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

时间:2019-05-13 17:5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

第一篇: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来源: 张召昕的日志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23.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25.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28.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48.科学: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49.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51.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54.科学事实: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57.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9、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62、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7、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失望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14、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1、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

2、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

3、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4、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

5、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

6、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P115)

7、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

8、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9、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二、简答题:33个

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二者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答(1)真理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2)深刻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证性。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4)系统性。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1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1)科学认识的主体: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2)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3)科学认识的中介。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1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

答: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 2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A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既有如下特征:⑴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⑵普适性: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⑶系统性。26.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

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28.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

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3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答: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5.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2)步骤: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C、初步论证。D、立题。(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B、创新性原则。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C、科学性原则。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E、需要性原则。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王有文)

答: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

(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2.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第一章、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中。

答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存着和消失着,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之中,按目前公认的假说,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例。从上述演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界内部为其提供了动力。

(1)宇宙的起源:按照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说和弗里德曼的暴胀理论学说,宇宙起源于100-20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中,在1秒钟宇宙时,宇宙温度达到100亿度,在上升到1%秒时,宇宙温度达到1000度,爆炸时间持续了10-32秒,体积扩大了1050倍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在爆炸的10-11秒时,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首先分化出,但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仍不可分化,夸克和氢子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化,仅质子,正电子出现,大爆亻10-10秒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分开,宇宙开始形成。(2)宇宙的演化:分3个层次。A,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当宇宙时为10-4秒时,最活跃的进行相互作用的离子时强子时代:当宇宙时为10-2秒时,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宇宙中以电子、中微子成分存在。B、辐射阶段和核合成阶段:从宇宙时1秒钟到宇宙产生1万年,宇宙演化一是辐射占优势,另一个是当宇宙温度下降到10℃,宇宙时3秒时,开始进行核反应,合成化学元素如氢、氚、氘等。C、实物阶段:当宇宙时到1万年时,温度大约下降到1030,此时自由电子开始被原子核所俘获,形成稳定的原子自由电子消失,事物和万有引力开始在宇观领域起主导作用,于是在宇宙中形成了稀疏的气状物质。大约在宇宙时70万年形成原始星系组,宇宙时为50亿年时形成一个恒星。

二、简答和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2)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1.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9、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价值的含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科学的价值是以科学属性作为客观基础的科学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价值的划分: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有价值的。科学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因此,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1)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来是的科学方法。科学的内在价值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2)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一,科学能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5.结合自身专业阐释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则(自己结合专业)答: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 1)选题的需要性原则 2)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3)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4)选题的可行性原则 5)选题的灵活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目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条件原则;合理性原则——科学原则;创新性原则——价值原则。

1.需要性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讲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者二者兼有。2.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3.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

4.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是科学劳动的生命,其显著特点是一个“新”字,新观点、新见解、新思想;创新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原则”。课题具有创新性的大小,是衡量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一个没有创新性的课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四。论述题(20分)(结合自己专业)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自己结合实际)答:

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受时代和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往往在利用科学技术时不顾后果,或者看不到严重后果,特别是不顾或看不到深层的,长远的后果.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首先不是被用来造福全人类,而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用来追逐高额利润,这应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定能消除的.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我们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安排计划。(75分及格)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3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自然科学基础: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 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2)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1.4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1)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这种人化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2.1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⑤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3.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3.3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2)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1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的涵义: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科学的性质: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②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3)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4.2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2)特点:①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和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③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④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

(3)相互关系: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4.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5.1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研选题的原则?

(1)地位: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2)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3)选题的原则:①创新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社会需求原则。9.1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5星)

(1)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2)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然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②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物质因素,而且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实践的知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③中立性和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④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⑤跃迁性和累积性 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累积性。9.2 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 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的技术要素。(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9.3 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 技术体系的特征:(1)功能的整体性

技术体系追求的不是其中某一技术的单个功能,而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

(2)目的的社会性 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的,社会目的不同,技术体系的构成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不同。(3)构成的层次性 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范围的大小。(4)环境的制约性

现实的技术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某一时间、地点的地理环境、人才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分章总结: 绪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讲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他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核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行,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就是说,系统具有相关性的特点;(3)系统的多元性雨相关性,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具有整体的结构、整体的形态和整体的边界,并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的特性或功能。

根据以上的理解,可以给出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从系统的定义可知,要完整的规定或描述系统,必须包括如下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边界。系统的思维要求我们在考察自然物质系统时,不仅要分析系统的组成,而且要分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边界,系统所处的环境,并且从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中,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联中把握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规律。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这里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体存在,从星球到源自,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揭示出,不仅整体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课题的基本属性。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系统是普遍的,非系统是相对的,非普遍的,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做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都可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信念。

2.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答:在特定的阶段,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电子、夸克等是否有他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或者说,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夸克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他们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它们有确切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3.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雨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首先,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元素)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属性的量是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

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也有赖于部分。由于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因此,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体现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制约作用。2.整体突现性原理

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呗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他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于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系统整体的突现性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所谓结构效应或结构增值,单个组成是不能产生这种效应的。4.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边界一方面将系统的质与环境的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又是联系系统和环境的输入输出方式的桥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与程度是由边界的性质决定。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2.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组成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都决定着系统的性状和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这是因为: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他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以上分析说明,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补充题: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1)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2)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系统功能在实现和发挥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还具有反作用,促进结构的改变。总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辨证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这也是自然物质系统的一条基本规律。层次结构的含义:

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个有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在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

对于某一特定层次系统来说,参与构成该系统的系统称为该系统的子系统(或低层系统);由该系统构成的新系统称为该系统的母系统(或高层系统)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

第一,底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系统中为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

第二,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只有通过相干作用,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才能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高一层次的系统。

总之,层次结构可以说是通过多级相干关系逐级构成多级整体的结构,从另一角度来看,是指可以逐次分解为子系统的集合的复杂系统结构。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特定物质层次结构与特定能量状态相适应的规律

特定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合能成反比的规律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风度成反比的规律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相互关系规律

(1)低层次物质系统对高层次物质系统的上向因果关系(2)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3)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自然界的演化还具有混沌性、复杂性和突现性等特点。运动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

可逆的变化是指其过程可以反转,状态可以回归、系统与环境可以修复的变化。或者说,可逆的过程是指系统的状态复原,且没有对外界产生任何影响的过程。即系统从初态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回到初态,同事消除原过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变化称为可你变化。

可逆的变化是指其过程不能反转、状态不能回归、系统和环境不能同时复原的变化。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来都是不可逆过程。不可逆变化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不可逆性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二是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自然界物质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方向。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答: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所谓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例如:晶体空间点阵的有规则排列,行星绕着恒星有规则的运动,原子电子按不同的能级分成不同的壳层。所谓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盘散沙、一堆垃圾、原子分子的热运动等。

有序与无序可以分成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这三类统称为结构序,与之相对应还有功能序,是指事物在发挥功能时所呈现出来的一定顺序和规则。

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者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两者之间的转化,体现为从一种序向另一种序的转变。

系统的熵越大,系统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微观粒子运动越无序。

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维纳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他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越大,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大;反之,熵越小,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小。熵作为无序与混乱的度量的观点成为主流,成为许多理论的基础。(具体看书)2.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么?

答: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所谓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具体看书70)

3.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答: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系统必须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使系统的熵减少才有可能导致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但是,开放知识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的另一基本条件与系统稳定性有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完全稳定的状态,由于平息各种扰动,因而不会有出现新结构的可能,只有那些可以失稳的状态,才有可能孕育新结构的胚芽。因此,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想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的机制。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非线性机制既是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的力量,也是导致系统失稳、就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他内在的规定了非平衡系统失稳的临界值和微观机制。它规定了系统失稳后有哪几种有序结构可能出现并稳定存在,成为系统演化的吸引中心;规定了系统演化可能经历什么样的分支,即规定了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和路线。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涨落指的是在某时刻对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涨落在系统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这就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自组织理论关于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机制的基本思想。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的存在是远离平衡开放系统失稳和新结构产生的内部依据,而非线性机制的发挥和随机涨落的放大又必须以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为其前提条件。4.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89)

答:混沌现象是“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性”,它是有别于可能有系统外部引入的不确定的随机影响而产生的外部随机性。“确定性”是因为它有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所产生:而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5.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93)

答:所谓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或主体)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或主体)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

突现的基本特点:

突现是生成的,不是构成的。一个系统的突现性是由系统的内部要素(主体)、环境和他的演化等多种因素所生成的。

突现是一个有个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

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成过程。

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起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在突现现象中,其要素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其稳定模式不变。

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

突现具有整体性与微观性。整体突现,是指所有部分都会带有整体突现的性质。微观突现,是指整体中的部分也会在整体的作用下,不等于部分,即在整体的作用先,部分大于部分或部分小于部分。第三章 人与自然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答: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要消耗资源。人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大,因为在 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反过来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有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

生态环境问题饿产生与人类行为的失当直接相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人类观念,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他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具体看书103)答: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答: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通知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病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皮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和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到得义务和道德责任。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活,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持续性原则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试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文明精神。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得以实现的机制。

自然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持续性是目的,他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公平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点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包含这样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要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作出的一项共同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第四章 知识的分类和科学的本质

1.如何理解科学?科学仅是自然科学么?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答:科学的理解: 1.科学的基本含义。从科学的本义出发,科学就是自然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它通常满足逻辑一致性、经验检验性、解释性、预见性和可错性五个条件。

2.科学性质的多维透视。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个形象都反映到科学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当代科学的主要形象有:a,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b,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c,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d.一种社会建制;e,一种方法;f,一种生产力;g,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h.一种文化。

(具体看书,不详细)

2.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答:在人类文明中,科学为人们认识、理解世界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但是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经由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靠等问题,同样构成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些产生于科学内部,但科学却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另外一门学科、科学哲学,来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土壤与方式,所以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1.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答:客观事实:这种作为感性认识对象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本身,称为客观事实,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科学语言或文字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经验事实同时存在主观性和可错性。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应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同时具有客观事实本体论和经验事实认识论的特点。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客观事实是客观的,而科学事实则是属于认识范畴,他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其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不仅与客观事实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在于:虽然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的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2.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么?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答:观察的客观性的含义一般来说,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

(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3)观察中应昼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 3.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答: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机遇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有些人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只是一种绿纯粹的偶然,对它置之不理。确实,如果完全是偶然的话,对科学认识没有多大意义。然而,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在表面上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发现这些规律。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心意外之事。能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白领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作出重大的发现。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1)有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伙食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演绎法。

(2)问题:它是建立在一些为数不多的公理基础之上的,然后从这些公理中推出定理。这其中的每一种、每一步推理,以及运用这些公理、定理证明任何题目的推理过程都必须严格遵守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否则就会犯错误。

2、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答:基本内容: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前提是对若干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单称判断,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的一般原理,是全称判断。归纳法的问题:(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先要明确说明一点:(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论证;(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4、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来源有:(1)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2)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3)在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要求而提出的问题;(4)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5)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所提出的问题;(6)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5、科学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6、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回溯推理又称“溯源推理”。它是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命题退出可导致该命题成立的理由的一种或然性推理。亦即,是从已知的客观事实去探求造成该事实的原因,由果溯因。前提条件:尝试性假说为前提条件,即是,研究的节约规定我们应当我们研究的某个阶段尝试一种特定的假说,只要事实允许我们就可以暂时认可它,没有关于它的概率,它仅仅是我们尝试性接受的一个建议。

第七章 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 1.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答: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假说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说具有变动性。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具有导向作用;假说与假说之间的争论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术繁荣。2.在科学家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确证是对过去的判断,即表明在过去的检验中,检验蕴含与观察证据相符的,还未发现的反例,但以后的检验会怎么样,则什么也没说。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从某假说的一个或多个检验蕴涵为真的事实,不以逻辑得出结论:这个假说被证伪了。证伪和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要证实一个规律性的假说不容易,但要反驳一个假说只要一个反例就够了。

3.证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么?

答: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观察试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的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与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假说已经被反驳了。

4.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将科学术语与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术语、理论命题,另一类是观察术语、陈述命题。前一类术语与命题对应于科学理论,后一类术语与命题则对应于经验事实,其划分的原则就是在于是否通过人的感觉直接观察到。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的观点,实际上肯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是不确定的观点,肯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总是具体的历史检验。因此,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懂得个别的局部实践不足以完全论证局部实践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在实践上必然是有害的。

6、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答:大凡广义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概念都是非科学,其中包括形而上学、宗教、神学、灵学、迷信等。它们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科学的特征。伪科学在本质上术语非科学的范畴,当且仅当它冒充科学时。它与科学有着对立的原则: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批判性。第八章 技术观的基本问题

1.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答:1.作为客体的技术 在此角度对技术理解为:技术(确切地说是技术产品)可以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即技术产品是人依照自己的躯体以及身体功能的规律行所创造出来的,是人体的外在化。技术就是外在化、客体化的人类器官。2.作为知识的技术 可以将技术解释为: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知识的分析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知识的技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第一,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第二,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第三,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3.作为活动的技术

在此主题下,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

综上所述,关于技术的理解与界定,需要涉及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规则与理论)以及技术活动。在此基础上,采纳国内学者张华夏教授的观点,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实现目标的实践智能体系,其中,人们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及技能等构成了这一智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理解技术的核心方面。2.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答: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体,其行为是由自然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他定的功能。一个技术客体的功能是以目的论的方式来被描述的。技术客体是人类设计的体现,是用来实现一定功能的,而物理客体则是功能的载体,凭借着功能物理客体才成为技术客体。功能与物理载体合起来组成了技术客体。

技术客体二重性的知识对于技术设计来说也是重要的。设计的概念,首先的意思就是对一个物体客体作出完整的描述,使得在这描述的基础上这个客体能制造出来。但是,一个设计不仅仅是被设计事物的物理性质的完整描述,而且还应该包含(至少是暗含着)了关于这一物理系统怎样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的理解。或者说,技术设计需要表明一个技术客体如何在物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特定的功能。从技术知识、技术设计对技术客体知识的要求来看,技术客体的二重性已经成为理解结束本性的一个不可无视的重要方面。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答: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二者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社会规范上有着基本的区别。第一,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需要研究他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第三,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二关于技术的知识泽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

第四,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科学是长期的、广泛的社会协作的产物。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侵犯他人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当然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也有共同的规范,例如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竞争性的合作精神,为全人类造福的精神即科学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时,社会利益优先原则是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也是新时代的技术精神和技术规范。第九章 技术方法

3、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境分析?

答: 技术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问题的辨认开始。推动技术问题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来自人类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满足。从目标状态到实现目标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它们产生于人类实际的徐奥或潜在的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要求使用工艺、材料、能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技术问题除了自身的技术冲突与物理冲突以外,还需要识别系统问题、理想状态、系统环境。情境分析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Who: 谁有问题?识别与问题相关的在系统制造、包装、运输、安装等过程中的人。What: 问题是什么?相关资源是什么?该问题主要致力于指明问题类型以及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以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

When: 问题什么时间、什么环境出现?确认是运行前还是运行中、运行之后发生、以及可用的时间资源。

Why: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技术系统的功能,建立物质场模型。How: 问题如何发生?找出问题的发生根源。

在技术设计中,问题分析得越清晰越明确,就越能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解决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

5、常规技术设计中哪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答:技术常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中,运行原理和常规构型这两部分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一般而言,基本的概念设计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并且能够在方案设计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从而使方案概念清晰和定性正确。基本概念作为一种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它提供整体宏观控制和细部构造措施,是方案设计的基础。由此,可以了解到,运行原理与常规构型是为了达到某种实践目的,说明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它们可以有科学发现来触发,但并不包括在科学知识之中,它们的构成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技术知识的实体。

6、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

答:技术规则的特点有:(1)规则规定的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人类行为的指令序,技术规则是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2)技术规则用规范的陈述表述。技术规则评价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要看手段能否实现所规定的目的。作为人类某类技术行为的一个共同规范,技术规则体现为“目的——手段”链,是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规范。因此,技术行为与技术规则无评价上的真假之分,只有有效用和无效用之别,有技术价值和无技术价值之别。一种行为规则是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建立的,需要用因果律来说明它的合理性。技术规则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根据一定的因果律来为技术行为规则提供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对于手段是否达成目的,则必须进行独立的技术试验,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得到价值与效应的评价。

第十章 技术的演化发展

1.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 答: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需求刺激技术发明活动的信念不断被用来说明许多技术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手段。对关键原材料的需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一方面,人们通过发展提高关键物质的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寻求替代性材料取代现有短缺材料。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技术发展已经被提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其它领域技术发展也提示了需求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说,仅仅考虑需要和实用并不能说明人类所制作的物品的多样性。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汽车的发明并不是源于马匹的严重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或者说,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创造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而不是对新动力的需求导致了汽车的发明。这表明,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提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2.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不对。进入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以后,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分化发展,来自科学知识改变了技术发展的经验摸索方式,对技术创造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应用过程,避免了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够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不同活动领域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对这些领域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各不相同的。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说科学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虽然能够作为技术发明的基础,但是并不像众一般估计的那样:新技术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那种认为基础科学进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的观点已经不能够对今天技术发展的来源做出完全的说明,来自其他方面的推动力对技术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技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以及现代高技术发展的特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协同进货的。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众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提供了很好的说明。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平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其二,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如各自遗传疾病的治疗困难推动了基因科学的发展。正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的联系密切,里普认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以“科学与技术共舞”的模式来协同发展的。

6.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

答:技术发明不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展,是完成一种新设计构想、一种技术方案或一种改进了的装置、产品、工艺或系统的模型。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包含着新的构想或新的技术设计方案。但技术创新却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只有当新构想、新装置、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系统第一次出现在商业交易中时,才是一项技术创新。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换言之,技术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第11章 科学的社会运行

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答: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在同一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不受地域的限制。

2、简述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内容 答: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有四种:(1)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表现在关于真相的断言,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准则,即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普遍主义提出了判断科学知识真理性的一个重要准则:必须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和先前的经过检验的知识一致,而不是以个人的标准而改变。(2)公有性

公有性要求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成果公开,“科学发现应该交流”。由于科学成果具有社会合作性和历史积累性,因此,科学发现都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3)无私立性

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城市,对科学负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莫顿指出,科学活动中虚假的主张,欺骗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这种规范要求是不相容的。(4)有组织的怀疑

它提倡一种怀疑的精神,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所有的知识,不管他的来源如何,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都应经过思考,都可以作追问,不应该盲目推崇。

3、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 答: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与科学家的声望密切相关,科学家的声望并不是由他们拥有的财产来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可以拥有的一种财产替代性是——“承认”来决定的。科学家获得的承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1)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

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比较具体,只要从科学家所任职位的声望便清楚了。(2)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包括科学家的“可见性”,同行间对彼此工作的非正式评价和科学家所获得的科学界的荣誉奖励。所谓科学家的可见性是指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受到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程度(结合实际略)

4、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答:随着科学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科学奖励系统实质的认识从承认发展到交换:(1)莫顿的“承认”理论

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成果贡献给科学界,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属于社会所有,科学家对自己所发现的“知识产权”的要求,仅限于要求对这种产权的承认和尊重,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承认”;

莫顿的“承认理论”揭示了科学社会运作的规律,对于理解科学运行的机制很有启发。不过,莫顿理论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小科学,在大科学时代,对科学奖励系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奖励不只再是名誉性的,因此承认理论显示出了其局限性。(2)“交换”理论 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不仅仅是承认,而是交换,在科学外部,科学与社会的其他组织之间,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运行同样也是在一种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大科学时代,既有共同体内部的科学交换系统的以“信息——承认”模式进行的交换,也有科学家共同体外部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资助”模式进行 交换。(结合实际略)辨 析 题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已延伸到应用(属技术范畴)。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

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这个禁区是要为科学的应用确定价值的合理性前提,其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错!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取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4、发展即GDP的增长。

错!这种观点导致不计自然成本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5.一个国家能否作出具有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错!

适宜的社会环境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充分的资金投入,2,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4,优良的学术传统5,激励创新的机制,是构成良好的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能否做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的工作,取决于上述因素。6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错!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科学研究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观察的目的,又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的。故上述观点错。

7夸克以非系统方式存在。

错!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夸克是否有它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但是,他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它有确切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作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故上述观点错。

8、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口剧增造成的。错!人口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在客观上受到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又给这些因素以一定的影响。如果人口增长不能同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造成社会关系的失调和不良的生态后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日益卷入工业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表现为复杂、总和的全球过程,由于人类有增无减的施加作用于自然界,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在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价值观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9、观察渗透理论。正确

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收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原因: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

10、技术创新即技术上的改进或发明。

错!“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1)不等同于“技术的创新”

(2)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概念

(3)它不仅仅是指技术本身的革新,它还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11、对同一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对!对同一观察对象,观察者由于各自背景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

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的情况是常有的。观察是受理论影响的,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自己过去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映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12、“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对!机遇由一些偶然事件产生的,但机遇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偶然性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做出重大发现。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充分认识,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识别能力。

13、通过部分可以认识整体。

错!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的各组成部分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属性的量时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这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因为整体和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关系。系统整体突现的性质,一般来说,仅从其组成部分上是不能理解的,也不可能被发现。虽然由于系统整体与其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整体性必定会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其组成部分上,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与把它从系统中分离出来时有显著不同,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包含这整体的信息。但不能一般的说整体的全部信息都反映在它的每一个部分中。

14、人口剧增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15、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要素决定的。

错!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在决定系统功能的三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有更为直接的根本的意义。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它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可见,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量是通过结构决定和支配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的。故上诉观点错。

16、经济效益是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错!以下原则是对科研选题最重要的: 1,需要性原则,是评价和选题的首要原则 2,创新性原则,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

3,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

4,可行性原则,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条件确定课题 分析题

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战胜了对手。为什么呢?拿破仑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页。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答: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所以,当很多骑术不精但是有纪律的法国骑兵组成一个整体时,会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从而打败马木留克骑兵,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2.“反病毒软件”败下阵来 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首次针对“反病毒程序有效性”进行的调查指出,在病毒与反病毒无休止的斗争中,软件设计师们不得不承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的反病毒软件面对快速传播、纷繁复杂的病毒总是疲于应付,眼睁睁地看着病毒大行其道。来自惠普公司的研究员马修·威廉森在调查报告中说,反病毒软件及其发布手段,完全不能应付如今快速复制、变种迭出的病毒们掀起的一次次“闪电战”。

《新科学家》介绍说,威廉森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模仿病毒的传播模式,然后仿真反病毒软件在新病毒出现时的典型响应方式追杀病毒。结果显示,反病毒防卫从头到尾都显得“太过迟缓了”,从探测病毒、形成保护计算机的补丁程序再到发送补丁到用户终端,每个环节都有迟滞。

反病毒软件可能最后会把病毒全都“缝上了补丁”,也阻止了它进一步传播,但到这个时候,损失已经无可挽回,“亡羊补牢,已经晚了”。威廉森说,他的实验证明,目前反病毒的“基本策略存在缺陷”

摘自2003年9月16日《科学时报》

分析在病毒与反病毒的斗争中,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的社会原因.要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1)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P.266(2)科学技术应用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

①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即科学技术的水平);

② 更主要的原因在人类自身,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受利益驱动,不顾后果地滥用技术。(社会原因)

(3)要限制和消极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要靠社会进步。3.囚犯困境

所谓囚犯困境,直译为囚犯的两难处境。有合伙罪犯A、B二人,被警方分别隔离审查。(隔离后囚犯得知有关政策:)如果他们都不招供,警方没有足够证据判他们重罪,只能各判一年;如果他们都招了均被判6年。然而若一人招供,一人不招,招者将获释,不招者被判10年。这就是我们叫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受奖”。写成一个支付矩阵(Pay off Matrix)就是:

A1(招)A2(不招)

B1(招)(-6,-6)(0,-10)B2(不招)(-10,0)(-1,-1)

这里从B的立场出发,他有两个方案B1和B2,哪个方案最好?如果A招供,对B来说,招比不招好(-6>-10),如果A不招,对B来说,也是招比不招好(0>-1),即从个人理性,即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考虑,B采取了招供的方案。而同理,A也采取招供方案,结果每人都判刑6年。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从集体理性出发,以合作的态度,争取双蠃。一般来说,遵循整体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从整体考虑,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1.人们往往从个人理性出发,首先追求部分最优,但部分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

•2.最终的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因为从长远来说,只有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部分最优才有保证;

•3.实现整体最优的途径: a.从个人来说,要从集体理性出发,以合作的态度,争取双赢。b.从管理的角度看,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4.我国云南怒江大峡谷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二大峡谷”闻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横断山的呵护下,成为中国最后两条原始生态河之一;“三江并流”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行奔流170公里的奇观跻身世界自然遗产……怒江地区还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资源库之一,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类型.然而这块天赐瑰宝却要被有关开发部门拦腰截断,兴建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13级水电站.环境、生态、地质专家纷纷质疑,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怎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亿元的改造? <<怒江尚未发怒 人类却该三思>>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12日 环保人士呼吁保留下这条原始生态河流……

“生态越好的地方老百姓越穷.过去,怒江就为了生态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怎么轮到我们发展了,你们又不让了?”这是一位环保专家听到的抱怨.“不让发展就不发展呗.”当地一位官员的言语间,充满了情绪和遗憾.此前,他们雄心勃勃地说.”怒江水电开发之日,就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之时,就是生态建设从贫困状况下的消极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之时.”

<<怒江漩涡里的发展观之争>>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19日

评论上述关于怒江开发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并行。

5.“公用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G·哈丁1968年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在文章中描述到,由于每一个放牧者所想的都是在公共牧场放养更多的牲畜获利(即或想到会导致过度放牧,也会想到过度放牧的后果是由全体放牧人员分担的),这样做,积以时日,结果却真正造成了牧场草地的退化,使各个放牧者都面临灾难。哈丁指出,“这就是悲剧之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牧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奔向的目的地,每个人都在一个信奉公用地自由享用的社会中追逐各自的最大利益,公用地的自由享用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8页。通过上述材料分析:

(1)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2)一个系统如何才能实现整体最优? •1.部分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 •2.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

•3.实现整体最优的途径: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4.有时系统的某一薄弱环节会严重地影响整体效果。6.钟南山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谈抗击非典经过 ……

为何反对病原为衣原体? 主持人:那2月中旬有关方面宣布这个病的病原有可能是衣原体的时候,你站起来表示反对。钟南山:我想一开始宣布这个衣原体的时候,他不是说有可能是衣原体,而是很明确地说,现在已经明确非典型肺炎基本诊断为衣原体的病因,而且治疗采用抗衣原体的药物足够的疗程,比如说两周就可以解决问题。我想这个看法是不是缺乏调查研究,没有认真地从临床的角度来认识。从我们临床感觉有两个大的不同,很难用衣原体的肺炎来解释,第一个就是衣原体引起的肺炎很少引起这么重的肺炎,第二个我们采取了足够剂量的治疗衣原体、支原体的药物,但是一点效都没有。当时我考虑,除非这个衣原体是一种特殊的变种,否则的话是很难用衣原体来解释的。

主持人:但是在当时来说,衣原体是一个很权威的声音。

钟南山:学术上就是真理,就是事实,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事实跟权威的是不一样的话,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

主持人:但是你作为人际关系来说,作为从其他方面来考虑来说,你可以不说话,你可以我行我素。

钟南山:我完全可以,但这不是一般的学术讨论,是救命的问题。假如我们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我们的死人会更多,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必须要按照我们自己看到的事实、我们总结的经验来进行治疗。

主持人:那你当时接受什么,你认为是什么? 钟南山:从临床我相信这个找到的衣原体可能是他的死因,不是他的病因。但是我并不能说,因为你说不是衣原体,那你说是什么吧?我说不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我只能说不是什么,但是我并不能说是什么,当然现在就慢慢明确了。

4月12日,钟南山主持的联合攻关组宣布,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器官分泌物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原因,4天之后,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式确认。……

摘自《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6日 通过上述材料,你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具有哪些内涵?分析突出体现在钟南山院士身上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它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精神。

第一.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崇尚数学论证和逻辑推理的理性精神,才能坚信和理解自然的秩序和规律;

第二、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其检验也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而观察实验是发现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备崇尚实验的实证精神或求实精神;

第三,科学研究必须提倡怀疑和批判精神,反对迷信,反对盲从权威,不轻信书本,敢于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对现存的一切知识进行批评和辩护,才能维护真理,发现真理; 第四,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7.“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从个别的陈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论出一般陈述来,是显然不合理的。因为用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不管我们看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可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年英文版);第1页。转引自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分析并评论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思想。否定归纳法的观点。

8.不要过份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第158页。

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213页。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9.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认为,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这些行为有利于人类的福利或有利于保护与高扬人类的正义与人权。因此人类只对人类有道德责任,并且只有人类才有道德权利。我们关心(with regard to)动物、关心生命、关心自然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生物的利益,我们没有道德责任去保护和提高非人的生物的利益或内在的价值。

非人类中心的伦理学认为,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这些行为有利于生态系统或生命共同体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尊重、保护和提高生命的内在价值与权利。因此作为生物世界一个部分的人类有责任维护生物世界的利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野生物种免受人类干扰而灭绝,保证地球生命尽可能不受人类造成环境污染的危害。这些道德责任来自地球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是独立于并复加在对人类的道德责任之上的。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0页。评论上述的两种伦理观。

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人类行为的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只依照自身的尺度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其他事物。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生态和谐稳定、健康持续进化,并以此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基础

1、任何一个生命物种(包括人类)都不能离开生物圈而独立存在;

2、任何一个生命物种对生物圈系统功能的完善都作出了贡献,在生物链中都有它的地位与作用;

3、生物圈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为了地球与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必须从工业文明中走出来,走向一种新的文明,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协同进化的生态文明。

10.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对手了。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5页。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3页。.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系统思想。

说明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根据系统的整体突变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简述量子力学的主要成就。((讲义P22))

1900—1927年量子力学的创立:普朗克(1900年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1905年 光量子假说E=hv,P=h/λ),卢瑟福(1911年 原子有核模型),玻尔(1913年 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理论),德布洛依(1923年 物质波理论λ=h/mv(速度)),薛定谔(1926年 波动力学),海森堡(1925年矩阵力学、1927年测不准关系 ⊿x⊿Vx≥h/m),玻尔(1927年 互补原理)。玻恩对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微观客体规律;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入到与人类日常感性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研究对象、性质与功能

科学一般是以天然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要反映、认识客观过程或自然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科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技术的研究对象以人造物为主,技术要有所发明、实现发明,技术与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紧密相关。2)解决问题与结构组成科学致力于回答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与5个W有关:what、when、where、how、why;其结构是由实验判据、概念、定律、公式、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技术注重于处置“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技术解决问题时多与5个M有关:man-power(人力资源)、machine(机器设备)、material(材料)、management(管理)、money(资金);技术的结构一般由设计方案、规程(规范、规章)、准则、程序、标准等操作单元构成。3)研究过程和方法

科学主要关系到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理论,主要采取抽象、概括、分析的方法再现客体;科学力求穷根究底,主要是去解释或者去说明“如果—那么”的过程;科学在研究的实践方式上立足于实验的方法。技术主要关系到从一般(规则)到个别、从普遍(原理)到特殊、从理论到经验,主要采取想象、综合的方法来构建客体;技术关心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如果—那么”的过程;技术在研究的时间方法上主要依赖于试验的方法。4)相邻领域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科学一般是单纯的,它较少考虑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即科学是无国界的,也较少顾及到成果的应用前景或经济利益,它只与数学及邻近的分支学科相关;技术研究则要运用多门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心理的、生理的、安全的、环境的、艺术的、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5)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在古代和近代初期,主要由技术充当主角,有“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序列;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地位升级,开始有“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序列;现代则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有“科学—技术—生产—科学”的发展序列。6)衡量标准

科学的衡量标准是真理性标准(求真);技术的衡量标准则是功利性标准(求利)。

7)社会价值、意义与影响

科学有广泛的认知意义,科学普及对文化教育与社会文明有重大价值,科学有长远的、间接性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技术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技术常常是造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但科学一般可以不承担责任。

8)研究过程与劳动特点

科学研究目标相对而言不确定且结果不可预测;科学活动自由度较大,个体性较强;技术研究目标相对而言较为确定且计划性较强;技术活动的集体性与协作性较强。9)实现的目标和结果

科学活动追求从多样到一元,从模糊到精确,即追求真理的一元论与精确性;技术活动追求的是从一元到多样,尤其更有技术应用的多样性。技术在许多情况下不以精确性为目标。10)人才素养

科学工作者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好奇心,理性的智慧,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科学研究是研究员、教授们的事业;而技术工作者更需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技术人才的职务或职称通常是发明家与工程师。

简要论述科学知识的主要构成要素。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主要是由上述要素构成的。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回答。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科学知识的价值、科学道德的价值和科学美学的价值。

1科学起源于:劳动、生产实践;好奇心,是抽象思维的理性创造;人类游戏活动。

2、阿纳克西曼德被认为“宇宙演化学的始祖”,认为存在物的本源是没有任何规定的3、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4、米利都学派、科学之鼻祖(第一位科学家):泰勒斯——水原论,几何学,预言日食

5、中国古代技术——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

6、系统的基本特点: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

7、科学理论的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8、科学的价值: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技术价值包括: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 技术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9、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10、技术的构成要素:经验形态技术要素、实体形态技术要素、知识形态技术要素

11、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可检验性(根本标准)

12、19世纪自然理论的伟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13、打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4、机械唯物主义的性质和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英国人赖尔的“地质简便论”著有《地质学理论》

16、最早对演绎方法做出系统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是逍遥派的代表

17、近代(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天文学:哥白尼(日心说)——1543《天体运行论》

意味着自然科学与神学分界,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布鲁诺(烧死)、伽利略宣传与支持—第谷的天文观测(肉眼观星)—开普勒的天空立法—康德(形而上学)与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提出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力学和数学方面的论证)。

化学:波义尔与近代化学的诞生—斯塔尔的燃素说—

普里斯特勒、舍勒的氧的发现—拉瓦锡的氧化说。

生命科学与生物学:1543年维莎留斯的《人体结构》

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化学——道尔顿的原子论,被称为近现代化学之父;

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维勒(尿素),李比希的有机化学。

天文学:海王星的发现(根据摄动理论)进化论创立:赖尔地质进化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

19、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20、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学

21、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

22、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律、数原论(万物皆数)。——第一次数学危机

23、普罗塔哥拉——雅典智者学派(巧辩学派)代表,人文主义者(人是万物的尺度)。

24、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理念论)/数学:五种正多面体,圆锥曲线的研究。

2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学者人物,逍遥学派,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说法(《工具论》。——这时哲学是经验主义哲学

26、希腊化时期(欧几里德——欧氏几何《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日心说(古代的哥白尼);阿基米德——杠杆原理,浮力定律;托勒密——地心说集大成者;盖伦(生物学说)——灵气说(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灵魂),血液运动说,目的说。)

27、古希腊自然观:水原论(泰勒斯),无限论者(阿那克西曼德),气原论(阿那克西米尼),数原论(毕达哥拉斯),火原论(赫拉克里特),四素说(水火土气)(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德谟克里特、留基伯、伊壁鸠鲁)。

28、牛顿——经典力学,微积分(与莱布尼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经典力学体系以1687年牛顿的巨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经典力学体系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29、笛卡尔——演绎法;培根——归纳法。

30、选择的原则:创新、科学、可行性、社会需求。

31、自然科学理论:

32、中国古代科学有哪些? a.农学:《汜胜之书》(汜胜之),《齐民要术》(贾思勰),《陈旉农书》(陈旉),《王祯农书》(王祯),《农政全书》(徐光启)b.中医与药学

古代三大医师鼻祖:扁鹊、华佗、张仲景(医圣、内科名家《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医理论:《皇帝的内经》、《伤寒杂病论》 药学:《本草纲目》1892种药,李时珍(明)、《神农本草经》(汉)、《新修本草》(唐)。

C.天文学:天文理论(论天三家)——盖天说(天拱地平)(祖暅),浑天说(天球地球)(张衡),宣夜说(天无地球)(郗萌,更接近现代天文学说)。

3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克隆技术的利:

1.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3.克隆技术与医学: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挠素等等。克隆技术的弊:

1.发展因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许多在诞生时看似成功的科学创造,比如塑料袋、氟利昂、DDT等等,他们现在都遭到了人类的摒弃。

2.生理伦理: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1)现在的克隆技术尚在襁褓阶段,各国又对克隆人明令禁止,尚有邪教分子图谋不轨。倘若日后的克隆技术趋于成熟,那将会被多少别有用心者用以危害世界,阻碍世界文明的发展,甚至毁灭世界。(2)如果出现克隆人,他将永远生活在“我是一个丧失个性的复制品”的阴影中,被克隆者也会对自身的意义感到万分迷茫,丧失自我,迷失了生命独一无二的本性。克隆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理念相悖。

3.巨大风险:(1)耗费大量的资金;(2)“多利”羊的克隆成功尚且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其他生物的克隆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生物,将是对生命权益与尊严的一种侵犯与亵渎。

4.生态人文方面:(1)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而克隆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生物自然的进化,生物出现明显早衰性;(2)大量的基因复制,也会使大量的变异基因被克隆,加大了疾病的传播途径,使生物群体整体生存能力下降,破坏生态环境;(3)大量克隆生物的诞生,势必会引发一场新的资源紧缺;(4)克隆,实际上是人类用科学技术强行干预生物的自然繁殖,会严重破坏脆弱的生态系统;(5)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5.法律规定:各国出台各种法律严令禁止进行克隆人的研究,且得到联合国的认可。

6.社会人权:无法确定亲属关系,没有监护人、财产纠纷、遗传疾病等等,如果克隆失败,这个残缺的人将遭到社会的排斥。

论述创立科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法。

创立科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法有演绎方法和非演绎方法两大类。

1)演绎方法

最早对演绎方法作出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形式逻辑中对三段式的说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数学的发展推动了演绎方法的发展,现在的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在演绎推理中,从真实的前提出发,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就必然得出真实的结论。前提真,结论必真,结论假,前提必假,这是演绎推理的基本特点。

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

2)非演绎方法 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前者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后者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与概括: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经验概括是以不完全归纳方式进行的;定律概括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通过与理论的演绎结果相结合而得出结论的。

类比与联想:类比方法是这样的: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在归纳和演绎无能为力的地方,类比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效能。类比方法的结论是或然的,但另一方面,也有它特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想象到另一个对象,从一个对象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想象到另一个对象的性质、关系或功能,否则就不可能进行类比。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要

第2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我认为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3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 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第3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二篇报道及一段视频,然后就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举措及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

会议之主旨等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图片:臭氧层空洞:(http://news.qq.com/a/20080918/002116.htm)

2、报道:数百座冰山奔袭新西兰(http://news.sina.com.cn/w/2009-11-25/033516661500s.shtml);近四成国土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损失至少http:// 澳大利亚动用战机监视日本肆意捕鲸(视频)提示:

在《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接着,恩格斯马上又强调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以上关于我国的碳排放问题及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的讨论可以联系以下问题,并结合课本的“自然观”部分展开: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

(1)对于恩格斯的两段话,我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又是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使自然界变得更美好。人的物化与自然界人化,正是表现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2000

亿报道:(网址:

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2)目前我国以至全球都存在人与自然界关系恶化的情况,值得人们高度警惕。拿全球气温来说,由于工业、交通等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多,以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地球气温增加,空气污浊,全球水灾等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患心脏病、气管炎等疾病的人数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拿生态环境来说,由于盲目开荒种地,肆意砍伐森林和毁灭草原,以致地球沙漠化的情况愈来愈严重。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盲目开采和浪费,造成自然资源相当紧缺。我国自然资源不仅不富裕,而且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人的素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地、协调地发展。将跨越式建设物质资本的机会转化为建设绿色固定资产的现实行动。

当然,不仅自然界制约着人,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能力越强,人与人之间关系越好,反之亦然。

(3)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出现之后首要的根本问题。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一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把客观的自然界看成人的主观感觉复合,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决定自然界的性质和方向。另一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毫无能力,只能任由客观世界摆布。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卓有远见地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既不要让盲目的自然力量统治自己;又要在最符合人类本性条件下进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是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或恣意妄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如果不和谐相处,人为地破坏环境都会引发自然的“报复”。

目前,世界正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就中国而言,虽然依赖于煤炭供应的能源结构,对中国未来的绿色转型是严峻的硬约束,但是应该看到,中国转向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一是在物质基础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改造成为低碳性的绿色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尚在发展之中,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至少还要发展20年,因此有可能在早中期阶段就规划建设所谓绿色的固定资产;二是治理结构方面,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领导能力,只要大方向对,许多在市场化的发达国家难以成功的大事情往往有条件在中国办成功,低碳经济革命也不例外;三是在思想意识方面,中国人善于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因此有可能以较短的学习曲线,接受低碳经济这样的绿色理念、绿色态度和绿色方法。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宽广的前途;反之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第4周:如何理解科学? 背景资料一:

在库恩之前,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实证论及实在论的天下。科学被认为是一种追求真理的事业,或者科学是似真的;真理可以被人们认识并加以表述等。自从库恩发表其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对库恩的不同解读造成不同的研究路向。库恩之后,人们逐渐关心科学产生背后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产品的逻辑结构”[1],“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2] 注释:[1] [美]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页; [2] 同上,第267页

背景资料二:“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1994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提交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随后,索卡尔在《大众语言》中披露了他的意图,即这篇文章是他为了检验人文科学知识领域的严格性标准而写的诈文。这篇论文在文字上带有明显的胡说八道,然而(a)它听上去很不错;(b)它迎合了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社会文本》的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一致通过把它发表,引起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索卡尔事件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

——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背景资料三:“索卡尔的自白”

“我的文章的最基本愚弄之处不在于它那大量的错误,而在于其中心论题的可疑性以及引证它来支持它的‘推理’。其次,通过含糊的‘非线性’、‘流量’和‘相互联通性’等花言巧语,把德里达和广义相对论、拉康和拓扑学、伊里伽莱和量子力学拼凑成一个大杂烩。最后,我一下子得出(再次毫无根据地)‘后现代科学’已经抛弃了客观实在性的观念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思维的逻辑结果;人们只能发现权威的引言、诙谐双关语、牵强附会的类比和毫无根据的大胆断言。”

—— 艾伦·索卡尔:“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见索卡尔等著,蔡仲等译:《“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相关资料大家可借阅书籍,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后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如下,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回答,标题最好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

1、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

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与人文: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3、我认为现如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有必要的。

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高科技精神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 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

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四篇: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们对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采取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前提。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落后的因素,还有社会关系和人的活动方式不合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还要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统筹当代中国的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实际出发,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对发展目的、发展布局、发展要求、发展方法、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4、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5、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新技术在加快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恐慌和不安:大片森林毁灭、多种珍稀动物绝灭、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等。现代技术、科技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有

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太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6、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1.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2.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平共处。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争取GDP,要提倡绿色GDP。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第三。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

二、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有利于缩小科学技术差距.其次。研发活动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研发水平.第三.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应对之策:现阶段.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第二.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第四.搭建平台。为企业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环境。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

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

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或研究客体等有关信息的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法,然而,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对科学研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观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客体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要遵循观察的客观性、系统全面性、典型性和细心性等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观察结果和现有理论相违背或者不符合规律。

光观察不实验,那么就无法验证观察得到的信息正确与否。同样,只实验而不观察,我们也无法使观察的过程更典型、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和实验确实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可以人为的促成某种选定的相互作用,为观察这些相互作用的表现创造条件;2.科学实验具有简化自然过程的作用;3.科学实验具有纯化自然过程的作用;4.科学实验具有强化自然过程的作用;5.科研实验具有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的过程的作用,从而缩短了科研周期,加快了人类知识积累的发展的速度;6.科学实验具有减缓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7.科学实验具有再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8科学实验具有验证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的作用。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空间、时间等概念的理论,1905年由爱因斯坦提出。它的表述可以是:从可能的经验观点来看,运动总是表现为一个物体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如汽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恒星的运动)。运动绝不会作为“相对于空间的运动”──或者,像有人所表述的──“绝对运动”而被加以观察,也即不存在绝对运动。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科技道德的确是极为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实,就像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事情组成的,其中包括每天的日常劳动、工作道德、我们额上的汗水和双手的老茧;包括为创造、改造、参与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的自豪感;包括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谅解、大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一致和对每件存在着的事物的尊重等方面。丧失这一切而投身于科学,只期待它廉价地确保我们安全和幸福,这是一种疯狂、鲁莽、轻率、愚笨的表现。科学技术的力量虽是巨大的,但它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科学技术需要人类的理性引导,因为它本身并没有选择的天然本能,需要与伦理道德等其他学科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巨大威力。因此,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是必要的。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紧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挑战性。

鉴定是否为全球性问题的3个条件:

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共同存在的问题;

二、这个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需要世界各国协作,全人类努力才行。我们生活在一个彻底全球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全球共命运唯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解决各种问题。

第五篇:政治复习

1.2011年8月12日至23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广东省市隆重举行在本届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总数位居首位。A佛山B、深圳C、珠海D、广州2、2011年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州首府檀香山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A、华盛顿B、亚特兰大C、夏威夷D、加利福尼亚3、2012年3月1日起《广东省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广东这一方面的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它也成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A、自主创新B、教育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 4、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左右。A、7.5%4%B、8%4.5%C、8.5%5%D、9%5.5% 5、2012年3月26日是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生—教育日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A法制B防震C科技 D安全

6、早读时间“篮球迷”小高还在谈论昨晚的比赛这时大家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小高很不解就问问同桌同桌说“你影响到大家的学习了。”小高了解自己的方法是A、通过集体评价了解自己B、通过老师评价了解自己 C、通过他人评价了解自己

D、通过自我观察了解自己

7、小智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受到老师的当堂批评。下课后小智一气之下把教室门踢坏了并冲出教室大吼大叫同学们对小智的行为有下列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A、青春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冲动大胆发泄是有个性的表现B、小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C、小智要懂得调控情绪的方法努力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D、小智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很难化解自己的内心矛盾

8、一位初二女同学向心理老师倾诉说“我的成绩不好不敢和班里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有时候他们找我我总想躲避。半年多了我感到很孤独和忧虑不知怎么办”。老师对这位女同学提出以下建议你认为最有效的是①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要全面认识自己 ②不以考试成绩好坏为标准要以兴趣爱好为标准 ③要积极与同学交往要交往中学习他们的优点 ④要经常以榜样为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9下列看法最能反映右边漫画寓意的是 A敢于创新和开拓的人会容易遇到挫折很难成功B一个人的成功就是要善于总结前人的失败教训C要善于从前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D要善于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10十岁盲童刘浩“看不见钢琴上的黑白键更看不见自己面前的五线谱却登上了德国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的领奖台”。同学们探讨其成功秘诀时看法不一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②在竞争中博取评委同情 ③自强不息的执著追求④不屈于逆境的顽强意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九年级的张帅同学最近老是闷闷不乐父母在学习和生活问题上多叮嘱几句他就觉得父母啰嗦经常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如果你劝说他应该告诉他的是①认真聆听父母的意见并消除隔阂②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化解内心矛盾 ③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的苦衷④在父母面前保持沉默少与他们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有空写写“微博”晒晒自己的心情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时尚也有人利用“微博”发布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或谣言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受到法律的惩罚。这说明公民在行使议论自由权利的时候A.难免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忘记自己的义务B、都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没有自由权C、要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放弃一些义务D、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13、包工头杨某在广东惠州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制作假工资表煽动工人向项目部索要工资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这说明因不承担责任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必然受到 A民事处分 B刑事处分C行政处分D治安处罚

14、某校举办学生田径运动会100米跑是小明的强项也是班里在运动会上最有可能拿到名次的项目。当体育委员让他报名参加时小明害怕拿不到冠军就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报名参加。如果你是体育委员你应该劝说小明 ①是否获奖并不重要同学们的信任才是最高奖赏 ②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需要两者兼顾 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抛开个人顾虑积极参加活动 ④为了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有时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上述目标要求表明①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有了物质保障②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只要加大教育投入就能发展我国教育④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A①⑦B②③C①④D③④

16在2012年的广东“两会”上有代表指出目前思想文化领域中有95以上的杂音噪音来自于互联网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在网上几乎都有反映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下列建议正确的是A要坚持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引领互联网文化B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c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抵制互联网文化 D要教育人们拒绝上网抵制一切网络文化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7、针对左图的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下列建议正确的是A、遇事要及时寻求父母的帮助依靠父母 B、要善于管理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C、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D、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 18、2011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蕾8岁时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年幼从此她就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2007年她在外界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做出了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张蕾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 A、要不屈于逆境敢于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未成年子女都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C、孝敬父母、承担家务是社会成员的责任 D、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19、被评为201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的庄宜生是汕头的一名特警患有尿毒症。他在工作中练就一双“铁脚”和一

B、维护社会正义的优秀品质 C、爱岗敬业的高尚职业道德D、勇于承担责任的无畏精神

20、武汉大学76岁退休教师杨昌林34年来一直坚持接待和帮助在武汉读书的藏族学生近万人次被藏族学生称为贴心的“汉族阿爸”。杨昌林老师的做法有利于A、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C、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和教育的发展D、贯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21、近年来汕头千方百计搭建对外投资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本市对外投资业务跨越发展。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境外投资企业累计88家中方投资19879万美元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这说明汕头

A、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B、经济发展完全依靠国外的支持 C、积极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D、积极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22、、下面是我国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指标 利润总额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54544 14989 25.4 15.0,其中集体企业 882 34.0股份制企业 31651 3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4038 10.6其中私营企业 16620 46.0 A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B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C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都得到了发展

二、简答题6分)

23背景材料2012年3月26日湖北襄阳一中高三学生张文驰放弃高考复习专程赴京捐献骨髓。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救人比高考更重要救人的事没什么好犹豫的”网民称他为“90后最美中学生”。

1张文驰的身上体现了哪些高尚品德2要日常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向他学习

三、辨析题(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0背景材料从2012年春节起汕头市中心城区所有的公园免收门票对群众开放。为感受这一民生工程带来的幸福感小芳和小景在免费开放的第二天到公园游玩。在游园时他们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镜头”乱踩乱踏花草的现象随处可见到小摊小贩摆地摊大声叫卖果皮垃圾随处乱扔下有的市民还在公园内遛狗……

对此小景准备通过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向有关部门反映但小芳说这是政府部门的事我们不要参与。请你对小芳的观点进行辨析。

四、分析说明题(14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材料一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尾气导致灰霾天气越来越多汽车尾气在强烈的阳光作用下形成化学烟雾引起哮喘、支气管火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汽车尾气也是PM2.52.5微米以下的可入肺的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此外PM2.5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染空气的行为有关。材料二2012年2月初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和臭氧八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写入国家标准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并要求各级政府按新的标准进行监测和公布。材料三2012年4月22日某权威机构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967名在校大学生关于PM2.5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知道PM2.5含义的人数仅为44.76%同时62%的被访学生表示不会关注PM2.5。此外在社会上还有人认为PM2.5是“下午两点半”的意思。请结合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2 结合材料一、二请你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和汽车的使用分别提几点建议(每一方面至少两点4分)3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在减少PM2.5的排放中应该如何做(6分)双“神眼”十年如一日勇抓歹徒同行们都叫他“擒贼王”。庄宜生的行为体现了 A、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复习自然辩证法复习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复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3 9(精选五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预计在国庆节后全校统一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请同学们查看研究生院网站。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

    高二政治第三第四课复习小结

    高二政治第三第四课复习小结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大的地位: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体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独......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

    政治复习要点

    政治复习要点 一、 每节课笔记。重点部分如下 1、 商品价格部分,易出主观题。影响价格因素 难点:商品价值计算题 2、 价值变动影响 3、 经济生活消费有关笔记(易出主观题) 4、......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

    政治复习[推荐5篇]

    1.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2.公民享有知识产权不受年龄限制,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

    政治复习96分

    一、先说下我的用书:红宝书必不可少,肖秀荣1000 提,任三,任四,肖四,20天20 题,十年考研真题。辅导班不一定要上,自己学或者看看视频也行, 二、用时:政治我是从红宝书面试后才开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