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受益匪浅,总结几点,供一起去聆听和反思: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确实,我们教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2.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摄取营养,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长流水”;3.“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从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4.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呢?在我看来教师靠高尚的人品,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朱永新教授说: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比我们多读了几本书,比我们多思考了几个问题罢了。我赞同这个观点,暂时的挫折与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现实,不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锐意进取,不断地推陈出新:新理念、新手段、新概念、新评价标准层出不穷。为了成功,我们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不敢停下,不愿转身,生怕被打上“老旧”的印痕。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却发现成功之路就在身边,就在这本经典中。我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第二篇: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让涓涓细流汇成知识的海洋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这既是一本教育学著作,同时更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书中每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举证,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一方面给我排解工作中的烦恼,另一方面指点迷津,在我遇到困惑的时候给我以帮助,指明我的努力方向。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宝贵的实践经验,条条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但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这样几条。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经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抱怨,甚至我自己也会经常抱怨几句:干老师太忙了,太辛苦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工作的8个小时经常是排的满满的,上课,备课、检查作业、安排班级事务…..晚上回到家中还要照顾家庭,备第二天的课等等,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以至于搞得自己身心疲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的理解是,老师需要平常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积累的多了,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多你的工作来说就会越从容,而不必临时抱佛脚,疲于应付。是啊,我们有时间抱怨,有时间上网、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拿出来读书。我们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来积累知识和经验,时间长了,就会像潺潺小溪汇流成大河,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就会越从容,就会感觉时间的充裕,而不必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就像书中所列举的那个老教师一样,他用毕生的时间来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只有我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断地补充和提高。
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地积累与丰富,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必修课。如果我们拥有了知识的海洋,我们所能给予学生的就会更多。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吧,和学生共同提高吧,我们会做的更好。
“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也带给我深深的启发和内心的触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偏科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把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却单单忽视了老师的责任。苏老在书中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你现在教着200个学生,要使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程方面掌握牢固的知识,这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你的良心上,还有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还有一部分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识,你就应当关心使他们对物理学(技术、机器、机械、科技知识)的志向确立起来。在学校里,你还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苏老明确的告诉我们,对待一个对你学科没有兴趣的孩子,老师的责任是千方百计的调动他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冷淡的对待他,或者动辄那他跟好的同学对比,甚至讽刺挖苦。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自卑感,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情况也会越来越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对待这样的孩子,我感觉确实要从内心去关心他,帮助他,让他重新拾回信心。要多给这些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他让多接触这个学科有意义的东西,让他慢慢的从中感受到知识带给他的快乐和激动,以进一步激发的内心的原动力和创造力。没有一个人从根本上会抵触一件事,老师的责任就是要理解和争取他,一个也不能少的把他带领到遨游知识的海洋中,任他自由搏击,汲取知识。
我们经常会感触,我们小的时候,唱着《劳动最关荣》的歌曲,每一个孩子把热爱劳动作为自己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那个年代,劳动最光荣的概念深入人心。而现在,每家一个独生子,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动手的能力下降了,热爱劳动的孩子少了,劳动最关荣的概念模糊了。我曾经在班级做过一个调查,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孩子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孩子在家不干活,父母也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甚至很多孩子动手的机会都让父母给代劳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别的方面无所谓。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我才发现,如今人们忽视对孩子劳动观的教育,甚至主动放弃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对孩子的学习和一生成长将起到不好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一些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使儿童、少年、甚至青年更聪明,特别是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有助于他们在劳动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适合孩子参加的劳动类型,包括: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这些激发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劳动,将促进孩子思维的形成,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带领更多的学生,更多参与一些劳动活动,特别是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要把活动组织好,多谢孩子参与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同时也要把这种观点灌输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庭的氛围中也要养成孩子多参与劳动,多动手的习惯。我想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可以说是老师们的智慧宝囊,认真的阅读它,领会它,我的教学工作又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使我的教学工作终身受益。也许有限的纸和笔并不能够完全表达我读者本书的内心感受,身在三尺讲坛,我将永远的珍藏它,时刻的学习它,把它和我的教学实践很好的结合,促进我的教学工作,争取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不愧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的数学教学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数学教学观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认为数学教学应优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提出通过“数学阅读”提升“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数学教学观。探讨分析这些数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1-0007-0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数学在科学基础知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数学的概念和规律从学习的开始阶段起就是认识、掌握世界和发展意识的重要手段。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和学习数学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数学学习规律的数学教学思想,其中一些见解具有明显的创新精神。探讨其数学教学思想,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数学教学观
1.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不是静止的、单向的教学,而是师生双方双向的活动,他指出千万不要使数学知识“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变成滞销货物”,而要让它“进入流通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
(1)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他说:“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脑力劳动,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坚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有一天,就连最差的学生也会独立地解出应用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经历观察、探索、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才会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种独立思考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编的习题集里,有很多关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劳动的习题。孩子们在解这些习题时,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大人如何耕地和筛选种子、植树和施肥,收割庄稼和贮藏食品,盖房和修路。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画或制作有关物体的模型来解答绝大多数的习题。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带领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让学生解算那种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在考察现象和事物间的空间、函数、原因等关系过程中自编的算题,并且特意举办主要目的可称作“设法挖掘习题”的去田野和森林的专门旅游。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必须做事,即写、读、编题和解题,只有当孩子会自己编题时,他才能顺利的学会解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编题与解题的数学活动方式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依照这种联系编写习题,从而也能解开所有相关的习题。这种编写习题的数学活动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是注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单纯的“传送”和“接收”,是静态的学习状态,他认为教师应该介入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实现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首先他认为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学习情感,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更加强烈。”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培养出对知识学习的第一个源泉。其次,学生投入学习遇到困难之后,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评价学生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永远都要对劳动的努力程度作出评价”,“评价首先应当反映知识的实际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努力,但暂时只能得“3分”,教师就要在评分旁边还写上:“学习很认真。”如果一个学生用不大的劳动代价就轻松的得到了“4分”,也同样要在作业的评语中予以反映,如口头说出“学习潜力还发挥得不够,不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双方互动,教师还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提倡课堂上平等的对话交流,反馈调节教学过程。
2.发展数学思维,阅读提升数学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教学,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1)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教师还在师范院校学习时,就必须学习《儿童、少年和青年解剖和生理学》、《缺陷儿童教育学》、《年龄心理和教育心理学》。在学习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他说:“思维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考,把周围世界这个思维的源泉展示在他面前。数学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教过几年数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在作业布置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设计布置不同的作业,课外组织不同的数学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独特的数学“阅读”提升法。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给他们单独补课,而是提出了独特的“阅读”方法,他提出:“越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为此,他专门给学生编写了阅读习题集。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数列和建立数与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经常出一些谜语式的习题:
●《鹰和橡树》:飞来了几只鹰,落在橡树上。如果一颗橡树上落一只鹰,那么剩下一只鹰无处可落,如果一颗橡树上落两只鹰,那么剩下一颗橡树没有鹰。一共有几只鹰和几棵橡树?
●《牧场上》:两个男孩子在牧羊。如果第一个男孩子给第二个男孩子一只羊,那么他们两人的羊数相等。如果第二个孩子给第一个孩子一只羊,那么第一个孩子的羊比第二个孩子的羊多一倍。第一个牧童和第二个牧童的羊各有多少?
●《头和脚》:院子里母鸡在踱步,兔子在跳,一共有十个头和二十四只脚。问有几只兔子,几只母鸡?
类似这样的习题,他为孩子们编了很多,孩子们通过这种阅读,慢慢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读得更加有兴趣了。通过这种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点燃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2~3年的训练,学生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二、苏霍姆林斯数学教学观的现实启示
1.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为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它们产生需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组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行再发现,进行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意义上的“创新”。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悟自得,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2.在数学教学中添加情感教育。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还有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的知识数学观,“教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做数学题”,忽略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情感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等心理状态。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不断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刻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共鸣,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引入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加入“情感”这一因素,必会使数学教学更加人性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数学教师要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还要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论,进行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比如,小学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字母代表数的相关理论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师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的人。没有学习与反思,教师容易成为教育行为的盲目执行者。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多。有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每个数学老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日记,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的撰写,还可以指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等。
4.正确对待数学“后进生”。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是困扰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师的普遍问题。许多教师曾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有的富有成效,而有的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观为我们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要有正确乐观的学生观,承认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且其潜能有着多层面的内涵,不能仅以其某一方面的缺陷来否定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是教师获得教育成功的前提。第二,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不能认为只有取得好分数和升上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学生才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其感兴趣的领域,也有其特长,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一定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第三,“对症下药”进行数学学习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提升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和教育(模版)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和教育
课堂教学
1、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
2、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3、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二)》第335页)
4、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四)》第663页)
5、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6、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
7、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8、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第73页)
9、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给教师的建议》第535页)
10、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给教师的建议》第231页)
11、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帕夫雷什中学》第263页)
学校教育
12、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一)》第527页)
13、科学的发展,国民道德的进步以及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取决于学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一)》第89页)
14、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育人三部曲》第11页)
15、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388页)
16、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三)》第4页)
17、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第21页)
18、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帕夫雷什中学》第10页)
19、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的艺术》第9页)
20、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给教师的建议》第77页)
21、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543页)
22、劳动,只有劳动,才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209页)
23、我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导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341页)
24、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三)》第781页)
25、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789页)
26、孩子们整个夏天赤脚走路,下雨天也是一样。(《给教师的建议》第387页)
27、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给教师的建议》第316页)
28、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54页)
29、育人先育心。(《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第499页)
30、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第341页)
31、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二)》第232页)
32、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二)》第193页)
33、考察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思维,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育人三部曲》第18页)
34、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给教师的建议》第382页)
35、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第398页)
36、孩子——这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育人三部曲》第28页)
第五篇: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阅读”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学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数学阅读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来说可谓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和意识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理解与阅读相结合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然而,我却说:“读而不思也则惘,思而不读也则殆”。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如从“往返”说起。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 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 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老师们觉得这道题是试卷上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学生理解与解答该没有问题。可是试卷批下来,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竟然有一半学生不理解“往返”的含义而列成算式:400÷80。
我们在四年级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甲车间生产了三天,每天生产15台电视,乙车间前两天各生产了16台,请问第三天至少要生产多少台才能超过甲车间?”在研究的50名学生中,有35名学生能正确理解并作了解答,其余15名中就有10名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至少„„才能超过”,有3名没有理解条件中的“前两天各生产天生产了„„”。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理解与阅读数学相结合。
有位教得不错的一年级数学老师,她班上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较高,我便向她讨教诀窍。她说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反复读题,直到读懂为止。其实,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理解了,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是不理解一些词语,从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比如新教材一年级数学书上学生就有这样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上册:缺少、或、有次序、接近、一副、终点等;下册:体、大得多、大约、估计、配套、对折、完全一样等。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学学语文教师,借助情境、举例、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为学生数学的学习铺平大道。
二、问题与阅读相结合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两组结果相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先复习一下除法的基本性质。接着出示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问学生:这两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接着,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书上的例题和概念,使学生先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课堂,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有什么联系。这时学生可能很难说的恰当,但是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分数和除法可以互相转化吗?”,可能这时的学生有隐约明白点的了,虽然学生描述自己的结论时,说的不够准确,但通过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说出大致的意思。这时再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自己阅读教材的收获,完善自己的说法。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可以说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更多的疑问,使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地取得更多的收获。
再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以“疑”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操作与阅读相结合操作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再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使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四、对比与阅读相结合对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热爱阅读数学课本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一定要走出传统阅读和数学教学的误区。要真正授之以“学”和“阅读”的方法,在学习中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要学会勤观察、勤动口、勤思考、勤实践。真正变“读会数学课本”为“会读数学课本”。
【参考文献】
《在阅读中升华,在创造中成长》
《小学数学阅读初探》
本篇文章来源于 拇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