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十八
盛池中心校邓租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我们的第26条建议是: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我们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让学生入迷地酷爱我们所教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我们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学生们不可能对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都感兴趣,也不可能对每一门科目都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尽量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至少在我们所教的100多个学生中至少有5、6个学生愿意投身于我们所教的科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呢?
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感知、思考能力都存在着差距,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授课统一、讲习统一、作业统一,这样势必造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课堂上不必尽全力即可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即使尽全力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处在中间位置的学生课堂上尽全力的话尚可完成学习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开篇就告诉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因此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尽量把我们面对的所有学生按照学业成绩分成三个层次,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对一些特殊题目的处理则需要我们分层
对待,不要幻想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会做,我们需要把一些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从这种超乎其能力的习题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搞好基础性的题目。我们应梯度地设计一些题目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对还能学有余力者我们可以让他们来帮助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到探索、研究的乐趣。
有一些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很长时间也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我们不去争取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话,那么很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样的学生越多,我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我们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不是他们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而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对知识的冷淡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老师们,只有思考才能唤醒思考。我们应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用自己的“智力工具”来挽救他们,使他们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也是知识的主宰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科目中知道的东西要比课程标准要求的多十几倍甚至是二十几倍。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刚拿到这本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十分厚重而有内涵。经过一个月来的认真阅读,我被书中生动的实例,精辟深刻的理论分析所吸引。这本专为中小学教师所写的著作对于我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其中很多内容都使我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使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更是一项需要付出辛劳与汗水的职业。老师每天在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由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这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成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教师自身着手。教师做到“对每节课,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的给自己补充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方为解决时间紧迫、不够用的根本大计。这对我今后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开始不断阅读,不断实践,进行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葆活力与激情,才能使我在今后的岗位上充分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使学生愿意学习,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你的教学质量。通过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为了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但是像我们现阶段在中小学里,很多学校只片面追求升学率,知名度,对孩子们实施应试教育,将他们的思维套入了黑板和课本的框架,一味的要求识记,背诵和考试。久而久之,孩子们对学习变得越来越冷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种状况,我给自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将来最为一名老师时,对于我的学生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尽量带领孩子们去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会在写作课上带孩子们去花园、去树林、去湖岸海边,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受自然。除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条至理名言亘古不变。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我将培养他们自己各自的阅读兴趣与技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与想象,使他们自愿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坚信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但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也使他们对于我的学科充满热爱,学习兴趣与效率也会倍增。
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环节中,如何对待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对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在我们身边,很多中小学教师常常会对学生戴“有色眼镜”。他们往往器重优秀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往往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侮辱一些所谓的“差生”,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这种行为,我觉得实在是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形象。我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了对待“差生”,“后进生”的有益建议和指导。对待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指导他们去阅读,让阅读教会他们思考,激发其活的思想与认知。同时我个人还认为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的鼓励与引导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往往能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师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要对知识充满渴求与探索,这样才能使自己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达到师生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然而要建立起师生友谊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与劳动的。教师只有用一颗为学生服务,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心态去指导学生生活,才能做到用力量、思考、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建立起师生友谊的巨大精神财富。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好老师。她时刻关心着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变化,不辞辛苦地为我们解疑答惑,与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使班级里每位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乐于听她的话。到现在,她得影响对我来说仍旧很大,我内心深深地感激着她。
通读了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洗涤。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以及教师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会继续研读这本“心灵之书”,使我不断受到更多的有益启发。这样,我才有资格引导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好地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校李雪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美誉在带给教师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们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压力日益突显。特别是乡村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娃娃,他们天真无邪却又懵懵懂懂,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后进生的管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解决这些困扰,让我们在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中寻找幸福点,成了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偶然间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品读,收获匪浅。
读到这一条,我才发现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看到这段话,我不禁在反思,我班上的学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状况呢,首先学生们不喜欢阅读,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进行阅读,读的时候喜欢大声地读书,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书声朗朗,但是在理解课文时,或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概括主要内容时,才发现,刚才学生书声朗朗的读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读完就完事,至于文章写了些什么,几乎不能较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读完了文章有何感悟,好像没有,或是很少,或是很肤浅的认识,因此让我觉得上阅读课好像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就没有融入其中。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今天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我在教学时,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读的状态,只让他们读,他们就读了,至于要怎样读,好像没给学生提出过什么可行的方法,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没有带着思考去读,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因此读完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的阅读感受,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才能使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想往向下读的欲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出声地读”这个层次上,而是让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那每个学生就都成为了真正会读书的人。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我们也解放了。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农村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再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为苏老师对后进生的那种大爱震撼。他用五年时间把一个术应用题和乘法表的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费佳,这个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
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于是苏老师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们像苏老师一样耗尽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对待每一位后进生似乎不太可能,但我们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有感
杂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
朱旭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略知一、二,深感他的每句话都是那样精辟、准确。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位前苏联伟大教育家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一、做好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看了许多优秀的课,那么多的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优秀,能全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学生求知欲,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那样“涛声依旧”呢?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要让教师做课后反思,对许多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同时又是不被众多教师所接受的东西。在期末考核中,就发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下大决心做好教学反思这项工作,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确是摆在学生、家长及至整个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矛盾的问题,一是众多的孩子家长在呼吁,孩子负担过重,作业量太多,孩子太累了。这是对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呼吁,这是正常的、应当的、正确的。可是社会上的一些家长又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不给孩子留作业,不用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就连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老师不留作业他们都有反感。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让众多的家长走出误区。家长没有这种责难,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讲清大量的家庭作业的不必要性,危害性,也是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途径。另一个主要的根源在于当今的教育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的机制有的来源于教育的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我们说搞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喊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现象。但时到如今,这种意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5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只有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位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认为这个秘诀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把读书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条中提到“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很长一段时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法: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而这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来自哪里,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这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如果说这不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是一潭死水的话,那它一定会被蒸发掉的,一定会变色、变味,直至变质。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语,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永不间断的学习。
五、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的,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前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有习惯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将一定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一旦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将是终生受用的,而从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培训出因循守旧的书呆子,很难具有创新精神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髓,生存的精髓,尤其是当代的经济信息时代,整个世界充满了竞争。而要想取得竞争的成功,必须靠创新——科技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见,创新在当今社会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如何培训创新型人才上大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吸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彭州市葛仙山镇楠杨九年制学校
晏宗文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被尊为“教师的教师”,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百科全书”。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宝库。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谈到在教育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提到了三个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首当其冲,足见其在孙双金老师心目中的分量,也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在我国教师中的强大影响力。本学期以来,我有幸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如沫甘霖,获益匪浅。下面就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反思当今我们的教学,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太多,其实这就大大缩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彭州市延秀小学创立了名师工作室,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该校语文教学形成了“读说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在读时实际也在思考,“说”是将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读说式”就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典范方式。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困难学生”的挽救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他认为,对这类学生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认为创造性劳动是促进这些孩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都取得卓有的成效。
思考我们当今的农村小学现状,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均有不少,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不小的比例。留守儿童大多数属隔代监护,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于是,养成了不少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特别是家庭作业的完成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优秀教师、市人大代表郭忠芬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由于我镇属5、12地震灾区重建乡镇,许多地方都是小区集中居住,这就为孩子们的学习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郭老师建议村上可腾出活动室,将这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由一些青年志愿者或品学兼优的初高中学生来带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可以进行第二天新课的预习性学习以及进行一些答疑解难等。这样既能使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能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对于减少班级学困生数量 1 有着重要意义。
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一个孩子只要在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并要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学习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而语文教学的写作便是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甚至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体现。
本期以来我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做的一个尝试是“以写促读”、“以写促学”。如果我们把写作训练看着是语文教学的纲,那其它训练则是语文教学的目。纲举则目张。抓好了写作这个纲,自然可以带动学生对其它语文目的学习。如果把写作比作建一座完整的房子,那么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则相当于砖、瓦、木料等基本材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试进行了大量的字、词、句、段、阅读的基础训练,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写作。许多学生根本写不出一篇完整优美、文词流畅的文章来,这就好比有了建筑材料却建不出房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建一座完整的房。为了对付考试,于是便出现了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考试时移栽上去,也即所谓的倒预制板现象。本该是体现学生丰富多彩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的写作,最终却异化为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应试复制品,令人悲哀。所以,反其道而行之,“以读促写”、“以写促学”效果也许反而会更好。因为,学生如果连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写作都不惧怕了,那语文学习中还有什么惧怕的呢?
同时,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了,则会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学习其它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大量地阅读,其语文知识和能力则相应也会得到增长和提高。
教学中,我除让学生写好8次大作文外,还根据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写作的“牵挂”。如学生看了电影《血性山谷》后,我不是让学生写整篇的观后感,而是只写一、二个自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写一个自然段)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要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再如,我班原班主任黄菊萍老师调走了,我就让学生以《黄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二自然段话来表达对黄老师的思念之情。最近,学校开展了“营养餐”活动,我就让学生简要的写写吃鸡蛋、喝牛奶的感受。由于有题材可写,学生有感而发,且不求字数,所以对这类小练笔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学生所写文字虽短,但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少了拼凑的废话,少了编造的假话,训练效果较好。
我在教学中尝试的“以写促读”、“以写促学”的这一做法,就是要让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其实这都是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迪。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所体现的教育智慧深刻而富于真知灼见,该书是值得所有教师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正如书中再版说明所言,书中每一条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便阅读。中小学教师读此一书,无异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合编的教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