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泡沫之夏》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泡沫之夏》,虽然有些许遗憾但是这样的结局或许才是最令人满意的结局吧?原本以为夏沫会跟洛熙在一起没想到却是跟一直深爱着她的欧辰。但是仍然很欣慰,当夏沫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欧辰的时候让人心底不禁隐隐作痛,但是当看到洛熙为了夏沫而自杀时却又无比的心痛。我想,无论夏沫最后会跟谁在一起都会是幸福的吧?他们都是那么那么的爱她,爱到那么高高在上的人竟会跪地求她不要离开,爱到为了留住她而提出用自己的一颗肾去交换,爱到为了惩罚她而选择自杀让她内疚一辈子,爱到用尽一切手段得到她过后却因为她的不快乐而选择独自离开放她自由······然而上天终究是公平的也是仁慈的,肚子里的孩子带给了夏沫活下去的希望,也带给了欧辰幸福的火苗。当幸福真的来临的时候他却不敢相信了,他开始怀疑了,怀疑是自己亲手摧毁了她的幸福,怀疑她的微笑从不是为了他,怀疑她并不快乐。当欧辰选择默默离开给夏沫自由的时候奇迹却出现了,她出现在机场用自己的爱留住了他留住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我想,也许真的只有欧辰才是最适合夏沫的人吧?她和洛熙太过相似,都是那么孤独寂寞而又强烈渴望幸福的人,悲观的以为幸福从不属于自己,以为自己身边的幸福都是短暂的终究会离开,所以当幸福真的来临的时候洛熙却怀疑了、犹豫了,害怕受到伤害的他亲手推开了她,推开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而等到他后悔的时候幸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是用尽他的生命也没能挽回。两个太过相似的人注定是无法走到一起的吧?但无论是用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欧辰还是好不容易得到幸福却又将它推开的洛熙都是让人深深感动的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爱的执着,也因为他们最后为了深爱的人而愿意放手的无奈。我想夏沫是最幸福的人吧?虽然亲生母亲自杀使得她跟弟弟孤苦无依但是却得到了尹爸爸尹妈妈的收养让他们重新体验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养父母的不幸身亡但却有着深爱她的欧辰跟洛熙还有她深爱的弟弟陪伴着她,当弟弟逝去的时候她以为自己的世界瞬间坍塌但上帝却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和欧辰的宝宝。
而整部书中最可悲的人物应该是安卉妮吧,一心只想向上爬,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想要整垮夏沫最后却落得将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一切亲手葬送的结局,最后不但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最可悲的是她到最后一刻都不曾醒悟将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夏沫身上。我想,她一辈子都会活在嫉妒和憎恨中吧?
但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人不是深情的洛熙跟欧辰,也不是坚强的夏沫,而是不起眼的潘楠!很有个性的女孩子,本以为她会喜欢人见人爱的洛熙没想到她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喜欢的音乐,真心的和夏沫交朋友,在夏沫需要的时候帮助她,在夏沫难过的时候安慰她。在朋友受尽指责和诽谤的时候敢于站出来替夏沫说话为她辩解,在她收到攻击的时候为她解围就算是夏沫拿走了本该属于她的奖杯的时候也能真心的祝贺她并带动自己的粉丝拥护支持夏沫。我想,这样的人是单纯宽厚的吧?单纯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一心地为之努力!不嫉妒别人的成功,更不受他人的挑拨,坚定地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潘楠真的是值得令人钦佩的吧!
看了两三天才看完《泡沫之夏》,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也有
太多的遗憾,突然有种如释重负感觉,仿佛同故事里的主人翁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为故事里的人物或喜或悲,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刻牵动着我的情绪。我想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吧,将不同的人带到另一个和自己人生迥异的世界,感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事,从而或多或少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禁感慨,作家真的是伟大的呢···
第二篇:泡沫之夏活动准备及流程
泡沫之夏活动准备及流程
幼儿园准备
1、场地布置,音响设备调试,话筒调试,活动信息的发布于推广
2、准备足够参加活动人员饮用的红姜汤,保温桶,水杯,设置统一茶水区 3、2条高压强水管
4、一楼设计四个更衣室(男女各两间)
5、靠近泡沫机准备两个脸盆 6、100左右小凳子 家长准备
1、自备毛巾和换洗衣服一套(包括孩子们的泳衣,这个不强制要求,有泳衣的孩子在活动开始之前会巡场一圈进行泳衣时装秀表演)
2、一个家庭自带小脸盆一个,选择性带戏水道具(如水枪、潜水镜、凉鞋等)活动当天早上把所有道具全部上交至班级教师处,在活动水枪大战环节由老师统一发放,不允许家长在活动现场携带道具。门口设立接待部,将临时参加的新生按阶段分配到各个年龄段的班级,道具由各年龄段班级老师统一管理并发放。活动流程
1、幼儿园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主持人需在活动现场不断提醒家长和孩子不要将水弄在泡沫机、电源线等位置)
2、园长致辞(5分钟)
3、泳装秀(按照各班顺序模特步入场,动作、造型、音乐)(15分钟)
4、幼儿快乐带动操(体智能老师带)园所主持人引出体智能,全体幼儿进入水域,老师负责拉队形,一个班站一排。(3分钟)
5、技能课老师准备表演跆拳道技能(2分钟)
6、家长进场(3)
7、亲子游戏(20分钟)
8、泼水节,亲子泼水大战(除维持会场秩序及安全的老师以外,水域内所有的老师可以加入到活动中来)(20分钟)
9、泡沫大战(寻宝游戏)(20分钟)
10、大手牵小手,到指定地方换衣服,喝红糖姜汤
第三篇:夏之庭读后感
本书从三名小学六年级的男童观察一名独居老人的生活开始,三名少年最早的动机,是想抓住死亡的的瞬间,透过监视,好细看一名看起来如行尸走肉般的老人,是如何「死」的。没想到,在「监视」与「被监视」的过程中,小孩与老人渐渐发展出一段特殊的情谊,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莫逆之交。他们时时相约于「夏之庭」,并透过晾衣服、油漆粉刷、为庭院种花……等生活琐事,互为彼此的生活注入生机。
然而,在夏天快结束时,「夏之庭」内外的那股温暖空气,以及来自于这群「老小」的幽默对话,竟因老爷爷的死亡,而宣告消失了。孩子们达到最初的目的——「观察死人」,但是他们得到的不是「人是如何死的知识」,而是尝到了失去亲爱的人的痛苦。老人不只是他们童年最后的记忆,因为从老人身上得到的一切,将陪伴他们度过往后漫长的人生。
老人与小孩,看起来处在两个遥遥相望的世界,但事实上,并不全然。似乎,只有让这两组人跳脱他们孤独、乏味的日常世界,让他们秉真相遇,我们才比较有可能看到这两组原本有趣,却屈居于狭小世界的人,因为碰撞,而有了很不一样的发展。孤独的老人,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身上,再次感受到生命向上成长的喜悦;而小孩,则可以从一个不虚掩个性、充满人生经验的老人身上,学习到他长年所累积下来的智慧,甚至,也从老人衰老、迎向死亡的过程中,稍稍解开他们「对死亡一知半解」的困惑。
年幼时曾经与外公极其疏离的作者,在恍悟世事之后,为了要和死去的外公「重逢」,而写了这则看似平淡,实际上却余韵缭绕的感人故事。如果,你曾在成长过程中,错过了和老人对话的机会,那,这本书将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并带你回到儿时,去重新体认小孩所属、所建构的那个世界!
第四篇:《泡沫之夏》女主演集体装嫩大比拼范文
中学生造型,齐刘海绝对是装嫩的最佳选择!天生的娃娃脸就是占便宜,年龄很难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再加上“美容大王”大S非常注重肌肤的保养,青春范儿十足!
出身模特,高挑身材的林嘉绮对保养很有研究,不喜欢去外面的美容护肤机构,喜欢在家DIY护肤,省时省钱。30+的高龄此次挑战饰演25岁的角色,除了有看不出破绽的绝好肌肤,还有这款花苞头发型的功劳,恰到好处地露出额头,小女人味十足。
同样模特出身的蒋怡,身材绝佳。尤其是健康的巧克力肤色,搭配立体的五官,尽显独特气质。健康的肤色很好地衬托出曼妙的身姿,更是成功地遮盖了“年龄”。
扮假小子就是个很好的装嫩手段,背带裤、宽松套头衫,搭配齐刘海的BOBO头,以及时下流行的裸妆,谁能不说你可爱俏皮?扮嫩就是偶尔改变下风格,让人琢磨不透你的年龄不是不可能的。
同样和大S一样扮演从16岁到23岁跨度的角色,难度可见一斑,不过房思瑜信心满满,学生制服+黑框眼镜,齐刘海+长直发,双双组合在一起,切记,刘海一定要厚重整齐,否则减龄效果会减弱。
第五篇:夏之绝句
夏之绝句
刘建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新鲜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自我阅读,能够品味出文章的美,能够根据文章说出作者为什么酷爱炎热的夏天?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摘抄优美、新鲜的词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热爱生活,走近自然,珍爱生命。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语言形式的美和内容所表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指导
评点式自我朗读——自我朗读、品味、评点写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本文极具诗意的散文的语言品味。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进行选读、品读、点读来直接亲近语言文字本身。
难点: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和蕴含的理。可以通过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加以解决。
疑点:文章第18小节的末尾“而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这里的感情倾向似乎不同于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个问题可以将一段文字放到全文的整体背景,尤其结合上、下段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自读、选读、品读语言并相互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收录机、磁带、小黑板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自我阅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形式的美。师生共同研讨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整体感知
简媜的散文是诗质散文,并不以识见广博,字句老辣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练字见长。《夏之绝句》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和机警而妩媚的文字。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台湾作家简媜,以诗踏入文坛,已出版了七本散文集,每一本都有新突破。《夏之绝句》出自其第一本散文集《水问》。
2、听课文录音,积累下列词语(小黑板展示)
3、自我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分组朗读、品味、讨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比喻句的使用,生动新鲜的动词,句式的变化: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等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并相互交流。
4、归纳小结讨论并在摘抄本上摘抄下你最喜欢的句子,同时对摘抄的句子用一两句话作点评,写感受或收获。
5、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1)文题为“夏之绝句”,文中写了哪些夏景。
(2)文中用骈俪文来写春天,用绝句来比夏天,借助想象分别表现出春天和夏天什么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
(3)有人觉得蝉声聒噪乱人心,而作者却情有独钟,捕促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想一想原因。
(4)作者在第18小节所发出的“„„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该作怎样理解?(5)学生补充:略 讨论明确:
(1)作者咏夏,并不泛写各色夏景,而是集中描写蝉声。先写童年捉蝉,再写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一面散步一面听蝉,全篇散文犹如一首绝佳的咏蝉诗章。
(2)将“春天”比作“骈俪文”,表现出春天色彩绚丽,百花吐艳,万物争春这样浓墨重彩的景象。
将“春天”比作“绝句”,既表现出夏天的诗意美,如“„„诗中自有其生命的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又写出夏天独特的声音,如“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绝句该吟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
(3)作者对于蝉声以绝佳吟唱视之,全出自于都市人对于天籁自然的渴求。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都市人,五官俱为滚滚红尘所污染,全无一点田园风光可抚慰疲惫之心灵,身边俱是轰鸣的车声,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噪声中,忽闻窗外蝉鸣,怎不令作者感到如一条清澈洁净的水流可冲流耳朵,荡涤心扉;怎么不会像磁铁吸取铁沙一般,把作者整个心思都吸引过去,又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作者紧张紧扯在手里的轻愁。所以作者也说:“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静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蝉”。
(4)夏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春至冬四季歌中最高亢的强音,这也许是充满着青春活力,亦秀亦健的作者与夏结缘相契的又一原因吧,在这些文字中作者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美景难得挽留的怅惘,这就使此篇散文超出了对景物的吟咏,心境的抒发,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美尽管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无不如此,但花谢花还开,月缺月又圆,因此,结尾“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至此,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5)学生补充问题研讨(略)
(四)总结扩展 扬春抑夏似乎是诗家传统,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偏偏推陈出新,喜赞夏天像一首绝句,终篇一想,全是出于对蝉声的喜爱,全文就是一首咏蝉的诗章,蝉声作为整体意象笼罩全文,层层递进,回旋往复,而章法井然,形象突出,在结尾又突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一年四季,我们往往也会对某个季节情有独钟,请选一季节谈谈自己的感受,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季节)。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摘抄优美语句。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夏天的诗文,与本文进行比较,如《小院的夏天》。附:报书设计
夏 之 绝 句
简 媜
蝉声足以代表夏:童年捉蝉,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边散步边听蝉 夏天像一首绝句:朴质的自然诗派
抒情的边塞诗 ——蝉声,亦是生命之歌
九、教学反思:
1、教学本文时,由于预习工作做得较好,因此,一节课完成比较轻松,学生的自学质疑比较到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对局部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因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2)为什么说“蝉亦是禅。”(3)“何处惹尘埃”出自何处,怎样理解?(4)文章语言优美,形式独特,但文中有不少的倒装句读起来咬口,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们不应该提倡,更不应一味地模仿。(5)„„
2、在“总结、扩展”时描绘心目中的某个季节的同学十分主动积极,他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用比较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季节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由于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对于文中一些主观色彩很浓的较晦涩的句子理解起来困难较大,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因此,教学生留心生活,认真体验,感悟生活是今后语文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
4、在欣赏佳句妙句上,有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所限,找出的句子毫无特色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⑵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⑷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⑸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⑵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⑶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⑵ 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教学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教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总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