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一”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上学路上》有感[模版]
“六一”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上学路上》有感
今天是我参加工作以来,陪学生们过的第一个“六一”,晚上和他们一起观看了电影《上学路上》,看完后不禁眼眶湿润,感受颇深。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去掌控,别人以及世俗也奈何不了。
自己也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今天看的这场电影也是发生在大山里的一件事。片中的主要角色有三个,一个是在深山里为教育做贡献的王老师,一个是被现实所束缚而无法挣脱厄运,18岁就被逼着辍学嫁人的三花,另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人物,面对现实绝不低头,最终能摆脱厄运的王燕同学。特别是三花和王燕,她们两个人就是有着同样的角色,但命运迥然不同的山中女娃。
片中的三花,在现实面前显得毫无力量,最终年仅18岁就被逼着辍学嫁人了。在命运面前她甘心忍受,甚至没有改变的想法,这也许就是大山中普遍女子的最终命运吧。家里孩子多,读不起书,加上重男轻女的现象严重,她被逼辍学,她没有为自己的命运作抗争,自己不仅是这种思想的侵害者,同时可能若干年后,她也成了逼迫自己女儿的愚昧母亲。
而片中的主人翁王燕就不同了,虽有着同样的出生,但结局却迥然不同。她一家有三个孩子,由于学杂费的问题,家里条件的限制,只能让两个弟弟上学,她不仅面临着辍学的厄运,同时年仅13岁的她也和三花一样被逼着和他年龄相当的男孩儿订婚。从她家的情况和山里的风气,也许她的命运注定和三花一样,但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重返校园中。
首先她的思想给了她支撑的力量,她说了一句话“我不想和三花姐一样!”,这句话在片中出现过好几次,这也许是她能够摆脱厄运的决定因素。看到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三花,命运如此凄凉,她不想成为第二个三花,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谁也干涉不了她要读书的执着追求。
妈妈说要读书,只能靠自己,所以为了给自己挣足学杂费,为了挣足那28.4块钱的学杂费,她真的吃尽了苦头。先是买笔卖给老师,善良的老师知道这笔8角钱,但却说值5元,给了王燕5元。她又买了小羊养着卖了5元,本来可以说赚足了去摘枸杞的10元路费,但因为了哄着弟弟去给她的小羊割草,花了2元买了糖豆。最后又不得不帮别人谈交易,才最终赚足10元路费去摘枸杞。
结尾时,跑的喘不过气的她,紧紧地攥着自己赚足的28.4块学杂费交给了老师,可以看到拿钱已被汗水浸湿了。她为了赚足学费,吃尽了苦头,可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没有成为第二个三花。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出现,这深山里的女娃才看到了希望。
片子不仅教育孩子们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读书;同时也启发了所有的人: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奋斗,未来必将是美好的!陪学生们过的这第一个“六一”将会使我终生难忘。
第二篇: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有感……
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有感……
以前从来没有和孩子坐在一起认认真的安下心来看过电视或电影。觉得孩子看就是看个热闹,家长没时间也没必要在那跟着他在那傻笑。
自从班级开展亲子每周看电影的活动以来,作为一个家长从中收获颇多。首先从体材上讲,我原来认为不管是电视电影,动话内容的都是逗孩子们开心的,没有实际的意义。现在才知道,孩子在看热闹的同时学到的东西比家长刻板的说教更容易明白。原来看个讲家庭生活之类的电影也不看叫孩子一起看的,觉得他看不懂。事实证明我又错了,上周和孩子一起看了《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当看到主人公鸣鸣八岁的一个小女生冒着大雨独匕司送生病的妈妈去医院时,孩子躲在我身后悄悄的摸眼泪。我知道了孩子看电影电视不是单看热闹,他也会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跟和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有感而发的话。看了《花木兰》说花木兰真孝顺她爸爸,在战场上比男的还勇敢。
通过一起看电影,我忽然觉得孩子长大了,原来我并没有完全了解孩子,现在坐在一起看场电影,可以看到孩子的不同面。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使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更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和他一起成长。亲子一起看电影使我受益匪浅
栾伟鹏家长
第三篇:和孩子们一起快乐过“六一”.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过“六一”
作者:
来源:《下一代英才》2013年第07期
5月29日,伴着孩子们欢快的舞蹈、爽朗的笑声,新疆自治区关工委、乌鲁木齐市关工委带着1000册图书和价值3000元的体育用品,来到乌鲁木齐县永丰中学,与近千名少年儿童、家长共同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捐赠仪式上,市关工委副主任胡懿祝贺小朋友们节日快乐,鼓励孩子们要热爱学习,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机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捐赠仪式后,参加仪式的领导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孩子们表演的文艺节目。
(文/乌鲁木齐市关工委办公室)
第四篇:观上学路上有感
观《上学路上》有感
二十四块八„„成就了一个女孩的梦想。
《上学路上》主要说的是在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村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名叫王燕,本剧说的是她的求学经历。她明知道上学对女生来说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她求知若渴,仍然不放弃上学。
王燕用了自己的一个暑假赚足了二十四块八的学杂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上了学。她的学费来之不易„„她去集市上卖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却被路人肆意践踏;她去卖笔,却又把笔丢失了;她去卖羊,可是山地被封,无处放羊,找不到买家,结果只卖了一些钱;最后,她只好去很远的地方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挣到四角钱,挣够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钱就要摘六十二千克枸杞。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有崭新的课本,有崭新的文具。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王燕的求学史,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遇到过的。我们的条件显然可以承担得起学费,但是她,一个贫穷的小女孩,虽然没有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一颗求知的心。她宁愿在炽热的夏天去挣钱,也不愿意像三花一样嫁人。她没有钱,但是我们有;她珍惜上学,但是很多同学都不像她一样珍惜!
看完这部电影,王燕的身影围绕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知道在偏远的山村里还有没钱上学的孩子。今年我上初一还从没有为学费而担心。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我操了多少心。现在我才明白我把饭剩在碗里时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王燕比起来我的生活是多么好的呀,我和王燕比起来我有什么里有不好好上学呢? 我要像王燕那样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好好学习王燕那永不服输的精神。
七(10)张镭
第五篇:观上学路上有感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观《上学路上》有感
姓名:张旭栋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号:1212408077
观《上学路上》有感
电影《上学路上》以西北高原的黄土坡上一所学校放暑假要大家到下学期交学杂费为背景展开。它讲述了王燕为交学杂费,自己暑假赚钱的辛路历程。影片观完后,我不禁为王燕身上那种对学习的热情所感染,为他身上那种坚毅的品质所折服。但透过影片,我更为那里的教育现状感到担忧。
故事开始时,王燕和三花两个人物角色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花家境比较困难,在学习上,成绩不是那么突出,她选择了过早的辍学嫁人。而王燕呢,得知她母亲为了让两个弟弟上学,就对王燕说,不让她上学了,除非自己赚钱。她没有要放弃,她没选择走三花姐选择的那条路,她决定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挣学杂费。在那时,大人们想挣点钱都难,才上小学五年级的王燕又能干什么呢?她走在路上思索着。王燕想到了家里的鸡蛋,她背着父母,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又卖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钢笔,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想尽办法,吃了不少苦头,终于挣了一些钱。她得知去枸杞园帮人采枸杞挣钱能比较迅速的挣到钱,她选择去了,终于在开学那天挣到了学费。从她的坎坷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更看出她的那份执著,勇敢。影片中,也无意识的流露出她乐于学习,想去学习的愿望,这可能也是她坚持下来的动机。看三花,她在辍学后也想留一支笔作为纪念,可见她仍有学习的欲望,她仍想去学习,但时代已不允许她那么做。
我们不妨将视角转向那群放羊的孩子。他们似乎在做着不合他们年龄的事情。他们年纪不大却辍学为家里赚钱。放羊可能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职业。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到西部去采访一个放羊的孩子。记者问:“你现在放羊,为了什么?”答:“为了赚钱。”记者问:“那赚了钱呢?”答:“娶媳妇生娃。”记者问:“生娃干吗?”答:“为了赚钱”。记者重复着问着一个这样的问题,男孩子也是给出同样的答案。这似乎令人吃惊。这样一个可怕的循环在他们脑海中产生了。在他们眼里,放羊也许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我们同时也为他们难过。可能就这样一个思维,他们几代人都被禁锢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他们不懂得思考,不去发展,这也许是教育失败的一个缩影。试想,他们的后代还在他们的教育观点下想走,能摆脱现状吗?
透过影片,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其中有这么一段,王燕为赚学杂费,买羔羊。有一位老大也做了中间商,他们对这一个一学就会,知道怎么处理了。如果他们不接受教育,那对他们的损失就不可估量了。
我们可以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做一比较。城里的孩子衣食无忧,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着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在影片中那些地方,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对孩子而言可有可无,他们想只要会简单计数就行了。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不公平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国家在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
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终身从教,确保教育公平。首批免费师范生即将毕业,将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教育事业。这或许能从教育上减小地域差异,为更多孩子提供给好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准教师,我们的人生价值在哪里?面对就业我们何去何从?或许我们心中都会有所衡量。我想我们应该向优秀校友冯志远、马宪华那样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让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偏远的方的孩子。
《上学路上》,它没有炫丽的场面,没华丽的辞藻,它拥有的只是朴实、简单,但其中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我们免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