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

第一篇: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

与 祖 国 共 命 运

——观《钱学森》有感

泰安市宁阳县实验中学张玉玺

无论祖国的命运如何,我始终记得,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有义务帮助中国.——题记

我们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在班会时间看了电影《钱学森》,通过这部电影,我对钱学森爷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是中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电影回顾了钱学森爷爷光辉的一生。他在解放前去美国学习,36岁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事业有成后,本可在国外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当他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就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尽一份力量。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着这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海外赤子回到中国,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国之心啊!

因为当时钱学森爷爷已经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了,而且掌握了美国航天的很多机密。美国政府为了不让中国掌握原子弹、导弹等武器,把钱学森软禁了起来,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钱学森爷爷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回国梦,但是美国政府不许他回国。他很愤怒:我连自己的祖国都回不去,还谈什么研究?在以后的几年中,他更加发奋研究原子弹与导弹,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这条巨龙腾飞!1955年初秋的一天,钱学森和家人从旧金山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之路。在他抵达香港的时候,很多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一位中国记者用英语问

了钱学森一个问题,钱学森说:“请你用中文讲话,我是中国人,我拒绝回答你的问题!”是啊,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同胞说话用英语,多么讽刺啊!他忘记了他出生在哪里了吗?

钱学森回国后,争分夺秒地搞研究,研究出了“两弹合一”,钱学森知道:有了这些武器,中国将不会受到屈辱了。当1960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当“两弹合一”顺利完成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中国跨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我们中国人终于能昂首挺胸高喊:“中国强大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钱爷爷高尚的爱国情怀打动了:他不计个人得失的举动,令我敬佩;他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令我震撼。他不仅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还有着高尚的品德。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尽管当时祖国的科研条件很落后,生活水平也极差,但他从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心里装的是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想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国强大,他想为祖国的科技建设和腾飞竭尽全力。虽然现在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的行为和他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向着更高的科技高峰努力攀登。

第二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看《钱学森》有感

当我看到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且他的优秀打动了我,深深地,向他学习的欲望顿时生起。

我羡慕他20岁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默默羡慕。

我羡慕他20岁后找到了一生事业的方向,向他学习。

我羡慕他,找到了一个为他牺牲了很多很多的蒋教授,继续羡慕下去,不敢奢求。

我羡慕他,每天晚饭后学习4小时的毅力,向他学习。

„„

爱国这件事,现实来说,是要有正确方向的。我们国家现在确实有着一批爱国的人,但是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甚至有只是想宣泄个人情感的嫌疑。说和做都是必备的,不能只选其一,更不能只选“说”。钱学森教授,大众评论都说他爱国,源于他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回国参加建设;源于他放弃个人在美国的前途,为了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源于他在科学上巨大的贡献。这也无声地证明了,爱国是要有正确方向的。

随着大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感觉到,厚积薄发和严谨治学的必要性。其实从钱教授身上还能发现其他的优点,这里只着重谈论这两点。

我们总想着,日后有所成,所成有所创新。“所成”和“创新”都是我们的输出,那么输入在哪里?“厚积”。“厚积”是“所成”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回顾人类科学的历史,伟人们的科学成果,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自己研究多年的精髓。从不懂事起,就很着急,着急的对象在变,着急的心没变。现在专业一定,研究方向确定在即,却不能着急着有所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并定下小目标和大目标,才是正道。

原则,和底线,是做人的基本点,做好却很难。严谨治学在其难度上更进一步。治学本就不易,严谨也没有可循之路。在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科学的过程中,有常规的道路、捷径和歪路。当我们启程的时候往往是在常规的道路上,如果不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会把歪路当成捷径,让贪婪胜过理性。方法也是实现目标的催化剂,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严谨治学可以为之把把关。

最后从电影的角度谈谈,钱学森教授的部分人生历史,和我军的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新中国面临着核威胁,钱学森带着国防军工从零开始,最终成功,结果是令人兴奋和自豪的。过程却最是精彩:当时国内工业水平低,单个来说,几乎都达不到导弹项目的要求。钱教授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尽量提高个体工业的质量,以达到总体最优化的思想,最后成功地发射了导弹。由此发现他的科学思想在当时,真的是令人惊讶,也难怪出了《工程控制论》这本书。

电影描画的角度总是会有些人性魅力的展现。“叫花鸡”让人倍感亲切,略带自豪。和蒋教授的浪漫爱情让人羡慕。在美国,上课时,严格;回国后,为了国内科学家能懂他的课,把课讲到国内科学家能懂为止。导弹发射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出现事故,淡然却又稳重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认准一件事,坚定地做下去,并且期望着最后能到达目的地。选择了科学这条路,一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二是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也希望像钱学森教授那样受人敬仰,也希望像Jhon Nash那样受人肯定。有时候希望和梦想就是一种动力,未来一定是那样的。

第三篇:观钱学森有感

有信仰 才有人生

——观《钱学森》有感

题记: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钱学森

看了电影,对钱老富有浪漫气息、传奇色彩的一生充满了羡慕与敬仰。从他那里我知道,人最首要的是记住,自己是有信仰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国家。

“我一定要回去。”

在战争刚刚结束之时,钱老,身在异国他乡,一方面进行着他的科学追求与探索,另一方面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祖国。也许在钱老的心里,早就埋下了志向,“学成必归,报效祖国。”是的,我可以体会到钱老的那颗赤子之心,“我一定要回去”在斯梅塔纳的《我的祖国》的旋律中,显得尤为诚挚与热烈。也是这份信仰使得钱老在被监督的岁月里,仍然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总论》。当被问及回到中国可以干什么时,钱学森浅浅但坚定地说,“如果种苹果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我也愿意去做”。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呀!热忱的爱国之情,让我看到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力量之源与精神之髓。

“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回到祖国之后,我总是被钱老的坚定眼神与辛劳的思考深深感动。他们那一代为祖国的强大与安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一穷二白的国家现实,零基础的国家科技设备,几近文盲的劳动大众„„无数的不可能在他们夜以继日的钻研中,终于渐渐成为可能。没有信仰的支撑,这个过程将会是更举步维艰的。

聂帅说钱老“正为国家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把宝剑在手,国家才会有尊严,人民才会有和平”。是呀,钱老的事业的伟大正在于此。看了电影,终于真正明白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伟大与艰苦。尤其是对于特殊事业的科学家们。长期与家人分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对我们看来是枯燥的。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总是奋斗在祖国人民的前线上,毕生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气不馁,不离不弃!看到他们的成功,我的心也跟着他们一起欢呼,深深地感到幸福。

经历了与俄罗斯交恶后撤离专家,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经历了几次的发射失败,“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终于,我和他们一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应该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我们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这样就会永远让人充满信心!

第四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 1950年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

钱学森,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本我对钱学森的了解,也是仅限于这句话,直到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才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开始对他肃然起敬。

如果只是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很高的话,我想我只是会仰望他,而不是敬仰他。他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但我更愿意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当年的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早早地出国留学,在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门下学习,又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经历千辛万苦,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因而我最敬佩钱学森的,便是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应该要学习钱学森高尚的人格品质。他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无论何时他身在何地,都不会忘记报效祖国。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事业是在中国,我的成就是在中国,我的归宿也是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钱学森淡泊名利。他的房子住了足足有49年,也从来没有去换过,而他的卧室更是仅仅只有10个平方米。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是这样评价的:“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钱学森虚怀若谷。1964年,一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年轻人给他写信,指出他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处错误。钱学森虚心接受,亲笔回信表示感谢,并建议这位年轻人把意见写成文章,由他推荐给专业刊物公开发表。他说过:“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的‘中国人’。”这是钱学森的爱人——蒋英的钱学森的评价。的确,当年中国解放的时候,钱学森在美国的地位是蒸蒸日上的,只有三十八岁的他,就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甚至还有参加美国的机密研究,但就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他,听说解放后,祖国急需要各种人才,他便义无反顾地放弃当时在美国优厚的地位和生活,回到了当时还是一贫如洗的祖国。并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的导弹研究。这是一份多么高贵的爱国情怀!应该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敬仰。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学有所成的钱学森回到了自己祖国。他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一个最高境界,自觉的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和楷模。

钱学森在世是,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有过三次激动,而期中一次就是他被允许回到祖国,当时他拿着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给自己的老师,得到了老师说他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他为老师的这句话激动不已,我觉得他不仅是为自己而激动,更为自己能有足够的能力为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激动。

当然,看过这部电影后,钱学森对中国科学的贡献,也让我深深的敬服。归国后的钱学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为了国家的安全,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当时的导弹研究工作,尤其是当时艰苦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当时苏联突然撤去的技术支持,都使得钱学森的研究工作无比的艰难。虽然历经失败,但他依然带领着中国的导弹事业走向了成功,走向了辉煌。他身上的这种执着的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习。

钱学森的成就不只只在一个方面。在控制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了《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这些都是钱学森所做出的成就,任何一项成就拿出来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2009年11月6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重要领导同志们前往送别;钱学森同志的家人、老同事、家乡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民众也前来为他送行,其中不少人竟是从祖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参加告别仪式。来的人泣不成声,就这样,一位对中国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人离我们而去,无人不惜,无人不叹!

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巨人,也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值得我们一生去敬仰,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第五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暑假里,我看了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电影《钱学森》。看完后我眼睛不禁湿润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品质与他高尚的爱国情怀令我无比的敬佩!从他身上我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对科学孜孜不倦的热烈追求。1955年,他一回国马上就投入了中国导弹计划的研究工作。1956年,钱学森牵头建立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他用自己在美国所学的知识来对中国的工程师们进行培训,他还对这项中国计划的基础结构进行了重组。一年之内,钱学森又向中国政府部门递交了一项关于建立弹道导弹计划的建议书。1956年底,这项建议就被采纳并且钱学森被任命为这项计划的第一任总指挥。1958年,钱学森完成了东风导弹计划,并且在1964年试射成功,这比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弹测试要早。

1960年11月,在聂荣臻元帅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钱学森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1960年,就在我国仿制导弹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时候,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并带走了最重要的图纸。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要自力更生,一定要争口气,把自己的导弹搞出来。钱学森亲自为大家编写教材,把很多关键的词语直接翻译成中文。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三个月后,大漠深处又成功爆响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的巨响震动了全世界——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 ,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李福泽、任新民、戚发轫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重173公斤的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他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钱老青年时代远赴大洋彼岸留学时即暗下决心:学成后报效祖国。而在当时,比起大洋彼岸优越的科研环境、生活条件、薪水待遇,祖国积贫积弱,回国意味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承受很多艰苦。然而他硬是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力,辗转5年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祖国不会忘记,在面对西方封锁、国家建设举步维艰的日子里,正是一批又一批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们内心深处,最强大的动力就是两个字—祖国。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在不久前出版的《创建系统学》著作里,人们惊讶地发现,钱学森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这一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钱学森几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而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却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破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动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提包.再次,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长者的风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身体力行选才育人的远见卓识,造就了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 专家,他的高瞻远瞩、培养后辈的长者风范更让人高山仰止。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带领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与学科齐全配套,具有创新、开拓和攻关精神的科技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以孙家栋等人为代表的航天领军人物迅速成长起来;在他的提议下,从第二代战略火箭开始,年轻的航天专家开始挂帅领军,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这支薪火相传的队伍成为富国强军的主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

人才虽多,可是在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他时,他却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对呀,就说国家最高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至05年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师‘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问题,却也体现了作为一代大师,钱学森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热爱。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钱学森身体力行选才育人的远见卓识,造就了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他的高瞻远瞩、培养后辈的长者风范更让人高山仰止。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带领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与学科齐全配套,具有创新、开拓 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他心系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崇高精神。1955年初秋的一天,侨居美国的著名工程物理学家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从旧金山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中国。抵达香港后,他们受到来自祖国的科学家们的热烈欢迎。随即搭乘火车转往内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谁能知道,为了实现回国的愿望,这位世界闻名的导弹专家曾经历了5年多的磨难。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的一个街心公园共度中秋佳节,他们兴奋地谈起新中国成立的特大喜讯,商议着如何早日回国服务。第二年夏末,钱学森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然而此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钱学森被无端地怀疑为共产党。根据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指示,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美国一位海军次长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极具军事价值的世界一流火箭专家回到“红色”的新中国。9月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钱学森,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地折磨。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美国当局的蛮横阻挡并没有锁住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他和夫人蒋英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于 1955年10月8日 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这一天,被很多科学家视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端之日。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便与中国航天、与民族尊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将永远伴随着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在天空飘舞!

下载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祖国共命运—观《钱学森》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钱学森有感

    毛概暑期实践作业 观《钱学森》后感 钱学森 正如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钱学森的颁奖词一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

    观《钱学森》有感

    Xiahny的影评 细节中的大爱表现 --《钱学森》有感近几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开始商业化运用。《云水谣》、《建国大业》不失为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有着出......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孙红雷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部电影,而是在看一......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有着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伟人,我不禁肃然起敬。他曾......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2012年4月10日,应管理学院邓研组织的积极分子观看钱学森。影片中爱国学者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个学子的心,让大家在浮华的时代多了一丝对生命价值的沉......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 ,他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观后我感慨万分。对......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身上的光环太多太多,而我们现在更愿喊他的是“钱老”——一个尊敬而亲切的词......

    观钱学森有感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祖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着。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如此多的革命烈士、英雄的付出,我们才有今天如此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国防力量在日益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