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3 9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预计在国庆节后全校统一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请同学们查看研究生院网站。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章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2.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3章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4章
1.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第5章
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篇: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们对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采取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前提。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落后的因素,还有社会关系和人的活动方式不合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还要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统筹当代中国的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实际出发,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对发展目的、发展布局、发展要求、发展方法、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4、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5、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新技术在加快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恐慌和不安:大片森林毁灭、多种珍稀动物绝灭、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等。现代技术、科技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有
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太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6、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1.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2.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平共处。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争取GDP,要提倡绿色GDP。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第三。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
二、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有利于缩小科学技术差距.其次。研发活动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研发水平.第三.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应对之策:现阶段.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第二.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第四.搭建平台。为企业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环境。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
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
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或研究客体等有关信息的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法,然而,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对科学研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观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客体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要遵循观察的客观性、系统全面性、典型性和细心性等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观察结果和现有理论相违背或者不符合规律。
光观察不实验,那么就无法验证观察得到的信息正确与否。同样,只实验而不观察,我们也无法使观察的过程更典型、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和实验确实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可以人为的促成某种选定的相互作用,为观察这些相互作用的表现创造条件;2.科学实验具有简化自然过程的作用;3.科学实验具有纯化自然过程的作用;4.科学实验具有强化自然过程的作用;5.科研实验具有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的过程的作用,从而缩短了科研周期,加快了人类知识积累的发展的速度;6.科学实验具有减缓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7.科学实验具有再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8科学实验具有验证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的作用。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空间、时间等概念的理论,1905年由爱因斯坦提出。它的表述可以是:从可能的经验观点来看,运动总是表现为一个物体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如汽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恒星的运动)。运动绝不会作为“相对于空间的运动”──或者,像有人所表述的──“绝对运动”而被加以观察,也即不存在绝对运动。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科技道德的确是极为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实,就像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事情组成的,其中包括每天的日常劳动、工作道德、我们额上的汗水和双手的老茧;包括为创造、改造、参与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的自豪感;包括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谅解、大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一致和对每件存在着的事物的尊重等方面。丧失这一切而投身于科学,只期待它廉价地确保我们安全和幸福,这是一种疯狂、鲁莽、轻率、愚笨的表现。科学技术的力量虽是巨大的,但它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科学技术需要人类的理性引导,因为它本身并没有选择的天然本能,需要与伦理道德等其他学科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巨大威力。因此,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是必要的。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紧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挑战性。
鉴定是否为全球性问题的3个条件:
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共同存在的问题;
二、这个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需要世界各国协作,全人类努力才行。我们生活在一个彻底全球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全球共命运唯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篇:武汉大学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武汉大学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2010年下半年~2011年上半年)教材:《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导论: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成果。
2、工程硕士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一章:
1、科学、技术、工程及其基本特征。
2、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
2、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1、何谓“系统”?
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3、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
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如何评价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2、生态伦理的原则和态度。
第五章:
1、创新概念包括哪些要素?它与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2、创新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六章:
1、怎样理解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2、自主创新战略及其意义。
3、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1、科学问题及其来源。
2、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3、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八章:
1、工程技术预测方法的逻辑类型。
2、利用专利文献的发明创造。
第九章:
1、工程共同体的含义及类型。
2、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规范。
第十章:
1、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原则。
2、工程技术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控制。
第十一章:
1、科学技术产生消极社会效应的原因。
2、教育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第十二章:
1、如何正确评价“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包括材料题)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2010年7月
第四篇:2017-2018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所谓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由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方案设计、融资和投资的运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机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对创新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以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效果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机制以及上述每个机制的众多子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类的消费方式、方法、范围和质量与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人来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要是要通过负反馈来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
②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只有两者通过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适应性选择和制约,在人来创造自己社会历史的同时,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才能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体—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等于经济的增长,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来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共同发展;人类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强合作】;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一是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1928年9月的一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走进实验室,偶然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器皿里长了绿霉。按照通常的判断,这种情况说明培养液被污染了,实验失败了。但弗莱明发现,在绿霉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绿霉有某种作用能把它周围的葡萄球菌杀死呢?带着这个问题,他进行了研究,不到一年就发现了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奖。
4.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自然观的特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5.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6.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②物质性和精神性;③中立性与价值性;④主体性和客体性;⑤阶跃性和累积性。
7.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辩证关系:(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3)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中大的现实指导意义。8.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列为本国战略重点,在我国,只有实现科技的飞跃发展,才能保障其他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9.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环境、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利益的驱使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消失了,对科技的追逐逐渐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追逐。神化了的科技更凌驾于人类之上,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但我们也不能把科技妖魔化,更不能因为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停止它的发展,否定科技带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必须正视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问题,审视我们对待科技的态度,让科技回归学术研究的正道上,而不是仅仅沦为人类意图统治自然的工具。10.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原始创新、集合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是把一般微观性的创新活动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把一个国家内的各种创新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我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1、政府在国家创新中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增长模式;整合北京、上海等地研发能力,使之成为先进的制造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
2、使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平台,让它们扮演好信息守门人、创新倡导者、创新构思者,技术难题解决者、项目管理者这五种角色。
3、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4、紧跟世界“绿色浪潮”,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上花大力气,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
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1.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以生态科学为基础,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
第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第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
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因此,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的正作用。在政治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生活方面,科学技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它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带来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格状态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构建起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人格。2.科学技术的负作用
第一,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驾驭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并且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如海洋、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空前下降,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社会公正的现象的产生。如代孕妈妈,试管婴儿等,已经严重的挑战了人类的伦理道德。
第三,科学发展给人类自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食物与转基因器官移植已经对人本身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克隆技术的不成熟及其本身很可能存在着的固有的致命缺陷,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健康生存和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综上所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认为有这样的意思:其一是科学技术本身 存在着局限性,其本身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13.谈谈你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体—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等于经济的增长,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来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共同发展;人类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强合作】;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一是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14.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原因: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评述:
①在贡献方面,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②在局限性方面,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形而上学性【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法密切相关。还原分析法:把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进行一一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其局限是缺乏整体性认知和思考】、不彻底性【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课程简介与绪论思考题:
*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
5、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第一章思考题:
*
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特别是()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的自然观。
第二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德布罗意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B:测不准原理
C:物质波假说D:光量子假说
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分叉B:涨落
C:对称破缺D:进化
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
A:负熵B:熵
C:序参量D:对称性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光的路程要弯曲。
A:不会变B:会变快
C:会变慢D:会停止
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A:不可逆B:分叉
C:有序化D:破缺
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
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
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A:蝴蝶效应B:内在随机性
C:混沌吸引子D:自相似性
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
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
9、曼德布罗特在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概念,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A:无限自相嵌B:标度无关
C:吸引子D:分数维
二、问答题
1、试论述量子力学的认识论意义。
*
2、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
3、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
5、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6、为什么必须重视涨落(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用。
*
7、联系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理论,谈谈你的《宇宙与人》观后感。
第三章思考题:
*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2、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
3、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
4、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实现”?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四章思考题:
一、填空:
1、——、——、——、——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A:经验B:证实
C:可检验性D:主体际性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第五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原理定律型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其基本模式为:“(1)相关的经验定律L;(2)如果H(设定的原理定律型假说)为真,则();(3)所以,有理由认为H为真
A:L不能被解释B:H不能被解释
C:L可被解释D:H可被解释
二、问答题:
1、请结合专业和选题原则,试拟一个科研课题。
2、你是如何理解观察实验中的机遇的?
*
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
4、试述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并举例说明之。
第六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从特定的对象或领域推导到另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A:演绎B:联想
C:综合D:类比
2、从个别或特殊推导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A:类比B:归纳
C:综合D:演绎
3、从一般推导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A:分析B:归纳
C:类比D:演绎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科学语言?
*
2、试述创造性思维过程。
*
3、试述科学抽象的过程。
*
4、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一、问答题:
*
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
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
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选择题:
1、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新理论与牛顿力学是:
A:不相容的B:相容的C: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
D: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
2、如果一个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实践结果)一致,则该假说被()了。
A:证实B:确证
C:证伪D:否证
3、“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和“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盐”两个陈述,强热时,推出它们的检验蕴涵为颜色变黑的是糖,颜色不变的是盐。根据判决性检验,强热后,它的颜色不变,所以它()。
A:一定是盐B:一定是糖
C:可能是盐D:可能是糖
第八章思考题
一、问答题:
1、试评述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
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
*
3、科学的进步有哪两方面的标志?
*
4、试述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二、填空:
1、科学累积发展的图景是:归纳使科学理论得到论证和——。得到高度确证的理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很难被——,它们或者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或者合并到更一般的理论之中。
2、从累积的观点看,科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导致科学的——。第一种情况是,某个理论在原来的范围内继续得到确证后,其适用范围——。第二种情况是,若干个得到确证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这两种情况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而是被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之中。
3、否证原则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重手段。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的过程。没有否定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增长。
第九章思考题
*
1、试述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2、试述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3、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
*
4、简述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十章思考题:
*
1、试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
2、什么是原理推演法?试举例说明之。
*
3、什么是德尔菲法?
*
4、什么是趋势外推法?
5、试述常用技术构思方法。
6、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7、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十一章思考题
*
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主要内容?
*
2、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3、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
4、选题题: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技术价值只有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A: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B: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
C:自然属性形成D:社会属性形成第十二章思考题
*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
2、试述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
3、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一般分为哪6大技术领域?它们在高技术中的地位如何?
4、为什么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
5、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哪些机制?
*
6、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
讨论题: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课堂作业: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第十三章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标志?、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4、科学技术界是怎样进行社会分层和互动的?
5、试述科学和技术的体制目标。
6、试述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规范。
*7、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并简述其任务和主要形式。
15、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注重技述发明的经济效益与()。
A:创造性B:先进性
C:价值D:社会效益
8、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无形学院”,技术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
A:“有形学院”B:“专利制度”
C:“创新者网络”D:“技术协会”
9、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其中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
A:科学精神B:创新精神
C:批判精神D:求真精神
10、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A:社会建制B:社会体制化
C:社会运行D:社会发展
11、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注重技述发明的经济效益与()。
A:创造性B:先进性
C:价值D:社会效益
第十四章思考题
*
1、试述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的“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结构变迁。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
3、什么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
*
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5、填空: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
A:创新中心B:新体制
C:战略产业D:制高点
第十五章思考题
1、试述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
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
*
3、面向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六章思考题
*
1、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哪些特点?
一、注意事项:
1、围绕每章的复习思考题进行全面复习。
2、要求以教材为蓝本,在参考授课及其它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答题。
3、在教师重点复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习与教师答疑相结合。
4、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5、考试方式为笔试、开卷。
6、注意题量、题型和要求,把握好答题时间。
二、题型
(一)、概念题
例题1:自然观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例题3:科学假说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二)、选择题
例题1:德布罗意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B:测不准原理
C:物质波假说D:光量子假说
例题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A:经验B:证实
C:可检验性D:主体际性
(三)、简答题:
例题1:试述20世纪中叶以来,在自然观方面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答: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例题1: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五)、论述题:
例题1: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例题2: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概念题
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人工自然科学假说科学抽象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范式科学精神形象思维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
技术技术伦理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创新R&D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
补充内容
•R&D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英文缩写为R&D,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