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菱艳》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4:5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红菱艳》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红菱艳》观后感》。

第一篇:电影《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观后有感

上周有幸观看了一部奥斯卡经典的影片《红菱艳》,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但因为处理手法实在高超,非但一点不枯燥,反而对门外汉也能产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摄影和美工的丰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称道。

本片在当时,被列为1948年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并获得21届奥斯卡最佳彩色片美术指导和最佳戏剧片电影音乐奖。

本片的女主角维多利亚.蓓姬是爱舞如命的人。当舞蹈团团莱蒙托夫问她为什么要跳舞时,她的回答是:“就像你为什么活着”。她把自己生命的激情倾注在芭蕾舞剧《红舞鞋》(改编自安徒生著名童话故事《红舞鞋》)的排练之中,结果她的演出大为成功。后来她和作曲家朱利安.克拉斯特坠入情网。于是她陷入了爱情与事业的冲突之中,莱蒙托夫认为:“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但是他说服不了蓓姬。蓓姬离开了舞蹈团并结了婚。但是后来一种强大的诱惑使蓓姬决心重返舞台,致使朱利安拂袖而去。克拉斯特离开之后,蓓姬忽然想到那个穿红舞鞋跳到生命终点的姑娘,感到不寒而栗,她感到不能失去爱情和丈夫。她猛地冲出剧院去追赶即将离去的丈夫,结果被迎面而来的火车轧死。

从人物形象和冲突来说,从一开始,莱蒙托夫在皇家剧院演奏《火之心》,而在观众台上的克拉斯特却听出这是他自己的曲子,然后愤然离去。而在另一边的蓓姬小姐,沉醉于伊利拉(前芭蕾舞女主角)舞蹈中,更加坚定了成为优秀的芭蕾舞者的决心。故事的起点安排为之后两人进入皇家舞团工作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莱蒙托夫的矛盾点:他剽窃可莱斯特的作品,却对艺术有着不可理喻的偏执(从后来他对舞团女演员结婚的态度和发掘克莱斯特作曲天赋可以看出),在片中,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失窃者固然可惜,但剽窃者更加可悲。”而在片尾,我们看到了他逼迫蓓姬参与《红舞鞋》的固执,但是当得知蓓姬死去的消息时,他沉痛的哭诉却又表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从片子来看,个人认为莱蒙托夫这个人物,是最具有矛盾性的。他像一个患有严重偏执症的病人,疯狂地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观点强加于他人,但是他自己也时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感到矛盾,却无能为力。

而本片的女主角维多利亚.蓓姬,在一开始,她是一个最透明的人物,对她来说,活着,就是为了跳舞。她不停地舞蹈,就如她的成名作《红舞鞋》中的寓意一样,当她穿上了舞鞋,她就为了舞蹈而生。而在与克拉斯特相爱后,一切就变得复杂起来。莱蒙斯特无法容忍一个艺术家有感情生活,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过多的情感会影响到一个舞者的表现。在面对舞蹈和爱情的选择时,蓓姬选择了爱情,但是在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之后,蓓姬还是重新燃起了对跳舞的热情,她想重新开始跳舞。但是,现实却在舞蹈和爱情之间徘徊,在克拉斯特离开之后,她突然意识到她不能像那个穿上舞鞋而无法停止舞蹈的女孩儿,于是奔离了剧院,但最后不幸被火车轧死。在全剧的最后,她成为了所有矛盾的交点。我们看到了她的选择,但是还是因为她放弃了芭蕾而感到遗憾,作为观众,我们似乎也沉入了这样的矛盾中。

而本片的另一个主角朱利安.克拉斯特,他在剧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极富才

华却不得志的年轻作曲家,他可以因为听见自己崇拜的音乐家莱蒙托夫剽窃自己的曲子而愤怒夺门而出,也可以因为莱蒙托夫给了自己一个可以发展的机会而背叛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告发莱蒙斯特),他是一个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角色,同时也具有理想色彩:虽然后来他和蓓姬一起放弃了各自如日中天的事业,但是依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可否认他是爱蓓姬的(从影片中两人甜蜜地坐着马车游弋地中海美景时他低吟出自己“最美的梦想”可以看出),但他最后在与蓓姬争论无果后毅然离开时的决绝,也表现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

从思想内容上来讲,本片以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红舞鞋》为线索,片中蓓姬的形象就是童话中不停跳舞的小女孩儿。片中的红舞鞋代表着无处不在的诱惑。一旦穿上它,就会不顾一切地追寻权势、名誉、虚荣、世俗,直至迷失自我甚至以生命为付出代价。本剧充满了一种力量的抗衡和矛盾的交集,所以当我们在观赏时,可以一面看到执着的努力,一面看到伪善心灵的挣扎,多种情绪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混乱,而这样的混乱,是一部好的作品所应带给观众的戏剧性、冲突点。

正如导演艾玛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舞鞋,红舞鞋是一个隐喻,象征欲望和迷恋,我之所以让她拒绝天堂而选择舞蹈,是因为女孩不能放弃欲望——因为我不能放弃欲望。”

从艺术表现上来看,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艺术,蒙太奇是其特有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蒙太奇以人们的联想和理解能力为依据,运用画面的分切与组合,能动地揭示对象的内在联系和意义。蒙太奇可以通过画面的对比、比喻等手法,极其简炼、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含蓄而又鲜明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电影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场景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在感染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强度。

同时,特写镜头的运用,也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细致的面部表情或富于特征性的动作上来,充分利用和调动欣赏者形象感受中的理解力,使画面造型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8年影片《红菱艳》的最后,莱蒙托夫在没有女主角的情况下上演了《红舞鞋》。1931年1月巴甫洛娃去世,英国皇家剧团终止了现场演出,乐队奏起圣·桑的《天鹅之死》,一束追光在舞台上缓缓移动。不知道这样的形式是不是可以真正追悼已经逝去的灵魂„„

第二篇:《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诉说的是一个关于崇高理想和平淡生活,关于艺术和爱情的悲剧故事。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

一门艺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那些毫无艺术修养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对于看过《红菱艳》的观众来说,这一句话能体味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紧密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在这一部极具英国贵族气息的歌舞片里,一方面它向它的观众展示了演员高超演技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与富有表现张力的芭蕾舞姿,足以让人为之痴狂;另一方面它又毫不留情的将艺术所特有的那种执着的残酷充分的暴露出来,让人目瞪口呆。

《红菱艳》是以戏中戏的手法来演绎故事情节的。其中戏中戏为现代芭蕾舞剧《红舞鞋》,说的是可恶的小丑向爱跳舞的女孩出售了一双具有神奇魔力的红舞鞋,让女孩在舞会上享尽了快乐,忘乎所以;一个个舞伴争先恐后的与她同舞,一个个舞者被她比了下去;但跳舞不应该是这个女孩生命中的一切,她还有亲人家庭和其他的有意义的东西。然而当她疲倦了要结束舞会返回家里的时候,可恶的小丑念起了要命的魔咒催动红舞鞋,活生生的将女孩从她的亲人身边拉开,让她身不由主的继续跳下去;表面上女孩依然风光无限,穿过了河流,跳过了峡谷;但在灵魂上,她已经死了,跳舞变成了煎熬,舞伴化为了妖魔,所有的这一切对她毫无意义,她最需要的是停下来休息一下,最后只有到肉体死亡的那一刻她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小丑收回了红舞鞋,又耐心的等待着他的下一个主顾。

那么他的下一个主顾会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饰演《红舞鞋》的女主角蓓姬。她曾经是那么的热爱芭蕾舞蹈,甚至用“为什么活着”来回答剧团经理莱蒙托夫的“为什么跳舞”这个问题,从而得到了后者的赏识。莱蒙托夫力排众议,让蓓姬跳新戏《红舞鞋》的女主角。他看好蓓姬;他向蓓姬描绘了世界著名大舞蹈家的美好前景。但他的鼓励恰恰就象是那小丑的魔咒一样,既给蓓姬带来了快乐了也给蓓姬带来了灾难。新剧《红舞鞋》获得了成功,一夜之间,蓓姬成名了;从此她在舞台上一帆风顺,通向大舞蹈家的道路一片光明。可芭蕾也不是蓓姬生命中的一切,她也需要有舞蹈以外的其它生活,她恋爱了。

这对莱蒙托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一向视爱情为芭蕾的天敌,尤其是他在看到爱情影响了蓓姬艺术生涯之后。他坚决地赶走蓓姬的恋人作曲家斯拉斯特,连蓓姬跟着离开也在所不惜,他要的是一个心无旁骛的艺术献身者,而不是普通的芭蕾舞演员。蓓姬人虽然离开了剧团,但她的灵魂仍深陷于那个著名大舞蹈家梦想之中,仍想着重返舞台。莱蒙托夫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重跳《红舞鞋》。在蓓姬即将重新登台之际,她陷入了一场严重对立的冲突,一边是放弃了自己工作赶来的爱人的劝说,一边是如同会魔咒的小丑那般的莱蒙托夫给的梦想,她崩溃了;《红舞鞋》里那可怜女孩的结局强烈的暗示着她,她也选择了用肉体死亡的办法来获得解脱。

在这部影片里,艺术如神一般享受着崇高的礼遇,它影响剧中各个角色,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因此给全片定下深沉严肃的基调。

莱蒙托夫本人无限热爱艺术,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这个上帝。他由此孤独,在众人眼里,他既是领袖又是令人无法接近的“大忙人”。然而也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令观众们获得极大享受的艺术神品,在帷幕之后是怎么样造就而成的。这种生活对于莱蒙托夫

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也许还是一种幸福;但当他依照着他自己的这个面目来塑造蓓姬之际,却正是蓓姬开始走向死亡之时。

莱蒙托夫影响控制蓓姬的手段和小丑的一模一样,当爱情与舞蹈势不两立非要她作出最后决断的时候,她选择的是自杀。

蓓姬自杀身亡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她的死意义何在?单为人妻,她也许会是幸福的过完这一生;专心艺术,她有可能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舞蹈家。可最后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悲剧。是非对错就如同这人生一样,很难说得清楚。

第三篇: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影评

以电影形式来表现芭蕾,通常我是不太认同的,总觉得现场观看的感觉会更好一些,很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得到现场看芭蕾的机会,顶多也就是从电视上看看转播或是直播,但是,受电视导演和摄像机镜头的限制,很难有满足的感受,《红菱艳》(The red shoes)是极少数让我认为看胶片胜过看现场表演的影片。

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拍摄的影片,现在看来有一种纯静的感觉,我总以为几十年前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比现在要单纯得多,那种普遍具有的浪漫而不失本色的气质在现在的中外演员身上都极罕现。

《红菱艳》因其主题是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生活与事业,因而在浪漫与本色之外,又兼有相当的雅致。

片中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剧《红舞鞋》是整个影片中最令人倾倒的部分,影片充分利用了镜头切换的优势,省略了现场表演时换场景和服装的琐碎部分,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同时影片用特技手法表现出受舞台限制根本不可能演出的心里幻想画面,让人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换了现场表演恐怕要在表达上大打折扣。

《红菱艳》中除了这段《红舞鞋》,还穿插了不少芭舞剧片断,如《吉赛尔》、《天鹅湖》等,节选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芭蕾浪漫而轻盈的美,令人陶醉,难怪此片要被誉为“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一个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了,在我看过的几部舞剧片中,《红菱艳》中的这场《红舞鞋》是用电影手段表现得最精彩的芭蕾艺术。

《红菱艳》的悲剧情节是从小人书上看到的,当时只记得整个的故事是一个叫蓓姬的芭蕾舞演员因为出演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舞剧《红舞鞋》而出名,同时爱上了该剧的作曲兼指挥克拉斯特,然而剧团的拥有者莱蒙托夫认为这段爱情会阻碍她的事业,坚决加以反对,蓓姬于是离开剧团与克拉斯特结婚,不过她依然思念舞台,但如果她再次返回舞台,丈夫则会离开她。

蓓姬的最后结局是为了追离去的丈夫,在精神错乱下跳下阳台被火车撞死了。

第一次从小人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认为罪魁祸首在老板莱蒙托夫,特别是看到最后,蓓姬临死前对克拉斯特说“请帮我解下红舞鞋”,觉得莱蒙托夫简直是个棒打鸳鸯的恶魔。

然而二十年后正式看完电影全剧,我的看法却是,蓓姬死的责任在于她自己,更在于她的丈夫。莱蒙托夫最大的错误是他选错了培养对象,感情脆弱如蓓姬者,虽有舞蹈天赋,但却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不能升华到他所追求的完美艺术境界。

我并不是个主张艺术与爱情不能兼得的人,但是在我看来,蓓姬这样的演员,的确如莱蒙托夫所说是只有一个生命的,或爱情,或舞蹈。

莱蒙托夫挑中她成为剧团的主角,并着力培养她,除了蓓姬的舞技,同时也是因为她的那种“live for dance”的执着。

虽然包括剧团中的许多人,对莱蒙托夫的那种“男女调情只会影响艺术表现”的信念不以为然,但我认为他是对的。作为一个爱情悲剧,克拉斯特与蓓姬的感情可谓感人,可是因为沉醉于幸福的爱情,心情愉快地在情人边指挥乐队边抛飞吻的情况下跳《天鹅湖》的伤感离别,不管克拉斯特多有灵气,不管蓓姬跳得有多认真,能说不是一种对艺术的亵渎吗?

《红菱艳》诉说的是一种矛盾,一种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在我看来,这种矛盾的存在,根源在于蓓姬本人的弱点。

我之所以认为蓓姬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是觉得她并不象自己所说的“live for dance”,而是“live for love”。蓓姬是个为感情而生的女人,加上遇人不淑,所以最适合她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舞台,而是那个作曲家的怀抱。我一直想,为了一个实际上相当自私的人那么轻易就离开剧团,说明蓓姬并不真的爱她的事业,至少如果我是她,是不会那么轻松就做出离开决定的。当蓓姬最后要求克拉斯特解下她脚上的红舞鞋时,事实上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芭蕾演员以来所付出努力的否定。

当克拉斯特赶到后台要求蓓姬不演出而随他离开时,对莱蒙托夫吼道:

“你是在嫉妒!”

而莱蒙托夫则愤怒的回答:

“是的,我是在嫉妒,而你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我想,莱蒙托夫是在为一个有可能成为舞蹈家而被感情所碍的演员所惋惜,只可惜,虽然他追求完美的艺术,也了解蓓姬的潜质,但却高估了蓓姬的理性。

重看《红菱艳》,我不再认为是他扼杀了天才,特别在最后看到莱蒙托夫含泪宣布在没有女主角的情况下继续演出《红舞鞋》时,为他感到遗憾。莱蒙托夫追求的那种完美艺术境界是蓓姬没有办法达到的,最后那场没有主角的芭蕾舞剧,在我眼里与其说是剧团的同伴对蓓姬的悼念,不如说是对莱蒙托夫所追求的那种完美境界的哀悼。

好舞者不难寻,好舞者升华为艺术家却不是人人可做的,蓓姬败给了自己,当她要求解下红舞鞋时,连好舞者都不是,仅仅只是个普通女人罢了。

影片中我最不齿的便是那个被称为作曲家的克拉斯特,他固然有才华,然而我始终不认为他是个敬业者。

虽然克拉斯特写出了《红舞鞋》,但是始终把给舞剧写音乐看做是二流事业。

他并不尊重艺术,虽然从事指挥,但在指挥的过程中却心不在焉的向情人抛飞吻,他并不尊重舞台,为了不让蓓姬在自己讨厌的莱蒙托夫剧团跳舞,把现场直播的作品公演晾在一边,把观众和听众抛在脑后只为赶在蓓姬上舞台前把她带走。

蓓姬对于他是灵感的来源,但更象一种私有财产,至于蓓姬是不是半夜里起来捧着芭蕾舞鞋发呆他并不在意,所以他才会不理睬蓓姬至少演完一场的要求,残忍的要求她必须在舞台和丈夫之间作出选择。

克拉斯特对蓓姬的感情是真心的,然而他的狭隘才是让蓓姬跳楼而死罪魁祸首。

看完《红菱艳》,在沉醉于芭蕾艺术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一种遗憾,一种对影片中从头至尾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的艺术精神的遗憾。

爱情和事业,艺术和生活,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存在,可是,在不能同时拥有的时候,人们应该选择哪一边才是正确的呢?

《红菱艳》给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答案,至少我,认为是不值得的答案

文传系 谭畅(080111038)

2009年5月20日

第四篇:《红菱艳》影评

《红菱艳》影评

一门艺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那些毫无艺术修养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对于看过《红菱艳》的观众来说,这一句话能体味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紧密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在这一部极具英国贵族气息的歌舞片里,一方面它向它的观众展示了演员高超演技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与富有表现张力的芭蕾曼妙舞姿,足以让人为之痴狂;另一方面它又毫不留情的将艺术所特有的那种执着的残酷充分的暴露出来,让人目瞪口呆。

《红菱艳》是以戏中套戏的手法来演绎故事情节的。其中戏中戏为现代芭蕾舞剧《红舞鞋》,源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说的是居心叵测的小丑向爱跳舞的女孩出售了一双具有神奇魔力的红舞鞋,让女孩在舞会上享尽了快乐,忘乎所以;一个个舞伴争先恐后的与她同舞,一个个舞者被她比了下去;但跳舞不应该是这个女孩生命中的一切,她还有亲人家庭和其他的有意义的东西。然而当她疲倦了要结束舞会返回家里的时候,可恶的小丑念起了要命的魔咒催动红舞鞋,活生生的将女孩从她的亲人身边拉开,让她身不由主的继续跳下去;表面上女孩依然风光无限,穿过了河流,跳过了峡谷;但在灵魂上,她已经死了,跳舞变成了煎熬,舞伴化为了妖魔,所有的这一切对她毫无意义,她最需要的是停下来休息一下,最后只有到肉体死亡的那一刻她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小丑收回了红舞鞋,又耐心的等待着他的下一个主顾。

那么他的下一个主顾会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饰演《红舞鞋》的女主角蓓姬。她曾经是那么的热爱芭蕾舞蹈,甚至用“为什么活着”来回答剧团经理莱蒙托夫的“为什么跳舞”这个问题,从而得到了后者的赏识。莱蒙托夫力排众议,让蓓姬跳新戏《红舞鞋》的女主角。他看好蓓姬,栽培蓓姬,鼓励蓓姬;他向蓓姬描绘了世界著名大舞蹈家的美好前景。但他的鼓励恰恰就象是那小丑的魔咒一样,既给蓓姬带来了快乐了也给蓓姬带来了灾难。新剧《红舞鞋》获得了成功,一夜之间,蓓姬成名了;从此她在舞台上一帆风顺,通向大舞蹈家的道路一片光明。可芭蕾也不是蓓姬生命中的一切,她也需要有舞蹈以外的其它生活,她恋爱了。这对莱蒙托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一向视爱情为芭蕾的天敌,尤其是他在看到爱情影响了蓓姬艺术生涯之后。他坚决地赶走蓓姬的恋人作曲家斯拉斯特,连蓓姬跟着离开也在所不惜,他要的是一个心无旁骛的艺术献身者,而不是普通的芭蕾舞演员。蓓姬人虽然离开了剧团,但她的灵魂仍深陷于那个著名大舞蹈家梦想之中,仍想着重返舞台。莱蒙托夫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重跳《红舞鞋》。在蓓姬即将重新登台之际,她陷入了一场严重对立的冲突,一边是放弃了自己工作赶来的爱人的劝说,一边是如同会魔咒的小丑那般的莱蒙托夫给的梦想,她崩溃了;《红舞鞋》里那可怜女孩的结局强烈的暗示着她,她也选择了用肉体死亡的办法来获得解脱。

在这部影片里,艺术如神一般享受着崇高的礼遇,它影响剧中各个角色,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因此给全片定下深沉严肃的基调。这跟同一时期引入国内的好莱钨歌舞大片《出水芙蓉》那种轻松幽默风趣的风格完全相反。

《红舞鞋》是艺术在全剧中最辉煌的顶点。这出在电影里以舞台形式演出的现代芭蕾舞

剧并不拘泥于舞台,它大量借助电影的特技,蒙态奇镜头„„等等许多电影特有的镜头语言来丰富芭蕾的表现力;快速转化的时空与各有不同鲜明色彩布局的舞台背景衬托出女孩内心世界的变化;舞蹈的动作编排形象生动,生活化,又不失芭蕾原有的韵味;许多段落堪称现代芭蕾的经典。

艺术在剧中的代言人和守护者是剧团经理莱蒙托夫。他是一个受万人敬仰的艺术家,经营着一家相当成功的芭蕾舞剧团;他剧团排演的节目可以让观众们痴狂;他可以用高贵的傲慢来对待有钱有势却不懂艺术的伯爵夫人,以维护艺术的尊严;他发现并重用了年青的蓓姬和斯拉斯特,成就了一出的经典巴蕾舞剧《红舞鞋》„„。

然而也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令观众们获得极大享受的艺术神品,在帷幕之后是怎么样造就而成的。莱蒙托夫本人无限热爱艺术,将芭蕾当成是一种信仰,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这个上帝。他由此孤独,在众人眼里,他既是领袖又是令人无法接近的“大忙人”。剧团的刘博夫开生日派对,全剧团的其他人都请过了,而对莱蒙托夫却连一声都没吱。这种生活对于莱蒙托夫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也许还是一种幸福;但当他依照着他自己的这个面目来塑造蓓姬之际,却正是蓓姬开始走向死亡之时。莱蒙托夫影响控制蓓姬的手段和小丑的一模一样——抓住爱跳舞女孩的爱好,夸张地放大她的这一爱好。他帮助蓓嫉在艺术上获得成功,他为蓓姬铺平了一条通向著名大舞蹈家的。他所作的这一切深刻地影响着蓓姬,也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蓓姬既热爱舞蹈也追求爱情,但她凭着个人情绪来处理二者关系。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她可以在舞台表演时分心与恋人眉来眼去,可以在恋人被剧团赶走时毅然跟随离开。但爱情的风头过了,舞蹈的梦想又会悄悄爬上她的心头。当爱情与舞蹈势不两立非要她作出最后决断的时候,她选择的是自杀。

蓓姬自杀身亡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她的死意义何在或者说那双红舞鞋到低是是一种罪恶还是一种值得敬仰提倡的献身精神?艺术这个上帝借莱蒙托夫让缺失女主角的《红舞鞋》继续演出的举动来晓喻它的子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刚刚损失的是一位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但事实是这样的吗?蓓姬并不是为了艺术献身累死在舞台上的,而是作为一名“逃兵”逃避艺术的逃兵而选择自杀的。单为人妻,她也许会是幸福的过完这一生;专心艺术,她有可能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舞蹈家。可最后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悲剧。是非对错就如同这人生一样,很难说得清楚。

第五篇:电影 红高粱 观后感

电影 红高粱 观后感

09环艺1班学号;0912020120孙星星《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下载电影《红菱艳》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红菱艳》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是一个有些神话意味的传说,影片以我的叙述,拉开了一段“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传奇。“我奶奶”在19岁的时候,受父亲之命被迫嫁给了十八里坡开......

    电影《红气球》观后感

    电影《红气球》观后感初次看《红气球》这部小电影,最令我动容的,除了那个小精灵一般的红气球,还有整部电影里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背景音乐。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儿时的一部经......

    电影【红孩子】观后感

    电影《红孩子》观后感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红孩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苏保、......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那一抹火红的印记————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得不说,张艺谋的电影总是那么质朴、纯粹,总是有着简单不拖沓的剧情,不浮华,亦不庄重,透着一股淡淡的岁月的味道,沉淀着岁月的香味,历......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14080310016宋一龙 1988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前夕,在联邦德国召开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该电影节最高奖项—......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得不说,张艺谋的电影总是那么质朴、纯粹,总是有着简单不拖沓的剧情,不浮华,亦不庄重,透着一股淡淡的岁月的味道,沉淀着岁月的香味,历......

    心理研究电影《艳贼》 观后感

    电影《艳贼》观后感故事是以一个年轻貌美的女职员偷走公款的案件为开端的。这个化名为瑞安·海伦的女人有着高超的盗窃技术,藏匿、易容,隐姓埋名。她的上司史朝特先生愤怒地向......

    电影南平红荔观后感

    一名教育工作者观看《南平红荔》观后感 3月28日下午单位统一组织到报告厅观看电影《南平红荔》,电 影从开始到结束会场非常安静,有不少同志在观看过程中不停的掉眼泪,作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