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4: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就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约束能力。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开展自律活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由“他律”迈向“自律”有效地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律”的意识。

首先,我们把《一日常规》发给各班,学校安排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逐条逐句的学习、理解。让学生知道《一日常规》要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懂得什么是自律,为什么自律,怎样做到自律等道理。

其次,根据小学生具有认识的形象性,善于模仿的特点,通过榜样教育深化明理,我们不仅用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的典型事例做范例,而且用历史名人、现实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或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律的榜样,还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树立一些学生中的身边榜样,使他们在榜样的启发和激励下,逐渐掌握自律的要求与方法,从而提高“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学习一些短小精悍,易记易背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也是自律活动中让学生明理的有效的方法。结合“自律”活动,教师们还专为学生选择抄写了“吾日三省吾身”、“少成若性,习惯之以为常”等格言。

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律”品质

1、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以讲故事、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

努力学习的事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即只有认真学习,遵

守纪律才能使人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其次,明确课堂常规,让学生人人熟背,并相互检查督促,养成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看书、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仔

细审题、细心做题、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

再次,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比赛获奖的好学生事迹,以及本班一些同学的良好学习行为,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

最后,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帮助指导,防止学生知难而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前面已写

2、抓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旨在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品质。我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实践性,开展了各种类

型的活动。

(1)开展《日行一善》教育活动

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日行一善》教

育活动。首先,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动员,要求人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表露小小善意,小小善心,小小善行。第二,全

校师生每人有一本“日行一善”记载本,每天记录自己的“善心”或

“善行”,促进学生的自律行为,使学生在长期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实践中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由“他律”到“自律”,以形成定势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建

立“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日行一善”活动的督促、交流、评比等组

织管理工作。如各班每周一次的交流上报、全校每月一次的总结评比、每学期一次的活动积极分子和先进班级体的表彰等活动,使学生的“自

律”意识和能力在反馈、评价、激励中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2)开展创“十无”校园活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的要

求。我们在贯彻《规范》的同时,结合有关校园管理制度,有针对性

地开展了创“十无”校园的活动,即墙上无脚印;地面无垃圾;公物

无损坏;水电无浪费;语言无脏话;花木无攀折;安全无事故;诚实

无谎话;上学无旷课;花钱无浪费。这“十无”,分解开来看,都是一

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做到了,做好了,却是一个很理想的境

界。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学生活动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老师督促,因此,创“十无”校园等于对全校学

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自律要求,只有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

达此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强的特点,创

“十无”校园,从抓“十无”班级做起;创“十无”班级又从抓每个

学生的“十无”行为做起。将创“校优”的目标落实到创“班优”的活动中,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指导和训练中,通过学

生个体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逐步达到活动目的,提高“自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已写

3、抓劳动卫生习惯的养成。

根据小学生爱活动、爱受表扬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如:我们实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

生轮值制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劳动锻炼,并组织评比,对表现优秀

者予以表扬,以强化学生劳动卫生习惯。另外,我们还注意经常检查

个人卫生使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家庭学校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充分调动家长这一支

庞大的教育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家庭这一小小“课堂”作用。我们利

用家长会,把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设想、要求、内容告诉家长,以求的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实施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完成教育和训练的任务。学校发给学生一张《家庭学校联系卡》,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

训练情况,定期向学校反馈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家

校同步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律能力得到了强化。

四、掌握教育的方法,确保自律的持久性

养成教育的方法很多,如榜样法、训练法、说理法、强化法、氛

围法、制约法、指导法、评价法、竞争法、活动法、自我教育法等,但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榜样法、训练法和自我教育法。

总之,我们要把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

来抓,小学生在校学习六年,行为养成训练六年,并随学生年龄的增

长,训练层次逐渐提高。还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

律”意识,强化“自律”能力,确保“自律”的持久性。真正使学生

从“他律”迈向“自律”。

2006.12

德育示范方向性先进材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2006.1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07-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追求德育的实效,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研究、实践,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养成教育的资源开发。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感染和教育,开发加工形成的教育资源更便于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宣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

1.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行为上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和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习惯形成规律,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加强德育体验,淡化教育痕迹,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子弟“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过去,我们是以历史上的优良典型为楷模,用他们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提供效仿榜样对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其下决心去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为祖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榜样对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这些英雄人物离学生太远,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施“示范教育”即抓好学生中的优良典型。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是学生周围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学习。为此,我校坚持“评优”活动,每周都要对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千分竞赛”小结评比,评出“优、良、合格”

三个档次,评比结果除了在公布栏上公布外,值周老师还在周一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晨会上宣布。少先队还定期评出“文明小标兵、环保小标兵、诚信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读书之星”等,出现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先进典型。活动成效显著,影响带动着周围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3.以人文性的评价为自我教育的动力。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对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给以关注,用全程评价促进儿童发展,将活动落到实处。采取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评价体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内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评,才能够使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获得成长的动力,实现个体生命多方面的成长。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过程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平时品德教学与期末操行评定、成长记录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或分阶段给予评价和建议。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他说,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社团活动。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知性德育”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建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我校建立了语文实践营、语文能力营、诵读空间站、数学快活林、数学趣味屋、三原色美术林、信息广场、管弦乐队、百灵鸟合唱队、英语乐园、科学活动、健康体育等12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重视培养合作精神。每个人不仅是自然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不停地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互相信任、关心和欣赏,运用以学会的“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来体谅他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我展示的自由,在这样的“自由”和“机会”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亮点,从而尽情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用自主、用成功来激励和强化其参与热情乃至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会创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参与的愿望。所以,社团活动如果有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展示,甚至是评价等,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从而获得个性的充分展示。新课程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帮助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学有所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社团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的特色。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寻找活动的答案。在活动中身体力行,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人生道路做必要的储备。在活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做到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结合,促进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5.档案袋建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是一种巧妙的教育工具。它关注每个学生自主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收集进步的证据,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成长记录”、“专题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和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还对成长记录册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收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每个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5.写格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本校养成教育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校本养成教育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成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的交融当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推进德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学生发展,首先老师要发展,老师自身道德的发展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我校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当中共同

得到发展,共同提高认识。这才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德育认识的一个升华。德育并不是一个老师去教育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是为了不教”。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将自然、他人、自己、书本、经验等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善学、乐学,不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启迪和鼓舞,领悟自我发展之道,逐渐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德修身,而且要以德育人。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我校形成了校长室——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初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和合群性之间体现出协调性。集体生活对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均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任务落实了,全校的德育目标才能落实;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实践丰富了,全校的德育特点才会鲜明。用一个目标,一个口号,一个活动去管束,去教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就是学校德育的春光灿烂。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我校在新课改实施日渐深入的情况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在“大德育观”影响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养成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新的特色。

第三篇: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0-11-17 10:35 金宝双语小学 班级工作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读书习惯。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

二、写字习惯。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三、坐姿。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应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四、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的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应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榜样示范包括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以性格为例来说,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要求学生把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册,每周操行评比一次,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从“个别教育”入手,抓住一二个典型,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如: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以防为主。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意识。形成维护集体,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培养高度的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在突发事故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使突发事故中的各方面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二、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主要从“训练”、“督促”和“素质养成”几方面去培养。

1、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2、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我始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

3、素质

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陈旧观念。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橱窗,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张课桌,每一寸土地都能说话,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长期持之以恒的深化教育,让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三、家校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 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不断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我们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并请家长配合实施。平时加强与家长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必要时,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选择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如举行“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主题会时,我邀请了一位学生的父亲参加,他是一名警察,通过对少年犯罪案例的讲述,使学生们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懂得自爱、自律,要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信心,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活动懂得了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学校、家庭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的训练,懂得教育,懂得学生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目标明确,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景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三者之间,学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咨询等活动,及时沟通教育思想,协调教育方法。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指导职能,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逐步提高分辨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加大适应能力和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还要通过宣传公民的道德规范等信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扩大它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教育管理机构和社会舆论,呼吁整个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宽松环境。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乾安县鳞字中心校孙淑云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工作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⒈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⑵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说、读、写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

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⒈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些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课中的茅以升得知因秦淮河上的桥断了,致使众多乡亲送命的事以后,立下志向,做一个造桥的人。从此以后,他对所有的桥梁产生了兴趣,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桥梁设计专家。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立志,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去观察、探索,只要你肯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坚持,就会有成功。

⒉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 “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 “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⒈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家访、举

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得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每每提笔成文,却倍感无从下手,语文能力的不足让我不能像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说的 “我手写我口” 那样简单。回想我们的语文教育,正如大师们所讲的一样,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前些日子和同事谈起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是不爱阅读吗,可能关键在于我们从小没有建立起阅读的能习惯,但凡有深度的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在我们的语言中枢里不能得到完全解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现在我自己也是为人父母了,孩子也一天天长大,面对孩子的教育和给孩子的教育,让我思考怎么去建立他的阅读行为习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唯有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以生为本,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学生的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以广泛的阅读代替繁重的作业,大量的文章弥补教本的不足,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

一、重视

生的阅

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

考的习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曹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努力

郁的读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走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红光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另外,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六、培

使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七、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加......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在讲话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除了节假日,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那么,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太多了!在我看来,......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当好牛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2)班的陈诺,今天,我要谈的是“培养好习惯争当好牛牛”。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践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老坪石中心学校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成功教育从习惯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正处在学生学习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学习动......

    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内容提要: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