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
桂林
桂林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条件及后期的形态特征。
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2.形成条件 ⑴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
⑵岩石透水性
⑶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 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4.喀斯特地貌
⑴.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石芽与溶沟,孤峰、峰林和峰丛。值得说明的是: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在桂林地区,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此外,在去到漓江游览时,知道了漓江的形成,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
【实习感言】 这次实习,收获颇多,累并快乐着。在庐山上,最累的时候也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所谓美景皆在 少人处。这次实习,既看到了桂林的山水美,也陶醉在庐山的秀美中,流连忘返在避暑胜 地上。在桂林阳朔,乘船游漓江,看到了平原上的座座孤峰;远距离观看月亮山,体验手 捞月亮的奇妙;观赏了聚龙潭地下溶洞,感受地形溶洞的奇特之处;游览木龙湖景区、古 东瀑布,感受桂林的自然魅力;夜游步行街,感悟桂林的独特风情。使我对桂林又多了一 份了解。在古东瀑布时,走过了高险的的吊桥,听到导游唱山歌,更陶醉在这个民族中。实习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是此次实习的最大收获。接触才能更 好的认识,不到自然中就是纸上谈兵,这点在我们的实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庐山的 实习中,许多课本上讲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了呈现,给了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在地形地 貌方面:我们看到向斜背斜,看到了背斜因受力而发生的变形,同时也看到了岩层面与断 层面,还有岩石上的层理结构,这些都是在我们布行去石门涧的路上所看到的,另外也学 会了岩层倾向倾角的测定。在庐山的许多景点如:芦林湖,飞来石,看到了第四纪冰川的 遗迹,虽然这些还有待考证,但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而在植物方面:看到了人工林 的特征:树种单一,树下植物种类少,容易水土流失;同时在植物园也看多了丰富多样的 植物种类,认识了一种有趣的痒痒树:只要你在树干上帮她挠痒痒的话,他的枝干就会摆 动;另外,我们还看多了许多松树,柏树还有杉树,也了解了三种树的区分;最重要的是 在野外看到了针阔叶林的混交形成的景观。在土壤方面:看到了庐山的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同时也在大月山看到了网状红土和草甸土这两种非地带性的土壤,这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分布较少,散布在地带性的土壤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带性土 壤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其他地带的土壤,比如在海拔 900 多米本应是黄棕壤分布的地方却 看到了红壤,其具体成因还有待实验室化验分析,突然发现土壤原来也这么有趣。在岩石 方面:我们看到了石英砂岩,流纹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野外亲眼所见的。实习中,游览了许多景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也是此次实习的收获之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庐山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三叠泉。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这句话 早已家喻户晓。这次考察,很庆幸我看到了三叠泉的美景。走的三叠泉的底部,早已疲敝 不堪,但美景
在前,所有的疲敝都消失了,大家都纷纷下水去感受瀑布的清凉,当然我也 不例外,有些同学还玩了游船。看美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句话在这几天的行程中得到 了最好的验证。由于大部分景点我们都是步行去的,所以走了好多的山路,我是体能不足 得很厉害的,虽然在出发前进行了一些锻炼,但也常常会感觉到体力不支,很是疲惫。尽 管这样,我依旧走在队伍的前头,不拖队伍的后腿,这样一路走下来,虽然在下山之前我 几乎是不能动得状态,但我明显感觉我的意志、体能、肺活量都在增长。虽然在实习中收获很多,虽然体能经常会不足,但我很自豪没有错过任何美景。没 有经历去年 11 的师兄师姐经历的因为好多地方在修整所以没能看到他的美。如琴湖修得 七七八八了,博物馆我们也进了,芦林湖我也享受过他的安静,见到它清澈的底部了。如 果硬要找一点遗憾的话,应该是我们没有时间在牯岭街逗留,没真正地领略山上最繁华的 生活方式吧。总之,这次实习,给了我们一个体验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让我们做到了理论与 实践的统一,给了我们一份美好的回忆,美好的念想。作为一个粤西人,此行算是我人生 中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山,走进到山里面去,此生难忘。
第二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就餐安排
炒菜组:邓老师 李豪杰 吴敏 李帅华 侯发平陆美美 唐开元 高康李超曾慧
切菜组:周佳俐 邓泉 杨 晴 王玉萍 郎欢 庄榆佳 胡春辉
饺子组:穆京宝 傅慧忠 程春华 洪琳琳许宽孟新荷 蒋浩 廖海 明赵烨高雅周霞 周嘉
洗菜组烧火组:张双龙 雷国强 唐国辉 张智途 余伦光 龙海波 全从儒 戴如娇 陆银梅 彭静宁
摄影组:昌丹
布置组:黄敬云 黄祎袆 宋泽艳 廖海明 蒋浩
买菜组:孟新荷 高康 庄榆佳 洪琳琳 黄祎袆 宋泽艳 廖海明 黄敬云 昌丹 张睿宸
第三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习内容
20xx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20xx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近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近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习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习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2.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4.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5.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6.野外实习报告
7.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例
8.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文
第四篇: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
目
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1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1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1 第二章 新宁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新宁县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垩系红色岩层的沉积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珍稀生物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8 第一节 区域概况..................................................8
一、地质地貌....................................................8
二、气候.......................................................15
三、水系.......................................................15
四、土壤:.....................................................16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17
一、牛塘界.....................................................17
二、胡家垌.....................................................20
三、公平.......................................................20
四、反虹管:...................................................22
五、螺狮山.....................................................24
六、漓江.......................................................27
七、永福.......................................................30
八、杨堤.......................................................33
九、古东.......................................................35
十、白竹境.....................................................36
十一、大圩.....................................................37
十二、唐家湾...................................................41 第四章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第一节 庐山地质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的地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图2)................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庐山地质发育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庐山的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构造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山地夷平面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河谷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水系及其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庐山的气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庐山的土壤...............................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要土壤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庐山的植被................................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牯岭气象站-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莲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牯岭-西谷-锦绣谷-虎背岭-仙人洞-龙首崖.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牯岭-汉口峡-大月山-芦林盆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44
一、实习要求...................................................44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44 ii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实验室分析、测定、鉴定和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2、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等。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
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如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样品袋、标签、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以及饭具、饮水用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等生活用品。
4、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地形图是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具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视实习地区的范围大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定。范围大、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用比例尺大些的地图,反之则选比例小些的地图。
二、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确定原则是: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越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装着界线、山顶、谷底等;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湖岸等)。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遵义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
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自然现象;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三、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1、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预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南北)线一致的为S—N90。
2、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如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3、使用罗盘进行定向与定位
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2)将罗盘保持水平;(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二者可以换算。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取得数据后作图: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4、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
四、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以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 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标本类型、编号;采集层位及位置;采集地点;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集人。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五、专题地图的使用
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也 5 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淮南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等等。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1、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2、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将所测岩层产状用符号标示于图上。
六、室内整理
返回驻地当天,指导学生将当日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和测量数据以及有关的实习记录,按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分组分类整理并保存好。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整个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及有用数据整理并以专业思维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提取有用数据以便进行实习报告的撰写。
七、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最后,每个人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将本次实习情况及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全面、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实习报告的编写方式、内容如下:
(1)实习概况 内容包括:
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实习区及地质、地理概况。
(2)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在野外记录了大量的各种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后,可分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桂林地层和地貌;各种地质作用等专题。每个专题中又有不同类型的内容。编写过程中可在以上专题中任选一项内容,但在“地质作用”专题中,构造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少的。编写过程中,应有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变化规律等。
(3)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野外实习中的表现;野外原始记录;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每个人应提交的作业是:野外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 :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
1、前寒武系(An∈):包括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为浅变质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2、寒武系(∈):主要为海相碎屑岩,间夹少量碳酸盐岩。由于区域变质的影响,岩石受轻度变质,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厚度巨大,达数千米。
3、奥陶系(O):为海相碎屑岩,底部见碳酸盐岩,页岩中产笔石及腕足类,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超过千米。
4、志留系(S):为海相碎屑岩,零星分布于北部。
5、下泥盆统(D 1):分布于南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产鱼类、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局部夹鲕状赤铁矿层。分上下二组,厚度 500-1000m。
6、中泥盆统(D 2):区内广泛分布,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 2 x),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500m。上部称东岗龄组(D 2 d),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m。
7、上泥盆统(D 3):区内分布极大,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 3 g)及上部融县组(D 3 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 200m ;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 400m。
(2)深水型(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 3 l)及上部三里组(D 3 s);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 400m。
8、下石炭统(C 1):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 1 y)及上部大塘(C 1 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M。(2)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m。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m。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9、中、上石炭统(C 2+3):全为白云岩,产蜓类化石;分布于区外。
10、二迭系(P):分布于区外。以灰岩、硅质岩及含锰为特征。
11、三迭系(T):分布于区外。为桂北地区最晚的海相地层,以页岩、灰岩为主。
12、侏罗系(J):分布于区外。为陆相地层,以砂页岩夹煤层为特征。
13、白垩系(K):零星分布区内西南及北部边缘。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m。
14、第四系(Q):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
(1)更新统(Q p):冲积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 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阶地,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大于 16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粘土及粘土;厚度 5-15m。洞穴堆积: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粘土、含砾亚粘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厚度 1-5m。
(2)全新统(Q h):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淮、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炭层。厚度 3-7m。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孤形构造亚带。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统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 9 积,降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孤形构造是在早期桂林——柳洲北东向拗陷的基础上(即基底岩系经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拗陷区,而后接受上古生界盖层沉积)经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褶皱,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而引起自东而西的水平挤压力,在使盖层沉海洋山凸起两侧斜坡面向西滑动过程中,因受区域上南北向大瑶山复背斜和桂林北降起的制约和受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及架桥岭凸起的阻挡至使盖层产生差异滑动而形成弧顶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由上所述,并从弧形构造东西两侧皆与南北构造带过渡,说明弧形构造是在其特定边界条件下,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变种。
弧形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全洲绍水,南到平乐青龙,西达永福罗锦一带,东抵恭城栗木以西,约相当于东径110°57’——110°53’,北纬24°30’——25°50’,南北长150公里,宽70余公里,北翼展布于长安灵川境内,自北而南宽45—60公里,故其总体为一北窄南宽的状形态,其原因是弧形构造的北西侧与新华夏委灵川断裂带呈斜接复合受其桥压所致,弧位于临桂睦洞至灵川南圩一带,约为北纬25°03’—25°08’,位置适中,故总体而言,两翼仍基本对称。
组成弧形构造的主要成分主要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线状褶皱和递冲断裂,由于受基本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干扰,褶皱基线常现弯曲和起伏而呈鞍状,背斜和向斜相干大致平行排列。一般是背斜较为狭窄,向斜较宽缓,岩层倾角段为20°-30°,局部可见缓倾或陡倾岩层。其原因与所处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特征有关。如褶皱的轴部或厚层状大于一般较来缓为10°左右。而在翼部或近裂挤压带,中薄层状灰岩而倾角较陡,可达50°-70°或更陡,主要弧形褶皱自西而东有:
塘家湾——驾桥岭背斜,灵川——六塘向斜,黄山—— 田——大圩向斜,东山——阳溯背斜,高尚田——福利向斜,狮子山——马山背斜等,上述背斜中常见次级褶皱发育。
于褶皱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区内弧形压扭性断裂,沉褶皱轴部发生,连续性较好,除主干断裂外,常见有伴生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笥断裂与之垂直,主要断裂自西而东——南边山断裂带,雁山——高田断裂带,灵田——白沙断裂带,高洲断裂带,四所——降村断裂带。区域节理为北东60°和北西30°两组剪节理及北西向张节理。据区域构造发展史资料,本区弧形构造发生以后,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期,还迭加有东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但就本区情况而言其强度规模均相对较弱,较少,有不足以对弧形构 10 造作很大破坏。以致毁其外貌,因而后期构造主要是干扰利用早期构造形迹,使之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断裂方面,褶皱改造则不明显。如弧形构造翼之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早期为顺时针扭动,后期受新华夏系断裂复合利用改造,反映为反时针方向扭动性质,而南北的北北西至北向早期弧形构造的压扭性断裂,因相继受后期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的大义山式张性断裂的作用、改造和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复合迭加,常使断裂后期表现为张扭性质,晚期则又反映压扭性特征,近弧顶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则因后其东西向构造的活动而使其具有张性的改造,晚期又受新华夏系的影响。
总之,区内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与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改变有关,它使构造复杂化,向有利或不利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发展。是控制岩溶,洞穴发生、发展因素之一。因而在分析本区地貌与岩溶洞穴发育特征时,值得注意研究。
(三)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北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 , 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乏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苗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2、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份变为绢云母,局部尚有变为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页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西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东期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角,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类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见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 11 南源洞岩体即普遍见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四)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值得指出的是,建筑用石材、砾石、砂、粘土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五)地貌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七星岩:位于花桥东面普陀山之中。
上泥盆统融县组的中上部,厚层块状碎屑灰岩,倾向西南,倾角5~15度,北西及东北两组高倾角裂隙特别发育,使岩层具有较好的次生渗透性,并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之下,形成七星岩这个绚丽多彩的洞穴系统。
(1)七星岩山体已洞穴化,其洞穴系统主要有:霞洞(游览进口),弹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省春岩,老虎岩,抽水洞及豆芽湾水洞口等23个洞口,洞穴呈层状分布,共有四层:上层相对高度(指洞底高出平原面)为35-40米以上,以普陀茶室洞穴为代表;中层,相对高度为25-30米,以游览廊道为代表,是典型的“地下沙道”型洞穴,其长度大于1300米,中层与下层洞穴一般不易区分,下层洞穴有以下特征:A、洞壁边槽发育,说的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2)从龙隐洞左壁张定叟等人的石刻上发现的石钟乳长1.6米,据考证石树是宋代的,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依此可以推算该石钟乳的生长速度为20厘米/ 12 百年。
2、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桃花江右岸的光阴山南侧,所在地层是上泥盆统融县组下部,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及残作微晶砂屑灰岩,质纯层厚,岩层向西北缓倾,倾角小于15度,北60~70度西及北30度东两组节理或断层十分发育,常形成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因此,岩溶发育强烈。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洞口绝对高程比七星岩高1-2米,洞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洞高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3、穿山洞
穿山洞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之东岸,是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山,穿山的洞穴以横向洞穴为主,自然洞穴有30个。除了横向洞穴之外,还有些筒状的竖向洞穴,共有7处,它们连接上、下层横向洞穴,并且底部多伸延到现今地下水位以下,其顶部多在枯水面以上35米范围内,即主要在这个高度发育的,不过大多数因有崩块,人工堆积物和粘土等充填而未能直接见到水面。
穿山的洞穴主要分布在山林四周,尤以西半部最为发育,这些不同高度的洞穴有一个共同特点属流入型。即古水流是从洞外往洞内流,古平原地面的水流主要来自山东方向,即水文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洞穴主要发育在枯水位高40米范围内,洞穴县有浅饱水带洞穴的特征,在洞穴空间形成后,由于洪水泛滥,从洞口和裂隙带入大量粘土物质,沉积于洞底,当洪水消退后有较多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在洞口附近堆积下来,并在距今3.6—3.3亿年左右形成了钙华板和大量化学沉积物。随后溶蚀作用和洞穴化仍然继续进行,部分粘土被冲刷流失形成吊石柱,在坍塌的粘土层之上,在距今7000-8000年期间内产生了后期的化学沉积作用,生成了洁白的石钟乳、石柱、石盾、石幔等产物,穿山岩中的鹅管、石枝等仍是最新的产物,还在继续发育。
4、甑皮岩
位于桂林市南郊大风山附近一座独山的西南山麓,独山的岩性为上泥盆地纪融县组灰岩,甑皮岩洞口西南方向,背风向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主洞内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片、螺蚌壳和其他动化石,并出土了三十余具人类骨骼化石,经炭14洼测定,贝壳和骨化石的年龄约为一万年左右,化石分散在堆积层内,堆积层主要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大小不一的角砾石,以及三层石灰华层,径碳14法测定,这三层石灰华层年龄从下至上,依次为6千6百年、4千年、3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认为,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原始文化。
5、优坡山还珠洞和象鼻山水月洞一样,是发育在江水面附近的侧洞,它们的形成主要是漓江水流的机械侵蚀为主,而且现在还在发育,洪水期还会受到江水的冲刷侵蚀,可以看到洞壁上正在受江水侧蚀的边槽,蚀余石柱——试剑石,沿着岩石层面侵蚀展布的涧底等。
6、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在桂林附近,漓江沙谷,峰丛一般发育在距漓江较远的山地,峰林位于距河床较近的山地边缘,而孤峰则稀疏地点缀在宽广的溶蚀盆地和岩溶平原之上(如桂林伏波山、独秀峰等)。
在葡萄乡附近的公路旁可看到一座孤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石柱。总有一天,这石柱会崩塌下来,由于石灰岩的垂直节理发育,山坡产生重力崩塌,14 许多峰林和孤峰的陡坡就是这样平行后退的。
7、尧山是桂林附近的最高峰,海拔909.3米,它是南北走向逆断层的上升盘,岩层为古老的泥盆系紫色砂岩,在地貌上,它与桂林冲积平原(下伏岩层为上石炭系黑色灰岩),形成一个明显坡折,由于尧山的花高达700多米,所以,在山麓广泛发育大片的洪积扇,这些洪积扇连成一片,形成山脚倾斜平原,但是由于后期坡面水流的破坏,使得平原支离破碎,部分冲沟的陡坡形成的剖面上,可以看出洪积物的内部结构,据地院的工作,认为从山脚至公路,洪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砾石粒经也逐渐变小。
8、江心洲和心滩
从灵川县三街以下,漓江属分汉河床,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和心滩,总的来看,本区漓江内的心滩和江心洲位置较为稳定,主支汉不像长江中下游的汉道那样频繁交潜变动,阳朔的金鳌洲和桂林的紫家洲,早在唐代或这以前就出现在诗文中,但至今变化不大,很可能是因为洲滩形成时的气候,水流状况和现今有所不同,今日之水已不可能挟运这类较粗的砂砾质流积物所造成,现今漓江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在比降、大小和形状方面见不到趋向性的变化。
9、岗地
星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大小,岗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上,低者相对高度为十余米,高者达40余米,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以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物。
二、气候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19℃年降水量从北西向南东递减。蒸发量侧反向变化。
降水量全年分配不均,四至七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2%,秋季霜少较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时有霜雪。
三、水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
一、牛塘界
路线:桂林工学院——大溶江——牛塘界钨矿——桂林工学院
目的:观察苗儿花岗岩岩体的岩性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认识小型钨矿及其岩石特征。
内容
(一):花岗岩岩性特征及其风化壳剖面(如下图): 位置:城岭林场340°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观察内容:
1、花岗岩风化壳剖面特征;
2、花岗岩岩性特征.描述:
一、在该点可见一人工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壳剖面总厚度约3米,从上至下可分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中土壤层的厚度约0.2米,呈黑褐色,较疏松,植物根系发育,强风化层的厚度约0.3米,呈黄褐色,岩石强烈风化呈土状,半风化层厚约1米,呈黄灰色,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呈白色高岭土,黑云母风化后呈褐红色铁质物;基岩为花岗岩,露出厚度>1.5米,岩石新鲜呈浅灰色(见上图,详述见二)。
二、花岗岩岩性特征:浅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正长石呈肉红色,自形较好,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大小不一,一般长4—5CM,宽约1—2CM,含量约30%;斜长石,呈灰白色,半自形,柱状,粒度0.8—1CM,含量15%—20%,石英,呈烟灰色,它形,油脂光泽,粒度0.8—1,含量15—20,黑云母,呈黑色,片状,含量10%,因部分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含量约20%—30%。由上述岩性特征可定名为斑状花岗岩。
内容
(二):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左): 位置:牛塘界钨矿大门口内。
观察内容: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见下图右)描述:
在该点可见苗儿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震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为细粒花岗岩,风化后呈褐色,近围岩处云英岩化强烈。围岩为震旦系浅变质砂岩,受岩体热接触变质后致密坚硬。岩体与围岩接触面不平整,沿接触面并有晚期石英脉侵入。图片为素描图中红色园所在位置。
内容
(三):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外接触带的白钨矿、金属硫化物的矿化现象。
位置:牛塘界钨矿坑口。
观察内容:观察坑口矿石堆中的钨矿石特征。描述:
矿石呈浅灰色,团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萤石及围岩角砾。
其中,白钨矿呈米黄色,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于石英脉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如下图左)
黄铁矿:稻草黄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与围岩中。(如下图右)
萤石:淡绿色,微透明,呈不规则的脉状分布于围岩中。(如下图)
思考:
1、风化壳剖面是如何分层的?
2、岩体与围岩各有何特征?
二、胡家垌
路线:桂林工学院——兴安——胡家桐——桂林工学院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定点、观察并描述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现象、测量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检查本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效果。内容:
1、对下石炭统大塘组下段岩性及海相化石进行观察描述;
2、对胡家垌奋箕湾背斜进行观察描述并绘制剖面图; 位置:兴安胡家垌奋箕湾。
观察内容:观察下石炭统大塘组,描述胡家垌背斜。
描述:(具体内容有同学们自己完成)
(1)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由西向东分下、中、上部描述)(2)胡家垌奋箕湾背斜(对核部、翼部地层及产状、轴面和枢纽产状分别加以描述,并绘制背斜剖面图)
3、测量地层和背斜产状。说明:该点为实习考试点
三、公平
路线:桂林工学院——灵川猫山——青狮潭水库——桂林工学院
目的:了解沉积铁矿的基本特征和产出条件及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现象。内容
(一):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石灰岩中的天生桥现象(见下图):
位置:九屋村SSE170°1km处山崖下。观察内容:石灰岩区的天生桥现象。描述: 该点为一北东向展布石灰岩孤峰地貌,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灰岩质地较纯,孤峰南东侧为一陡立山崖,崖高15-20m,崖长>100m,在崖脚下可见一天然拱形溶洞,洞高(距水面)约3-7m,洞宽8-20m,一条小溪由洞中流出沿山脚而过,状似一天然拱桥,乡民称“万年桥”。沿山崖下发育连 20 续的溶蚀边槽。
内容
(二):中泥盆统信都组上部的沉积赤铁矿。位置:青狮潭水库北西岸山腰公路边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信都组鲕状赤铁矿层 描述:
铁矿层产位于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上部,顶板和底板均为黄绿色砂岩、泥岩互层。矿层较平缓,产状107°∠18°,厚度>1m。矿石为块状或条带状构造,鲕状结构,矿石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呈鲕状,粒径1mm左右,黄铁矿多呈细脉状穿插于矿石中:脉石矿物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鲕绿泥石。
思考:
1、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是如何形成的?
2、本区中泥盆统的沉积铁矿是如何形成的?
四、反虹管:
路线:桂林工学院——潘家——反虹管——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观察河流的地质阶地作用及其主要产物;
2、观察下石统岩关组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内容
(一):河流的侧蚀作用、冲积物特征及河漫滩地貌; 位置:刘家村北渡口河漫滩上。
观察内容:
1、河流的侧蚀作用现象;
2、河漫滩地貌;
3、冲积物特征。
描述:
该点位于漓江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流动的转弯处,可见河流侧蚀地质作用现象。南岸为岩岸(侵蚀岸),河壁较陡,水深较大且流速较快:北岸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滩面较平坦,水深较浅且流速较慢。河漫滩宽20-30cm,由砾石和砂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脉石英、角岩及少量的硅质岩、灰岩,其中量最多的是砂岩。砾石的磨圆度好,分选性亦较好,由岸边至河床粒度由细变粗,岸边粒度多为6-7cm,近河床粒度多为10cm左右。砾石的扁平面多向河床方向倾斜。
本点向西望,河流分叉,见心滩,西北望见一、二级阶地。(见下两图)
内容
(二):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 位置:洲尾村北岸泻洪渠与漓江交汇处。观察内容:河谷阶地的二元结构。描述:
本点发育一个比较完整的阶地剖面。阶地由冲积物构成,属一级堆积阶地。剖面较平坦,阶地剖面高约3.5m,可见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上部为河漫滩相,厚0.5-1m,为细砂和粘土。下部为河床相,厚2.5-3cm,为砾石和粗砂。砾石磨圆度、分选性均较好,且由上到下粒度略增,一般大小为3-10cm。砾石扁平微向河床倾斜,局部呈叠瓦式排列。(如下图)
内容
(三):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位置:刘家村南岸渡口。
内容: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
2、构造现象;
3、学习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描述: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特征:为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其产状为:68°∠45°。
2、灰岩中有两组方解石脉发育,一组沿岩石层理发育,呈薄膜状,脉幅0.3-1m,其上可见擦痕和阶步。由擦痕和阶步特征可判断该处岩层曾发生逆向滑动。另一组为穿层陡倾斜脉体,呈雁行排列,单脉呈透镜状,产状以305°∠65°为主,脉幅0.2-0.5cm不等。
由陡倾斜方解石脉切穿顺层方解石脉的现象,可判断后者形成较早,前者形成较晚。
思考: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有何区别?
2、河流冲积物有何特征?
五、螺狮山
桂林工学院——灵川——螺狮山——桂林工学院
目的:认识上泥盆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褶皱现象。内容:观察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并绘制剖面图.位置:螺狮山牛头岭。
观察内容:观察螺狮山牛头岭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剖面。描述:
由洞向西沿剖面依次可见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
由西向东,构成一个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灰岩,两翼地层为三里组上段(D3s)扁豆灰岩,两翼产状169°∠13°,向斜核部地层为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西翼产状为117°∠35°,东翼产状335°∠32°。(如下图)24 其中:
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见右图)
扁豆状灰岩:灰-浅灰色,薄层状,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cm2。胶结物为泥质条纹,条纹呈褐黄色,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
条带状灰岩:灰-浅灰色,条带宽5-30cm,成分为泥晶质灰岩,胶结物亦为泥质条纹。
岩层产状:310°∠25°.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结构。图片所示位置近背斜核部,故岩层近于水平。(见下图)
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中厚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岩层产状:118°∠53°.(见下图)25
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灰黑色,页理发育。成分为粘土矿物。(如下图):
思考:
1、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各组段岩性特征有何不同?
2、如何鉴别褶皱的存在?
六、漓江
路线:桂林工学院——杨堤——兴坪——阳朔——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认识漓江岩岸的岩溶地貌;
2、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内容
(一):认识漓江岩岸的峰丛、峰林、孤峰岩溶地貌特征;
漓江山桂林至阳朔岩岸岩溶地貌发育,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桂林市区附近为孤峰平原:桂林市区以南至阳朔,逐渐变为峰丛和峰林。(见以下组图)
右图为奇峰镇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右图为九马画山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下图为阳朔高田一带峰林地貌:山峰林立,基座均不相连。
内容
(二):观察漓江岩岸多层洞穴特征;(见下图)
内容
(三):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漓江岩岸溶洞、地下河发育。图为冠岩地下河出口与漓江交汇处。溶洞内钟乳石多见。(见下图)
思考:
1、漓江岩岸溶发育有何规律?
2、多层洞穴是怎样形成的?
七、永福
目的:认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斜冲断层。
内容
(一):观察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位置:永福凤山西南半山腰。
观察内容: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如右图)描述:
该点可见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象。不整合面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之上为白垩系(K),岩层产状为:94º∠26º;不整合面之下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层产状:20º∠37º.白垩系(K):底部为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砾沙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硅质灰岩和燧石。砾石大小不一,砾径0.5—3cm最大的有10cm,尖棱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硅质。
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深灰色薄—中硅质灰岩。岩石致密较硬、性脆、层理清楚。灰岩中方解石脉较发育,较难风化,突出于风化面表面。
白垩系(K)与石炭系(C)不连续,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纪(J),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内容
(二):观察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位置:永福县城管镇凤山西侧半山腰。
观察内容:
1、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见右图)
描述:
1、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起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色薄—中厚层硅质灰岩,产状为175º∠20º。
2、斜冲断层: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断层面较平整,产状为: 70º∠26º,断面上具有明显的擦痕(侧状产状35º∠45ºN)和阶步。断层带宽30—40 cm。带内构造透镜体(见右图)、劈理和小褶皱(见下图)发育。两盘的岩层均有明显的牵引现象。
综合擦痕阶步(见下图)滑向、透镜体、霹雳排列形式、小褶皱轴面倾向、两盘底地牵引现象可知该断层为一斜冲断层(或逆—平移断层)。
断面上擦痕阶步
思考:
1、角度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
2、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八、杨堤
目的: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认识并描述短轴背斜和大型断层。内容
(一):观察短轴背斜及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
观察内容:
1、观察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2、观察短背斜。
描述:
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性特征: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见右图),细沙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2、可见一发育较好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浅灰色(风化后呈黄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理清晰。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夹层孔虫白云岩。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280º∠35º;91º∠25º。轴面向东倾斜,背斜轴向近于南北,北端向北倾伏,南端向南倾伏,核部长宽之比约为:6:1,故短轴斜歪背斜,背斜两翼的节理比较发育。由于核部砂岩较难风化,该背斜地表呈一馒头状小山包。
说明:地面大致为褶皱面。上覆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地层被风化剥蚀,残留下伏褶皱核部的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
内容
(二):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北侧山脚下。观察内容:由此点向北观察中上泥盆统地层剖面。描述: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东岗岭组白云岩和灰岩、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三里组扁豆灰岩。
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见图六):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沙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1)白云岩(见下图):深灰色,中厚层,岩石中含有大量双孔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化石内部构造不清楚,以被方解石交代。岩石风化面黑色,刀砍状,俗称“太婆脸”。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岩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上部泥晶灰岩(见下图):
泥晶灰岩,深灰色,薄—忠厚层状,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晶灰岩中夹少量硅质岩、硅质页岩。由上至下,硅质、泥质逐渐增多。
岩石产状:262º∠16º。
图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泥晶灰岩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硅质岩、硅质页岩(见下图):
硅质岩呈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含较多有竹节虫和牙形石化石。硅质页岩呈夹层或与硅质岩互层出现,易风化,风化后呈土状。
岩层产状:246º∠8º。
图
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硅质页岩
上泥盆统三里组(D3S)扁豆状灰岩(见右图):
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扁豆和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1×4 cm2.条纹具水平纹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0.2—0.5 cm,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有时可见黄铁矿颗粒。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微凹,条纹微凸。
岩层产状:233º∠22º。
内容
(三):观察白沙—寿崴断层。位置: 杨堤公路与桂阳公路交汇处附近观察内容:白沙-寿崴断层 描述:
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出露点。断层倾向西,倾角较陡,东盘为上泥盆统三里组(D3S)薄层泥晶灰岩,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厚层白云岩,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30cm。
断层证据有:
1、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2、两盘地层岩性、产状不一;
3、断层带岩层直立,且具牵引现象;
4、断层带具大量张性角砾,被不规则方解石脉胶结。角砾棱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几十厘米。
上图
白沙—寿崴断层通过处,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左上图
断层旁侧的劈理
左下图
断层带内岩层破碎,为方解石脉胶结
思考:
1、褶皱的基本几何要素有哪些?
2、中、上泥盆统各组段岩性各有何特征?
九、古东
目的:观察碳酸盐岩区的多级瀑布及其岩性特征。内容
(一):观察多级瀑布; 位置:大圩古东村南边山沟中。
观察内容:石灰岩区山区小溪及多级瀑布(见右图)。描述:
古东瀑布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碳酸盐岩中,瀑布总长500多米,呈多级瀑布出现,每一瀑布下均有一水潭相伴,故有“八瀑九潭”之称单个瀑布落差在4—5米左右,总落差达九十多米。
下图为古东瀑布最底级瀑布,其规模最大,瀑布宽约2.5米,斜高17米左右,落差约10米。
在瀑布跌水台阶表面有大量钙华沉积,是使瀑布逐渐长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思考:古东的多级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内容
(二):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岩性特征。
位置:小溪上游森林乐园。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岩性特征(见下图)。描述:
本组岩性主要为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岩层层理清晰。是溪水中大量溶解钙的重要来源。
山区上游主要为砂泥质岩石,受水面积较宽,地表植被发育,为瀑布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条件。
十、白竹境
目的:重点观察区域性大断层及其伴生构造,并绘制断裂构造剖面图。内容:观察奇峰镇—大埠逆断层及其旁侧的伴生构造。位置:白竹境水库北侧观音山南坡。
观察内容:奇峰镇—大埠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构造。描述:
从水库南岸向北看,大断层地貌上表现为陡壁和台阶状。断层倾向西,倾角较缓,断层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白云岩。下盘为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薄—中层状灰岩,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和大量的笛管珊瑚、贵州珊瑚等化石。中间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断层上盘岩层比较厚,主要表现为破碎,下盘岩层较薄,褶皱复杂,且多数褶皱不对称。其中较明显的一个为小型斜歪尖棱褶皱(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56º∠25º;285º∠41º)(见下图);
另一个为斜歪箱状褶皱(见下图)
根据断层面产状、多数牵引褶皱、上下盘地层新老关系可推断:断层导致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为一大型逆断层。
思考:
1、区域性断层与一般的断层有什么不同?
2、该断层上、下两盘伴生褶皱发育程度为何有所不同?
十一、大圩
目的: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和大塘组的地层岩性及其接触关系; 观察小型褶皱和层间构造现象。
内容
(一):观察地层整合接触现象并远观“牛轭湖”; 位置:大圩钓鱼山半山腰。
观察内容:
1、下石炭统大塘组和岩关组及其接触关系;
2、轭湖及峰丛地貌。
描述:
大塘组(C1d):位于山坡上部,地形较和缓,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与灰岩互层,灰岩呈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灰岩风化后显黄色,较疏松。多见珊瑚(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见下图组)
笛管珊瑚
贵州珊瑚化石
枝状层孔虫化石
长身贝化石
岩关组(C1Y)位于山坡下部地形较陡峻,主要为深灰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细晶结构,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化石稀少。风化面呈黑色,刀砍状。
大塘组与岩关组呈整合接触,接触面上产状为135º∠23º.该点西眺约500米处为黄沙河,在河流转弯处由于河水截弯取直作用形成一牛轭湖(如右图)和心滩。该点西面更远处见大
片峰丛地貌。(如右图)
内容
(二):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中的小型褶皱及劈理构造; 位置:袁家村南公路与小路交汇处。
观察内容:下石炭统岩关组层间构造现象(如下图)。
描述 :
本点岩关组(C1Y)为中厚层泥质灰岩与粉砂泥质岩互层。泥质灰岩相对较 硬,表现为层间小褶皱,粉砂质泥岩较软,表现为层间劈理。层间小褶皱东翼长,西翼短,轴面劈理发育,轴面向东陡倾。层间劈理与层面同向倾斜,层间劈理产状为91º∠63º,岩层产状为110°∠40º。层间褶皱和层间劈理均指示岩层顺层逆向滑动。
此外,还可见一些晚期褶皱发育。(见下图)内容
(三):观察直立倾伏背斜、理解轴面和枢纽产状。位置:袁家村沿河进约5000米南壁。观察内容:下石炭统的小褶皱现象。描述:
该点见一背斜构造。背斜的东翼较陡,产状为72º∠62º。西翼较缓,产状为272º∠50º。轴面向西陡倾,枢纽向北倾伏。褶皱转折端可见纵张裂隙为方解石脉充填。核部可见与大褶皱同型的次级小褶皱,其枢纽亦向北倾状。
由两翼及顺产状可将该背斜定名为直立倾状背斜。
思考:
1、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2、间褶皱与主褶皱有何不同?
十二、唐家湾
目的: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内容
(一):过程大型直立倾伏背斜; 位置: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
观察内容:大型直立倾伏褶皱。描述:
该点可见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植被发育,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和灰岩,表现为陡峭的石山地貌,东翼产状为260º∠35º西翼产状为110º∠28º。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内容
(二):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
位置:牛奶场小西山的南侧面山脚下。观察内容: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描述:
该点可见一断裂破碎带。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呈粉红色,角砾构造,块状构造,角砾呈深灰色,大小几厘米—几十厘米不等,棱角分明,杂乱分布,成分为灰岩,钙质、铁质、泥质以及不规则网脉状方解石胶结。(如右图)上述特征表明为张性构造角砾岩。
张性构造角砾岩
内容
(三):追踪地下暗河、盲谷及落水洞现象。位置:市委党校西边黄村西南600m 的小型盆地中。
观察内容:小型暗河的溶蚀现象及相关地貌。描述:
此处为以小型的峰林盆地,面积约0.6 Km2,四周被峰丛环绕,峰顶到盆地中心的高度约140—180m,盆地中部发育一条延伸方向NEW—SEE的地下河。自盆地中水泵房边进入地下开始,向南东方向约100 m的地段内时隐时现构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转为地上河的奇特地形。在最西端的出口处可见到随季节变动的水位,水位随季节变化,水温较稳定,常年在10—20°C之间变化。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可供饮用。
沿暗河可到小型天生桥和落水洞。暗河出露地表后的明流地段称为盲谷,盲谷中可见到很多
落水洞非原生的灰岩露头,产状各异,表明该盆地溶蚀坍塌时岩块杂乱堆积,致使灰岩产状多变。
思考:
1、张性角砾岩与压性角砾岩的区分标志是什么?
2、地下暗河及相伴的盲谷见、落水洞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
一、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一份有实际观察资料为依据的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题目:应体现实习的基本内容,前面要求冠以实习地区的名称。
2、前言:简述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本次实习目的和过程。
3、正文:包括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4、结论:全面概要地总结实习的主要成果,提出实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归纳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附图: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图,实习路线及实习观察点的分布图,实测剖面图,各类自然地理现象的素描图或照片。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
地理调查是沿路线进行,在各条路线上布有若干个观察点,通过在点上的观察、点的联结和比较完成该线的内容,线的联网就构成区域性概况,通过眼的实景观察、地形图及航片与实景对照、摄影、画景、远眺、推测、理论的应用、记录、画草图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景观察和分析研究。野外的考核有如下的内容:
1.地形图应用:在山顶和谷底的定位;高程判定;山顶和谷地形态判定;路线和观察点判定;填图。
2.海拔仪、地质罗盘、风向仪等仪器使用。
3.岩石类型和性态判定;构造类型和成因分析以及其与地貌的关系。4.土壤类型和性态。
5.植物(典型乔、灌、草)识别。
第五篇: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探矿者
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
3、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并判别。
5、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实习时间:2011年3月9日-----2011年3月1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庐山
实习路线:2011年3月9日:西谷--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
2011年3月10日:含鄱口---五老峰---植物园---芦林湖--博物馆
2011年3月11日:大月山水库--剪刀峡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庐山的土壤剖面;庐山的植被等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山体南北长约28km,东西宽约11km,是一座长轴型菱形断块山。古人命名过的山岭有171条,主要山峰有99座,主峰(汉阳峰)海拔标高1473.8m。庐山成层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但又比较特殊。陡崖与平台的位臵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山上的沟谷相对较为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地貌特征正是在冰川地貌的基础上,经后期流水强烈改造的结果。山体四周多陡崖、瀑布。山麓地带的峡谷大多呈陡壁型,山前到处是蛇曲状冰川终碛垅。总的看来,庐山的地貌特征,属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流水地貌三为一体的复合型地貌景观。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生物气候具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它在山地气候、地质构造、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以及自然景观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臵,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二、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臵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在五老峰第一峰,我们对五老峰岩石的岩性和产状进行测量,得结果如下:
岩性为大月山粗砂砾;产状为:
倾向:se145°
走向:sw235°、ne55°
倾角:∠38° 补充: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4、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2)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三、庐山的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一)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样,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二)地台陆表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三)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 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四、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大月山土壤剖面示意图如下:
枯枝落叶层(0~37cm)
腐殖质层(37~74cm)
淋溶淀积层(74~127cm)
枯枝落叶层,为深棕色,土质疏松,根系多。
腐殖质层,浅棕色,根系较多,壤质黏土,结持力松散,有少量石块。
淋溶淀积层,黄棕色,粉砂质黏土,紧实,有粗树根。
由于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其具体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五、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六、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七、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八、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同时,老师的讲解也不是很到位,实习计划的路线和现实实习走的路线相差也比较大。当然,同学们野外实习的意识也不够强,旅游的成分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