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

第一篇: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

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环境:1

2.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29

3.正反馈:59

4.负反馈:60

5.地域分异:66

6.纬度地带性:70

7.经度省性:71

8.省性分异:75

9.综合自然区划:99

10.双列系统:109

11.景观:125

12.土地:144

填空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三个性: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

6.节律性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7.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8.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异、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外形格局

9.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10.区域性分异:区域性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

11.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决定了不同地貌不为环境的差别。

12.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域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13.综合自然地理学传统的三大内容: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位、土地科学

14.地带性区划单位一般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亚地带的等级系统

15.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简答

1.地域分异的尺度:67

2.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异同:78

3.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82

4.自然区划的原则:100

5.双列系统相叠置的联系单位序列:115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35

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38

8.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47

9.土地类型学包括了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分等三个内容,他们的差别与联系:151

论述

1.中国三大区的特征 113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七章)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1)基本原则:以形态相似性为主(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魏泰克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二、环境及相关概念、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在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一定影响的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三、光与生物、生理有效辐射:可被植物吸收的光(红、橙—叶绿素,蓝、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不同光质的作用:红光—糖的合成,蓝光—蛋白质的合成,强烈的紫外光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导致高山植物茎节短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导致花朵艳丽。、光强与植物动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

4、光周期现象与植物: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成三类:长、短日照性植物和中间日照性植物。

四、温度与生物、极端温度对植物伤害:(1)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调,破坏水分平衡,灼伤植物体等(2)冷害、冻害、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高温:形态—外表结构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2)对低温: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

3、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低温:形态—贝格曼定律(体大保温、体小散热)、阿伦定律(寒带哺乳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变小,减少散热);生理—增加产热量,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温度;行为—冬眠、迁移(2)对高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行为—夏眠、迁移

五、水与生物、水分状况与生命活动:(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4)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5)通过蒸发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代谢有重要意义、与水分数量相关的植物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

六、空气与生物、空气的化学成分对生物的影响:CO2、O2、污染气体(硫化物、氟化物等)2、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机理:(1)吸收污染物(2)减尘:表面黏液、绒毛等吸尘(3)杀菌(4)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2、空气的运动(风)对植物的影响:积极:(1)旗形树冠(迎风面失水过多)

(2)强风导致风倒和风折(3)传播种子(4)补充CO2不足(5)降低叶温

(6)传播花粉;消极:焚风—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作用,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七、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不同物种,为自

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带来不利。、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捕食作用:(1)概念: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

象。(2)生态学意义:并不总是有害的,一方面捕食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力量淘汰了有病、衰老或其他方面不理想的被捕食者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者种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种群间和生物与环境负荷间的平衡。、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1)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

彼此从对方收益,但它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1)概念: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类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3)相对性:环境条件经常变化,使得原来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征变得不适应了;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改变本身原来的某些适应的特征。

第三节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种群

种群:(1)概念: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十、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2、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

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十一、种群的种类组成、决定群落种类组成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

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越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生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

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

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十二、群落外貌、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2、生活型(生长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

十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1)垂直(成层性):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性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2)水平(镶嵌性):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单元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群落中,这就是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十四、群落内环境

群落的环境效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高湿度等

十五、群落动态、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的现象。、群落的演替:(1)概念:指在同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依次

代替的过程(2)原因:环境变化;生物繁殖与迁移;群落成员各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新亚、变种出现不断分化;人类活动(3)类型:按发生基质分:原生演替(裸地上)、次生演替(破坏后);按演替方向分:顺序演替、逆行演替(被迫倒退)(4)系列: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5)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作演替顶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十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3)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十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

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的流通系列。(2)类型:捕食(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网:(1)概念: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

流通网络,即食物网(2)生态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一般来说,生态子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营养剂:(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食

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乘坐一个营养级。(2)数目: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位置越高,属于这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可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生物的生存。、生物的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主机富集的现象。

十八、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通过各级营养级时能量损失的原因:天然群落的光合作用只利用有效

光能的1~2%,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一定数量不被摄食,消费者不能全部消化吸收食物所含的能量,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必须呼吸以维持生存,在食物链中也存在能量损耗及其他浪费现象。、生态效率: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利用前一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3、生态金字塔: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意义:维持生态系统除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有各种

化学元素。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能量必须固定和储存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散失。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2)类型(据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N、O、CO2等)、沉积型循环(P、S、I、K、Mg、Fe等)

十九、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系统平衡。(2)维持机制(调节、反馈机制):正反馈:抑制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稳定状态;负反馈:加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十、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据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分析)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

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主要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变化;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十二、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

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调控途径:(1)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提高系统和经济的生态效益(2)建立协调共生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和完善城市集体的协调公升能力(3)应在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客服管理决策中的短期性、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城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三、生物多样性、概念: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植、微)物种及其遗传和生态

系统复杂性的总称。、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选择价值、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1)种类多(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保护方式:(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

第三篇:综合自然地理

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的准则,是选取区划标志、指标,采用区划方法,以及建立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的准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是一切区域的本质属性,在自然区划中,必须阐明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统一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即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统称为发生学原则。

1.区域共轭性: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区域,区域共轭性是一切自然区域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唯一性、地域上的不可分割性。

1.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在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查明区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各个方面,用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应当遵循的综合性原则。

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

一、古地理方法

1、基本思路:在自然区划工作中,运用古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去查明区域分异的历史过程,揭示地表区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区域的发生统一性,是贯彻自然区域发生学原则的主要方法。

二、部门区划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

1、部门区划叠置法

(1)基本思路:主要是利用部门自然区划的成果,直接将部门区划图(如气候区划图、地质地貌区划图、土壤区划图以及植被区划图等)相互重叠和对比分析,进行分区划界。

三、主导标志法

1、基本思路:就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种能够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和指标作为分区划界的客观依据,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的基本方法。

四、地域聚类法

1、基本思路

地域聚类法:就是在土地类型制图或景观类型制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聚类分析,把具有发生学联系和共轭关系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或景观类型单位合并为一定的自然区域,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和地域共轭性原则的一种区划方法。

五、自然区划工作程序

1、两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进行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在大的地域单位内逐级揭示其内在差异性,先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自下而上进行自然区划,就是运用地域聚类方法,去编制自然区划方案。

一、热力分异与纬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地表自然景观和它的各个组成要素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个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性就称为纬度地带性。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

2耗散结构: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还是地理的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

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3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被逐级输送,而是按照一定的转化效率,沿着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上逐级明显下降,这个转化效率就称为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生态效率平均约为10%。

4、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以及它的整个景观,按地理坐标所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5水平地带: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综合体,不仅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以代表自然地理环境水平地带性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

6土地分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土地单元的类型划分,即根据各个土地单元发生过程和现代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组,使同组的土地单元尽量相似,不同组的土地单元差异明显,从而概括出各种土地类型。7土地评价:是针对具体服务目的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包括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8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生理适应能力,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10负熵:就是对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表示对熵的抵消。

1944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首先提出负熵,认为生命有机体如果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状态,就是死亡。11省性分异:存在于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即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称为省性分异。

2、形成机制

①地表的热量来源:地表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地表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决定于太阳辐射强度、日地距离、太阳光线对该地区的入射角、以及太阳光经过大气圈时所发生的变化等。

由于地表太阳辐射分布随纬度变化,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热力差异,并导致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和过程、以及整个自然景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②地表的热量分布: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沿纬度呈带状分布决定于行星-宇宙因素,地带性主要表现在地球的自然表面,主要决定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态和运动。

3、基本格局(环境效应):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出五个天文地理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划分五带的具体标志:有无直射的太阳光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1)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特点: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带幅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所取代。表现——热量带(自然带):赤道带、热带、(边缘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带)。

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2)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海洋的地带性分异表现在大洋表层的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即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二、海陆分异与经度(干湿度)地带性

1、经度地带性:在大陆上,当人们从沿海走向内陆,就会感觉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干湿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景观沿经度方向发生显著的有规律的变化,这个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性就称为经度地带性或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

2、形成机制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3、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4)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环状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

第四篇: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2010年研究生学术沙龙之四

主题: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主讲人:徐松青(福建柘荣生态县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谢泽峰(闽台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研究)

赵帅(基于区域系统理论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朱子明(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浅谈)张锐(合肥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时间: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邵逸夫楼304会议室

主办:地理科学学学院研究生两委

欢迎师生参加!

第五篇:综合自然地理总结

综合自然地理总结

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习技能得到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回归大自然,体会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践,锻炼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首先,我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和保护,会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技能。其次,观察每一个实习点的自然状况,有疑问马上和同学讨论,主动找老师帮忙,解决疑惑,不但丰富了知识还加强了师生情感和同学间的凝聚力。再次,我们对构造运动、褶皱、背向斜、风化、化石、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地貌、河床地貌、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地理分布、土壤调研、水文物理特性、河流污染及治理、峡谷地貌、植被分布、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形图使用及气候气象相关运动、作用、现象、地貌等有了更加深层的认识,尤其是喀斯特地貌中的钙华、峰林、峰丛、波痕、溶洞、峡谷、刃脊、孤峰等的认识以及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区别有了深入的理解,为我们以后的学习、科研、管理工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这次野外实习不断巩固了我们的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知识,还提高了野外综合素质,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我们野外实际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并学会了许多也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从中得到更加充分地领会。

我们在获得众多的收获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带的地质罗盘过少,准备的资料过少,在某些风景区个别同学注重拍照纪念忽略了对自然本身的观察、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以后的野外实习中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吸取经验,克服不足,力求全面。最后,感谢老师们的指导,辛苦讲解。

下载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课 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庞有智老师 班 级 2009级2班 姓 名 祁 秀 珍 学 号 20091541008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综合自......

    广安市高中数学期末考试内容

    广安市高中数学期末考试内容(2013年广安中学讨论结果) 高一: 上期:数学1(必修)的全部内容与数学4(必修)第一章(三角函数)与第二章(平面向量)。 下期:数学4(必修)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

    产业组织学期末考试内容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卡特尔:在任何市场中,企业都有协调它们的生产和定价行为的动机,通过限制市场产出和抬高市场价格来增加共同的利润和个体的利润。公开协调定价和产出行为的......

    地理科学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共5篇)

    地理科学学院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我院2014届毕业生有地理科学专业2个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1个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2个班,共计122个学生。为了做好2014届毕业......

    2010地理《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执行计划书(合集)

    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计划书 一 目的和要求: 根据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就餐安排炒菜组:邓老师 李豪杰 吴敏 李帅华 侯发平陆美美 唐开元 高康李超曾慧 切菜组:周佳俐 邓泉 杨 晴 王玉萍 郎欢 庄榆佳 胡春辉 饺子组:穆京宝 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