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随笔陶行知名篇精选
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六级部王红梅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指出《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名篇精选》是指引他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两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我反复读过多遍,受益匪浅,也深刻而久远地指引着我的教育行为,撰写的读书体会《永不褪色的教育宝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假期里又一次重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心生许多感悟。
至理名言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读到先生的这句话,仿佛听到听到他的谆谆教诲,真切叮嘱,这是凌驾于一切教育模式方法之上的教育真谛,没有了孩子的求真和真人,任何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使我想起了班里那个最优秀最听话的小韩,对老师和同学总是彬彬有礼,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不打折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但是我却发现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真心”,问及他对事情的看法,他总是说还行,也可以。似乎没有了自己的嗜好,一切都遵照别人的要求。我想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除了自己的个性不强之外,与我们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存在假大空的问题,没有顾忌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年龄特点,片面的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于是许多孩子便丧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观点,没有了自己的爱好,成了听话的“小绵羊”。我们应该真诚的尊重孩子的私心和童心,让孩子展示真实的自我,尊重宽容孩子,让孩子敢于乐于说真话,做真人,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哪怕是所有人都不赞同的也敢于说出来。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让自己身边的每个儿童都敢于说真话,愿意做真人。
至理名言
(二)教学既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在几十年前陶性质先生所大力倡导并付之于实施的不正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新课程其实就是“老课程”,是我们的教育前辈们早就提出,却被我们抛到脑后甚至公然违反的真知灼见。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没有了学生主动认真的学,无论教师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教育的效果也是收效甚微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不断适应新课改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孩子,充分让孩子们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竞争共赢,取得了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这些改革不都是顺应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吗?谁真正读懂了陶行知,谁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李希贵先生不正是如此吗?
至理名言三:学校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才算是活学校。师生共同生活,互相感化互相锻炼。
我校的寄宿制不正是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学校里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教师更要要向学生学习。回顾自己来北海这六年的变化,我也深有同感,和孩子们在一起真好!是孩子们教育改变了我。吃餐厅的饭举办面食节活动家政课活动,使我喜欢并学会了做面食做菜,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夸奖。和学生一起做手工,学会了针线活,喜欢动手做衣服和一些家居饰品。和学生一起参加节能环保活动,使我更加爱惜资源,学会了废物利用,无比开心。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们童心焕发富有朝气,不断成长。同样我们也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孩子们的美好心灵,生活教育是最好最活的教育,我们正生活在这种最好的教育中,和孩子们一起幸福的成长吧!
感谢《陶行知名篇精选》,让我的教育人生走得更加精彩,享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随笔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心得
后李寨小学宋宝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
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 “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第四篇:《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数学一组 徐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陶行知就是热爱学生的典范,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
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
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读后感:
我觉得,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就可以的.有句话叫——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们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一味的研究书本上的东西,那是根本没有用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困难,所以说死读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生学、教学合一,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教学先生只有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才能够对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以一反三,这样的教学先生才是好的教学先生,真正的教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