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的琴有感
《钢的琴》观后想
《钢的琴》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陈桂林,由于下岗被迫谋生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终日忙碌不堪,偏偏女儿的抚养权问题,逼得他焦头烂额,如此落魄潦倒,如此遭遇挫折,如此尴尬窘境,还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那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清新盎然。最后,尽管女儿跟着妈妈走了,但父亲亲手做成的琴,女儿还是弹到了,父亲靠在墙上,听着女儿幼稚而走调的琴声,渐渐陷入了沉思,也许那种无言中,缠绕着一种幸福的痛苦。
从电影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本该渐入小康,和美如画的家庭;一群本该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人兄弟们;一个本该欣欣向荣的企业……现如今,家庭早已破裂,工人兄弟们为生活自身难保,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无论是那个人、那群人、那些企业,这个时代好像总是不偏爱他们,冷落他们,抛弃他们,直到遗忘他们……《钢的琴》,不光是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
人活着一定要有梦想,哪怕明知实现起来很有难度甚至不可能达到。但梦想这种东西,不同于空想,它不是用来夸耀,也不是用来做白日梦,甚至不是用来实现的。梦想的意义在于它能带你去一个不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超越平凡,超越庸碌,超越现实,超越眼前的自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纠结我们现在、过去,纠结所有人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的人为自己的信仰而活;有的为理想而战;有的从来都不思考这些问题,活一天算一天;有的为了他人而活,为尊严而活。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结果可能也就不一样,有的生活贫穷但精神富有,有的看上去很有钱,但活得一点也不开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并无对错之分,既然你选择了,你就要为之付出代价,只想收获而不付出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人需要梦想,没有梦想的生活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有梦想并付诸行动那才是我们应该做得,而不是整天幻想。我们都活在了现世,活在了当下,所以自己的选择都应该从现实出发。那么最大的现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非钱莫属。假如没有钱,我们寸步难行,会被别人瞧不起,活的没价值,没意义,无法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没有钱我们什么也不是。
主人公老婆为什么和他离了婚,他借钱时别人为什么会躲着不借,为什么有一个女人深爱着他而他却不敢娶,为什么他去找别人帮忙的时侯,没有人帮助他,为什么下岗后还要自谋生路搞乐队,为什么他有时不得不对别人点头哈腰,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字“钱”。钱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有那么多人为之折腰,为之着迷,为
之疯狂。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市场经济,远离了体制转轨计划经济时的动荡,但是生活压力却变的更大,大得让人无法承受。
我不想像主人公一样,为了生存整天活的浑浑噩噩,活得很累,到头来没了老婆、没了家庭,没了亲情。我不要当小人物,无足轻重,被别人看不起;我要当大人物,可以影响别人的人,我要改变,我要活得比别人强,不是一星半点,要强百倍,活出自己的精彩。为了钱,有时可以抛弃一切,包括爱情、友情、亲情,这些东西在我眼中,跟钱相比都显得那么渺小,不值一提,而只有钱才是我最亲、最亲的人,永远不会背叛我。
我很清楚我们现在面临的的压力,我们没能力买房,没能力买车,没能力给爱你、你爱的人幸福,甚至没办法养活自己。我们现在什么也不是,一无所有,卑微的就像一根小草,一片树叶,任风刮、任雨淋,被任意践踏、蹂躏。婚姻、家庭,此时都变得渴望不可及,变得好遥远,好飘渺。除了改变自己,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怎样才会变得强大,变得富有,才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其他事情与我无关。
人活着无外乎有两种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再者就是精神寄托。有了家,有了亲人,有了朋友,才觉得活的有意义、有动力。退一步想一想,精神追求顶个鸟用,能解决温饱问题么,能给你房子住、好车开么,能有女人喜欢你、任你摆布么。不能,肯定不能,这个大家都知道。至于生理需求,那就更好解决了,有了钱,什么样的女人不跟你,随便挑,任意捡,即使打她、骂她,随意折磨摆布她,她也不会离开你的,因为你有钱,有她所渴望的东西。这就是钱的魅力,我们一生所追求的价值所在。
要想生存,首先要懂得适应,适者生存才是我们的竞争法则,如果你只是一味逃避,不会与别人打成一片,不会主动迎合别人的口味,不会见眼色行事,还自命清高,讨厌与别人同流合污的话,估计你永无出头之日,虽然活得很自我,但结果可能是你想要什么而得不到什么,艰难度日,潦倒一生。何况有几个人的钱是干净的,干净了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消费,该干什么干什么么,有谁会去在意你所花的钱是不是干净的呢。
我来自农村,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正因为如此,我才更不愿留在农村继续当农民,我要扎根城市,做一名体面、富有、让人羡慕、活的滋润的城里人。所有的这一切都得靠自己,拼爹的年代,咱拼不起,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奋斗,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照样也能办的到。豪宅会有的,香车会有的,美女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去挥霍,去享受,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读钢琴教师有感
读钢琴教师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钢琴教师》,在此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分享一点心得。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描写了如同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有着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亲把女儿当成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的工具。女主角埃里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卵翼下,生活中只有钢琴,虽年龄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市民一心往上爬、挤入上流社会的卑琐心理,与外界隔绝、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严重摧残了人的个性成长与发展。埃里卡的人生悲剧无可避免了。
作为一个母亲,读完这部文学作品,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有意无意对孩子犯了这种错误。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不至于这样迫逼孩子。但是要警惕的是,别让孩子来替你完成梦想。别以爱之名伤害孩子。孩子首先是一个个体,我们作为家长起的作用是引导、鼓励。任何人都不能侵占别人的人生,否则就如埃里卡母女那样,都没有幸福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的人生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这样才能与孩子教学相长。
埃里卡时时处于监视的痛苦人生令我再次反省,自己应该在孩子的童年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
第三篇:读《钢琴小精灵》有感
《钢琴小精灵》的作者是德国的金仕可菲之作。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丹妮尔是个爱着萨克斯却被父母逼着弹琴的小姑娘。但是,在偶然的练习中,她遇到了一个只能被音乐填饱肚子的钢琴小精灵,但是,她的父母却怎么也见不到这个小精灵。为了喂饱这个小人儿,不爱弹钢琴的丹妮尔不得不天天练琴,这可让丹妮尔的父母大吃一惊。通过聊天,丹妮尔得知钢琴小精灵因为进入丹妮尔的钢琴而与家人分离,她决定帮助小精灵回到家人的身边。丹妮尔在弟弟和钢琴制造师的孩子的帮助下,终于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人,并为它的家人们找到了很好的归宿,自己也梦想成真,经过父母的允许,开始练习萨克斯。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伴随着他的小精灵,然而,这个小精灵是无形的,他只能被富有想象力的人见到,如果你想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富有活力的人,那就发挥你的想象,走到他们的世界里去看一看。那里既有着孩子们天生的童趣与梦想,也有着大人们的独特想象与幽默,你可以在那里交到更多能够帮助你,能够给你快乐,给你故事的精灵朋友。它们可以以阅读为食,以音乐为食,以画画为食……有了这样一个鼓舞你的目标,你就要不时得喂它,给它力量,而食物就成了你的努力与勤奋,勤奋与奋斗。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奋斗,相信梦想能实现,那么你也就会像小姑娘丹妮尔一样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理想,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了。
第四篇:钢琴艺术史课程学习有感
钢琴艺术史课程学习有感
钢琴艺术史原先是为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其授课目的与任务:一方面要使学生初步掌握钢琴艺术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中较全面的获得有关钢琴、钢琴音乐作曲家及钢琴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并在欣赏过程中增强他们对钢琴演奏家及其演奏风格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我通过钢琴艺术史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钢琴这件乐器的发展史,让我更加热爱钢琴艺术。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钢琴家,犹如亲身经历一般,体会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乐趣。
这项课程授课方式为大班授课,并配以文字教材的阅读《西方钢琴音乐概论》,授课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第四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来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并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生活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动荡变乱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性,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一。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义。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
七、减
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会环境变迁和个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外,李斯特还在《(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之后$)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其实,早在$)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糙,又不是过度响亮。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此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拉+舒曼等。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的趣味。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第五篇:参观钢琴专卖店有感
参观钢琴专卖店有感
年级:10级姓名:苏奕欢学号:20101301
15月23号,我们级组织了同学们去雅马哈和施坦威等钢琴的专卖店参观。
第一场就去了雅马哈的专卖店,见到了他们的徐经理,她是雅马哈“金扳手”特级钢琴技师。通过她的介绍,我们大致知道了雅马哈是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机构,有自己专门的技师,还有有自己专门的证书。雅马哈的钢琴是全球统一采购原材料,在印尼和英美都有他们的生产基地,他们用原装的配件组装的钢琴,中踏板跟卧式的一样,而且是纯手工的。而如果要选择高端琴的话,可以去日本根据个人喜好选琴。后来,老师让一位同学同时弹了雅马哈的两架手工的立式钢琴,一架日本生产的,一架是中国生产的,都是同一个技师监督的。但是我们听了之后却发现,日本的那架声音比中国的那架好,听起来中国的那架声音稍干些,为什么?都是同一个技师监督的,为什么声音出来会有这么一些差距?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生产地的不同,原材料也不同,日本那边的材料比中国这边的好,所以说材料在一架钢琴中的地位是举重若轻的。
接着,我们去了楼上去参观他们的卧式琴,不仅有雅马哈的,还有珠江和博斯坦的,弹完后发现博斯坦的那架声音非常单调,干涩,老师说是因为新琴,弦槌还比较硬,和琴弦接触的话声音就会比较单调,而且它的音板局部振动比较多,整个共鸣板地振动和协振都比较少。最后,我们去看了一架印尼产的卧式钢琴,这架钢琴属于中端的卧式钢琴,听了之后,我突然发现了雅马哈的一个特点,每一次听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得出这就是雅马哈,总觉得它的声音跟别的钢琴不一样。问了老师后才知道,这就是雅马哈,它的声音就是有点肉肉的质感,感觉较为温和,这是它们的专利,它们各个部位的设计都是特有的,保证出的是雅马哈独一无二的声音。
参观完雅马哈之后,我们就去了施坦威的专卖店。施坦威,全球最高质量的钢琴,每一个会弹琴的人都以拥有一架施坦威为豪,不仅仅是它能带给弹琴的人最高层次的音响感受,它的品牌效应到了今天已经是属于奢侈品了。从1835年开始,施坦威在钢琴制造业创造了100多项专利,确定了现代钢琴制造奠基者的地位。他们在钢琴制造工艺流程上,有严格的材料选择标准,仅使用能产生最佳声响的材料和部件,木材只在应力下加工,80%的加工还是纯手工制作的。施坦威的产品仅使用实心木料,场地也是特供的,它们的木料需要平均2年的干燥和去应力时间,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加工状态。它们的每一个零部件也都经过认真的选用。
施坦威一共有四种品牌的钢琴,施坦威,波士顿,郎朗和埃塞克斯。在参观的时候,我们发现施坦威的一个特点,它们的卧式钢琴都是宽尾设计,使得其音板大了不少,声音就会更大,音色更丰富。每一架斯坦威的的音板是用北美高等云杉木,每英寸都有12圈年轮。它的渐薄式设计,有别于单一的厚度,能自由振动从而产生更大的音量。它的击弦机均由全实木制成,从而提升耐久力、反应力和控制力。斯坦威每年只制作几架顶级手工钢琴,制作要耗时整整一年,加上木材使用之前的干燥期,到了主人手上都需要三年以上。
波士顿使得以中档价位提供顶级质量的钢琴成为现实,中档价位,却可以演奏出最高最高音乐标准。以它的价位来看,在材料、规格和性能方面的优势都是前所未有的。
郎朗是施坦威150年历史上首度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联袂,并用音乐家命名的钢琴,其中让我映象深刻的就是那六颗“六六大顺”的星星了。不过它的音色好像和其它品牌的没得比,难道说是因为它是中国生产的?
埃塞克斯是为初学者的音乐体验而量身定制,是一款优秀的入门级钢琴,款式也很精致,各个不同风格的立式钢琴看了真让人眼泛星光,很美。
在师兄弹了斯坦威之后,老师问我们感受到什么,和别的钢琴有什么不同。老师说,好的钢琴弹起来,它的音色是富有张力而且每一根琴弦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色彩,能听到这首钢琴曲多层次的声效感觉,最好的表达出作曲者的初衷。
通过这次参观,我发现我知道的越多,越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每一次知道一个知识点都伴随着更多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比如手工琴和非手工琴的区别,用手工和机器制作出来的钢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音色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为什么在中国地区制造的钢琴大多比不上国外的,是不是因为中国生产的都是相较于在那个品牌中是属于低端的,然后原材料也比较差;或者是因为中国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比不上国外的精雕细琢?
很多很多的疑问需要我去探索,也让我对钢琴这件乐器有了更大的兴趣。在这次参观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在那里学到的东西,还有更多更多值得我去探讨,去了解,去感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