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青春整装待发
08-12-11 作者:编辑:张树启
编者按:
随着第一批“90后”大学生昂首挺胸步入象牙塔,中国大学进入了“90后”时代。“90后”对人们来说已是不必再加引号的熟词。有人说90后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政治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他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搏,他们的恐慌只是他们的生活;有人说90后是“新新人类” 的代言人,有手机、电脑、品牌服饰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有NBA、网络、精彩大片等多姿世界的冲击,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
你的关注,我的责任。《荟萃青年》记者部在全校范围内的90后新生分发300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消费、学习、社交、心理、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同时结合对各类群体的广泛采访以及其他高校相关主题调查,为你描绘90后大学生背后的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为你道出他们的热情、执着、迷茫、追求、思考„„
消费
“新消费顽主”?
最低不足300元,最高超过2000元,对90后新生消费水平的调查中,月生活费反映出他们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与个别极端现象相比,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还是适中的,50.89%的新生月生活费在300元~500元之间,30.71%的新生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之间。
90后新生中,97.88%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新近流行的“新三样”中,购买了MP3、MP4等电子产品的学生占57.4%,而数码相机和电脑分别仅占6%和5.6%。
此项结果和社会多数人所认为的90后“消费观念超前”的情况有些背离。调查显示,依靠真才实学考入名牌大学的这一批90后与其他的同龄人比起来更加理性而现实,在消费时,多数学生都不接纳包含诸多风险的信用消费。在消费观念上,他们基本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而选择超前透支消费的仅占少数。
当然,此结果与校园所处坏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有一定关系。吃穿名牌,“新三样”一个都不能少的 “新消费顽主”们也不在少数。学生工作处李逸龙处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部分90后并不从自身条件衡量用度,反而过分攀比,将其作为张扬个性,追赶潮流的一种方式,他们的消费观需要进一步成熟。”
“手心朝上,双眼瞄下”
40.65%的90后在调查中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25.18%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他们追求独立,潜意识里却摆脱不了对家庭的依赖”,采访中一位08级导员总结到。这反映出90后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这也提示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我们啊,就是手心朝上——跟爸妈要钱时,眼睛却朝下——紧盯着自己的钱袋子呗!”学生小张谈到钱这样调侃到。道法课老师刘长欣认为,这是90后“消费主义”的一种体现。“ 这和社会、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90后多出生于优越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苦难和贫穷,所以节约意识找不到思想的源头。这一点来讲,他们这种浅层次的‘拜金主义’也是无可厚非的。”这说明90后的节约意识教育仍需加强,家庭、高校应鼓励他们积极、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他们科学理财能力。
学习
百度90后贴吧里,网友“不想长大”的留言“我们该学习什么?什么又值得学习?我们该怎样学习?学习又能拿我们怎样?”引得跟帖无数。90后新生中,每月主要消费用在通讯(如电话、上网)上的学生占39.03%,用在购物(服装、饰品)上的学生占21.65%,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屈居第三,占20.51%。另外不能忽视的是,9.6%的学生将主要支出放在娱乐方面。
阅读方面,大部分90后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涉猎。武侠、科幻推理、娱乐时尚类、动漫类图书分别占18.3%、23.6%、32.6%、28%,古典名著的受欢迎程度为29.6%。调查中显示五成以上同学平时对时政风云和军事、科技类书报情有独钟,抛却社会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评价,他们保持着对国事的关注和热忱。
电影、电视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喜爱的电影、电视题材”调查中,高居首位的是爱情类题材,占42.6%。动作类占31.6%,科幻冒险类站23%,轻松搞笑类占24.3%,青春偶像类占25%,而历史文化题材只占13.3%,而这其中的日韩、欧美类影视作品占所有作品的53.4%。同时,随着网络的功能增大,90后书面阅读能力减退不容小视,“浅阅读时代”正逐渐来临: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跳跃式的“一目十行”,甚至不愿意品读原著,直接看各家评论。要思考?可以,“百度”一下不就OK?搜索、复制、粘贴、整合,就完成了思考的全过程。
交往
E-交往
e-mail,e-business,e-love„„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都要开始担心会不会被e掉了。调查中,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以72.13%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们青睐,仅有22.1%和5.6%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武汉大学对90后的调查报告指出,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E交往,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朋友,得到了更多的便捷,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家庭、爱情其实很简单
调查发现,与80后相比较,90后们不会为和家长之间难以沟通而发愁,也不会谈及爱情就唯恐避之不及。69.34%的90后都认为和家长沟通没有障碍,在认为和家长沟通存在障碍的学生中,五成认为家长爱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还有 32.05%
学生觉得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与80后相比,90后更懂得和家长交流,他们心态坦然,擅于沟通,同时可能由于90后的家长年龄较为年轻,彼此理解更加顺畅。
对80后们来说,爱情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很大,是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而现在的90后及其背后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对此都很宽容。爱情对90后大学生不再是忌讳的话题,40.27%的人表示自己高中阶段曾经谈过恋爱,数学学院08级小赵高中时有一个女朋友,“大家心态都很成熟,不会为了这个耽误学习,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对吧,没什么。”步入大学校园,90后们也憧憬着自己的爱情,他们并不是“速食主义”,他们依旧追求专一,追求恒久。
同时校园中也流传着另一种戏说80与90之间的爱情观差别:“他们把魅力称为性感,而我们称之为气质。我们把单身叫做孤独,他们把单身叫做寂寞。孤独是一种享受,而寂寞却是一种煎熬”。90后们的爱情之火蔓延的势头也难以阻挡,更有50.37%的人支持早恋,37.19%的学生表示支持婚前性行为,“两个人只要是真心相爱,以前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一起走下去”,信控学院08级学生小李表示。
性格
张扬
“我们年轻,年轻就是资本!”的确,年轻让人自信,让人充满激情。这种自信不是举起拳头的宣誓,而是从谈笑、举止中就能感受到的一种不怀疑、不畏难的气质。90后是不吝于张扬自己的,调查中约 80.74%的被调查者非常乐意组织活动,89.75%的人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他们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同时,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他们不像我们刚进入校园时那么惶恐,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点儿急于表现自己,甚至一定要表达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见解。”多数大二纳新骨干回忆起社团面试时的新生表现感慨道。
开放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也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逐渐增强的昭示。
他们的开放出位但并不不出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当然这与重点高校生源素质较高不无联系。90后拥有自己的鉴别力和标准,在问及对“哈韩哈日”现象的看法之时,绝大多数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过度的追捧是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丧失。
独我我校接受调查的新生中独生子女已占到35.57%,相信这个数字结合整个社会发展还要高出许多。“军训的时候有家长在太阳底下陪站的”,“正面试着好好的,突然电话响起来,直接一挥手让我们别说话,然后头都不回地出去办事了”在谈及90后的独我性格时,大多数人也会微皱眉头。法学系谌爱华老师也觉得90后“爱钱、爱玩儿、爱自己、爱自由”。李逸龙处长认为,大多数90后生理成熟前移,但心里矛盾增多,成长和生活在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是孤独的,这造成他们比较封闭的心理状态,性格上自我中心化。
另一方面,独我也造就了90后自我意识的增强。70后在选择专业上大多以父母的意志为准,对于大学专业完全缺乏了解,80后是“跟风”选专业,依赖家长做出决策。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更多的是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前景,甚至世界的发展趋势来为自己选择专业。
耐挫
当直面挫折和失败时,90后有没有勇气担当? 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21.78%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更有4.9%的同学会一蹶不振。但45.54%的90后都会在自我调节中走出低谷。22.75%的学生会高度乐观,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在释放压力的方式调查中,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与家人、同学聊天来纾缓情绪,而有近三成的人则寄托网络,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两成半的同学则善用目标转移法,通过学习和工作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放松自己,给自己放松减压。
社会认知
稍息,立正,向谁看齐?
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36.48%的90后大学生选择体娱界明星为偶像,45.16%的人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章子怡、周杰伦、SHE、superjunior、刘翔、姚明、科比等明星都成为了这一代大学生崇拜的对象。胡锦涛、李嘉诚、比尔盖茨、马云等“人气”也极盛。
刘长欣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关于目标和理想的课上,同学们的发言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他们的偶像由科学家、学者逐渐转到政、商界人物、明星。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要自己去挣钱,挣了钱后做自己想干的事。其实90后的理想要比我们单纯,政商界人物叱咤风云,明星星光闪耀,财源滚滚,不由自主地大家就很容易向‘钱’看齐了。”当然仍有59.4%的人认为,并有学问比赚钱更重要。高考过后的黄金假期,许多人准大学生忙于打工赚钱,人文学院08级小刘却忙于上新东方课程,并读完了《情人》、《林语堂散文集》、《小窗幽记》、《三国演义》四部书,尽管没有赚到钱,但她仍觉得“读书让人感到踏实和有资本。”
灾难是一针“催熟剂”
当历史迈着巨步向前,90后大学生是否意识到、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调查中有55.54%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责任”概念的较好理解;但也有4.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他们对于履行责任的形式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认为“找一份理想工作,孝敬长辈、照顾好家人”为自身责任的占41.91%,认为“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占22.54%。也有15.44%的人认为应“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已社会道德准绳约束自己。”
随着独生子女反思运动的开展,教育观念的发展和普及,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90后的学生已日益增强。灾难更是为这个略显稚嫩的群体注入了一剂“催熟剂”。2008,他们爆发出火一样的爱国热忱,反对藏独,支持奥运,志愿四川灾区救援,他们用激情和行动告诉我们,90后同样勇于但当,并值得被期待。
理想落定何方?
与遭受“理想危机”的80后相比,90后对人生理想有着更为清晰的目标,74.2%的90后有着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10.4%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
公务员、科技人员、商人、主持人、自由写手„„90后们从入学起就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并不断地朝目标努力。但也有学生感到毫无方向:“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跳舞的时候跟不上音乐的节拍。”90后的大学生日后终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这一批接班人将难有特别重大的作为和贡献,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
三代三重门,一代一片天
2008,18岁的90后大学生的成人礼往往被媒体放大再放大,对90后的质疑和指责也不绝于耳。“眼睛里面没别人”、“冲动,娇惯、蛮不讲理”、“非主流”、“崇洋媚外”、“钻钱眼儿”、“扮酷”、“游戏人生”、“有伤风化”„„70后、80后们把这些词儿一股脑儿的全抛给了90后。
相反地,李逸龙处长却给了90后高度评价。“他们核心价值观非常优秀,他们可爱、乐观、自信、坚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强大,90后看在眼里,所以他们对国家政府、对祖国文化高度认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强。他们在思想的敏感程度上,在观念的更新上,在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以及自身权利意识方面都比前代人有所增强。”
“我不理解为什么社会上总爱把我们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说成是叛逆?为什么我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就是另类?为什么他们不看时代的变化却格外关注我们的变化?我们喜欢尝试新事物,喜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努力的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对生活积极乐观。”面对社会对90后的普遍质疑,刚刚步入北京大学的小高表示“不满”。
很多老师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对90后的未来发展表示强烈的乐观和信心。“任何一代人,当然也包括80后、90后,年轻的时候身上都会存在弱点,但生活会对他们进行矫正,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使他们成为新的成熟的一代人,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他们的使命和任务。一代人也许在另一代人眼中颓废、异类、迷茫,甚至没有希望,但不管怎样,这些人最终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主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对90后的担忧是多余的。”
70年代出生的林律师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社会上许多人的心声:“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大师感叹,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可以想象百十年后社会将会多败落混乱啊!可历史不是依旧流转并日趋繁荣吗?上代人就批评年轻时的我们是胸无大志的混混儿,前些年韩寒、张悦然等80后作家的出现随即引来我们这代人的批评,说他们是颓废的一代,仿佛忘了我们也曾年轻过。用30岁的眼光看20岁的人,只会看不顺眼。现在90后长大了,正在沐浴青春,70后、80后又蹦起来批评,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似乎每个人都喜欢扮老成,伴着伴着就把自己当作先知了,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必须要做的使命,当时代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必能站出来,知道你们在写关于90后的报道,我希望,报道的最后一句是:‘放心吧,90后不会垮,他们会长大的!’”
一代一片天,90后同样特立独行,同样自信张扬,同样理性睿智。相信他们会像一首诗中写的一样:
让心脏震荡广宇
让目光点亮前途
青春候在黎明的窗口
整装待发!
第二篇:90后大学生特点
90后干事特点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涌入大学校园,为大学充入新世纪的新鲜血液,活跃了当代大学的气氛。然而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给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了使我校学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面我将针对90后学生的鲜明性格特点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首先,90后大学生团结意识不强,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基本都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团结的条件,因而培养90后学生干事的团结意识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其团结意识,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主动提出让其共同完成,相互协作,也可通过游戏使其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90后大学生大有着眼高手低的致命弱点。由于大多数考入大学的大都是其高中的所谓尖子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因而形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动手能力不佳的特殊情况。针对于次,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给他们一些较为艰难地任务,使其明白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尽量点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切忌对其错误不予以纠正,视而不见。
第三,90后大学生有着极其灵活地思维,以及极其开阔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的接触面一般较广,可以为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听新一届干事的建议多了解其思想,从中吸取精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力量。
总结:作为90后的一员,我更能切身体会到90后的优点与不足,我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90后一定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于优点,为学生工作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80后大学生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我是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形象,那就是自信,自强。今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这带给我们震撼,感动。但同时这些事件却能够检测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品格、道德素养和精神力量。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崇高精神和强大力量,展示出时代造就的责任意识、开放观念和进取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新的磨砺和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正如境外媒体评论所说,“中国人又一次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勇敢、挺立不屈的坚韧和空前无比的团结”。
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精神领域则有各种议论。有的认为,经济上去了,但人心涣散、道德滑坡了;有的担心,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不会使人们丧失责任和良知,在日益丰盈的物质绿洲中走向贫瘠的精神沙漠。还有人对年轻一代不放心,认为“80后”、“90后”在娇宠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艰苦,不懂得责任,担忧这代人是否靠得住?在今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年轻一代以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一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遭遇严重挑战时,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华夏儿女焕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当**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事端、向我发难,当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遭到干扰破坏,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空前地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纷纷表达对祖国的支持,许多国家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举行示威游行,用和平的方式反击西方偏见,迅速形成了大规模反对分裂、支持奥运的爱国浪潮,让西方社会和媒体深感震惊。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社会各界的民意表达,还是海外华人的抗议活动,都有理、有力、有节、有序,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和理性,显示出广大民众爱国热情的表达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智。
二是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展现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新的历史丰碑。在巨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坚定和力量、韧性、勇气,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在抗御灾难中格外团结坚强的中国,看到了一个国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力、国民向心力空前强大的中国。三是在空前的灾难和严峻的考验中,年轻一代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理性、责任与担当。
在今年这几场特殊斗争中,年轻人的表现深深地教育了我们,让人们看到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特有的风采。在反击西方一些媒体对拉萨“3·14” 事件歪曲报道的斗争中,年轻人自觉地担当起维护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责任,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意愿,发出了“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呐喊。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年轻一代乃至许多少年儿童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无私和无畏,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尤其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到处活跃着20岁左右的年轻军人、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以及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年轻一代的精神、意志和热情让整个社会刮目相看。他们以浓厚鲜明的时代气息、开放自信的主人翁姿态,成为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光大者,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正如有的媒体所说,有了抗震救灾的磨练,有了生与死的锻造,年轻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培育,但更容易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民族的重大事件中瞬间迸发。我们要十分珍惜在与重大灾难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所以新一代的年轻人,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方式扛起祖国给我们的任务!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x日
第四篇: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仍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然而,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情况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过去饱和,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社会真的不需要高层次劳动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学生本应该是人力资源市场最受欢迎的高层次人才,却多年被就业难困扰。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理顺失衡关系的难点在哪里?“90后”正式登陆职场,他们的就业诉求是什么?会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在“质量低”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的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即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也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丁大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比较来看,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
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目前来看,对大学生就业不利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以来料加工制造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吸纳不了太多大学生;同时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剧烈。也有有利的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在下降,经济发展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稳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在逐步调整自己的预期。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状况必然逐步缓解。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总的趋势。
“逃离北上广”,大学生就业追求性价比
记者:根据调查所显示的,多数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在环比下降,是不是意味着2012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会较以往有所缓解?去年曾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风潮,许多年轻人将就业和发展的目标转到中西部城市和二线城市,但是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反映劳动市场供求匹配紧张程度的指标)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东部地区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西部地区。怎么看这个现象?
曾湘泉:从调查显示来看,确实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更好找。首先,产业转移是一个趋势,产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然一线城市还有很多公司在招人,但就业质量,比如工资待遇等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与二三线城市工作差距不大。这导致他在招人,但是很难招得到人,其用工需求无法实现。现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很高,对于求职者来讲,这并不是性价比高的工作。
第二,从去年到今年,一线城市的户籍管理在加强,北京、上海应届毕业时户籍指标都在压缩。学生留在大城市没有户口,进一步加剧了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所以未来大部分大学生会继续往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丁大建:前几天媒体报道,韩国也有类似情况,其首都圈人口40年来首次出现净流出。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开始在家门口就业,不再将涌入大城市作为首选。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也在变化。
市场化就业选择总是追求综合利益最大化的,如果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高,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放弃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求职。这几年,在我们学校确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北京去外地就业。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90后大学生就业观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新特点
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90后”大学生的个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这些独特的“90后”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那么,“90后”大学生的业观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职业兴趣多元化,择业方式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方式的多样化上。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的”90后“大学生,他们处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良好的社会经济件和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多才多艺的”90后“新青年,所以,他们不定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这种多元化的职业兴趣和多样化的择业方式体现我国社会的进步。
工作性质趋党政,就业意向重稳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90后“大学生衣食无忧的家庭中长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因此,”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保障健全等优势促使许多”90后“大学生向政府部门靠拢。政府高薪、体面、舒适的工作,迎合了”90后“大学的就业观。
求职渠道靠网络,社会网络首当先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求职,获取就业信息,如微博、QQ群、飞信、博客、人人网、校园网、邮件等,通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高效便捷。
还有一种网络称为“社会网络”,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通过社会网络们获得了使用关系的机会。在各种求职渠道中,“90后”大学生最看重社会关系网络,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了社会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他们感到通过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求工作更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职成功。
就业理想更理性,就业目标更务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目标越来越理性和务实。他们能够理性地待社会现象,并根据自身实际客观地调整就业理想。他们注重薪酬福利,注重假期休闲,注重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发展机会,趋向于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就业心态也更加务实。他们的理性就业观如盏明灯,正确指引着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使他们在纷繁复杂,充满变幻,充满挑战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和充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