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我市舆情信息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我市舆情信息工作的思考
舆情信息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分析发展形势、掌握工作进度和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要积极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服务领导决策,并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我市的舆情信息工作作些探讨。
我市宣传文化系统舆情信息工作情况——逐步推出措施,工作有所进步
虽然在市里排名靠前,但与自治区兄弟市相比,舆情信息工作是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比较薄弱的方面。今年以来,我们从建立队伍、下达任务、强化培训、加强报送、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工夫,使崇左舆情信息工作有所进步。一是建立了全市舆情信息员队伍。市委宣传部于年初下发了文件,进一步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和市直宣传文化部门落实了分管领导,配备了1至2名舆情信息员。二是下达了舆情信息报送工作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宣传部门每月至少报送10条舆情信息,每季度至少报送2篇社会舆情或网上舆情分析报告;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每月至少报送5条舆情信息,每季度至少报送1篇社会舆情或网上舆情分析报告。三是开展了舆情信息工作培训。召开了全市舆情信息工作培训会,邀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工作专家到会授课,市直宣传文化部门、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分管领导、舆情信息员及乡镇党委宣传委员120多人参加了培训,一定程度提高了我市舆情信息员的素质。四是着手建立激励机制。草拟了我市舆情信息工作有关激励文件,着手建立符合崇左实际的激励机制。五是加强舆情信息收集报送。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创新、热点舆情等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采写上报了210篇(条)舆情信息。截至目前,全市被上级采用舆情信息53篇(条)。我们注重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上报了宁明县明江镇开设“大榕树课堂”、我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等重要信息,并都被上级刊物采用。
我市宣传文化系统舆情信息工作存在问题——思想观念问题,两张皮的现象
我市舆情信息工作从表面上看,有三大不足:人手不足、稿源不足、好稿不足。可以说,全市的舆情信息稿件90%以上都是部里面一两位同志努力写出来的,其他稿源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好稿了。从中度视角来看,存在以下困难:一是舆情信息队伍网络没有能完全发挥作用,基层舆情信息员队伍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目标考核管理和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信息员写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深度分析不够,舆情信息撰写水平质量有待提高,与兄弟市比较,上报数和采用量偏低;四是舆情信息监控采集手段原始单一,缺乏信息软件技术支持。其实,从深层次来看,还有个思想观念问题。信息工作在各单位都是稍微软一点的工作,没有硬性考核指标,弹性比较大。因此,不会很受重视,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做得好或不好也就这么样。还有,客观上基层单位人手少,工作人员确实较忙;主观上收集、拟写舆情信息是件辛苦的事情,费力费时,可能有好的思路、好的题材甚至好的冲动,没有人“压”去做,也就罢了。
因此,尽管上面出台许多文件、制度和措施,尽管形式上是建立了队伍和网络,尽管是有任务和上报稿件数,还是没多大效果,因为上面的政策和下面的实际存在“两张皮”现象。我市宣传文化系统舆情信息工作思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我市舆情信息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改变在全区的落后局面,需要改革创新,加倍努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和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职能,做好舆情信息收集报送,特别要注意加强分类指导,把各个信息网络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更新思想观念。舆情信息看起来很不起眼,其实作用是蛮大的。高层领导在百忙之中,可能没空去浏览诸多的报刊和网络,但送到案头的信息是必读的,往往对各地各单位的工作作出批示和肯定,有些典型也因此推开。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各单位在自身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按照舆情信息工作的有关要求,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要把触角伸向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伸向新兴群体、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等社会群体,将各类舆情资源纳入协作范围,形成一支强有力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今后我们将定期不定期下发舆情信息需求要点,通报有关情况,提出工作要求。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工作评比奖励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被上级采用的舆情信息,各单位拿出一定经费匹配稿费。年底对全市的舆情信息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起色不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督促,以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县、乡的高素质等基层一级相关部门舆情信息工作的指导培训,着力打造专职或兼职舆情工作队伍,促进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开展。各县(市、区)也要对专职舆情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好舆情信息收集的基础性工作。六是落实报送任务。督促各地各有关单位狠抓落实,按照“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舆情信息工作,完成下达的舆情信息工作任务。我市争取在区宣舆情信息采用要实现比较大的增比进位。
七是筹办网络管理机构。我市目前舆情信息采集手段原始单一,缺乏信息软件技术支持。根据形势需要,我们积极做好我市网络管理机构的工作。我们结合宣传部门的工作职责,筹备设立网络管理科,争取支持添置技术设备,引进专业人才,推动我市舆情信息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篇:舆情工作信息
为保障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换届的顺利进行,及时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我市加强对舆情的网格化管理。
一是设立的了专职的舆情监测工作组。与宣传和网络管理部门及新闻媒体的紧密联系,具体负责,专人监测,针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站,贴吧,重点微博等内容有关涉组涉干,换届,腐败等负面舆情,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
二是落实日报制度。建立了换届选举工作信息反馈常态机制,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严格执行“两表三报告”制度,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绝不漏报,迟报,瞒报监测到的重大负面舆情,以确保换届舆情工作不出纰漏。
三是坚持网上回应与线下处置相结合,对换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布,防止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蔓延。一是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机制建设。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二是强化网络舆情队伍管理。配备专职网络舆情监测员、舆情分析员,加强与网络媒体沟通,确保舆情应对及时高效。三是强化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针对网络舆情的初现期、缓冲期、炒作期、高潮期和消退期,加大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力度。四是强化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弄清网络舆情发生、传播、访问、关注度等情况,弄清诉求者的意图,分析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提出应对之策。五是强化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建设。针对突发事件短时间内成为网络舆论热点的特点,坚持慎重应对、大胆面对的原则,及时分析、研判、调查舆情起因及事实真相,并与相关媒体沟通,准确发布信息,防止事态扩大。(丁丙军谷丽娜)
第三篇:个人对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思考
个人对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思考
前面欧阳科长就信息工作做了全面的介绍,下面我仅就舆情信息工作和大家做个交流。我这里所说的舆情信息和宣传部的不完全相同。我们所上报的舆情信息和大家上报宣传部的舆情信息最大的不同在于,宣传部舆情信息包括外国媒体和民众对我国某些社会政策、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意见,而我们所上报的舆情信息仅指我区、市、省干群对我国某些社会政策、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意见。接下来,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舆情信息的有关基本概念、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及个人从事舆情信息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舆情
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表现出来的对社会政治和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源头;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热点事件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二)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和舆情。舆情是由舆情热点事件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简单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舆情信息和工作信息。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四个常用方法
一是收集舆情。主要从以下几个地方去收集:
1、从媒体上收集信息。主流媒体、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2、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
3、从民间收集信息。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
二是抢抓舆情。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热点事件所引起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党和国家和省、市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出台、重要会议召开、中央和省、市委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发表后,要在“第一时间”报送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在突发事件前兆阶段,要及时收集报送引发干部群众思想情绪波动的苗头性信息;在突发事件爆发时刻,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报送信息;在突发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跟踪舆情变化,报送反映舆情变化轨迹和特点的态势性信息。
三是分析舆情。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要做到:注意层次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 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突出政治性。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
四是整理舆情。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 重要环节,整理信息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还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力求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说群众自己的“心里话”。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其次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当某个舆情热点事件发生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其三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已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三、舆情信息撰写的几点体会
(一)有针对性上报舆情信息
目前,我上报舆情信息主要有三个平台,一是市委宣传部、二是市委办公厅,三是省委办公厅。我在上报这三个平台的舆情信息时,各有侧重。
1、市委宣传部:侧重收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的舆情,汇总各种观点,分析归纳,加入群众观点。
2、市委办公厅:两个方面:一是市里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后,注重搜集基层部门、群众的反映(有针对性征询相关部门意见);二是市内发生重大事件,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广泛影响的,及时跟踪、采写。张明宝事件、梧桐树事件。
3、省委办公厅:三个方面:一是省里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后,注重搜集基层部门、群众的反映;二是市内发生重大事件,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广泛影响的,及时跟踪、采写; 三是国家出台重大政策、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搜集省内基层群众对此的看法和意见。如2010年全国两会,我撰写了三条舆情信息,会前群众期盼、会中热点关注、会后群众反响,被省里采用了两条。
(二)写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1、突出特色:共性与个性、忌千人一面
(干群对2010年全国“两会”有四盼)
2、体现新意:克服老生常谈、以快带新
(浦口区干群对北方出现严重旱情表示高度关注)年年有干旱、年年有暴雨,采集时就要体现新意
3、力求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
(基层建议四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力度)
4、多角度切入:以小见大、既要报喜,也要报忧
(广大网民对拟在江北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反应强烈)
干群对2010年全国“两会”有四盼
2010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据调查,广大干群对今年的“两会”主要有四盼:
一盼出台有力政策遏制高房价。2009年房价疯涨,畸高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可望不可及,并威胁着中国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安全,政府接二连三地推出调控政策却成效甚微,广大干群强烈期盼“两会”上能出台一系列连续稳定的政策,让过高的房价降下来。
二盼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同一行业同工不能同酬、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中小企业职工收入低下等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分配公平,刻不容缓。
三盼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取信于民。时至今日,腐败分子犯罪手段日趋隐蔽化和复杂化,反腐形势日益严峻。日前,中央发布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广大干群在拍手叫好的同时,更期待出台相应的监管手段和惩治措施,加大制度防腐、惩腐力度。
四盼多管齐下妥善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教育质量不高、高收费以及教育不平衡等问题仍没有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甚至出现“越改越贵”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广大干群热切期盼,多部门联手行动,形成合力,妥善解决好教育、改革等社会民生问题。
基层建议四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力度
时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2010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已全面启动,基层干群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农资打击 力度,保障农资市场秩序稳定,坚决不让海南“毒豇豆”事件再次上演。
1、加大对地下交易的打击力度
违法农药产品主要通过流动药贩直接到田间地头销售或地下交易、熟人间交易,隐蔽性很强。基层建议,一方面发动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排查,捣毁制造窝点,让违法农药的无处可在;另一方面加大对农药流通市场的整顿,让违法农药无处可藏。
2、严格对违法农户的处罚
国家对高毒农药有禁用和限用规定,禁用高毒农药不得在国内生产、销售、使用,但限用农药可合法生产、销售,农户在市场上很容易购买到,而对于农户违法使用农药的处罚,除引起中毒事故可追究刑事责任外,其他则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建议,明确并加重对违法使用农药农户的处罚,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对违规生产者进行巨额罚款和1-3年内产品不许上市的惩罚。
3、引导经销商规范建立农资台帐
规范建立农资台帐是健全农药销售环节的有效举措之一,但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进销货信息由农资经销商自己记录,记录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基层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引导农资店规范建立农资台帐,将所有进货、销售信息全部纳入台帐。
4、全面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
广东最早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该省要求在广东出售的农产品标上名称、产地、生产或销售人联系方式,目的是完善食用农产品可溯源制度,但由于农产品种植和销售都十分零散,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基层建议,及时总结广东的经验教训,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有效对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
广大网民对拟在江北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反应强烈
随着即将在江北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消息传开,特别是3月17日第二次听证会后,广大网民反映强烈,纷纷在网上发表 反对意见。仅西祠网民“bestwallow”发的“八问„第2次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评听证会‟”一个贴子,连续几天置于西祠论坛版首,截止3月19日下午两点,跟贴达14页700多条。网民的主要意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听证会过程及结果不满。大部分网民称听证会就是走形式,主持方公证性、合理性令人起疑,态度蛮横无理,所谓的“专家”是政府的“托”,没有发表正确言论。
2、鼓励大家向上反映情况。许多网民在《西祠胡同》、《搜房网》、《华侨路茶坊》网站发贴,号召大家给“焦点访谈”邮箱发信反对,“发爆为止”。还有网民在回贴中帖出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投诉网址,希望大家向国家环保部投诉,以便引起更大的关注。
3、号召成立反对江北垃圾发电厂的组织。网民“新鲜鸟”、“绿色江北”等在贴文中倡议江北各小区的业主们报名参加“绿色江北”志愿者组织,要求将姓名、小区、联系方式等统一发送到一个邮箱,组织者会尽快与报名者联系,以有组织的形式“全力以赴”阻止垃圾发电厂的建立,还称“具体签名事项,将会在近期第二次召集令公布”,回贴70多条,回帖者均对此行动表示支持。
浦口区干群对北方出现严重旱情表示高度关注
近几月来,我国北方许多省份包括我省淮北地区持续少雨,出现了十年不遇、二十年不遇的旱情,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我区干群在做好本区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对此表示高度关注:
1、对中央和各地采取的积极抗旱措施表示赞赏。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对北方旱情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各部门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全力以赴进行抗旱,国家防总、水利部等部门在元旦前夕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抗旱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相关措施切实有力。中央下达4亿元的抗旱经费,并拨款100亿直补农民购买物资设备,并于春节后派出四个 工作组分赴八个省区,协助地方做好抗旱工作。各地政府紧急启动抗旱预案,采取了浇水保苗、综合管制、人工增雨等积极措施。三是抗旱取得了初步成效。据悉,由于旱区浇灌面积稳步增加,我国受旱面积减少了2500万亩。
2、对顺利消除旱情造成的经济影响满怀期冀。一方面,严重旱情势必会带来粮食减产,威胁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这次旱灾对粮食生产确实带来了影响,但从国家整体而言,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是有保障的。特别是2008年夏粮丰收之后,国家增加了收储力度,所以我们的储备量和加工企业储备情况都是比较稳定的。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着中国的时候,这场旱灾也为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此次旱情影响的地区大部分为重要粮食产地,其主要支柱产业就是食品工业,而食品工业又离不开丰富的农产品。如果今年的小麦产量因为大旱而大幅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还会影响很多食品的价格,因此广大干群认为做好此次抗旱工作至关重要,希望动员一切力量,早日夺取抗旱的最后胜利,将旱情所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降到最低。
3、对此次特大旱情的成因提醒进行深入反思。首先,干群认为气候变化异常是导致此次旱情的主要原因。气候异常给世界各国增加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多,这次中国多省市遭遇大规模干旱并不是特例,这次特大旱情再次提醒我们应密切关注全球气候恶化问题,持之以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其次,缺乏及时准确的预告和预防是这次旱情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突发性的特殊自然灾害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切实提高灾害预防能力是减少灾害影响的关键。此次特大旱情根本原因同去年的特大雪灾同样,都是拉尼娜现象的肆虐,雪灾之后,相关专家应该就拉尼娜现象还将给我国带来怎样的灾害性天气提前做好预知预告,而这场始于去年十一月的旱情,从少水、干旱,变成“历史罕见”不断跳跃升级,不能不说是给相关专家敲响了警钟。最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日益薄弱是这场旱情日趋严重的关键原因。民以食为 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由于片面追求GDP,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使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掉链子”、出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刚刚公布之际,这场大旱对“三农”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大提升人类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民众的福祉。
第四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XX单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建议,对涉及本单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XX同志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XXX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编辑《XXX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内容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情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特别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内容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3、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
网络舆情工作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单位各部门在认真梳理与本部门有关的网民提问之外,要加强与单位系统内的相关单位、部门沟通,特别是网民提问涉及交叉管理的内容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即网络舆情涉及单位作为牵头单位,确保在相关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牵头落实办复责任,完成网络办复工作。
第五篇:舆情信息工作辅导
舆情信息工作辅导
(2010-09-10 16:24:03)
一、基础知识介绍
(一)什么是舆情信息工作
1、什么是舆情?
简单的解释就是民众的意愿,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
2、什么是舆情信息工作?
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
(二)舆情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影响。
我们收集舆情信息,主要就是收集人们对“事件”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它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
群体性:它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情绪,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政治性: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
阶段性: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削弱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舆情,都会有所不同,但侧重点也会有所改变。对于舆情信息的定位,还要把它放在与其它类信息的比较中来把握。
1、与政务信息的区别。二者性质、目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决策服务。但侧重点不同。政务信息是指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信息,一般是向决策者提供某个具体社会事项的基本情况,包括某个方面的工作动态、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的本身。而舆情信息主要是决策者提供人们对于各类社会事项的思想、认识意见,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引起的思想动态。比如,某煤矿发生了特大矿难,政务信息主要是反映有关矿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善后处理等情况;而舆情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干部群众对矿难的关注、议论及思考,广大矿工及其家属的思想状况等。
2、与新闻的区别。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又有区别。二者反映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意志和愿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各种事件动态。不同之处: 一是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舆情信息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新闻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舆情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 三是新闻具有公开性,而舆情信息具有内部性,不宜公开发布; 四是新闻反映的内容十分宽泛,而舆情信息相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3、与宣传信息的区别。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一字之差,但蕴涵着工作方向、内容、对象、方式的重大变化。宣传信息集中在宣传思想领域之内;舆情信息跳出宣传思想工作自身范畴,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宣传信息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工作情况;而舆情信息反映既包括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动态,也包括社会观念意识和人们的思想反映。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
从范围层次:宏观和微观;从来源看:国际和国内;从传播看:社会和网络,媒体和口头。常用的五类:
1、思想反映类;主要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和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时期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等。
2、工作动态类;工作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即“是什么”、“结果如何”,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要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尽量作到简明扼要。
3、“分析类”;“分析类”信息要突出深度性。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的现状、原因、背景、态势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类别。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
4、“调研类”。“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专门问题的信息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编写这类信息要在对策性上下工夫。介绍情况力求完整全面,分析问题力求客观准确,提出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作中去执行和落实。
5、“经验类”。“经验类”信息要突出特色性。此类信息主要用来挖掘典型、介绍做法、总结经验。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反映各地各部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工作探索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突破等内容。要以典型性和指导性为价值取向,把最有新意、最有特点、最能反映工作成效的内容凸现出来,以区别于一般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
(四)收集报道的重点内容
1、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
2、社会热点方面的;
3、突发性群体事件方面的;
4、社会思潮方面的;
5、宣传思想工作领域;
6、境外重要媒体和港澳台;
(五)收集报道的基本要领
1、紧紧围绕大局、大事、大势;
2、注重增强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
3、注重体现普遍性、典型性、前瞻性;
4、注重加强目的性、计划性、规律性;
(六)收集报道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一是利用访谈法收集舆情信息;二是利用社会调查收集舆情信息;三是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舆情信息;四是利用互联网收集舆情信息;五是采用约稿办法收集舆情信息;六是借助各类会议收集舆情信息;七是通过阅览机关公文收集舆情信息;八是通过群众来信来访收集舆情信息。
2、要求:
一是把好内容关;二是把好程序关;三是把好保密关。
3、方法:
从体裁分:一是书面报送;二是互联网(政府网)报送;三是口头报送。从内容分:一是摘要报送;二是专题报送;三是综合报送。
(七)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只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质量才会有提升;只有提高了质量,数量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要把工作着力点逐步转向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上,实现从以往“重数量、轻质量”,向今后“数量与质量并重,更注重信息质量”的思路和方向转变,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提高报送信息的可采用数量。为此,要相应的在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措施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改进创新中寻求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新途径。
二是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时效性是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内在要求;实效性是体现舆情信息价值的关键所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要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从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出发,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体现时效性要求,突出一个“快”字。凡对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思想反映,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送,当快则快,能快则快,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误报。为此,要构筑灵敏高效的信息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把时效性体现在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反馈的整个流程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以时效性来保证实效性。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关系。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问题,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首先,报送信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优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不论报喜信息,还是报忧信息,都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赅全,做到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送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报送信息中,既要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要客观地反映相关地区部门的认识态度和工作进展,充分肯定成绩;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也要分析造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要把握好报送信息的时机、对象和范围,按照工作程序,把好信息报送的出口关。要通过报送信息,让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科学决策,以达到摸清情况,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其次,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要处理好服务两方面的关系。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大局中去考虑,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要注意纠正当前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工作中注重对上级服务,注重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考核指标,而忽视为本级领导决策服务,为促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工作服务的某些偏向。处理好服务上级与本级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报送信息内容的“中心点”、“结合点”和“共振点”,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舆情信息的同时,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形成为上级服务与为本级服务的“互动互益”,以此争取上下级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和同志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唯有这样,才能为舆情信息工作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二、怎么写好舆情信息
(一)结构
1、标题:标题,是表明舆情信息主要内容的短语,作用是表现主题、为阅读信息提供导向、便于储存和检索。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那种标题类型,要根据信息所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和结构来确定。
直述型:在标题中直接点明舆情信息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舆情信息中最常见、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如《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社会各界对总书记的十七大告反响热烈》。
总结归纳型:这种类型通过对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以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简明醒目,往往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呈现五大新特点》、《当前国产电视剧创作的六大症结》等。
评价建议型: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作出评价、判断或提出中肯、可行的对策建议,常用“应”、“要”、“建议”、“影响”、“值得关注”等形式来表达,以引起领导关注。如《要注意小学生思想成人化的倾向》、《我国文化市场“价格虚高”现象值得关注》等。
趋向预测型:主要用于前瞻性、预见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常用“态势”、“苗头”、“预测”等表达形式。如:《二季度社会舆情将继续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专家预测我国明年网络游戏规模近70亿元》。
题文承接型:就是用舆情信息的第一句话作标题,如《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有六个“新变化”》,正文则直接承接标题,一、二、三、四等写下来。一个好标题的要求:
一是鲜明。什么主题,什么观点,从标题上直接反映出来。如《民营企业家盛赞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等。
二是准确。即准确反映舆情信息的内容。如《开学之初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直接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情况,若把标题改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的内涵显然模糊了,确定性就明显降低了。
三是新颖。让读者耳目一新,使人看了标题就会产生读下去的兴趣。四是简明。标题要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标题简洁,不能光看字数。有些标题字数较多,充分表达了舆情信息的内容,也是可以的。原则上说,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五是独特。抓住舆情信息内容中最有特点的东西,避免概念化、一般化。
2、导语。导语,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练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不用导语。
一是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地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引出信息的主题。如《建议多报道“两会”新会风》开头部分:“今年‘两会’出台了多项新措施,力争在会议期间不给北京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干部群众一致叫好。”
二是议论式导语。通过议论的方式提示某种现象和问题,并表明所持的立场态度,以加深读者对舆情信息价值的认识。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匮乏》:“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的文化设施相当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会对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议论式的导语能起到突出舆情信息主题、强化舆情信息内容的作用。
三是概括式导语:用一两句话,高度集中地概括出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引起热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受到高度评价„„”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写导语的方式很多,但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很多情况下,特别是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不用导语。
3、主体: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用充分的事实材料和典型事例,把舆情信息的主题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
有顺理成章法。即在整体布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沿着一条线索来写,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使人看了感到有头有尾,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中间没有线索的间断。这种方式显得晓畅明白,眉目清晰。
并列表现法。就是将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几个事物并列起来,综合表现一个主题思想。这种方法能够把大量表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率下,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客观事物,增大舆情信息的含量。这种方法对综合性的舆情信息尤为适合。
统分结合法。就是从丰富的舆情信息事实中提炼一个主题思想,然后将这个主题分解为若干具体论点,接下来分别用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些具体论点。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主题思想与具体论点之间应具有较为紧密的从属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背景: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舆情信息不一定都要交代背景,但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舆情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背景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是对比性材料。对比性材料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比较,来突出舆情信息主题的材料。如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对比,从空间上用此地和彼地对比,以正确的和错误的对比,以计划和实际对比等。通过对比,可以使信息的观点更鲜明、生动。
二是说明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是介绍与舆情信息内容有关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包括与事物发展形成有关的原因、条件和环境。它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来源,突出信息的事实意义。
三是注释性材料。它是对舆情信息中有关专业知识或不常用知识进行注释性的材料,包括产品性能、专业术语、不常用的缩语等。对它们进行注释是读者全面、清楚地把握信息内容的重要工具。运用背景材料要把握以下几个要求:
一是围绕主题运用背景材料。要以表达主题为中心来安排背景材料,如果被表面现象蒙蔽,将无关主题的材料也作为信息背景,就会失去运用背景材料的价值。二是灵活穿插背景材料。要全面考虑舆情信息的行文结构和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背景材料放在恰当的位置,既发挥其重要作用,又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
三是背景材料用语要简洁明了。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反之,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防止喧宾夺主,淹没舆情信息的主体。
5、结尾。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结尾并非舆情信息必需的要素。一些舆情信息需要表现事实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就可以安排一个结尾,进一步体现出舆情信息的实质。舆情信息结尾要注意三点:
一是避免头重脚轻。讲了许多现象,摆了大量问题,该要作出分析结论的时候,匆匆收尾,使人吃不准问题的性质,难以作出判断。
二是避免意尽而言不止。事情已经说清楚了,结论也有了,还要加以议论,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是避免落入俗套。说一些公式化、概念化或不疼不痒的套话、空话,令人生厌。
(二)撰写要求
1、主题明确。突出宏观性、政策性、建议性和前瞻性。
2、立意新颖。命题要新、观点要新、角度要新,学会在发展变化中求新、在观察思考中求新、在见微知著中求新。
3、结构合理。倒悬式结构、综合式结构、并列式结构、直叙式结构。
4、文字精练。准确、简练、平实。
三、如何对舆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概括、理论总结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把过程、如何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工作实践进行归纳梳理、概括提炼和经验总结。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的是实践中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所展示的是工作中最精彩、最生动的篇章,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从而推动实践。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要概括提炼出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彻全文的一条红线。没有主题,既无“神”,又无“形”。从平常掌握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主题的概括提炼把握不够,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二是对工作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概括和提炼不够,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对典型事例着笔不够,缺乏影响力和感染力。如何概括提炼主题?
第一,要有深邃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 第二,要有透过表象洞察本质的本事和能力;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第四,要有总揽全局、透彻分析、抓要害、抓本质、抓关键的能力。
2、要围绕主题确定具有逻辑关联的层次。这就要求,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结构要严谨,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流畅。一是要揭示主题;二是要揭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三是要展示工作事实的本来面目;四是要能够起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要具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
3、要紧扣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例。一是要能够刻画主题、服务主题;二是要能够打动人、感染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起到激人奋进的作用。四是要适应形势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合拍。
首先,突出重点选题,大事要事不漏报。高度关注干部群众对重大决策和部署、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要举措的思想反映,及时全面准确收集报送。每当重大决策出台、重要活动开展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决策出台后,及时报送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情况,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效等。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制定出台,撰写了《民众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反映》;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撰写了《人们对新中国60年成给予高度评价》;围绕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撰写了《干部群众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反响强烈》等多篇信息。
其次,关注热点选题,敏感动态及时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舆情信息的重要集结点。对“难点”问题,注重“追根”“寻源”,提建议、报民意。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问题,撰写了《人们热议甲型H1N1流感疫情》;针对教育问题,撰写了《教育部长换人引发网络关注,网友期待改革更有效》等;针对医疗问题,撰写了《人们期待基本医疗保险全国互认》等信息,使舆情信息成为知民意、晓民情的重要途径。
第三,把握节点选题,苗头倾向超前报。立足于每年和每个时段的工作特点,重点抓取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行动性、预警性信息,重点搜集网民对某一敏感问题的代表性言论,重点反映网民普遍关心的具有较强政策性、导向性的问题。撰写了《对做好2010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建议》,报送了基层单位的想法思考;密切关注新疆“7.5”事件,报送了《网民强烈谴责“7.5”暴行》等。许多信息在极短时间内上报,体现了对工作规律的把握。
4、要锤炼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要做到六点:一要凝练、不冗长;二要精炼,不啰嗦;三要大众化,不生硬;四要流畅,不要有语病;五是要独特,有个性;六是要掷地有声,能惊人。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
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技巧之一: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括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政府公共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个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侯,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舆情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技巧之二: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整理舆情信息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整理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是整理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质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三是整理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技巧之三: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是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十七大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舆情信息的格式:标题:黑体三号字;标题与内文空之间两格;内文:仿宋小三号字;段落:固定值27磅;纸张:A4。
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不是信息,写成了通讯、简讯类的;二是偏离了中心工作;三是不典型的信息;四是不完整的信息;五是不加工的信息;六是不准确的信息。信息不要太长说明问题就行。七是要注意时效性,最好是今天的,最迟是明天发生的事情。八是要把内容复制粘贴上。九是要报附件。
四、注意实效性,最好今天的,最迟昨天的。要注意信息质量,要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少用网民认为,多用群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