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从窘迫到逍遥庄子 读后感
我从窘迫到逍遥
----我与《庄子》
初读《庄子》,只觉深奥难懂,曾一度抛开。然而过了些时日,老师不经意间提起了庄子,提起了他的逍遥自在,我才记起了自己有这本书。于是,又读了一遍,这次,我让自己的心沉在了与庄子心灵的对话中,这才感到庄子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
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笑谈生死,看破红尘,大智慧,大逍遥。他家境贫寒,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他却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来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他随心所欲,自在逍遥,他选择了自己的本心,并甘于随之而来的寂寞与贫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在他的著作里,最富智慧的一篇便是首篇《逍遥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在此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正是因为读了此篇,我的内心有了悄然的改变……
在我十三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心没有一刻的平静,而是一直处在窘迫的状态。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医生的失误,导致我的听力有障碍。正是这个原因,在小学里,我受尽同学的嘲笑和不屑,但同时他们也佩服我,或许也是因为我而自惭形秽。为什么呢?因为尽管我的听力有障碍,却还能在学习上战胜很多正常的人,一直在班上乃至年级名列前茅。正是由于我不甘上天对我的不公,所以才奋发向上,立志要战胜一切看不起我的人。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可是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打不败我,所以有些人就变本加厉地炫耀他们有正常的听力,而我没有,嘲笑我,讽刺我。我变的争强好胜,谁如何对我,我要十倍还于他!为了尊严。但是方式极为不妥,这正是一种窘迫而又想维护尊严的心理状态。这也导致了我在小学阶段没有一个朋友,因为,我不会容忍,也不会宽容。
直到我粗略地读懂了《逍遥游》,我的心才摆脱了困窘和不安,大彻大悟。大鹏不以燕雀之嘲笑而跌下云彩,它只会无视那些外界的非议声,随着风直上云霄,在无穷无尽的天空里自在逍遥。如此逍遥大气的心境,使我抚卷深思,内心泛起一阵波澜……
还有《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打破自我中心,消除“物”与“我”之间的区别,以物为我,以我为物。庄子的“梦蝶”,可谓自在逍遥。这种境界我无法参透,但读过之后,我的心也是泛起了一阵波澜。我们的人生不都是一场梦吗?在梦中我们如何劳碌,如何奔波,最终梦醒,才会发现自己虚度了此生。从未为自己的本心而活过,留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遗憾!我应该从梦中逃离,抛开过去那个内心杂乱的自我,破茧化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重生。何必为了那些不相干的话语影响了自己的心境呢?
庄子的恬淡寡欲,庄子的自在逍遥,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开始反思自己。要是我能像庄子那样,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任何外物所动,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归于自然,我怎
会在别人讽刺嘲笑我时气急败坏呢?任他们去说罢了。只要我清楚自己的内心,完全可以无视掉那些声音,那些无益的声音。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试着提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旁人辱我,微微一笑,全当过耳风,任它自生自灭。我经历着,我磨砺着,因为庄子的话语使我渐渐明白,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心中的成见,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心放宽,以一颗大气磅礴的心去包容别人,包容这个世界,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以逍遥的心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正是在这时,我才发现,当我放平了自己的心态后,那些声音倒也无关紧要了。因为我看淡了它们,并懂得去容忍,去宽容,所以我变得豁达,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逍遥大气的畅快感。我已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学习时就奋进,闲适时就逍遥,让自己的内心时不时的沉浸在庄子浪漫的境界里……这对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恬淡,学习也开始稳步上升……
自从我认识了庄子,感受到他那种逍遥无为,大智大慧的境界,我便时时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心境,在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以一颗淡泊而逍遥的心去对待,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不与世人争。这种超然的境界放在今天这个竞争的社会上或许行不通,但却能给我的心灵降温,让自己时刻冷静,洞若观火,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去面对生活。“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用之用,一直是庄子的核心理念。大树因枝干不能作木材而得以保全,而家鹅却因“无用”而遭杀身之祸。所以,庄子强调的并不是单一的“无用”,而是处在“用”与“不用”之间,“材”与“不材”之间,在天做飞鸟,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总而言之,庄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为了“逍遥”,让自己的心无拘无束,翱翔于天地之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逍遥自在。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而已,我们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活,岂不枉活此生!庄子的思想,深邃奥妙,还有他那大气磅礴、尊崇自然的性格与信念,更是影响着千千万万中国文人与哲人,也因此改变了我的思想和人生观。我会让这本著作伴随我的一生,放置床头,时时领悟。也许以后,我也会是那茫茫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我也一定会像庄子那样,尊重自己的本心,在无为中“无不为”,在韬光养晦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在清淡寡欲中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自然,在这天地间无拘无束地“大逍遥”!
第二篇:《庄子》20个成语,天道高远,人心逍遥
1.安常处顺
出处:《庄子·养生主》
释义:原指顺应自然便无所牵累,逍遥自在。后指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
感悟:庄子眼里的养生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处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脱,随遇而安。安于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
2.安危相易
出处:《庄子·则阳》
释义:指平安与危难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感悟:人生中的平安与艰难,顺境与逆境都是辩证的,常常互相转化,顺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顺境就会慢慢变成逆境;逆境中若能小心谨慎,变被动为主动,逆境也会慢慢变成顺境。
人生也没有真正的绝境,有个词叫“绝处逢生”,绝境可以使一个人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常规,书写不曾想过的神话。
3.白驹过隙
出处:《庄子·知北游》
释义: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转瞬即逝。
感悟: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人生如梦,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每个人都有一丛花开在心底,纵使白驹过隙,岁月老去,依然会花香满衣!
4.不系之舟
出处:《庄子·列御寇》
释义:比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感悟:庄子形象地把逍遥人生比喻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达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无约束的,济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5.不淫之度
出处:《庄子·达生》
释义:这里的“淫”是过分的意思。安于自然,止于所应受之分,没有过度的要求。
感悟:“人生贵适宜。”懂得适度,见好就收。曾国藩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做人只图自己一时风光,结果一败涂地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
6.巢林一枝
出处:《庄子·逍遥游》
释义:鸟在树林筑巢只用一根树枝,比喻有居住之地就满足了。
感悟: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一个人睡觉也只能睡一张床,吃也就一日三餐,仅此而已,所以人贵在知足。
7.从容无为
出处:《庄子·在宥》
释义:指听其自然,不妄加人为的力量。
感悟:天地看似“无为”,却化育万物。“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8.大人无己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大人”指超脱了常人物欲的,道家所说的“真人”。“大人”把自己和别人融为一体。
感悟:众生一体,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人与天道融合,也就是容纳他人,接纳芜杂世俗之事而不会心存芥蒂。
9.道在屎溺
出处:《庄子·知北游》
释义:指宇宙精神的本原无所不在,甚至存于最卑微的东西中。
感悟:道无处不在,世间万物,不分贵贱高低,都体现道本身。
10.得心应手
出处:《庄子·天道》
释义:心里摸索到规律,做起来就自然顺手。形容技术纯熟,运用自如。
感悟:技巧来源于心灵对道的体悟和把握,通常说“以艺求道”,所有技术、艺术最终都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算完美。
11.得意忘言
出处:《庄子·外物》
释义:领会了意旨,就不再需要语言。后指心领神会,心照不宣。
感悟:登舟舍筏,得鱼忘筌,一些东西,包括语言只是追求道的工具,一旦达到新的境界,原来的工具就应该舍弃,因为工具仅仅是工具本身,不是道。
12.断鹤续凫
出处:《庄子·骈拇》
释义:截断鹤的腿来接长野鸭的腿。比喻做事违反自然规律。
感悟:把鹤的腿截短,把野鸭的腿接长,都是破坏了它们的自然本性,对两者都是伤害,腿长的与腿短的都符合自然,都各有所用,人为的改变只能破坏事物原有的自然状态,带来危害。
13.对牛弹琴
出处:《庄子·齐物论》
释义: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讲内行话,有轻视对方之意。
感悟:“路逢剑客需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有人炖了燕窝熊掌,送给大象进食,大象一鼻子将其摔出丈二之远。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沟渠。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千万莫对牛弹琴。
14.非愚则诬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不是愚蠢,便是故意欺骗。
感悟:世界上正是因为有愚蠢,才给欺骗提供了市场。骗术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人性的优点,善良,怜悯,同情心等等;一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欲望,贪婪,占小便宜等等。
15.肝胆楚越
出处:《庄子·德充符》
释义:比喻地处很近,但关系疏远,甚至敌对。
感悟:庄子说,如果以“同”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整个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如果以“异”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一样疏远。
世界到底如何,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心态和观看方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6.邯郸学步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了。
感悟:学习总离不开模仿这个阶段,但是最终要超越这个阶段,比如中国的产品技术不能只是一味地“山寨”,应该创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17.颔下之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
释义:指骊龙颔下的珍珠,比喻难得的宝物。
感悟:龙的颔下有珍珠,取来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是龙的颔下也有危险。世间都是居高位往往高处不胜寒,获厚利常常有灾害伴随,切勿贪慕利益而忘了风险!
18.畸人侔天
出处:《庄子·大宗师》
释义:形容为人清高,不合流俗。
感悟:庄子所说的“畸人”是通于天道自然,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畸人”或许受俗人排斥,却获得了生命性灵的自由与完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19.交淡若水
出处:《庄子·山木》
释义: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看上去平淡,不求表面的亲近。
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20.井底之蛙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般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
感悟:人的见识受他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影响,这是人的局限性,反过来说,人注定是有局限性的,不如就做一只“井底之蛙”。
不去理会纷纷扰扰、繁乱的世界,无欲无求,难得有一方自己的净土,难得有属于自己的心境,像青蛙一样看看蓝天,找找北极星在哪里,而不进则退的生活让人感觉很疲惫,没有反思的时间,没有停顿的一刻。
其实人就算不做“井底之蛙”,也不必成为“井外之蛙”,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和谐生活的方法,你就是幸福的!
第三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7-6 字数:17
32《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第四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
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第五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读《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有感
摘要:《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一书是由胡绳所著,1981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正文:近日粗粗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摘自原文第76页)”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摘自原文302页)”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摘自原文422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摘自原文533页)。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总结:《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