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4:0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生第一份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生第一份工作》。

第一篇:人生第一份工作

人生第一份工作

对于职场新手而言,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是什么?是你一个月挣到多少?还是你一个月学到多少?以下几个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于收入多少,而在于学到什么。

实例一

西安鹏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欣武,他的第一份职业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1970年—1995年,贾欣武是西安车辆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手拿电焊枪吃的是大锅饭。‚每个月只有26块钱,一个人吃饭都紧巴巴,还要养活老婆孩子,生活困苦不堪,但他凭借要改变现状强烈决心和不懈追求,努力在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不久他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企业的年产值目前已达3亿元。实例二

著名的财经类畅销书作家苏希.奥尔曼,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小餐馆当侍者,这个工作很平凡但是他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位名叫弗雷德汉斯布鲁克的顾客。他是一个电器销售员,经常到餐馆来点一份火腿做晚餐。每一次看到他向餐馆走来,苏希.奥尔曼就早早的收拾好他经常做的桌子,为他端上一成不变的晚餐。当然还不忘送上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可是做侍者做起码的要求。

那时奥尔曼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家小餐馆,有一天奥尔曼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并希望的父母能资助他,可是他的父母说:‚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帮助你‛,第二天他以很失落的心情上班,弗雷德见他就问:‚怎么了,‘阳光’?你今天一丝笑容都没有‛奥尔曼向他盘托出自己的梦想和困苦,当时一言不发。第三天弗雷德居然交给他一张5万美元票!并在写了一张便条:这笔款货唯一抵押的是你作为一个诚实的人。好人的梦想一定会得到实现的。

后来小餐馆并有开成,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弗雷德对他的信任。在攒够足够的资金之后,将5万美元再加上每年14%的利息归还给弗雷德,弗雷德给我还了一个小纸条:‚笔款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它助一个无助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有多少投资会带来如此大的收益?‛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人生第一份工作都是从最底层干起的。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第一份,第一份工作不是看薪水的多少,而它是让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走进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慢慢成长,当我们事业有成时,回头看看自己当初的工作经历,都是经验慢慢累加起来的。我们要珍惜人生第一份工作!

第二篇:第一讲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9月10日,“中元普度法会”最后一天,学诚大和尚在龙泉寺西跨院为弟子们传授皈依,并作了《感悟人生》这一重要开示。此次开示拉开了龙泉寺系统生命教育的序幕。

诸位来到寺庙里,目的是学佛法,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根据佛法修行,最后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成就佛果。修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要想修行,首先要皈依、要受戒。

一、人生何去何从

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如何而生,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人世间的原因。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间的?就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是什么,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佛教徒,大家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会生活。世俗社会有种种的标准、种种的价值观、种种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世俗社会的生活中,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会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又夹杂着痛苦,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多,痛苦的时间永远比快乐的时间长;快乐永远比痛苦短暂,快乐永远比痛苦少。我们在佛门里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快乐能够持久,让我们的痛苦能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最后把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皈投三宝,依靠三宝。比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台风把房子刮倒了,地震把房子震倒了,火灾把房子烧没了„„你没有房子住了,没有东西吃了,没有钱花了„„那怎么办呢?要去投亲,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寻找依靠,要去寻找皈依,寻找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庇护。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 ——烦恼、业、痛苦,在世间找来找去,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宝就是要为我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皈投在释迦牟尼佛的门下!多少人获得生命的解脱,获得人生意义的最大实现!

二、善恶在心

我们来到人间,有人的身体、人的形状,有自己的血肉之躯,五官具足,也有父母给我们的名字。人的这个身体本身没有对错,错在我们这个身体会去做错事、做坏事。做错事、做坏事就会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给我们直接、间接有关联的人带来麻烦、带来纠纷、带来问题、带来苦难;反过来说,如果通过我们的嘴、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去说好话、走好路、做好事,就会有很多人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利益。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行为?就是说,一种行为是恶的、错的,一种行为是善的、对的;一种行为是害人的,一种行为是利人的。其原因在我们的心,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世间上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对国家、对平民百姓作出很大贡献的人,我们常常就会讲这个人很有德行,这个人很有品行,品德非常好、非常高。用佛教的语言来讲,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好事,就是善行;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坏事,就是恶行。善的行为就构成了善的业,恶的行为就构成了恶的业。善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快乐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痛苦的结果。

在世间,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接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认为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会吃亏;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错的,是不应该的。佛法恰恰相反,佛法告诉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好的,是应该的,是善良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世间方面常常告诉我们,不去帮助别人、不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佛法告诉我们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两个定义刚好是相反的。

佛法讲“因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我们是选择去利人、去帮人,还是不去利人、不去帮人?我们在家也好,在单位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常常害怕自己会吃亏,常常喜欢去占别人的、占单位的小便宜,这些观念都是要不得的,都是不好的一些观念。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观念呢?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去考虑、去思维,去作这样一个决定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作决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样去生活。你不知道就是你的原因,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无明”,无明状态。

三、云何降伏其心

1.靠三宝解决内心的问题

大家到寺庙里,就是要去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内心深处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寻内心深处痛苦的原因。我们要找到这个原因,要解决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及内心深处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问题、烦恼,自己不知道呢?

大家在世间学的都是世间法。世间法是根据世间的道理存在的。佛法既包括了世间法,也包括了出世间法。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俗谛”,出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真谛”。我们如何在俗谛的基础上能够证到真谛,能够见到真谛?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大家拥有一个“人”的身体,这本身已经很难得了。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烦恼的驱动。如何来解决我们的烦恼,如何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语意会造恶业的问题,就要依靠三宝,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能够学习到佛法,以及我们出家法师能够出家,都是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的。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学佛法。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通过多生多劫的修行,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诸位到庙里来,跟出家人一样,要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要皈依、要受戒。我们出家的法师要皈依、受戒,在家的居士们也要皈依、受戒。皈依是一样的,都要皈依三宝,但是戒律不一样,出家人的戒律更多、更严格,在家居士的戒律就比较简单、比较宽松。如果没有皈依,没有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我们就学不好佛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和界限。

我们皈依 ——皈投三宝以后,就要根据三宝的要求、根据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的起心动念要同佛法相结合,根据佛法来思考问题,根据佛法来认识问题,根据佛法来说话,根据佛法来走路,根据佛法来做事。也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按佛法的要求怎么样说才对;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做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佛法;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在路上有没有踩到蚂蚁,有没有踩到昆虫,有没有踩到一些小动物;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适合我们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这些我们都要去考虑。

2.受戒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受了八关斋戒,受了五戒,甚至受了居士的菩萨戒,这种功德、意义、福报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受戒以后,这个善法是在一切众生的份上得到的,是在三宝的份上得到的。同样做一件好事,世间善法跟佛法里边的善法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一件事情的意义只有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佛法的善法,它的意义就大大不同了,它的代表性非常广泛。

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你会画画,画了一幅画以后去送给一个普通人。他本身可能不知道你这幅画有什么价值,收了以后,弄不好就扔到垃圾桶里面了。如果你这样的一幅画送给国家主席,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行为,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的代表性就不一样了。国家主席代表整个国家的人,比如我们中国的国家主席,他代表了十几亿人,你送给他,就有那么大的功德了。

在三宝地更是如此,你做一件事情,一个行为,都是从我们自己内心最深处发出来的,是自己要去做的,自己为了要累积福德、智慧资粮而来做的。这跟世间做事情是不一样的。

世间上做事情,比如说你有一个职业,你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生活,让你和你的家人生活过得好一点。你职业干得好一点,职位高一点,或许能做出一番事业。你做了一番事业,仅仅是要来激发你自己聪明才智的潜能,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而已。你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到底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那就很难讲了,就说不清楚了。佛法则不一样,佛法一方面要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同时对自己、对大家又能够有利,能够让自己、让大家,在当下、在现在、在未来、在更长远的未来,都能够幸福快乐,这样做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大大不一样的。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来到庙里当义工,做了一些很脏、很累、很苦的活,但是大家干得很高兴,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快乐。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不会了,有好多人,自己在家里都不愿意做家务,都是请保姆、请别人来帮忙。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或者说在单位里,这种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在庙里就能够发挥得出来?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两种环境里会判若两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寺庙是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宝地,因为它是清净的宝地,所以能够净化我们内心的烦恼。就犹如我们在一个缺氧的地方,氧气非常稀薄,比如在喜马拉雅山上,呼吸就会困难,甚至会奄奄一息,需要吸氧。当你来到海拔低的地方,自己的生命即刻就会复苏,精神状态就会恢复过来,这表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大家来到寺庙里学佛法,绝对能够感受到佛法对自己的帮助,增加自己对佛法的体验。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慢慢就会感受得到,慢慢就会理解得到,慢慢就会一点一点去信仰它,一点一点去皈投它、依靠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用心念书,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考试成绩也会很差。我们去了学校,自己要认真用功,用心读书,找最好的老师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学校,仅仅是徒有其名。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法,为了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理论上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骄慢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经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别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这本身不是问题,当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财富、品貌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你就会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这就是问题。

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多做了一点事情时,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做得好一点,就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就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们体力好一点,就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六、愿力和智慧

我们要改变,让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变成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要改恶行为善行,改害人为利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生活态度,要靠什么呢?要靠智慧,要靠愿力。

世俗社会上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他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有利有害,那是第二位的问题。佛法不一样,他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包括利一切的人,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始终。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我们佛法靠什么呢?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你就会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结果就小。

愿力决定什么呢?愿力决定着你的始终,也就是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比如我们发大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发菩提心,是因为过去多生多世以来就发了菩提心,所以现在发就比较容易,只是一直在提醒自己,一直在勉励自己,一直在让菩提心持续、不要忘记,然后慢慢慢慢最终就成佛了。如果过去没有发过这样的大心,那我们现在开始发,发大心,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贯穿你的开始跟结束,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人的愿力,包括开始跟结束都靠愿力 ——愿的力量,发大愿的力量。如果你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做事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发愿,没有愿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发了愿,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如果没有发愿,内心就没有力量。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我们发愿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把它做成,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发愿以后还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够把它做好。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如何来修学佛法?就要根据戒律,需要皈依,所以它是一层一层下来的。

七、超越自我

大家在庙里做了很多事,积了很多资粮。刚刚来的,说明你很有善根,与佛法很有因缘,如果缺乏善根因缘就找不到这个地方。反过来说,你能够找到这里,就说明同佛法有因缘,同三宝有因缘,你的善根已经被发现了,今后就很

有希望。

我们久修久学的同学、同修和出家的法师,就需要去发大心、发大愿,就要不断在佛法的修学上去用功、去努力。我们初学的人、刚来的人怎么办呢?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间的我。世间的我目标都比较近,很多的行为都有问题。

刚才我谈到了,一个人有了嫉妒、骄慢就不容易去利益别人。那怎么办呢?就要去超越。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按错误的认知去做事,反而变成错的都是对的。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脱,就要在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因为你眼光很短浅,你看的只有今天的事情,只有明天的事情,只有很近很近的事情,远的你就看不清楚。超越局限性,就不是只顾到你一个人,或者是你家里几个人,或者是你单位里边的少数人。我们的心胸格局不容易扩大,我们的思路放不开,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些就需要去超越。用“超越”这个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认识,也比较容易接受。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有历史。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历史;我们这个团体的过程就是寺院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我们国家各个民族、各个人走过的历程就是国家的历史。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一些丰功伟绩,做出一些对大家都有利、大家都能够接受、大家都能够欢喜、大家都能够快乐的事情。这对自己好,对团体好,对国家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所呈现的种种面貌,我们来庙里念经也好,一起煮饭也好,一起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扫地也好,说话、做事、行住坐卧,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我们的生活。这些过程和生活记录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人生。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很有局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我们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和自己生命的蓝图。所有这些,一点一滴,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接受,用心去学习。

以此供养大家,愿同大家共勉励!阿弥陀佛!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第5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节课的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看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着重阐述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发展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树立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对于中职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教材当中“打工妹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事例,提出问题“打工妹在遇到逆境是怎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面对逆境,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让学生讨论分析,由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要直面挫折、抓住机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板书标题,引出新课)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设计了三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生产工具的演变、交通工具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然后,展示漫画《科学发展观》提出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老师,新事物是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旧事物是不是就是出现的早的事物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我首先不做正面回答,而是用多媒体展示故事《赫尔芩难女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之前思考:“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之后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判断新旧事物应该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在讲解过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之后,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指出幻灯片所展示的选项中,哪些是新事物?”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大环节: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阅读材料,《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当中哪些现象或故事说明了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大环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媒体展示《新生婴儿》,提出问题:“爱迪生的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哲学内涵呢?新生婴儿到底有没有用呢?”以及漫画《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让学生思考:“吕蒙从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应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尴尬?”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课内容2 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阅读材料《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人生是在一个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然后开展小活动: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人生是曲折的发展”有关名言警句。通过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树立起不畏惧挫折,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信心。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将全班同学分为左、中、右三组,每组唱一首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等。让学生在歌声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面对逆境的信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54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2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对哲学观点有了初步了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树立行动意识,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三 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

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情感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才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然后向学生提问:“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完了之后,教师说导入语:“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不经历风雨的,但是,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此时板书标题,导入新课。运用这种情境感染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分三步进行。

首先:多媒体展示图片: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地球的运动等。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采用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对吗?”,引导学生从物质运动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禅宗慧能”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案例。向学生提问“到底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学生会说:“是风吹动了幡”此时进一步提问“慧能的错误在哪里?”让学生们展开积极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和

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步:让学生阅读材料《“圣神皇帝”的无奈》,阅读之前提出要求让学生总结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要积极行动,按照规律办事。

新课内容2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难点,我讲从三个层次进行讲解:

第一个层次:人生行动的含义

幻灯片展示马克思的一段话,向学生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生的存在和发展与动物的存在和发展的区别。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生命运动过程。

第二个层次:制约人生发展的因素

运用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向学生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结合图表分析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让学生理解成功的人生行动既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

第三个层次: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结合教材中居里夫人的事迹,引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人生行动的道德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理解人生行动中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道德水平越高,其人生意义越大。

步骤三 拓展延伸 :

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人生行动?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24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第10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着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因为: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应遵守历史发展规律。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教材当中“同是黄埔军校同学的徐向前和胡宗南走上不同道路“的事例,提出问题:“请结合人生目标的选择,谈谈为什么这两个人的结果截然相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人生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板书标题,引出新课)用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来突破重点。

第一个环节: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用图示的方式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个环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请学生学习阅读“西安事变”和“恩格斯名言”,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2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因为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实践活动,它是由无数人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是无数偶然事件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发展。

第三个环节: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北平和平解放”案例,让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发展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何指导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新课内容2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感受人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学习教材第109页 “周恩来”的案例,并思考问题:“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和当时社会发展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总结,得出结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之后进行练习(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分析第110页材料 “打工仔”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才是正确的,中职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小组活动:“策划我的人生目标”:设计人生目标蓝图。第二步:相互交流,相互监督。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意见,修订和完善个人目标。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全班面前交流。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15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下载人生第一份工作(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生第一份工作(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人生》第7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8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4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6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9课(精选)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

    人生规划第13课(2课时)

    第13课 锤炼职业道德 备课日期:2012年3月12日授课日期:2012年3月22日3月28日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认知: 职业道德及其规......

    第11周工作

    慕仪镇中小学校周工作任务 第11周(2013年11月11日—11月17日)一、德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组织学生登录宝鸡文明网,为美德少年投票,并向学生生逐一介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广......

    第7周工作

    第7周工作 2014-3-28 一、做好相关工作,迎接区教育局、区卫生局联合开展幼儿园、中小学健康服务管理工作排查。(卫生室及药品管理)(排查情况今日发送至中心校办公室邮箱,交纸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