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1: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帮助人们认识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发生条件,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和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把护理教学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本质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临床教学工作的正确、高效。作为一个师范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更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关键词】心理学 教育学 积极心理 教学 应用

传统的师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的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单一;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需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1】

教师要实现从“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中转变到现代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中去,就必须倾向于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心理技巧,就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实现师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转变,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就应该从以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中去实践。

1、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多年来人们的教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立脚点,根深蒂固的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灌输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获得一个高的分数,一个外在的好成绩,并能使学生考上重点学校,就完成了一个老师的任务。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重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而解惑就涉及到了教师要“如何教”的问题。那教的必要前提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将学科知识心理化。他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有规律的心理活动。【2】教师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有良好的心理学基础。

2、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

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面以至于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3】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在他的心理活动发生大的波动时,教师才能根据其基本情况去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变化给他带来的情绪低落、消极态度,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心理指导。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事求是。

3、教学过程的内化提纯与情感教学

教师要将凝聚在书本中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完全转化为学校主体——学生的智能、情感及世界观,首先要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使自己进入角色,真心热爱自己的专业,然后通过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自己水平的发挥,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活动,使教学不仅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鼓励、唤醒、鼓舞,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通过情感教学与内化提纯的相互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教学艺术。

4、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要强化师生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想怎么做,需要什么,不是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教学就可以知道的。必须通过相互沟通,沟通是了解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而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一个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安抚、关爱。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情感的最佳途径。【2】在 情感交流后,正确、耐心的引导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5、强化互动,形成心理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明确教和学的重要性是同等的,教是目的,学是结果。教师应该明白想要确保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要通过互动教学模式,着力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5】互动,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控制者和组织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朝着正确、高效的方向发展,使教师和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的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重视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每个人都有性格、心理、能力上的差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我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即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价值观;相信他们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使之达到自我实现;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他们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自己就要不断更新掌握更新、更广、更深、更科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策略,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以达到提升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主动积极地应用智力理论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力优化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要强化方法教学,对有潜质的学生还要加强个别指导、单独辅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以不断适应各类学生的智力差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5】

在教学中,除去运用教育心理学外,还必须借助于其他心理学领域,如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以及给团队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 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研究。在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包括: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成功的积极心理认知;联系现实,加强学生成功的积极心理体验;塑造学生成功的积极人格特质。【6】一个人不是拥有明确的目标、精细的计划、足够的意志和充足的外在物质条件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成功必须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以尊重客观规律为条件,培养其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去学习、去把握教学的知识要点,使教学获得成功。

教育是一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认知过程,知识、技能、意识活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不断的教与学,所以在教育如此重要的情况下,教育心理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影响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所采取的方法、工具、途径、手段,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7】

【参考资料】

【1】陈金华.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23.【2】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基础理论研讨,2008:49.【3】崔英兰,付焱晶,张晶.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J】.教学研究,2009(7)653.【4】施建新.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论坛,2001(10)31.【5】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2)118.【6】刘建会.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2(1):117,118.【7】陈晓霞.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7-8)100.4

第二篇: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一、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

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6)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

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通过以上原理我们可发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对这些心理学理论吃透的情况下,结合多次的重复实践,愿意静下来去思考、学习、总结,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的教学中甚至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学中都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二、心理学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肯定

在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把狗绑在木架上,给以灯光或铃声,然后形成了关于食物和灯光(铃声)间的联结,于是称条件反射形成了。在这实验中,狗只能而且完全听从实验人员摆布,实验没有丝毫能表达狗的主观意见的余地。这只狗处于不能反抗也无法表示不同想法,即使这一想法与主人(实验者)仅有一丝之差的奴隶地位。然而这个实验的结论却要用到人身上,用到学生身上去了。我们知道,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巴甫洛夫学说得以建立的实验背景与我们将使用这一理论的条件是如此背离,犹如在绝对零度所获物理规律要推论到常温下的物理现象一样,其科学性是大成问题的。

巴甫洛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为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当我在阐述自己观点并对巴甫洛夫的学说进行抨击之时,实在冤枉了这位伟大人物,因为所谓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他的“桂冠”。

作为中国广泛使用培训师资的心理学教材,从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定义时可见,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人脑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反映论的哲学方法,这一反映被戴上了一个光环──马列主义。然而它无视人脑对自己──对人本身的反映,即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自己所思所想,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的评价。因为这一漏洞,所以要加上一句: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是一种映象──即被主观改造了。但是这一弥补是十分乏力的,他们从未去追索对客观反映的畸变原因何在。虽然也说“主观能动性”,它的含义是什么却被有意地忽略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矛盾与统一,承认这一些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似有机械唯物论之嫌。抛开哲学观点上难以精确界定的争论,看一下现实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说到因偷店主的东西而受责打时的心态:他说自己只拿了一点点东西而受到那么重的责打,应该平衡一下,所以就再偷一些,以求得“收支平衡”。我想象假定我是一条马戏团的狗,当表演后只吃到一根带点碎肉的骨头,而马戏团长却因我的表演而多赚了一万元钱,那么,我一定会挑总统夫人看演出的机会,有意演砸了锅,使那位团长蒙羞,而不惜经受一次鞭打。所以只有把主客观的因素综合考虑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巴甫洛夫心理学对个体的情绪、意识、需要等特征太缺少研究与阐述了。

一种理论得以被承认,总有它的社会背景。华生是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所以在西

方曾被捧红,正是资产阶级启蒙时期需要与封建贵族统治的观念作斗争,虽然华生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正由于太不重视人的意志,太忽略人的需要与理念,就与当时前苏联社会的政治背景合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强加给巴甫洛夫以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且塞给他一点东西后粉墨登场了。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前苏联宣布“儿童心理学”是反动的,并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命令禁止研究和传授了。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式的教育手段,知识掌握中的题海战术,它们都可以在巴甫洛夫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说一则典型案例: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上课时不讲废话,就拗一段粉笔塞到学生嘴里。谈到这一“新闻”,我由衷地钦佩这位教师对巴甫洛夫心理学运用之精彩:首先粉笔是一个刺激,它迫使学生为了噙住粉笔而不能讲话。其次它代表一种惩罚,这一惩罚并不会对生理造成伤害。通过大量“练习”就足以形成条件反射。假定我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学老师,我非得给他120分,这20分是因为他能如此就地取材。之所以谈这一些是想指出:除了巴甫洛夫心理学尚不能解释众多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原因外(这是必然的,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它对教育手段会产生误导。

当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其手段必然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由于传统的心理学师训教材缺乏对个体作用的揭示,因此其内容就难以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完成和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研究,弥补了上述缺陷,他提出了他的需要理论,并多次予以修改。目前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都要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每位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尚若强令孩子坐在椅子上别动,可起很强的惩罚作用,然而这并没有剥夺他的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不见得可说是对归属需要的剥夺;我们也知道孩子会要求大人讲故事,尽管这则故事他早已背得出来了,孩子很幼小时就会喜欢看电视,而其中的情节我猜想他全然不知;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缠住老师和家长大问其为什么,有人把它作为认识需要的表现,然而细察一下,使它得到满足的情况却似乎与对事物的认识与规律的揭示并没有多大关系;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会用拟人的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如此?这中间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似乎并没有作出回答。马斯洛的眼里,当人们满足了一些需要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达到“没有肚脐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但是教育经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人的各种需要间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以社会价值标准去评判的善与恶,猜想马斯洛的理论能适用于天堂里的天使(绝对不是古希腊诸神),而并不那么适合浊世间的凡人。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芸芸众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现象中去寻找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内在因素,显然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多少东西,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又缺少了教育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于是我就作了些探索,其研究手段主要是搜集、罗列儿童行为中所倾向事物;揭示这些事物的特征,把所揭示出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由此得出一个体系,对此体系的内容用教育实践去检验,并作修正,得出了“0-3-2”需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现代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

把“0-3-2”需要理论中罗列的需要筛选后进行重新组合,则可获得关于学习的正负动机,马斯洛提出的各阶段的几种需要,以及其它教育要求的动机。

三、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们在讲授课程时该怎么做呢?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或社会对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二)讲求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

②指向性思维;

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需要学生当堂理解并记住,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信息量越大,记忆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二是广泛联想;

三是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大,未来的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社会适应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的适应社会为指向的学生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教育不容忽视。一.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从以学习者得角度为中心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时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试图探明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特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心理学时尤其关注那些促进人类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建立的各种策略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者知识与行为方面的一些改变)教学时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与行为的改善。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总之,教学与学习是具有必然联系的两个过程,涉及到如何促进学习者发生变化。二.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 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 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 重要问题。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 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 优良的道德品质 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 质进一步提高。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和心理的关系

教育心理与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教育而言,教育心理学能够对学校情境中的人的大脑的运作过程进行理论解释,比如解释学生是如何学习,不记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通过建构学科学习的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活动促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产生,简言之,教育者的实际教学活动通常受到那些所谓时尚但缺乏事实依据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而教育心理学无疑为教育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其他方法,对心理学而言,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形成和检验认知理论的生态学效度,教育心理学促使心理学家形成能够解释学校,学习的理论进而确保知识理论的真实性,简言之,心理学过去热衷与建构那些解释人为学习活动的精确理论,教育心理学则为心理学提供了另类的有效途径。四. 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许多教学中,我们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然而心理化教学可以指导我们去分析我们教学方法,比如,在传统教学当中,老师就是在课堂上讲,同学们在听,老师偶尔会采取一些活动,非常枯燥无味,然而心理化教学认为提高记忆要通过各种的方法,手段(声音,动作,情景,画面等)去刺激大脑,达到与脑和谐,而不是板板的老师讲,学生听。五. 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原因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在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当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应该怎么办?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的做法,当学生做小动作时,都要批评他,似乎有可能帮助学生记住这些纪律,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做小动作,老师表扬那些认真的学生,做小动作率反而会下降,如果他不断续做动作,我们可以利用厌恶疗法,让他做,一直让他做,别的同学就会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以至于他就会自动不做小动作。六. 分析学生学习困难根本原因

心理化教学虽然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很差,那么久表明他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因此,我们需要对他的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发音,以及语义方面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考察。

七. 心理化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的学习自动性

教学要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就要从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使之心理话积极化,不仅认识活动要处于积极状态,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也要处于积极状态,脱离心里话动的积极状态来谈学习主体作用那只是一句话,所以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正确利用心理化得教学手段指导,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积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

第四篇: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范县龙王庄乡中学

徐高霞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好像是个很大很飘渺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了,我们普通教师哪里会用什么心理学呢?其实这种想法是把问题看复杂了,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着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舞台聚光效果

如果一个人在舞台下面与众多的不停说话观众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和人一起大声的谈笑,而且无所顾忌,他可能会做出更与众不同的事情来。但是如果把他请到舞台上去,聚光灯将光柱照向他的时候,整个剧场,都在注意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仅不再随意,甚至会拘禁起来。在课堂上,如果有很多学生在说话,而没有重视老师的要求大家停下来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效应。比如:现在我看哪个组先静下来,大家看一组。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一组的几个学生身上,一组的几位学生会由于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关注,抓紧停下,以防老师批评和其他同学笑话。同时其他说话的学生也会转过来注意一组同学的表现。教室内的噪声迅速的变小,老师可以接着说,好的,2组、3组,呃!四组有一个同学没坐好!大家的目光会随着老师所说的组缓缓移动,那位没坐好的学生会像受到强光刺激一样抓紧坐好。这时候教室内已经很静了,没等数完教室里已迅速安静下来了。可以讲课了,看看时间用时不过10余秒。

二、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

当有很多学生犯错了的时候,有时候是整个班落后。这个时候法不则众的效果便出来了。老师即使说重的话,他们也往往不当回事。他们会觉得,犯错的是大家,自己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老师批评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是他们,无所谓。这种时候一种办法是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但有的时候,仅仅这样做,达不到加深印象,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效果。便需要运用“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的办法。比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个别小组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反复引导效果也不好。如果处罚整个小组,效果也不好。可以让组长统计一下,这个小组发言最少的是哪两个学生,或者是发言时间距现在最久的是哪位同学。找出来后说,下了课要到办公室谈话。这样不仅被找出来的学生有压力,其他学生也会有压力。在下次的活动中会积极行动起来。接着再说,如果被找出来的学生好好表现,就可以免到办公室谈话。于是被找出来的学生,没有摊到的学生都积极起来。老师再适时肯定或表扬,会对整个班级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好好的教学生,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追求进步时,却要会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心理效应。有一位老师晚上到宿舍值班,已是晚上10点了,有个班的男生寝室内还在大声的说话。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门又顶上了,进不去。听了一阵也听不出是哪一个,但大致确定一个方向。叫开门打开灯后,这位老师说:你们这个铺上的几个同学太乱了,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如果主动承认,就从轻处理,如果不承认,被老师查出来,将从严处理。说过之后,没有动静。这位老师又说:好,自己不说,那么老师来查。你们几个逐个做一下自我介绍,说一下姓名、籍贯、年龄。有的学生问,做自我介绍个啥?这个你别管。老师说。学生一个个自我介绍一遍,这位老师还是听不出是谁。因刚才他们都是在大声喊叫,现在缺是平声静气,不一样。这位老师却扫视几个学生一下,静静的说:现在还用我点名吗?片静寂之后,一个学生,坐起来说,老师我说话了。我知道是你说话了,主动承认,说明落后的还不太严重。老师说,还有愿意主动承认的吗?还有我,老师,还有我„„接着四、五个学生承认了。做出处理之后,这个寝室安静了,从此,那个寝室里秩序有了明显好转,那个寝室里的学生有什么事再也不敢瞒这位老师了。

四、给学生一个缓冲时间

当学生犯错被老师发现后,第一反应往往是竭力隐瞒,甚至老师发很大的火,采取极严历的处罚手段,也死不承认,一副什么也不怕的样子。但是他们受得了一时的雷劈电击,却受不了心理上文火慢煮。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时间,他们便不再隐瞒,反而会认错很好。刘老师吃过早饭到教学楼看看学生情况。发现别的班都开始打扫卫生了,只有二班还没有行动。看见他过来,才从教室里走出来两三个拿着扫帚的学生。刘老师一看学生磨磨蹭蹭,人到的也不齐,就招集人先开会再劳动。让他们谈一谈劳动落后的原因,竟然全是理由,什么回家吃饭了,做作业了等等。只谈借口,不谈缺点。再批评也是这样。刘老师一看不行,说:你们先打扫卫生,不过对这件事的处理还没有结束。今天上、下午第二节下了课都到我办公室里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谁谈好了,谁的事就了结了,如果谈不好,不主动找我去的。这件事就没有结束,每天都要找我谈认识。

上午第二节下了课,几个学生都来了。刘老师问谁先说?小肖说,我先说。值日的时候要比平时早来,来到学校要抓紧打扫,不能找任何借口。嗯,你先过去,下一个谁说?我说,这次是小艳。也是谈的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与打扫卫生时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接下来几个也是主动谈认识,都是谈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应当如何做。这次刘老师一个也没有批评,只是说还行,嗯,去吧。可是效果极好。第二天,刘老师再到教学区去看,他们已经把卫生打扫完了,而其他的班还在那里打扫着。

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事,俗话说:只要肯用心,处处皆学问。这里可以这么说,只要肯用心,处处皆可应用心理学。让我们从大处着眼,从一点一丁的小事做起,学好心理学,用好心理学,为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

让心灵充满阳光

读《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3岁到5岁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5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读了这一段话,我的心灵有了闪电般的震动。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矫正自己的抱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感染大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大人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工作焦头烂额,为了孩子忧心忡忡,为了烦屑琐事苦恼不堪,整日生活在阴暗的气氛中,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孩提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成为美好的回忆,成为遥不可及的幸福。其实,快乐很简单,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地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给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让阳光进来,当明媚的阳光抚摸你的心时,你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就是阳光心态。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在心中种植属于自己的阳光。拥有它,你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嗅到阳光的味道,你的生活就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下载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浅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 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

    心理学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1、深入疏导,转化角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入疏导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说理的方法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尽快地从情绪化中走出来,带领学生认知......

    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项羽:失败的英雄 刘邦:成功的小人 摘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

    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浙大学习心得)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浙大学习心得 李吉朋 浙大一周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触最深的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

    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

    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