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

时间:2019-05-15 04:4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

第一篇: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

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七)您的位置:自考365>复习指导>笔记串讲>法学> 正文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七)2006-10-9 【大 中 小】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一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一、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独占自然资源,并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四种权能。

A.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

B.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C.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D.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

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别:

A.按自然资源权属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

B.按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可分为土地资源所有权、森林资源所有权、水资源所有权、草原资源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野生动植物资源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自然资源权属主体不同,其权属取得的方式也不同。

★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我国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A.法定取得: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它是我国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

B.强制取得:国家可以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凭借其依法享有的权力,不顾所有人的意志,采用国有化、没收、征收、征用等强制手段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自然资源的国有化和没收是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和建国初期我国国家取得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要形式。

C.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天然孳息是指自然资源依自然规律产生出来的新的自然资源;自然添附是指自然资源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而使自然资源产生或增加的情况。

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客体是无限制的,国家可以取得任何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取得。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是劳动群众集体对其所有的自然资源依法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下列方式:

A.法定取得:是指集体组织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B.天然孳息:开发利用取得,自然资源可以因人类投入劳动而产生,也可以因人类投入劳动而使一种资源变为另一种资源。集体可以因开发利用自然而取得新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例如,集体经济组织因建设水库,蓄积水流而取得水库水体的所有权;将集体所有的荒山植树绿化,变为森林,而取得新的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在我国,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

是有限所有权,即它的客体是有限的,矿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城市土地资源等都不能成为集体所有权的客体。

★个人所有权的取得: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完整意义的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只存在某自然资源个别部分的个人所有权。其取得方式主要是开发利用和继承,而不存在法定取得和强制取得。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变更:是指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的变化,亦即自然资源从一主体转给另一主体的过程。自然资源所有权可因下列原因而变更:

A.因征用而变更:法律授予国家有依法征用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力。

B.因所有权主体的分立或合并而变更

C.因依法转让而变更: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只能发生有限的转让。

D.因对换或调换而变更:国家出于公益的需要,可以采用以国家所有的一种资源对换或调换集体所有的一种资源的方式达到目的。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都会发生对换或调换。★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终止:是指自然资源所有权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不复存在的情况。也就是原来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因某种原因而失去所有权。使自然资源消灭的主要原因包括:

A.因法律剥夺而消灭,例如,没收地主土地。

B.因自然资源的消失而消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资源的绝对消灭(煤炭被开采完)。二是自然资源的相对消灭(土地退耕还林)。

★自然资源使用权:是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使用并取得相应利益的权利。

自然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首先,使用权的主体比所有权的主体广泛,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限定的范围很小,而使用权的主体十分广泛,几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主体。

其次,使用权内容受所有权和环境保护及生态规律的制约,而不是无限制的使用。★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类别:按自然资源的类别,可以分为土地、草原、森林、矿产、水、海洋、野生动植物资源使用权等。

★按自然资源的归属分,可分为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和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使用权。★按使用人是否向所有人支付使用费分,可以分为有偿使用权和无偿使用权。

★按使用权是否预定了使用期限分,可分为有期限使用权(分为次数性、阶段性、终身性使用权)和无期限使用权。

★阶段性使用权的享有以规定时间的长短为限。

★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通常有四种方式:

A.确认取得。即自然资源的现实使用人依法向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申请登记,由其登记造册并核发使用权证的情况。

B.授予取得。即单位和个人向法定的国家机关提出申请,国家机关依法将被申请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授予申请人的情况。

C.转让取得。即单位或个人通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形式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情况。在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转让有许多限制条件。

D.开发利用取得。即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开发利用活动取得相应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变更:是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主体或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其变更的主要原因通常有:

A.因主体的合并或分立而变更。

B.因转让而变更。

C.因破产、抵债而变更。

D.因合同内容变更而变更。

★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终止: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或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自然资源使用权人丧失使用权的情况。

★引起自然资源使用权终止的原因:

A.因自然原因而终止。

B.因开发自用而终止。

C.因期限届满而终止。

D.因闲置或弃置抛荒而终止。

E.因非法使用或转让而被强制终止。

F.因主体消灭而终止。

第二节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自然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其目的是为了从宏观上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保证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批准的自然资源规划是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自然资源规划一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单位必须贯彻实施。

第三节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

★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项工作的总称。它不仅是从事自然资源研究、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制定自然资源法规和规划、建立自然资源档案、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而且对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确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有着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必须依法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查的成果要按规定报送和建立档案;属于机密的数据、资料必须按保密规定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向外公布。

★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式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建立自然资源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评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效果,为编制自然资源规划,确定开发利用目标和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自然资源档案立法。

第四节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又称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机关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自然资源许可证,从其性质看,可分为三大类。

A.资源开发许可证(注意实例)。

B.资源利用许可证(注意实例)。

C.资源进出口许可证(注意实例)。

第五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胀、自然资源日益紧缺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自然资源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和确认。

★集中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法律制度就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P166)。

A.它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

B.它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C.它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使资源既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不损及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其核心是强调现代人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顾及未来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

A.收税

B.收费。

★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通常是采取收税的形式,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一般是采取收费的形式。但大多数国家则是既收税,又收费。我国也部分地建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立法。这些立法规定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也是征收自然资源税和自然资源费。

★自然资源税:我国自然资源税,在立法上称为“资源税”,而且其范围界定较窄,主要指的是矿产资源税。如果从广义的资源税概念出发,土地使用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增殖税、林特产品税、水产品税等也应属于资源税的范畴。这里主要介绍狭义的资源税,其他资源税将在各资源法中介绍。我国的资源税主要被规定在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该条例对资源税的纳税人、应税范围、税目、税额、减税免税条件等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仔细参看P167-168)

★自然资源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A.开发使用费:是在单位或个人直接开发、占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时所缴纳的费用。例如土地使用费、水资源费、海域使用费、矿区使用费等。这种费用,它直接源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以是否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或管理投入为转移。其费用的多少,通常根据开发使用的资源数量、面积以及稀缺程度、可获利益的大小确定。

B.补偿费:是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如育林费、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费等。这类费用,通常根据恢复、更新所消耗、破坏的资源的实际费用征收,但也有的只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得的一定比例或数量征收,如育林费、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费、生态环境补偿费等。

C.保护管理费:是为解决培育、维护、管理自然资源的费用支出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征收的一定费用。例如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河道采砂取土管理费等。这类收费,虽然也具有对消耗的自然资源给予一定补偿的性质,但它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而不是像开发使用费那样只是对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的补偿。

D.惩罚性收费:是行政管理机关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不按规定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而让其缴纳的带有制裁性质的费用。如耕地闲置费,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

环境环境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⑴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它同一般法律不同之处只在于:它不是通过法律条文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是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规则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⑵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⑶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第二节环境环境的作用

环境标准在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中起着如下作用:

⑴环境环境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⑵环境标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

⑶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节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订

一、环境标准体系

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三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方法标准三类。

两级,是指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级。

地方级,实际上是省级,因此,我们又可以将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省级)两级。

环境环境标准

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叫做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环境标准反映了人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也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

它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排放标准更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超过排放标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排放标准是加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

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就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它们是制定环境标准所依据的工作规范。

二、环境标准的制定

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只有国家级而无地方级,全国统一执行国家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国家级标准一般是按照环境要素分成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科学实验和调查取得的科学数据,即“环境基准”作为确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客观依据。

环境基准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者说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阈剂量)。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除以环境蕨为主要科学依据外,还要考察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即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的切实可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从而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良性循

环。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在经济上合理的情况下,达到技术上的先进性。

以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为根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常以浓度标准来表示,一般称为“浓度”标准;

以环境特点即环境容量决定的排放标准则常以“总量限额”来表示或将总量限额转化为浓度来表示,一般称为“总量控制”。

通常情况下,实行总量控制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第四节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机组成部分的环境标准,它们在配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实施过程中,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

一、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区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适用的环境标准规定的数值。判断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只能以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为根据。

环境质量标准是判断排污者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但是,应该注意,某一地区的污染物如果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必定是指在该地区污染物的总含量超过标准,那么往往不是某单一污染源而是该地区众多污染源排放量之和。这样,在确定该地区某一排污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时,还要根据该排污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超过了排放标准,确定各自相当的民事责任。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浓度或者总量)。

从理论上来说排污者如以符合排污标准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则它的排污行为是合法的。合法排污者只有在其排污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时,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超标排污为违法行为,只规定收取超标排污费,或者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弃置防污设施而超标排污或造成污染事故时才承担违法责任。

三、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根据。

判断争执双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办法只能是:检定它们是否是按环保方法标准规定的导则以及抽样、分析、试验的方法等计算出来的。

上一篇:2006年10月“英语

(二)”串讲资料

下一篇: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六)欢迎访问:自考网校自考论坛自考博客 相关新闻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五)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四)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三)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二)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

(一)北大“心理统计”听课笔记(基本概念)

06年北师大《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二)06年北师大《外国文学作品选》听课笔记(一)英语口语学习方法技巧 自考“英语

(二)“应试指导

(二)

第二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论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资源的管理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七章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法保护法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原则与实施

第三十章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保护

第三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结合我国当前国情,谈谈你对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看法。

答: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围绕人类的大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全球所关注的焦点,甚至已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2、水资源和水环境

3、固体废弃物4环境噪声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

6、土地资源

7、草原资源

8、森林资源

9、近海环境

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类共同遗产与国际公域破坏等方面。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的制度构建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对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为题。综上,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失灵。第一,环境的成本外部化。第二,对生态系统估值 不当。第三,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

3、科学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的影响。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如下:(一)、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控体系,加强环境监管,严惩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

4、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环保产品。

5、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二)、企业。

1、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2、依靠科技,推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

3、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加大环保投入。(三)、个人。

1、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法律意识,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

3、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

21世纪,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请结合保护耕地的必要性谈谈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耕地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

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位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是保护耕地的强制力,是解决耕地问题的根本措施。最后,希望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以“中国与国际环境法”为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国际环境法具有调整范围的全球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法律理念生态性及法律规范技术性的特征。

其次,现如今的国际环境法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规则月标准均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境界学理论与全球环境问题的脱节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时仍需要很好地机制来解决。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较大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对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部分国际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全球环境问题仍呈持续恶化之势;区域环境问题日渐突显,跨界环境摩擦不断上升;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愈加紧密;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全球环境的严峻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与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取得长足进展。在多边环境合作过程中,中国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加强对话,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已加入22项环境公约、7个议定书、5个修正案,内容涉及大气、危险废物、自然保护和陆地生物资源等各方面。中国的双边环境合作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同美国、日本等4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同9个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备忘录,中国双边环境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大洲,合作范围涵盖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双边环境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环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许多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大力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相接触摩擦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处理措施,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渐渐地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论。我也相信,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的接触中,会越来越融洽,中国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第四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前复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重点: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环境暴雨、资源保护及其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后续各个章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特别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受益者负担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费和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

本章难点: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并处理环境纠纷,能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判断环境利用行为的合法性,为解决环境纠纷提供法律分析意见。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本章重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防治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法律规定;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及水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定;海洋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防治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规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工业废物与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一般规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核设施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清洁生产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以及循环经济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

本章难点:能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固体废物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环境污染纠纷。

第五章 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

本章重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土地管理法》、《税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主要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包括:野生动物保护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建设与保护的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规定;海洋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森林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海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以及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本章难点:能够运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土地、森林、草原、水、渔业、海域、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纠纷。

第六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责任的含义、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种类与适用程序;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主要罪名及其犯罪构成要件和具体刑罚的使用规则;环境侵权的含义、分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损害赔偿和诉讼时效以及环境侵权纠纷的证据规则等等。

本章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解决或处理环境行政纠纷;正确认定破坏自然资源类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相关的犯罪及量刑;正确运行环境污染侵权的法律规定认定侵权责任,处理侵权纠纷。

第七章 国际环境法

本章重点:国际环境法的定义、渊源;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及其争端的解决途径;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

本章难点: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单选:

(十)1、2、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法》

3、《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

4、水质标准

5、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物物相关”律

6、广义的环境管理指+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8、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

9、国家对环境保护技术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体现了环境保护制度。

10、当事人对由于破坏环境受到的行政处罚不服的11、国际标准组织简称:ISO12、环境诉讼中,1314、中国最早对固体废物进行的管理方式是综合利用

15、太阳能热水器体现了,自然资源的16、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

17、西周时期的“勿伐树林”的禁令,是关于方面的立法

18、单选:

19境质量标准。

20、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21、22、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23、中毒3人以上,50人以下属于,较大环境事件。

24、野生动物进出口许可证属于许可证

要求运输过境的动植物事先必须经过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同意

25属于三类空气质量保护区

26、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的具体方法,由

27、体育场馆区不属于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28、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由组织

29、水力发电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使用性

30、关于“森林保护”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31、《渔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设渔政监管机构

决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的机关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专门针对渔业制定的水质标准是

32、发生动植物疫情后,疫区的划定,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

单选

(四)3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和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了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34、“零增长”理论在首次提出

35、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主要保护的是自然环境

36、从开始,治时期。

37、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

38、环保部门制作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码等体现了

39、对环境行政处罚不服之诉属于环境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之诉。

40、居于我国大气环境标准体系核心地位的是41《海洋保护法》使用的范围、海洋不可以适用《水污染防治法》

海水不属于《水法》规定的水资源

4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43、44、危险化学品分为

易燃气体,爆炸品,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液化气体,腐蚀品,氧化剂

45、将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成为

46、《水法》规定的管理体制是

47、对退耕还林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48、矿产资源法的核心问题是采矿权

单选:(八)

49、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

501998年将《环境法》统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51、“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出自

52、由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法规》

53、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为5年,短期为2--3年

54、中央环境管理部门是

55、海洋水质分为四类

56、商店播放的高音乐曲属于:生活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属于:施工噪音

汽车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工厂机器设备噪音属于:工业噪音

57、人类的生产消费成为了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

58立法的范围

59、我国森林地的平均 净生长率为60、《草原法》规定的收费是草原植被恢复费61、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成为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的形成阶段

单选:

(二)62属于无线资源63、64、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2、行为,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一)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3、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限制性要求?

(一)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要求

2、耕地总量限制要求

3、明确土地用途要求

4、下级规划依据上级规划要求。

简述《南极条约》的宗旨:

(一)1、冻结和搁置,所有的领土主权要求

2、南极永远专为和平的目的而使用

3、各国有权在南极,自由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

4、建立南极协商会议制度

“许可证管理”的程序:

(五)1、申请

2、审查

3、决定

4、监督

5、处理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

(五)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五)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损害的结果。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自然生态的迫害)为媒介,影响、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

(五)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生态平衡”的概念:

(七)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种群的比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体系—的构成?

(七)1、宪法关于环保法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法律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七)1、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I 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3、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区及旅游区

4、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七)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 与 开发复垦地相平衡

“自然资源费”的形式有哪些?

(六)1、开发使用费

2、补偿费

3、保护管理费

4、惩罚性收费

对“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六)1、对“固体废物”

2、对“固体废物”

3、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环境违法,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六)1、行为违法性

2、行为有危害后果

3、行为人有过错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四)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环境。

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发

展。

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四)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三同时”制度的含义:

(四)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自然开发等以及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项目,其中防治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环境科学”的任务:

(四)1、探索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3、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三)综、共、社、技

1、综合性

2、共同性

3、社会学

4、技术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的含义是:

1、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中,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2、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

(三)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设置,工业布局等,进行总体安排,以

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作用:

(三)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环境的分类:

(二)1、按形成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按功能分,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3、按范围大小分,室内,村镇,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环境等

4、按不同要素分,大气,水,土壤,地质环境等。

环境管理概念:

(二)指国家采用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需遵循下列原则?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二)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

(二)1、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要进行科学论证。

2、开发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资源,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3、在沿海建设防护措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4、鼓励发展生态渔业。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二)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规范,的总称。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

(二)1、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2、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

3、具有拘束力

4、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内环境法的特点。

环境标准的作用:

(九)1、环境标准是制定 国家环境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噪声的特点:

(九)1、具有无形性,多发性。

2、具有影响上的局限性、分散性、暂行性。

3、危害性,以及危害的不易评估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九)1、可使用性

2、相对性

3、整体性

4、地域性

5、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特征:

(九)1、固定性

2、整体性

3、生产性

4、有限性

5、不可替代性。

下载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06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听课笔记(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不足及其重要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摘要】现如今很多地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进行了......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论保护湿地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食品营养与检测1103班学号:论保护湿地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的规划制度。P142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民事责任。P、174 3、大气污染。P、202 二、单选: 1、下列属于环保法关系的客体(A)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

    环境保护与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目录 中文摘要„„„„„„„„„„„„„„„„„„„„„„„„„„„„„„„„„„1 引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小抄

    1.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有何区别P102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这实施环境行政处罚的类别或者形式,是环境行政处罚的外在表现,并且是由环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00507

    湖南2005年7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客体3、环境行政责任4、环境与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保护法论文

    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相关现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而我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大国来说,我们起步比较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2、人类环境的概念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