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03: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第一篇: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心理学应用于整个警务实战中,因为警察业务的实施人还是被实施人都是我们人类,不管是警察自身,还是犯罪嫌疑人,都是有心理反映的情绪动物。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察要充分的进行自我认知,在警务实战中才能更顺利的实现自身价值。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必然要应用到心理学,来分析犯罪心理,发现犯罪痕迹,以提高破案效率。

比如在警务实战中的战术配合上应用心理学指导。沟通与交流是战术配合心理桥梁。在战术分工配合上可以考虑队员的个性心理,把不同个性心理的队员分配不同的战术角色,达到战术配合的默契性。盘查实战过程中,盘问队员或检查队员一般使用多血质或胆汁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心理特质。战术队长一般使用粘液质的人,这类人有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等特质。协助队员可以使用多血质或胆汁质的人。这种考虑队员个性心理来分配战术角色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公安机关单位人员分配,以达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使每个队员都将自己的特质发挥到极致,以真正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还有在战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有手语、眼神和语言。在进行手语和眼神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自我意识与战术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身的认识活动,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要及时地传递给战术同伴。在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己对自己持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信,同样要传递给自己的战术同伴。按照战术行动的要求,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理解相互通过手语、眼神传递的信息。这些是实战中的应用,同样,心理学也应用于警察自身。

警察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经常处理突发性事件,生活无规律,长期超负荷工作,接触社会阴暗面多,社会认知偏见及负面社会宣传、对自己个人发展、经济压力、工作调动、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警察职业心理压力较大。面对多方面来的压力,警察自身要学会自我调试,释放心理压力,根据心理学知识原理,试提出以下针对警察心理异常的自我调适方法:1.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碰到问题时必须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应该想到自己的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不要与不安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不要让你自己受情绪控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有得必有失”的人生道理, 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从而在心理上达到新的平衡。2.树立理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压力的转移。生活是否美好,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你可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自己的成功中自得,从他人的感谢中欢乐;也可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或与好友一起登山、郊游、钓鱼、与家人去公园散步、或到高楼上去观看美丽的城市夜景;还可以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电影、下棋、写作、品茗、书法等,或加强自己身体的锻炼,参加跑步、游泳、健身、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等,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3.学习心理放松技巧。平时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减轻紧张情绪的困扰。1)活动身体的大关节和肌肉,速度要均匀缓慢,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2)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一些能放松身心,减少紧张情绪的词语。3)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4)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之广,远远不止上面讲述的这些,其贯穿于警务实战的各各领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第二篇:浅谈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浅谈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摘要: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是公安部门一线民警在执行警务活动时所采取的自我保护防卫、有效制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施行暴力行为而进行的有效控制机制和正当防卫,在实战应用中的防卫技术主要是以格斗技术为基础,以常用的主动抓控技术、解脱技术、反击技术、遇抗控制技术以及夺刀械技术为主要内容。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既是公安机关警务实战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技能技术,同时它也是提升警务人员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重要手段。通过有效地防卫培训以及技术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警务人员过强的体能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快速敏捷能力、细心入微的判断能力、制敌防身能力、擒拿格斗能力、控制制服能力,防守自卫能力以及个性与性格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升,从而有效增强警务人员的实战应对能力以及培养警务人员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徒手防卫;控制技术;公安民警;实战训练;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日趋突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离不开国家暴力机关部门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安民警是维护社会安定、对抗犯罪分子,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主力军,在执行任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难以预见的危险和出其不意的事件发生,因此我们在立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前提下,应当加强自身防卫与控制能力,树立警务技能意识,提升自我身体素质,保护自身安全,掌握警务实战技能,进而在打击犯罪分子活动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部门通过加强警务人员的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能力培训训练,不仅是每个警察所必需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负责安全的表现。至此,研究警务人员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的培训在实战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讨警察徒手防卫与技术控制训练的价值意义

当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流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庞大环境,公安机关部门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安定社会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公安民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面对严峻的危险形势以及**分子,我们只有拥有一个过硬的身体素质、矫健敏锐的身手、面对危险临危不惧,才能勇于制服违法犯罪分子。当前,我国各地方的现行警用装备数量比例不平衡,编制秩序层次不齐,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这直直接导致警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犯罪分子袭警的机会和警察执法伤亡的几率不可避免的增加。防卫技术训练是警务人员的必备之课,加强警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警务人员的实战技能是确保国家社会安定保驾护航,人民群众安定和谐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训练队警务人员的实战应用具有积极地作用。

二、当前警防卫技能与技术控制训练状况

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是警务人员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不能用以警用装备对抗违法犯罪分子而须以擒敌格斗书为主的防卫控制手段,用以制服或抓获暴力分子而对自身进行防卫保护而顺利完成任务的一项专业性、实战性技术,是以遏制违法犯罪分子继续进行犯罪活动,进而达到束手就擒的目的。徒手防卫是一项要求警务人员反应速度敏捷、对抗性强、可控性高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要求人要求快捷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强有力的身体力量、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极高的身体素质。然而,在相关的警务人员防卫技术教学训练过程中,防卫技术控制的教学训练多数是以捕俘技术、擒敌格斗术等单项项目训练为主,却很少将技术与体能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训练。在武警院校中,警务教官多以技术教学为主,片面强调教学课程的个性性,而实战应用却无法真正的显现出来,同时对学生心理素质不加以训练,导致学生在实战中无法真正的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除此,陈旧的警务训练教材、滞后的警务训练手段、师资力量薄弱等也是制约警务人员无法真正掌握和学习徒手防卫和控制技能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思想认识是警务人员掌握良好地控制技术与控制防卫的根本途径,是警院教官加强学员进行技术防卫训练的重中之重,学员只有从自身上认识到防卫控制训练在实战中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和素养。学员在掌握一定的防卫技术训练规律以及训练技巧,将警务人员所必备的警务训练强化练,真正的用到实战上去才是真本事,而不是徒有“绣花拳”。其次,警察体能是一切警务实战技能的基础,是减少警察执法伤亡的有效保,教官要彻底改善训练方法与手段来发展体能,通过采用与技能训练相宜的训练方式增强力量的对抗性、技术的实用性、全面提高学员的身体体能,同时在训练过程当中教官要强化学员的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的重点是防卫与控制,而不是攻击,因此要将控制作为重点进行练习,而不应将重点放在拳脚的训练上。

四、结束语

纵观我国社会治安新秩序从整体上看有着良好发展态势,社会治安平稳太和,公安机关和一线的公安民警充分发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警察是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是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力量,警务人员只有加强防卫技术训练才能力保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秩序。

第三篇:警务实战技能

实战技能

参加警务实战教官提升培训班感悟

课程简介

通过自己参加警务实战教官提升培训班的所学、所感、所悟,把“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尽量真实”作为训练理念。结合当前警务实战训练的实际情况,并紧紧围绕2013年发生的经典案例中,民警在处置过程的优缺点,充分发挥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什么、怎样练、如何用”展开讨论。在实弹射击中,大胆创新、勇于实验,初步了解掌握9mm转轮手枪的基本性能。体验用“六.四”式标记弹对“真人”射击。实弹考核中,要组成战斗小组,使用两种枪型对“物”进行射击,从而增强民警警务实战训练热情、提高战术理念、提升实战能力。

教学内容

一、培训中的“感”和“悟”

1、介绍此次培训的基本情况

2、一个中心——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3、一种尝试——在课堂中体验对物、人进行射击

二、如何提高实战技能

围绕“8.18”蚌埠两警察目睹少女被杀未制止展开探讨 提出问题:

1、民警在实战到底应该掌握那种技能

2、怎样“练”

3、如何“用” 总结:

“三用”实现“三安”

用脑、用心、用力实现

社会安定;民警安全;妻儿安心

三、9mm转轮手枪的使用方法

1、了解子弹特性

2、掌握枪支结构与性能

3、体验实弹射击 实弹射击:

模拟案情:接指挥中心指令,有三名公安部A级命案逃犯,逃窜至明福街一仓库(靶场),两名民警全副武装(恰巧携带两种抢型转轮和“七.七”式)迅速到达现场,逐步进行搜索。分别完成对15米、10米、7米的目标射击。(现场布置图如下)

1、两名民警到达现场,汇报情况;请求支援后,持枪进行搜索,在15米处,与其中一名嫌疑人相遇,进入掩体进行警告,无果,对其射击。(目标为:人像靶,击中头部、胸部、腿部的黄色区域均有效)

2、射击完毕,迅速更换枪支,移动至10米掩体后,进行装子弹,发现目标后进行射击。(目标为:五个木砖)

3、射击完毕,迅速移动至7米掩体后,进行更换弹夹,发现目标后进行射击。(目标为:五个塑料饮料瓶)

场地设置7m1234510m15m20m安全区

第四篇: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一、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

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6)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

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通过以上原理我们可发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对这些心理学理论吃透的情况下,结合多次的重复实践,愿意静下来去思考、学习、总结,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的教学中甚至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学中都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二、心理学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肯定

在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把狗绑在木架上,给以灯光或铃声,然后形成了关于食物和灯光(铃声)间的联结,于是称条件反射形成了。在这实验中,狗只能而且完全听从实验人员摆布,实验没有丝毫能表达狗的主观意见的余地。这只狗处于不能反抗也无法表示不同想法,即使这一想法与主人(实验者)仅有一丝之差的奴隶地位。然而这个实验的结论却要用到人身上,用到学生身上去了。我们知道,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巴甫洛夫学说得以建立的实验背景与我们将使用这一理论的条件是如此背离,犹如在绝对零度所获物理规律要推论到常温下的物理现象一样,其科学性是大成问题的。

巴甫洛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为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当我在阐述自己观点并对巴甫洛夫的学说进行抨击之时,实在冤枉了这位伟大人物,因为所谓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他的“桂冠”。

作为中国广泛使用培训师资的心理学教材,从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定义时可见,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人脑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反映论的哲学方法,这一反映被戴上了一个光环──马列主义。然而它无视人脑对自己──对人本身的反映,即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自己所思所想,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的评价。因为这一漏洞,所以要加上一句: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是一种映象──即被主观改造了。但是这一弥补是十分乏力的,他们从未去追索对客观反映的畸变原因何在。虽然也说“主观能动性”,它的含义是什么却被有意地忽略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矛盾与统一,承认这一些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似有机械唯物论之嫌。抛开哲学观点上难以精确界定的争论,看一下现实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说到因偷店主的东西而受责打时的心态:他说自己只拿了一点点东西而受到那么重的责打,应该平衡一下,所以就再偷一些,以求得“收支平衡”。我想象假定我是一条马戏团的狗,当表演后只吃到一根带点碎肉的骨头,而马戏团长却因我的表演而多赚了一万元钱,那么,我一定会挑总统夫人看演出的机会,有意演砸了锅,使那位团长蒙羞,而不惜经受一次鞭打。所以只有把主客观的因素综合考虑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巴甫洛夫心理学对个体的情绪、意识、需要等特征太缺少研究与阐述了。

一种理论得以被承认,总有它的社会背景。华生是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所以在西

方曾被捧红,正是资产阶级启蒙时期需要与封建贵族统治的观念作斗争,虽然华生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正由于太不重视人的意志,太忽略人的需要与理念,就与当时前苏联社会的政治背景合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强加给巴甫洛夫以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且塞给他一点东西后粉墨登场了。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前苏联宣布“儿童心理学”是反动的,并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命令禁止研究和传授了。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式的教育手段,知识掌握中的题海战术,它们都可以在巴甫洛夫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说一则典型案例: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上课时不讲废话,就拗一段粉笔塞到学生嘴里。谈到这一“新闻”,我由衷地钦佩这位教师对巴甫洛夫心理学运用之精彩:首先粉笔是一个刺激,它迫使学生为了噙住粉笔而不能讲话。其次它代表一种惩罚,这一惩罚并不会对生理造成伤害。通过大量“练习”就足以形成条件反射。假定我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学老师,我非得给他120分,这20分是因为他能如此就地取材。之所以谈这一些是想指出:除了巴甫洛夫心理学尚不能解释众多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原因外(这是必然的,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它对教育手段会产生误导。

当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其手段必然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由于传统的心理学师训教材缺乏对个体作用的揭示,因此其内容就难以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完成和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研究,弥补了上述缺陷,他提出了他的需要理论,并多次予以修改。目前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都要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每位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尚若强令孩子坐在椅子上别动,可起很强的惩罚作用,然而这并没有剥夺他的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不见得可说是对归属需要的剥夺;我们也知道孩子会要求大人讲故事,尽管这则故事他早已背得出来了,孩子很幼小时就会喜欢看电视,而其中的情节我猜想他全然不知;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缠住老师和家长大问其为什么,有人把它作为认识需要的表现,然而细察一下,使它得到满足的情况却似乎与对事物的认识与规律的揭示并没有多大关系;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会用拟人的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如此?这中间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似乎并没有作出回答。马斯洛的眼里,当人们满足了一些需要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达到“没有肚脐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但是教育经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人的各种需要间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以社会价值标准去评判的善与恶,猜想马斯洛的理论能适用于天堂里的天使(绝对不是古希腊诸神),而并不那么适合浊世间的凡人。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芸芸众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现象中去寻找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内在因素,显然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多少东西,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又缺少了教育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于是我就作了些探索,其研究手段主要是搜集、罗列儿童行为中所倾向事物;揭示这些事物的特征,把所揭示出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由此得出一个体系,对此体系的内容用教育实践去检验,并作修正,得出了“0-3-2”需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现代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

把“0-3-2”需要理论中罗列的需要筛选后进行重新组合,则可获得关于学习的正负动机,马斯洛提出的各阶段的几种需要,以及其它教育要求的动机。

三、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们在讲授课程时该怎么做呢?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或社会对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二)讲求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

②指向性思维;

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需要学生当堂理解并记住,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信息量越大,记忆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二是广泛联想;

三是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篇: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项羽:失败的英雄

刘邦:成功的小人

摘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垓下战争的“四面楚歌”中汉军就运用了心理上的战术瓦解楚军抗战意志,而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项羽各自性格迥异,对战事发展变化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以刘邦与项羽的人格表现分析作为切入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四面楚歌”,以此说明心理学在战争中的影响。关键词: 刘邦

项羽

心理战

人格

性格

Abstract: The study of human psychology of mental activity rule, which is that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and then use the rules, better in the service of mankind production and practice.Under the Gai war “besieged” han army in that applied psychological tactics ChuJun collapse of resistance will, but the two leading role ChuHanZhiZheng Xiang yu Liu bang, their personalit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war to play a key role.This paper will be of Xiang yu Liu bang and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analysi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discussing “besieged”, so as to prove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war in the psychology in.Key words: Xiang yu Liu ba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personality

前言:楚汉之争实乃项、刘两人性格之争。两军之首在战事上作出怎样的决策直接影响到战争局势变化。贵族将门出身的项羽与平民出身的市井混混刘邦两人成长环境大不相同,由此两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差异,两个人正是受他们自身人格的影响呈现了各自的命运趋势与成败。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与性格上不适合作为战争领导人之用的缺陷导致失败,而刘邦的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无所顾及,不择手段也实现了他成就霸业的目的。项羽的勇战,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崇尚的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现实却打破他的这个梦想,但他是英雄的;而刘邦与之相比则狡猾多计,手段多端更显小人之气。

一.历史回溯

(一)四面楚歌历史概述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即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在当时是项羽及其军队听到楚歌,引起军心涣散,而又有最后项羽的兵败,故后人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二. 心理学观点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一)对项羽的人格分析

人格,这一次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义指面具、脸谱。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构成人格的成份有气质、性格及能力。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大时代背景是秦二世暴政。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项羽从小跟着他叔叔项梁长大。出身名门贵族的项羽,成长顺利,受到良好教育。对人高高在上却也彬彬有礼,遗传祖辈的大将风范,又由于生活环境优越,因而生得壮实,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从中可看出项羽赋有热情却浮躁,想有所特长却无法潜心学习,可判断项羽在气质上属于四大传统心理气质之一的胆汁质。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从大泽乡起义开始崛起到破秦的项羽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来,战争上的顺风顺水让项羽过分自信甚至自负,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成有影响,而性格是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所以项羽的性格对其在四面楚歌中的行为表现起很大作用。加上项羽受贵族背景影响,作风正派,单一,在战争中表现出以勇猛为风格的行事方式。

(二)对刘邦的人格分析

四面楚歌里项羽的对手,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成长于市井,所谓就是一个小混混出身。在市井这样一个社会底层成长的刘邦,自然不会有项羽身上的贵族气质,反而具有亲和性。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喜欢交友的刘邦在气质上呈现多血质的特征,情感丰富、热情大方、善于交往、行动敏捷、适应能力强。平易近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 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 功曹萧何、狱掾、曹参等结成莫逆之交。

人格的成因有很多,现代心理学家的共同看法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市井这样鱼龙混杂充满世俗的环境下长大的刘邦还是痞气十足,作风不会正派;又因为在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刘邦形成了坚强不怕苦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忍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表现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四面楚歌中的项羽和刘邦

(一)刘邦违约决战项羽楚军

原本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此一点不得不说刘邦是个没有信誉的人,违背盟约,趁项羽衰弱之时与其展开决战。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以项羽这样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在得知刘邦违约趁楚军衰弱来攻击后一定会做出不冷静的反应,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战术也是谋略,是针对项羽弱点来的一计攻心计。不过这也是刘邦趁人之危的不正当手段。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项羽正是受刘邦来战的刺激,随即应战,没能冷静思考战局直冲韩信大部队,与后面的楚军部队脱离,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从中也看出项羽在战争中的英雄面英勇、果敢,面对劲敌处于弱势却不临阵退缩,抱着一腔热血的冲劲勇猛杀敌。

(二)汉军心理战“击溃”楚军

项羽及其楚军被围在该下,这时的楚军兵疲食尽。韩信令人在楚军四周奏唱起楚歌,给项羽军队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象,而项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反应大惊,使士兵产生恐慌;加上此时的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而楚歌也激起在外征战多年的楚军的思乡之欲,战士无心恋战,整个楚军军心动摇气势大败。心理战即运用心理学原理,以交战双方的心理为战场,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在无形中打击敌人的心志,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斗志;以此削弱敌人战斗力或导致敌人决策失误从而增加我军取胜机率。四面楚歌正是运用了心理战术,韩信抓准了楚军此时的心理状态,利用楚军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对家乡的怀念及对战事的厌倦动摇了楚军军心,打击了楚军气势;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若对现实的认识错误即会使心理上产生误差,正是因为楚歌迷惑造成的假象使楚军在认知上出现错误,导致项羽以为楚地已失守,而以为局势已去的现实使他丧失斗志,饮酒吟诗,表达忧愁之情和对战争局势无力挽回的感叹,项羽悲情的出现正中韩信四面楚歌之计。而虞姬的自杀更使项羽悲中生痛,失去挚爱的项羽更加孤独,依旧孤行。此时项羽可谓英雄末路,但他并没有选择结束自己,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

(三)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

项羽带骑士连夜突围经过东城快战后来到乌江,本可渡江而走,他却选择了自刎于乌江。楚军群龙无首,收服楚军便成易事,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是刘邦。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幼稚、失败的,但他却是真正的英雄;刘邦确实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但未必他的成功就来的顺理成章光明磊落,没有背景,即不能文又不能武,光靠远大志向成就霸业恐怕有点虚无,自然可以想得到这样的刘邦能够成功,这其中必然不会少有“非常”手段。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领楚军撤回楚地,刘邦撕毁协议违背盟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但韩信、彭越两人没有率军配合刘邦,刘邦便慌了阵脚,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既要背约趁人之危攻打楚军而面对项羽的反击又胆怯不敢应战,躲入堡垒不出,何有一丝英雄气概!刘邦相比项羽的迷恋以暴制暴是要显得仁厚些,但刘邦也绝非是赢得人心,韩信、彭越等之所以答应刘邦率军攻楚也是受刘邦的封赏,得人心也只不过是靠物质的笼络;而刘邦在实现一统天下成为天下的霸王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当年他兵败逃跑,为了逃命,他把和他同车的孩子就丢下车,其中一个孩子就是历史上很出名的汉文帝,可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善于耍弄政治手段,颇有城府,八面玲珑懂得随机应变的刘邦,项羽显得稚嫩简单,直率粗犷。尽管如此,两人之相比较,项羽更具有英雄气概,更像是君子。

四.总结:“英雄”与“小人”之争

(一)项羽和刘邦之比较

项羽是个英雄,与刘邦比是个君子。历史上所谓“君子”们为什么会败在“小人”手里呢?因为“君子”都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们做事时骨子里透露着唯美高尚,认为是一种风范,在成事上就打了折扣。而出身贵族的项羽,则是讲究贵族身份的,盛气凌人却又彬彬有礼,讲究礼数,正是有这样一种“君子”气。刘邦平民出身,没有名分,他这样的人做事就无所顾及,只以成事为唯一目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毫无顾及一心只想成就霸业的刘邦当然要比名门世家出身有所期盼在乎名誉的项羽更能成事。项羽在进入咸阳后杀子婴焚皇宫,爱屠城多半是为了抖威风,以现贵族气势,这都是由他人格特性影响。

(二)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是悲剧的英雄。他英勇,却因政治上的幼稚与性格上不适合作为战争领导人之用的缺陷导致失败。在乌江边的项羽,没有承认自己输给了谁,而是说天要亡我,又愧于见江东父老,即选择了自刎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贵族出身的项羽形成了贵族的人格特性:高傲和不可战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高贵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这样的性格决定了项羽战争上的失败以及他自刎江边的终结方式。但他的英雄气节仍受人尊敬。而刘邦的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无所顾及,不择手段也实现了他成就霸业的目的。

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能否成大事者其性格必迎合环境的需求。心理学的观点有助于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四面楚歌”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历史,而是在整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想法与行为。人的行为受个人大脑支配,而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心理对人行为起作用有影响。因此,掌握心理规律对于我们生活、成事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掌握及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可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五.参考文献:

【1】《性格的祭奠》 田诺 来自网页

【2】《中华文明大讲堂》——《史记》中的刘邦 百度 【3】《汉高祖刘邦简介》 百度文库 【4】《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 西汉

【5】《韩兆琦 王齐:殉道与超越——论《史记》的悲剧精神》百度贴吧 【6】《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三版 【7】《人格心理学》 郑雪 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9(2011.1重印)

六.致谢词:

下载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警务实战训练方法

    浅谈警务实战训练方法 教官:赵晓黎 目前,警务实战培训正在从基本技能、基本战术训练阶段逐步转向实战化、应用化阶段。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将我们前阶段培训......

    警务实战理念5篇

    警务实战理念 一. 目前我国警察实战中的安全状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警察伤亡的数量 自1949年至1980年的32年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026名民警因公牺牲; 自1981年至2007年的26年......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绪论】 新闻心理学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课题,目前已被国内外新闻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和研究。记者在采访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记者在采访中......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

    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摘 要: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平面设计已不是昔日的以强烈震撼的视觉画面吸引观众的视线,而是将目光投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成功的捕捉消费者......

    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要需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 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

    浅析直拳在散打实战中的应用

    浅析直拳在散打实战中的应用 王向阳 (洛阳人民警察学校.河南洛阳.471001) 摘要:对武术散打直拳的技术结构和动作要领进行分析与探讨,揭示其技术要领,指出用灵活的步法不断调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