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时间:2019-05-15 03: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第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野鸡坨中学窦秀玮

书常读常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让我每次阅读一遍就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好像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每当我工作中有急躁、有困惑、有松懈时,总喜欢用它来给自己解忧打气。

我觉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集教育教学于一体;书中那浅显易懂的语言,一则则生动感人的事例,或长或短,一个个令人熟悉而又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的观念,仿佛引领你走进教育的神圣殿堂里,让你为之折服。

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我深有同感。他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480名教师是这样说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是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我突然想起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在一个瓶子中放入了几块石头,石头把整个瓶子塞的满满的。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瓶子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他接着那出一些小石子放入了瓶子中,那些有空隙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小石子。这位老师接着问:“瓶子里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老师又拿出一袋沙子倒入瓶子内,这时孩子们觉得瓶子里该不会有任何空隙了吧,结果这位老师又往瓶子里面灌进了一些水。不可思议吧,看起来已经不可能的事情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虽然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但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的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上记一些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啊!课后又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老师的话,我想所有的人都应该感到很意外吧,这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Times New Roman”。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教育著作。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因为你面对教学生和其他,能游刃有余。

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校李雪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美誉在带给教师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们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压力日益突显。特别是乡村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娃娃,他们天真无邪却又懵懵懂懂,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后进生的管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解决这些困扰,让我们在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中寻找幸福点,成了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偶然间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品读,收获匪浅。

读到这一条,我才发现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看到这段话,我不禁在反思,我班上的学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状况呢,首先学生们不喜欢阅读,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进行阅读,读的时候喜欢大声地读书,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书声朗朗,但是在理解课文时,或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概括主要内容时,才发现,刚才学生书声朗朗的读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读完就完事,至于文章写了些什么,几乎不能较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读完了文章有何感悟,好像没有,或是很少,或是很肤浅的认识,因此让我觉得上阅读课好像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就没有融入其中。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今天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我在教学时,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读的状态,只让他们读,他们就读了,至于要怎样读,好像没给学生提出过什么可行的方法,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没有带着思考去读,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因此读完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的阅读感受,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才能使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想往向下读的欲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出声地读”这个层次上,而是让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那每个学生就都成为了真正会读书的人。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我们也解放了。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农村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再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为苏老师对后进生的那种大爱震撼。他用五年时间把一个术应用题和乘法表的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费佳,这个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

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于是苏老师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们像苏老师一样耗尽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对待每一位后进生似乎不太可能,但我们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有感

杂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

朱旭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略知一、二,深感他的每句话都是那样精辟、准确。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位前苏联伟大教育家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一、做好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看了许多优秀的课,那么多的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优秀,能全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学生求知欲,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那样“涛声依旧”呢?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要让教师做课后反思,对许多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同时又是不被众多教师所接受的东西。在期末考核中,就发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下大决心做好教学反思这项工作,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确是摆在学生、家长及至整个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矛盾的问题,一是众多的孩子家长在呼吁,孩子负担过重,作业量太多,孩子太累了。这是对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呼吁,这是正常的、应当的、正确的。可是社会上的一些家长又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不给孩子留作业,不用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就连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老师不留作业他们都有反感。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让众多的家长走出误区。家长没有这种责难,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讲清大量的家庭作业的不必要性,危害性,也是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途径。另一个主要的根源在于当今的教育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的机制有的来源于教育的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我们说搞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喊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现象。但时到如今,这种意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5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只有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位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认为这个秘诀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把读书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条中提到“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很长一段时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法: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而这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来自哪里,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这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如果说这不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是一潭死水的话,那它一定会被蒸发掉的,一定会变色、变味,直至变质。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语,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永不间断的学习。

五、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的,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前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有习惯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将一定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一旦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将是终生受用的,而从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培训出因循守旧的书呆子,很难具有创新精神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髓,生存的精髓,尤其是当代的经济信息时代,整个世界充满了竞争。而要想取得竞争的成功,必须靠创新——科技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见,创新在当今社会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如何培训创新型人才上大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吸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彭州市葛仙山镇楠杨九年制学校

晏宗文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被尊为“教师的教师”,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百科全书”。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宝库。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谈到在教育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提到了三个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首当其冲,足见其在孙双金老师心目中的分量,也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在我国教师中的强大影响力。本学期以来,我有幸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如沫甘霖,获益匪浅。下面就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反思当今我们的教学,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太多,其实这就大大缩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彭州市延秀小学创立了名师工作室,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该校语文教学形成了“读说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在读时实际也在思考,“说”是将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读说式”就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典范方式。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困难学生”的挽救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他认为,对这类学生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认为创造性劳动是促进这些孩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都取得卓有的成效。

思考我们当今的农村小学现状,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均有不少,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不小的比例。留守儿童大多数属隔代监护,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于是,养成了不少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特别是家庭作业的完成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优秀教师、市人大代表郭忠芬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由于我镇属5、12地震灾区重建乡镇,许多地方都是小区集中居住,这就为孩子们的学习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郭老师建议村上可腾出活动室,将这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由一些青年志愿者或品学兼优的初高中学生来带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可以进行第二天新课的预习性学习以及进行一些答疑解难等。这样既能使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能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对于减少班级学困生数量 1 有着重要意义。

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一个孩子只要在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并要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学习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而语文教学的写作便是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甚至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体现。

本期以来我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做的一个尝试是“以写促读”、“以写促学”。如果我们把写作训练看着是语文教学的纲,那其它训练则是语文教学的目。纲举则目张。抓好了写作这个纲,自然可以带动学生对其它语文目的学习。如果把写作比作建一座完整的房子,那么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则相当于砖、瓦、木料等基本材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试进行了大量的字、词、句、段、阅读的基础训练,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写作。许多学生根本写不出一篇完整优美、文词流畅的文章来,这就好比有了建筑材料却建不出房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建一座完整的房。为了对付考试,于是便出现了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考试时移栽上去,也即所谓的倒预制板现象。本该是体现学生丰富多彩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的写作,最终却异化为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应试复制品,令人悲哀。所以,反其道而行之,“以读促写”、“以写促学”效果也许反而会更好。因为,学生如果连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写作都不惧怕了,那语文学习中还有什么惧怕的呢?

同时,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了,则会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学习其它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大量地阅读,其语文知识和能力则相应也会得到增长和提高。

教学中,我除让学生写好8次大作文外,还根据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写作的“牵挂”。如学生看了电影《血性山谷》后,我不是让学生写整篇的观后感,而是只写一、二个自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写一个自然段)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要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再如,我班原班主任黄菊萍老师调走了,我就让学生以《黄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二自然段话来表达对黄老师的思念之情。最近,学校开展了“营养餐”活动,我就让学生简要的写写吃鸡蛋、喝牛奶的感受。由于有题材可写,学生有感而发,且不求字数,所以对这类小练笔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学生所写文字虽短,但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少了拼凑的废话,少了编造的假话,训练效果较好。

我在教学中尝试的“以写促读”、“以写促学”的这一做法,就是要让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其实这都是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迪。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所体现的教育智慧深刻而富于真知灼见,该书是值得所有教师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正如书中再版说明所言,书中每一条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便阅读。中小学教师读此一书,无异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合编的教育经典。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 在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教育家与“教书匠”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云安县南盛镇中学叶桂玲鲁迅先生说:“每天不读点书,就如不曾洗脸刷牙,会觉自己面目可憎,无以见人。”每当念到这......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读“苏”有感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有感 东来乡海联学校许洪芬 今年寒假,教育局推荐所有教师研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这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名言,其中的教育名言朴实......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用你的精彩实现我的价值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王 娟 假期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觉得真的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没有漫天的大道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体验。越读越能......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早在很多篇文章中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拜读过他的警世名言,但是具体的去读他的作品,还是在这个寒假,是今年的作业使我走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