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正处在学生学习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学习动机、兴趣、自我修养都处在萌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培养内容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预习;中年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主动预习;高年级要学会制定目标,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中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听课姿势: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应该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2)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读书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写字时上身坐正,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答题的习惯。口头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
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做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老师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6)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建议、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积极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学习用品应该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四)课下
1、良好行为习惯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校学生现状,提出了从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生活卫生习惯、自觉学习习惯、安全自理习惯四方面研究良好习惯养成问题。
2、.培养良好习惯目标
创优秀班集体(净、静、竞、进),做文明好少年(听、看、想、悟、记、问、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习惯》为依据,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4、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如走进教室,课桌整齐,个人卫生习惯中,饭前便后要洗手,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随身带手巾或者卫生纸,勤洗澡,勤换衣服,经常剪指甲,勤理发,不随便喝生水,不吃零食和不干净的实物,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倒垃圾和污水。
5、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体态用语。
6、遵守公共秩序。
三、实施措施
1、抓住关键期,加强启蒙教育。从学生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标准“三姿”,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各种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不同的阶段要前后一致,绝对不能左右矛盾、前后矛盾。在学校内班级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必须一致,在班级内班主任的要求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必须一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要求必须一致,家庭的要求要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
7、设立行为习惯学生文明岗
少年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反复性,多变性。他们缺乏自制力,往往此时明白,能约束自身的行为,但过一会儿便什么都忘记了。想干什么,只凭自己的一时兴趣,一股热情。所以我们通过文明岗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有了他们的监督,同学们的不良行为会受到了极大的约束,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有效地锻炼培育孩子们的自制、自理、自管能力。
8、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好动、好思、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小学生突出的特点。各种行为习惯也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娱乐中逐渐渗透,渐渐养成。
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中,可以开展“走出校外,清除白色垃圾”活动;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等活动;开展“每人一个口袋,随时弯弯腰”活动;开展(自理)“爸、妈做我们的裁判”,“我不甘落后”活动。种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小皇帝”,“小公主”们不再娇气,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
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开展 “每天一分钟集中注意”活动;开展“每天两句最想喊出的话”,“记录我的语言”,“一帮一,共同进步”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学生除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活动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接触家庭、社会。要巩固所养成的良好习惯,不但是学校的责任,还需社会与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0、大力表彰校级、班级行为习惯标兵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为了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大张旗鼓地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准备每周班级一评比,学期末和每月底进行校级大评比,表彰校级优秀班级,良好习惯标兵,校级优秀值日生等。在评比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能起到极好的榜样作用。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2、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3、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明确要求 注重养成教育 加强师徳建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著《儿童心理之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就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约束能力。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开展自律活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由“他律”迈向“自律”有效地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律”的意识。
首先,我们把《一日常规》发给各班,学校安排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逐条逐句的学习、理解。让学生知道《一日常规》要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懂得什么是自律,为什么自律,怎样做到自律等道理。
其次,根据小学生具有认识的形象性,善于模仿的特点,通过榜样教育深化明理,我们不仅用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的典型事例做范例,而且用历史名人、现实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或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律的榜样,还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树立一些学生中的身边榜样,使他们在榜样的启发和激励下,逐渐掌握自律的要求与方法,从而提高“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学习一些短小精悍,易记易背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也是自律活动中让学生明理的有效的方法。结合“自律”活动,教师们还专为学生选择抄写了“吾日三省吾身”、“少成若性,习惯之以为常”等格言。
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律”品质
1、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以讲故事、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
努力学习的事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即只有认真学习,遵
守纪律才能使人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其次,明确课堂常规,让学生人人熟背,并相互检查督促,养成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看书、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仔
细审题、细心做题、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
再次,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比赛获奖的好学生事迹,以及本班一些同学的良好学习行为,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
最后,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帮助指导,防止学生知难而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前面已写
2、抓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旨在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品质。我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实践性,开展了各种类
型的活动。
(1)开展《日行一善》教育活动
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日行一善》教
育活动。首先,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动员,要求人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表露小小善意,小小善心,小小善行。第二,全
校师生每人有一本“日行一善”记载本,每天记录自己的“善心”或
“善行”,促进学生的自律行为,使学生在长期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实践中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由“他律”到“自律”,以形成定势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建
立“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日行一善”活动的督促、交流、评比等组
织管理工作。如各班每周一次的交流上报、全校每月一次的总结评比、每学期一次的活动积极分子和先进班级体的表彰等活动,使学生的“自
律”意识和能力在反馈、评价、激励中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2)开展创“十无”校园活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的要
求。我们在贯彻《规范》的同时,结合有关校园管理制度,有针对性
地开展了创“十无”校园的活动,即墙上无脚印;地面无垃圾;公物
无损坏;水电无浪费;语言无脏话;花木无攀折;安全无事故;诚实
无谎话;上学无旷课;花钱无浪费。这“十无”,分解开来看,都是一
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做到了,做好了,却是一个很理想的境
界。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学生活动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老师督促,因此,创“十无”校园等于对全校学
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自律要求,只有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
达此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强的特点,创
“十无”校园,从抓“十无”班级做起;创“十无”班级又从抓每个
学生的“十无”行为做起。将创“校优”的目标落实到创“班优”的活动中,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指导和训练中,通过学
生个体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逐步达到活动目的,提高“自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已写
3、抓劳动卫生习惯的养成。
根据小学生爱活动、爱受表扬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如:我们实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
生轮值制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劳动锻炼,并组织评比,对表现优秀
者予以表扬,以强化学生劳动卫生习惯。另外,我们还注意经常检查
个人卫生使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家庭学校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充分调动家长这一支
庞大的教育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家庭这一小小“课堂”作用。我们利
用家长会,把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设想、要求、内容告诉家长,以求的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实施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完成教育和训练的任务。学校发给学生一张《家庭学校联系卡》,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
训练情况,定期向学校反馈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家
校同步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律能力得到了强化。
四、掌握教育的方法,确保自律的持久性
养成教育的方法很多,如榜样法、训练法、说理法、强化法、氛
围法、制约法、指导法、评价法、竞争法、活动法、自我教育法等,但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榜样法、训练法和自我教育法。
总之,我们要把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
来抓,小学生在校学习六年,行为养成训练六年,并随学生年龄的增
长,训练层次逐渐提高。还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
律”意识,强化“自律”能力,确保“自律”的持久性。真正使学生
从“他律”迈向“自律”。
2006.12
德育示范方向性先进材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梁
家
庄
学
校
2006.1
第四篇: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内容提要: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其八项重点内容:
⑴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⑵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⑶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⑷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观望目前在校的学生,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他们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群体,享受着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尤其是部分小学生,学习不知为谁而学,总是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青少年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呢?
首先要究其原因。解决问题,总要先寻找原因,因为原因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从问题的基本根源入手,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造成青少年不负责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思想影响,没能科学地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二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
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难看出,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影响着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对于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对人热情、诚肯、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
儿童年龄小,很多道理他们不能理解,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在创设的环境和活动中亲自去体验。例如,要让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就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中不能取胜,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儿童只有亲自的参与中才能体验,在体验后才有行为。
三、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除了先天的不条件反射行为外,极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中,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训练,这也是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在训练过程中,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正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按要求做的时候,成年人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鼓励。这种正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
在生活中,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能不能微笑对人,儿童看书、涂鸦时拿笔及看电视时正确的姿势;进餐时不对食物挑肥拣瘦,不偏食、挑食;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嚷,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等等,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父母如果能抓住身边的这些细节,就能让儿童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