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海南大学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1-
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另外性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所获得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自我意识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社会化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广泛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利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而 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而这可能直接导致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的高校大学生发生的自杀事件。自杀问题在法律上虽然不属于违法犯罪,但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和校园里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及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基础。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我从
各个方面努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我积极进行了许多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发现自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缺乏自信,也并不太善于大方地融入组织环境,但是平易近人,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但又只能等待着别人主动的接触。
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善于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很善于拿自己和身边的人作比较,这也是我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也觉得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我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有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的误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很少自己的优点,同时,却总是看到并且羡慕甚至有点小嫉妒别人的优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让自己形成比较消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有点大打折扣。
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但是,有的时候有点过多地留意。库利在其自我意识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意识,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多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肯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样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虚心认真,就能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但是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不必要的敏感性格,不要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郁郁寡欢和不自信。
二、分析对策。
在我习惯性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找不同时,一定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减少无畏形成的自卑。而在正确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我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努力过就不要后悔,对于结果,我只能做这么多,无法左右意外等等事情,遇到失败的结果,只能这样,就放手就好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更加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味消极地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会更加注重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努力地与社会适应,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注意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提出如何培养与提 高自我意识的建议。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多种冲突,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并采取策略,使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与完善,本文将从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以及培养策略入手,希望可以使大学生整合自我意识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经历着明显的分化、整合和 转化过程。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 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 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
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如 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 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生活、经济、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 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 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3.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 对人生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 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 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倍受“孤独”的煎熬。
4.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 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 ,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 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 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 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 ,消极退缩,但又不甘放弃,依然想追求,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也由此而 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塑造、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然而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评 价自我并非易事,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大学生
可以从这些关系中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 己的前途。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 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再失败;而对 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甚至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因此一个大学生 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内省法――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内省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进行自我认识。《论语》中孔子说要“吾日 三省吾身”。早晨起来,想想今天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应该怎样安排时间,在与 人相处时应该注意调整、改正自己的哪些问题;白天有时间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 己已经过去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什么,注意保持平和的心 态,对自己言行保持知觉;晚上睡觉前,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等。大学 生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正确与否,结果如何,有何收获与缺憾,从中 有所发现与领悟,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调整。
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更难。欣然接受自我 ,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和喜悦的态度,欣然接受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 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努力进行自我修养,谋求自身的发展。
2.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1)积极的自我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大学生期 望自己成功时,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 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 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将会有助于大学生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自我意识
大学生就业自我意识
-------------楚雄师范学院 调查人:江正聪
调查时间:2010年暑假
调查地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调查背景:长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增长的 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面对困难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自我意识。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我们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大多数学生感到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暗淡。工作专业得不到社会认可,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我们自身进行了深刻反思,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就业严峻,统计资料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考虑职业规划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部分表现在就业观念上,发人深思: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仍是“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将第一份工作当成进入职场的跳板,同时,导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敢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的期望值偏高。学生普遍都希望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如毕业生蜂拥而上考公务员。据悉,今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第三,自身定位不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茫然地找工作。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职场中,“骑驴找马”的意思是先就业再择业,近两年来,这一观念在许多高校毕业生中非常流行。调查表明,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
1、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2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
3、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
4、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许多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国家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城市是经济繁荣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主要是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
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面对种种难题我们许多大学生手无举措,提起大学生就业准备,很多人会想到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熟悉择业技巧、准备自荐材料等,这些毕业阶段的准备工作如果全放到最后一学期做就显得紧张忙碌。事实上大学生就业的准备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是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换句话,应把大学生就业教育放在“起跑线”上,从我们入学就培养其就业意识。
一、有目标明确的自我设计意识。大学时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塑造品格,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四年里,同学们不止一次地在脑海中描绘自我设计的蓝图,这是自我设计的开始。如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这要求我们提前制定一个目标明确、科学缜密、操作性强的个人计划,当然,这种自我计划是不能完全脱离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还要兼顾校、系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总的自我设计目标,也要有阶段性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界(社文/张伟会、学校)的一些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盲目的、随大流式的学习,把握先机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一专多能——大学生应具备“考证”意识。从双选会上反馈的信息看,一专多能,知识面较宽,具有创新精神,外语基础好,能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使用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在四年的学习中,除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四、六级英语水平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都会成为将来自荐材料中颇具分量的砝码。为提升将来竞争力,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去考取相应的证书,不要到就业时“证”到用时方恨少。
三、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意识。各种技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实践是培养各种技能的重要途径。有的同学一进学门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什么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都与之无关,只要学习好就行。孰不知没有实践,就没有知识的物化;没有实践,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别人认识的总结;没有实践,一切技能的具备只能是空谈。如果你刚刚步人大学校门,至今还没有过任何实践的经历,也从未有过积极实践的意识的话,那请你现在就补上这一课,摒弃旧有观念,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之中,你会发现实践的意义!
四、大学生要有健康身心的意识。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企业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日盛一日。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无不要求就业者拥有健康的身心。一个体弱多病、心理不健康的人是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总之,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端正就业态度,看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摒弃就业歧视,积极就业上岗,努力创造机遇,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持的就业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就业自我意识 系院:
姓名:
班级:
学号:艺术系 江正聪 2008级美术学 20081132147
第四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机械学院 BJ1113 丘国维
现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意识基本成熟,自立感强烈;自我意识系统地分化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未来感强烈,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人生问题经常映入自我意识,特别关心自己的人生价值,初步形成人生观;自我意识结构逐步完善,但某些心理成分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上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注意找准“矛盾点”;寻求“共同点”;守好“限制点”;填补“空白点”,力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人修炼个性、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先看看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又如何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呢?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
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要从这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