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路遥《人生》的高加林看理想与现实(wanchengban)
从《人生》的高加林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莉
[摘要]高加林是路遥在《人生》中塑造的一个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他不但对现代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而且为实现新生活勇敢进取。高中毕业后的他因为个人原因与受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历了一系列与“黄土地”的分合变化过程,从而构成了其故事的构架。在高加林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奋斗之旅中,我们可以通过他反观自我心灵中理想与现实、人生与事业的艰难抉择和搏斗之痕,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里应该如何衡量自己的理想追求,如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
[关键词] 高加林理想现实启示
人,特别是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青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而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往往成了悲剧。高加林的失败就是因为他在通往新生活的正确道路上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而仅仅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去生活,那么生活带给他的往往就是不幸。
一、高加林的自身条件
高加林是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有人说他是喜新厌旧的‘陈世美’式的典型,有人说他是利己主义的奋斗者,有人说他是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在众 1
多的评论中,他成了众说纷纭的人物。”①在我看来,他是我们的警钟。此话怎说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的见解。
高加林的确是一个异常丰富的艺术形象,这绝不是当时争论的所谓“好人”
“坏人”能一言以蔽之的。
他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依靠黄土地生活的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的家庭。父亲
高玉德是一个淳朴善良,委曲求全的老农民,聊可自慰的是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了高中。多年的学校和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终于跳出父辈那狭小的思维圈子,使他的思想性格形成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一面,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他是一个普通却又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他不愿意像他父亲那样做所谓“土地的主人”,然而他要成功的摆脱
那片黄土地,他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考上大学,可是他却不幸落榜了。
作者在重点描绘高加林的“人生”道路之前,他是公社的民办教师。作者虽
然没有描写他的高中分配,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父亲是县里的什么干部,他也许早就幸运地走进县广播站,副食品门市部等等,从而被纳入别的一种人生轨道,但是他却偏偏是农民的儿子。于是他根据那条‘哪来哪去’的分配原
②则,”他只好回到那片黄土地上,他一开始当然不怀疑这条分配原则的天经地义
性,只是当有权势的高明楼把他的民办教师的职位辞了后,他才觉得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对高明楼等人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可是,当他要写状子告高明楼时,胆小怕事的父母却苦苦央告,不仅不能告还必须笑脸相迎,而且第二天就必须送一筐茄子去,最后留给高加林可选择的则是用一种疯狂般地毁灭性劳动来发泄心中的愤怒。
就在这时候,勤劳,温柔,贤惠,大度,善解人意„„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点
集于一身,而且外貌出众,漂亮得像一朵花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高加林的生活,巧珍炽热的爱使他从灰心丧气中自拔出来,重新焕发出对生活的热情。在落后的山村,他们俩勇敢追求自己的恋爱,向旧的封建传统观念发起冲击,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逛县城,并不顾守旧势力的阻碍搞了一场“卫生革命”。高加林的行动在山村引起了轩然大坡,他虽然有几分得意,但却没有使落后的山村发生多大的震动,新的压抑感使他重新产生了离开农村的念头。
恰巧,在军队工作多年的叔叔转业回到地区当了劳动局长。一贯攻于心计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掩盖撤换高加林民办教师职务的真实和大力向上爬的目的,一夜之间便把高加林从农村调进县委机关。
高加林进城工作后,他的知识和才干得到了施展。在南马河抗洪救灾中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很快就成为了县城的一颗“明星”,于是他决心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洋溢着现代文明的知识女性黄亚萍向他坦露了爱慕之情,并为他向更高的理想攀登提供了条件后,高加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残忍地与巧珍断绝关系而同亚萍开始了恋爱关系。最后,黄亚萍的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出于报复心理,向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揭发了高加林的“走后门”行为,高加林被查处,使之一夜之间又沦为农民的时候,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二、高加林的追求
高加林在小说中的追求是通过两条线索表现出来的,一条是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另一条是对事业、对城市生活的追求。现在我讨论的是第二条线索。
才华横溢、富于进取精神的他虽然是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但他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在他看来,做一个普通农民,便意味着理想的破灭。”③他向往现代文明,而高家村的闭塞和愚昧更坚定了他要远走高飞的决心。他自信自己聪明能干,即使在落到靠卖蒸馍头为生和“满身黄土”的“乡巴佬”的地步,也总不相信他自己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去发展,他想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
高加林时常用想像“无限的平原,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气势磅礴的火车头.....” ④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实现其“城市梦想”。正如弗洛伊德说的,“想像是愿望的替代性满足”。⑤高加林这种想像就是对农村现实,对传统的一种背叛,对生活的不满。此时的他急于摆脱旧有羁绊,迫不及待地想追求全新生活。
三、理想被现实击败的原因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勇于进取、不甘命运安排、心高气盛的人有这种理想追求并不过分,这实际上也恰恰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人生起点如何,都应该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
但是,高加林的事业发展为何总是跌宕起伏,经历了下岗归乡—返城工作—再归故乡,最终以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⑥这样的情节落幕呢?高加林一次次被生活所愚弄,不甘平庸的他在生活的汪洋里连呛苦水,屡遭折磨,有高加林个人的行为因素,社会也回避不了责任。
从高加林个人发展来看,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固然有它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他背叛了被农民视为神圣的伦理道德,他为了向更高的理想攀登而无情抛弃巧珍而接受经济条件好能让他有机会实现更高理想的黄亚萍。用德顺老汉的话说,高加林把良心给卖了。为了追求名利,不顾原则,不能脚踏实地地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 以为踩着黄亚萍的肩就能往上爬,缺乏了对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是盲目的,轻率的,为发展自己而不择手段,对事业和理想盲目追求。同时他过分地发展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而很少想到要顾全大局。
从社会的因素来看,诸如现实生活存在的城乡差别,农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的与城市的不平衡,干部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 官员的私欲,假如高明楼和马占胜是一个公正廉明,爱民惜才的干部,高加林就不会有如此落魄的下场。社会是有责任的。
四、人生启示
人生,一个简单的名词,其中包含了快乐,包含了幸福,更包含了许许多多心酸和苦楚,高加林为了理想追求而努力奋斗,但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像高加林这样的大学生,我们屡见不鲜,他们就凭着自己是大学生,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会靠自己的奋斗在大都市里闯出一番天地,对一般的工作不屑一顾,殊不知,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靠自己的实力在繁华复杂的大都市个人奋斗而成功的有几个呢?更多的是被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等级因素所制约着。
正如路遥所说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⑦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重新思量,怎样去追求理想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得到发展,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到,在一心盯着自己的梦想,盯着自己追求的成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脚下走的路!不要让人性异化,不要让追求蒙蔽了双眼。我们的追求,应当通过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方法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哪怕我们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用那些歪门邪道,投机取巧的方式去得到,否则反过来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更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当然,在高加林失败的追求中,我还真正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残酷,现实的骨寒。钱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管是在改革时期,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依旧臭名昭彰。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他们没错,他们需要的是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师范类的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追求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上岗,只是想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难道他们这样也错吗?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尽管你考上岗上线了,你没“后台”,没钱,一切都是天方夜谭。难道连这个最普通的理想追求也是农民子弟儿女的奢侈品吗?还是社会现实的制约呢?
五、总结
是的,社会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而我们也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我们走向正轨,让我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我们的理想得以实现。高加林就是我们的警钟,我们不能步他后尘。即使现在依然存在社会的不良之风,但是我们还是要明智地确定自己理想追求,伺机待发,因为社会是进步的时代,我们应该相信祖国的未来!
注释:
①②李颉,《高加林论》, 转引自《路遥研究资料》,雷达、李文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 415,416 页。
③曹锦清,《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转引自《路遥研究资料》,雷达、李文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403页。
④路遥,《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三章。
⑤杨海红,《生存的困惑与价值的迷途》,原载于《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6月第20卷第2期。
⑥⑦路遥,《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二章。
参考文献:
[1]雷达、李文琴,《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金跃,试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J],语文学刊,1985年6月。
[3]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文学评论杂志社,1991年,第四期。
[4]林世佑.高原依旧——《人生》人物谈网站论坛,2006年8月。
[5]李颉,高加林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1月。
[6]杨海红,《生存的困惑与价值的迷途》,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6月第20卷第2期。
第二篇: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然而高加林的经历也颇具悲剧色彩。高加林读完高中后,当上了小学教师,但最终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成为一个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他不甘心在土地上生活,总想有所作为,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致都产生幻觉了。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他在军队的伯父专业到地方当了干部,间接地依靠这个关系,他得以进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记者。对于城里的生活,他十分满意,并凭借他的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那个城市的明星。然而,好景不常,正当他如鱼得水,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他依靠关系端上国家饭碗的事被告发,命运将他无情打回了农村。仿佛命运让他画了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力争做生活的强者,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不会选择道德式的“逍遥”,而是永怀希望,永不放弃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价值观:道德至上
在读这《人生》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
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背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
在作品中,路遥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
三、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却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路遥在《人生》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他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
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
四、黄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表现出了深重与浓郁的“黄土情结”。对黄土地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遥的笔触几乎完全固定在那片热情的,古朴的,有着浓厚感情的黄土地上,读来撼人心魄,心肺俱烫。路遥对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回避土地上的艰难,不掩饰土地上的落后,更多的是对土地生活和土地上人们的赞美和歌唱。我们不会忘记贫困农民们的艰难生存,同时也对刘巧珍的婚礼、双水村的“打枣节”、田五的段子,还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信天游,秧歌留下深刻的映象。
路遥的黄土情结,正是其所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作品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强调土地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十分看重故乡观念,有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和“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的说法。在对《人生》作出分析后,我们发现,路遥的人生观,秉承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价值观上,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其观人横物的基本准则,爱情观上,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并且具有强烈而浓郁的黄土情。可见,路遥,这个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其思想文化观念,所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承袭,在《人生》里集中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2] 胡辉杰.《路遥: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J].载《作家作品研究》
[3] 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4] 丁红梅 王坚.《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载《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5]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6] 马容.《论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7] 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J].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15卷第3期
[8] 赵洁婷.《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9]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格分析
压抑·释放·回归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格分析
王虹帅
摘要
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三维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格结构予以剖析,着重讨论高加林人格结构从压抑的平和到释放的冲突再到重构的回归三个阶段的变化,以及这种人格上的变化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影响,进而探讨高加林形象的悲剧性和他回归黄土地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压抑释放回归
Abstract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Gao Jialin in “Life” of Lu Yao by Freud's theory: Id ,Ego ,Superego.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changes that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Gaojia Lin changed from the mild to suppress to the release of the conflict an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turn.And this change of personality impact on the fate in life of Gaojia Lin.Then discuss the tragic in the image of Gao Jialin and the significance that he return to land.Keywords:Personality StructureIdEgoSuperego
SuppressReleaseReturn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对当下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独特、深刻的思索与探寻,着重体现了“城乡交叉地带”人的命运的变迁与冲突,路遥的作品《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人生》发表后曾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研究者们从各种角度来探寻《人生》的丰富内涵。其中悲剧性人物高加林的人生命运轨迹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大都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来探讨高加林的悲剧性,而在人物形象的深层系统上对高加林内心世界的剖析的研究关涉不够,尤其是对高加林人格心理的深刻剖析鲜有关注。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三维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及其相互关系,对高加林的人格予以剖析,进而论述高加林形象的悲剧性及其回归黄土地的意义之所在。
一、压抑的平和
“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但是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①高加林进城工作之前,由于现实条件的不许可,他人格中的自我暂时延缓了本我欲求的满足,甚至不断的否定本我。同时,遵循“道德原则②”的超我也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这样,高加林的本我处于自我和超我强有力的控制之下,表面看他的人格暂时处于平和的状态,但因为本我欲求的满足处于不断被延缓、否定的非正常状态,所以这是一种压抑的平和。
高加林是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他那老实巴交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了高中,多年的学校和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不愿像父亲那样做所谓“土地的主人③。”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民办教师,满心希望能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他一直当五年级的班主任,不仅带这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和算术课,并且还给全校各年级上音乐课和图画课,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他挤出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苦煎苦熬,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在地区报上已发表了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实际上在高加林的心中潜藏着一种对古老守旧的生活方式的反抗力,滋生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现代文明追求的理想,这是高加林人格中最初的本我欲求,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它像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④。但是“现实世界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⑤,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高加林投胎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满心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高考落榜第一次否定了他的本我欲求,而三年民办教师生活延缓了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使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使得高加林的本我欲求暂时与现实协调。然而,高考落榜、当民办教师只是高加林本我遭受压抑、否定的开始,小说的上部中,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不断的遭到压抑、延缓和否定。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的位置被“走后门”高三星替下了,这个不合理却又实实在在的现实使得高加林的本我再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 1
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高加林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的所有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高加林的本我欲求被无情地否定。在本我追求欲望满足的道路被堵死之时,高加林的本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趋乐避苦⑥”原则的支配下,做出了反抗。高加林对父母吼叫着说要“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他不听二老的劝要“和他狗日的(高名楼)拼了”。此时,本我似乎打破了这种压抑的平和,但当高加林的母亲以下跪来威胁央告他时,高加林的本我软弱了,因为在传统的孝道面前,自我升华为“道德化了的自我⑦”——超我,所以本我不仅面临现实的自我的压抑,还要面对以“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这个强大敌人的压制,因此高加林的本我再一次遭受到压抑和否定,他选择了听父母的话,“不告了„„”。高加林的人格系统恢复到压抑的平和状态。
这种压抑感不仅表现在高加林的事业上,在爱情道路上,他的本我同样倍受着煎熬。在爱情上,高加林的自我并没有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而是暂时延缓了本我欲求的满足。本来高加林心中理想的伴侣应该是有着现代文明气息的、有文化、聪敏的、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城里上学认识的黄亚萍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高考落榜后,高加林不得不离开黄亚萍回到农村,爱情上,高加林的本我再次受到压抑。就在高加林爱情的道路即将被堵死的时候,刘巧珍出现了。在这个封闭的山村里, 刘巧珍把高加林当成梦想中一个高不可攀的神,她对高加林的仰慕达到了疯狂发痴的地步。高加林经受的两次打击对刘巧珍而言都是欢欣的, 刘巧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制造一切机会。
但是高加林根本没有把刘巧珍当作伴侣的意识,甚至看不起这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此时的他还沉浸在对高明楼报复的情绪中。但是在刘巧珍唱情歌、送甜瓜、县城卖馍的一次次主动“进攻”下,高加林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本我欲求的满足得到了暂时的延缓,直到刘巧珍对高加林说:“咱们两个一个搭里过”时,高加林仍没有把他和刘巧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而高加林感到的却是“手足无措,胸口象火一般灼疼,身上的肌肉紧缩起来,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对于突然降临的爱情,高加林“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他还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到过要爱巧珍”。但在刘巧珍一次次主动热情的追求攻势下,高加林被感动了,他的内心“立即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激情”,然而这“激情”并非是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爱情,它是高加林的人格中超我监督自我进而去控制本我的产物。从现实的角度看,高加林教师位置被替,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农民,凭着农民的身份去追求黄亚萍这样的城里姑娘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他的本我必然遭到自我的否定。从道德角度看,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得到了漂亮、淳朴,而且是村里最富有人家的女儿的青睐,加上刘巧珍的近于痴情的主动追求,高加林从良心上讲不可能无动于衷。“激情的洪流立刻冲垮了高加林建立起的理智防堤”,超我从良心道德上监督自我进而延缓了本我欲望的满足。所以从现实处境和道德良心的角度看,高加林接受刘巧珍的爱情在情理之中,于是两个怀着不同目的的心灵走到了一起,但这爱情并非是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他仍然对没有文化的刘巧珍和落后的农村生活心存偏见,他让刘巧珍刷牙,带领刘巧珍搞“卫生革命”,“没命的挖地畔,直到双手鲜血淋漓”“进城掏粪反霸斗殴”,“和张克楠妈吵架”这一系列行为实际上是他的本我与自我和超我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然而这些抗争失败了,高加林不得不接受自己现在是个彻底的农民的命运。高加林的本我仍然被压抑着,他的人格系统仍然处于压抑的平和状态。
二、释放的冲突
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拟为骑马者与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能力,骑者则操有规定目的地及指导运动以达到目的地的权力。但就自我和本我的关系而言,常见有欠理想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骑者策励其马,反而必须依据马所要去的方向跑”。⑧也就是说在这个“欠理想的情境”里,自我的力量不够强大,当现实条件许可时,自我没有延缓或否定本我,而是立即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超我的监督自我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而“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⑨。因此本我象脱缰的野马肆意的“践踏”着超我的“道德良心”。所以这时的自我难以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平衡,最终导致人格的分裂。
小说的上部中,高加林的本我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就没有熄灭,他在等待转机”,而这个“转机”就是他二爸来的一封信。看完信的高加林“激动得在炕栏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彻底唤醒了他内心长久被压抑的本我,有了当劳动局长的叔父,高加林很快通过“走后门”,被马占胜和高明楼安排在县里当上了通讯干事,在洪水灾情的报道中工作出色,在地区报和省报上发表散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机关篮球队的主力,在食堂,在百货公司他都成了最受欢迎的人,甚至到省城参加新闻培训班,“高加林简直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颗明星。”因为有了当劳动局长的叔父这张“王牌”,所有的现实条件似乎都成了满足高加林本我欲求的“助推剂”,一旦现实条件许可时,自我就立刻满足本我的欲求。因此,高加林本我的能量得到了不断地释放,他高兴的“如狂似醉”。然而高加林去追求本我的满足时,他根本没有去考虑外界的冲突与实际的危机,他的这种受本能驱使的“走后门”的行为,已经违背了超我的“道德良心”,于是他有过“惴惴不安”,有过“严厉的内心反省,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这个时候高加林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在所难免,但超我缺少了自我的支持,还不足以控制本我能量的释放。
在爱情上,高加林长久被压抑的本我也得到了释放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黄亚萍的出现。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伴侣是有着现代气息的,有文化、聪敏的,而且是与之有共同语言的人。而眼前的现实是黄亚萍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现代气息的姑娘。相比之下刘巧珍则是一个没文化,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的农村姑娘,高加林和刘巧珍几乎没有共同语言。选择黄亚萍,高加林就可以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发展;选择刘巧珍,他就必须回到落后的农村,这是现在身为通讯干事的高加林所不能接受的。最终高加林“权衡了一切以后,已经决定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了!”当现实条件许可时,高加林的自我立刻满足了本我的欲求,把高加林推到了黄亚萍的身边,而刘巧珍不得不忍受着被抛弃的痛苦。此时高加林的本我的能量得到了释放,但抛弃刘巧珍使他的良心非常不安。高加林去追求本我的满足时,他根本没有去考虑外界的冲突与实际的危机,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和本我再次发生了冲突,超我试图阻止本我的不道德的行为,高加林在心里自我嘲弄“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他也试图“使自己的心变得铁硬,并且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本我驱使高加林走到黄亚萍的身边,抛弃刘巧珍,而超我又在良心道德上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本我获得释放的快感和来自超我良心道德上的内疚不断地互相冲撞,导致高加林的心绪和行为喜怒无常,他有时愤怒的朝黄亚萍咆哮,有时疯狂地陶醉在他们罗曼蒂克的热恋中,有时正当他们愉快至极的时候,猛然想起刘巧珍,心里顿时象刀绞一般疼痛,情绪一下子就从沸点降到了冰点,高加林失常的现象频频加骤,这一系列失常的现象说明高加林的人格已经走向分裂。
三、重构的回归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的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人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批评,以及理想的形成等都是超我活动的结果。如果违背了超我,人就会产生耻辱、恐惧和罪恶感等情绪。”⑩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会延缓或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超我联合自我共同抵制本我能量的释放,使得本我重新回归到被控制的状态。
当高加林从省城新闻培训班回来的时候,现实境遇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所有的现实条件都成了阻止高加林本我能量释放的障碍。张克楠的母亲为了报复高加林,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因为高加林抢走了她的儿媳妇。这对高加林的事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叔父得知“走后门”的事后,当即决定,一定要把高加林退回农村,这个决定无疑宣判了高加林在仕途上的“死刑”。自从进城之后,高加林一直春风得意,他的本我能量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而现在被退回原籍的现实给这个不断膨胀的本我致命的一击,他的“脑子一下子变成了一片空白”,因为他无法接受现实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有如万丈深渊那么大。就在高加林要跌入这个深渊的时候,是超我让高加林的脑子恢复了正常,道德良心让他第一个想到了刘巧珍,但巧珍已经结婚,他绝望的叫出:“晚了,我这个混蛋„„”理智让高加林想到黄亚萍,但他没有过分的痛苦,只是喃喃的说:“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此时本我的高加林仍然爱着黄亚萍,可是现在他又成了农民,他和黄亚萍之间,也就自然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高加林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苦苦的挣扎着,超我又要求他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批评。最终超我监督自我再次去压抑本我,本我不得不暂时停止能量的释放,回归到超我和自我的控制之下。高加林现在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现实,他决定主动和黄亚萍断绝关系,在最后的一吻中,本我淹没在超我和自我的“泪水”中。
高加林离开城市和自己的恋人,回归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怀抱,他的本我重新回归到超我和自我的控制之下,但这种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螺旋的上升,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以期望本我与自我和超我协调一致,所以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作品的末章标明并非结局,高加林回到农村时,有父母的平静地接受,有淳朴的乡亲的安慰,有刘巧珍的暗中帮忙,有德顺爷爷的人生教导,这表面看起来是同情高加林的遭遇,实际上这些人是超我胜利者角色的扮演者,他们站在超我的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处来同情高加林,实际上是一种超我胜利者的姿态。高加林扑到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的喊出的那句“我的亲人哪„„”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有感恩、无奈、不服输„„高加林的本我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结尾处作者没有点明高加林回归黄土地的意义,即是作者没有点明高加林人格重构之后本我回归的意义,但作者在倒数第二章的议论中指出“现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从这句作者的议论可以推断出,作者更倾向于经过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的高加林回归现实,这与高加林在本我遭受致命打击后接受重新做农民的现实,主动离开理想的恋人的理智行为表现是一致的。遭受致命打击的是
原有的本我,而回归后的本我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所以他人格中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的上升,以期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道德协调一致,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
四、结论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⑾高加林的人格结构变化经历了压抑的平和到释放的冲突再到重构的回归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高加林的人格结构虽然处于平和状态,但本我却不断地受到压抑,三个“我”实际上是不平衡的,所以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第二阶段中,本我不再受到自我的压抑,但本我的释放却超过了限度,肆意践踏超我的“道德良心”,三个“我”无法和睦相处,本我得到释放的快乐感和来自超我“道德良心”上的内疚感不断地互相冲撞,平衡被完全打破,结果导致高加林人格分裂。最终致使高加林表面和谐、实则充满了矛盾与危机的畸型人格结构的形成,造成了现实生活中高加林的“失败者”的角色,使其充满了悲剧色彩。第三阶段中,高加林人格中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的上升,遭受致命打击的是原有的本我,而回归后的本我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以期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一致,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
通过对高加林人格结构变化的分析,得出人格分裂是导致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主要心理原因。而对于高加林这样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来说,他的人格分裂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落后的农村现实和传统的社会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的必然结果,是“城乡交叉地带”的变迁与冲突的必然产物。虽然现实生活中高加林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他的“走后门”、“抛弃刘巧珍”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应该得到批判,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加林并不是被自己打败的。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是人格分裂导致的,不如说高加林是被社会现实与传统的社会道德所击败。残酷的社会现实与顽固的传统社会道德一度使得高加林丧失了自身的独立人格,禁锢了他自身的思想意识,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梦一次次被击碎,但高加林身上的那种独立自主、积极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将恒久的鼓舞着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注释: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
3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文中作品引文皆出于此.○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5郑雪.人格心理学[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
6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4.○
7严静.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来分析娜拉形象[J].甘肃高师学报,2004:9(6)79.○
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0.○
9郑雪.人格心理学[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
10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4.○
11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4.○
参 考 文 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63,206.[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4]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7(3)
[5]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6]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袁爱林.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4)
[9] 严静.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来分析娜拉形象[J].甘肃高师学报,2004:9(6)
[10]杨洪海.生存的困惑与价值的迷途:论高加林人生观的悖论[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2)
[11]翟大炳,王剑飞.恶之花——重评人生主人公高加林[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
[12]彭卓丽.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看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1)
第四篇:浅析《人生》高加林形象
1102026075邱立雯
从高加林的矛盾人格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
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著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他个人奋斗的人生历程。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矛盾的双重人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加林的矛盾性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加林双重人格悲剧命运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作品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不久就被大队支书的儿子挤走回到家中当起农民。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村姑娘巧珍炽烈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县城广播站工作,由于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毅然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可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用不正当途径进城,于是被取消了他的工作,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而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与之分手,之前抛弃的巧珍也早已嫁人。失去一切重回黄土地的高加林最终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高玉德是一个纯朴善良。委曲求全的老农民。高加林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却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不愿意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发展。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小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都使他变得充实、愉快。在学校里,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好的。虽然他出身于农村,没有多少见识,但他平时读书多。山区闭塞的环境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让他“显得比一般同学潇洒,眼界也宽阔。”除了读书,他还爱好天文,打得一手好篮球,对于音乐、绘画甚至国际问题都小有研究。这让那些即使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学生也对他怀着钦佩与尊重。他不满于父辈们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抛弃了农民固有的传统狭隘的观念,开始对自身和社会重新认识。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与付出,当机会到来时,他“热血沸腾”,他以他骨子里农民的坚韧、执着以及过人的才华出色地完成工
作,而他的潇洒、才气和眉宇间的英气更为他赢得了城里人的瞩目和青睐,这让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生的路并不能一直都是平坦大道,总也会有坎坷与不平。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如此。他虽然具有上面所说的种种优秀的品质,与命运一次次做着斗争,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高加林自以为是生活的强者,然而他在高中毕业后却没有考入大学,当了民办教师也很快就被人顶掉,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的他一度陷入低谷,“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他痛苦、颓废、自暴自弃,除了控诉社会与命运什么也不能改变。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理想、未来这样的字眼不久就又回到了他的心中。他主动给叔父写信谋求工作,渴望“远走高飞”,虽然依旧有一些顾及,但他还是不断克服心理上沉重的压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当高加林面对爱情时,他却迎来了最两难的选择。巧珍还是黄亚萍?爱情还是事业?这个选择性难题是构成高加林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从民办教师的岗位回到农民的身份,面对农村姑娘巧珍的爱,虽然高加林意识到与农村姑娘的结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了爱情,此时,爱情时激起他生活热情的唯一力量。但当高加林如愿以偿进了城,事业再次顺利时,他对爱情与事业的选择却发生了改变。他清楚地意识到巧珍只是他事业的累赘,而城市姑娘黄亚萍却能帮助他在城市更好的发展。虽然他内心爱的天平偏向于巧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真爱以事业为重。他对巧珍的伤害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会内疚与不安,会在心里自责:“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当然,促成高加林最终放弃爱情选择事业的因素不仅仅只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更多的还有社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矛盾的双重性格就是悲剧性的。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他那不切实际的人生理想,而在于他缺乏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即他的虚荣、狭隘、浮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等,让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渐渐丧失了自我。这也正是造成他最终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安本实,陈凤.“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当代文坛.2008年.王信.《人生》中的爱情悲剧.作品与争鸣.1983年.金跃.试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语文学刊.1985年.
第五篇:演讲稿:理想与现实与演讲稿:理想点亮人生
演讲稿范文:理想与现实
当你看到别人演讲,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天衣无缝时,是否会心生羡慕?当你看到别人在台上演讲,赢得一遍又一遍的掌声,是否会心生嫉妒?来告诉你,你也可以做到,不信就来看看吧,保证你会受益良多,下面是演讲稿的整理的演讲稿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古人为何如此重视理想呢?因为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人,不能没有理想。想想战争年代的故事,以及刚解放时候人的精神状态,那些都是理想的作用。理想可以让你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够让你克服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能够让你眼睛更亮,耳朵更清,能够让你的生活充满了激情。能够支持你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能够让你获得极至快乐与痛苦。人,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才能聚集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一同成就他们共同的事业。华盛顿是有理想的,孙中山是有理想的,毛泽东也是有理想的,他们没有理想的支持一定不会有他们的成就。
理想,一定是为“公心”的;“私心”的那叫做目标;不能称其为理想。用私心铸就的目标,经不起风吹雨打的锤炼,很容易放弃。因为,追求享受与目前的享受相矛盾,放弃手头的享受去追求未来的享受不合逻辑。所以说,目标的空间是小的。所能激起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为了目标而放弃舒适的生活不合逻辑;为了目标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很难想象。有理想的人是痛苦的,但那是伟大的、深沉的痛苦。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理想,以为理想就是目标,以为只要自己在四局好好干,干出成绩,干出职位,干出奖金,那就是我的理想。渐渐的深入到四局的工作中才发现,理想原来不是目标,项目上所有人的理想其实只有一条“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换取项目利益最大化”,为实现项目的月度,季度和计划拼尽最后一颗子弹。然而在项目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同时,也就是实现我们理想的同时,我们个人的目标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为理想拼尽最后一颗子弹需要的是什么?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是意志,只有具备了钢铁的意志,才能在风浪中前行,在波涛中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志?意志到底又有多重要呢?
意志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的重要性。今天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这一代青少年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坚强如钢铁般的意志力,才能实现崇高的理想,树崇高理想,铸钢铁意志,让我齐心合力为四局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演讲稿范文:理想点亮人生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想点亮人生》。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理想,召唤着你,让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是理想,指引着你,让你获取成功,走向辉煌。有了理想,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记得曾经读到过这么一篇文章:1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20岁时,他的梦想是唱响全美;3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40岁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就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昆西,琼斯。是理想,召唤着他,鞭策着他,让他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步成长起来,最后功成名就,成为大师。由此可见,理想能够召唤行动,让人成功。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我们,是不是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树立了理想,你就已经迈进了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光有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努力。因为,勤奋铸就成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罗马并非一日造成,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不错,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因为
“春华秋实”,只有努力,才能收获。在学术上,凡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爱因斯坦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建立起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而爱迪生为了寻找做电灯灯丝的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摘录了4万多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多种植物,最后使电灯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更是花了 27年时间,才编成100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才能来自勤奋,勤奋铸就成功。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在初三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发挥十分不理想。但此后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做了大量的课外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班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