含义及演变;文言文为史传类文章,与大纲题型一致;古代诗歌阅读为

《雨雪曲》(乐府诗),内容是写边塞的,有一定难度,这要求考生将教材里学 的唐边塞诗和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知识结合起来,适当的整合教

材,形成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名句默写全为课内,严格执行考纲划定范围,三道小题,两道在初中,涉及《马说》、《游xx村》,一道在高一,涉及《劝 学》,跨度较大,这对考生的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要求更高,看来学生平时自觉 反复诵读、认真准确默写就尤为重耍了。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燊 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燊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

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

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

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 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 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耍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

材料支撑,考査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表达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又考查思维能力,强调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

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第15题关于玉树的介绍,切近现实生活。第16题关

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如果考生认识不深或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充分,或许不好完成。

作文命题相对稳定,基本还是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路子,做到了平稳过渡,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首先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造成太大的

压力。就题目设置而言,也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成长与成

才”这一主题,强化人文性和时代性,灵活度和开放性较强。这也是随着社会文

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种表现。题目材料中

罗列的三个事实,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 “成才需要好奇心和

探索欲” “成才需要自信力”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 的三件实事分别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规律,有一定的思辨性。

四、高考备考反思

针对今年的高考命题,总结一年的备考情况,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研究大纲、制定计划、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使得复习方向正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备考全面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

1、团队的协作精神是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备课组在一年的备考 工作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在交流与沟通中、分工与合作中、理论与实践中

积极进取,使得我们的班级复习节奏适度、年级整体步调一致、成绩稳定,没有 掉队现象。

2、及时搜集高考信息,多方了解高考动向、精心选择与组编复习资料,使 得我们的复习有了良好的依托,没有走入题海战术,更没有走入迷魂阵、死胡同。

3、一定要重视一轮的复习,力求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全面、细 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做题技巧,给后面的系统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整,树立学生耐心、刻苦、肯钻研、肯付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稳步

前进、成绩不断替高的前提与保证。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鉴赏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紧跟高 考命题的节奏和步伐,使学生在灵活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的试题面前能立于不败之 地。

6、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 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一种民主集中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与学生的

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然,经验与教训并存,不足与失误也是存在的,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于识记部分,尤其是字音、字形、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要在高一高二 阶段就加强,高三只是一个巩固强化的的阶段。这样一则学生掌握更为牢靠,二

则也有效缩减了这一部分的复习时间,为整个总复习提供了便利。

2、后期备考应进一步加大复习力度,避免学生遗忘或返生,尤其是名句默 写部分要强化写对字形意识,以免会背诵而不会写字以致失分。

3、考前一定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弱点的强化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 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加大对弱项的重视度,走出误区、找准 方向、打好硬仗。

下载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高考教学工作总结

    团结进取抓落实 巧施妙手创佳绩 ——某中学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一、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1、统一思想,强化管理 进入高三以来,学校首先修订并完善了《高考奖励方案》,让班科......

    高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非 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

    语文高考

    1.2014浙江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伴着夏日的炎热,又一个学期在繁忙之中悄然而过。回首往昔,我的写字教学细细碎碎,大大小小,收获满满。我们细加盘点,竟发现:汗水中,绽开朵朵笑颜;足迹里,飘洒阵阵芳......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原村小学刘璐 这一学期将要过去,可以说既紧张忙碌又收获颇多, 总体看来,我热爱并能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极转变思......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 20xx年6月14——15日,我市中考工作圆满结束。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也画上了一个句号。现就本学期的语文复习备考工作,总结如下:一、深入钻研......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1 20xx学年下学期,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