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5 04: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

第一篇: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网络舆情环境越发复杂化,频繁突发事件来越来频繁,这使得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面临着如何迅速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巨大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危机处置研究成为当下一个重要课题,而领导干部作为舆情处置的指挥核心,其舆情应对素养提升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1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

当前,领导干部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和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领导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必须提高领导干部重视网络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网络操作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网络执政能力。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政府部门形象,关系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

第一,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热点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如果领导干部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激化矛盾,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危机爆发,破坏政府部门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该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提升舆情应对素养。

第二,提高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舆情信息等对网络的基础操作技能上,还应具备网上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分析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舆情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熟练掌握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此类监测软件,收集社情民意,把我舆情动态。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载体功能性不断增强,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熟悉舆情传播的基本技能操作。

第三,学习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一发生,最快的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舆情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随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意见领袖保持沉默的过程。尤其是公共

突发事件,最能考验政府各部门执政能力,也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政府领导干部要善于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主流舆情信息,掌握舆论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

第四,增强网络舆情的沟通艺术。一要体现身份的平等,在网上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网民,与网民交流必须以理服人,而不应居高临下,以权压人;二要寻求思想的共鸣,要熟悉网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态和想法,准确把握民意,在事件回应时力求找到与公众思想上的共鸣点;三要表达真诚的心态。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眼睛,必须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绝不可“躲猫猫”;四要具备巨大的承受力。在网上网民相互之间嬉笑怒骂十分正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对其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所以危机叠起,这和相关处置领导干部的失言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舆情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i i 文章来源:

第二篇:突发事件中政府该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突发事件中政府该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利益博弈复杂敏感,各种矛盾问题集中凸显。另一方面,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传播及舆论生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基于自媒体的这一特点,公众表达自我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也推动了突发事件的爆发概论和频率,政府舆情应对任务日益艰巨繁重。

突发事件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特别是与民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此时,如果政府事件处置不当,就会再生舆情,推波助澜,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而舆情应对失误,则会平添质疑,助长谣言,干扰事件处置,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那么,当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该如何应对化解舆情危机呢?总结过去众多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一、及时准确,争夺舆情引导先机。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争夺舆情引导先机,正确有效引导舆情,那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传播,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

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设置传播议程,组织权威评论,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与公众展开平等对话互动,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事件处理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二、公开透明,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这时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网络,给突发事件处置和政府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地方官员,却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压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删除网友言论,甚至采取威胁、恐吓、殴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众和媒体显示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则往往是,越大压,就会吸引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曝光,事件关注度越高,而暴力应对手段则招来更多的批评,舆情危机出现二次爆发。因此,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发布出去,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情欲望,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规范有序,避免负面舆情再生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因此,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科学适度,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话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有些情况下,为了安抚公众情绪,一些官员在与公众互动中容易对媒体做出过度承诺,而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

总之,遭遇突发事件,面对骤升的舆论压力,政府部门要学习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通过应用舆情监测工具,获取网络舆情动态,了解突发事件后公众和媒体的所说所想,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和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化解舆情危机。

第三篇:2010年30大舆情危机事件应对

2010年30大舆情危机事件应对能力11规律点研究

来源: 人民网 关键字:舆情;舆情信息;奇虎;突发事件新闻;研究发现 作者: 2011-01-13 16:23

1、外企平均应对能力评价最高,国内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通过比较各类企业的平均应对能力,我们发现央(国)企的平均应对能力最低,平均值为33.4,民企的平均值为33.7,而外企的平均值则达到41.7。

图4 三类企业舆情危机平均应对能力比较

■外企:科学管理制度带动高水准的舆情应对能力

在2010年的案例中,尽管有肯德基“秒杀门”的“拖后腿”,总体来说外企 的危机应对是非常成功的。富士康系列坠楼事件、霸王洗发水事件和惠普质量门事件都属良好应对范畴,而高盛欺诈门、强生质量门、雪碧汞毒门、丰田召回门等事件都属积极应对范畴,体现了外企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程度。

■民企:直觉式网络舆情管理导致应对能力不稳定,行业恶斗屡发增加应对复杂性

民企缺乏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科学的应对流程和合理的内部应对部门的配置。从2010年的应对能力评价中就可窥见一斑,在7个事件属于负向和消极应对的情况下,其平均分依然高于央(国)企,形成了高的高、低的低的格局。部分民企拥有较为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因此在危机应对中能采取规范的流程制,如民企部分的圣元奶粉性早熟门、凡客抄袭门等事件中,这些企业都显示出了从容的态度和良好的制度。也有一些民企在危机面前乱了阵脚,选择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比如美的紫砂煲事件、金浩茶油致癌事件及太极集团曲美西布曲明成份**事件中,应对上多次反复,出尔反尔,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此外,民企行业恶斗事件屡见不鲜,如腾讯、百度、金山、可牛与奇虎360之间的是是非非;蒙牛诬陷门所涉及到蒙牛、伊利、圣元等乳业的三大企业等。这样一个情况也对中国民企的危机应对提出了挑战。

■央(国)企:“粗暴式”和“沉默式”网络舆情应对无助于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

如果须给央(国)企在2010年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定性,“粗暴式”和“沉默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两大特色。早在2009年8月,国资副主任黄丹华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工作机制,抓好日常性的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要结合企业实际,把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整体应急预案,形成科学有效的突发危机事件媒体应对机制,有效维护企业形象。在《意见》提出后,2010年整体趋势有较大改观,从中国石化的“网传南京加油站爆炸”、东方航空的群殴、中国联通的“天价微博”等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央(国)企在舆情上的得力应对。但从紫金矿业的污染门中一开始的矢口否认、封口门中宣传部长的“砍腿”插曲中,我们也看到了央(国)企在舆情应对中的“粗暴”;从国家电网始终未对降薪做出官方声明、中国石油大连漏油事故让大连政府作为当中的传话筒、中国石油则堂而皇之地开表彰会等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央(国)企的“沉默”。与民企相比,央(国)企的突出问题就是“刻板印象”。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2010年7至10月央企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报告》中曾指出了这一点。如何通过正面的舆论引导、危机事件的舆论疏通来改变央(国)企的舆论形象将成为央(国)企在网络舆情层面的长期课题。

2、公民记者“给力”企业舆情危机

所谓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从2010年的30事件信息来源来看,公民记者已经成为企业舆情危机的重要来源。30事件中有7个事件的信息来源为普通网民,其中至少有4起事件为由当事人引发,2起事件由热心的网友所引发。经研究发现,论坛仍然是公民记者发布的主要渠道,但随着新兴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视频、微博等载体也将在这个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微博这个新兴载体做过系统研究,发现微博在舆情危机中的三大作用,即微博内容成为危机导火索、微博方式成为危机的信息源头以及微博手段成为危机事件“舆论放大器”。

从事件热度上看,网民爆料出的事件占比接近20%,可见网民作为爆料的源头,已经是企业不能不重视的舆论阵地。从体裁上来看,市场行为和产品服务是网民关心的最重要话题类型,事实上也正是这类话题与网民最为贴近。

此外,出于公民记者的身份及发出内容真实性的担忧,根据从2010年30事件的情况来看,真实性因素较高,除长虹销售额造假事件被疑是举报人报复外,剩下的6个事件均为真实事件,这为公民记者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从侧面提醒各企业不能忽视这个重要信息源。

3、央(国)企在应对时效因素上表现不稳定

我们所研究的回应时效是指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第一次回应的时间间隔。第一回应时效体现了企业两个方面的水平,一是舆情监测的水平,二是舆情危机联动,得出初步结论并选择合理的发布方式的水平。其中,舆情监测中的突发性监测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在突发性事件监测有了结果之后,应立即启动快速联动机制,包括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结果,寻找合适的媒体进行发布,争取做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4、因首次应对不当而造成的反复回应现象明显

舆情危机与传统危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舆情危机中存在的互动性。传统危机可能做出一次声明和回应后,事件就渐渐销声匿迹了。但在舆情危机中一个事件往往会反复多次甚至可能牵扯出新的事件。比如在中国石油大连输油管爆炸造成污染的事件前后,又牵扯出了中国石油慎用词事件、中国石油表彰会事件、中国石油阻碍渔民上访事件等;又如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后又牵扯出其宣传部长的“砍腿门”事件,成为了2010年的又一新流行语。这种一个事件牵扯出另一个事件的特性亦意味着企业在第一时间回应之后须持续关注舆论反馈,并根据舆论情况再度进行反馈。201030事件中有17个事件存在反复回应的现象。其中首次回应时间与再次回应时间的间隔较为随机。从内容上来看,多数的再次回应实属在舆情热潮下的无奈之举。

5、分层应对机制:民企中总裁/总经理充当官方发言人现象值得重视

企业在舆情危机应对中会出现三类官方发言人,总裁或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和相关事件负责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始终认为,新闻发言人是企业在舆情危机应对中的灵魂人物。对外,最好的情况是新闻发言人发出统一声音来应对舆情;对内,最优的情况是新闻发言人组织起企业内部的力量,在监测、解决问题、内部沟通协调上进行整体把关,积极调动起企业的“有生力量”进行整体应对。通过与诸多新闻发言人的交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现了一个现象,套用官方话语体系来说,“企业发言人制度中缺乏一个常委”,即新闻发言人虽然通常处于中高管理层,但在很多事情中缺乏决策权和协调能力,新闻发言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30个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作为统一形象出现的比例占25%,总裁或总经理出面应对的比例占17.8%,相关事件负责人回应的比例占21.4%。其中新闻发言人为回应者的主体构成,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总裁或总经理回应比例有上升趋势。而民企的总裁或总经理回应概率最高。

6、微博改变舆情危机应对格局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微博客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往往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微博客带来的更大社会震动,在于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发布者。在微博的应用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如下建议:

·设立企业账户。无论你是什么行业的,只要你关注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有企业账户,作为微博这个无边界媒体上的一个正式渠道,代表公司行使言权;

·参与行业圈子,并建立专业领域的人脉,以帮助树立正面形象,并更快地拓展信息源,及时了解与企业相关的信息;

·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微博上是非较多,遇到非议也很正常,不用太较真,但一定要及时反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微博时代,不再是人微言轻了。危机公关,就是要把对品牌不利的东西变成对品牌有利的东西;

·企业声誉相关的重要信息,要主动发布,避免口舌误传。

7、多数企业漠视公众利益

“漠视公众利益”是2010年中众多危机管理专家的主要评价。30个事件中,在回应中忽视公众利益的案例不占少数,体现为以下四个角度。

其一,回应中态度蛮横,强调企业利益第一原则。如中国石化在红色汽油门事件的初期回应中,对油品质量问题始终持否认态度,无视已造成的公众损失,造成了公众的不满情绪;曲美西布曲明成份**中,太极集团在第一次回应过程中全盘否认,并明确宣布无赔偿计划,引起舆论哗然。

其二,回应中明确表示,以公众利益为第一考虑,但却不提出任何补偿计划。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肯德基的“秒杀门”事件,在第一、第二次回应诚恳地向消费者致歉了之后,却没有提出任何措施,歉意仅限于口头。在如此务虚应对的情况下,专家们纷纷站出来声讨肯德基。《肯德基秒杀门切勿一错再错》、《肯德基“秒杀门”是对公众的愚弄》等评论都将矛头指向了此次舆情应对中的软肋部分。

其三,绑架“公众利益”,实为公司利益。这点在腾讯与奇虎360互不兼容事件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网友表示,“腾讯发表的公告以用户的名义,干着恶性竞争的勾当”;又有网友以腾讯的公告为模板,形成了网络“道歉体”造句大赛等。

其四,延迟回应或保持沉默,无视公众质疑声。这是最极端的做法,30案例中仅有3例最为明显,均出在央(国)企。其中中国石油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饱受非议,在大连政府4次发布会中国石油连续缺席;而后又召开表彰会,网民提出“事故发生了没有追责问题,却大张旗鼓召开表彰会,这是一个什么逻辑?”而事件后期媒体报道出中国石油拒绝赔偿渔民,采取各种手段阻碍渔民上访更是将中国石油与公众放在了截然相反的两个对立面上。此外,国家电网降薪事件、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等无回应事件也受到了网民的指责。

8、过度行为降低企业舆情危机应对的专业性

过度行为是指企业应对舆情危机时,有过度承诺或过度反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导致企业在舆情应对中的不专业形象。这里有一点说明,过度行为与实际举措间的区别,即过度行为中涉及到言论和行动两方面,其中行为是指企业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行动,但这种行动并不与舆情危机事件本身挂钩;而实际举措则指的是直接针对舆情危机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如赔偿、召回等。2010年的30个案例中有几例明显存在过度行为的特点。如中国石油大连漏油事件后的表彰会事件、太极集团曲美事件中“名正言顺“地道出无赔偿计划以及紫金矿业“封口门”事件中其宣传部长的“砍腿”言论等均属于过度行业。

过度行为部分中,以紫金矿业由“封口门”引申出的“砍腿门”为最典型案例。据《经济观察网》报道,紫金矿业宣传部长邹永明表示,“如果有拿钱堵记者嘴的事,我的腿将被人砍掉”。“砍腿门”语惊四座,也成为网民的“笑料”。过度承诺并不能救企业于舆情危机的水火之中,相反只能将舆情危机再度扩大。在“砍腿门”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可能会更快结束此次舆情。

9、多数企业实际举措不利成为舆情应对命门

实际举措是指企业在舆情应对发布之后,后期实际应对行动的得力程度。企业的实际举措表现为道歉、补偿和赔偿。通常情况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倡补偿机制而非赔偿机制。因在企业应对中要考虑到一个支付成本的问题,而补偿是企业主动为消费者承担责任,赔偿则表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比较而言,补偿的周旋余地更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也同时认为,在遇到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事件后,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提出赔补方案,而非保持缄默不闻不问。通过应对举措优良的对比可以发现,一旦事件牵扯大规模的相关者,应对举措通常不利;而在个别相关者或小群相关者中,企业较容易快速实行举措。可见,是否能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将直接决定企业舆情危机应对的成败。

10、四类第三方机构身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三方机构是指独立于舆情危机利益链之外的组织机构,通常来说其得出的结论较易为公众所接受,可信度较高。而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第三方机构的职能定位比较复杂,如表1所示。

表1 第三方机构身份定位

从表1来看,第三方机构在舆情危机应对中至关重要,因为其身份在随时变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与第三方机构协调好,沟通好并对做好大众传播是一门高深学问。此外,从第三方机构类型来看,目前仍是以政府作为事件的主导,同时也包含媒体(如3.15晚会)、行业协会等不同参与者。相信未来第三方机构的类型将向多元化发展。

11、诸多企业事件被引向行业质疑,致使公信力下降

在很多传播集团提供的危机应对方案中,经常会出现一条应对策略,即“建议将企业危机事件的焦点转向行业问题,淡化企业因素。”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乳品行业、网络行业、IT行业、家电行业、金融行业等都分别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蒙牛在“诬陷门”的回应中抛出了行业潜规则的概念,并且出示了伊利以往的恶意攻击证据;网络行业巨头腾讯、百度、金山、可牛等企业联名与奇虎360间的斗争,将整个行业卷入了纷争之中;IT行业中惠普的“质量门”系列事件爆出行业“翻新机”的潜规则;家电行业中,美的紫砂锅问题将紫砂行业拖入深渊等。这些行业规则的爆出一方面的确弱化了单个企业在其中的突出形象,但同时也造成了行业公信力的极度下降。

更多的行业内幕则有助于消费者了解行业现状,起到进一步规范行业、规范企业行为的功效,但事实上,目前又面临“舆情”被滥用的情况,恶性竞争中存在的虚假消息会使得网民存在信任问题,而偏向于相信负面的心理网民可以导致恶性竞争屡屡得手。我们希望发展行业及企业的良性竞争,这个结果除了靠行业自律获得,也需要网民不断提升辩伪能力及提高自身素质去帮助实现。

责任编辑: 天海川

第四篇:完善应对机制 化解舆情危机

完善应对机制 化解舆情危机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听后感

当前,网络正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高度聚集之所。加强网络舆情趋势研判,并视情进行应对、引导与处置,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是网络时代政府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也是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聆听了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热点问题》讲座,深受教益,其中,由网络舆情处置不当而屡屡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尤使我深思。我感到,要妥善化解舆情危机,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做到预防在先,有备无虞。现提出如下粗浅思考: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准确掌握舆情是有效应对的前提。为此,应当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工作组织架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坚持“早发现、早汇报”的原则,24小时全天候浏览收集网上各类舆情,分析评估发展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鉴于网络信息存在来源复杂、更新快速、传播广泛等特点,特别是海量的特性,需要着手建立从事收集舆情信息的专业队伍,通过专业网络技术手段辅助人工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按照规定迅速上报,以利及时应对。

强化舆情引导机制。积极引导舆情是有效应对的关键。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快速反应,正面回应”原则,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及时在网站主页上发布正面权威信息,以真相和公义化解诱发负面舆情的“酵母”,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有重大影响的舆情,要协调主流媒体,集中、重磅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完善舆情处置机制。有力处置舆情是有效应对的核心。按照“确认事实,妥善处置”的原则,在以官方渠道实施正面信息有力覆盖的同时,要对收集整理到的舆情抓紧判明信息真伪,分析舆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抓住引发舆情危机的根结点见招拆招,对引发舆情的虚假情况进行澄清,强化针对性和引导性,力争尽快平息危机。同时,组织网络评论员,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对提出的负面置疑进行反驳,增加社会支持性力量,推动舆情向良性方向发展。

确立舆情责任追究机制。责任落实是有效应对的保证。应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阶段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严格实行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促使相关工作同志时刻保持敏感性,守住警戒线,确保重要舆情无遗漏,即时处置无懈怠,尽最大可能减少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篇:危机应对:“进一步调查”别成舆情试探

危机应对:“进一步调查”别成舆情试探 记者从河南嵩县县委宣传部获悉,因两年喝掉3000瓶招待酒的嵩县国土局日前在全县范围内被通报批评,责令其向县委、县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锦源山庄总经理给予免职处理;县纪委对此事进一步调查,并依照相关规定作出处理;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严禁类似事件发生。(5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国土局,两年间喝了3000瓶特供酒,价值28.38万元,再加上饭菜开销,数额一定不菲,如此挥霍不免令人忧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嵩县方面称,这次处理决定是“暂时”的,县纪委会进一步调查。之所以引人担忧是因为近些年来“进一步调查”已经成了舆情的试探,人们看过太多政府信誓旦旦“进一步调查”,结果却不了了之的消息,大有被忽悠之感。

远的不说,仅以2012年十大烂尾新闻为例,几乎每起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相关方都有“调查”、“进一步调查”,或者“严肃处理”、“进一步处理”的表态,然而公众进一步的等待却什么结果都没有,直至跨入了烂尾新闻行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才不得不提速处理。

如今,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报道,很多机关部门、社会组织、公司企业都摸索出一些“经验”,形成了套路,往往不再是“无可奉告”、沉默不语、毫不在乎之类的冷漠,而常常是及时回应、积极表态、快速处理。其常态是,某一事件尽管已发生多时了,相关组织也没什么反响,但一经媒体曝光,便会立即介入,事件责任人迅速被停职、免职,或被控制。表面看起来是重视舆论、尊重监督,实质上还是为应付舆论而作秀,仅是一次危机公关而已。他们的快速反应、积极表态,根本目的还是要想迅速“灭火”,转移公众监督视线,回避矛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罢了。

与这种作秀回应相配套的,还有忽悠表态,比如,“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应该说,事件责任人被迅速处理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殊不知,这只是一个障眼法。“誓言铮铮,行动拉松”才是实情。常常是一句“进一步调查”之后,再无下文。其中的奥妙在于,这种表态已被当作舆情试探,至于调不调查、怎么调查,完全取决于社会舆论关注度。于是,表态之后经常不是立即兑现,而是静观舆论反应,如果是穷追不舍,紧盯不放,就以“情况复杂”等原因告之“正在调查中”,实则是拖延与搪塞。如果是被另一个热点问题所取代,或者是监督视线转移了,那就万事大吉收工了事,“进一步调查”就是看看风声再说。

新闻媒体的发达与信息传播的便捷,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媒体曝光、公众监督,立即处理相关责任人,它的确体现出媒体和舆论监督的力量,而且随着媒体舆论监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效果也将会越来越好。但是其中为单纯“灭火”而做的快速回应和严肃表态,只不过是对问题的遮掩与回避,势必要宠虎为患、铸成大害。

各级都反复强调政府官员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应对舆情能力”。应对不是应付,更不是对抗。应对首先是真诚面对,不回避、不遮掩,直面矛盾,切实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尊重规律、客观公正、举一反三,着眼建设性,抓住根本矛盾,彻底解决问题,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下载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凸显领导干部提升舆情应对素养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考资料-怎么认清与应对“舆情危机”?

    如何认清“舆情危机”? 一、定义 舆情危机是相对与负面突发事件而言的,是指面对突发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观存在的事件或现象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

    遴选材料分析:舆情危机应对5篇

    T市爆炸事故的舆情应对 内容简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T市某仓库发生起火爆炸,爆炸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发酵,相关单位应对不及时、手段单一;面对媒体和群众询问,相关发言人回......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五篇范例)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在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因舆情应对不当而损害了各级政府的形象。信息透明度不够、反应迟缓、问责乏力、网络应对技巧匮乏等,是绝大多数民生事件中舆情应......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以及应对措施

    写作思路: 论文共分五章,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目的,沿着“提出问题(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问题)→分析问题(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因素)→解决问题(完......

    月塘小学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方案(精选)

    杨柑镇月塘小学 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方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县、......

    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

    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 ——浅析化解基层人口计生网络舆情危机工作 【摘要】 人口计生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与社会联络的纽带,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也是实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