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爱毁灭观后感
为爱毁灭观后感
看了《为爱毁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样缺少不了印度的歌舞。因为在印度电影里歌舞是必不可少的,人美,景美,音乐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前半部分让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盲女与导游的故事;盲女眼睛治好后,男友被认为已死;这时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原来他是一名克什米尔独立的支持者也即人们眼里的恐怖分子。在这部分,我们都感受到了瑞汗和祖妮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轻松愉快氛围,花香鸟语,蓝天白云,好像就连空气里都是甜蜜的巧克力般的味道。我想每一个女孩在遇到最初令他怦然心动的王子的时候都会是那样寂静欢喜的。从来没有那样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和陌生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想,这就是爱情来临的感觉,它没有缘由,不分时间或地点,没有早也没有晚,瞬间的相遇便是千年万年,如果非要给它加一个缘由的话,我想便是祖妮的美丽,无论是外貌亦或是心灵,而这样的女孩子不管是谁都会喜欢的。可是一切都不会是圆满无缺的,现实总会有这样亦或是那样的意外出现,祖妮以为瑞汗已死,如果说这就是结局,无疑我们都会感叹亦或是悲伤,但是毕竟深度就不会如此,也不会主题如此鲜明。分开后瑞汗和祖妮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这部分我看到了瑞汗的行动和祖妮的生活,其实乐观的女子不管怎样都会生活的很幸福,如果说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也未必不好,最好不想见,便可不相恋,如此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眼泪和心酸。可是我们真的是不能不相信缘分,7年后,他们再次相见,瑞汗还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小瑞汗,血缘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总是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走到一起,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快乐无忧,可是瑞汗还有自己的任务,就是拿回供导弹用的扳机,命运自有它的安排,为了拯救印度百万人民,祖妮选择了杀掉自己的丈夫,我们都看到了祖妮在打电话时的恐慌,那是一种极致的恐慌,不敢相信自己最爱的人竟是危害自己国家和同胞安全的人,而更深处的恐慌我想是来自于祖妮内心的选择,正如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对与错之间的选择,很容易。但在好中选择更好的,或者是在坏中选择不太坏的,那就是我们生活的选择。”她不知道是不是应该阻止瑞汗,如果阻止不了她又会怎么做?她是否能够承受再一次失去他的痛苦?亦或是做出做痛苦的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丈夫。该来的总是会来,最坏的结果莫过于此,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子弹嵌入肌肤时给他们带来的那种剔骨之痛,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疼痛,被最爱的人杀死就是这种感觉吧。最后瑞汗说的一句话让我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他说:“瑞汗爱你胜过你爱瑞汗。”在爱情的世界里,也许我们都说不清楚谁更爱谁多一点,但是在面临抉择的时候,瑞汗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自己的爱,着实让人动容,其实,祖妮的爱未必比瑞汗少,只是她明白她的爱情在百万同胞的生命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她只是在坏中选择了不太坏的。
其实在爱的面前,我们谁又不是为爱毁灭呢?即使知道前面是火焰,我们依旧执着的做那只飞蛾。即使为了大爱毁灭了小爱,它让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最爱,我想它仍是值得的,毕竟,大爱无疆。
第二篇:自我价值的实现——观《为爱毁灭》有感
自我价值的实现
——观《为爱毁灭》有感
摘要:《为爱毁灭》中男女主人公的信仰是完全背驰的,可他们却深深的相爱,与此同时又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在所不辞,他们的精神可谓可歌可泣。
关键字:价值观;信仰;爱
阿米尔·汗和卡卓尔联袂主演的《为爱毁灭》,以克什米尔的独立问题作为社会背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瑞汗是一个深藏不漏的恐怖分子,电影的前半部分是以印度式的歌舞形式,讲述了一个痞痞的、不相信爱情的男子与一位美丽、善良的单纯盲女。在一开始,这个盲女只是一个筹码,男主人公只不过是借着导游的身份试图混入总统府从而执行恐怖行动,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他不知不觉地被这个盲女的纯真炽烈的爱所打动,她的微笑如阳光般清新。然而,等男主人公进入总统府以后,他不忍心伤害这个单纯的姑娘,想要离开她,但是在女主人公的坚持下,他退缩、动摇,“你怎么能爱我那么深,有谁能爱一个人那么深?”女孩对爱的执着终于瓦解了他最后的防线她,终于抱着女孩下了火车,并且为她治好了眼睛。可是他毕竟是个恐怖分子,对女孩的爱也只能埋在心里,于是他借着爆炸从女孩的世界里消失了,他在不同的城市里制造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袭击。与此同时,以为瑞汗死去的祖妮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到了娘家,并且发誓不再嫁人。七年以后,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让瑞汗差一点死在她家门外,于是他再次进入她的生活,并且见到了他们的儿子小瑞汗。可是这次瑞汗的任务是那会供导弹用的扳机。为了而瑞汗此次任务是拿回供导弹用的扳机。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印度人民,祖妮无奈选择了杀死自己的丈夫。
一、女主人公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 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祖妮非常特殊,她是一位盲女,但是她的父母感情很好,所以受到父母的影响,她始终拥有着阳光般的灿烂笑容,她也一直坚信她会像她母亲一样找到一个爱她的男孩。祖妮虽然双目失明,但观众们分明能从电影中看见她内心的憧憬——那是对自由、对爱的渴望。在火车上临行前,她问妈妈“如果王子对我朗诵诗歌,我该说什么?”妈妈对她说:“让我生命的呼吸在你的心中找到庇护,在你的爱中毁灭,我的心开始启程。”这句话中首次出现“为爱毁灭”,很多人认为这可以看做本部影片的伏线。[1] 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离不开她父母的教化的,“从两个好的中选更好的,从两个坏的中选不太坏的”“不忠于职守的人不可信任”“找到王子”等等。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双目失明的祖妮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坚固的价值体系,使她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主动出门就是为了寻找爱,她找到了爱,并且为了自己的爱而努力、付出,无怨无悔。在男主人公“假死”后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她可以坚强的带着孩子继续生活下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男主人公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
男主人公作为一名恐怖分子,他所信奉的是民族独立,为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可以放弃一切,为了他的理想,他愿意做任何事,这与他的童年过往有着不可直接的联系。瑞汗3岁父母双亡,而后他落入了“爷爷”的手中,这个“爷爷”可以说是逼着他完成各种任务,因为如果不完成任务,“爷爷”就会折磨他的妻子、儿子和他的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害怕被折磨被抛弃,所以他的世界就只剩下:完成任务。只要完成任务,他就有立足之地,也只有完成任务,他才有存在的价值,可以说,完成任务是瑞汗的全部生活,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
瑞汗最开始是一名风流倜傥的导游,他自称“我没有感情和感觉,我只有胃和身体的需要。”因为他是一个恐怖分子,他几乎每天都游走在死亡的边界,因而他所信奉的是“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可是女主人公却渐渐改变了他的思想。后来他是不敢去爱,他怕给女主人公带来伤害,一个恐怖分子的爱由此形成,他不再是那个内心无爱的人,他成了一个有爱、有牵挂的人。后来瑞汗假死,为了这份牵挂他不得不使自己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袭击,他要不停地完成任务,从而忘记这份牵挂。直到他们再次相遇,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又在祖妮的温情中融化,不然做了那么多次恐怖袭击,杀了那么多的人的瑞汗,怎会在面对女主人公的爸爸时,首先是想劝服他,在他意外落崖后,瑞汗心痛的大吼。可见,在女主人公祖妮以及她的家人的感化下,瑞汗的心已经慢慢融化。
三、男、女主人公的信仰矛盾 《为爱毁灭》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说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女主人公虽然双目失明,却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而男主人公却从小生活在冰冷的杀戮之中,所以他们的信仰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他们却又都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无疑是矛盾重重的。
女主人公祖妮是一个十分信守原则的人,在影片之初就有所体现,她不愿让男主人公为了与她约会而旷工,她认为这是对自己职责的不忠诚,在男主人公威胁“今天你走,明天就见不到我。”时她也不为所动,对于处于恋爱中的女孩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也为最后女主人公为了百万印度人民而杀死自己的爱人做了铺垫,女主人公最终成全了“大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男主人公的信仰也是十分坚定的,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他家乡的独立,他满手鲜血也毫不退缩;为了他的信仰,他不惜“抛家弃子”,离开他的挚爱;为了他的信仰,他最终选择舍去自己。在爱与信仰这架天平面前,他用毁灭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很显然,男女主人公性格很相似,他们都十分坚强,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各自的价值观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然而可悲的是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始终是背离的,虽然他们彼此理解对方,可最后不得不有人站出来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而他们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男主人公失去了生命,女主人公失去了爱人。
总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2]《为爱毁灭》中的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却背对方深深的吸引,是“爱”让两人走到一起,也是“爱”让他们毁灭。在男主人公的坟前,祖妮对她儿子说,你爸爸是个好人,好人会在别人的影响下做坏事,你爸爸做了他认为对的事。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李金秋.浅析《为爱毁灭》中女主角的爱情观[J].影视文学,2008.[2]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一)今天,>班主任江老师为了加深我们对圆明园的理解,专门为我们播放了一部片子,叫《圆明园的毁灭》。里面讲的是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把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珍宝自己抢走了。
在电影中,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尘封往事。1709年康熙皇帝建造了圆明园,之后的150年中,圆明园不断扩建,集中了中、西文化的精华,成了一个人间仙境,好像是200多个我们学校一样大。雨果曾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
可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中国,把中国最强的部队打的一人不活,之后,胆小的咸丰皇帝就把北京放下不管了,跑到避暑山庄去了。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不留的带走了。为了销毁罪证,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这火烧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也让6位皇帝的心血,全都一把火烧的一干二净。
这些事情让我知道了一定要振兴中华,有力保卫祖国,不让悲剧再次发生。我们中华儿女要团结一心,建设好祖国的未来,不要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我们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二)我在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完整版电影的时候,心里充满愤怒、悲愤和无比的惋惜,这么一个园林艺术瑰宝和精华就这样化作一片灰烬,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相信,全国人民的一颗报仇雪耻、仇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心已沸腾起来,如同滚滚的江水一样,将大涛大浪刹那时翻起,涌向所有伤害了我们中国人民同胞的外国人,将他们一举歼灭。为了这次战争,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有多少的热血男儿抛头颅、撒热血,不幸还是被外国人的洋枪大炮打败了。
可恶的外国人,他们就像一条条走狗,像一堆堆无所作用的垃圾,像一条条卑鄙无耻的恶狼,只会抢夺我们中国人的领土以及各种金银财宝,他们如同一只只讨厌的寄生虫,粘附在我们中国这只肥壮的雄鸡上,如同吸收我们身上的营养一样,把我们祖国历代的名人书画以及各种珍贵的奇珍异宝,全部掠走,就像在掠夺一个小小的蚂蚁王国,他们简直是把我们当做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样对待。在他们眼里,我们一个泱泱大国就如同一只蚂蚁般的渺小,他们是多么的胆大妄为啊!
火烧圆明园,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百年来,受尽的耻辱,没入骨髓的刀光和血,都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圆明园原本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里面收藏着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美丽的奇珍异宝,这是个多么美丽,多么壮丽的景象啊!但这一切是百年之后将永远地消失了,那片美丽的土地将成为一片废墟,一片无用的废墟。虽然它是废墟,但我仿佛能听见它的呼吸与心跳,它好像在说:“在百年之前,我是多么华丽啊!唉!都怪那些可恶的外国人,将我毁于一旦了。”
圆明园的毁灭简直是没有天理的事啊!外国人真是可恨,竟然仗着自己的洋枪大炮,就随意掠夺我们的财产。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才。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三)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把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悔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第四篇: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1
3月22日,在学校语文组教研活动中,非常有幸观看全国小语赛课活动一等奖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的精彩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课前交流、激趣
课前师生交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乐于学习,精神亢奋的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便来个猜字游戏,引出4个象形文字,让学生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后引出的正确答案是:旅行山水。接着,教师提问:喜欢旅行吗?你走过怎样的的山水?这样的'课前交流与激趣,很自然的延伸到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
二、注重学生读、说、写能力
1、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感受,例如:从昔日圆明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注重朗读。朗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全班读等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感情加深,对圆明园印象更深,学生时而落得深情款款,时而读得激昂澎湃,在师生互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课文内容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领悟写作方法.
3、注重学生写的能力
在老师授课高潮之际,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之时,教师课件出示昔日在圆明园中被毁的古今文物,学生的心灵深深的震撼了,多么的珍贵的文物啊!可,如今。当日的文物已被八国联军烧毁,已成人们的遗憾,今日人的沉痛教训,学生的泉思涌起,写下了不少精彩的片段,这里不得不佩服教师的巧妙引导。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2
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一片电影——《圆明园的毁灭》,看完电影,我的心里有说不尽的仇恨与惋惜。
圆明园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古代名人的书法名画,也有稀世罕见的青铜礼器。因为有了它才变得更加令人神往。
可是,正是因为圆明园的美丽,一双双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于是,一场激烈的.抢夺,就这样开始了。
英法联军开始了他们所谓的“文明”抢夺。他们把园内的各种奇珍异宝统统掠走,一些瓷器太大,拿不动,侵略者们就无情的把它们砸碎,就在砸的这一瞬间,我的心也仿佛碎了,这些瓷器是花了多少人的心血才造出来的呀!
抢走了珍宝,英法联军却还不肯罢休,为了毁灭罪证,他们又派出了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疯狂吞噬着美丽的圆明园。我国这一片人间奇迹,一片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在侵略者的无情的爪下化成了一片灰烬。
可恶的外国侵略者,他们就像一群群无用的畜牲,就像一只只贪婪的恶狼,就像一堆堆肮脏的垃圾,他们破坏了我们的文明,侵犯了我们的祖国!他们仗着自己的洋枪大炮,随意的掠夺我们的财产,在我们的领土上胡作胡非。
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3
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把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悔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天使之城观后感天鹅之死观后感非你莫属观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4
学习了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十分愤慨英法联军的掠夺行为,也十分惋惜圆明园的毁灭,更加无比愤怒的是清朝当年的腐败!
但是,被英国法国两个强盗一把强烈有空。
圆明园这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用大火烧为了灰烬,被英法联军烬,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雨果自己就是法国人,还在文章中怒斥英法联军,把英国和法国比作两个强盗,一个既然会把自己的国家比喻成强盗国家,这就因为英法联军做坏事做过头了。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却被侵略者的魔爪粉碎,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纪文库,一座历任惊叹的宏伟建筑,一座美丽无比的智慧结晶,就被一把连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变成了宇宙的尘埃……这也充分说明了清朝的腐败、无能,当时中国人的无能、腐败才造成了这一国耻。不知道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中间的三十年努力发展,而还是这样无所事事,导致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落后就要挨打的!这是中国的国耻、国耻、国耻!
圆明园流失海外的许多多文物,大多是第二次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对他们拥有不可质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回到它的原生地,回到母亲的怀抱。但是,他们一直要求中国用“购买”的方式买回被敌人掠走的中国珍贵文物。
英法联军是可恶的,当年的清朝是腐败的!我们要记住这个伤痛,记住这个国耻,才可以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5
六一节前夕,老师带领我们去看电影《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使我很受教育。
片中演到:公园1860年6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看到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就像饿狼见到了猎物,疯狂的抢了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走的,就用抢来的绸缎或刺绣品做包袱,实在拿不走的,就用枪托或棍棒砸碎,抢走了大批的金银珠宝和名人书画。一连几天,骑兵团又到圆明园四周放火。圆明园被火光和烟雾笼罩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宫殿从此消失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着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屈辱的过去。
为什么侵略者敢在我们的国土上任意的踏践?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这些都是应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也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惩罚!
我永远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6
今天,班主任江老师为了加深我们对圆明园的理解,专门为我们播放了一部片子,叫《圆明园的毁灭》。里面讲的是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把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珍宝自己抢走了。
在电影中,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尘封往事。17康熙皇帝建造了圆明园,之后的150年中,圆明园不断扩建,集中了中、西文化的.精华,成了一个人间仙境,好像是200多个我们学校一样大。雨果曾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
可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中国,把中国最强的部队打的一人不活,之后,胆小的咸丰皇帝就把北京放下不管了,跑到避暑山庄去了。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不留的带走了。为了销毁罪证,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这火烧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也让6位皇帝的心血,全都一把火烧的一干二净。
这些事情让我知道了一定要振兴中华,有力保卫祖国,不让悲剧再次发生。我们中华儿女要团结一心,建设好祖国的未来,不要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我们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7
那天班里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课程,老师让我们看一个电影《圆明园的毁灭》的。按着老师的要求,我们都神态庄重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别毁灭的历史过程。这篇文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更让我们青少年值得深思。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远、万春园组成的,浓缩了全国艺术精华,是世界举世无双的`建筑。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才建成的。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圆明园被洗劫一空,十八十九日这两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他们想毁灭侵略罪证。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断壁残垣了。我看到这些时再想,难道当时的清王朝倾尽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创造的圆明园就这样被他们肆无忌惮的糟蹋吗?清政府为什么这么无能?那些领导官员为什么不管?想到这些我就痛恨当时的清政府。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在深度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解了咱们中国辉煌的背后原来也有遭受屈辱的时刻。我更加明白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无论是国家还是我们学生,只要贪图安逸、享乐。就早晚会有落后于别人的一天,而落后了就要受到别人无条件的欺压、挨打、掠夺,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压力,紧迫感,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8
这天我看了《火烧圆明园》后,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大门,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洗礼”后,又下令: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罪恶的火连烧三天,此刻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桩。
此刻,有一个问题浮此刻我的心头: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答案只有一个——清政府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武器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可当清政府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官员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能够把握未来,使这段杯具不再重新上演。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9
圆明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结晶,但1860年的那场战争,使艺术的瑰宝、使人民的汗水,化成了灰烬。今天,我们观看了圆明园的视频,觉得受益匪浅。
里面讲述了圆明园原来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公园,由3代皇帝建造而成,他们用无数双手、无数只脚,一点一点建造起来。圆明园有1000个宫殿一样大,里面也可以装下500个篮球场。圆明园不仅面积大,也很宏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它吸取了各地名胜的一些精华,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圆明园里还收藏着一些奇珍异宝,青铜礼器,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但是,圆明园刚建不久,英法联军那贪婪的眼睛盯上了这珍宝、开始行动,他们整装待发,纷纷冲向圆明园。他们抢的抢、拿的拿,实在不行就放火烧,这美丽的景象,这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这样没了。我觉得这些联军非常自私,这个圆明园是我们国家花了好长时间花了好多心思,也花了好多的精力才建造起来的,这些联军居然敢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来抢,我们这风景名胜的圆明园就在这些侵略者手下毁于一旦,这是中华民族许多人的智慧啊!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看见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残垣断壁,我们是多么的心痛啊!为了能让中华民族崛起,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增长知识,为祖国不断的奋斗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屹立在世界之上。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10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经历了5位皇帝150多年的改变与建造。凝聚了数百万劳动人民日以继夜辛勤的劳动与数万画师的一精一美设计。
圆明园中汇聚了各地的风景名胜,还 有欧洲的水色,12生肖一起向中央花池喷水,场面非常壮观。还 有一处正大光明殿,皇帝每次去圆明园的时候都会在那里管理政事。圆明园不比故宫逊色,五位皇帝在宫里住的时间都没圆明园住的时间长,可以说圆明园是每一位皇帝的挚一爱一。它也是无所不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怪不得英国特使来的时候乾隆皇帝在炫耀了。
但是在英国特使走了不久,英法联军就来攻打大清帝国,虽然大清在当时有世界的三分之一的财产但是在军事方面不但没进步反而在倒退,而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备有连环槍和远程大炮等等,而中国只有腰刀和洋槍(只能发一炮的槍)还 有那种攻击力又差射程又近的大炮,所以英法联军很快的就攻打下了天津,没有一位战士牺牲。这座军事要塞就这么简单的.就被英法联军攻打下,这足以反应出我们的军事武器很弱不够先进,在后面的战争中英法联军只有5人受伤,而大清就至少有3万以上的人阵亡。而当时的咸丰帝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逃往避暑山庄,为了保护圆明园签下了不平等的条约,但最后圆明园还 是被破坏。
当年的奇耻大辱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但是现在唯有振兴中华才能让中国不再受到这样的耻辱。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11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就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出现过,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圆明园内有中华民族建筑,也有外国的西洋景观,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历史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自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名人名画。
但是外国人看中我们的财宝,这些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欺男霸女、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先是滥杀无辜,然后开始闯进圆明园,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我们的人力和物力来搬运,用我们的牛,吃我们的饭,杀我们的人……拿不走的还任意破坏,过了几天,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下令3000多名反动派在院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们祖国这一园林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今天,沉睡的狮子苏醒了,在黑暗的雄鸡唤醒了光明,我来到了圆明园的遗址,我看见大门面前的两座石狮子,他们怒视前方,好像在咒骂那些侵略者,看到地上的那些嫩绿的小草,我明白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现在我们祖国科技发达了,我们有了先进的军事武器,有能力捍卫祖国领土,但我们决不掉以轻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长大为祖国效力,为世界和平道路而奋斗,决不能让那些侵略者再次残踏我们美丽和平的家园,希望我们的和平发展带给全世界美丽富饶的明天,唤醒侵略者的良知!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12
记得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影——《圆明园的毁灭》。电影讲述的是:清代时期,那些皇帝都不懂得科学,认为那些具有科技性的望远镜等物品只是玩具,摆弄那些东西会使人玩物丧志,唯有第一代皇帝对科学有自己看法。最后清代越来越落后了,到了第九代皇帝咸丰时,英国又制造了鸦片,并且与法国联军,闯进了圆明园。软弱无能的咸丰只能在鸦片的迷雾中迷失自己,最后逃往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又抢又劫,简直无法无天了……看完了这个影片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愤怒”。我恨当时的皇帝软弱无能,无法保住我国的历史文物和各种奇珍异宝;不过我最痛恨的是英法联军,他们用尽了所有恶劣的手段,抢走、毁掉了中国的“宝”,烧掉了中国的辉煌的建筑!
更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拍卖会上拍卖圆明园内的`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
本来就应该属于中国的东西,可是中国有关方面却花了重金才拿了回来。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幅英法联军抢夺、毁灭那些珍宝的画面。我当时的第一念头就是感到非常疑惑:他们这样的做法,怎么向他们的后代交代呢?我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那颗无比璀璨的明珠是怎样被他们化成一片灰烬的!
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在语文的课堂幸福成长
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赏析
通过观看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视频,我深刻地感受到窦桂梅老师独有的课堂魅力,领略到了窦老师课堂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也有了些许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在我看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堂上,窦桂梅老师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教学理念:
一、朗读——再现世界的方式。
朗读,这是贯穿《圆明园的毁灭》整堂课最突出也是窦老师她自己强调的一大教学理念。画家可以用自己的画笔,通过线条、颜色来体现自己的思想;音乐家可以用跳动的音符、美妙的旋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述说心中的世界;那么作为学生,学习语文,我们今天可以用的也是被大力提倡的一个方式,就是朗读。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如第三学段阅读方面的学习目标就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怎样来组织有效的朗读丰满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来提升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呢?这是一个多么有挑战和实践性很强的事情。但从窦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她反反复复地读着同样的段落,方式却一点点地在改变,学生也在她的引导中越来越会读、乐读。一种种个性化的精彩的个人读,齐读,师领读,变化着调子来读„„充分地将朗读落到了实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促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人文性凸显的课文,在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在朗读中汲取着作家精彩的语言,积累着生动的丰富的有特色的语言文字,如不可估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在朗读中,学生们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起了学生们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运用字词句的教学,展示语文的工具性;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本堂课中,正是通过朗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以读代讲,充分体现了“三主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从不考口头言语方面的听、说、读,阅读教学大都以教师“串讲”“串问”代替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主动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提高朗读效率,增强阅读能力,感受人生真谛的必由之路。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全课,窦老师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贯穿于阅读教学,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在泛读中知晓大意,在精读中品味文字,在复读中体验情感。
窦老师“以读代讲”的方式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主动探究,真正把读书的优先权交给学生,从而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为主线” 就是从学生智力结构的现状出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智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如,整堂课基本上都是以朗读贯穿始终的,而这里的朗读主要是学生个体或集体的朗读朗读之后,窦老师并没有立即予以评价,而是先采用了学生自评、同桌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如果学生知道的,教师决不“代劳”,课上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同学朗读完,个别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之后,还有一处读不正确的地方没指出,此时窦老师就说:“不过还有一处,我听出来了。(看到很多同学举手了)哦,你们也听出来了,那是不是和我的意思一样呢?我就不说了,请你说。”把朗读、评价的优先权交给了学生;但窦老师采取的也绝非全程“放羊式”的教法,在学生进行评价后,老师还会进一步地进行引导,如,有位同学课文朗读得太流利了,忽视了分号、句号间的停顿关系,此时窦老师就进行了适当地引导,引导学生读的时候缓一下,慢一下,注意分号朗读和句号朗读有什么区别,进行这样的引导点拨后,再请这位同学读了一遍,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这一主动参与和借鉴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朗读的技巧,还养成了善于倾听他人朗读的好习惯。
总之,朗读的学问很大,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但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让粗糙的课堂变得细腻起来”,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也相信,窦桂梅老师阅读教学指导正是我们努力前行的一盏指路灯。
二、赏识性教育——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花。
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欣赏他们成长的脚步。我们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不能随意敷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尊严地、自信地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窦老师十分重视跟学生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赏识性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学生参与朗读和自主发言的机会有很多,因此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见解时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要做到恰到好处。窦老师在这一点上获得了成效,体现了她驾驭课堂教学的高超艺术。如,在朗读过程中,有位同学由于读得太快,有些地方读得不太到位,窦老师并没有马上指出哪里读得有所欠缺,而是首先对他进行了表扬,“你真了不起,这段这么长,你从头到尾读得这么流利,同意吗?”紧接着,就有同学举手想说说他们刚才倾听后所发现的了,这时,窦老师就进行了适时的引导,“有同学想对你聊聊!”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在表扬其优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进行赏识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情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
在初看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教学视频时,看到她如此激情的教学风格,我真的有点不适应,但当我静下心来,再次品读的时候,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我想,窦桂梅老师正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有人就这样评价她:“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是的,在她的课堂上,从她的语言中,从她的板书中,从她的举手投足中,我们无不看到了她的激情四射,她的这种激情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
但也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堂:“激情过火——虽深情并茂,课堂至始至终情绪饱满,听者跟着激动,过后给人的感觉很累,有时所表现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热闹’。”但在我看来,窦老师课堂上的这种激情不单单是种情绪,更是一种热爱,源于她对生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们的热爱。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在课堂上,窦老师总是那么地全情投入,“激昂处她和孩子们一起激昂,缠绵处她和孩子们一起缠绵。高兴,她和孩子们一起击掌;伤心,她和孩子们一起落泪。课堂上的窦桂梅全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孩子,倾情挥洒着童真。”试想,如果我们有幸能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在若干年后,我们能像窦老师这样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吗,即使不能达到像窦老师那样的境界,我们还能像当初尚未成为一名教师前那样怀揣着一颗“让孩子像追蝴蝶一样,轻松,快乐成长”的,对生活、对工作富有激情的心吗?我想,我们都很难最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这也是我对窦桂梅老师产生钦佩之情的一个主要原因。
总之,优质教学是需要教学激情的。它需要教师贯注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于学生。只有当教师有了教学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凸显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使学生在艺术美的课堂内充分领悟真、善、美。因此,教师要用满腔的激情投身教育事业,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用这种激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同时,只有用激情演绎教育,教师才能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窦老师曾写道:“一名优秀教师,应把教学当作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职业。语文教育教学对你而言,是激情,也是思想。”她就是拥有激情与思想的优秀教师。
听过窦桂梅课的老师几乎都说,她的课堂是文字无法完全传递的。确实,只有置身窦老师的课堂,你才会真正感受到她充溢血脉之间的一网情深,你才会真正领略到她的理想与行动的用心融合,你才会真正聆听到她的行动着的宣言:“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身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文的课堂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