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6: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第一篇: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阅读,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中: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者“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觉得自己能宽容、民主的对待自己的学生,但是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思想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了我认为的优等生。每个班级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后进生。有的是因为学习不好,有的是因为习惯不好,等等。他们在班级中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测试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他们在班级中自然也就有了矮人一头的感觉,所以渐渐地他们就成为了一类人,有时就连他们心头的一点上进感也在这种环境中消磨掉了。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后进生和优等生身上,也许我们的处理方式也因为这不自觉地不平等感,采用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吧。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其实是缺少的。真正的爱源自于尊重,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呵斥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灌输的苍白的魂灵,教育的基础源于我们平等的对待。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有感

曲璞

老师们:大家好!

本学期,按照我校党总支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下面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启示:

一、作者介绍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进而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主张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教育和教学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学生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使学生终生有正确的精神需要,能够享受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二、本书概要

本书不是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交谈。他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深刻的阅读、品味。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

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德育工作谈谈我的感受:

一、把控时间,有效读书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个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两点,它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感触。

大家知道,在益中,平时时间总是不够用,除了每天必要的备课、上课、批作业,更多的时间是要管理学生,再有写论文、搞课题、教研活动等等。许多人早6:30出门上班,晚上6:00还没有从学校走。回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等。一天时间真是眨眼就过去了,觉得每天时间紧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苏霍姆林斯基来研究这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校长的角度来谈的,也就是说,他是以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是学校管理中的很重要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准备用一生备课。他说,“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且他觉得应该读“学术著作”。这可能出乎大家意料。因为大家可能觉得我们都需要实用的书,看了马上能从那里学到几招,(什么是实用的书,实用的书与学术的书是什么关系?)所以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也被包装成《天才儿童思维训练》。这是社会的浮躁的表现,也许也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自身所表现出的浮躁。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的知识的大海”。看到这儿,我对自己原来读书的习惯有些惭愧。同时,我一下子想到了教育实用的书与学术的著作就象是技术与科学的分别和联系一样。也有点象中国人讲究的“器”和“道”的关系。(这种比喻可能不准确)

老师们会发现,一中学生以带有思考的默读为主,益中学生以出声阅读为主,这在阅读习惯和技巧方面差异明显。大家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能当标签来使用,要善于对一个观念、概念、现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明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说某一句话的真正意思。要做到这样的分析,我们必须学会思考。

“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在阅读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思考地读书,教师的时间就是这样过来的。

二、学生读好书,一生的财富

在益中,对于班上有几个“学困生”,作为教师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效并不是很大。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要求他们,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学困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书中谈到,对于这些学生,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要求背诵必修的教材和基本的理科练习题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学生的头脑中尽可能多地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来问,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阅读,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

我永远会记住: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读完这一节,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扪心自问:我能给学生推荐什么有益的书,这些书籍我了解吗?教会学生阅读,帮助“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护,教师自身不就是要多阅读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怎样落实在我的教学当中呢!现在大班额,统一的班级授课,课程多,时间紧,教师有时间给差生们的学习提供另一套教学大纲吗?那这套教学大纲又怎样落实呢?我想,不管差生还是优生,他们都应该学会阅读,他们都应该在书本中去发现,去惊奇,去赞叹,去进行自我教育。

三、参与实践,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习,家长不配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对于益中的学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珍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对待、奉献爱心,点亮他们心中那盏前进的明灯!

生平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带给他很高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专家及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校李雪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美誉在带给教师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们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压力日益突显。特别是乡村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娃娃,他们天真无邪却又懵懵懂懂,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后进生的管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解决这些困扰,让我们在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中寻找幸福点,成了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偶然间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品读,收获匪浅。

读到这一条,我才发现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看到这段话,我不禁在反思,我班上的学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状况呢,首先学生们不喜欢阅读,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进行阅读,读的时候喜欢大声地读书,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书声朗朗,但是在理解课文时,或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概括主要内容时,才发现,刚才学生书声朗朗的读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读完就完事,至于文章写了些什么,几乎不能较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读完了文章有何感悟,好像没有,或是很少,或是很肤浅的认识,因此让我觉得上阅读课好像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就没有融入其中。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今天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我在教学时,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读的状态,只让他们读,他们就读了,至于要怎样读,好像没给学生提出过什么可行的方法,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没有带着思考去读,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因此读完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的阅读感受,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才能使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想往向下读的欲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出声地读”这个层次上,而是让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那每个学生就都成为了真正会读书的人。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我们也解放了。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农村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再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为苏老师对后进生的那种大爱震撼。他用五年时间把一个术应用题和乘法表的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费佳,这个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

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于是苏老师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们像苏老师一样耗尽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对待每一位后进生似乎不太可能,但我们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有感

杂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

朱旭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略知一、二,深感他的每句话都是那样精辟、准确。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位前苏联伟大教育家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一、做好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看了许多优秀的课,那么多的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优秀,能全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学生求知欲,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那样“涛声依旧”呢?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要让教师做课后反思,对许多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同时又是不被众多教师所接受的东西。在期末考核中,就发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下大决心做好教学反思这项工作,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确是摆在学生、家长及至整个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矛盾的问题,一是众多的孩子家长在呼吁,孩子负担过重,作业量太多,孩子太累了。这是对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呼吁,这是正常的、应当的、正确的。可是社会上的一些家长又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不给孩子留作业,不用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就连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老师不留作业他们都有反感。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让众多的家长走出误区。家长没有这种责难,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讲清大量的家庭作业的不必要性,危害性,也是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途径。另一个主要的根源在于当今的教育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的机制有的来源于教育的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我们说搞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喊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现象。但时到如今,这种意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5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只有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位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认为这个秘诀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把读书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条中提到“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很长一段时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法: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而这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来自哪里,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这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如果说这不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是一潭死水的话,那它一定会被蒸发掉的,一定会变色、变味,直至变质。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语,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永不间断的学习。

五、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的,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前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有习惯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将一定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一旦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将是终生受用的,而从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培训出因循守旧的书呆子,很难具有创新精神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髓,生存的精髓,尤其是当代的经济信息时代,整个世界充满了竞争。而要想取得竞争的成功,必须靠创新——科技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见,创新在当今社会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如何培训创新型人才上大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吸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彭州市葛仙山镇楠杨九年制学校

晏宗文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被尊为“教师的教师”,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百科全书”。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宝库。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谈到在教育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提到了三个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首当其冲,足见其在孙双金老师心目中的分量,也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在我国教师中的强大影响力。本学期以来,我有幸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如沫甘霖,获益匪浅。下面就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反思当今我们的教学,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太多,其实这就大大缩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彭州市延秀小学创立了名师工作室,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该校语文教学形成了“读说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在读时实际也在思考,“说”是将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读说式”就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典范方式。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困难学生”的挽救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他认为,对这类学生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认为创造性劳动是促进这些孩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都取得卓有的成效。

思考我们当今的农村小学现状,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均有不少,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不小的比例。留守儿童大多数属隔代监护,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于是,养成了不少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特别是家庭作业的完成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优秀教师、市人大代表郭忠芬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由于我镇属5、12地震灾区重建乡镇,许多地方都是小区集中居住,这就为孩子们的学习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郭老师建议村上可腾出活动室,将这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由一些青年志愿者或品学兼优的初高中学生来带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可以进行第二天新课的预习性学习以及进行一些答疑解难等。这样既能使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能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对于减少班级学困生数量 1 有着重要意义。

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一个孩子只要在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并要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学习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而语文教学的写作便是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甚至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体现。

本期以来我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做的一个尝试是“以写促读”、“以写促学”。如果我们把写作训练看着是语文教学的纲,那其它训练则是语文教学的目。纲举则目张。抓好了写作这个纲,自然可以带动学生对其它语文目的学习。如果把写作比作建一座完整的房子,那么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则相当于砖、瓦、木料等基本材料。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试进行了大量的字、词、句、段、阅读的基础训练,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写作。许多学生根本写不出一篇完整优美、文词流畅的文章来,这就好比有了建筑材料却建不出房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建一座完整的房。为了对付考试,于是便出现了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考试时移栽上去,也即所谓的倒预制板现象。本该是体现学生丰富多彩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的写作,最终却异化为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应试复制品,令人悲哀。所以,反其道而行之,“以读促写”、“以写促学”效果也许反而会更好。因为,学生如果连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写作都不惧怕了,那语文学习中还有什么惧怕的呢?

同时,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了,则会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学习其它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大量地阅读,其语文知识和能力则相应也会得到增长和提高。

教学中,我除让学生写好8次大作文外,还根据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写作的“牵挂”。如学生看了电影《血性山谷》后,我不是让学生写整篇的观后感,而是只写一、二个自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写一个自然段)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要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再如,我班原班主任黄菊萍老师调走了,我就让学生以《黄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二自然段话来表达对黄老师的思念之情。最近,学校开展了“营养餐”活动,我就让学生简要的写写吃鸡蛋、喝牛奶的感受。由于有题材可写,学生有感而发,且不求字数,所以对这类小练笔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学生所写文字虽短,但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少了拼凑的废话,少了编造的假话,训练效果较好。

我在教学中尝试的“以写促读”、“以写促学”的这一做法,就是要让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其实这都是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迪。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所体现的教育智慧深刻而富于真知灼见,该书是值得所有教师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正如书中再版说明所言,书中每一条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便阅读。中小学教师读此一书,无异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合编的教育经典。

下载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推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沈波 利用暑假假期,我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 在第一章“......

    读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感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说句实话,此书我都拜读过不止一次了,但每次读,都是挑几个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读“苏”有感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用你的精彩实现我的价值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王 娟 假期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觉得真的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没有漫天的大道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体验。越读越能......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