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取央财研究生经验之谈
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
本人本科专业是国贸,参加了2010年的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为347,英语57 政治67 数学 117 专业课(政治经济学加西方经济学)106。复试成绩81,总成绩451.2分。拟录取类别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即公费)。
尽管初试十分不利,初试排名第16左右,但是复试意想之外的出色发挥,最终进了前十名,最终成了公费生,这些是我没想到的。
一.首先说下为什么选择考研
这个问题我觉得并算不上问题,选择了就没什么理由了。有位领导对我们说过,考研就是最好的就业(虽有过分夸大。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工作不好找,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考研,读了研,不就可以相对好找工作了吗。既然说到这,就说说考研与工作问题的处理,我一门心思考研,但也考虑过工作的问题,但我根本不怕考不上研再找不到工作。私下认为,不管考上考不上,我们都收获了。真的。考前一月左右,抽了两小时参加了学校的双选会,投了五份简历,有三家公司要我去参加面试,还有一家嫌我年龄太小了,真是无语了。权当是看书之余的散心吧,自然我全都拒绝了。临近考研时,很偶然的报了中国建设银行的考试,考完研后,随便考了建行举行的笔试,一个月后接到了建行的面试通知,呵呵,真是走了狗屎运,面试也没怎么准备,备了套西服,刮了个胡子,借着之前选调生面试的经验,面试最后也过了,再是体检,准备签约了,因为知道了我考研,建行的人资经理让我权衡,二选一,最后我签了银行,背地里也准备了研究生复试。签约往返两地也耽误了一些准备复试的宝贵时间。后果是等到确认了自己通过了研究生复试,不得不毁约(毁约金是每天RMB500)。所以说,机会多固然好,真正多了,却发现很难抉择,顾此失彼。好在,我读研的决心很坚决。
二 其次想说下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是纠结了很长时间,最初想考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又考虑了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可以说当时确实很无语,也很是佩服自己的想法:一天一个样。究其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的实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了解,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其次,是专业的选择问题。还好专业比较靠谱,始终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选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中央财经大学的产业经济学。原因如下:
1.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全国重点高校,其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且地处首都,于以后的就业发展都很有帮助。2.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前景也是十分不错的,相对于金融会计的竞争的惨烈程度,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不排除竞争激烈一说)。3.再综合看下中央财经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更是令人兴奋。中财的产经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前十,且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综合以上,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产业经济学成了我的不二之选。
三.各门科的安排
这个只能说是自己的经历而以,算不上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别人的权当故事看下,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1.英语应该说的我的英语基础还是凑合的,大一过的四级,大二过的六级;考过BEC,但是口语差了一点点,得了个D,好在阅读GOOD多少给了我一些信心。我觉得英语贵在坚持而不间断。虽然自己的57不高,但想想火锅的作文题目,现在还心有余悸。所以也就勉强合格了。我的前期主要是背单词和做阅读。背单词就是多次大量反复,暑假前拿下了全部单词。推荐的一种方法是背单词的范句,一来记住单词了,二来是积累了作文的好的语句。阅读一开始做了新东方的阅读,感觉一般,好在这本书有新题型,可以帮助熟悉新题型。想重点推荐张剑的150,前期打基础做了150上,开始得分不理想,期间翻译了历年的真题阅读理解
和完形填空(花了四周的时间)。翻译完了感觉很好,感觉上了一个台阶,又解决了考试中英译汉的这一块。接着做150上,总体是80%吧。做完以上两本阅读,我又对错题进行总结分析,特别是错的离谱的篇章。需要注明的是,背单词和阅读是同时进行的,背更多的单词可以帮助你很好的做阅读理解;而做阅读理解又可以加深单词的记忆。暑假后很少看英语了,就看看自己总结的重要生僻单词,背背好的段落(为作文做准备)。到考前一个月,这段期间一共做了一部分的150下和张剑的模拟卷,错的离谱,心情也跌入低谷,不过很快调整过来了。再到后来干脆不做了,呵呵。考前一个月主要准备作文,坚持每天一篇,让舍友帮我改(这个舍友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BEC3,高级口译,无语吧),加上之前背的单词范句和平时积累的片段。就这样上考场了。估计有人奇怪了,真题呢?当然真题的作用是CRITICAL的,我一共做了三遍。贯穿了整个复习过程。
2.数学我一直认为考研数学不比高考数学难,至少在江苏是的(我们当年数学平均是60多分,老天,满分是150)。所以基础不好的同学完全不用害怕。只要用好每分每秒,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分数的。数学在复习前期和英语是重头戏。前期是看了同济的高数,浙大的线代和本校的概率。我仔仔细细的看了每个知识点,做了每道课后习题。并且整理了几大本的数学笔记,包括知识点,疑难点和重要公式,需要注明的是最好每本书有个辅导书(知识点讲解和结构延伸的那种)。很遗憾,我只看了线代的辅导,结果很是受用。六月份开始看陈文登的复习指南,七月份完毕(这里的看是指看他的知识点说明,对于例题和题目,我是自己在草稿上独立完成的。八月又结合课本看了一遍,解决了一些自己认为的盲点。暑假过后开始看文登的100疑难点,接触分类的真题。到考前一个月,除上述的几本,还有李永乐400,感觉一开始很难,做第二卷就好多了,反而越做越顺,最少100分左右吧。临近考试的一个月,看所有的错题,还有自己整理的盲点专题。做了2009年的真题,2小时40分钟完成121分吧。给自己下得任务是120分。结果考了117,差强人意吧,相对自己的复习强度,感觉不错了,毕竟今年的题目比去年的难一些。
3.政治没什么好说的,我考得也不好。暑假开始复习,来的及的。建议报个暑期强化班,其它三门倒没必要。全报的同学注意了,估计当你想自己复习时,却不得不去上辅导班(交了钱,不上太可惜,最重要的是对辅导班的期望太高了),而耽误了自己的复习进度,从而减少自己的复习消化时间。慎报辅导班,事实上,辅导班的作用一直被夸大。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具体的因人而异,我报了数学全程,换来的是一个心理安慰。
4.专业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801专业课包括政治经济学高教09年7月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高鸿业主编人大三版.西经我看得稍早些,因为之前大一大二学过微观宏观,多少有一些印象的。到过完暑假,也只是把书本看了一遍,整理了几本笔记。这里说一下,微宏观可能看完这本忘了那本,和数学一样,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越到最后,这个周期会越来越短的。正儿八经看专业课是考前100天,当时自己疑似猪流感回家调整,再加上姐姐结婚,这样耽误了20多天,更可恶的是,考研时间又比往年提前了20天左右。当时作为我们经济管理学院的考研学生代表,当主管领导问及进度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就剩100天不到了,郁闷的心情伴随了很长时间。后来这三个月是高强度的,一天平均是12个小时的看书时间,英语数学暂放第二位,主攻专业课和政治。后面又有更不幸的事情:学院搞了个所谓的实战演练和ERP,正是考前的两个月,对于发起人李X老师,我到现在还记得他那欠抽的嘴脸。没办法,时间更少了,加上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祸不单行,可还硬是顶了下来。死马当作活马医吧,也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抱着必死的决心看着书(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啊)。就这样看完了西经,好好分析了历年真题,分类整理了所有重要的名解,简答(包括图),复习的还算差强人意。政经也是在这段时间背的,先是全书看一遍,然后就是背蹦蹦蛙师兄的政经课后题答案加自己整理的重点,我的记性不好,只能是多次大量反复,考前两个月基本上是凌晨一点半睡的,早上八点起床。这里提醒下,政经每年都会考往年考过的题目,而西经
却很少。希望同学们不要往年考的就不看了。经济学我就看了三本教材,加一本西经的辅导书(重点看课后题,解决计算题的题型,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往年的真题,今年就考了计算题,自己弄了半天也没多大头绪,吃大亏了)。考试时,答了11张A4纸,答的死的心都有了。有人会不理解,但是中财的名解,你只解释仅得一分,一般要外延拓展的,比如图形,特点,性质或作用啥的。反正就是名解当简答答,简答当论述答,那论述呢,你就当个小论文吧,别哭哈,尽量自圆其说,不要有明显的错误。最后坑屎拉尿的考了106,本以为有个120几的。
四.心态问题
心态很重要,勿需赘言。复习到最后拼得就是心态,包括复试也是。我从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态度: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但是过国家线的自信还是有的。
心态又涉及到人生理想之类的,我对自己的期望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健全的心智,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这三点,就够了。就拿身体来说,没有好身体,估计你最后会走不出考场,呵呵;有人说考研准备的久了的同学会变态,但是变态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要变回来;人生态度大家自己想吧。
五 时间安排
大家现在的时间都很零碎,可能要准备期末考试,参加这个那个活动的,还有最难处理的感情问题(弄不好真的考不上,大家最后也会发现考研教室会走出一对对令人羡慕的情侣,这个大家最后会明白的)。要建议大家的是,要学会对别人说不,学会拒绝别人。
零碎的时间就琐碎的用吧,我也是花几天的时间准备一门一门可恶的期末考的,还有暑假前的时间完成每天任务之余,可以每周抽个半天运动(我一般打打篮球,也因为反感别人在教室讲话问题,跟人干过架)。我最受不了别人老在教室里说考研无关的东西(小声的不影响到整个教室就行),所以大家选研友要慎重,对于话多的更要慎重。
我在考研教室很少去过问与我无关的事情,有个研友很好奇我怎么不看新闻报纸(最后他数学考了60多),当然看时事新闻有好处,我太了解自己,会陷在报纸里长达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所以不会花时间在自己认为无关的事情上。
六.复试 复试不急,等你们过了初试,再考虑吧,那将是壮烈的且又妙不可言的事情。
七.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GOD BLESS US。
第二篇:2011年央财研究生就业情况
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人)中国银行总行(7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2人)中国交通银行总行(1人)中国邮储总行(3人)中信银行总行(1人)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1人)北京银行(2人)中行北分(1人)、济南分行(1人)建行北京分行(2人)、湖南分行(1人)、山东分行(1人)、辽宁分行(1人)工行数据中心(1人)、工行电子银行中心(1人)、北分(1人)、台州分行(1人)农行北分(2人)交行北分(1人)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2人)、石家庄分行(1人)光大银行北分(2人)人民银行北京银管部(1人)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1人)河北银行(2人)锦州银行北分(1人)花期银行(1人)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2人)
证券
中信证券(1人)国泰君安(1人)中信建投(1人)国信证券(2人)华泰联合(2人)民生证券(2人)招商证券(2人)宏源证券(1人)方正证券(1人)民族证券(1人)西南证券(1人)广发证券(1人)中国证券报(1人)基金 华夏基金(2人)保险 阳光保险集团(1人)英大人寿(1人)
公务员
国家部委(3人)省银监局(1人)交易商系统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人)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人)会计师事务所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1人)
国企及其他企业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人)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1人)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总公司(1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1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1人)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人)中海实业公司(1人)信达资产北分(1人)河北移动(1人)中融信托(2人)联东投资集团(1人)长安私人资本(1人)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咨询公司(1人)北京正略昆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1人)高校 安阳师范学院(1人)读博及拟出国(2人)
第三篇:考取研究生证明
考取研究生证明
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考取研究生高校名称。
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备注:此证明仅用于考取研究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贷款展期。
辅导员签名:学院(公章)
考取研究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贷款展期说明:
1.毕业离校前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交到资助中心,并领取展期申请表;如果通知书未到,则提供由辅导员签字,并有学院盖章的考取研究生学院证明,并领取展期申请表。
2.研究生学校开学后,填写展期申请表交由考取院校加盖相关公章。
3.在9月5日之前,将展期申请表、通知书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寄送到资助中心,寄出一周后,进行电话询问。
4.办理贷款展期后,本金还款日期以系统显示为准;本金到期还款前,如发生联系方式变更,请及时在在线系统中变更联系方式。
第四篇: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原作者乃我的的一位牛牛的同学,经作者同意,转载至此。
其实2月初就拿到了港大的conditional offer,早有这个计划把自己在香港一年来的经历写下来,希望能给学院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信息。但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拖延:2月在各种holiday mood & travelling中享受生活,没定下来总结的心情;3月在各种学术中奋力挣扎,又无时间。Dr.Lo昨天问我:Have you written the HK application instruction? 骤然意识到现在是个好时间,所以趁着4月的**节5天假期,好好总结一下吧,希望有更多人大统计来香港。
以下会很长,我尽量做到有条理,实事求是。还须说明的是因为我很早就确定被录取,学校录人时我也一直在港大(general office离我的办公室很近),常和教授和秘书们聊天,知道一些小小的统计数据和比较详细的选择办法,我能透露的都透露吧(取得了同意,其实这边的老师很感起兴趣怎样让更多人了解香港的研究生项目)。以下主要给统计专业的学生:
一,我的情况和申请结果
学术:统计专业,GPA: 3.71,专业排名第二,没有GRE成绩。自去年7月以来一直在香港做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7-12月在CityU;1—今在HKU,也就是说整个申请过程,我都在香港);在香港有参加两个项目,有一篇conference paper。
其他活动(这几项基本上对申请没有任何用,就觉得套磁时聊天瞎扯,轻松气氛还很有用~):有参加院学生会(部长);院刊(副主编);创新杯两次(好像全是二等奖)
申请结果:只申请了一个大学一个项目(香港大学统计),有点天方夜谭,但是实情,花在申请上的钱总共150,还因为健忘,是未来老板帮交的。,基本上去年11月中旬就定了(当时老板肯定的告诉我他99.9%要我),拿到系里唯一的UPF(University PhD Fellowship),即比普通的PhD fellowship再略多些钱;平摊下来,一月HK$15,700,换算成美元相当于一年$22,300,由于香港收入水平的中位数是10,500,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刚拿到一万,所以这个钱绝对很够你的生活。项目为4年期,PhD。老板是chair professor。
申请关键词:GPA(非常之重要);研究经验;套磁;喜欢学术;
二,香港的大学和项目介绍
香港号称有8所大学,我长期呆过两所,接触过主要5所的学生和教授。个人认为:若来香港是真有打算,不只是混日子延缓就业压力之类,只有HKU,UST,CUHK值得申请。因为虽然各校都有牛人,但项目质量,学生质量还是很有差别,而你会发现你的环境真的会对你影响很大。而且功利点说既然来香港不是去美国,就必须来个排名好,名气大点的学校。
1)香港的项目分为两种,研究型和修课型。
修课型:即时一年期的master,自己掏学费,没有任何奖学金,大部分学校不负责修课型学生住宿(香港住房紧张);学费生活费一年下来大约十几万。不过有些项目很有含金量,像港大和科大的Mstat;统计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选金融或商学。一年期快,而且普遍反映真能学到非常实用的东西,对打算工作的同学不错。
研究型:分为两种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2 years)hD(mostly 4 years, UST may need 5 years);两种奖学金一样,称作fellowship,港政府承担大部分,约为HK$13,000—HK$14,000,你每月大约要拿3,500左右付学费,各学校,各系略有小小区别。
2)这两种项目有什么区别,研究型项目有什么特点:
首先修课型多数是工作导向,适合于不想考研,也不想立即工作的同学,但不排除那种一门心思去美国,结果第一年申请得不太好,想来香港缓冲一年的案例;修课型要求相对较低,但好大学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香港的大学只那么几所,修课型申的人却非常多(local 的学生喜欢修课型),而且对于修课型,老师们其实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如果没有工作经验,最好有个实习经验,你的GPA至少要是3(注意,我只讨论前面提到的三所大学要求)。对于修课型,社团工作和不错的PS会给你加分。选择修课型,你需要看项目内容和课程设置到底适不适合你:比如港大和科大比较偏金融;中大只有part-time(显然就是为有工作的设计的),所以其实选择面很窄,基本上就港大和科大两个统计项目可考虑(理工城大也能考虑)。科大商学很不错,我们统计的学生读商课就业其实也不错,但是那门槛更高,竞争更激烈(因为商科也想读商,数学的也想)。
然后是研究型,因为我是研究型,所以了解更多,在这边早已是研究助理名头,学生实质。跟师兄师姐们聊天也多多在为这篇文章做准备。这里细说:
1,个人认为通常选择Mphil的一半会去美国接着深造PhD,因为相当于在国内读个master,而且比国内master更偏重于研究能力培养,是个不错的缓冲。另一半会找工作,因为Mphil基本没有出paper的压力,你只有两年,一般supervisor也不会指望你能做什么(当然取决于老板特性),所以基本上就是领着钱,上上课,做做tutorial,考考GRE。现在申Mphil越来越难了,一方面因为香港的大学也是研究导向,很多大学慢慢取消了Mphil的program;另一方面,local的学生喜欢申请Mphil,他们首先考虑自己的学生。
Mphil的门槛比PhD低,但我们部门的Mphil也都是非常之好的大学,学分基在3.3以上,数学统计出身对半,身上总有点闪光点点缀,比如参加过香港的交换项目等等。
2,香港的统计非常偏重理论,自然PhD更注重数学能力,像UST统计直接在数学系下。我跟老板做biostatistics,很应用,所以还好,不然我这数学肯定不行。另外我是异乎寻常之幸运(下个section详说我的情况,给大家参考),本科生直博4年而且拿到了UPF,其实这里的绝大多数PhD已经有了国内的master的学位,像我们部门的就有清华科大北大的数学硕士毕业的(香港的大学最喜欢这三所大学),我将是年纪最小的PhD,师兄师姐们都 〉25。PhD的压力其实很大,你的生活核心就是“paper",要质量也要数量,实事求是地说,你在香港念PHD,自然比不上美国那些名校(不一定是学校导师质量有多大差别,但是人家发paper就是比你容易,地理位置,杂志是人家办的,更多更方便获取学术信息,学术信息对PhD很重要)。所以要成就,就要努力,做得好可以毕业就在国内极好的大学找到工作(assistant professor),出国也不错(去新加坡一带,欧洲和澳洲居多,因为美国能自给自足);做得不好,拿着fellowship打了4年酱油,结果一事物成,那你就小日子不好过了。我只想说事在人为,如果要我一一列举,我有无数令人艳羡的例子,也有无数让你觉得读PhD真的很白痴的例子。办公室里有我的榜样,也有反面典型,It depends on your motivation.PhD生活简单自由也有点单调(不过业余生活另当别论,是否丰富绝对取决于你,我目前为止非常开心),做学术,要有耐心更要有激情,问问自己,你愿意花另一个4年或5年,甚至7年(如果你还想去美国)过读书,看paper,想idea,写程序,推导,写paper吗?你做好做学术的准备了吗?如果你自己都不确定,不要选择PhD,这是重要的一步,错误的和不适合自己的方向即时不至于一辈子一事无成,也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
3)我选香港研究型项目(Mphil+PhD)风险有多大?
这是一个很功利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因为我想大多数人还是风险规避的,所以这里用数据告诉你,风险大,而且越来越大(如果真的想进一步减少风险,建议选择新加坡的大学,好学校,项目好,老师好,就是没什么学生,大陆学生很受欢迎)。今年我们部门申请研究性项目的共196人,Mphil+PhD一共只录取7人,而且Mphil很多local,我知道我们学院除了我,其他一些学生也申了我们的研究型项目,都是你们认识的不错的师兄师姐,2月开始发这第一批7个人的offer,目前他们没有得到消息。,196人Excel表首先按GPA/平均分(他们帮你把gpa划算成平均分)排序(当然结合了大学排名,这一点上人大没有特别优势,但也不错)。然后再综合考虑下研究经验,这一点本科生自然比不上研究生。想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可以加权平均算一下,我算得是88.96,很不错的分,比我的3.71的GPA好看,主要是我90分以上的学科几乎全在95以上,而89和85的边缘分也很多。这几年申请香港研究生院的越来越多,教授们感叹明显申请者质量提高,这对我们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整体水平,竞争环境对学术非常有利,另一方面风险确实越来越大了。
4)申研究型项目什么最重要?RP重要么?
好出身(RUC统计不错)+GPA+研究经验列表(如果有)就是你的最有力的利器!RP(research proposal)真的不重要。不知道为什么申请网站上把RP说的那么神奇。我和三位教授聊过这个问题(港大,中大,城大),他们都告诉我他们不怎么看。原因很简单:老板的研究都是很专的,你一封掏心费力的RP如果不是老板方向,他不感兴趣。能反映你研究能力么和潜力么?不能,他们更愿意相信你的GPA和过硬的publication的列表,这是代表了你学习研究能力和基础是否扎实的东西,他们非常了解内地教育特征,另外所有学生来的第一年都是训练看paper和做研究能力,而且有各种课程帮助你,只要基础好,这个上手很快。不过我还是很幸运,城大研究助理期间已经有了一定训练,写过了paper,另外未来老板因未确定要我,直接给了一篇thesis要浪费时间,所以我的RP一天写完的。最让我醒悟的一句话是:“你的申请结果在前三年就决定了,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在PS和RP上。”这一点真的和申请美国不一样。人大不错,所以有兴趣研究型的孩子,学分基首先弄到3.6以上吧(3.5以上若加上其它特别的闪光点也可以),不过总还是有点风险,那么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的那个还好看却不顶尖的学分基与众不同呢?我明天就要重点谈如何套磁,如何丰富自己研究经历,如何增加老板对自己的印象的问题。3,关于“套瓷”
1)我需要“套瓷”么?
一句话概括就是“修课型”不需要,“研究型”需要。因为研究型老板要从他的funding中出钱收你,而且会和他一起做事,显然他们想降低风险,招能干活的。招生的时候原则上有一个board决定,但几乎是老板自己的事(在港大不是每个老板都能招学生,这边竞争激烈,老师有 funding,系里才让老师招学生,目的在于鼓励老板多有funding),所以如果有资格招学生的老板直接说要你,其他老师当然会投赞同票。所以提前和老板联系让他了解你,让他保你是多么重要。比如我的情况,他11月初说90%要我,11月底因为我的一件事(等下说)做得让他非常满意,所以直接告诉我99.9%收我,并且让我不要在再申请其它大学和其它项目,于是就这样安心的提前结束了申请。
套瓷在10月中-11月最合适,太早老板还没准备好,太晚老板有了人选。
2)如何判断套哪位老师
取决于也只取决于你的研究喜好,千万不要根据老师的头衔觉得哪个成功机率大选哪个,比如觉得assistant professor最容易就套他!去学校的官网上看看老师研究方向,publication列表和对应的journal,你就大致知道这个老师的主攻点和偏理论的程度。找两篇大概看看(他最牛的 journal的,什么journal好,你需要做功课,我此处不讨论)。看你是否有兴趣,完全没兴趣千万别骗自己!对于研究型来说,选择方向真的很重要,不然将来老板痛苦,你比他更痛苦,没有激情,如何有成果?比如你比较喜欢机器学习,你没找到对应的老师,就不要找个做时序的老师硬说自己喜欢时序。对于本科生来说,那些东西基本上你看了也不懂,不能自己判断。不要怕浪费时间,问问院里的教授,和做学术的师兄师姐,那到底是干什么的。会很有用。整体来说,整个香港统计学界非常偏理论。
3)怎样套瓷,套瓷说什么?
我属于很幸运,去年还在 cityU做RA,cityU老板很认可我,把我热情推荐给了不同大学的几位老师(都是他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现在老板。我不想做得过于理论和数学,所以选择了现在的老板,是大牛。因为在香港见面方便,所以发完cv了解基本情况后,就直接在餐厅边吃边聊,貌似很投缘,所以气氛轻松的把该讨论的学术问题都讨论了还聊聊生活。
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套瓷还是以首先发邮件为主,然后老师认可你了,就可以深入交流,甚至来香港见面(如果明年有师弟师妹们来,我尽所能帮忙)。如果某位老板今年真的想招学生,他会看你的邮件的(当然有的老板很忙,会交给自己的学生帮着先预筛选一遍),如果他不想招或者已经有了心中的人选,他也会告诉你,不会浪费你时间。第一封邮件附一封简洁和重点突出的cv和ps(如果你当时已经拿到了牛人推荐,也附上去,我说的是学术牛人)。cv和ps都是一面就够(老板真的很忙,没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基本就不用说了(最牛的说一个就足够,比如学生会主席,让老师知道你不是一个书呆子)。强调的一定是你的学术,列出专业课的成绩(数学,统计,软件相关);GPA;publication列表(注意,基本上只针对英文 journal;国内的就那么3,4个杂志,比较大型学术会议的conference paper),千万不要什么都往上写,因为反而会被underevaluate。参加的学术竞赛(创新杯不用写,我说的是国家级的,至少是跨校级的);学术经历(学术项目,研究助理之类);研究兴趣(一定包括和你所套的老板契合的,也可以略点其它,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你说的那么明确也不太正常)。
如果老板觉得你不错,他会主动联系你问你更细节的问题,如果他一周内都没有再联系你,你也就基本放弃套瓷吧,所以我强调第一封邮件一定要已简洁和重点突出为主。如果老板再联系你,一定要实事求是又表达清晰的回答他的问题,他可能会给你一些材料,这个时候就要100%引起重视了!认真看,写一篇summary甚至critical(不用长,但这个要表现你的研究潜力,肯定是英文写,建议找人修改)会让他赞赏你。接下来事情就会顺利了,他甚至会帮助你完成RP(给材料,修改),告诉你申请情况。
4)关于套瓷的其它非常重要的建议。
Never push him:这是我得cityU papa向我反复强调的,事实也是非常无比重要,谁喜欢被人催呢?千万不要把邮件像炮弹一样往老师那里砸,没有联系没必要;有进一步联系也要警惕过于频繁的邮件,把老板弄得紧张了肯定不好,申请是按程序来的,到那一步他会告诉你,你不要自己总问,催他是你可以做的最愚蠢的行为。
Be polite and moderate:香港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浓浓中国传统的地方,在进一步联系中,你可以适度表现你的有趣,丰富的性情,但不要张扬, Everybody likes gentleman and lady。邮件用词要formal and polite;打电话用英语(这边大多数老师普通话很烂,英语交流),语气要平和淡定;见面注意礼仪,以下不太好听:但是大多数内地学生真的要训练自己的礼仪,私下你和朋友怎么闹都行,但公共场合一定要言行合适(刚来香港是我接受cityU papa的关于做global citizen的各种训练),当然幽默轻松的氛围一定会加分的。
可以提前联系老板现在的学生:研究型学生和教授关系密切,彼此之间也亲密得很(学习,出游,运动,吃饭),我们部门在一层,所有的research student都在两个紧邻的办公室。比如师弟师妹们选中了港大的某位教授,即便不是我的教授,因为都认识,你可以把
你的简历给我抄送一分,那么我在comman room碰到某位教授可以帮你提下(当然,你需要确实优秀),或者跟他的学生提一下,会很有帮助的。因为老师选学生真的有风险,他当然更愿意从所认识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和确认。
不要同一个院系两个老师一起套,这个绝对是大忌,但是几个不同学校老师一起套可以。但如果和某位老师有了很明确的进一步联系,他给了你比较肯定的承诺,基本上你再套其他老师就要委婉的问他的意见了(自己掌握用词和方式,聪明的人能获得他录取你的概率大小)。香港统计学界是很小的,有的事情很危险。
5)我的套瓷背景:
前面说过,我有点特例,首先我一直在香港做RA,在几个月的交流中,因为工作表现好,个性也投缘的原因,cityU的supervisor待我如亲女儿(教授也是人,千万不要总想着和老师保持距离,让他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你没有坏处,在人大也这样)。cityu papa对我学术上生活上帮忙很多,所以在他的推荐下,我很容易认识老师,但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第一次见professor fung是10月底,发现fung是个非常特别的人,和我严谨内敛的cityu老板形成极大反差,于是也让自己更加活泼一点。之前fung给过我一些paper,第一次见面我就把写满了笔记和推导的papers拿出来,在加上一篇summary,和他谈我整个的理解甚至包括paper的细节,当时他就非常满意了。然后进一步的,我拿出备忘,讨论我整个的研究兴趣和一些想法,表现自己是个目标明确的人,适时强调自己专业成绩(因为我专业课都是90+,而且大部分时95+,所以这一点是有帮助的,见面他就可以了解)。一般教授说话总是漫无边际,所以你一定要做备忘,才能在套瓷时高效清晰的表达自己,给之留下印象。于是第一次得到了90%收我的肯定。这之后我收到了一本600多面英文书的电子版:Statistics to Genetic Epidemilogy。幸好高中生物基础还算扎实,数理统计部分不难,就认真看,3周后在完成申请材料的同时,弄懂整本书,结合papers写出主要方法的总结摘要分析,包括一些推导和证明(这个真的要感谢cityu的训练,非常习惯看英文材料了)。然后第二次见面把整本书给老师过了一遍,当时就见到fung眼睛亮了,然后这次见面整整4小时,前面我讲,后面完全是老板讲,讲整个大研究背景,讲他的研究和将来计划,在纸上写一些他现在的idea等等。得到了99.9%的承诺和不要再申请其它大学的要求。接下来就一切顺利了,fung随时给我发材料,让我去听港大各种seminar,然后问我1月cityu结束后来港大做RA好不好,自然是好,就来港大了,然后很快拿到offer。
下一篇会介绍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怎么做研究助理,怎么做项目,以及香港的生活等,希望也能有所帮助。4,研究经历
刚刚师兄提醒我,上一篇有点special case,我自己读了遍,也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普适,所以这里的东西希望能更实用。
老戴说我自从来到香港,就有点走上高速路的意思;老妈说香港是我的福地;部门师兄师姐感叹我的顺利。但其实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一般,虽然我很想很想出去见见,但理性下整个大学路还几乎是中规中矩按保研走的。到了大三下学期,知道自己保研没问题了,但就是在普通的日子,遇到重要的人,因为心理还有期待,就努力抓住了机会,然后就是来到香港,一切顺其自然慢慢展开,进入现在喜欢和开心的生活。虽然老生常谈,但的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运气不等于捷径,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朝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同时能记住这一点。
只是一个小小的本科生,除了从大二开始奋起的GPA让有一个不错的底子,来香港之前学术上确实没什么闪光点,cv上最重要的就是香港的RA,以及期间帮助写书,做项目的经历。那么首先解释RA和关于大家怎么可以获得RA机会。
1)什么是RA
research assistant, 做项目老师不可能都自己来,需要人讨论,推导,编程序,写paper。做RA要求有学历,移民局才会给你working visa,内地硕士和博士来做RA的很多,内地的老师也有,工资一般一万出头,老师会高些,钱不算多,但肯定很够用(下个section说香港的生活),RA对增加研究经历有好处。而本科生当RA确实是非常少见的案例,因为我没有学历,所以拿的是training visa, 连拿3次,老师说我创造了奇迹,因为本科生申请拿RA很难,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要老师足够坚定的要你过来。
2)怎么联系老师做RA
我的情况是当时CityU papa Dr.Lo来学院访问学者,我的一位老师把我作为不错的本科生推荐给他。于是开始看paper,写程序,做项目,他觉得我做事非常快,而且有想法,私下也非常投缘,于是让我我暑假到香港做他的RA。接下来就这么一直留下来了,并且从cityU到了HKU。在RA期间,我才了解了申请香港种种,加上Dr.Lo的不断鼓励(他坚持认为我是做学术的材料),最终在暑假下定决心申请香港。
但其实是可以主动联系,举一个和我几乎同时过来的女孩的例子,她是商院的,性格非常开朗,也很有主见,她GPA刚刚3。由于想研究生出国统计,就来我们学院希望认识一些教授,却误打误撞敲响了Dr.Lo的门,于是干脆和卢老师聊起来,并且争取到了参加到项目中的机会(她像美国女孩个性),表达了希望做RA的想法,也就这么过来了。主动联系一些香港老师,发个邮件,表达下想法,说明下自己的优势(一定是学术优势,比如程序特别好之类),让老师知道你,绝对不是奇怪和突兀的事情,老师也想认识好学生。刚开始,你可以从老师的研究兴趣了解,了解老师所做的项目,表达一下你的兴趣,问问是否可以过来做RA(建立在老师已经找到funding并且需要RA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如果老师要招一个本科生做RA,因为你们只有邮件联系,你就必需学术硬件好,3.6以上该是最低要求了,要有做项目的经验,表达足够的热情,诚恳。暑假来香港做做RA对想申请美国的同学也可以让简历和PS更好看的。当然做好心里准备,真的难,不过多认识老师肯定有好处。
3)其它
如果说本科做RA属于special case,参加国内的项目是可以的,这一点我不清楚,可以问一下有相关经验的师兄师姐,我需要说明的是RUC校内的都不算,创新杯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都是为保研服务的。另外,鼓励师弟师妹们发paper,国内的杂志就那么两三本,自己想
要写一篇发Science Director能找到的journal paper有前无古人的意思(据我所知我院本科没有人做到),大家可以找几篇看看就知道确实不是目前能力所能胜任的。但是敏锐点,主动参加conference(一般交点钱,投投稿)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conference要够大,被承认。这一点欢迎大家主动联系黄媛师姐,她在这方面做得极好。
5,其它种种——轻松娱乐下
1)香港研究生生活
绝对取决于个人(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生活千差万别)。有的Research Student非常宅,来了香港和在内地没有任何区别,所有朋友还都是系里内部的的,不活动,少交际,只抱怨香港没意思(我强烈反对!请问你去了几个地方?);我的观点是只要你愿意,生活可以非常丰富多彩,我可以拿自己举例:我尚没有课程,没有宿舍,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目前我有各个学校的几位local的好友,几位外国朋友,内地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吃饭逛街出游;我cityU的阿姐性格和我很像,外向,有活力,她来香港上学半年,通过课程等交的朋友让她每周末都要忙于各种活动。local的人很有意思,他们和我吃饭聊天时说我和一般内地来得学生很不一样,我问哪里不一样,他们说内地学生不太爱出去玩(除了逛街),就爱去深圳,我很无语,只好说不尽然,但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状态。
香港是个很美的地方,很适合喜欢户外活动的我:沙田骑车,西贡,石澳大浪湾,大澳,还有其它各个离岛都是很好的远足,烧烤的地方;学校生活很丰富,各种社团随你报名,宿舍楼也会有很多联谊活动,我们部门一些女孩又练瑜伽,又练剑,打球,游泳,我羡慕非常,因为现在不是学生,不能报名,只好忍到9月再报名;另外研究生要上课,所以你不是整天坐办公室的;香港也有很多文化活动,听场concert才几百元,可是绝对很值。美食很多(我更喜欢西餐,尤其是东南亚菜系,所以这里简直是我的天堂),cityU papa视我如己出,每周六会一起聚聚聊天,开车带我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吃饭,有时候一起听音乐会;我有一位很好的外国朋友,又认识了其他的人,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玩,也一起做过西餐。看local的朋友打球赛,一起带外国人当导游,一起看电影。所以想说的是只要报一个开朗愿意尝试接受的心境,一定会过的很开心,这一点去哪里都一样,并且这里更容易,因为都是中国嘛!鼓励大家培养一些小兴趣:可以是运动,也可以是摄影画画之类,只要不玩物丧志,丰富调剂生活当然能提高做学术的效率。
2)我们的经济情况——轻松娱乐下
你是读书,肯定不是赚钱的,但fellowship肯定够用。我说过香港收入中位数是HK$10,500/month,你每月的fellowship扣去学费正好这个数。住宿舍大约是HK$2000/month(各学校平均水平),在外面租差不多。饮食上面,一个月吃3000属于极能花钱。接下来我用自身实例具体说明,我是一个烂例子,因为被所有的师兄师姐归为极品挥霍女(我把自己当本科生,没有任何金钱观念,享受型月光族,但是我尚且cover到了自己)。我不用交学费,在城大每月10,250,在港大只有8,250。所以比正式的学生少。
1,吃;我不会做饭,要么食堂要么外面,周末几乎肯定外面;喜欢新鲜,疯狂热爱美食(金牛的),在外面吃如果和朋友聚会要去好地方。牛奶水果零食一样不少。我每月也不到3000。
2,住:又被很多人不理解,我洁癖,又坚决不和人share,所以现在租房住的是2800/月,我三个房间算大尤其干净,暑假甚至住的是荃湾月租酒店的海景房。不过对住,在香港不要要求太高,这里地贵。但是宿舍条件是很不错的,自己一人一房间,研究型一般都有宿舍。我发现大多数内地学生尤其女生愿意住差一点,把钱省到其它地方。
3,玩:我一年未到,迪士尼都去了3次,各种离岛去了,边边角角玩,比这边大多数呆了很多年的内地生去的地方要多,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我的交通费是很高的。出去玩必然伴随其他费用。没有我这么好动,又能省一笔。
4,买:我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香港其实衣服不贵,护肤品更实在。比如Lee的牛仔裤正价也就400—600,打折期间衣服真的是打折,但我逛街极没耐心,喜欢好看的不管价钱,往往在2折3折间选8折9折,比如买的牛仔裤是一些牌子的1000+(汗的是别人问我什么牌子我看了才知道,有条好像CK),专柜买的6双鞋,都几乎没打折,还有各种衣服。护肤品买了很多重的,到现在都没开的(倩碧的有一批,有一些比倩碧的价位贵),还给妈妈爸爸买,在这上面很舍得,这些加起来应该2万多。另外买了一个MacBook,其它数码产品,买礼物。
当然我一分钱没存,这是不正常的生活状态,现在尚是本科,就当享受生活。师兄师姐们都存了很多钱,她们有买保险有买基金。我需要强调香港富人很富有,但大多数人还是普通过日子,很会省钱,菜市场买菜跟内地差不了多少,香港生活没有你想像的奢华。反而,你会发现local学生吃穿用也就那样(在cityU感觉还很明显,HKU的学生可能有钱点,但也满朴实)。我没有理财观,觉得享受生活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有金钱观,你真的能有一小笔储蓄。我觉得正常又快乐的过日子(考虑玩和买的因素),一个月存3000很容易。
读研究生说钱貌似很功利,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国的经济压力对于现在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修课型还是研究型在经济上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修课型,我个人认为美国几十开外大学的master真的还不如来港大实在学点东西,一年快,然后直接就可以在香港找工作(很普遍)。对于一门心思做学术,想去美国读博的同学,如果没自信本科直博还能全奖(左师兄真的很牛),来香港先读个Mphil也不错。我当时是想读Mphil的,现在想起来因为简直无语的原因阴错阳差变成了PhD,其实后来想想也不错,尤其是时间成本上(26岁拿到博士),港大也不错,反正是做学术,从这边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很多。就这样了。
写了这么多,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路真的很多,保持好心态,好好努力,未来会在你面前按计划一一展开。
第五篇:央财考研经验
我跨专业考的中央财经的会计,初试成绩395分,政治76,英语59,数学147,管理学113,复试线370,进入复试线的竟然有137个人,但只招90个左右,我大概排10多名吧。
前天复试终于结束了,就来这里跟大家聊聊吧。虽然大家很多不会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但是就一些共性的东西还是可以分享分享的,希望能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一个参考。
最先想提一下的就是复试现场确认时的一个经历。当时我后面站的是一个山东财政会计系的男生,他说他们班今年考上了两个人大会计,一个400+,一个380+,五个人来央财会计复试,两个东财会计复试,基本上准备考研的都考得很好。当时触动很大,心想怎么都这么能考呢?不过听了他之后的说法也就不奇怪了,他们班上考研的同学最短的也准备了半年,而且是很拼命,很努力地那种,每天六点起床,很晚才睡。。说这个只是想告诉大家,一旦决定考研了,就不要再犹豫拖沓了,制定一个计划,充分的准备,踏踏实实的坚持下去,最后才会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考研是一个需要自主学习的过程,不像高中,老师会拉着我们往前走,现在需要我们自己做自己的领路人了,很多事情就要自己想清楚,然后克服很多困难,拒绝很多诱惑,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八月份开始复习,先调整了一段时间,八月20号正式开始我的复习计划,之后除了11月底因为一件事回家调整了一个星期,其他时候基本就是在复习了。分几块来说吧:
1.考研原因
虽然是个很老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这真的很重要,必须有明确的原因,这样在以后艰苦的复习中,我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在身边众多诱惑中坚决的说“NO”,才会在退缩的时候咬牙坚持,才会在困惑的时候还能感觉到前方的光亮,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在大三下,也就是去年5月份时,还在思考自己要选择哪个方向,工作,出国还是考研,没有什么定数。后来找过一份证券公司的兼职,还申请过出国,但这两条路都感觉不适合自己,最后根据这些经历,分析自己的性格,觉得还是应该读研,一个是可以深化理论学习,毕竟以后工作了就不能这么系统地接触这些知识了,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时因为贪玩耽误了很多事情,希望能在读研时好好规划一下,踏踏实实做好。每当想到这些美好憧
憬,我心中的劲头很足,每天学那么久也不觉得累了。
2.自我评估
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挺重要的,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考研,是否适合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千万不要因为大家都说金融,会计火爆、好就业就随大流。当时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报的北大,人大或者复旦,说实话,我很想去北大,可是因为自己准备的比较晚,我又是风险厌恶者,最后选择了性价比很高的央财。记得管理学里有个理论,就是设定目标的适宜程度,目标太低,就会大意不好好去做,而太高,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退缩,只有设定的目标和自己的能力合适时,才会形成最强大的动力。
3.形势预测和估计
我比较得意的一个方面就是我对考研这方面的形势估计的还是比较准的,当初根据往年的分数和人数,还有大家的评论或者帖子这些信息,感觉会计的分数大概会在370左右,于是就有了一个总分目标,至于各科的一会分着说吧。说这个问题就是想提醒大家,别只顾埋头看书,利用休息的时间也要关注一下各个方面的信息,有一个评估和分析,这对于自己理清思路,分清轻重很重要,一个小
时的信息帮助可能要省去几十个小时的看书时间。我的经验就是手机上网,主要是方便,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随时可以“百度”。
4.各科的时间分配
我的时间比较紧,总共也就不到5个月,所以不能科科都很侧重。我的数学比较弱势,但考研数学又是重头戏,很能拉开分数的,所以数学是我的第一侧重科,之后就是专业课,因为也有150分呢,英语和政治次之,感觉拉不开太大,但是这里有一个决策失误,就是英语,今年来看,的确拉开了距离,我59和人家79可是有20分之差呢,我同学里面我基本最低了,真的很惭愧。
5.他人的经验
网上的经验贴很多很多,介绍心态的,介绍方法的,推荐书的,经常会把人看到头晕眼花。我刚开始准备时从网上粘了10几篇感觉不错的经验贴,打印出来,仔细读了一下,从里面找出适合自己的部分,还用荧光笔画上重点标记,在以后的复习中每到迷惑或者犹豫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也算是一本指导手册和精神激励法吧。适合自己的部分很重要,不要盲目套用别人的经验,如果不适合自己,还会起到阻碍的效果。
6.各科的复习
数学
我每天上午的效率最高,基于对数学的重视,我在整个复习阶段把上午宝贵的时间全给数学了。8月到九月基本上处于整个白天看数学,晚上看专业课的状态。至于用书我只看了李永乐全书,做了李永乐历年真题,400题,超越135分这几本,算是少而精的复习吧。全书第一遍看的很仔细,几本是自己做了一遍,第二遍是把不会的和重点的做了做,并大面的理了下思路,第三遍比较水,就花了两三个小时扫了扫。其他基本辅导书也都是动手亲自做了一遍,就是按上面这个顺序来的。看完全书我就直接做了真题,永乐的真题排版是前面是整套的题,后面是按章节来的,我先按章节做的。虽说不难,也挺受打击,这时候是十月初了。看了一遍全书,做了一遍真题,对数学比较有感觉了,而且也大概了解了一下数学出题方向——比较基础但是要求能踏踏实实的算,因为很多题不难但会很麻烦。这也就明确了我之后的方向和侧重点。这时数学复习时间稍微缩短了点,每天6,7个小时吧。又拿出半个多月看了一遍全书,之后开始做模拟题。数学时间调整为每天上午做一套模拟题,晚上拿一两个小时对答案,改错。我的模拟就是400题和真题,基本是两天一套400题,因为400比较难,做一套时间很长,遇到不会的也没死抠,看答案之后再做,综合性很强,很多不会不用着急,做过一遍就会感觉提升不少了。真题是一天一套,两份题穿插着做,完成了就到了12月20号左右了,135很快的做了一下,就当是回顾复习了,最后几天买了陈文灯的最后三套模拟练练手,主要是确定自己的答题策略和心态。对自己很有用的,我的策略是会的认真答,争取一遍答对,一分不丢,不会的果断跳过,最后能拿多少分算多少分。最后这个策略的确帮了我,数学的三个高数大题都没作出来,最后剩下半个小时,心态也放轻松了,很快就把那三个拦路虎搞定了。英语
我最想说的是,英语不管自己的基础如何,要重视起来,我就是太轻视了,每天就
做一两篇阅读,舍不得把时间分给它,最后分数也自然不高。看看身边同学,只要坚持
做了一套220阅读,背背单词,做了几遍真题的同学都考了很不错的分数,而有的同学也
因为没重视英语,总分过线,英语单科没过线。至于用什么书,真题张剑的很好,他的模拟题也不错,单词和阅读书我觉得都差不多吧,只要用心去做,应该都还可以。还有
一点很重要,就是难度问题,今年英语比前几年真题都难一些,所以不要觉得真题做的不错就自信了,要有个难度预测。我是考前一周时才想起来推测英语的难易方向,虽然
想到今年会比较难,但是已经没时间再做题提高了,只好调整心态,所以考试时遇到那
么多读不懂得文章没有慌,耐着性子做完了整套,不然考得会更惨烈。政治
10月份才开始看的,红宝书看了三遍,做了一遍近几年真题,只做了风中劲草的选
择题,任汝芬的序列四,张肖荣的最后四套题(强烈推荐),上了启航的冲刺班(一共
两天)。我觉得政治10年改革不会很难,所以没有太担心,做的都是很基础,很关键的书,看了一些答题方法就差不多了。但是红宝书和整体框架我理得很清楚,以不变应万
变嘛,红宝书只是自己看感觉会有些理解不好,冲刺班能点出这些东西,还是很有用的。说实话,冲刺班我听第一遍时觉得讲的很一般,尤其是马基部分,可是回来在吃
饭,会宿舍的路上反复听录音的过程中我发现不是老师讲的不好,是我掌握的不好,没
能听出其中关键,所以大家要是可以录音,建议可以自己回来听几遍,就是在路上听听
就行,也不占时间,还能帮着理一些思路。
专业课
每个学校的专业课都不一样,所以我就不说太多了,最想提醒的一句就是,一般文
科类的专业课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答题页数和分数基本成正比。大家考试前练练写
字速度还是很重要的,我专业课分数不高,因为写的比较慢,最后一个20分的案例基本
上没怎么写。
写的比较多,也不知逻辑性好不好,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考研的朋友们加油,相信不盲目的努力+理智的策略+良好的心态一定会让大家有个好回报。--
阳光雨露,为我所爱;浩然正气,为我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