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时间:2019-05-15 03:5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心理学》。

第一篇:积极心理学

心得体会

很庆幸这学期选修的是积极心理学这一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在心理素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本次积极心理学主要学习了性格特征、微笑、赞美、幸福和沟通等等。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从第一节课我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性格特征: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兴趣拓展对性格特征这一方面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是否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好比家庭,有或者是同学和同事。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乐观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乐观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乐观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所以,在我们不断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忽视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应该要在生活中把自己不断培养和塑造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第二点:微笑应来自内心。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深信微笑是与人交往时拉近距离最好的方法。当你对别人微笑时,其实就在传递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号,意味着你对他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对方就会和你产生共鸣,体会到你的快乐,更愿意和你接近。无疑,微笑为你的吸引力加分了。人际交往并不难,只要随时保持微笑,让自己充满热情,别人自然能够与你更加亲近和放松。因此,在我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时刻保持微笑,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外,也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同样的心情。

第三点:赞美。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善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当然,赞美他人并不意味可以毫无顾忌,以下两个原则是要注意的:一是真诚。夸奖别人要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是对方确实具有或即将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不要让别人感到你言不由衷,另有所图。如夸奖一位身材矮小者长得魁梧恐怕就要出现“拍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况。二是夸奖的内容应被对方所在意。称赞中年妇女身材苗条,赞扬老年人身体硬朗便很容易引起良好反应,而赞美儿童年轻、青年人牙齿坚硬等却很难有积极效果。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赞美他人才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

第四点: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幸福。首先,我认为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其次,幸福度不仅仅是表现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更应该是当我们自己付出并收获得到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当今有许多人虽然物质上很充裕,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幸福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过的很幸福,相对于那些山区的人民,残疾的人们,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满足,只有当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我们才能帮助不幸福的人们。还有就是,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因此,学习了有关幸福的知识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我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第五点:沟通是一种技巧。人是群居生物,因此沟通这一技巧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掌握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清楚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和重要载体。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沟通时候尊重对方是最基本的,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听完等。其次,强化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技巧也是良好沟通的条件。所以要不断学习知识,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要了解时事,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避免与别人沟通时无话可讲,使自己处于窘迫境地。

通过以上五点详述自己对此次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我总结如下:现在的我们仍然是学习阶段,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生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积极心理学之后,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自我提升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塑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不断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第二,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赞美他人,能够根据场合和对象进行有效地沟通。第三,每天告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有亲爱的家人在身边关心自己,还有几个知心朋友,生活无忧无虑,生活得此足矣。相信只有自己快乐才能带给他人快乐!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

作者:冯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同寻常的。他们没有了父辈们大学毕业后包分配的优厚待遇,铁饭碗已经不复存在;在学校他们要面对来自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走入社会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许多同学还没毕业,就开始为将来的前途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有的因而罹患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就目前在校学生的种种精神困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学生选修最多的一门课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融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沙哈尔的六大积极主张,本书编者提出了针对中国校园的五大主张,案例真实,分析准确到位,非常贴...2006年9月13日中午12点41分,一个黑衣杀手持枪闯入加拿大蒙特利尔道森学院,当警方赶到现场时,持枪杀手自杀。据悉,这位杀手叫基姆维尔·吉尔,年仅25岁,是一名网络游戏痴迷者,他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制作的“科伦拜恩超级大屠杀”。基姆维尔·吉尔的黑色外套,“朋克头”装扮,就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两名歹徒的翻版。7年前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共造成13人死亡,两名歹徒作案后自杀身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杀人游戏的真人模仿秀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不满,进而沉迷网络,每日醉心于网络之中来获得快乐,最后走火入魔,产生心理扭曲,诱发了校园暴力的最终产生!沉迷于网络之中的看似快乐生活的背后,是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以及给他人带来的巨大灾难!

2007年5月13日,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据报道,陈晓旭生前一度抑郁,也曾皈依佛门,当事人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她曾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事业的成功和物欲的满足并没有给她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长期的抑郁,让她疾病缠身,而我们心中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就真的香消玉殒!

除此之外,近来,还时常会看到报纸、网络上提及在校学生抑郁、自杀等等。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不禁让人感觉内心戚戚,很久难以平复,为那些学生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很难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痛苦不堪,难以自拔,甚至想要放弃或剥夺自己和他人宝贵的生命?这的确应该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更是心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学生或是中学生的时候,很喜欢和他们谈论一些关于人生的话题,想知道在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又是怎样。虽然处在相似的生存环境中,学生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却大相径庭。

“我的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考所好大学,以后找个好的工作。”

“我希望以后能挣大钱,有很多钱才能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让家人过得幸福。”

“我觉得不论在哪儿生活都很痛苦,也许我可以躲到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去生活。”

“我讨厌学习,我想早些工作,那样就可以摆脱痛苦的学习生活。”

令人惊讶的是,众多的答案中,反映能够享受生活乐趣的人并不多。在“挨过苦”的大人眼中,现在的大中学生,大多生活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只要认真学习就好,应该非常幸福,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眼中,答案却远不是这么简单。曾在网络上看到,华师大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几名学生对本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个“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0~100分的幸福感自评中,有六成学生给了自己80分以下,而他们最不满意的方面是“自己”。

另一项对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们对生活非常满意的占0%,满意的占6.8%,稍微满意的占16.2%,态度模糊不清楚的占7.1%,稍微不满意的占29.6%,不满意的占30%,非常不满意的占10.4%。上述数据也表明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大学生的调查与了解,都显示出同样的一种特点,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结果的确是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如果父母们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孩子可以衣食无忧地享受学习生活,而现实却告诉我们,那些孩子们在享受这种物质生活的时候其实并不幸福,父母们又该做何选择呢?学生们以为只要学习好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的佼佼者们未能如愿以偿,而那些学习上总是落于人后的学生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做不到“笨鸟先飞”的时候,他们又该做何选择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困难、挫折的考验,有时会对生活感到厌倦,甚至感到痛苦。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会时常感受到低落情绪的困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吞噬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珍妮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的优秀生,父母总是以她为荣,对她的要求也总是很严,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为了让她有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以身作则,连说话都会小心谨慎,督促她尽快学习。珍妮时常会很困惑,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可以轻松快乐地玩耍,而父母却这样对自己?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汤姆是某名校大一的学生,原以为到了18岁,应该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是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每当他和别人共处时,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总是不合拍:他想看书的时候同学们却抱着啤酒神侃,他想睡觉的时候他们却兴致高昂地玩游戏。有时候他总是想不明白,觉得周围每一个人都瞧不起他,想方设法地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他甚至会觉得自己真是个可怜虫,为什么幸福的生活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上大学以来,劳拉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每次父母看到她,就觉得心疼,以为是离开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其实,疼爱她的父母并不知道劳拉内心深处的痛苦:她总是觉得自己很胖,加上个头儿又高,和其他女生走在一起,总觉得不自在。别的女生都苗条纤细,而自己却那么丑陋,所以她尽量少吃东西,希望可以变得瘦一些,好看一些,但是美食的诱惑又是那么地难以抵制。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总是在吞噬着她,令她痛苦不堪。

以上几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几个侧面,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某一方面体会的快乐太少,那么与之相关的活动便会变成很痛苦的事情。那是因为快乐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要在学习与成长中体会到快乐,我们才会继续下去,才会产生出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机。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正在一点点耗尽,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在一点点枯萎。

你呢,你的生活幸福吗?幸福是主观的,现在让我们来测一测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吧。主观幸福感问卷

指导语:下面列举了很多简短的题目,请你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然后判断该题所描述的情况与你的真实情形是否相符。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点符合”,4代表“大都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计分方式: 1、3、4、7、8、11、13、14、16、20、23、26、29、31、32、36是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反向计分方法为,选择1则计为5分,2计为4分,3计为3,4计为2分,5计为1分。其他题目为正向计分。选择几就计为几分。然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到你的主观幸福感的总分。

对总分的解释:

非常不幸福(37~10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自我健康、财富、形象等)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室友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很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很不完美,而且这种状况难以改变。情绪不稳定,极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不幸福(106~12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较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不太完美,努力寻求改变,但是效果不佳。情绪不稳定,比较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有点幸福(126~14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没有优越感,和自己的理想差距有点差距,有时可能情绪不太稳定,对自己的评价波动性较大,希望自己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所改变。既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又能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幸福(146~161):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虽然和自己的理想有一定差距,但是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比较完美,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很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

非常幸福(162~185):有强烈的幸福体验,非常认可自己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也许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并不是特别幸福,但是这些人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体会到幸福的存在。情绪状态稳定,积极乐观。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通向快乐之门,帮助我们找回获得快乐的密码?

面对成长的种种困惑,学生们自身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学校、家庭能为学生们提供的帮助也是差强人意。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在发生着什么。学校,作为学生们受教育的场所,由于它特定的教学目标,把目光主要放在了学生的学绩表现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是否心情愉悦,是否承担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是否有健康的同伴关系却是无暇顾及的,在中国尤其如此。在学习阶段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在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家庭本应作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然而,事实却是,当我们进入青春期,便开始了与父母“争夺自主权利”的斗争。不论这种斗争是彰显于外的,还是隐藏于内心的,我们都在尝试着脱离父母的束缚,实现自我的成长。步入成年期后,我们更需要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寻求人生的意义,适应社会的挑战。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成熟的同时,也更需要外界的帮助;我们既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也会留恋父母的呵护。这让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在忽远忽近间摇摆,父母们如果缺乏对这个阶段孩子的了解,缺乏有效的交流方法,即使他们很想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的困境,也往往会适得其反。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专业支持系统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也很想能从我们的“百宝箱”中搜寻到一个完美的工具,易于理解,安全有效,能够成为人们面对成长中的心理困境时的好帮手,成为人们的快乐加油站,但这的确很难。经过一番筛选,最后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了“积极心理学”——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工具”上,它已在国外吹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现在,我们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到中国,希望能够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

在我们认识那个独特的工具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的“百宝箱”。我很想知道你对心理学知道多少。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尽管心理学早已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我还是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病人的学问。”

“心理学好像和算命差不多,心理学家会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心理学应该不研究小孩子吧,小孩儿又没有什么心理问题。”

“心理学应该就是做心理咨询吧,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

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和心理学的发展一直是同步前进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的确如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真正被人们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只是一百多年前(1879年)的事,但它的发展却是很迅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吧。对于心理学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是一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心理学发展的12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意识还是行为?心理学应该为哪些人服务?是普通的人群,还是异常人群?等等。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心理学家们,他们探索答案,部分人各执己见,于是有了学派纷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壮大,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不断变迁。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多年的临床分析,提出其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我们的一生几乎被幼年期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这一时期的创伤经历将会伴随我们一生,严重的创伤还会形成神经症或变态人格。我们的心理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意识如同冰山一角,只是我们心理的很小的一部份,而潜意识则主宰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但是我们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它偶尔会以口误、笔误或梦境的方式表达。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就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如食、色,甚至是乱伦;超我是处于意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理想;本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而自我则负责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当自我不能调节这种矛盾时,就会引发神经症。

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总和。外界给与我们一个刺激,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面对同样的刺激,我们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方式的总和就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华生的经典名言就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适合的环境,我会随机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商人等,不管他们的天赋、才能、种族如何。所以在行为主义者的眼中,人的心理是后天习得的,包括我们性格的形成以及规则的习得等正常心理,也包括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人的心理是环境的产物。

由此可见,这两个流派对人性的看法带有很浓的消极被动的色彩——不论是“三岁看到老”的早期决定论还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论。但是,人类真的是如此地被动消极吗?有部分心理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并开始了对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进行研究。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Terman开始了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的研究。同一时期,荣格也展开了对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种早期的对人类积极心理的探索。二战期间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原因,找到治疗和缓解的办法,来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病患。心理学再次披上了“白大褂”,她的任务就是找出人类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之前对积极心理的探索似乎被心理学家们遗忘了。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自由、健康的成长,认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当是给予普通人群积极的关怀和爱护,帮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论调给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对心理活动中积极一面的重视,对现代的心理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流派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势力。

但是,正如塞里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人们更关注战后的心理问题的治愈和解决,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并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他们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和实证根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几十年后,战争的硝烟已经逐渐消散,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娱乐。照理说,人们应该比过去更加幸福,可事实却刚刚相反,他们有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人焦虑、抑郁,感到生活不幸福。在20世纪末的10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疾患的预防,研究者们发现,人类的一些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勇气、乐观、信仰、希望等,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因此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并探索如何增强年轻人这些品质,帮助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在根本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这样,心理学的研究就会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父亲在自己屋前的花园里割草,他的小女儿尼奇在一边玩着。这位父亲是一个做事很认真、很专注的人,即使在他割草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女儿则显得天真活泼,她在父亲的身边又唱又跳,还不时地把父亲割下的草抛向天空。父亲对女儿尼奇的行为不耐烦了,于是对着尼奇大声地训斥了一声。

尼奇一声不响地走开了,可不久她又回到花园,并且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和你谈谈。”

“可以呀,尼奇。”爸爸回答说。

“爸爸,你还记得我在过5岁生日之前的情况吗?你常说我在3岁到5岁之间是一个经常爱抱怨和哭诉的人,那时的我经常要对许多事抱怨和哭诉,也不管这些事是要紧的还是无关紧要的。但当我过了5岁的生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就任何事对任何人抱怨和哭诉了,这是我长这么大做过的最难的一件事。不过我发现,当我不再抱怨和哭诉时,你也会停止对我吼叫和训斥。”

女儿尼奇的这番话使这位父亲非常吃惊,他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女儿居然明白如此深奥的道理——停止抱怨,积极生活。他开始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对女儿、对生活、对职业的态度和行为,并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他觉得抚养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多与孩子交流孩子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并对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力量进行培养和鼓励,惟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其次,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待改进,因为他总是生活在消极的阴影里,总是用消极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他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与不公,抱怨、挑剔他人的不足,因而让他的生活很不开心,也许换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自己的生活状态会有所改善。再次,女儿尼奇的这番话还使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位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这之前,他与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一样,关注的是人类消极的心理——心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案等,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应当去发现子女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相信子女们具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是否也应当去挖掘和发现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呢?于是,他开始转变自己研究的方向,尝试着研究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位父亲就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里格曼。正是女儿尼奇的一番话,塞里格曼开始构想发起一场新的心理学运动——一种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运动。1996年塞里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以后,便开始利用他的影响到处呼吁开展积极心理学运动,并把创建积极心理学看作自己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任期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2000年,塞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在了解积极心理学之前,让我们先通过下面的这则小故事看看在积极心理学中所提的“积极”有着怎样的含义。

有一个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花圃里五颜六色的花。一天,不知从哪儿跑来两只小猫,在花圃里追赶嬉闹,等园丁发现的时候,一半的花已经被摧残得花叶凋零。园丁生气极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抱着头叫道:“你们把我一半的花都毁掉了。”一个过路的小男孩看到这一幕,劝说园丁:“你瞧,还有一半花儿仍然开得那么鲜艳。”

这个小故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积极者与消极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释。“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拉丁文字“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

上面故事中的小孩儿是积极的,他看到的是花圃中仍然活着的那一半花,而消极的园丁却只能注意到花圃中败落的那一半花。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鲜花被摧毁的时候,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看到花圃中剩下的那一半还在盛开的花。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每一个人的活动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应对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一方面,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积极的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一旦形成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之后,这个系统反过来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而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消极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又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每个人应对问题的方式背后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情感支持系统,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安全或胜任等,他就很难产生或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对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正是某种情感在支撑着我们的应对问题的模式。

四、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正面心理学”,台湾的学者则译为“正向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是我们大陆的一种普遍译法。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群,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探索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奥秘,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由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由于积极心理学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当中,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鼓励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

积极心理学一出现,就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1999年,Templetion 基金会设立“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奖金总额共计20万美元,第一名的奖金达10万美元,以鼓励那些40岁以下,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2000年1月和3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相继推出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刊;一些知名的大学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其中,宾西法尼亚大学还将成为第一个积极心理学学位授予点;每年一度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于十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华盛顿召开。积极心理学在欧洲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积极心理学手册》等大批积极心理学读物;2004年7月,欧洲积极心理学会议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

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就我国而言,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逐渐增多,相关的书籍也相继问世。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

也许,读到这里,你对积极心理学有了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们都在做什么呢?或者,他们已经作出了什么贡献呢?我们已经知道积极心理学家对人类持积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现在,我们一起去解读这些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家的使命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家有三个使命:治疗精神疾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由于心理学界过去重视对于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很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而积极心理学家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积极心理的研究,来指导人们获得成功和幸福,更加自由、快乐地生活。2000年,塞里格曼和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个方面:1.积极经验,如快乐,主观幸福感等;2.积极特质,如智慧、创造力、美德等;3.积极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个体潜能发挥的影响作用。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一)积极经验

积极经验,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目前,积极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马甜语,2006):

1.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我们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或许你已经从前文的主观幸福感问卷中,发现了端倪)。

积极心理学家们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非常感兴趣,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如升职、升学、结婚、亲人逝世等,对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会有影响。其中,中年期丧偶对人们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它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其他的生活事件,似乎存在一个有效期——只有近三个月内发生的生活事件会影响我们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家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女性经历的琐细的小事件(如收到小礼物等等)会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生活事件的整体影响。这与我们的常识相符:女性似乎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她们更容易觉察到生活中的小事情,并受这些小事情的影响。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当个体具有稳定的情绪、较高人际信任时,会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2.快乐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贫困的国家,人们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有较大相关;而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个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相关甚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更容易觉察到周围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拥有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更多更好的朋友和甜蜜美满的婚姻。

D.M.Buss提出了如何快乐的小方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性格特征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为自己设定一定的目标,包括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

3.积极经验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家们对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在面对压力时,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病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更容易康复。

(二)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也就是在个体层面上的一种积极人格特质。如乐观、创造性、智慧、自我控制等。而目前心理学家们在积极特质领域中研究主要集中在乐观方面,下面为大家作一些介绍和说明:

乐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积极事件的期望——认为好的事情更容易发生(Leif,2000),并且还是一种对事件的积极的解释风格(塞里格曼称之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即: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及聪明才智,而不是运气等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比如将考试失败归因于题目难度太高,而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病情相同的情况下,乐观的、自我控制的患者在得知病情后,会继续积极地工作、生活,且更为长寿,更容易康复。有研究者(Suzanne,2003)进一步研究了乐观对癌症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发现乐观者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症后,会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策略来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生活和工作,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抵御疾病及其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患者对康复的期望,增强其身体免疫力。

此外,研究者(Schweizer,2001)还发现,乐观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其抑郁水平较低。而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乐观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由上可知,乐观不仅能增进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

(三)积极环境

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体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研究个体的心理时,总是要将个体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个人的积极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总是受到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环境是指影响个体积极品质形成及其潜能发挥的家庭、学校、社区、大众媒体等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家们围绕积极环境,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富裕的、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合理的社会规范会?进个体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如公益事业等负有责任。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会主动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选举等,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等)的形成。如果说塞里格曼等心理学家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的奠基人和研究者,那么本—沙哈尔则是这些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授者和应用者。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沙哈尔的基本情况。

本一沙哈尔,美国人,22岁时到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本科毕业后,作为哈佛大学最优秀的三个学生之一,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教育学。工作两年后,也就是在他29岁时,回到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讲授的课程包括:“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打败了历来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原理”,成为最受哈佛学子欢迎的课程——哈佛大学中有20%的学生选修此课,也就是说,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选修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创下了哈佛大学历年来听课率最高的历史记录。并且,有23%的听课者向教学委员会反馈,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本一沙哈尔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在美国为500强企业的领袖及高层管理者培训,其课程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除了在美国被公认成功外,1995至今,他为英国、罗马尼亚、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多家企业进行数百场讲座,大获赞誉。2007年1月本—沙哈尔应邀来京授课,并在北京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专场讲座。在清华的演讲后,一位清华学生说,“今晚对积极心理学的感受,正如泰勒先生第一张幻灯片上所说——一生至少一次,一次改变一生”。

本—沙哈尔根据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亲身经历以及培训和授课经验,总结出了关于幸福和快乐的六点秘诀:

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二、快乐需要意义;

三、头脑说了算;

四、身体很重要;

五、越简单越好;

六、感激要说出来。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秘诀,让我们更快乐吧!

从我们诞生——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手、脚还有嘴唇去感受一切,我们发现啃咬自己手指和啃咬母亲手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咬自己的时候,不但嘴唇有感觉,手指也会痛。通过千万次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我们逐渐区分出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世界。

慢慢地,我们开始长大,我们开始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是被人喜欢的,哪些地方是不被喜欢的。慢慢地,我们开始压抑、隐藏掉这些错误和“不该”,按照别人期望的方式来表现。我们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形象,它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大多时候,我们都很了解自己。但是,当我们愤怒、嫉妒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很惊讶:我为什么会这样?一点都不可爱!

现在,请抛下这些是非道德标准,跟随我们的脚步来重新探索: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并且接受全部的自己,爱上全部的自己。

一、我是怎样的人?

(一)一个小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小测试,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首先,在下面的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请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出你的个人风格的语句,如:我是个开朗/忧郁„„的人,避免籍贯、性别等描述。这可能要花些时间和精力,但是认真填写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然后将你填写的20项作下列归类:

a.身体状况(即体貌特征,如年龄、身高、体形、长相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性格(如:乐观、主动、随和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能力(如:口才、文采、记忆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情绪状态(如:痛苦、开心)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人际关系(如:受欢迎的、乐于助人的、害羞的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评估一下自己的描述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如:“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就表示否定,相反,“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则表示肯定。肯定的描述记+1分,否定的描述记-1分,将所有的项目得分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分。如果总分大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比较满意;如果,总分小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不满意。

(二)“我”的构成

在做上面的小测试的时候,是否发现,很难写出那20个“我”呢?那么,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你还存有疑问的话,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生理的我

?生理的我包括:我的长相、身材等。

(1)长相

长相包括我们的五官、皮肤等。

我长得好看吗?

我的眼睛长得怎么样?是大是小?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我的皮肤是什么颜色?

我的牙齿如何,整齐吗?

„„

(2)身材

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

我矮吗?我胖吗?

我的身材是否匀称?

(3)身体素质

我的体力如何?我跑得快吗?

我的身体协调能力如何?

2.心理的我

心理的我包括:性格、能力、情绪状态等。

(1)性格

我开朗吗?乐观吗?

我是积极主动还是比较被动?

我是谨慎还是草率呢?

(2)能力

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

我的计算能力如何?

我记性好吗?

除此之外,还有创造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

(3)情绪状态

我开心吗?幸福吗?

我精神愉悦还是比较消沉?

3.社会的我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又形成一部分的自我,这就是“社会我”,主要指我们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1)道德品质

我乐于助人吗?

我诚实吗?

(2)人际交往能力

我善于交际吗?

我受人欢迎吗?

二、自我接纳

做了上面的测试之后,是否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那么,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是你接纳的,哪些是你不接纳的呢?

* 你能接纳自己的体貌吗?如自己的相貌、身高、体重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现状吗?如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习成绩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吗?如开朗、乐观或内向、孤傲等性格?

* 你能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吗?包括正性情绪(开心、惊喜等)和负性情绪(焦虑、悲伤等)?

我想大家可能对自身的积极方面,如高挑的身材、优异的学习成绩、开朗的性格、愉快的心情,都是乐于接受的;而对于自身的消极方面,如平凡的相貌、贫穷的家庭、害羞的性格、抑郁的情绪,则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

不接纳自己的人常常会有某种程度的自我否认和自我排斥。例如,一个女大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因为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刚入学时,我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楚,我责怪自己,为什么平时没有多努力一些,考场上没有发挥得更好一点。我甚至觉得在这个学校里一点前途都没有了。这种矛盾与痛楚折磨了我许久。

但是,这个女孩后来认识到了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有自信,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和拒绝,是不能成长的。所以,她后来谈到:

我当时想,无论怎样,我都不要再苛求自己,要学会包容,学会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现在我已经停止了否认和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变得自尊和自爱。同时也更加自信了,我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的确,自我接纳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对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满与失望,甚至是否定和拒绝,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停止苛刻的要求自己,不去无端忧虑和自责,做到自我接纳,接纳全部的自己。

(一)自我接纳的概念及意义

那么什么是自我接纳呢?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即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一个人,如果能够清楚地认知自己、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进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取得成功;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并不稳定,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就说明他没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他们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二)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根据在咨询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家有效地实现自我接纳。

1.正视自己的缺点

不论自认为有多少缺点和不足,做了多少傻事、坏事或蠢事,从现在起,都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学习为自己辩护,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并且接纳自己的弱点,那就意味着他不但正确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这可以使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自责和沮丧上,而是集中精力去发掘自己的优势,或者增强自身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

2.正视自己的负性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性情绪,如:嫉妒、恐惧、紧张、生气、愤怒„„如果我们产生了负性情绪,不要去压抑、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苛求自己。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

因为负性情绪就是生命中合情合理的部分,例如,不小心扭伤了脚,我们会感到疼痛;孩子夭折,我们会感到痛苦;当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感觉恐惧;有人离开时,我们会感觉悲伤,这就是生活,是合情合理的痛苦。基本的人类情绪,如恐惧、愤怒、悲痛等,自有他们重要的存在目的:它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恐惧驱使我们对潜在的危险格外小心谨慎,愤怒激起我们的勇气,悲痛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它们是促使我们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所以,不要怕产生负性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

有位同学谈起曾经困扰她很久的一件事:她上初中时,外婆病重,她每周都去看望外婆。有一个周末,她因为作业实在太多,没有去看外婆,打算下周多陪老人家一会儿。没想到,外婆就在那周去世了。“这么年,她一直都不能原谅自己,这件事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自己的父母忙于工作,从小就是被外婆照顾,可是连外婆病重自己都没有去看望,也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可是,接受关于自我接纳的训练后,她好像一下子就想通了。她觉得:“既然再怎样自责都无济于事,那么我就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重要的还是做好现在。其实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会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去看奶奶。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3.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无条件的接纳是心理咨询中以“人为中心”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强调咨询师应该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己。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限制,或者父母、学校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业绩等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于是,很多人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经被他人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无法接纳自己。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是,不管我们外表如何——美丽,平凡,甚至是丑陋,不管我们能力如何——过人,平庸还是低人一等,不管我们性格如何——被人喜欢的,不被人喜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带批判,没有是非对错。

三、自我接纳≠止步不前

自我接纳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特质。但有些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自我接纳岂不变成固步自封了?自我接纳会不会导致自暴自弃?这是很多人对自我接纳存在的一种误区,担心自我接纳会使自己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我接纳等于自暴自弃。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善于自责,不善于接纳,习惯于追究自己的不足,也逐渐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

其实,进取心有两种,一种是避免遭受失败,一种是追求自我成长。不接纳自己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所以很难鼓起勇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即使在别人看来,这种要求是他可以达到的,所以这种人的进取心更多地用在了避免失败上。导致的结果是,他无法取得建设性的进展,能够做到的仅仅是避免遭受失败。而对于接纳自我的人来说,仅局限于自我接纳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很多贫困的人能够接受贫困,却不能改变贫困一样,接纳自我之后,还应学会自我成长。接纳自我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他们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为自己制订出建设性的成长计划,从而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向成功之路。

因此,全面地认识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突然变得美丽、自信起来,周围的一切也更加的清新,原来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可爱之处。所以,只要拥有一个包容的心,爱上自己不难。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事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沉迷于游戏,也许会很快乐;极限的体验,也许会很快乐。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快乐,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们参加的活动或从事的工作,不仅应该于己有益,让自己快乐,而且最好对别人,对社会也有帮助。

一、快乐的泡影

(一)虚幻的快乐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来说,使用网络既可以获得各种最新信息,又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而且必要的,可是,如果翻看每天的报纸和杂志,你会常常看到这个名词: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网络成瘾,而有的人不会呢?网络成瘾,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沉迷和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经背离了我们使用网络的初衷。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很多青年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却还津津乐道为“快乐网游”、“生活的忘忧草”。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大好阶段,不好好把握现实的美好生活,而沉迷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之中呢?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就此,一些研究者进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吧。

“上网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样子。可是,下了网之后,一切都照旧,我还是我,既不帅气也不出色,我感到更痛苦,于是只好再去上网。”

“在网络中,我可以拥有一切,拥有房子、车子和漂亮‘美眉’,所以网络让我很快乐。可是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总上网很不好,我的学习都荒废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觉得活着特别累,压力好大,只有在网上我才无忧无虑。”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我感到很孤单,可是在网上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每天都聊天,而且彼此感觉都很好,我很快乐。”

„„

看了以上的回答,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性,这些网络成瘾者往往生活中过得并不开心,或者是因为缺少朋友、感到孤寂,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或者是生活中的许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他们逃避和躲藏的一种方法。也许,一时的快乐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我们难道能每天生活在网络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网络成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犯罪的总人数中,青少年占了87%,而这87%之中竟然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此外,一些关于网络成瘾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忽然出现头疼、两眼发黑等状态,继而倒地昏迷,后经医院诊断后,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和低血糖症”;而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过度上网后导致狂想症,而造成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之后,我们还能说,沉迷于网络的人是快乐的吗?这些快乐只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如果你想在沉迷之中寻找快乐,那么估计你寻找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可见,沉迷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带来长久和真正的快乐。那些快乐,就像我们童年时候所吹的肥皂泡泡,虽然美丽,虽然五彩缤纷,但是却一触即破,只是一种快乐的泡影。

网络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这样。那些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乐,有时候空虚和沉醉会穿上快乐的外衣来欺骗我们。

凯瑟琳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被系里的男生誉为“系花”,大家都说她像一朵美丽的莲花,清纯而淡雅,她也是那样的快乐,每天无忧无虑,事事顺心。可是,到了大三的时候,这朵美丽的莲花却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都明显地瘦了下去,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常常和别人吵架,再也不像原来的她了。原来,这个变化是由于凯瑟琳的恋爱。按理说,恋爱中的女孩子该是娇柔、妩媚、更有青春活力的,为什么凯瑟琳会这样呢?凯瑟琳的恋爱从大二的一次party开始,那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说是某公司的老总,正需要一个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兼职翻译,问凯瑟琳愿不愿做。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凯瑟琳高兴地接受了。没想到,就是那次相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久,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对凯瑟琳特别的好感,总是请她吃饭,给她送各种各样的小礼物。而凯瑟琳,也被罗伯特的幽默和帅气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凯瑟琳的脸上每天都挂满开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长,凯瑟琳后来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知道之后,凯瑟琳几次想离开罗伯特,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离开都是更加?想念、痛苦和空虚,只有和他在一起时心里才踏实,才拥有短暂的快乐。可是每次清醒的时候,她却又加倍的自责和难过。她说,只有罗伯特才能带给他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苦苦的单恋、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在体验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是这短暂的快乐带给人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着醉人,长此以往却让会让其衣带渐宽,容颜憔悴。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佛家最忌执着,也许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执著却常常让人无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爱情如此,事事如此。

(二)透支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细细地想想,估计你会摇头说“不”,快乐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没有的时候还继续地刷,即便能够那样,恐怕也会得不偿失。快乐,是不能透支的。因为,首先,这样的快乐有些勉强;其次,这样的快乐常常让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乐极生悲。也许在拥有这些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然而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围是不是已经危机四伏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网络成瘾的学生们,在他们遨游网络世界的时候,其实已经忽视甚至伤害了身边最美好的感情:那些爱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们的快乐也在网络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现实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没有方向。

此外,许多青年学生们,由于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往往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也会出现透支的快乐。

初尝恋爱滋味的乔安娜每天快乐的像只小鸟,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以前,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爱情,却从没想到恋爱会这样的快乐。见到恋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无论是等待、见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感觉,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爱她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下课后约会,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似乎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乔安娜觉得自己太快乐了,这种快乐让她想把时间定格,只定在两人相聚的时刻,于是她开始偶尔逃课去见男朋友,最后发展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她,希望她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乔安娜认为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碍了她寻找快乐,于是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最长的一次竟然两周没去上课。期末的时候,乔安娜因为挂了门课程而被退学。而这时,她的爱情也出现了危机,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着在一起有些厌烦,对她也没有原来那样疼爱。这些痛苦,似乎一瞬间同时向乔安娜涌来,她无法忍受男友的改变,也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面对这些,单纯的乔安娜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对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可见,快乐虽好,却是不能过度的。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快乐,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储存和保持快乐,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抛弃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乐会很快地被透支,我们也会因为不小心误入歧途,被那些虚幻的美景蒙蔽双眼,而最终让快乐离我们而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快乐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是一种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费,我们要寻找的快乐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沉迷于游戏,也许会很快乐;极限的体验,也许会很快乐。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快乐,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们参加的活动或从事的工作,不仅应该于己有益,让自己快乐,而且最好对别人,对社会也有帮助。

一、快乐的泡影

(一)虚幻的快乐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来说,使用网络既可以获得各种最新信息,又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而且必要的,可是,如果翻看每天的报纸和杂志,你会常常看到这个名词: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网络成瘾,而有的人不会呢?网络成瘾,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沉迷和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经背离了我们使用网络的初衷。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很多青年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却还津津乐道为“快乐网游”、“生活的忘忧草”。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大好阶段,不好好把握现实的美好生活,而沉迷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之中呢?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就此,一些研究者进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吧。

“上网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样子。可是,下了网之后,一切都照旧,我还是我,既不帅气也不出色,我感到更痛苦,于是只好再去上网。”

“在网络中,我可以拥有一切,拥有房子、车子和漂亮‘美眉’,所以网络让我很快乐。可是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总上网很不好,我的学习都荒废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觉得活着特别累,压力好大,只有在网上我才无忧无虑。”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我感到很孤单,可是在网上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每天都聊天,而且彼此感觉都很好,我很快乐。”

„„

看了以上的回答,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性,这些网络成瘾者往往生活中过得并不开心,或者是因为缺少朋友、感到孤寂,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或者是生活中的许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他们逃避和躲藏的一种方法。也许,一时的快乐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我们难道能每天生活在网络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网络成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犯罪的总人数中,青少年占了87%,而这87%之中竟然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此外,一些关于网络成瘾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忽然出现头疼、两眼发黑等状态,继而倒地昏迷,后经医院诊断后,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和低血糖症”;而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过度上网后导致狂想症,而造成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之后,我们还能说,沉迷于网络的人是快乐的吗?这些快乐只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如果你想在沉迷之中寻找快乐,那么估计你寻找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可见,沉迷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带来长久和真正的快乐。那些快乐,就像我们童年时候所吹的肥皂泡泡,虽然美丽,虽然五彩缤纷,但是却一触即破,只是一种快乐的泡影。

网络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这样。那些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乐,有时候空虚和沉醉会穿上快乐的外衣来欺骗我们。

凯瑟琳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被系里的男生誉为“系花”,大家都说她像一朵美丽的莲花,清纯而淡雅,她也是那样的快乐,每天无忧无虑,事事顺心。可是,到了大三的时候,这朵美丽的莲花却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都明显地瘦了下去,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常常和别人吵架,再也不像原来的她了。原来,这个变化是由于凯瑟琳的恋爱。按理说,恋爱中的女孩子该是娇柔、妩媚、更有青春活力的,为什么凯瑟琳会这样呢?凯瑟琳的恋爱从大二的一次party开始,那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说是某公司的老总,正需要一个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兼职翻译,问凯瑟琳愿不愿做。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凯瑟琳高兴地接受了。没想到,就是那次相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久,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对凯瑟琳特别的好感,总是请她吃饭,给她送各种各样的小礼物。而凯瑟琳,也被罗伯特的幽默和帅气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凯瑟琳的脸上每天都挂满开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长,凯瑟琳后来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知道之后,凯瑟琳几次想离开罗伯特,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离开都是更加?想念、痛苦和空虚,只有和他在一起时心里才踏实,才拥有短暂的快乐。可是每次清醒的时候,她却又加倍的自责和难过。她说,只有罗伯特才能带给他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苦苦的单恋、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在体验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是这短暂的快乐带给人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着醉人,长此以往却让会让其衣带渐宽,容颜憔悴。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佛家最忌执着,也许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执著却常常让人无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爱情如此,事事如此。

(二)透支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细细地想想,估计你会摇头说“不”,快乐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没有的时候还继续地刷,即便能够那样,恐怕也会得不偿失。快乐,是不能透支的。因为,首先,这样的快乐有些勉强;其次,这样的快乐常常让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乐极生悲。也许在拥有这些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然而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围是不是已经危机四伏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网络成瘾的学生们,在他们遨游网络世界的时候,其实已经忽视甚至伤害了身边最美好的感情:那些爱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们的快乐也在网络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现实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没有方向。

此外,许多青年学生们,由于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往往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也会出现透支的快乐。

初尝恋爱滋味的乔安娜每天快乐的像只小鸟,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以前,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爱情,却从没想到恋爱会这样的快乐。见到恋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无论是等待、见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感觉,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爱她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下课后约会,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似乎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乔安娜觉得自己太快乐了,这种快乐让她想把时间定格,只定在两人相聚的时刻,于是她开始偶尔逃课去见男朋友,最后发展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她,希望她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乔安娜认为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碍了她寻找快乐,于是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最长的一次竟然两周没去上课。期末的时候,乔安娜因为挂了门课程而被退学。而这时,她的爱情也出现了危机,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着在一起有些厌烦,对她也没有原来那样疼爱。这些痛苦,似乎一瞬间同时向乔安娜涌来,她无法忍受男友的改变,也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面对这些,单纯的乔安娜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对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可见,快乐虽好,却是不能过度的。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快乐,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储存和保持快乐,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抛弃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乐会很快地被透支,我们也会因为不小心误入歧途,被那些虚幻的美景蒙蔽双眼,而最终让快乐离我们而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快乐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是一种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费,我们要寻找的快乐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半杯水”的故事了,桌上有个杯子,杯子里面有半杯水,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认识:乐观的人会开心地说,还好,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沮丧地说,糟了,杯子里的水只有半杯了。看到的是同样的半杯水,但是积极的人比消极的人要快乐得多。是好是坏,是半杯水还是半个空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取决于我们的头脑。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如此,事物不变,但是,如果我们的态度、观念等主观意识不同,我们的心情就会不同。这一节里,我们一起来学习乐观,让头脑来决定生活。

一、乐观者的特征

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乐观者的特征。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怎样挣扎都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蜂音器一响,此时大部分狗不但不逃避,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已经卧倒在地,并开始呻吟和颤抖起来。另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狗依然会尝试逃离。从这个实验结果,塞里格曼发现了大部分狗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样的现象被他称为“习得性无助”。然而那大约三分之一狗的却没有得到塞里格曼的关注。

后来,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把“习得性无助”应用到人类身上。广仁的实验过程与塞里格曼非常相似。他将被试分为三组。先将一组被试带入一个房间,把音响开得非常大,教他们学习怎样把声音关掉,被试尝试了各种办法按控制板上的按钮,噪音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声音关掉。另一组被试则是按对了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控制组的被试则没有受噪音干扰。然后,广仁把他们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内有一个实验箱,被试把手放在这个实验箱的一边就会有很难听的声音出来,把手移到另一边,这个噪音就会停止。结果发现,那些一开始接受不可逃避的噪音的被试大多坐在那里忍受,而不会试着把手移到另一边去。

根据广仁的发现,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也是每三个动物中有一只不会变得无助,即使经历过不可逃避的电击也不会。在后来的多次重复实验中,都印证了广仁发现的每三个人中都会有一个人不会变得无助的观点。广仁还发现,十个人中有一个人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他还是会坐在实验箱旁边一动不动,宁可忍受难听的噪音。这也跟塞里格曼的发现相似,十只动物中有一只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

两个心理学研究都发现,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不会放弃,还是做“徒劳”的挣扎与努力。也就是说,群体中天生地存在乐观差异,少数个体是最为乐观的。他们遇到厄运时,会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运气或其他因素带来的后果。这些乐观的少数个体有着以下特征:

(一)时刻面带笑容,拥有良好心境

乐观主义者总是时刻面带笑容,他们都拥有良好的心境,懂得自我超脱,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也是如此。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乐观主义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兰克尔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并被关押在波希米亚的一个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尝尽了各种苦难,先后辗转四个集中营,被迫与家人分开。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他的母亲和兄弟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一个名叫伯根·拜尔森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小房间训话。纳粹剥光了他的衣服,铐打他,侮辱他。经历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痛苦的他,在此时却豁然开朗——“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弗兰克尔确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恐怖的情境下,也应当如此。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发表演讲,他的脸上也慢慢浮现出了笑容。

这是久违的笑容,这让弗兰克尔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或者会出去。当他从集中营里被释放出来时,弗兰克尔的精神特别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竟然可以在魔窟里保持这样的心态。

本来是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甚至死去的厄运,弗兰克尔却用想象和笑容战胜了。弗兰克尔是自我超脱者,他指出,自我超脱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这样的特点: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他们缔造了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因而能够时刻面带笑容,拥有良好心境。

(二)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

契诃夫曾经说过,要是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刺伤,那你应当高兴:“挺好的,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你总以狭隘的心胸,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那么,忧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你、缠住你。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因此,我们要热爱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从学习和生活中发掘兴趣,从乐观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相信“只要向着太阳,就不会有阴影”(Open your heart and let the sun shine in)。

乐观者善于从正向的角度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向消极的一面看,人就忧愁、烦恼;向积极的一面看,人就快乐、满意。我们的心境并非外界事物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三)从平凡中看到机会

乐观主义者有一双慧眼,善于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一面,能够从平凡中抓住机会,进而利用机会取得成功。

美国有一个很大的鞋厂,但由于国内市场已经饱合,如何在海外开辟鞋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一天,鞋厂老总找来两个营销主管,指示他们到非洲寻找市场。去后不久,两人都发来传真。第一个主管说:“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还是赶快给我们寄来返美机票,打道回府!”而另一个主管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十分兴奋地告诉老板:“这里人人没有鞋穿,鞋子市场很大,等待我们开发。请汇款10万元,我们在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

老板对两个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作了比较,深信第二个主管是对的。于是做出在非洲建厂的决策,结果这个鞋厂在非洲的营业额大幅增长。第二个主管理所当然的成了公司在非洲地区的总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非洲土著人不穿鞋子的现象,而第一个主管是个悲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让土著人穿上鞋子是“无先例、无条件、无希望”的,于是,就做出了“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这样的判断;而第二个主管是个乐观主义者,更能够从平凡中发现机会,认为正是因为土著人现在都不穿鞋子,如果在这里建厂之后,鞋子会有很广的销路,所以做出了“我们能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的决定。正是因为他的决定,使他成功地得到了晋升。

有人说过,悲观主义者在仔细盘算着自己对不同情况的驾驭能力,而乐观主义者则相信他们驾驭外界因素的能力绰绰有余。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形势中不利的一面,而实际上,这些不利因素在具体情况下都可以被乐观主义者有条件地加以利用。

二、乐观是可以学习的

尽管许多人的性格中都同时具有乐观和悲观两面,但他们总是更趋向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发展。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人的性格类型是自幼养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在一个人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养成的,其中包括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赞扬与批评。过多的“不许”、“不要”和一些危险的警告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使他感觉到自己对生活和命运都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一种胆小怕事、悲观消极的性格。

要想改掉悲观这一坏习惯相当困难,但却并非不能。伊利诺斯大学的卡洛·代克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很具有说服力。代克教授和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一起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他试图从改变那些落后学生的情绪入手,来提高他们的成绩。原来好多孩子都把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太笨,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只是还不够努力而已,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孩子的成绩果然都有明显的提高。塞里格曼教授也经过7年的实验,清楚地知道失败后重新站起来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它是可以学习的。

三、如何学习乐观?

(一)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1.换个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这种眼镜会让他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颠倒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们都很不习惯,甚至会头晕目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乾坤颠倒——人们把脚挂在地面上走路;水在山的上面;左变成了右,东变成了西„„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跟头脑中的相反。他们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人脸,生活陷入了混乱。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世界,并发现这个颠倒的世界是那么地新奇与美丽:人们像具有特异功能般飞檐走壁;山石好像是由湖水铺成的天空中滴下来的;还有一些平常见惯不惊的事物颠倒来看,也独具魅力!

同样的事物,我们换个角度看,去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坏事”就会变成“好事”:

有一个女孩儿,脸上长着一片红红的胎记,但她从不为此感到难堪,因为父亲对她说:这个胎记是被神灵庇佑的标志。在她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向神祈祷保佑自己的孩子,神听了他的祷告就在孩子的脸上涂了一个不掉色的红圈。而女孩也一直把这个胎记当作是父爱的记号,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很多事情,都是被我们贴上了“不好的标签”,比如说“1414”——“要死要死”,大多数人会觉得它很不吉利,但也有人会说“哆嗦哆嗦”,是很美妙的音节。事物的意义是我们主观地赋予的,既然我们可以决定它的意义,为什么不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呢?

现在,我们把这个神奇的“眼镜”——积极的角度送给你,请你尝试着把生活中很平常甚至是一度消极的事物重新定义,去发现它积极的一面!

2.积极地归因

归因是指我们对事情的发生或其结果的解释。我们总是不停地寻找造成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家们把这些原因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划分:内因(个体的因素,如能力)和外因(外部环境因素,如天气等);稳定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比如:个人的努力就是内部的可以控制的,而运气就是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外部的原因。那如何区分积极的归因与消极的归因呢?

同样是考试失败,有人归因于题目的难度太大,有人归因于运气不好,有人会归因于自己太笨,应付不了这样的考试,还有人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现实中,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能都存在,但是,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行动。认为题目难度太大的人,可能会放弃,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考试题目的难度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认为是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就会把自己的前途交给命运,因为运气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认为自己太笨的人不但会放弃这样的考试,甚至在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不再尝试;而认为自己努力不够的人会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下一次通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归因方式对我们行动以及自我评价的影响,所谓积极的归因就要既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又有利于行为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我不笨,但是离目标还有一些距离,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能缩短这段距离,将事件的结果归结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

(二)塑立积极的行为方式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乐观性。2005年7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最近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证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眼睛通常是往下看的,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而乐观主义者通常是向上看的,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而且研究发现,当看到由痛苦所引起的畏怯表情时,人们会产生悲观的想法,但是如果让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会减少他们悲观的程度;而如果让他们一直低着头的话,他们就会更加悲观。其实,培养自信的方法之一——走路时昂首挺胸,也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犯人都从牢里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黑黑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满天的繁星。“向上看”也许不能立即改变我们当时的困顿状况,但是却能在我们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日子。

(三)采用积极的语言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种种消极的话,如“烦死了”、“不可能的”、“完蛋了”、“没希望了”„„也许说这些话的人只是一时发泄,或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他们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些话对他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事实上,这些语言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暗示,通过潜意识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因此,向往乐观的人一定不要让消极的语言影响了自己的积极性,尽量不要说消极的话。当你觉得很累时,不要说“今天真是累死了”,我们可以说“忙了一天,现在可以放松了,真令人高兴呀”;当遭遇失败时,不要说“我真笨,又失败了”,而是应该说“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平时多对自己说积极的话,多鼓励自己,多对自己说“我行”、“我真棒”、“我觉得很快乐”„„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变成那样了。

(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小说《命若琴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瞎子整天为自己看不到光明而到处求医,后来医生教他学弹琴,告诉他等弹断1000根琴弦眼睛,便自然好了。瞎子高兴地学起了弹琴,于是他的生活每天都在琴声中愉快地度过,生活越来越充实。等他弹断了1000根琴弦时,眼睛并未复明,可瞎子已不再烦恼,感到自己的人生更加乐观和愉快。

为自己定目标,拥有充实的生活,投身工作并让自己忙起来,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

当然,乐观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与消极的思维、行为、语言和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的斗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挫折与考验中学习。这里,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诗,希望能为你注入一些积极的力量: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事事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练习

每天,在晚饭后或者在睡觉前,当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写下这一天发生的三件好事。连续一个礼拜的每个晚上都这样做。你列出来的三件事可以是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比如“好朋友从她家附近给我带了我最喜欢吃的一种蛋糕”,或者,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我表姐结婚了”。在你单子上的每件积极事件后面,都写上你对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的回答。例如,你可能推测你的好朋友为你带蛋糕是因为“她心里一直记挂着我的喜好”,或者“我们约见面时,我提醒她要在那家买给我”。而你表姐会结婚可能是因为“她与男朋友十分相爱,而且想组建一个家庭”,或者“表姐与表姐夫终于买到满意的房子了”。

这个练习能够增进你的幸福感体验并减少抑郁情绪,如果延长练习的时间,比如连续六个月,甚或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将会对你产生长期的益处。想想,如果每天你都开心地进入睡眠,第二天也很可能同样开心地醒来。

有人说:五十岁之前,用命换钱;五十岁之后,用钱续命。很多人在年轻时努力工作,忽略了身体;等到他们有时间也有经济条件去享受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堪负荷——不能攀爬,不能奔跑,甚至已经千疮百孔,需要用药物不停地修修补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身体很重要!如果希望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请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一、你关心自己的身体吗?

“检查一下你的身体,如果身体健康,就赞美上帝吧,并好好珍惜。因为健康是我们人类从上帝那儿得到的第二件礼物,一件用钱买不到的礼物。”

——伊扎克-瓦尔顿,《完美的钓鱼人》

(一)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心率、脉搏、血压是多少吗?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是多少?它们在正常范围内吗?

2.你的皮肤是否过敏呢?如果是的话,对哪些东西过敏呢?

3.你的肠胃功能如何?它们适合哪类食物?

4.你的身体素质如何?适合做什么样的运动?

5.曾经生过重病吗?有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是否需要特殊照顾?

„„

身体状况如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大家,更不是在为难大家,而且这些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因人而异。列出这些问题,只是提供一些线索,希望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多多关心和了解自己的身体。

(二)一些常用的生理指标

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常用的生理指标:

1.正常成人在心情平静、放松的情况下的心跳为:60~100次/分钟;脉搏:70~80次/分。

2.血压,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

3.理想体重:身高(cm)-105=理想体重的kg数。实际体重理想体重之比,在90%~110%为正常;80%~90%为偏瘦;110%~120%偏胖;80%以下,消瘦;120%以上,肥胖。

(三)量表——你关心自己的身体吗?

你是否关心自己的身体?

(资料来源:威廉-代尔《挑战自我——走出人生的12大误区》)

下面的测量适用于女性,主要检查一下你是否关心自己的身体。

1.当你照镜子时,是否喜欢自己的体态?

A.通常喜欢 B.总是喜欢 C.不喜欢

2.你是否喜欢你的皮肤?

A.一般地喜欢 B.很喜欢 C.不喜欢

3.请你用右手手指捏一下左手上的皮肤,过多长时间它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A.马上恢复 B.过1秒钟恢复 C.过2秒钟恢复

4.你的皮肤上脂肪沉积物是否过多?

A.不多 B.过多 C.没有

5.你每周吃几次热饭?

A.每天都吃 B.每周3-5次 C.每周1-3次

6.你的消化是否有问题?

A.有,但不经常 B.经常有问题 C.没问题

7.你是否关心自己?

A.很少 B.经常 C.不关心

8.你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A.很少 B.经常 C.不锻炼

9.早晨你是否愿意起床?

A.一般情况下愿意 B.总是愿意 C.不愿意

10.你挑选怎样的服装?

A.时髦的 B.穿着舒适的

C.合体的 D.宽松的

11.你穿什么样的鞋子?

A1.高跟鞋 A2.矮跟鞋

B1.尖鼻子鞋 B2.宽鼻子鞋

C1.软料鞋 C2.硬料鞋

12.你是否适用化妆品?

A.有时用 B.经常用 C.不用

13.你是否做保健操?

A.很少做 B.经常做 C.不做

14.你是否喝酒?

A.每周3-7次 B.每周喝1-3次 C.不喝

15.你的体重是否正常?

A.低于正常水平B.正常 C.高于正常水平

16.你是否试图借助饮食调节自己的体重?

A.很少 B 从不 C.经常

17.你的精神状态如何?

A.不好 B.好 C.很好

18.你是否患有慢性疾病?

A.没有 B.有

19.你在体力上是否自我感觉良好?

A.通常如此 B.总是如此 C.自我感觉不好.你能否集中精神?

A.不能 B.能 C.有时候.你的情绪是否多变?

A.不是 B.是 C.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快

22.你是否畏惧灼热?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23.你是否觉得发冷?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24.你经常关心自己的

A.脸 B.手 C.全身

25.你是否对自己的姿态满意?

A.不满意 B.满意 C.有时满意

26.当你有点小病时,你喜欢:

A.吃药 B.采取自我保健措施 C.不予理睬

27.你每天吸几支烟?

A.5~10支 B.10支以上 C.不吸烟

28.你每天喝几杯咖啡或浓茶?

A.3杯以上 B.3杯以下 C.不喝

29.你的月经周期是否紊乱?

A.经常如此 B.很少如此 C.从不

30.心情平静时,你的脉搏是多少?

A.80~100次/分 B.60~70次/分 C.100~120次/分

31.下蹲10次后你的脉搏是多少?

A.120~140次/分 B.80~100次/分 C.100~120次/分

32.当你步行到第三层楼时,是否出现气短现象?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33.原地上跳,膝盖上抬10次,过多长时间你的脉搏正常?

A.5分钟 B.2分钟 C.1分钟

34.你每天刷几次牙?

A.3次 B.1~2次 C.有时候来不及刷或忘记刷

35.你一年找几次牙医?

A.不少于2次 B.1次 C.基本上不去

36.你是否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即7~8小时)?

A.一般能睡够 B.很少睡够 C.从来也睡不够

37.你是否经常呼吸新鲜空气?

A.常常如此 B.很少如此 C.从未如此

38.两臂向两侧分开,闭上眼睛,你能不能迅速用一只手的五指打击另一只手的五指?

A.很难做到 B.一般能做到 C.不能做到

评分标准

分数解释及建议:

总分0~85分——说明你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太过重视精神价值,却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加注意。

总分90~230分——说明你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和重视还不够,有待加强和改善。

总分235~385——说明你对自己的身体比较关心,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

总分390~540——说明你很关心自己的身体,继续保持。

二、照顾自己的身体

身体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地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因此,我们需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而合理的作息和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对保持健康非常重要。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作息

1.睡眠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曾用狗做过睡眠剥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将健康的狗关在笼子里,照常给予水和食物,但是一旦它睡觉就施予电击,通过电击的方式强制性地剥夺其睡眠。结果发现,较长时间的睡眠剥夺后,狗的肌肉松弛,体温降低。成年狗在被持续地剥夺睡眠后只能存活13天,而幼年狗只能活4~6天。

可见睡眠对机体的重要性。就人而言,睡眠能帮助消除机体的疲劳,促进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的恢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作息,来保证充足的睡眠。

2.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多年来,医生和保健师们提倡: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早上八点以前起床,12点以前睡觉;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中午最好休息半个小时。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特点,如,有人像百灵鸟,早上的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有的人像猫头鹰,喜欢晚上做事。这样的话,可以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完成。

有一个普适的原则是,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且尽量遵守,不要打乱。

3.在疲劳之前休息

工作要适度,尽量在疲劳之前休息,这样能够将清醒的时间增加1个小时。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已达70岁的高龄,但是他一方面要处理国内事务,一方面还要指挥作战,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如此长时间的工作,他确能保持很高的效率,究其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会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身体感到疲劳之前就休息。他早上清醒后,并不立即起床,而是看报纸,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一些非常重要的会议。午饭后,他会再回到床上睡1个小时。晚上8点吃晚饭之前,还会再睡2个小时,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工作到凌晨。

我们当然不必像丘吉尔一样地作息,但是,从他的作息规律中,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工作要适度,尽量在感到疲倦之前,就休息一下,这样,不但我们清醒的时间会增加,我们工作的效率也能得到保持,甚至是提高。

(二)饮食

1.营养均衡

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主要从饮食中吸取。营养学家根据我们对各种物质需求量的大小,制定出一个“平衡膳食宝塔”。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底层的食物在膳食中的比重最大,层次越高的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比重越小。

第一层(底层):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第三层:鱼、虾、肉、蛋(其中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B。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粉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等。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脂肪、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2.摄食时间

(1)早餐时间最好不要在九点之后,更不能不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会带来如下危害:

第一,造成低血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的现象,甚至休克;

第二,大脑能量不足严重影响记忆力;

第三,易患胃炎、溃疡病等慢性疾病;

第四,诱发胆结石。

(2)午餐安排在12点左右较好。午餐也同样重要,一个上午的工作之后,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需要及时补充。并且,充足的能量也是下午工作的物质保障。

(3)晚餐尽量安排在6点以前。因为之后的时间里我们的肝脏开始清理体内的垃圾,太晚进食,会增加我们肝脏的工作负担,造成体内垃圾的堆积。

3.远离烟酒

众所周知,烟酒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吸烟或被动吸烟会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而过度饮酒则会损伤我们的肝和胃等器官。酒精使人麻痹,会引发许多意外事故。

而最近发表的一份英国医学研究报告指出,酒精和烟草,比非法毒品大麻,对人的危害性更为严重。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医学周刊《刺针》上发表报告,根据毒品的危害性(对健康的危害、上瘾的可能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首度把酒精和烟草列入头十种危害最大的毒品名单之内。其中,酒精排名第五,烟草第九。

所以,为我们的身体健康着想,最好远离烟酒。

(三)运动

法国有一位名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运动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的确,运动对维持和增强身体健康非常有益。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

但是,做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至少运动半个小时。

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舒缓紧张情绪。尽量不要集中运动,因为这有可能导致肌肉过度牵拉和身体的疲劳,甚至会导致昏厥。

2.尽量避免高强度的运动。

因为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和肌肉的负荷,从而增加心脏病、脑溢血等疾病的风险。美国的生理学研究人员曾对1.3万个经常运动的男女进行了长达8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死亡率最低的不是热衷于体育运动的运动健将,而是经常从事小量运动的人群。另一项相同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几乎不运动的人的早死率是爱好运动者的3倍,而在运动的人群中,从事轻松运动的人,比高强度运动者的早死率要低。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适时地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以维持和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尊重身体的感觉,聆听身体的智慧

我们需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不仅仅是被照顾的对象。很多时候,我们依靠大脑去分析,依靠理智去判断,而身体只是大脑指令的执行者。我们希望身体就像一个忠实的仆人,完全听命于大脑和理智。一个口号,一个动作,大脑命令它往左,它就绝不能往右。而且,它最好精力充沛,没有病痛,不知疲倦。如果它完成了任务,那是理所应当;如果它违背了大脑的意志,我们可能会勉强让它停下来,稍作休息;也有可能讨厌它,因为它是如此的忤逆;我们甚至会强迫它执行大脑的指令,带着疲倦和病痛继续工作,直到它不能动弹。

而事实上,身体并不是大脑的仆人,并不应该完全听命于大脑。它们是合作的伙伴,大脑会向身体传达讯息和指导,而身体也可以直接作出决定,需要我们的大脑来遵守。它们可以共同制定进行的方向,帮助我们达到幸福、快乐的彼岸。也许你会怀疑,但是,请别出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身体的智慧。

(一)身体发出的信号

首先,身体会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状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1.饥饿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个上午排了满满的课,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们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

我们赶着去赴约,时间仓促,来不及吃饭,当见到重要的朋友,与他/她聊到高兴处时,我们的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

我们聚精会神地学习或工作,太过投入,几乎忘我,过了吃饭点时,我们的肚子再次发出声音,胃开始冒酸水;

„„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肚子不争气,把我们带入尴尬的局面。但是,现在开始,不要再把身体的饥饿感当作是消极的事情,因为身体在以它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能量不够了,需要食物来补充。

2.疲倦

当我们长途跋涉后,会四肢无力;当我们在书桌前坐了整整一天的时候,我们会哈欠连连„„所有这些反应,都是身体给出的信号——我们已经劳累了,需要休息。

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十分疲累困倦的感觉,可能是严重疾病来临的症状,要立即去看医生。

3.疼痛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杀手的电影。电影中,所有的杀手在训练期间都被切断了痛觉神经,这样,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不会怕疼,就会勇往直前,直到把对方置于死地。其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一个杀手用单手把自己吊在桥上,他的对手则用力地踩他扶在桥上的那只手。如果是平常人的话,肯定会因为难忍疼痛,条件反射般地放开自己的手,但是,由于那个杀手没有痛觉,反而成功地逃脱了当时的危险,并在对手惊愕的瞬间将其制服。

也许你会很羡慕电影中的杀手,要是我们能像他们一样,没有痛觉,那么生活中就会少了很多的痛苦,也就会更加地美满和幸福。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她13岁那年,不小心将手放在暖炉上,直到她闻到异味,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被烤伤了。她和家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她当时没及时避开。后来,检查发现,她是因为先天性的神经发育不全,没有痛觉。几年后,她因为没有发现自己被割伤,流血过多而死。

其实,痛觉并不是产生痛苦的原因,相反,它能告诉我们哪些刺激是对我们有害的,让我们避开有害的刺激。

当我们碰到高温的物体时,身体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告诉我们,高温的物体会灼烧我们的皮肤和肌肉,我们应当马上避开它们;

当我们碰到尖锐的物体时,身体也会疼痛,让我们避开它,并处理自己的伤口。

身体通过疼痛,给出信号,让我们避开危险和有害物体,从而让我们保护自己,适应环境。

(二)身体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来判断,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有时,我们的大脑会无法作出抉择;有时,我们的大脑会欺骗我们,选择我们并不需要或并不喜欢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大脑稍作休息,根据我们的身体反应来作出选择。

当我们想要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时,可以将食物放在自己面前,如果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或看到食物之后,就流口水的话,说明我们喜欢这种食物;反之,如果我们闻到它的气味就头晕的话,说明我们不喜欢它。

快乐既可以是一瞬间的感觉,任由我们挥洒,却常常无法长久,如泡影般消散,快乐也可以是一种习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怎样都是一天,无论怎样都是体验。那么,聪明的朋友们,你选择的快乐是哪一种呢?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事物,带给你的是最本能的快乐。如果你想要拥有这些简单的快乐,那么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好的方法。

一、从事少而精的工作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希望自己在学校期间既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于是,你主动承担了很多的职务:学生会、班级、团/党支部干部。同时,你还参加了书法、登山、或摄影等社团活动。当然,还有自己的学业也决不能落下。刚开始,你信心十足,把每一个时间段都规划得满满的。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你慢慢发现,自己一天24个小时完全不够用,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做,自己被这些任务和活动推着走,于是舍弃自己娱乐的时间,甚至是吃饭休息的时间。不停地挣扎和思考: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保留哪些,舍弃哪些?慢慢地,你感到力不从心,那些自己曾经热衷的活动和工作,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生活中的乐趣越来越少,自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

本一沙哈尔说,人们往往希望在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多的事物,整日忙碌不停,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太多的事情可能会让人无暇享受活动的过程,无暇享受生活,而牺牲了快乐。所以,人们应当学会把生活简化,从事少而精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才会更快乐。

如果现在的你承担了太多的工作或职务,让你无暇去享受生活,那么不妨,将你工作按自己的兴趣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选出你最喜欢的、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舍掉部分繁杂的工作,你就能得到简单的快乐!

二、享受健康的快乐

在中国的宁夏灵武市有一个村庄,全村三千人中有六百多人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二名是百岁以上的老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人们不禁好奇,是什么“法宝”让这里的老人们能够如此长寿呢?当地的人介绍,老人们长寿有三个原因:其一,适当的锻炼;其二,健康的饮食;其三,健康带来的好心情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可见,健康是快乐的要素之一,要想快乐的生活,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如果每天都在疾病中度过,连忍受都很难,何谈快乐?此外,研究发现,在体育锻炼时,人的情绪更好,而且思维的敏捷性也更高,如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运动,还能够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的情绪,放松心情。一些不爱运动的人往往性格更为内向和孤僻,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也居多。因此说,要想保持快乐的心情,一定要经常运动,比如说每天散步半个小时,骑车去上班,这些简单的运动能够都会使人感到快乐,就像作家考奇所说的那样,即使五分钟的漫步也能使人变得精神饱满。如果每天都花上十分钟甚至是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得到快乐,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这样的快乐是最真实的体验,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一些小毛病,比如郁闷、烦躁等,保证药到病除!

三、拥有一项长久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往往会不自主的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总是努力的去探索它、认识它,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往往是欣喜、快乐和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即使废寝忘食也心甘情愿。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每天夜里都会写到很晚,有的时候灵感上来,竟然会昼夜不眠,记者很担心地问,那你会不会觉得很疲惫,觉得很辛苦,这位女作家笑着摇了摇头说,怎么会呢?写作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也是我最享受最快乐的时光。著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也曾这样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兴趣所在,以及这种兴趣带给他的巨大快乐。而正是这样的快乐才带给他不尽的成功。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会飞快地过去,一下午的时间就像是一分钟一样;而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很无聊,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时候,一分钟却有一天那么久。其实,时间是没有变的,变的只是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舒畅、快乐自然不期而至,从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四、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一直有午睡的习惯,但是有一天,楼下冒出一群孩子,在那里疯玩打闹,甚至拿出锣鼓来敲。老人很是生气,就下楼去把领头的孩子教训了一顿。第二天中午,当他觉得能睡个安稳觉时,楼下又传来了锣鼓声,而且比第一次更加吵闹。老人又继续下去说教。但是,孩子们也越来越大声。一段时间以后,老人发现自己的说教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是在起反效果,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

当又一个中午来临,孩子们敲起锣鼓时,老人很和善地走向他们,发给他们一些糖果。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的“演奏”换来的不再是说教、批评,而是奖励。因此他们更加卖力地敲锣,老人也给他们一些糖果,但是给得越来越少,直到一颗也没有。孩子们这样敲了几次以后,就再也不敲了,因为他们的“演奏”已经得不到“奖励”了。而老人也重新睡上了安稳的午觉。

老人的成功是因为他利用了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当没有外部的奖励时,孩子们觉得活动的本身就充满乐趣;但是当给与奖励时,孩子们就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敲锣;当老人给的奖励越来越少,甚至不给奖励时,孩子们就不再敲了,他们觉得这个活动已经没有意义——不能得到奖励,而忘记曾经单纯的活动带给他们的单纯的快乐。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如此,其实有很多活动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我们给它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更多地把活动与物质的回馈联系起来,反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所以,亲爱的朋友们,现在请重新定义生活中的活动,把它们简化:

学习或许可以带来好成绩,带来美誉,甚至是物质奖励,但是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身就充满乐趣——那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努力的肯定,那是一个获得新知的过程,那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做得一手好菜,也许能让家人和朋友享受美食,也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赞美,但是做菜就是一门艺术,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做菜本身就很有趣。

„„

把生活中一些事情和活动进行再定义和简化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所追求的东西很简单——快乐,而活动本身就能带给你快乐,你并不需要太多外部的奖励,这样你就能享受简单的快乐!

五、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我们都说,人生必须有目标才有动力,那么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呢?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的抱负和愿望过高、压力过大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说,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要过空过大过高,这样的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定的时候踌躇满志,兴奋至极,最后却也常常成了我们前面说的快乐的泡影。因为,这样的目标,有些太遥不可及,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达到,如果你坚持认为只有达成这些成绩才会快乐,那么你的快乐一定非常难得,很久也不露一次面。这个时候,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大的目标进行切割,变成一段一段的小目标,然后逐渐实施,每当一个小的目标实现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一种自豪和快乐。而且,由于实现一个小的目标所花的时间不会太长,相对来说也很简单,最重要的是,因为目标坚定,你的快乐会非常容易实现,你自然会经常有快乐的体验。

我的两个朋友一起学游泳,两个月下来,其中的一个已经能在浅水区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了,而另一个却仍然是拿着游泳圈在深水区里漂来漂去。我很好奇的问了一下原因。原来,前一个朋友在最初学的时候就是从最基本的一招一式学起,从呼吸、姿势到整个身体的协调,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就学会了游泳,自己高兴得不行,觉得很有成就感;而后一个朋友则是那种性子很急的人,他说,要学我就要一下子学成,于是一开始就到深水区里学,呼吸、姿势一起学,反而却不见成效,感到特别郁闷,说再也不学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例子,但是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比比皆是:要开始锻炼身体,便一天硬着头皮在操场跑了6圈;要开始好好学英语,便一天12小时的时间全用来背单词„„结果弄得自己非常吃不消,还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怎么学的效果这么不好。但是如果换一种方法会怎样呢?要开始运动,那么第一天你跑一圈,过几天再加一点运动量,这样逐渐的增多,一定不会觉得特别累;学英语也是如此,每天花一段时间读英语,用英语交谈,长期坚持,英语水平必然会有质的飞跃。这个时候,你的成绩自然出现,而且是轻松拿下,成功体验一定特别多,快乐也就很多了。

亲爱的朋友们,读到这里,不知你是否轻松了一些,快乐了一些?也许你有自己一套快乐的方法,但是不妨试试,为自己找回一些简单的快乐!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一、感恩的力量

20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由于在国内受到迫害而被迫乘船远渡,来到了美国东海岸的罗得岛州。那时,那里还没有被开垦,因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正当他们缺衣少食、生命攸关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去了吃住物品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这些英国人在建立了自己的新家以后,为了感激那些曾经在危难之中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于那一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设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活动一直持续了三天。此后,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惠、永怀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他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直到1941年,美国的国会将这一天定为感恩节,宣布为国家节日。以后,每到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全家欢聚一堂,对那些平日里没有机会表达的人说出自己的感谢和感激,而且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活动,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其实,所有的国家都是很注重感恩的,文明古国中国对这种品质的颂扬也是自古就有,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是对父母的感激;“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是对朋友和知音的感激;“吃水不忘打井人”说的是对那些有惠于我们的陌生人的感激„„这样的古语举不胜举,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感恩的感悟之深。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感恩呢?我从来没有觉得别人帮助过我,生活也没有怎样的善待我,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应该有的。那么,认真地想一想,果真如此吗?这些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吗?

每天清晨,当你从温暖的被窝中醒来、吃上父母为你精心准备的早餐时,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为你提供的这些?毕竟还有很多人每天露宿街头、衣食不足;当你看到满眼明媚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欢快的走路上学时,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生活对你的厚待,给你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环境?毕竟还有很多人疾病缠身、每日生活于死亡的恐惧之中;当你心情不好,朋友花时间耐心开导你时,你是不是应该感激他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下来静心地听你说完所有的烦恼,还有很多人徘徊在寂寞和孤独之中„„如果你拥有了这些,你难道还说生活没有厚待你吗?即使你现在没有这样的幸运,每天为工作和生活奔波劳累,那么,你仍要感激,这些经历将是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你在痛苦中学会坚持、在失望中寻找希望。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感激,感激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和事,因为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样的枯燥和无味,也才能够体验百味人生!

二、感恩,是一种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感恩是一种力量呢?细想想,因为感恩,我们才常常心中充满着爱,在失意时才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前进,也才能够怀揣梦想,一路走到现在。

杰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早起晚睡,求知若渴,遇到任何难题都会尽心尽力地去解决。此外,由于家庭环境不好,他的吃穿都是班上最节省的,除了买书上花钱之外,他几乎是不买任何东西,所有的同学都佩服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他还把节省下来的一点钱定期邮寄到一所乡村小学,希望能够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他的这些举动感动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期末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但是他只是留下了一部分下学期的生活费,就把剩下的钱全部捐了出去。在他的带动下,班上组成了一个“助人小组”,大家把用过的书本书包和穿过的衣服都捐给了那所乡村小学。他说,因为自己能够上学,就是受到了大家的资助,所以现在,在自己能够有一点力量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会去帮,而他这样的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多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杰瑞还说,就是这种感恩的力量促使他走到了现在,虽然他过得很辛苦,但是还是觉得生活很温暖很有希望。

可见,感恩常常能够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助人行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们积极心理学中一直较为提倡,研究表明,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激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三、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在抱怨,生活就像一杯白水,无色无味,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遇见同样的人,或高或矮,同样的事,或大或小,一点新意都没有。其实,生活本身确实只是一种重复,真正惊天动地的事情并不多,但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指出,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心怀厌恶,那么看到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惹人厌恶的事情;如果我们心怀快乐,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同样是明快鲜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可见,我们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看待世界,它就给你更多这样的心情。如果你每天抱怨度日,那么你一定为这个念头日夜折磨,而你也必然多了更多可以抱怨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心怀感激之情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将会收获更多可以感恩的爱意与幸福。

3.想出一个曾经对你有过很大帮助而你从未表达过感谢之意的人,给他写封感谢信。最初这样做会很难,但是想想那些帮助对于你成长的作用,也许你就会心怀感激地写下这封信。当然,你也可以邀请他来你家里做客,或者和他一起出游,这些都是表示感谢的方式。

感恩的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但是要记住的是: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要是出于一时的感觉,而要把它当作一种习惯。用心去做,才会从心底深处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美好。

练习

下面是一些未完成的句子,填完它们能够帮助你在友情、爱情或其他感情关系中发现更多的爱。一些句子与身处感情关系之中的人相关,其他一些与正在寻找亲密关系的人有关,而大多数与两者都相关。

爱之中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做一个更好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做一个更好的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给我的爱情增加百分之五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给我的友情增加百分之五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使爱进入我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

天 津 农 学 院

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系别:______人文社会科学系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09级人力一班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孙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0907024109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题目:谈“我是一切的根源”

2011年12月2日 这学期学习积极心理学,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理论,我很认同老师的观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问题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我们活着就要面临一切问题,而一旦去世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了!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生存的压力、管理者不断想方设法提高销量、员工每天在不情愿的按步就班的工作等等!但是就没有谁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融洽的交往?为什么不能开心的工作?非得要赚好多好多钱吗?更为有意思的是:世界富豪们恰恰在散财!

我想说活在世上一切不要那么复杂!简单些,再简单些!做好当下事,建立使命,未来目标再大也是今天一点一点持续努力的结果!还有重要的是健康快乐是排在第一!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的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

可是当你生活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

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生命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潮流时,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越匆忙,你将越没有能力去觉察。

我想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越快,视野将会变得越狭窄,时速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可以充分浏览视野里所有的风景。

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边的风景到底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经验是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而他的母亲,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父亲回家后,母亲会先把父亲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父亲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

而这位先生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帮着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

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哪里?

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借口不做家务,很可能当他做家务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

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叨着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她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先生帮忙做家务。可能她一直都不知道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地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和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护士之中的应用

实例1护士职业获益感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卫生部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201 2年我国共有注册护士249.7万人,前两年的统计数据则为2011年 224万人,2010年 205万人但是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仍只有1.83人,远低于美国每千人9.8人、英国12.8人、日本9.5人,甚至低于非洲国家埃及的3.4人以及南非的4.1人。护士短缺不仅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危及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职业倦怠被普遍视为引起护士短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众所周知,“工作压力终与职业并存”历来是任何就职个体必须面对的,“满意度永无止境”则是从业者自身需求不断增长的真实体现,但多年来围绕护士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等大量研究始终未能较好地改变部分护士因职业倦怠而离职的现象,造成了护士队伍发展的“瓶颈”,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学者就提出若能以新的视角探究护士职业倦怠的本质,或许对形成“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士职业队伍”的有效策略更具价值,该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益处发现(benefit finding)这样一个积极心理学新近研究成果,从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认知评价切入,探索护士在职业中感受的收获和益处以及职业对个人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

【方法】

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考虑访谈对象不同的岗位、职称、科室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多样性,筛选出某直辖市2所一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8所三级医院及1所疗养院的2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挖掘其在护士职业中体验到的收获和益处。所有访谈资料均进行录音,并转录为word文档。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编码访谈资料,通过资料与资料、资料与编码、编码与编码之间的不断比较逐步提炼出主题,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②基于已形成的概念框架,构建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初稿,请12名专家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应用该问卷以方便抽样法对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74名护士实施了预调查,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分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初稿的项目区分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形成正式问卷。

研究结果

①护士较普遍认同其职业获益的多元性,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内容包含五大主题:即正向职业感知、良好护患关系、亲友认同、团队归属感和自身的成长。依据概念框架,“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界定为“护士在从业过程中感知到职业带给自身的收获和益处,认同从事护士职业能促进自我的全面成长。”②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专家咨询结果计算得出专家权威系数Cr值为0.858,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tem—CVI,I-CVI)为0.83-1.00,S—CVI/UA为0.70,S.CVI/Ave为0.97。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的总体Cronbach’s ɑ值为0.958,各维度的Cronbach’s ɑ值在0.821~0.893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938,其他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813~0.881之间。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N5个公因子,特征根值在2.580~4.349之间,解释总变异的65.031%。护士的职业获益感各维度均与其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成和低个人成就感成负相关(P

(一)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涵丰富

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五大主题体现了护士职业获益感来源广泛、层次多元、内涵丰富。

1、握有职业优势与职业资源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下,护士的就业形势依然 乐观,且一旦就业便不会轻易失业。收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小,并随护龄的增加稳 中有升。在当今普通百姓住房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的社会背景下,一份有保障且较为

满意收入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因此,护士对许多女性来说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此 外,护士还可因职业背景为自己和家人握有终身有靠的优质医疗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医疗资源获益并不意味着以公谋私,而是充分享用因职业而获得的就医环境、医疗信 息、人脉资源等。试想,一个长期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势必比普通百姓对各专科医生的 医术、医德更为了解,因此当自己或亲友有就医需求时,便能掌握和提供更准确的信 息,帮助自己或亲友获得更好的医治。

2、体现专业价值与自我价值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一种积极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 倾向,这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对个人职业选择及整体人生目标具 有无比的重要性,因为工作是实现个人潜能的根本途径。护士选择护理行业,当然也 期望能在职业中实现专业价值和自我价值。经过护士多年的努力及护理专业从服务、教育、科研及专业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已成为一门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的独立的专业学科。护士作为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自己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服务对象的健康及安 全、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当服务对象生命得以挽救、疾病得以康复、健康得到 促进、自己的护理服务获得认可时,护士便觉其专业价值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获得了 职业成就感,实现了自我价值。

3、亲友的医疗保障与健康顾问

本研究中,许多受访者都表示,因从事医疗行业,家人与朋友均可从中获益。首 先,当亲友有就医需求时,护士可为其提供医疗信息,给与就医指导。例如,同样想 看某科专家门诊,普通患者或许无法全面了解每位专家的出诊时间、专攻领域等具体 详尽的信息,做出最合适的就医选择;而护士因工作便利则可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讯息,甚至在一些诊疗号紧张的情况时还能帮助家人提前预约挂号,使家人尽早得到医治。此外,鉴于健康宣教是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护士也向自己的家 人及周围的朋友传播了健康知识、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置身团结合作的执业氛围

在某些行业里,对于身处其中的许多人而言,工作场所已经不再是一个团体,激烈的竞争已取代了团体合作,这样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医疗行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及测评工具的研究业是一个讲求医护配合、团队合作的行业,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中,同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得护士体会到团队的凝聚力,因而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研究显示,护理实践环境对护士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p引。在全球卫生人力联盟(Global HealthWorkforoe Alliance)的支持下,国际护士理事会、国际药物联合会、世界牙科联合会等组织合作发起了优良执业环境(Positive Practice Environment,PPE)运动,为保障医疗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促进优质的病患照顾以及提高个人及组织的动机、生产力及工作绩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不论是工作场所的环境改善还是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护士的执业环境正在变得更加温馨、和谐,这不仅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也可促进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士的留职意愿。

5、获得专业提升与自我成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护士的角色及功能范围不断扩大及延伸,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不仅帮助护士在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还促进了个人的全面成长。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与患者、家属、医生、同事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沟通,甚至还需要协调患者与医生等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护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不仅工作时更

得心应手,对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大有裨益。医疗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护士在职业中常常面对的是一群饱受疾患折磨、相对自身而言处于弱势的群体。工作中的助人行为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同情意识,衍生出更多社会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同时也让护士能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知足拥有的一切。

6、职业获益感伴随护士的亲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位受访者在初入职场时就能感知到职业获益,而是伴随其职业历程、在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与职业投入相权衡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的从事护士职业的诸多益处。如护士N1 l提到的:“护士这个职业比较稳定,你只要做好你的本职,基本上不会被医院所淘汰。不像其他单位优胜劣汰,竞争这么强烈。”又如护士N1分析自己没辞职的原因时说道:“这工作是铁饭碗,那边如果做的不好你得走人,思前想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铁饭碗给扔了。”由此可知,若护士能感知其职业获益,认为其留职的利大于离职的弊,便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职业心态,主动应对其职业压力。

如图2.2所示,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的指导意义在于从研究者、管理者、教 育者及护士个体等不同角度,指导他们提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干预策略,引导护 士个体感知职业获益、提升职业获益感水平,进而促进其职业心理健康的发展。

1、对护理研究者的指导意义

(1)测评工具研制

既往护士职业获益感相关测评工具多聚焦于某一特定角色的护士,如临床带教护 士、姑息护士,国内外均未见较具普适性的护士职业获益感测评工具,无从依据护士 职业获益感的实际水平开展相应的认知干预及佐证其干预效果。本研究界定的护士职 业获益感概念及所得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为进一步研制相应的测评工具提供依据。如 研究者基于本研究所得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的内容,可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 的条目池,再就其征询专家意见形成问卷初稿;经调查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并修订问 卷,最终形成较具普适性的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

(2)后续调查性、干预性研究

依据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容形成的测评工具,研究者即可开展护士职业获 益感水平的现况调查、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干预策略、干预效果评价等系列研究,有望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护士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所突破。

2、对护理管理者的指导意义

(1)引领正向职业感知

护士身心健康不佳,主要源于护士个体的职业心态偏差,不能对职业持理性认知 评价。护理管理者可尝试从职业获益的视角开展认知干预,引导护士正向职业感知、积极认知评价。如可开展专题讲座,引导护士理性分析职业给自身提供的医疗资源保 障、就业岗位及收入较稳定、工作环境较适宜等各种有利条件,便有利于其调整职业 心态偏差,从而主动应对职业压力、排遣职业倦怠,增加对职业的承诺和投入,感知 职业的回馈和褒奖。

(2)倡导感悟患者回馈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患者安康修复、护士快乐工作”之双赢目标的重要条件。如今我们大力提倡的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或许可以理解为:护士在满足患者需求的 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然而,一些护士时常为工作中少数医患纠纷经历所困扰,忽视了 多数情况下护患关系融洽之事实,导致面对护患关系时心态发生偏差,即不能很好地 服务患者,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组织护患关系研讨小组,鼓 励护士相互分享工作中护患之间良好互动经历以及带给自身的感受,引导护士体会、感受个人成就感正是实现于患者的认可与感激之中。此外,管理者还可鼓励护士记录 护患沟通经历中的点滴感触,通过感悟与反思,正视护患关系,感恩患者回馈,这不 仅有利于护士摆正职业心态,更有利于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例如,一位护士被自 己曾经护理过的一位癌症患者积极的心态、对护士尊重之举所感动,动情地写到“老 人的举动是一阵温暖的风,吹开了浮在我心头的阴霾,给了我护士职业价值新的理解; 老人的举动是一股流动的爱,消融了我日积月累的职业冷漠,重聚起我对患者的信心; 是一贴疗伤的药,抚慰了我渐进积累着的伤痛,复苏着我在病房里那份疲沓的热情。我要说,是患者感动了我,让我在护理这块田地里El夜耕耘且心情欢畅。感谢你,我 的患者!”由此可见,“护士倾情付出、患者感恩回馈”之良性循环正是护士乐 司其职之不竭动力。

(3)营造和谐执业氛围

从概念框架内容可知,团队归属感是护士职业获益的重要内容,此提示护理管理 者应注重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医院政策部门应完善公平公正的 岗位竞争机制和薪酬福利体制。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认为,当个体所获得报酬与其所 付出的努力成正比时,才能使个体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要让护士自觉身 处一个公平的组织环境里,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管理者还可采取外 送护士学习、培训等方式,让护士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能够热情投入工作、不断 自我提升。此外,管理者还可定期组织护士集体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团队成员的情感,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 互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

(4)鼓励挖掘自身潜能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在心情愉悦且精神振奋的状态 下,个体的潜能、创造力常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个体的身心更健康,更少 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故其成就阈值更高,更具有自信心(97】。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尊 重护士的职业价值并鼓励其不断发掘内在潜力,指导其觉察、体验工作中的积极改变 和成长,鼓励其相信自身能力可以成功处理、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帮助护士尝试在 困难的经历中寻找“益处发现”,使护士在工作实践中较多地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既可增加护士的工作成就感,还有益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迸其职业心理健康。

3、对护理教育者的指导意义

(1)启发理性职业认同

既往有些护生因受到一些对护士职业持偏见者说三道四的影响,认为从事护士投 入大而职业回报却很少,产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困惑。护理教育者可从职业投入与职 业获益的视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启发护生理性分析护理工作。如引导护生正确认 识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助其认识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就业优势,以及从业后 可为自己和家人握有一份稳定、终身受用的优质医疗资源等诸多获益,从而帮助护生 对职业持恰当认知评价,逐步确认职业角色、形成职业身份。例如,有学者曾在某大 学以大

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受众开展以“护士职业获益感”为主题的讲座,得到 的普遍反馈是“换个视角发现原来做护士挺不错哩!”95%的听课者都认为从职业获 益视角出发更能认同护士职业。

此外,护生进入临床实践后,可能会因“理想与现实职业目标反差”再次对专业产生动摇,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重视继续护生职业认同教育,引导护生体会职业获益。

Watson等【98】的研究结果显示36.23%的护士认为实习阶段是其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 期,29.54%的护士认为实习期带教老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影响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对于刚进入临床的护生,要尤其注重其带教老

师的挑选,选择职业获益感水平较高、职业认同感强、对工作积极热情的资深护士,其现身说法的榜样作用势必能引导护生正面、积极地看待护理职业,前瞻性的认识到 从护的诸多优势,从而稳定专业思想,提升职业认同。

(2)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掌握丰富的职业信息是个人职业决策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校期间,老师应提供有 效的职业信息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可向其介绍临床专科护士 发展现况及前景、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护生培养专科兴趣,恰当定 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提供全面 具体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根据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实现最佳的“人.职匹配”,做出理性就业决策。此外,护理教师还可从强化护生价值观入手,使学生懂得职业并 非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从事护士不仅能 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体会到使命感和成就感,更能从患者一声声感谢和一面面锦 旗里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4、对护士个体职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意义

根据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护士可通过引导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感知职业获 益,进而提高职业认同、缓解职业倦怠水平,促进职业心理健康的发展。

(1)理性社会比较

我国护士时常喜欢将自身职业与关系密切的医生群体相比较,关注医生的收入和 地位,过多地抱怨自身收入少、地位低。但是护士却很少关注临床本科医生就业难的 问题,而同等学历护士的就业形势却相当乐观:医生入职前对职业的投入、入职后承 担的压力与风险均远远高于护士。若护士人群能以“向下社会比较”的认知,把比较 的视角指向一些普通职业人群,便能了解“职业风险和疲溃”绝非护士职业专利,一 些高风险、不稳定、低回报的职业人群职业倦怠隐忧远高于护士。

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护士便会发现从护的诸多优势。例如当其他行业深受金融 危机影响,从业人员随时担心被裁员失业时,护士却能牢牢端住饭碗,享有一份稳定 工作伴随的收入保障;当普通百姓遭遇“看病难”“病急乱投医”等就医困境时,护 士却因握有宝贵、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为自身及亲友提供就医便利和健康指导。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时代快速发展,一些职业萎缩,一些职业兴旺,但“职业无 贵贱,行行出状元”是不变的真理。护理职业的社会需要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也为 从业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护士如能正确看待职业,从职业带给 自身的获益出发悦纳并珍惜职业,无疑将助其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2)主动人际适应

护士职业注定了护士每天需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适应不良则易导致不 同程度的身心偏差。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谐的工作团队是护士职业 获益感的重要内容,因此其对于缓减职业倦怠、维护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团 队中,护士应主动与其他护士、医生、药师等团队同事经常交流情感,以达到相互了 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职业环境。对于服务对 象,护士还需与患者、患者家属等经过有效沟通达成护患“双赢”——既满足患者治 疗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需求,又从患者的回馈中获得了成就感。

(3)寻求社会支持

护士个体寻求亲友、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是“互助共赢原则”的体现,是个体与个 体、个体与团体之间彼此支撑和相互促进的需要。本研究显示,归属于社会支持的亲 友支持在护士职业获益感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支持能保护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维持 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首先护士应乐于分享自身的医疗资源,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量

为身边的求助者解答医学疑问、提供健康指导。当护士在工作中遭遇压力较大、适应 不良等问题时,则可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倾吐,亲友的理解与宽慰或许能帮助其打开 另一扇窗,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闯题,困扰身心的烦恼便能迎刃而解。

家人的认同和支持是护士工作的动力之一,因此,护士如能与家人有效沟通,寻 求家人精神和物质的有力支持,便能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毫无顾虑的投入 工作,相信其职业倦怠等身心健康问题的发生亦能得以有效控制。

(4)设定成长目标

护士职业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在护理岗位的磨练下,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 综合素质都能得以提升。护士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若能在职业中得以满足,其个人价值 会得到实现与提升,对工作更能产生积极认同,进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水平。因此,护士应根据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设定成长目标,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其职业发展 目标相协调,以达到既满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要求,又满足自身的职业发展愿望,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共同受益。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体会

动科131 王姝怡 15113101

不知不觉间大一的时光已经进入尾声了,在这一年中,我选择了积极心理学作为我公选课中的一门。当时我对这门课并不了解,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门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的课程,后来通过半年的学习我发现我的理解确实不错。

以下是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 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但是,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理念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3.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人类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进化适应技能和学习性技能?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会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意义的生活,对这一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想寻找到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幸福的规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积极情感体验;第二是积极人格;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的积极情感人手,如乐观、幸福、愉快等。它认为人消极情感的去除并不意味着积极情感的生成,人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才能使自己真正战胜消极情感。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生成积极情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等,期望通过培育积极情感来预防问题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以往社会上研究较多的是消极的心理学,在我理解起来,它的目标就是发现人心中的消极面,并采取方法防范和治疗。相关用语:心理病态、心理变态、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心理缺陷,抑郁、焦虑、恐惧、紧张、离婚、死亡、虐待。

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却是培养积极的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用语:幸福、快乐、乐观、爱、道德、勇敢、坚强、无畏„„

总的来说,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以痛苦为中心,而积极心理学则以幸福为中心。现在在美国,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主流。

谈到积极心理学,就不能不说说他它研究对象: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对于这个词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路人皆知,无人定义。

百度百科中的释义是: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认识和感受。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生活状态。它不等同于快乐、快感,不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并不简单。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希望。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如要提升幸福感,发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热爱自己才能够热爱生活。因此老师曾要求我们写下自己性格的五个优势并想想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益处。

以下是我性格的五个特点及优势:

坦诚:与人坦诚相待使我很轻松,没有勾心斗角与相互猜忌,尽管“坦诚”能够使人知晓自己的弱点,知晓伤害自己的方法,但是因为“坦诚”我可以把自己做得很好,真诚地表现最真实的自己!总之,“坦诚”让我交到很多值得信赖的朋友。

乐观:一个乐观者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线闪光的希望,而悲观者却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可怕的忧患。“乐观”使我面对每一次挫折与悲伤都能够勇往直前。

宽容大度:“宽容”使我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常常能够心情愉悦。大度对待朋友和亲人,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爱,大度对待敌人和竞争对手,至少会赢得尊重。

随和:这使我常常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心智平和,不太引人注意、安静、稳定、闲适、可靠。对别人不要求,对自己也不苛求。

执着:牛顿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即使在这件事上我没有特殊天赋,我也能够做到。我相信“执着”会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

通过这样的一个总结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以往对自己的失望、抨击现在都烟消云散。我知道只要自己能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起来,自己就会变成越来越优秀的人。这让我的心中顿时充满了希望。

在开课不久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在本子上记下三件今天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到现在我的开心事已经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沓了。每当我心情阴郁的时候,捧起我越来越厚满满一本的幸福,都会扬起嘴角。一件物品没有痛苦的感觉同时也感受不到愉快,那么我为我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而感到深深的庆幸。

自古以来,因乐观而取得胜利的例子不在少数。就比如说望梅止渴的典故,一群口渴的士兵因一句“前方有梅林”获得了希望,顿时心情振奋,终抵达水源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心情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战胜困难,许多挫折在积极的心态面前都变得不那么严重了。

小结:

通过半年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些情绪的控制的方法,懂得了在心情低沉的时候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更加热爱生活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信心。“快乐”与“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旗帜,它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为我日后的发展种下了乐观向上的种子,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学到这门课程,也衷心地感谢李献斌老师。

参考文献:

《应对现代社会压力提升生存幸福感》——百度文库

下载积极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真实的幸福:积极心理学 主要内容: 1、走进积极心理学 2、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3、学会积极 4、通往快乐幸福 一、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财富。 快乐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演讲稿

    我在美国心理学会当主席的时候,电视台的人想要教我如何面对媒体。我在CNN做了一期节目,我在节目里说的话可以概括今天要讲的主题: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第十一个理由。Discover的......

    积极心理学总结报告

    积极心理学总结报告 序言 其实在10月份刚开始看到积极心理学的选课通知的时候,我的内心特别激动。我觉得,对于刚刚回到研究所不久的我们来说,学这门积极心理学的课真的十分有......

    积极心理学总结

    积极心理学总结 dxg 不知不觉,这学期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就结束了。我从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导学老师们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

    积极心理学-感谢

    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 ——我的每日感谢 心理学论文 目录 1绪论 ........................................................................................................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1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师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非常有幸拜读了周国韬先生的《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本书,读完之后,令我感触颇深。为此,我表达如下几点......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一: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感受 05008118 很荣幸能参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