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学术竞赛获奖感言
“节能减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已经落下了帷幕,作为其中的一名参赛者,青春的激情、切身的经历以及最为真实的挑战,是我们最大的感受,同时也带给我们从未有过的收获。从报名到准备,从初赛到决赛,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日臻完善的过程,更是我们感受心的成长的最好见证。回首那段团结奋战、挥洒汗水的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节能减排竞赛”一路走来的坎坷,心中充满感激,脑海中铭刻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古训,心中充满信心。望着被我们修改了无数次的方案,不禁热泪盈眶。勇于挑战,超越自我,过去的奔波疲劳、课题研究记录着我们的艰辛和快乐;过去的驻足迷茫、成功喝彩见证了我们的挑战与成长。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感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雷永刚副教授和宋翀芳副教授,从方案的优化到论文修改,再到申报书的填写,无不凝结着导师的一片心血。大到学习研究,小到生活细节,都给予我们很多实用的建议和帮助。周教授和吴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生活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我将铭记在心,终生受益。值此作品获奖之际,谨向恩师表示衷心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是你们的自信与负责,不畏困难,不怕吃苦的态度成就了我们项目今天的成绩。我们一起走过了大学最宝贵的年华,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一起经历了很多。细细想来,有过争论,有过欢笑,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我们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这注定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样一次机会,也要感谢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好的条件,让我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实践自己的理想。比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包括结构的设计,论文的撰写,团队的协调等。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些都将成为我本科四年的宝贵财富。
“节能减排竞赛”大赛已经结束,但未来的路还长,“节能减排竞赛”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激发全校同学的激情,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节能减排竞赛”大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校争光!
谢谢!
第二篇: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吸引了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实践,有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竞赛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主办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根据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通讯表决结果,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将于2011年6月上旬开始报送作品,决赛将于下半年在大连举行。目前,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领导小组和全国组织委员会已经成立,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为切实组织好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提出如下要求。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地要组成由团省委、省教育厅(教委)、省科协和省学联参加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本地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领导。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各地、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群众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在团属报刊、网络上发布竞赛举办的消息,设立专门机构接受学生咨询,重点在校、院(系)进行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省级竞赛的作者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参赛学生的科研能力切实得到提高。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三、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地、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要建立团委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学术科技活动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协调新闻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社会上和高校中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要注意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下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产生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解放军所属院校的参赛事宜,可由学校所在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
附件:1.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数额分配表(下载)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全国学联
2011年2月22日
附件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名、评审委员三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一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十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7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六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一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三件作品(含在六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全国组织委员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约占各类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获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作品的件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组委会对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进行表扬鼓励。
第三十一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四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五条
第三篇:技能竞赛获奖感言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1
当得知自己获得一等奖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知道,这是公司对我的肯定,是我的荣耀,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非常感谢这次技能大赛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次技能大赛前,公司给我们出了题库,并举行了多次赛前培训,我觉得这次技能大赛得不得奖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
题库中的很多知识,以前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通过这次学习题库的过程,使我对这些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几个部门刚合并不久,对于主设备、新宁公司的产品刚接触,并不是很熟悉,这次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让我对这些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为一名工程调试人员,以前只知道怎么调试,从没有学习过工程设计和屏柜质量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学习到了有关工程设计和屏柜质量方面的一些知识。其实没有获奖的同事也一样是优秀的,他们同样为这次技能大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样也是获益良多。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2
戴新钱同学获加工中心项目省一等奖后说:“没有太多经验可谈,积累是关键,综合分析是方法;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工艺分析、程序编制等方方面面;赛场上的发挥关键在于调整好心理状态,对加工点进行适当取舍,比赛只有相对最好的成绩,每位选手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老师的悉心教导一次次让我感动,我的荣誉属于我的指导老师,成绩的取得,最离不开的就是学校领导的教诲与关怀。正是这份关怀鼓舞我”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文刚强同学
文刚强同学在获省一等奖后说:“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播下的种子开花了。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在这里,我有很多人要感谢。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一直给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谢谢指导老师给我孜孜不倦的教导,还有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经过这个几个月的磨炼,不仅使我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我学到了更多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的经验。这些,都是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所以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庆幸当初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这次比赛,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任何东西、做任何事情,只有真正的付出,老天才会给予相应的收获。不劳而获这个词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字典里。荣誉虽然给的是我个人,但我更觉得我只是长沙航天学校众多没有和我一起获此荣誉的一名代表,长沙航天学校今日的声誉、地位与成绩,是与我们学校领导们指导有方,学校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所铸就,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与他们的辛苦与汗水息息相关,当然还有那些我们学校相关的行政人事等领域的领导们,同样也得感谢你们,由此,我由衷的想说,优秀的荣誉是我的,更是长沙航天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巨大的力量,我很庆幸我属于长沙航天这个优秀的团队。能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第一名的成绩,正是这一强大团队能量的释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虚心请教,永不停息地学习是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肖望同学
肖望同学在获得省一等奖后说:“这次能争取到加工中心/数控车一等奖,既是惊讶,也是欢喜。在刚开始培训的过程中,我都是抱着那种闹闹玩玩的态度学习的,因为我这个人是不怎么想给自己压力的,但是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懂得,这样是不行的。其实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保持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做的,因为这样才能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次比赛我还是有点做的不够好的,如果我更认真的学的话,结果可能会更理想。我很感谢学校能选择我去参加这次比赛,给了我一次锻炼与学习的机会。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虽然我资质不高,但我深信一句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我会把握好每次能够促使自己进步的机会。通过这次比赛,进一步提高我对软件的操作水平,强化了自己图像图形处理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就业的信心。我明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没有汗水就没有收获的道理。”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3
非常感谢论坛给我课堂外良好的学习场所,感谢xx老师的教导和鼓励,谢谢大家!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在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著名高校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2所高职院校在内的61支参赛队共计183名选手参加比赛。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我们与本科生同台竞技,我队(黄宇兵、罗智勇、张育芳)在地质标本鉴定项目中荣获二等奖(总成绩名列第三,二等奖中名列第一)。
当得知获奖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但是现在,我更多的感觉是一份责任和压力。人要懂得感恩。暑假8月至10月三个月中,老师花了非常多的血教育我们,他们抽着自己紧少的时间来给我们备课,然后每天给我们无私的培训,有时请优秀学长给我们讲解mapgis软件操作及做经验交流。在培训期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后勤服务,还给我们学习之处总结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实战经验,此外,不光把我们引进了地质之门,还经常请我们吃饭,和我们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想对他们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今天我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竞赛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培训,我对地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自己漫无目的的探索和琢磨,变为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而我也在一点点的努力中前进。我系统的学习了mapgis软件应用、野外填图及地质图的连绘、岩矿鉴定、古生物化石鉴定、探槽编录和钻孔岩心编录等知识,学习了地质的相关理论等等很多东西。
快要到比赛的时间了,我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团队3人全力准备比赛,参加了3个月的“魔鬼式”集中训练。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一切就等比赛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竞赛两天,更像一场梦。我们在梦境中追逐,挑战自我,在连续作战、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完成了比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我们队获得了二等奖。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4
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播下的种子开花了。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参加技能竞赛,在这里,我有很多人要感谢。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一直给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谢谢指导老师给我孜孜不倦的教导,还有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经过这个几个月的磨炼,不仅使我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我学到了更多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的经验。这些,都是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所以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庆幸当初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这次比赛,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任何东西、做任何事情,只有真正的付出,老天才会给予相应的收获。不劳而获这个词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字典里。荣誉虽然给的是我个人,但我更觉得我只是学校众多没有和我一起获此荣誉的一名代表,学校今日的声誉、地位与成绩,是与我们学校领导们指导有方,学校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所铸就,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与他们的辛苦与汗水息息相关,当然还有那些我们学校相关的行政人事等领域的领导们,同样也得感谢你们,由此,我由衷的想说,优秀的荣誉是我的,更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巨大的力量,我很庆幸我属于这个优秀的团队。能获得省技能竞赛第一名的成绩,正是这一强大团队能量的释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虚心请教,永不停息地学习是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技能竞赛获奖感言5
经过一天紧张的角逐,准备了一个多月的电网分公司第一届劳动技能竞赛圆满落下帷幕。在这次竞赛中,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全公司唯一的一个特等奖,感谢组织竞赛的领导,感谢为我们培训的技术支持人员,感谢所有为这次比赛辛勤工作的同事们。 电网分公司工作繁忙,但是领导为了让我们取得好成绩,还是挤出时间给我们安排了培训,每次培训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平时,在完成主管分配给我调试任务后,总是回到工位学习培训内容,不懂就问,主动与同事交流,互帮互助。晚上回到家里,吃完晚饭我就开始看产品说明书,因为我接触母线保护和主设备变压器保护的时间不长,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都很有限,要想真正理解,就需要付出许多艰苦的努力。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以前一知半解的地方,都融会贯通了。
这次技能竞赛,除了比理论知识,还比操作技能。虽然操作题都是在我们平时熟悉的屏柜上做实验,但毕竟是全公司的技能竞赛。公司里的人才济济,要想做得最好,任何细节都不能出现差错。下班了,我和几个同事留下来,很晚才回家,我们把操作题按竞赛要求统统做一遍,注重试验过程而不只注重试验结果,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到。同时也不吝啬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拿出来与同事们一起分享。我想如果在操作题上出纰漏,我们没法跟领导交待,更没法跟自己交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竞赛时,理论题我答得准确无误,操作题我做得快速娴熟,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同。当闭幕式上公司领导正式宣布我是这次劳动技能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时,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激动之情无法言表。火红的荣誉证书和同事们的热烈的鼓掌声是对我最大的褒奖,那一刻我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中。但我清楚的知道成绩只代表过去,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绩。
第四篇: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感言
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感想
(编者: 同学是韶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团队的选手,在2010年6月举行的韶关市数控工种选拔赛中获得数控铣床第三名,2010年9月在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工种总决赛中获得加工中心五轴学生组第六名。)
自从2010年12月成为一位参赛选手以来,我感觉自己的身份、生活目标都变得与其他同学不同了,因为从此后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老师,特别是当我得知自己成为韶关市数控代表队的一员时,更感觉责任重大。在这整个过程中,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以争取荣誉为目标。回报为我们的技术提升提供平台的学校和付出悉心指导的老师们。
训练无疑是辛苦的,比赛更是残酷的。比赛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事,但并不是让你简简单单地走走过场。而是在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基础上,有所学习,有所积累,从而修炼到一定的水平,并作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参加的比赛。在我所经历的整个训练过程,感觉其艰苦程度并不亚于高考的备考。我们的训练同样经历过严寒与酷暑,同样有过为训练而通宵达旦,不知不觉中,几乎每位选手都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当自己下定决心要去做好某件事,或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反复操练的时候,条件再怎么艰苦也不会成为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我为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从未想过因为训练的艰辛而放弃感到自豪。从我们二高技前几届参赛选手获奖经历中,我们始终坚信:脚踏实
地、刻苦训练,努力付出就总会有收获!
这次参加比赛已经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真的让我学会了很多,更让我增长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见识。让我在这整个竞争过程动手能力不断纯熟,技术视野不断拓展,自信不断增强,意志更加坚定。它让我明白了做事细心、稳重的重要性。因为在比赛中哪怕小小的失误也会让你在训练中流下的汗水付诸东流,而留下的也许是没有机会再去祢补的遗憾。它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去把握。
得知自己比赛成绩的那一刻我心里汹涌澎拜,油然生出感恩之情:很感谢悉心栽培我的 老师,他一直坚持根据每位选手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他执着坚韧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位选手,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钻研进取,争创佳绩。更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正因为有他们全方位的教导和支持,才能使我们有实力去努力拼搏。同时也为付出了努力而未能获奖的队友们感到惋惜,其实他们都很棒,只是命运之神眷顾了我。
如果今后其他的同学们能有机会踏上参加竞赛这个能提升自我的平台,请你们一定要珍惜并为此而努力拼搏,也许我们的脑子不如别人聪明、我们的双手也不如他人的灵巧。但是,只要我们能全身心勤学苦练,就一定可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多年以后,我想我还会记得
老师对我们说过:要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我们自己的懒惰!从现在的理论、实习课上开始认真对待。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下一届竞赛中出彩的机会,将会留给你们其中有准备的佼佼者!
第五篇:电子竞赛获奖感言
当我知道今年电子竞赛获奖名单有我的时候,我感到很荣幸。首先我要向学校的老师们、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进入学校校门时,我没想过会有今天,很荣幸获得两次电子竞赛一等奖而感到高兴。
当初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是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广西名族师范学院,但是我又比其他同学多参加了一个活动“广西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对我来讲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但更没想到这个神圣的地方会以如此开放的胸怀接受、支持和肯定,我认为学校对我的接受、支持和肯定也正反映了学校的最大特色,那就是它的大度包容。温暖的怀抱。我也相信这是我在大学里最大的礼物。
回味这个学年以来的种种努力,心里自是充满了欣喜,因为获奖是对于我努力后的所得成绩的一份充分的肯定,以及对老师的教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在这个暑假里有老师们的衷心教导,使我学到很多东西,学到电子方面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经过老师们的细心教导,是我在今年的电子竞赛中有了很好的收获的基础,从参加电子竞赛中我学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学到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等。
但也不禁有些忐忑,我对自己提出反问,自己真的作的够好吗。拿到电子竞赛一等奖无疑对是参赛队作品的肯定,以及对各方面的最高评价。但与其他真正优秀的队员相比,成绩自然无法相提并论。面对同学与老师的赞美,也许可以证明我是不错的,可我却不够优秀,与真正有才华的同学相比更加显得我实在太渺小。只有更加努力才行,这份荣誉也许正是我前往远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