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贵的时光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在这四年内,我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勤奋刻苦,关心同学,勇于挑战自我。大学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过了英语专业四级,大学英语六级。电脑、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的暑假,通过暑期工,提高了工作能力,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的优良习惯,我相信会有更大提高。
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促进了团队沟通与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第二篇:我的大学时光四年记
我的大学生活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四年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曾经年少轻狂,曾经满面风霜。回首四年大学的梦想,大都如过眼烟云般虚幻。
四年的大学生活眼看就要结束了,心里隐隐有一种伤感。从起点走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如果简单的“结束”二字可以概括一切,我只能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深意与内涵。
大学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它的绚丽和多彩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所不能更改和忘却的。回忆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驻足回眸四年来的求学之路,心中已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几许苦涩,几许甘甜。
四年前,我踏进了中北的大门。对这所大学我是陌生,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中,在和新的老师还有新的同学不断的交流和帮助中,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懵懂·大一
还在高中的时候,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一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起初我还不大理解其中的含义,但等我真的成了一名大一新生的时候,我才恍然明白这句话中透出的淡淡酸涩。由于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努力的学生,虽然明白大学里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但是以前比较被动的学习习惯让我头痛不已。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但我并没有大幅度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造成了我不适应大学里自主学习的氛围,甚至有时候会很迷茫。所幸我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终于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改变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虽不能像尖子生那样奋不顾身,但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我相对感觉安稳。
尽管上了大学,但我对体育的热爱有增无减,大一第一个学期就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去打球,在球场上,我洒下血和汗,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切磋中不断进阶。直至现
在,我们还是经常的一起运动一下,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
初醒·大二
大二时开始明白,大一的自己确实是有些散漫,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我下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心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娱乐内容,开始与好友结伴上自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这一年,除了通过英语四级,我还参加了许多的课外活动,积累了宝贵的团队协作经验。
与此同时,我在思想上开始向党组织靠拢,虽然最后没能成为党员,但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的确让我更加坚定了坚持这个信仰的信念,不仅积极关注各种时事政事,还更加努力的使自己上升一个台阶。
大二的时光是让人难忘的,宿舍的哥们儿越来与亲密,同学之间越来越熟悉,使得大家在一起时少了大一时的害羞,更加的像一家人。
沉淀·大三
大三这一年,除了学好本专业课程外,我把课余的时间都花在了看各类书籍和各种社团活动的组织上,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决定要考研究生,决定毕业以后在接受更进一层的教育,更到更多的锻炼,为以后尽快的让自己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为此,一个假期只回家了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复习考研,这个目标定下后每天的学习都是非常刻苦努力的。一个暑假里,和同学们一起享受着考验带来的“乐趣”,大家一起互称研友。时间很快,大三就这样过去了,忘不了的是那一道门外2元钱的西瓜,忘不了的是那集市上的小吃。
无悔·大四
既然确定了考研的目标,我打死还是依然和研友们努力的学习者所要考的科目,同事互相打气,在这期间也有很多的人放弃,我即为他们感到惋惜,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时间一点点的走,大学的时间就快走完,而考研近在眼前,每天早起晚睡,大家都在与自己做着最后的战斗,我也是一样,到了最后,一起考研的研友们,见面就是报哪了,背多少了。真的是头大的事情,每天晚上回宿舍和哥几个聊聊天,扯扯淡,可能是这一阵子最美好的时光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考研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宿舍里一下子考上四个,真的为他们和自己高兴,研友们打多大考上了自己想去的院校,也有落榜的,不过真的走到最后,大家对最后的结果看得真的很淡,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考研期间的风风雨雨,可能会使大家刻骨铭心一辈子。
小结
有人这样形容大学生活: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而经历了懵懂、初醒、沉淀以及抉择的我,也正是经历了一个由“不知道”到“知道”的成长过程。
初夏五月,万物生发,但隐约之间离别的气息悄然袭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将结束,真的是“转瞬即逝”。正是在这即将远离大学时代的时刻,才真正懂得回眸的意义。如今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一种淡淡的伤感总是抚上我的心头,还是有些不舍吧,毕竟这里有我成长的印记。
百感交集,只有感谢,正是在这里的每一种挑战与机遇中,我懂得了生活,懂得了学习,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成长,懂得了奋斗和拼搏,为我架起了走向成熟的桥梁,在漫漫人生长路中,大学生活将是我难忘的记忆。
品味人生,才能珍惜人生。走过岁月,走过季节,也走过了我的大学时代。大学生活留给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想想走过的路,想想现在的路,想想未来的路,不能不说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我不知道未来能否成功,但如果没有梦想,又何必远方;前进的路上必定风雨兼程,既然选择,就永不后悔。
四年虽然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却承载了我们所有的青春和梦想,离别之际,无需泪眼朦胧,只盼多年后的相见,浅浅一笑,只是一句,好久不见。
第三篇: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和充实的时光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和充实的时光,这种快乐延续到毕业之后,对北大校友都怀有无比的热情。我在大学开始之前给自己定下一个今天看来无比装逼的目标: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品质。现在看来这简直是整个人生的目标;不过所幸大学四年还是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的。
大学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因为我觉得课程进度太快了。倒不是课程内容我理解不了,而是我在中学习惯把每个知识反思地十分透彻,使得逻辑上严密毫无漏洞。比如刚开始学微积分(数B),我对极限的理论基础总是抓不到根本。后来,我问元培数学方向的同学,他们是怎么学极限的,得到一大堆数学分析以及实变函数的书,我才捋清一条从自然数的定义开始的每个环节都没有丢失的过程。当我闭上眼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好几个小时自己在脑海中完全无误地走了一遍这个推理过程,都已经出了一身汗,室友回来看到我这样都怀疑我在干嘛。睁开眼睛,从理念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我不禁对大学充满深深地恐惧。
这种恐惧延续了整个学期。尽管那个学期的成绩基本都在90分以上,但我还是感到无比不安,我担心按我对于理论严密程度的需求,是远远赶不上课程的进度的;但要忽略所有细节,我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担心这种不严谨日积月累,终将毁掉我的知识体系,而悔之晚矣——真可谓进退两难。物理还好说,因为经典物理我还比较熟悉;但数学就非常痛苦了——因为我既需要严谨性,又想从直觉上吃透各种理论和证明背后的思想方法。在那个学期里,让我最为不安的是线性代数,为此,我向数学方向的同学借了高度代数的教材,寒假回家猛看猛想,算是到开学前把丢失的环节一一补齐;至于领会其思想方法,那要等到选修抽象代数之后了。
逐渐,我才认识到这种学习方法固然可贵,却不太可取;我认识到必须掌握全局图景。我感到这是中学与大学的重要区别:中学知识非常有限,无论你是从全局到细节去学,还是按照细节一点一点啃,你总是能学完的;而在大学,知识体系骤然庞大,细节实在太多太杂,只有居高临下,才能高屋建瓴。从大二开始,我逐渐领悟这一点,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不过追求严密的这种倔劲还是没有丢:在学平衡态与统计物理时,我为了推导一组公式不知不觉熬了整整一个通宵——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通宵。
大学的财富是朋友;人们都说中国的所谓一流大学都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设备;第二点我不敢苟同,第三点我不做评论,但第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元培计划是北大的一个教育改革计划,基本学习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低年级选修基础课,只分文理而不确定专业,高年级才确定专业。我们元培所有学生都住在一起(当然,男女生是分开的),我们宿舍就云集了数、理、化、生专业,到其他寝室一串门,基本上就可以北大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在学啥。这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我在中学就认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这前提条件是认识到包括自然和人的世界的全貌。每次遇到不同专业的同学,我都盯着问他们整天在学啥,他们学科的对象、范围、方法、理论基础等等……我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那时的好奇,而现在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自我感觉无比膨胀。在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哲学的南星。他曾经是搞化学竞赛的,对于世界本质的渴求让他走向哲学。每次和他聊天,基本上都是他在滔滔不绝地讲哲学家和哲学理论,听得我如痴如醉。记得有一次,他在宿舍里义愤填膺地声讨当局没有为中国诸位哲学大师提供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使他们在晚年备受疾病和精神折磨而凄惨地离开人世;讲到动情之处已有泣泣之声,站在门口的我深受震撼。南星有一个很牛的本领,就是熟知各个学科的经典著作,在他的介绍下,我在周末文化书市和小西门外的畅畅书店买了很多书,以哲学为主。后来,我从和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入门,还选修了自然哲学、技术哲学、老庄哲学、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甚至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在哲学系的吴国盛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我的思想也深受吴老师影响。正是对于哲学和科学的反思,让我对于理论物理的态度,从纯粹的喜欢到确立为人生理想和目标。我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而通往自由唯一可能和必须的途径,是对包括人和自然的思想上的把握——理论物理正属于这种把握。然而我终究还是没有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南大人毕业后去德国潜心研究康德,现在回国为中国的哲学领域贡献力量;让我深感 敬佩。
除了哲学,我还修了很多历史课,包括科学史、数学史、罗马史、文艺复兴史等等……修历史课的动机更多是一种自律,因为我认为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了解世界。但我对历史一直喜欢不起来,这么错综复杂的事件,怎么能记得住呢?我渐渐感到,人总是有着两种背道而驰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还原的,即探求现象本质;另一种是演绎的,即回归现象本身;而哲学和历史正属于不同的方向。我显然属于前者,面对历史事件,我首先想到的是:是什么内在规律推动者世界的发展?历史背后的哲学是什么?
无论如何,我很庆幸自己在大学修了这么多“杂”课,或说“没用”的课。然而,正如庄子讲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得益于元培的政策,我大学有将近一半修了和专业无关的课。
回到物理。很快,力热光电的经典物理结束后,就要学所谓“四大力学”,即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我渐渐认识到,经典物理基本上是在经典框架下用粒子与力学体系方法研究物理;而四大力学,与其说是新的理论或领域,不如说是新的方法;四大力学,完全是看待物理的四种全新视角。在这些不同的物理方法和体系中游走,我感受到了挑战和乐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感受到了物理的美,感受到了用极少数简洁的假设在数学上严格推导出纷繁芜杂的世界的快感。我惊叹于量子力学彻底颠覆经典理论体系的世界图景,以一种极度违背直观的方式更好地描述了世界;我也赞叹狭义相对论以一种如此优美的形式描述了电磁力,而广义相对论又如此抽象但优雅的姿态阐释引力与时空。理论物理的美给人带来的快感是难以名状的,我为人生中能体验到这种美而感到幸运。
我非常讨厌做实验,但每周一次的实验课却给我带来许多快乐;因为每次实验之后,我们伟大的坚不可摧的统一战线(阮明、宋振阳、王俊煜和我)便会飞车驰骋在海淀各大餐馆寻觅美食,在烤鸭和水煮鱼中唾沫横飞地畅谈天下大势和校园八卦。后来,以八卦为专业(指的是新闻传播)的徐清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统战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统战众人是我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猫的睿智与干练,阮哥的幽默与豁达,小伙子的朴实与大度,徐清的清纯与情义;我如今经常会听统战腐败时候偷偷录的音,一听就停不下来。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再有一次像毕业后杭州之行那样完美的聚会。
我的大学生活 并不像现在回想起来那样充满阳光和激情;恰相反,忧郁和不安始终伴随着我。不安的来源,一方面是知识体系常缺乏严谨基础;另一方面,我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优越感而感到困扰。北大毕竟是北大,来之前人人都是天之骄子,来之后必然要在成绩上分个三六九等,我自然不是金字塔顶尖的那几位。这时候,优越感就起了反作用,一方面感到挫败,另一方面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学术追求是不是纯粹。因为优越感是来自于外在的,因此是不稳固的;一想到我的人生理想建立在这种虚无的基础上,我感到十分恐慌。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自己的思考能力远不如高中,思考问题总是要费很大劲——当然,其实是面临的问题变困难了。
忧郁和不安促使我寻找解决方案,我先后在校医院参与了三次心理咨询,每次都长达2-3个月。我很感激我的心理咨询师许英美大夫,她真的是用心体会每一位对象的倾诉,而不是用那套刻板的“专业”套路去敷衍。在许大夫的引导下,我渐渐认识到经常被我忽略的“本我”。我惊讶地发现作为潜意识的自己常常与意识层面的自己大相径庭,逐渐地,我认识了那个更本质的、非理性的自己,尽管那些问题并没有被立刻“解决”,但我懂得了如何和自己对话,如何自我疏导而非自我抗争。例如,之前我总是试图将优越感从自己脑中清除,结果却越来越糟;但当我认识到这正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本质属性,我便将其保留于此,而正是如此,优越感才不至于肆意妄为甚至扰乱心智。此外,我也懂得真正的爱人必须从爱己开始,不然所有的爱人或者浮于表面,或者让人痛苦,而不是基于人性。
在人生轨迹上,我在大三结束的暑假面临了重要的转折。当时我获得了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机会,那是世界顶尖的学院、精英教育的圣地;一个人一生只能报考一次的规定就足以彰显其个性。06年的7月,我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在巴黎这个让我无法忘怀的城市停留了充满美好回忆的十天——只是这美好,在最后时刻被打破了。在全球招收10个理科生的考试中,我位列11,名落孙山。高师开会商议决定破格录取我,但需要我自己承担生活费——尽管对于留学看说这笔费用并不昂贵,但对我这个工薪家庭已经很难承受,加之我实在愧于在大学毕业后扔向父母伸手要钱;便请求高师能否推延一年,同时申请美国的学校。回来之后,我充满着对高师的眷恋,只申了美国物理排名前15的学校。在我看到密歇根大学录取通知的邮件时,手里紧紧地攥着法语教材,百味杂陈。
直到今天,我还常想,如果当时我真的去了高师,或许我在学术道路上会坚持走下来;又或许我的性格注定自己不甘于一条确定的人生轨迹,而要去尝试不同的生活。不论如何,高师这条人生的岔路给我提供了一个平行世界,让我常常设想在另一条人生轨迹里的自己,此时此刻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不过我或许应该感谢高师的失利,不然的话,我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大四,也不会与国标舞及元培06的组员们的邂逅——这两者对我的人生成长,都是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我学习国标舞,首先是受了母亲影响——她有十多年的交谊舞舞龄。大二正逢建国55周年,北京高校举办了集体舞庆祝活动,喜欢尝试新事物和凑热闹的我当然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集体舞的动作非常单一,但我却喜欢上了在音乐中舞蹈的感觉。后来,我修了体育舞蹈课,但非常不过瘾,终于在未名舞版找到了组织。每到周末,就为晚上的二体舞会摩拳擦掌了:目不转睛地看着老虫子们的优美舞姿和花哨舞步,自己跃跃欲试、笨拙却快乐地跳舞;平时没事总是听着舞曲,脑子里想象着各种舞步和动作;在水房里洗衣服也会对着镜子不知不觉地搭起架型走起步子。在舞版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在版大hurricane的领导下,我们一起创办了北大体育舞蹈协会,个中困难与大家的默契,是只有共舞、共事的人,才能体会的。我感到与舞版朋友们的交情,特别地真挚;爱舞之人一定是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
后来,我有幸接触到了海宫,有幸谭、李老师的大课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国标舞启蒙。那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两位中国最优秀的摩登舞教师坚持在业余启蒙的第一线,以舞育人,爱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在我眼中,这是一个国标舞的圣地,在这里,你被教导基本功的重要性,你学习精益求精的细腻技术,你懂得舞伴双方尊重、沟通、理解、支持。在美国,我常常一个人在练功房里,用老师教导的方式练舞,闭上眼睛,回想自己仍在海宫,耳边仍是谭老师不厌其烦地提醒。在海宫一年不到,离开有5年之久,我对海宫的感情,竟然有增无减;夜深人静想起海宫,竟怆然涕下。
在大四那年,出于好为人师的品性和对于校园浮躁风气的抵触,我参与担任元培06届的辅导员。我希望和刚入校的新生分享自己大学生活的感悟,希望他们培养独立人格,抵御渗透进校园的浮躁风气,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负责的选择。我当时特别喜欢素质拓展,于是常常给组员们办一些类似的活动;我还常常以公开信的方式向组员们传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受到争议;不过我相信我对组员们还是起到了正面的影响的。尤其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组员之间的感情非常地好。我常常为自己只与他们相处一年而没能在北大走更长的路而感到惋惜。亲爱的组员们,如果你们能看到的话,我想说,我非常非常地想念你们。
毕业的夏天,是离歌和醉酒的季节。当我收拾好行李离开36楼的时候,我愣在门口,恍惚间时间猛地倒退到四年前,我正提着行李将要走进36楼;四年的记忆一下子爆炸般在我脑中迅速闪过,仿佛是在告诉我: ——不是时间走得太快,而是你过得太精彩。(未完待续)
第四篇:磨难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磨难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人生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很多礼物,只是有的人忘了拆开它,有的人丢弃一旁,有的人甚至避如蛇蝎,那些礼物叫「磨难」。
《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这些故事,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磨难也是人生的一份礼物!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是沉沦,还是自拔?是屈服消沉,还是奋起反击?当磨难这一特殊的“礼物”不期而至时,你生气烦恼是没有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改变不利环境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它们破坏了你的心情,打乱了你的节奏。只要你能够战胜它,它将胜过世上任何一切财富。它将是人生给你的最最宝贵的礼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听到有人感慨自己时运不济,霉运连连。这时要明白所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它都是一个仔细包装的礼物,我们要耐心的把它拆开,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丑陋,但只要我们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滴的去把它拆开,我们就会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罗曼·罗兰曾说:“累累的伤痕,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伤痕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古语也讲:“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古往今来,辉煌的成功背后总会有这样一种注解:只有战胜了磨难,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升华。来,让我们勇敢地挺起胸膛去直面人生,走过去,前面定是一片晴朗的天!
第五篇:你是我最珍贵的人
你是我最珍贵的人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影评
深圳市福田联中学高二(9)班
第一次看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在报纸的娱乐副刊上,报纸花了将近整面的篇幅大肆宣传,极力赞赏着这部在台湾引起小清新“飓风”的青春电影。但对于我而言,除了既是小说原作者又是编剧的九把刀略有耳闻外,其他的从演员阵容到角色都不能吸引我。
直到亲眼看到电影。
那个为爱热血得几近冲动柯景腾,那个幼稚却又有担当的柯景腾,那个属于所有女孩子的柯景腾。
他和沈家宜几乎就像地球的两个极点,互不干扰,却隔了最遥远的距离,沈家宜对于他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路人,并非兄弟眼中的“女神”,也不是一般男生心目中温柔娴静的“正妹”。他对于沈家宜而言,也不过是一个幼稚龟毛,顽劣不堪的青春期男生。可是这样一个男生,她绝对不会喜欢上的男生,却成了她青春期里的一次意外,她这一生中“最特别的人”。
对于观众来讲,《那些年》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你观看电影的同时,你无时无刻不被拉回回忆里,想起往昔校园里的那个人,那个屹立在学校门口许多年的繁盛的榕树,或者一回眸一睁眼里青春温暖的微光,这些在拥有时觉得微小甚至是厌烦的细节,却可以在很多年之后,让我们无能为力。
柯景腾对沈家宜说,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烂俗被用到厌烦的英文俗语,却让沈家宜哭到不能自已,这是一个幼稚却勇往直前的傻瓜最珍贵的诺言。即使最后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即使柯景腾最后也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沈家宜也牵起别人的手。
他们依然是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人。
“终你一生,我想你再也找不出什么时代如同那时一般,敢挑战制度与不平,想为这个世界做那么一点点得贡献,能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你那时拥有真正的友谊,与一帮兄弟亲密无间,没有秘密也没有压力,各自都如此赤诚坦然,肩并肩地面对当下与未来,你能够相信友谊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这是十年后的你提起来就觉得羞辱智商的事情。”这是九把刀,也是真实的柯景腾在书里的一段话,也是所有拥有过热血青春最后却还是归于沉寂的人的真实青春。
很多年之后,也许你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人,但你却会永远记得,她是你第一个,毫无保留的付出与喜欢的人。
电影的最后,在沈家宜的婚礼上,柯景腾说
“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你是我生命之中最珍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