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

时间:2019-05-15 03: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

第一篇:《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

《彭林说礼》观后感

“礼者,理也”。礼,是文明的体现。“礼者,履也”。礼,更重要的是在点滴中践行。看了“彭林说礼”让我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原来父母特别在意的家风家教,竟都源自传统文化中“礼”的传承啊。

但是,现代社会有关礼的问题太多太大了,所以需要有彭林老师这样有良知的学者出来讲学。也希望百家讲坛接纳更多这样的学者。耳濡目染,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孩子们、成人的文明行为会越来越规范,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我联想到前一阶段常州市参评全国文明城市,那个热火朝天、全民皆兵的干劲,感动天地。君不见,马路上三步一个“红马甲”,十步一个“警察哥”;清洁工人连夜加班,所有面子工程油光铮亮,照得见人影;教育部门教育老师,老师教育学生,学生教育家长,家长互相结对,出了问题株连九族„„等检查团一走,高度的、集中的文明立马成为曲终人散。这样的文明有什么意思呢?

彭林老师讲的《彭林说礼》本该是小初高教学时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礼仪,可惜、可惜啊,学校老师都不讲这些,讲些实惠的、利益的更受欢迎。家长一味宠着惯着孩子,什么好事都紧着孩子。我们都忽视了孩子的礼的教育。将来的社会,等我们的孩子成人了,他们的礼乐文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想想有点怕的。

中国的腾飞,除了要靠经济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要大力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文化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文化资源,特别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听了彭林老师的讲座,我们感到,自己的民族原本拥有丰富的礼乐文化,这么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却还要照搬西方的礼仪来填补我们对历史的亏欠,实在荒谬之极。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更好地自我反省,重新审视曾经繁荣昌盛,滋养历代炎黄子孙心灵的礼乐文明,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它,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播它。彭老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平台,让我们的礼乐文明摆脱商业、消费、娱乐消遣方式,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听完“彭林说礼”,我们将身体力行,一举手、一投足,时时处处检视自己的言行,做有修养的中国人,做有风骨的人民教师。

蒋春燕2011、10、21

第二篇:《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礼者正身

师者正礼

——《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学校安排了一次集体学习——观看百家讲坛《彭林说礼》,旨在培养和提高我们为人师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的认识,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培训时间和本周日下午休息时间,用心看完七段视频,细细深思,感慨万千,获益匪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一、收获

彭教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以其独有的对中华“礼仪”的深入研究,针对目前社会现象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古论今,深入浅出地从什么叫礼、学会称呼、以情动容、穿出“精彩”、我的位置在哪里、恭敬的学问、做客的讲究七个方面带领我们重温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1、《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讲求我们要做真君子,要真正从内心懂得自我谦卑和恭敬他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2、有“礼”的君子必然是“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因此我对彭教授讲的“足容重——在重要场合走路不能轻浮,要步履稳重、缓慢,不要在人群中乱窜;手容恭——行礼时手的摆放的位置要恭敬;目容端——与人交谈眼睛要注视对方,那是对对方的尊重;口容止——在礼仪场合不要吃东西......”等问题感同身受,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在自我检查和反省,以期使自己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加勉。

3、学会穿衣,塑造自我。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对我们老师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4、行为规范,合乎礼仪。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处处合乎礼仪规范,做学生行为举止的榜样。

二、反思

荀子在《修身》篇中曾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意思是“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既然老师是用来教给别人什么是礼?是来端正礼法的,那么,毋庸置疑,老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知礼、懂礼、守礼,以身作则,否则不配为人师。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他们大部分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和学习老师身上这样那样的表现,我们日常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针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礼仪缺失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状,我们应围绕如何做到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仪表整洁、着装得体、会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等问题,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方方面面。坦率地说,这是一种“补课”,当然,教师首先自己“补课”,认真观看、学习彭林教授的说礼仪,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多一些收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八年级组

杨康

第三篇:彭林说礼读后感(最终版)

彭林说礼读后感

篇一:《彭林说礼》观后感

《彭林说礼》观后感

“礼者,理也”。礼,是文明的体现。“礼者,履也”。礼,更重要的是在点滴中践行。看了“彭林说礼”让我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原来父母特别在意的家风家教,竟都源自传统文化中“礼”的传承啊。

但是,现代社会有关礼的问题太多太大了,所以需要有彭林老师这样有良知的学者出来讲学。也希望百家讲坛接纳更多这样的学者。耳濡目染,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孩子们、成人的文明行为会越来越规范,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我联想到前一阶段常州市参评全国文明城市,那个热火朝天、全民皆兵的干劲,感动天地。君不见,马路上三步一个“红马甲”,十步一个“警察哥”;清洁工人连夜加班,所有面子工程油光铮亮,照得见人影;教育部门教育老师,老师教育学生,学生教育家长,家长互相结对,出了问题株连九族??等检查团一走,高度的、集中的文明立马成为曲终人散。这样的文明有什么意思呢?

彭林老师讲的《彭林说礼》本该是小初高教学时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礼仪,可惜、可惜啊,学校老师都不讲这些,讲些实惠的、利益的更受欢迎。家长一味宠着惯着孩子,什么好事都紧着孩子。我们都忽视了孩子的礼的教育。将来的社会,等我们的孩子成人了,他们的礼乐文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想想有点怕的。

中国的腾飞,除了要靠经济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要大力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文化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文化资源,特别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听了彭林老师的讲座,我们感到,自己的民族原本拥有丰富的礼乐文化,这么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却还要照搬西方的礼仪来填补我们对历史的亏欠,实在荒谬之极。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更好地自我反省,重新审视曾经繁荣昌盛,滋养历代炎黄子孙心灵的礼乐文明,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它,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播它。彭老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平台,让我们的礼乐文明摆脱商业、消费、娱乐消遣方式,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听完“彭林说礼”,我们将身体力行,一举手、一投足,时时处处检视自己的言行,做有修养的中国人,做有风骨的人民教师。

蒋春燕2011、10、21 篇二:《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礼者正身 师者正礼

——《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学校安排了一次集体学习——观看百家讲坛《彭林说礼》,旨在培养和提高我们为人师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的认识,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培训时间和本周日下午休息时间,用心看完七段视频,细细深思,感慨万千,获益匪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一、收获 彭教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以其独有的对中华“礼仪”的深入研究,针对目前社会现象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古论今,深入浅出地从什么叫礼、学会称呼、以情动容、穿出“精彩”、我的位置在哪里、恭敬的学问、做客的讲究七个方面带领我们重温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1、《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讲求我们要做真君子,要真正从内心懂得自我谦卑和恭敬他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 好相处。

2、有“礼”的君子必然是“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因此我对彭教授讲的“足容重——在重要场合走路不能轻浮,要步履稳重、缓慢,不要在人群中乱窜;手容恭——行礼时手的摆放的位置要恭敬;目容端——与人交谈眼睛要注视对方,那是对对方的尊重;口容止——在礼仪场合不要吃东西......”等问题感同身受,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在自我检查和反省,以期使自己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加勉。

3、学会穿衣,塑造自我。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对我们老师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4、行为规范,合乎礼仪。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处处合乎礼仪规范,做学生行为举止的榜样。

二、反思

荀子在《修身》篇中曾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

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意思是“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既然老师是用来教给别人什么是礼?是来端正礼法的,那么,毋庸置疑,老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知礼、懂礼、守礼,以身作则,否则不配为人师。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他们大部分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和学习老师身上这样那样的表现,我们日常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针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礼仪缺失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状,我们应围绕如何做到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仪表整洁、着装得体、会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等问题,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方方面面。坦率地说,这是一种“补课”,当然,教师首先自己“补课”,认真观看、学习彭林教授的说礼仪,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多一些收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八年级组

杨康

篇三:彭林说礼听课笔记

彭林说礼

主讲人简介:

彭林,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编《中国经学》,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

在清华大学主讲“先秦史”、“青铜器研究初阶”、“先秦两汉经典研读”、“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四书》讲读”、“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等,其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

(一)什么是礼·2011年10月1日

讲礼,因为礼与每个人生活关系密切。每天要打交道,举手投足,谈吐,是不是合于礼,想绕都绕不开。讲话处事过程中,有很多礼在。

我举几个例子,俩口子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我们这个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绍自己的配偶,一般称为夫人,对第三方称自己配偶为夫人,对不对?再比方说我们请人吃饭,隔着桌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跟桌子对面的人说王先生,我敬您。这个合不合礼?这里不管意识到没有,每天行为举止是合礼还是失礼?对方做得好,我们往往在细节上高看他一眼,说他修养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与仪是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仪式,都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礼要拜天地之类是形式,设计都有思想在其中贯串,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在里边,这是第二个方面,即内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学。而里面的东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东西看作就是礼。《左传》有故事,鲁昭公一次带领外交代表团去访问晋国,这时外交特别讲究,到郊区时,到宾馆,要下榻。东道主得派人来慰劳,这是郊劳。这个仪式标志着两个国家外交开始了。休息过后,第二天国君要拜见。卿大夫也要互相拜见,举行宴会。所有活动结束后,要回去了,东道主要尽地主之谊。得准备一路上的吃喝用度。这是赠贿。这是标志着外交的结束。这个过程中间,活动非常多而繁琐。鲁昭公没做错一个地方,不容易。晋国国君感慨,这是真懂礼的人。没想到大夫女叔齐不屑,说他懂什么礼呀。为什么呀?女叔齐微笑说,这是仪,不是礼。礼对于我们是修身成为君子,对于国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国

家。礼要求的就是这个。而鲁昭公国内一塌糊涂,权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权力,哪里懂得什么礼。

(季平子,用的乐队人数超标,不合礼。鲁昭公气愤。结果,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打败,鲁昭公落得悲惨的下场,为什么呢?)

治理国家要用好人,鲁国用人不当,因此要大乱了。自己要出问题了。可是弄不清应该做什么,只考虑“习仪已亟”。说他懂礼,不是差得太远了吗?看来真懂礼的要数女叔齐,而不是鲁昭公。像今天的课堂之上,学生向老师行礼,只有形式,没有恭敬心。

(今天人崇尚自由,面临一个问题,与周围人关系不和谐了,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灵魂得管住,否则会出窍,怎么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办法。像西方人交给上帝来管。这是宗教文化,有万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论,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气,赶走了他们。进一步惩罚他们,订了契约,规定将来你们的孩子,不管到什么时候,生下来灵魂里就有邪恶,这个邪恶让你想做坏事,所以认为人性是恶的。这是原罪,这种邪恶与生俱来,不学而有,是本能想做坏事。这样的灵魂要不管,只能成为恶魔。要打入地狱,怎么拯救灵魂呢?得信教,祷告,忏悔。他们把灵魂交给了上帝。中国文化不同,没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个善良的本质在。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东西。中国文化中,人的灵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来管。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讲天理,讲公道,讲良知,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亲戚畔之。我们常看重有德无德。常骂人缺德,这是委婉的批评。这讲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气,看不出摸不着,又确实在,离不了。怎么对人生对社会发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转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为规范。比方说有道德的人会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而是有规范,出门怎么样睡觉前怎么样,有无德只要看看这些行为就知道。每个系列可以操作与检查,所以说“礼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来做。一天天地按这个做,道德就深入扎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过礼来实现了。按礼来做,行为就合于道德理性。否则背离了道德理性。从周代开始,礼特别多,正常人在小孩时就要学礼,见到长辈怎么做,父母喊你怎么做,规定得细致,小孩的行为都受到道德理性约束,后来是成人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这些是人生礼仪。通过各种礼仪的活动来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对我们特别重要。我们的灵魂要通过礼来自己管。

(看起来西方礼仪更实用,我们古代的礼仪太虚,怎么看待呢?)

两千年前有同样的问题:“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一套话语要什么用?子贡是孔子的高徒,几句话说服了棘子成,见过老虎与狗羊没有?虎豹与狗羊不同,在于身上的斑纹。假如我们把虎豹的皮扒下来,去掉花纹与狗有不同吗?没有了。动物外在的东西像花纹,有与没有,代表不同的动物。我们看君子与小人也一样,君子身上有类似于花纹一样东西即礼。小人却没有。君子除了内在像

虎豹一样,外在也要有花纹一样的礼。我们身边有些富豪,我们却认为是小人,所以君子一定要学礼。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君子”一词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不过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还常常会用到“德才兼备”这样的词,由此可见,即使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品德和修养依然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养的重要标准,这和“君子”的评价标准基本吻合。那么在中国古代,要想成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孔子说过,我们身上有两种东西,一是质,本质,像勤劳真诚孝顺,这是质;二是文,现代社会与人交际,说话文雅,举止有度,处事得体,让人感觉舒服。一个人身上这两种东西常不对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率性,给感觉是粗野,不讲究;相反的是“文胜质则史”,一看到人就客气让你受不了,达头了,为人不实在,做作,不实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均衡发展,像老虎的花纹与体魄搭配得好,相得益彰。两个都有,才能成为君子。所以,大家如果对人生还有期许,得学文哦。孟子也有话:“君子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里存的是什么,只存有钱,就成不了君子,有两样:“君子以仁存心”到一个地方就关注弱势群体;“君子以礼存心”还得装着礼。装着爱会尊敬把两样存在心情里,慢慢就会成为君子。

(君子本指国君之子,后来最终成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代名词。)

要做君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愿望。梁启超做过讲演,题目就是《君子》。说大学是要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这个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谈到君子,要崇德,勉为君子;语默作止,都成为国民仿效的对象。南开中学出过两个总理。校长曾对所有同学讲,宋朝时,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养人才,得从一举一动开始,胡安定的学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学生。是不是君子应该能看得出来,校长说,我们的学生要将来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开的学生。这与梁启超的寄语一样。我们得有君子的规范,有君子的文采。今天算是开场白,下边会把常用的东西一一介绍。

彭林说礼

(二)学会称呼·2011年10月2日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眼里,“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可这样寻常的一件事竟然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在称呼自己配偶的时候,究竟还存在哪些误区呢?)

有这样的笑话,经常有人讲,有一位船客,上船后不知道几点开,就问船老大,喂,这船,几点开?船老大不理睬他。船老大就用篙敲了他一下,他还喊,船老大就把他打进了水中。他没称谓让对方不舒服。这是专门的学问。今天这种称谓问题成了失礼的普遍现象。有外来办事人,常问人时用“哎”。称谓失当更不对。

我有朋友的老婆进了阅览室,学生要借杂志,权衡怎么叫,叫老师嘛,不配,想了半天叫师傅。这位朋友听出不尊重,反应快,转过脸来说,叫我师傅,我什么时候带过你这个徒弟,学生赶快道歉。不知道职务与身份时,怎么称呼?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可以称大叔,大姐等。西方也说是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西方人称呼对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姓名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就是让人叫的。但在彭林教授看来,中国与西方不同,自古以来就崇尚“礼”的要求。那么,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称呼对方尤其是称呼长辈时,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中国人的礼有这样的话,自卑而敬人。卑是谦卑,无论跟什么人打交道,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谦语,像北京话中的“您”,表达的就是尊重。自古以来就讲究对人敬,对自己谦。像爵位里,作为敬称,天子叫“君”,诸侯也叫“君”。后来把这个下移,用于一般人身上。古人写墓志铭,写父亲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对方“你”,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像“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里君都是你。

还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称。像许多国君称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学者年轻人称呼时也加公,从爵称过来的。诸侯的孩子多,有继承人是嫡长子,其他的叫公子。这个称谓今天也用。开学术会时,介绍来宾会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儿也一样,女公子。这样介绍比较雅一些。现在民间说是谁家的仔,一听,意思没错,但是礼仪上不成体统。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后来用来尊称。电视里常能看到,皇帝称爱卿。小说戏剧中夫妻也互称卿,今天还称卿卿我我。追起来,其实最早也是爵称。还有建筑,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阶。还有殿下,阁下。阁下也用得多,这也是敬称。其实皇帝并非是陛下,是大臣谦称,无法与皇帝平起平坐,只能与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对话。再一层层传上去。古代国君见面,中间有许多中介,有话要说时,就告诉介,一个接一个地介绍,一直到那个国君那儿。这叫陛下。殿下阁下都是这个意思。陛下是天子专用。低的叫殿下与阁下。称自己为“在下”。现在没了,这种称呼保留下来了。章回小说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爷,看起来俗气,但表达的也是尊重。广东深圳看到客人来了,叫老板。显然表达的是尊重。还有像修饰词,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时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闻不已”。今天打交道时要注意,问人父母不能说老爸怎么样,老头怎么样,这是玩世不恭,得说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场合,我们称呼对方最应该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多采取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那么反过来,当我们在向对方介绍自己或者称呼自己的时候,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讲究呢?)谦,是用在自己。是另一套词语。像介绍到自己时,一定要用谦称。自帝王开始都有。像《老子》说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够。这是谦虚的说法。不谷,指的是稻谷的谷,当善讲,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诸侯见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见到丈夫得叫小童。这都是谦称。

(古代大臣,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郭沫若把“臣”字说是眼睛竖起来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称臣就是被俘。女子谦称妾也是。谦称是一种自我谦卑,压低自己表示诚恳。最典型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封信,司马自称“仆”。甚至自己称为“牛马走”。这是一种低调。还有郑板桥,喜欢画画,最佩服的是徐文长,好画青藤,郑板桥就曾拿四十金换一幅画,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画,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郑板桥这样做与称“牛马走”一样,是谦称。这是低调的自谦。像说父亲得说家父,母亲叫家母。弟弟得说成舍弟。儿子说成犬子。这是中国人独特的谦称。中国人讲低调,含而不露。问对方姓得问贵姓,回答得说,免贵姓某。甚至还说小姓某。问大人不能问几岁,得问春秋几何或者是高寿,回答得用虚度五十,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方式。

(按照“自卑而敬人”的原则,敬词往往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词一般用于称呼自己或者家人。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词,哪些是谦词而闹出笑话。那么,这些容易被曲解的词都有哪些呢?)

一位老教授说,有学生闹笑话,学生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同学去奔丧了,这位同学觉得情同手足了,得发唁电,一开头说,“惊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谁的父亲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亲去世,发电给人家干什么?给人家发的,就说不通了。也不能说是“我的家父”,这是你的,领回去就是了。

还有介绍配偶,现在生活中,介绍配偶的词最乱。往往说,老婆,那口,我家里的,太俗了。有说是夫人的。这是笑话的。我们去读读《礼记》,称谓严格。天子配偶叫“后”,王后,太后。这是天子专用的。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现在要是称夫人就是自大了。叫爱人行吗?爱人是近代兴起的称呼。在汉字文化圈里,爱人是情人。我们大陆称自己的配偶为内人或者内子。这是古老农耕时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绍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实,女的称男的叫“外子”。这是通行的。

第四篇:中纪委讲台新年第一讲:彭林说“礼”(附全文)

中纪委讲台新年第一讲:彭林说“礼”(附全文)

26国学网编者按: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彭林登上讲台,开讲中纪委讲台新年第一讲“廉洁文化公开课”——《崇德重礼 德法相依——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起》。演讲文字内容如下:

▲ 我们怎么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呢?你不通过“礼”,你这个人是歪的。

▲ 曾国藩是一个礼治主义者,他认为治国其实就是八个字,“以礼治己,以礼治人”。

▲ 现在我如果问大家“礼”是什么,大家都会说握手、拥抱、磕头、下跪。这个只是“礼”一个最外表、最浅的层次,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 我们现在大学里学了四年拿到的学位叫学士,再过三年拿到的学位叫硕士,再过三年叫博士,一生当中你最高的学衔叫院士,离不开一个“士”,这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不叫别的叫“士”呢?

▲ 人应该怎么活着,怎么活着才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从这个世界上攫取的越多越有价值?还是说给这个世界付出的越多越有价值?大家读读《礼记》,就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我列了几条:“傲不可长”,你不能太傲慢了,一傲慢就要出问题。“欲不可纵”,人都有欲望,但是不能纵欲。“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否则“乐极生悲”。

崇德重礼 德法相依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起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彭林

大家好,欢迎来到廉洁文化公开课!

最近这几年大家都很清楚,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把它当做土壤、当做源泉。我作为一个一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教师,感到由衷地拥护。我们中华民族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我们的成语和礼有关的词触目皆是,比如说礼仪之邦、礼贤下士、克己复礼、礼尚往来等等。

下面,我们来把“礼”和“法”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一起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礼治”就是“德治”

中国文化里面人心是善的,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而且要把它管好。《诗经》里面已经有这样的话叫“自求多福”,你这一生有多大的福分不是神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招来的。那么怎么管自己的灵魂呢?要靠道德,这个道德是一个抽象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连气味都闻不到,这样一个东西怎么能对我们人生、对社会起作用呢?我们的先贤非常智慧,他把这个道德分解成了很多个德目,孝、信、忠、义,然后让它们变成都具有操作性,这就是“礼”。“礼”和“德”它是一体的两面,我们讲“德治”实际上就是“礼治”。

大家知道我们有一部书叫《春秋左传》,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精英的议论,里面讨论到“礼”的非常之多,比方说“礼,政之舆也。”一个王要治国你不拿“礼”,怎么去治呢?“礼,王之大经也。”对于我们个人,“礼”是身之干也,你没有“礼”你立不起来。这样的议论非常之多。荀子是先秦礼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专门有一篇叫做《礼论》,论礼。他在其他很多篇都谈到礼对于我们个人、对于国家的作用。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我们怎么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呢?做一个完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呢,你不通过“礼”,你这个人是歪的。“为政不以礼,教化不行矣”,类似的话触目皆是。

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志》里面有一大段文字讲三代以上跟三代以后,得失的关键在哪里?他认为就在于“礼”。夏商周那个时候教育人民通过“礼”这种方式,所以那时的人都有文化自觉的气象。到了后来就改变了,工作是工作,礼是礼,变成了两张皮了。你回去翻翻《资治通鉴》,第一卷第一句话“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司马光自己写自己的家礼,他是一个礼治主义者,有关的论述非常多。明清之际最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也是一个礼治主义者。“礼治所兴”,“兴”起来了,把礼的教育普遍兴起来了,“众之所治也”,治国实际上是治民,老百姓治好了国就治好了。

这几年我们掀起曾国藩热,曾国藩是一个大儒,他还是希望将来能够平治天下,他是一个礼治主义者。他认为治国其实就是八个字,“以礼治己,以礼治人”。“以礼治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懂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有文化自觉、道德自律,能慎独,能把所有的事情自觉的做好,天下就太平一半了。然后我再用同样的道理去教育别人,就是“以礼治人”。他们都是礼治主义者。我们如果往中间数,可以数出不知道多少。

彭林:礼就是典章制度、行为规范

现在我如果问大家“礼”是什么,大家都会说握手、拥抱、磕头、下跪。这个只是“礼”一个最外表的、最浅的层次,它还有更深层的一个含义。我们古人对“礼”这一个词给它下定义,古人非常智慧,都要找一个同音字,意思一样、声音一样的词给它做解释,所以《礼记》里面讲“礼也者”,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理也”。它是根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所以你必须遵守,你不遵守就违背了道德理性;你遵守了,道德理性会在你身上内化、累积。我的博士论文是做《周礼》的,读过《周礼》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天下万事哪一件能够跑得出“礼”的范畴?我们以前讲礼仪三千,非常之丰富、非常之灿烂,古人把它分成五类,吉、嘉、军、宾、凶。这个“吉礼”包括祭祀,因为祭祀是求“吉”,所以我们把所有的祭天、祭地、祭祖全部叫“吉礼”。“嘉礼”是成年礼、冠礼、还有乡射礼、饮食礼等等。“军礼”是军队里面训练、出征、凯旋等等。“宾礼”是外交礼。“凶礼”除了我们普通意义上的“丧礼”之外,还包括灾荒,发生灾害的时候有怎么样的社会保障。这些在我们古代中国都属于“礼”的范畴。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生下来是一个无知的个体。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理想,人的一生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社会上这几十年我一定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到自己弥留之际会感到很欣慰,我已经成了一个有境界的人。所以我们古代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认知的“本体”,加上“功夫”,这“功夫”不是武功,“功夫”这一个词的本意叫学习、修为。“本体”加上“功夫”达到了一个“境界”,有境界跟没境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中国提倡“士”,“士”是追求真知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现在大学里学了四年拿到的学位叫学士,再过三年拿到的学位叫硕士,再过三年叫博士,一生当中你最高的学衔叫院士,离不开一个“士”,这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不叫别的叫“士”呢?我们从一个追求真知的“士”,要成长为一个君子,所以我们要读《论语》,《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要内外兼修。

我们读《春秋左传》就可以知道当时讨论一个人要有两种要素,一个叫“质”,一个叫“文”。什么叫“质”?这个东西塑料的就叫“质”,我也许拿了一个东西这是铁的这叫“质”。人和禽兽摆在一起这个“质”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按照孟子的说法,你一生下来身体里面有四颗种子叫“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端”,你好好的去培育它,它茁壮成长,你就成为君子,所以人可以教育。为什么禽兽不能教育呢,它为什么不能成君子呢?因为它身体里面没有“四端”,它是一个低等的动物,我们是万物的灵长。所以我们经常问问自己,“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你身上还有没有?孟子讲这四个东西少了一个你就不是人,你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你连是非都不懂,非人也。人应该有仁爱的恻隐之心,有是非之心,有礼让之心,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叫人,做人要够这个格。这个“质”我们经常想一想还有没有。

另外,社会在进步,你身上有没有“文”?这个“文”我们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礼”。经过文化教育、文化熏陶你身上有文采、有君子的风范。有的人身上那个“质”胜过了、压到了你身上的“文”,你身上没有“礼”,尽管很质朴,可是你没有“礼”,给人的印象,你很野蛮,就是“质胜文之野”。

所以诸位想想你要做君子,每天三省吾身,“仁义礼智”,我们人的最起码的道德,你身上还有没有?有了这个还不够,你身上有没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那种风采?

“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表达情感。我们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比所有的动物都要丰富。我们每天被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所左右,要把自己的情感拿捏到恰到好处,不偏激也不颓废,始终处在一个合理的最到位的位置上。这个“礼”就是帮我们来掌握自己情感的。

我们古人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做功课,头发要梳得整整齐齐,把它挽成一个发髻,用簪子把它固定,戴上帽子,对着耳朵的地方还有玉作为装饰,下面有缨带,衣服、大带、隔带一定是整整齐齐,不这样你怎么去面对一天的生活,你怎么去面对社会?而且你那样一坐精气神都出来了,这个人生态度很重要。

彭林:一个政权一定要掌握住道德的高地

大家要问了,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礼治这样一条道路呢?我们说说原因。有一本书叫《尚书》,就是周公、少公很多讲话的文稿,这个里面就讲了“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朝和殷朝好比一个车子,走着走着怎么就翻掉了?我要去看看它的覆辙,看看它走过的痕迹,它为什么会翻,我不能重蹈它的覆辙,所以我要把它当做鉴就是镜子。“惟不敬厥德”,他不相信道德,他对道德没有敬意,所以他灭亡了。一个人缺德,那还得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都要叛你。得道之至,天下顺之。所以周人在这个上面总结出一个教训,要长治久安一定要以德治国。

可是那时候他们面临一个很困难的局面,商朝把这个世道人心弄得一塌糊涂。有些人被派到商的旧地去当诸侯,周公临走的时候跟他讲,那个地方的人腐败,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酗酒、群饮。因为喝酒的腥臭已经冲到天上,老天爷都闻到了,说不能再让他们统治。所以你们到了以后不许喝酒,只有什么时候可以喝酒?祭祀的时候,祭祀的时候喝酒,也只能简单的喝一点点,不能喝醉。他说如果有老百姓看见有一些人在群饮,你别把他放了,你把他送到我这儿来,我把他杀了。那个时候的形势就严峻到这个程度,到那里一个,就被当地拖下水了。所以《尚书》里面就有一篇就叫《酒诰》,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这个东西很严厉。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央要求公务用餐不能超标准,这很对的,这有历史教训。

所以到了周公治礼作乐,我们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说到周公治礼作乐的目的,王国维先生,这是我们近代史学的开山之人,他就说了周朝的制度典礼都是为了道德而设,设这些的目的是要上下都纳入到一个道德之团体。这不得了,所以我们两千年都认为人不能缺德,一个政权一定要掌握住这个道德的高地。

彭林: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我们现在一讲到“礼”,马上有人就说了,“法”不要了?话不是这么讲的。我们历史上的人谁也不会蠢到仅仅靠“礼”可以把天下安定。《尚书》里面反反复复讲道德,但是你别忘了里面有一篇叫《吕刑》,是讲刑法的。孔夫子提倡道德、提倡礼治,他自己做过大司寇的,他能不明白吗?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的时候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他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要靠道德,一个要靠法律,两者要结合才能推动我们治国的制度和我们治国的水平,他讲“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么明确的、清晰的把一个治国理念表述得这么到位。

其实我们古代很清楚,“德”和“法”这两个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是两个东西谁先谁后。我们主张“德主刑辅”,人心是善的,你不教育他,怎么就能“不教而诛”呢?谁轻谁重,你的重心是放在刑法上,还是放在教育上,实际上只是一个这样的关系。我研究《周礼》,《周礼》有“六官”,天、地、春、夏、秋、冬,一个宇宙的模式,包罗万象的都是“礼”,其中“司法”,是“大司寇”,是我们整个“礼”的体系里面的一个部分,这个我们也把它叫“礼”,因为“司法”必须要依据道德理性,对不对?古代怎么审讯不搞冤假错案,《周官》里面讲得详细,不要轻易的就给他用刑法,把他腿砍了、把他手剁了。有一些人他无心的,哪怕犯了一个大的过错,就在我这个司寇门口有一块大石头叫嘉石,你让他站那里站三天。谁一过去,看见他怎么站这里,听说做错事了,三天一站,他看到所有的人在议论他,他的羞愧之心出来了,他有良知了,接受教训了。那个里面都充满了道德理性的。所以我们千万别讲,一讲“礼”不讲“法”,《周官》里面的“司寇”就是讲“礼”和“法”的。

西方人现在已经感到法律太冰冷、太生硬,还有一些地方它管不着、管不到,后来他们把公司里、社区里一些民规、民约,一些制度也吸收过来,它叫“软法”。我们中国这种“软法”早就有了,而且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多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儒家它是反对用法律或者反对用刑法。《周官》里面有这样三句话,“刑新国用轻典”,你国家刚刚建立,什么东西都还没就位,出了问题,我用很轻的刑法来处理。“刑平国用中典”,你已经建国二十年了,你该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处理,我怎么处理。“刑乱国用重典”。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周礼》里面已经提到的,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截然地跟儒家的东西分开来。

我们在《尚书》里面就讲了“明德”,要把你的德行昌明,然后“慎罚”,所以叫“明德慎刑”。这个“礼”是在“未禁”,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教育你,“法”是经过教育没有用,“已然之后”,这很清楚的。司马迁《史记》里面就讲了这个道理。所以我希望大家一是不要把“礼”理解成就是磕头作揖,另外就是不要把儒家的“礼”理解成为不要“法”。我们历史上很多人主张不能“不教而诛”,有好多东西你没有教老百姓,你怎么能责备他呢?

我最近上了一下中央纪委的网站,现在已经发了七十多期家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山西闻喜裴氏的家训,我们看了以后眼睛一亮。中国人非常智慧,国家这么大怎么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个东西你不要把它扔了。我们以前都是大家族,聚族而居,每一个大家族都希望自己能长治久安。这个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经过颜氏家训的示范,历代政治精英站出来带头制定自己的家礼。我们以前几乎大一点的家族都有家规,不许出格,什么黄、赌、毒,你出不了我这个祠堂的,我内部把你解决了。老百姓自治,制定了自己家的规矩,这个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保持人民的素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习近平同志号召党员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家属,管好自己的子女。怎么管?司马光曾经讲“治家莫如礼”,“礼”就是一些规矩,符合道德理性的要求。

彭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凝聚力的核心

我们说一说“礼”在历史上有些什么贡献。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个文明是一开头就平摊在这么大一个土地上,但是各地的风俗不同,各地的方言不同,各地的传统不同,所以要想维护国家的一统,这个问题要好好解决,否则这些东西它都是离心力。一堆人在那里他说话你听都听不懂,他当你面要骂你,你都不知道,还有各种各样的风俗。所以我们最晚到了汉朝,国家很重视,每年派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风俗使,到各地考察,考察了以后研究我们怎么样把大家的风俗,在文化的基础上把它统一起来,不让它产生离心力,而是对我们文化核心形成一个向心力。所以我们从孔子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目标,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道一风同”,我们遵循的道在全国是统一的,那么什么东西都好办了。就怕各吹各的号,各讲各的道,走不到一个平台。中国人要想保持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除了要有军队去守卫边疆,很重要的就是文化认同,认同以后在同一个基础上提高。

我参加了一个会议研究二十四节气。不仅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彝族、傣族都有二十四个节气,到清明了应该怎么样,到中秋了应该怎么样,这个对于形成文化的向心力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我们区分这个人你是不是中国人,看你认同什么文化。我们中华民族里面这个文化是我们凝聚的核心。你身份地位再高,他再穷,你再富,我们都过春节,我们都过清明节,我们清明节都祭祖。这个东西不能丢,这个一丢,就是一盘散沙,因为你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文化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

这还不光是怎么生活,还有一个道德的取向,一个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人应该怎么活着,怎么活着才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从这个世界上攫取的越多越有价值?还是说给这个世界付出的越多越有价值?大家读读《礼记》,就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我列了几条:“傲不可长”,你不能太傲慢了,一傲慢就要出问题。“欲不可纵”,人都有欲望,但是不能纵欲。“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否则“乐极生悲”。

我有一个同学,他给我写了下面两句话:“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这话说得多好。看到地上一包钞票、一包金子,你不要随随便便去拿它,这个你不该拿的,是不义之财。面对危难了,你不要用苟且的方式去逃避,这个时候很可能要你舍身取义。古人多么智慧。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宫廷不言妇女”。你管仓库的,你就谈论怎么样把仓库管好,你是在府在朝,各有各的职守。我们两千多年前就有这规定,多好。

我觉得现在要唤醒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了。我们把这一项工程做成了,事半功倍,国家的气象那就很不一样。我们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千千万万的、一代又一代的有国性、有人格的公民。弘扬我们的文化,懂得自律,懂得有对天下的担当,为我们国家的崛起能够终身不懈的去奋斗,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

第五篇:百天礼观后感

辛勤灌溉 静待花开

-------百天礼观后感

参加完百天礼活动,回家路上,孩子开心地绕着我跑来跑去,孩子告诉我他最喜欢老师们的朗诵《劝孝歌》;最崇拜那能说出很多书名和书内容的父子俩;最高兴的是今天戴上了红领巾,成了一名少先队员。

老师们的《劝孝歌》朗诵,非常精彩感人,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家长们,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入校百天,孩子学会了有礼貌、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分享,而且在我的眼里孩子变化更大的是:孩子的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加强了。有一次,老师发来信息,提醒我们孩子有些爱哭、有些玻璃心,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老师还指导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在一天天进步着。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付出着实令人感动。一幕百天礼反映的并不单单是一场汇演,更让家长们看到了十五小学的教学理念和各位老师言传身教的优良教风,也更加督促着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加强学习,追上孩子进步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家庭好老师。

入校百天,孩子身上的变化,作为家长最能体会到。十五小学的诵读经典活动,对孩子的培养帮助很大。通过诵读,孩子或多或少地明白了一些道理。亲子共读是一种陪伴、是一种互动、更是一份相互鼓励。通过亲子共读,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话题,从游乐场游戏机变成了各种知识的交流,不断地解答各种“为什么”。为了让孩子了解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我们拉上窗帘,关了灯,举着地球仪,用手机手电筒模拟太阳,简单的一次小模拟实验,孩子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自然科学道理。看到舞台上那令人敬佩的父与子,不禁回想起孩子刚入学时的种种困难,孩子没上过学前班,作息习惯变化大、读书背书压力突然加大,孩子和家长都很着急,有时难免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十一国庆期间,我和孩子聊了很多,我鼓励他要提前预习,重在理解,不要怕困难,学习如登山,过程或许很累,但是站在山巅看风景的喜悦也是非常让人欢欣鼓舞的!八天假期,我们每天坚持诵读背诵,点滴积累成收获,假期后孩子不再害怕背书,甚至对背书很有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舞台上的父子俩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加倍努力,突破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

孩子犹如一粒种子,发芽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入校百天,两位老师用爱心、耐心、恒心辛勤灌溉着班级里的每一粒种子、每一株幼苗。她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更要努力去陪伴孩子共读共学,陪孩子共同进步。寓教于生活,父母只有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相信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这粒小种子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更多的快乐。就让我们这些快乐的园丁,辛勤灌溉,静待花开。

下载《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彭林说礼》观后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礼林中学广播站工作计划

    礼林中学广播站工作计划 为了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宣传工作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制定校园广播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主要栏目......

    礼林中学教学工作自查报告

    礼林中学教学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业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使我校各项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对本校工作进行了自查。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按......

    礼林中学团委规章制度

    乐平市礼林中学团委规章制度 会议制度1、会议由团委书记主持。 2、团委副书记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全体会议。 3、部门会议由各部长定时召开,做好会议精神基层下达,至少每周召开......

    礼林中学团委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礼林中学团委工作总结 学校团委在学校领导及上级团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开展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及......

    彭云先进事迹观后感

    彭云先进事迹观后感《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一付井联合小学要云仙7月27日下午,我观看了山西卫视播出的《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彭云同志是一名扎根基层、无私......

    彭春林个人总结.d

    个人总结 永胜初级中学彭春林 看时光飞逝,我从2011年10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我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

    优优祝福新年说“礼”

    优优祝福新年说“礼”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何谓“礼”? 东汉刘熙《释名》:“礼者,体也,得事体也。”说的是语言行为要妥当得体。东汉许慎《说文》又讲:“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林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我酷爱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特别钟爱爱情剧。对于这部作品,我早有耳闻,可是一直不得时间去细细赏析。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让我觉得必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