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现状分析
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现状分析
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正处在成熟和完善阶段,其功能和作用的显现正处在调整时期[1],因此,培养和塑造健康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而又非常必要的现实任务,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发展提高的要求。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自我意识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伴随生理成长和社会化进程而不断绽现的过程,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大学生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最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了新阶段,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过程。那种少年时代眼朝外,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这时已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当目光朝向自己内部时,原来完整的自我意识就一分为二: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即理想的自我;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我现在是怎样一个人?)--即现实的自我。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过程。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的言行奠定了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详细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常常感到焦虑、苦恼、失望或无能为力。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自我诉求,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1.个人实践的体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断发展的。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对自我的认识,获得自我体验,并进一步修正自我观念,调整对自我的要求和自我实现的行动。当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显著的进步时,他们就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提高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增强了信心;而当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不但体验到失望和痛苦,而且还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对自我的信心。当他们参加某些竞赛活动而获奖时,他们会为自己过去未曾发现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并相应的提高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比赛受挫,有些人会灰心丧气。可见,实践的结果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2.他人评价的影响。他人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的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既是作为建构“理想的我”的依据,也是提高“现实的我”的重要参考。大学生既可以通过文体竞赛活动、学习成绩绩点等多种途径获得他人正式的评价,也可以通过相互交谈获得别人非正式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因素。好的家庭教育会使自我意识伴随着生理的成长而不断获得新的养料。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整体氛围等等都会对一个人自我意识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在其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来自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为了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崎岖坎坷,极力扫除几乎所有孩子要走的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样的清扫和安排剥夺了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必然导致孩子“自我中心”或“迷失自我”的不良倾向。4.社会楷模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在模仿他人的活动中获得了自我,没有一个完全独立自我成长而不受他人影响的人。在这样的影响中,社会楷模的影响很大。社会上出现的楷模,他必然是一个时代良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代言人和化身,这样的社会楷模可以用自己的事迹熏陶和感染一批成长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因此,一个社会有大量各行各业的楷模,也就意味着年轻人有了众多无言的老师,他们可以通过一个个楷模的实际生活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三.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是加速人社会化进程的最佳途径。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接受社会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自己合而为一的过程。[5]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社会影响的内容、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自我意识是否可以顺利完成统一。对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完善提供最好的契机。2.构建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系统。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向于成熟和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显著提高的特点,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特征入手,进行行之有效的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带头人,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大学的学生多,老师管理难度大,大一的学生刚进大学,有松口气的思想,加上活动多就会出现了学习积极性淡薄、为了学生会、社团活动逃课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学生管理上应转变观念,即由老师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转化,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向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自觉行动转化,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其次,在培养学生带头人的同时,培养一般学生的民主监督意识,一方面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自我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学会慎独,同时学会合作和管理,在参与学校、学院、班级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用实践来催进其自我意识的强化和成熟。最后,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而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身心和谐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只有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控制与调节,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从而提高自我成才的层次与水平,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号:20114862 院系:外国语学院11级英语一班 姓名:洪娇娇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发
展状况分析
姓名:张咏梅
学号:2011391
5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1级税务一班
电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学生们。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惑。而现如今,也许是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影响,也许是学生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不能承受一定的挫折和太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大学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高中阶段激烈的高考竞争,经历了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也许我们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心理障碍。
同时,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其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譬如学习方面,刚刚踏入大学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茫: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我又该做什么呢?
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转变导致了心理的转变。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的迷失。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不清楚大学 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而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有些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大学生学习中有许多常见的心理问题。厌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目前,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正常,经常上课迟到,甚至逃课。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考试成绩下降。懒惰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很多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学习上不肯用功,不求上进,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常常表现为怕动脑筋、懒于思考,平时“玩”字当头,“混”字当先,只图一时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究其根源,有的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认为“背靠大树有凉乘”;有的得过且过,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也是常见现象。部分大学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他们习惯于中学的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养成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而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部分新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有的对学习环境怨气较多;有的哀叹学校、院系和专业,认为自己“投错了胎”;有的指责教育教学条件不够如意;有的抱怨师生、同学关系的冷漠和冲突„„
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不久的未来就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从教师、家长到学生都过于重视知识记忆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造。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是将所学知识简单用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学校教育不能远离社会生活,不能集学生十几年的宝贵时间只教会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完成应试升学的能力,而忽略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生们应当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情绪、蓬勃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及科学的方法面对学习,力求取得学习的最后效果。
我们要明白,自学很重要。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是扶着我们走的,所以我们不容易摔跤;到了中学,老师只是领着我们走,我们只要留心,勉强也能跟上;但是到了大学,老师是在看着我们走。怎么走,大部分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所以升入大学后,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锻炼相当重要。如果“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阶段总结”这几个阶段都能够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握好“重基础、重精华”的方向,那么,学习能力的提升将是必然的结果!
但同时,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我们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精华,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
当然,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又到一年毕业季。但刚刚过去的4月,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戾气的烙印。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事件,勾起人们对过往那些校园血案的记忆。中国高校接连出现寝室悲剧,不禁让人唏嘘:“同窗共读,相煎何急!”
“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这句调侃成为同学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这句话也折射出寝室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坎。
一般来说,大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中与室友的相处中度过,但处理起彼此关系来,却十分复杂
宿舍不融洽最常见的是貌合神离打“冷战”。有人比较内向,平时独来独往,有人爱热闹,所以自然交流少,各干各的,甚至可以连续几天不说话。也有些宿舍里有的同学总是表现得很强势,爱出风头,又很自我,虽然室友不会当面提出不满,但渐渐地会刻意疏远。
当矛盾升级,有少数宿舍的同学关系破裂,撕破脸皮甚至动手。发生冲突后,如果双方不愿意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导致关系破裂,形同陌路,从此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井水不犯河水”。有不少宿舍内部“两两抱团”。关系好的处在一起,看似比较合理,但抱团后容易排挤其他人,少了许多和别的同学交流的机会。
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见解不同等种种因素都腐蚀着宿舍关系,阻碍宿舍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断趋于利益化与现实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的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高度集中,造成了居住与交通的日益拥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给当今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容易感受到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大学四年他们始终似乎都能感觉得到这种压力而经常处于这样的应急状态,恰恰是心理疾患产生的外界因素
学校是给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环境、角色变换、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变化引起心理的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唤起了他们的思乡情绪。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影响。中学时代的教育误导;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专业设计不合理,根本就没有应
有的师资与教学设备;有许多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的不良情绪,传播社会的现实与残酷 性,对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比如因读书无用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是学习更加不适应。
家庭是学生自幼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或早期经历无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教养方式。有的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在性格上虽然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有的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有的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长期以来,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父母将更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来,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更新,做好其心理工作的调节与疏导工作。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动荡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不能正确的自我选择与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发展,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阅历不足理智性差导致的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衡。
尽管,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正如奥里森.马登所说过的那样,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许多潜藏的力量,多数人从未想过自己拥有这些力量,唤醒并应用这些力量,就能彻底改变人的一生。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眼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人际关系、恋爱、职业 选择等等。以这种尚未成熟的心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理问题会更复杂 多变,更具独特性。若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在我周围身边存在的普遍的心理问题有这几方面:大学生的理想我和实际我出现矛盾;情绪起伏较大,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牢骚不满较多;人际关系的圈子窄,缺乏交往技巧,自我封闭与自傲或自卑的心理过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兴趣,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等,不知如何面对困难,调整心态或寻求帮助,致使个人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心,产生好感心理,渴望与异性接近交往意识。我们来看看晓明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晓明在班上看到很多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新同学当上了班干部,可是他却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越想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于是产生自卑心理;他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我的心理困扰
别人说我这个人真怪!我不太爱说话,甚至有点沉默寡言。我想的东西特别多,想到不愉快或勾起伤心的回忆,情绪一来,泪水就涌得很突然,但我不会哭出声来,我也不会和别人说。有时就引起一种偏重的忧郁情绪,这种心情来的很突然的。我会这样,觉得就是自尊问题,面子问题,性格形成问题!然后昨晚我还和一个师兄去喝酒了,因为我实在没法忍这种郁闷的压抑,很难受。也许和我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我长在单亲家庭,从小是婆婆带大我,后来继母的融入,然后我就多了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因为经济问题,父母为此吵得不少。我家的复杂也引起有些邻居的闲话。就这样,我越长大越安静,有时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别人问我问题,有时也不回答不出声。我还有些自卑,没自信更没胆量。这个又和我的牙齿有关。我的亲人说我小时候体弱病多,治胃病吃中药太多了,使门牙像腐蚀了一样的有一半黑,可是有人说是水质问题导致的。我就不敢笑了,也很少说话。就怕别人会嘲笑我。上到讲台我就会特别紧张,手脚发冷,有时甚至手会抖起来,然后就说不出话了,准备好的东西都忘光了。
应对策略
进入大学第二学期了,在这小社会里,我的性格弱点在交际,社团面试等这些活动中暴露出来了。我该怎么办?
大学是我们脱胎换骨的一个舞台,渐渐,我给自己时间,去改变!策略: 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4.在学习上奠定稳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知道我的策略好不好,会不会太抽象,希望自己真的有良好的转变。如果我是校的负责人,对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有这样的建议和策略: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培养、增进学生的自我接纳能力。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氛围。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抵制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侵入。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第四篇:大学生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
迈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大学生活开始,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里,同学们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重身心素质的提高,要有自我意识,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很好地接受现实。建议读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如:《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等。
第五篇: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提出如何培养与提 高自我意识的建议。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多种冲突,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并采取策略,使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与完善,本文将从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以及培养策略入手,希望可以使大学生整合自我意识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经历着明显的分化、整合和 转化过程。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 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 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
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如 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 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生活、经济、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 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 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3.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 对人生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 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 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倍受“孤独”的煎熬。
4.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 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 ,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 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 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 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 ,消极退缩,但又不甘放弃,依然想追求,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也由此而 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塑造、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然而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评 价自我并非易事,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大学生
可以从这些关系中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 己的前途。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 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再失败;而对 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甚至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因此一个大学生 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内省法――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内省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进行自我认识。《论语》中孔子说要“吾日 三省吾身”。早晨起来,想想今天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应该怎样安排时间,在与 人相处时应该注意调整、改正自己的哪些问题;白天有时间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 己已经过去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什么,注意保持平和的心 态,对自己言行保持知觉;晚上睡觉前,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等。大学 生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正确与否,结果如何,有何收获与缺憾,从中 有所发现与领悟,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调整。
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更难。欣然接受自我 ,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和喜悦的态度,欣然接受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 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努力进行自我修养,谋求自身的发展。
2.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1)积极的自我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大学生期 望自己成功时,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 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 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将会有助于大学生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