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

第一篇: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在常人看来美和丑是相对存在的概念,爱好美好的事物,而讨厌丑恶的事物。因为这种心里的驱使,人们一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便会闷闷不乐,烦恼和忧伤等情绪接踵而来。但是,明白“道”的人却不同,因为他们心中无美和丑的区别,一切顺其自然,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就无所谓得与失,也就不会有烦恼了。

我希望我也可以如同古人一般,善于运用“道”的规律,做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我也希望可以像水一样:“不争无尤”。因为水有着最高尚的德行。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水居于众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位置,所以水最接近于“道”。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违背自然的规律时,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都是水与人类不良行为的无声的对抗

这些事物都是道的表现方式,“道”本身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但却能被我们所感知,比如,蛇是一种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的柔软,它才可以任意变化自己的形状,以逃避敌人,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试想,如果蛇像一根大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进吗?这乍一听是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蛇本身不是“道”,也不是德,它只是体现道和德的万物中的一种,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才是最能体现道的载体。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想要遵循道的规律却是非常困难。我曾经也想过像陶渊明一般“釆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这却是不遵循道的;他在晋朝战争时期,过上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型”的平静田园生活,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在国家动荡,正是需要忠臣良将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

却归隐于田园之中,而后没过多久,他的家便被烧光了。这就是道的报应啊,不遵循道的规律,终究是会被惩罚的。

所以,完全的遵道是多么的难啊,但是我希望众人都可以克服困难,遵守道的规律。这样我们就会和谐;这样,我们就会和平,这样我们就可以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全篇育人,以柔做事,以柔胜刚,以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做人。做事要专一,而不是面面俱到而不精,做人要大智若愚而取实,而不是事事皆知,而路路不通,看事物要看到内在,而不是表面,故常无欲,而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缴。做人做事一依皆循自然等等。

我认为《道德经》主要讲的是道的博大和在人无欲情况下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道,不是说的明白解释的清楚的,说的明白解释清楚的那就不叫道了。道,包含万物之理。道,只是一个称谓而已。道便是无,无中产生有,生成万象。人只有在无欲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如果常存欲望便只能看到万物的表面现象。

名利都是虚无的东西,追求名利心太重,就会失去道,当失去道后,不依循大自然的规律做人做事,就会受到惩罚。当人们追求名利心过胜时,小偷、尔虞我诈、小人等等就会产生,是以圣人之治:治理万事万物,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样世间就会祥和安康。

做人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而不张扬,当以张扬去做人做事,不依循自然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即使德高

望重,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显得高于众人,而不是标榜高于众人。做到以柔弱胜刚强。

对待万物要一视同仁,《道德经》中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天地没有偏爱,视万物如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也视百姓如用草扎成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它空虚飘渺无际,越鼓力风量越大。而人越多为就会行有所阻,不如遵循自然规律守中而为。《中庸》中也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对任何人,都要以礼相待,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以仁为本,而不是,对有些人好,对有些人就不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说圣人遇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够领先。弟子规中也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财物和利益在现在这个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所以,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安然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很接近道的准则。做人要懂得跟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争名夺利弄得声败名劣,就不是本意了,做人也要像水一样,别人厌恶的东西,自己去做,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得道。做人也要谦卑,易经中讲谦

卦,六爻皆吉。谦卑是为人处事的法宝,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真实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不全是真话;朴实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会有深刻的见解。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处处可听,处处可遇,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可。而不是被这些华丽的语言而蒙蔽,失去自我。自我膨胀,失去不改失去的东西。做人要时刻的内省,反观自己,这样才能纠正前边的错误时刻的提醒自己。争辩,对双方都不会有任何的好处,不论是《四书》还是《五经》或者是《鬼谷子谋略术》都不提倡与人争辩,而是以水的柔弱引导对方,达成共识。

这是我读《道德经》的感慨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此致

敬礼

2011.06.11

第三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系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记得初次知道《道德经》是在小学的时候,看到的电视里面的少年张三丰抄写《道德经》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到得大学时候,时间充裕,终于是将这本短小精湛的道教经典看完了,心里感触良多,写与同学老师共勉!《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全文共八十一章,其中钱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构思严谨,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并且文章内阐述的观点和哲理非常发人深省。汉末张陵长五斗米道,立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教典,创立道教,并做《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阐述了《道德经》,故成为道教经典。

当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章仅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老师海涵教导。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可是我通读全篇,却感觉其实不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是人们误解了老子的“无为”的真正意思,“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比如: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对于该做的事情,老子是主张要做的。所以所谓的“无为”,我觉得应该是内心平和的去处理事情,顺势而为,而不是人们理解的无所为的意思。

前三十七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三十三章。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老子在这段话里面,阐述的思想,是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

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比如现在在网络小说中,却是把这段话看作了激愤之语,而不再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延伸和解释。当然,老子的思想是好的,劝导人们在天地眼里,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作用。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当然,体现在现代里面的,可能就是太极最为人熟知了,太极里面讲究的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水的水滴石穿,教导我们的是我们要一往无前,坚持一个目标,去努力的做到。当一切东西我们都能做到善时,还有什么不能达成呢?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这是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盈”,这时,只有功成则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联系到现代社会,我们也是一样,树大招风,只有对自己的能力清楚的认知,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这句话是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话之一了,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胜人者,凭借的是自己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而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更需要有这些精神,知人、自知、知足、强行!

后四十四章中,我喜欢第四十二章、第六十四章、第八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生二,乃至生万物的一种内涵,也是将万物存在以及运行的规律,都是顺着道的规律而运行的。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过程,所以在老子的眼里,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当然,我们知道,在太极里的两仪,就是阴阳的意思。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阴阳衍生万物的看重。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起来舒服的话不能相信,值得相信的话通常不那么顺耳。“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文章里面还有很多的处世箴言,限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很希望同学嗯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确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对人生,对社会的处事态度。愿同学们、老师们,能够在《道德经》的陪伴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第四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2011.11.29阅读(1)

下一篇:我的Qzone第一天 |返回日志列表

 赞赞赞赞 转载 分享 评论 复制地址 编辑

《道德经》是我国的一部完整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一,更是老祖宗留给子孙为人处事的一种规范和标准。它阐述了道家对宇宙、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人生观,社会观的认识。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这二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习《道德经》非常重要。“道”是道种智,指自然发展的规律;“德”是一切智,指顺着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做事。

什么是自然规律呢?自然规律也是指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处处可见,比喻说:一年四季的变化;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珍藏;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等等都是自然规律。

有的人认为是对的,对方却认为是错的;有的人今天认为是对的,过几天以后却错了;有的人今年认为是对的,过几年后却错了;有的人今生认为是对的,可是等到子孙一代又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是以自我为标准,没有理解、体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办事,所以错了。如果真正遵循《道德经》讲的自然规律去做,是不可能有错的。因为它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小时候,我认识一位老者。他曾告诉我:“年轻时想也不敢想的问题,到儿子一代就变成了口头谈了,到时孙子一代也敢做了。老人讲的一句简单的话,我觉得老人是有智慧的,老人的目光是远大的。

还有一次,我父亲病了,我陪父亲去医院看病。有个朋友说:“要孝敬老人呀!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的,更别说叫一声父亲了,你能陪你父亲去看病真是幸福”。我无言,我沉思,我终于体会孝是一种伟大,一种美德,一种自然规律。

为人之道,就是五伦之道,五伦之道也是自然之道。如果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道正常,没有冲突,没有摩擦,和睦相处,也就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了,人类也就幸福。

现实生活中,五伦之道运行得怎么样呢?夫妻之间,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最后离婚分手;父子同样有冲突,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跟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花钱比父母挣钱还快;兄弟之间为了利益,相互争吵,夺分家产,兄弟相残也有听闻;朋友之间忘恩负义,中伤别人为快,哪里还记得“信义”二字呢;领导同下级的关系也是惟妙,上级命下级,下级口服心不服,最后弄得二败具伤。这些都是违反五伦实行的,也是违反〈〈道德经〉〉讲的自然规律的。我们怎样才能挽回,回到正常呢?

从现在做起,从小孩做起。因为小孩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小孩有了“德”父母就欢喜,只有小孩有了“德”国家才有希望。

从现在做起,从本人做起,因为人是构成社会的因素,只有本人有了“德”家庭才会幸福,只有家庭幸福了,社会才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了,国家才会团结富强。

从现在做起,从教育做起,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把“德育”课作为重点课程,像学英语一样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现在做起,从政府官员做起,政府为优秀品德的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们明白做官不是为了自己的五欲(财、色、吃、名、睡)而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让他们想贪而不敢贪,只有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受民敬仰。

“道可道,非常道;名则名,非常名”这句话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认为按规律办事,符合民众意原,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自然规律,违背民意,会得到自然惩罚。

每个国家与每个国家的体制不一样。一个国家的体制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切不盲从。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方向一样,但地域环境不一样,切不攀比。

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经济发达,只不过是暂时的。因为西方经济是在竞争和贪欲中建立起来的,要明白一个国家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在不能够满足大众的欲望和要求下就会向别国发动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这样的国家会长久吗?因为竞争和贪欲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所以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经济也必然会失败,更何况体制早就决定了存亡。

西方提出的“平等,自由,民主”也是不靠谱的,不实际的。因为他们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是把自己的幸福架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我们要反对它,世界人民也要反对它。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人民不紧朴素,而且勤劳;中国的人民不紧节约,而且爱好和平;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制度也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国家制度。我们为自己生长在中国而骄傲,为自己生长在中国而自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是中国繁荣的世纪,是中国人民带领世界人们走向和平的世纪,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每一个人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准,官爱民,民拥政,让中国成为外国的榜样;让中国人成为世人的榜样;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世界

 赞赞赞赞 转载 分享 评论 复制地址 编辑

第五篇:读《道德经》有感

寒假闲时逛书店的时候,书架上放着《老子》一书,不知是否出于一时的冲动还是有先见之明,竟然买下了这本书。正好这学期开了《管理心理学》一课,其中有关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于是联想到《老子》一书中的管理学思想。

如果要说老子当年写《道德经》的时候,确实有考虑过刻下些昭示后人的管理理论。至少我是很怀疑的——能牵强附会滥竽充数的也只不过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等比喻而已。好在华夏艺术中有“留白”一说,而读书中用得也最多,所以才有一百个人眼里的一百个林妹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小侃几笔,姑且算作我的愚见吧……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虽然重隐逸修行,可世界不能清净,也是修道中人所不愿看到的。所谓推己及人,与道已近的人们,总也是希望拿出有为之方,好用一番作为扬一派学说,同时为了世界的清净,出一翻力气。

道家思想用于管理,并不似其他各派那么张扬,也不似儒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祭出“中庸”二字。道家讲究守拙和不言。所谓守拙,就是钝治的延伸;而不言,则是针对于机巧之徒的无上法门。现实运营中,很容易遇到外界局势的巨大波动,也很容易碰到行业局面的天翻地覆,更容易撞上企业内部的紧急情况。当外界变动太快时,任何的机巧之谋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无法从外界获取正确的信息,从机构内部发出再多的信息,都是徒劳的。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汉武大帝》中写到刘彻和太后的权利斗争时,刘彻一度陷入极度的劣势中,太后在宫中派了很多太监宫女作为眼线,监视他每一个动作。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商场上遇到了,那么被监控的企业一定是大大的不利了。可是刘彻很聪明,在屡次试图突破“围剿”失利之后,索性扮了天真,整天与派来监视自己的宫女太监打闹玩耍,也不再说什么大志向大抱负,疯言疯语,不久就骗得太后安了心。

太后虽然派出了那么多的眼线,可是刘彻这个被监测的信息主体没有发出任何可供分析的资料。没有了分析的主体,这些线人等于瞎了眼睛,聋了耳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权力斗争中双方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扭转:太后因为得不到刘彻的消息,也渐渐放宽了心;刘彻也在与宫女太监的相处中长了经验,并且发现了很多先前因为浮躁而没有发现的东西,为此后的大翻盘做了周密的准备。http://www.xiexiebang.com

当然,在商场上,对手是不可能像太后和刘彻一样还存在着一点点的血缘关系的,所以很少有半死不活的情形出现。所以,借鉴归借鉴,依样画葫芦可不行。比如说企业制度,就是很好的“拙政”:死守制度,至少在定制制度时预料到的问题,此后就可以避免了;至于日后遇到了问题,都不能轻易对制度加以改造,特别是那些由于大脑发热的改造,更是不允许的。任何冲动在道家看来,都是“锐气”之故;而锐气在《道德经》里,被老子称为是“人之私”:怀私行事,哪怕是行有为之善,都是初衷不纯的,又是离道日远。谈判时意欲先发制人,就是锐气过盛;激励部属时过分注重物质或精神奖励,则是滋养了部下的锐气;上司训斥部属,则是放纵自己的锐气。还有诸多不妥之处,都是需要管理者们小心处理的。

用道家的思想套到管理的准则,大概以理服人、不以势取胜算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实在到了非以力取胜的地步,大多是紧要关头不得已而为之。良好的管理,大概就是日积月累的改善,在不知不觉中,把安排落实下去;在不言之间,把事情做好。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了好似没有管一样,如同周瑜戏蒋干,把自己的力量延伸到对方的机体中,把自己的大变革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时时获取信息,时时做出调整,就没有大的危险可言了。

《道德经》崇尚“不言”简直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人的悲哀。语言是最大的沟通工具,人类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推动。而道家反对多言,说话在老子眼中,和缺乏智慧简直就是同义词。可能是老子在图书馆供职久了,安静的环境决定了他对于那些喜好制造“噪音”的人的反感,也未可知。不过,成熟的管理的确是不需要语言的。正所谓“悠兮,其贵言。”只不过要达到成熟的境界,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谈了那么久,罗罗嗦嗦一大堆,也不知道是否说到了点上。反正言语无用,若是被老子看到了,定要说我是个顽固不化的俗人了吧……

下载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道德经有感 (道经)[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在我们华软有这样一位老师,年过半百,满头白发,经常踩着一辆简陋的已经生满黄锈的单车出现在华软校园。他喜欢在上课前几分钟,坐在教室外面抽下烟,抽完走前会踩......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珍宝,其中不乏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个层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当中一颗夺目耀眼的宝石。这本拥有两......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我一直认为古人的著作是智慧的结晶,老子在我感觉一直是很神秘的人,他讲究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是最吸引我的,一致认为人要回归本真。以史为镜也是我一直喜欢......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道德经》有感

    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0701孟云龙3072001102 《道德经》与养生之道 近几天,读了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从中初步了解了养生之道,同时也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道德经》中出现最多的......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

    读《道德经》有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

    读《道德经》有感(定稿)

    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读《道德经》有感尼采曾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纵观先秦诸子百家,道家文化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