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商文化教程读后感
《泯灭》这部作品是由梁晓声创作的,浙商文化教程读后感。这本书有个特点,也是留给我的一个疑点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刻画了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梁晓声”。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但隐约地感觉这书中人物真实可感,就像是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的一个形象。书是读过一遍了,人物的角色也都很清晰,可是突然间回忆书中人物的名字,除了梁晓声,另外一个是……哦!是子卿——很是文雅的一个名字。大概N年过后,再提《泯灭》我想到的也就是由梁晓声继而延续的故事情节乃至其他的思考吧!这样想来,作者用自己真实姓名及身份也就说得通了。至少对作品是一种保鲜。呵呵!
从小玩到大,情甚比亲兄弟。小的时候子卿的理想是当作家,晓声的理想是做有钱人。长大以后,多年不曾谋面的两个兄弟,却在一个冲刺着浑浊的空气的场所尴尬相遇。成长让人摆脱了稚气的同时似乎在这里多了几层“俗”的味道。所有的改变皆因了一个“钱”字。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子卿为了钱,丢弃了从小时候的质朴,西装革履,手戴名表,腕夹黑包,一副财大气粗的暴发户的样子。为了钱,留母亲孤寡一人守在偌大的房子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这在年轻的时候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时候的子卿,自己受再多的苦都是为能陪护着母亲而忍的。为了钱,如花的贤妻冷淡置之,若有若无,在外面淫乱不受约束。
因为有了钱,他不再淳朴,他眼里的一切除了用钱来衡量以外,真情和良心都随欲望的膨胀在逐渐销蚀直至泯灭。他用钱亵渎了年轻的美好初恋,用钱设计了兄弟以名的晓声弟,用钱埋葬了自己的妻母,最后也用钱买断了自己的未来,掏空了自己的心肺和思想。人性的泯灭就此苍凉……晓声,小时候要成为有钱人的梦想最后和子卿戏剧性的调换。他倒成了作家。
在发达的子卿没出现之前,他的生活看似也体面,作家,文者。名声好。当平静的生活突然遭遇了子卿这颗具有诱惑力的石子以后,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了。子卿和他形如兄弟,甚至子卿是晓声的互体,他即子卿,子卿及晓声。然而,子卿的百万财产是不能和晓声共享的,他住的豪华公寓,晓声是住不进去的,他的全副大款的武装,晓声依然不能像自己的东西一样,可以随手带走。
这样的现实,毕竟还是给了晓声很大的心理落差的,甚至还有了一种嫉妒心理。以至于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来只有破烂的东西才具有共性,而值钱的东西则有属权性。正是这种属权性,使人不能亲和如旧。事实上人们都很难承受别人比得过自己,特别的自己亲近的人。
晓声在这小说里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也许是感情使然,但是他超越了道德的界限与自己的兄弟的妻子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惜这可怜的小生命只是背负着错误教训而降临的,降临得哪么惨烈,猎狗吞噬了它的生命,留下了一堆血肉模糊,给谁看?最重要的是要给晓声教训。生命,灵与肉竞相泯灭。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变化于矛盾之间。在矛盾中,我们要善于适时给予润滑。否则,锈迹斑斑的生活,会为我们呈现难以名状的现实。生活原本可以很美好,只要我们不那么功利,不那么媚俗。我们不会因为缺少金钱而活不下去,相反在最艰苦的时候,我们想的就是怎么努力才能过上温馨幸福的日子。但是当我们民灭掉人性的本源——真,善,美。在麻木中聚敛财富和欲望,最终的财富和欲望又归属何方?也许创造财富和滋生欲望的本身就已经是在失去……
这部小说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好老师-李老师和冼老师,读后感《浙商文化教程读后感》。这两位老师竭尽自己全身心的精力去教育他们的学生,言传身教、和蔼可亲,待学生如同自己亲生骨肉,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一丝不苟的教授学生知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种种原因,两位老师的结局非常悲惨。李老师在饥饿、灾荒中离开人间,冼老师则被误判成外国间谍接受劳改,在蒙受羞辱中上吊自尽。读到这里,我心里非常难过,那段不寻常的历史,震撼着我的心灵!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地震中媒体、报纸经常出现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惊讶,同时也使我猛然醒悟。当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在废墟中寻找活着的生命时,被一幅埋在废墟下的一幕幕情景震撼了。一位老师为了保护他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擎天的支柱来保护他们,本来他可以安然无恙的脱离危险,但是他选择了留下,留下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我们的班主任宋老师曾经在课上说过“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从这些老师身上,我深深体会到这话的深刻含义。
想起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我是多么希望《老师》中的两位伟大的老师,以及千千万万的为学生献出宝贵年华和生命的老师们,能重新回到现在我们生活的幸福时代。尤其是冼老师,他把自己从西方来到祖国怀抱的经历告诉给同学们,让学生大开眼界,还资助没钱上学的贫困生,直到离开人间的前一天,还给作者的弟弟妹妹买饺子,不让他们挨饿。这样可敬的老师,难道你能不被他感动吗?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相信今后的日子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悲剧。想成功,就必须先帮助别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每付出一份爱心,就会获得一个果实。当你的爱心树硕果累累之时,也就是你站在人生的颠峰,享受人生的壮美与瑰丽之时。
和老师的付出相比,我们在学校没有做到全力以付!因为没有全力以赴,所以我们没有能力报答他们!因为我们的不懂事,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白发,更虚弱的身体,更深的皱纹!请反省一下自己吧!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他们就将终身无悔!我们都是老师艰辛的付出哺育成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努力学习本领,建设祖国,复兴祖国,以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对我们的未来完全负责!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全力以赴,追求成功!
第二篇:浙商文化感想
浙商文化感想
中国自古就把经商视为贱业,“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对各职业的排序是“工农兵学商”,“商”依然排在最后。中国人以谈商为羞耻。浙江商人很早就突破了中国的面子观,突破了经商的心理障碍,不以经商为耻辱。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肩挑着担子,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懂的噪音吆喝着做修修补补的小生意:弹棉花、修鞋……不少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下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默默无言地承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浙江人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他们敢于背井离乡,经常一个人背着背包出去创业,通过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去做别人做不成的事。在浙江商人的眼里,皮肉之苦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在他们发达之前,很少有人看得起,甚至遭受侮辱。
英雄不问出身,大约90%的浙江民营企业精英,出身贫寒。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是打铁出身;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本是修鞋匠;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出身农民;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原本是汽车修理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是打工仔;正大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最初是个小学徒。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
浙江人是天生的商人,在做人上更是无可挑剔,小生意靠智慧,大生意靠做人。经商讲的是利润,不追求利润的商人是不成功的商人。但要做成大生意,首先要做好人。无商不奸,但浙江人的“奸”是对事对钱不对人。做人是一切事情的基础,会做人各种资源就慢慢地积累起来;不会做人,拥有的资源会慢慢丧失。
浙商最会做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讲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创业之本,不讲诚信,可能会赢得一时之益,但终究会失长久之利。“诚”就是待人真诚,童叟无欺;“信”就是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张文荣是上海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他的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绎。创业不久,由他投资开发的位于浦东地区的四星级酒店公寓面向市场发售,每平方米可卖到8000元,但他坚持只卖7000元。这一举动招来小股东的责怪,但他不以为然。张文荣表示,只售价7000元每平方米,五六天就销售一空,资金早回笼,便可投入下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足够利润的基础上,向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房子质量好而价不贵,为集团未来房产经营做了免费广告。他说“赚钱不要赚到尽”,反映了商人难能可贵的平和心态。今天,张文荣的公司拥有资产12亿。浙江商人重信誉,追求个人信用价值,而信用则靠个体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在浙江,有的老板到银行贷款不需要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签名就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授信额度达2亿元。
以德经商。古书上说,“德者,得也。”有道德就会得到。霸力集团总裁王跃进认为,“企业与做人一样,做人应重在品德,做产品应重在质量”。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负责、平和、忠诚、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一个德商高的商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就会拥有更多成功机会。台湾1000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54.9%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德性。浙江商人注重德商,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脚踏实地是正道。浙江人对金钱的认识是务实的,为人处世也是务实的,把务实当作人间正道。他们始终把赚钱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手段,既没有爱财如命的贪欲,更没有想赚钱又羞羞答答、畏畏缩缩的虚伪,而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认认真真赚钱。只要实践需要、实际中行得通、法律明文没有禁止的生意,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比如农民进不了城,他们就建农民城;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自己创办信用社。分散的家庭经济在市场大潮中难以奏效,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制。浙商思维灵活多变,不从教条出发而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行。他们面对现实,不讲大话空话,实实在在地求发展。他们的务实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浙商文化教程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浙商的强大,身为浙江人,我很引以为傲。如今浙江的经济如此发达,离不开他们一路以来的勤奋与刻苦,我深深感激他们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发扬他们肯吃苦,会做人的精神,当然,他们那敢闯敢做的果敢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浙商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怀着感激之情好好学习,争取在将来也可为浙江做点小贡献。
第三篇:关于浙商文化问题研究(最终版)
关于浙商文化问题研究
——以周大虎、周小虎的温州大虎打火机为例
公共管理学院徐楹楹1220100232
摘要:浙江的经济飞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全球化,更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温州,一座浙江的东南沿海小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凭借其发达的私营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凭借其吃苦耐劳的浙商精神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作为地道的温州人,我为我们的温州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温州商人感到自豪。今天,我想通过介绍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大虎父子的创业故事以及其个人品质等来认识我们温州商人的魅力,进而浅谈浙商精神和浙商文化。
创业故事: 一 创业之路的启程:从流浪到创业
在“老革命”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下放到乡下邮电所之前,周大虎的童年、少年生活充满温馨和阳光。但在家庭发生变故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颠沛流离。
而真正改变周大虎命运的,是不起眼的打火机。
早在1985年前后,温州就已经有人开始生产打火机。他最初进入这一行时,也是迫不得已。1991年,周大虎的妻子下岗,领到了5000元的安置费后便赋闲在家。当时的周大虎琢磨着该如何摆脱困境:“我发现,做打火机比较方便。这主要是当时温州打火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家多,我们只要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生产出打火机。”
依靠这笔安置费,周大虎招了三五个工人,将自己40多平方米的家腾出一间做厂房;工作之余,周大虎还替妻子跑销售,结果,他发现打火机市场利润丰厚。于是,一年后他干脆辞职,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打火机上。
1992年,周大虎租下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简易厂房,招了100多个工人,开始正式创业。
如今,周大虎的“虎牌”打火机已经远销很多海外国家。周大虎还在不断的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我最近几年很有可能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建设跨国的生产基地,这还要看当地的政策及经济情况。”
而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也由此成为温州打火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金属外壳的“虎牌”打火机,则占到全球打火机市场90%的份额,并已击垮了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使当地90%以上的厂家倒闭。(1)
二 创业之路的过程:企业的经营管理
〈1〉周大虎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他会经常到仓库里拿一只打火机,看
似给自己抽烟用,其实是揣在兜里“偷偷”地检验。打火机有许多非技术标准,地域和气压的不同,检验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各国海关的检验指
标也不相同。然而周大虎的指标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出问题。一天,周大虎兜里的打火机摸起来有点滑腻,他拿出来一看,是密封圈有点松了。周大虎当即召集职能部门开会。经查实,这是一批售往香港的货,总共10万只,已经装车起运。周大虎的态度是:拦下来再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温州到广州有1000多公里,飞机去,汽车回,费时又费钱,不如先通报客商,等那边反馈意见。也有人说,也许就这一只呢?还有人说,货款已经付了,说明客商在起运前已开箱抽检,他和我们这笔业务的手续已经完毕。周大虎说,在质量面前,没有假设,没有也许。既然已经出了问题,就说明我们产品还不是百分之百合格。周大虎义无反顾,亲自飞往广州,把这批货拦了下来,开箱重验。(2)
〈2〉1991年周大虎才开始创业,1992-1993年,在资金依旧贫乏的现状下,他坚持要做虎牌产品的宣传铜牌,赠送给国外的代理商,国外的造价太贵,他便在国内请人做好,打包免费送给自己在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市场的代理商,请他们挂在店门口宣传虎牌打火机。开拓市场的时候,他还开出了一个让所有同行目瞪口呆的怪招,即“新客户有优惠,老客户没优惠;买少的客户给予优惠,而买多的没优惠。”或许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周大虎解释说:“从前打过交道的老客户,他清楚我这的东西好,所以下次还会来买,新客户不知道,所以给予优惠,但如果买很多,优惠太大我又给不起,所以买少的客户才给予优惠。”(3)三 企业品牌的维权:打赢反倾销案官司
2002年6月23日,这是让周大虎难以忘记的一天。
当时,周大虎有些傻眼,对于“反倾销”案件,政府不能介入,而且还不能在一些相关场合出面;而自己从未经历过此事,对“反倾销”一无所知。呆坐了半天,他意识到,作为烟具协会的会长,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他立刻把律师叫来商量对策。
让周大虎意外的是,仅仅过了5天,欧盟便宣布对中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可充气打火机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
周大虎迅速将部分协会成员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讨对策。得知被反倾销后,大家都不知所措。通知规定了16天的应诉期,眼看着时间过去了一半,所有的企业老总都坐不住了。经过众人协商,大家觉得还是温州烟具协会出面应诉,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应诉程序随之启动。此后,周大虎代表温州烟具协会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4次报告,说明中国企业反倾销的理由,律师也经常跟欧盟方面进行交涉。
2003年3月21日,温州烟具企业交涉团远赴欧洲,作为中国“民间第一团”,企业代表李中坚与欧盟官员汉森进行了一场“平等对话”。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界第一次组团奔赴国外,面对面地制止欧盟采用CR法规对中国实施技术壁垒限制。
回到温州后,交涉团发言人黄发静披露了交涉结果:欧盟认同中方意见,CR法规草案将打火机安全性与价格挂钩,确实不合理。假如投票后CR法规获得通过,那么,欧盟将启动修正立法的程序,修正CR法规,但这需要时间。
就在周大虎和其他温州打火机企业准备组团远赴比利时听证时,2003年7月25日,温州打火机应对欧盟反倾销一案自动终结,以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为代表的打火机企业胜诉。“当时我们只知道胜诉的感觉真好,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应对欧盟反倾销诉讼的首次胜利,也是地方民间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小产品反倾销胜诉的第一案!得知结果后,我觉得一下放松了,而且有一种自豪感,一种成就感!”周大虎笑称。“但是,这次官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我们在海外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周大虎显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4)
对于周大虎、周小虎父子的认识:
周大虎,从流浪到创业,艰难的获得了今日的成就。他相信:只要自己有毅力和耐力,坚持到底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创业起步的艰辛,打火机行业的激烈竞争,虎牌维权的艰难旅程,周大虎都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坚持了下来。周大虎的好胜让他充满了斗志,信心满满地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决不服输”。而正是这份永不服输的执着,周大虎获得了今日的成功。出生平凡的周大虎,在管理企业方面却别有一番心得。他十分注重细节,力求完美。在企业文化中,特别强调卫生清洁,特别是厕所的清洁。同时,他用军事化制度来管理员工,强调时间观念,同时讲究粮食节约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周大虎十分强调产品的质量和诚信。这也是温州虎牌打火机拥有大量的海外订单,并在海外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日的生产过程中,周大虎经常亲自到车间去检查产品,严格把关,力求出厂的产品没有瑕疵。与此同时,周大虎十分重视诚信。他相信:唯有讲究诚信,虎牌打火机才有市场、才有未来。
为培养下一任领导人——周小虎,周大虎也煞费苦心。周大虎为虎牌能不断打响,将儿子的名字改名为“周小虎”。此外,还将儿子远送加拿大留学进修商务管理。在培育儿子方面,周大虎严格要求,希望儿子能够早日担此大任。在厂里,大虎没有给儿子特权和优待。小虎平民化,员工化,与工人们一同乘车上班、吃饭。周大虎认为:儿子需要更多地与普通员工、管理人员、车间工人相处,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儿子将会成为这个群体的核心,需要周围的人支持。虽然小虎如今学业有成,工作能力也很突出,但父亲仍有一定的担忧。作为一名父亲、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和创办人,周大虎希望自己亲手创出的品牌能够传承给下一代,下下代、生生不息。好在小虎肯学习,肯钻研,定将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运用浙商文化理论评价周大虎:
提起世界打火机行业,不能不看占据全球八成左右市场的温州。而在温州打火机行业,又不得不提到周大虎。
周大虎——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之所以会受到关注,并非由于周大虎的过亿身价,而是因为在打火机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时候,周大虎被推到前台,成为这一产品的中国代言人。因此周大虎,被称为世界打火机教父。周大虎,这位打火机业的传奇人物,温州企业家的佼佼者之一,在其光华的背后,却又是那么平凡朴实的温州人。如今,我们看到了成功富有的大虎,却忽略了他为企业奔波劳累的背影;我们羡慕身为富二代的小虎,却不知他学习企业管理的努力和即将接手家族企业的压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如每一位成功的浙商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奋斗史。周大虎从平凡的邮局员工起步,为了给下岗的妻子谋生计开始投资生产打火机,进而找到商机,毅然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全身心地建设属于自己的事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起初打火机生意的黯淡,市场竞争的激烈,一周连续三次遭遇车祸的霉运,令大虎陷入人生的低谷,但他没有抱怨,没有言弃。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有一天会有回报。正是凭借这样的吃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大虎成功了,大虎打火机走出了国门,走向了海外市场。
大虎是典型的浙江商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浙商的平凡踏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诚实守信等美好品质。他值得我们去崇拜,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浙江,这片风水宝地孕育出了无数位像大虎这样的浙商。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为浙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浙商精神也随着浙商文化的发展不断的影响着当代的有志青年。在温州,一段段家族创业的辛酸血泪史创造了发达的私营经济。拥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商人遍布全球,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
作为温州人,我自愧不如,但温州商人的美好品质已深深影响了我。创业不仅需要智慧,更贵在坚持。我们没有经历父辈的艰难,不能深切体会吃苦耐劳精神,但我们现代的温州青年,通过努力学习管理知识,运用我们的智慧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的奇迹。每位温州青年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梦,那便是早日回到日思夜想的温州,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温州,因我们而美。浙江,因我们而荣。参考文献:
(1)摘自3edu教育网 创业故事
(4)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331472.htm 百度百科
第四篇:习近平三叹浙商文化基因
习近平三叹浙商文化基因
作者:柴骥程
在2003年8月20日浙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表示,浙江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在谈到如何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时,习近平生动地解析了浙江商人不断与时俱进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首先感叹浙江人在文化上敢于创新的传统。他说,现代浙商文化的历史起源中,充分借鉴了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精髓,成就了儒家文化中独特的一脉,这一文化基因以温州的永嘉学派为代表,在农耕社会中就开始强调“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观念。
习近平其次又感叹浙江人在计划经济年代“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在那个年代,一大批浙江人离开浙江,在全国各地从事被当地人所不齿的工作,而如今浙江许多身价上亿的民营企业家就是从这些人群中冒出来的,当年他们中有些是收破烂的,有些是弹棉花的,有些补鞋,有些是打铁的小炉匠,但他们从来不以从事这些劳动为耻,善于把握机会,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尽管英雄不问出处,但这些著名的企业家到现在也从来不避讳自己的出身。
习近平三叹浙江商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他说,浙江许多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企业家到现在还一直坚持创业时候的习惯,非常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也是浙江经济能够持续快速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近平认为,浙商的文化基因能够一脉相承,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优势与浙江的体制机制等其它七个优势结合,一定能使浙江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浙江商人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希望浙江企业家要以轻易为重,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忘回报社会。
-2003年8月,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借此寄语在西部创业的浙商。
第五篇:舞蹈文化教程
由于舞蹈作为一门以人体为传播和保存方式的艺术形式,其发源之原始,传播之广泛,内容之贴近生活,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而原生态民间舞蹈相比其他的宫廷舞蹈而言,则更能体现曾经的人们,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作为最原始,最广泛,也是最母体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它承载了人们精神上自我安慰的追求,生活上幸福满足的向往,和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独一无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它也能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借鉴和运用,在融入进别的艺术形式之后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民间舞蹈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所以使得它在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之后至今仍能在艺术之林常青。原始冲动性,广泛性,和母体性,作为民间舞蹈众多特性中的三种,在民间舞蹈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原始冲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原始社会到古代封建社会,生产能力极为低下。人们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种种现象,难以揣测下一次灾难的来临,播下去得种子是否能变成想要的果实也要“听天由命”。
原生态民间舞和剧场民间舞蹈的区别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目前舞蹈界所指称的民间舞,是一个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国内艺术界和国际同行产生误解的概念。因为民间舞的含义原本是由民众自发兴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比较恰当的名称应该叫“土风舞”)。而今天我们所称的“民间舞”,实际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这两大板块的“民(间舞”已经决然形成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成为带着强烈的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品种,呈现着鲜明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
严格意义上的民间舞(以下称“原生态民间舞”)具有浓郁的农民文化的特征,本色、直白、鲜活、朴实,喜逗乐、少格局,并且渗透着较强的族群意识和来自生命本体的感召力,与剧场民间舞存在着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差别。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对其差别进行舞蹈本质的理性观照:
从舞蹈构成的物质基础一人体着眼。原生态民间舞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平素的自然状态,这一点,从许多采风录像和实地民众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剧场民间舞,舞蹈的物质基础储备精良,舞者无一例外地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表演时其身体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形态审视。原生态民间舞,其动作姿态相对随意,表演中尽管也有一些相应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规定,但原生态民间舞毕竟不受太多的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而剧场民间舞则是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舞蹈的风格性因素(包括动作、体势、形态、韵律)提取出来进行改造发展—或留其形、扬其神,或变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规范化。因此,与原生态民间舞相比,剧场民间舞是对原生态民间舞动作形态的抽象变形和风格韵律的极致性强化。
从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像藏、蒙、苗、傣、维等民族,其随时随地即兴舞蹈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也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所以,原生态民间舞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是一种娱乐手段,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态民间舞中单纯的情感释放或插科打浑的内容占多数,舞蹈所表现的也多是民众日常生活所闻所见,浅显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态民间舞在迎神赛社活动中,担负着迎神祭神的任务,成为民间祭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剧场民间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审美属性外,与原生态民间舞还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征,这便决定了它与原生态民间舞的本质区别——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和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因此,它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涉及到对不同舞种和创作手法的借鉴,文化内涵的挖掘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环境、族类传统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学习与研究。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把黄土升华为象征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黄土黄》;有了寻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有了感伤时光流逝的《残春》;有了赞美母亲情怀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轮回的《阿姐鼓》;有了灵魂与社会冲撞的《好大的风》;有了直面人生沧桑的《扇骨》;有了……毫无疑问,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会、命运、灵魂等深层文化的命题和思考,显然都不是农民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固有的自觉追寻—尽管这些东西作为文化的积淀会不同程度地从原生态民间舞中折射出来,但却绝非原生态民间舞自觉表现的内容,而无疑是文化人的种种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结,是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探微,充分体现着上层文化的属性。
综上所述,国内舞蹈界之所指称的“民间舞”(实为剧场民间舞),其实并不“民间”。因为正像前文所述,剧场民间舞已经具有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原生态民间舞经受了一个文化过滤和异文化输入的过程,过程之后,原生态民间舞实质上已脱胎换骨,变成与民间原始状态有相当距离、纯舞台表演性的一种艺术审美形式—剧场(含学院派)民间舞。可见,中国舞台上的“民间舞”,最终没有将民间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时代精神肖像”的艺术创造使命下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原有的农民文化属性。从舞蹈品种建立的视角,这种改变无可厚非。
舞蹈编导:杨丽萍
舞蹈音乐:田斗、王西麟
舞蹈首演:1992年北京
首演团体:中央民族歌舞团
首演演员:杨丽萍、陆亚
该舞蹈创意来自杨丽萍对自然物象的捕捉与生活情景的深化,作品通过两个互相缠绕,枝杆相依的树,影射人类携手同进、友爱互助的共同情感,暗喻两个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亲相爱、耳鬓厮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风雨的情景,同时借树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同时讴歌自然的美丽、爱情的伟大。
该舞蹈将自然物象的塑造作为作品的出发点,采用傣族舞蹈语汇,进行作品“树”的形象刻画,例如傣族传统舞蹈中的基本体态(三道弯特征),与特有的动态语汇,都成了塑造树的形象的动态媒介。为了强调两棵树的动态意象,编导也采用了一些双人舞编舞技法(例如双人平面造型与空中托举)进行作品的编织。但是作品中没有刻意遵循一般双人舞编排的规律(例如双人接触磨合与双人合力、分力、对抗力的运用),而把重点放在两棵树的形象刻画与两个人形象的塑造上面,作品中的双人对比关系是通过动作之间的幅度、力度与风格性审美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如男性动作的沉稳、雄壮与女性动作的柔顺、纤巧之间的对比;男性树形象塑造的直立、挺拔、高大、刚阳,与女性树形象表达的柔顺、拧曲、小巧、纤细之间的对比等等。即便是双人接触关系(如作品中模仿树的缠绕与交织)也是通过手或身体某些局部动作的组接实现的,并没有运用整个身体进行这种关系的刻画,当然处理这种关系的动态语汇选择非常合理,以至于作品不但树的形象塑造得较为成功,人的形象也刻画得非常鲜明。
手臂动作的夸张、变形、抽象、引申,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小见大,同时体现另一个世界(一方面用手模拟自然万物,另一方面用手表达内心世界),是杨丽萍舞蹈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她最为常用的手法,无论在作品《雨丝》还是在作品《雀之灵》中,手臂动作对物象的刻画、对心象的表述都是这些作品的本质特征。该作品中也不例外,杨丽萍用手表达出两个相互缠绕的枝权,也用手表达空中婆娑的树叶,用手表达内心世界的激动,同时也用手表达出男女情侣的关爱。这些都是通过手臂的变化实现的,可谓一手多用,一手多意。其次,上身的左右摆动以及与手臂的配合,也是全作品的重点,以此刻画营造缠绕拧曲的树的物象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东方舞蹈所特有的曲线型审美与杨丽萍惯用的个性化体态特征。同时,上身、肩、手臂等局部类似卡通特征的短节奏性运动,也是该作品颇具神韵之处,一方面它与缠绕柔顺的长线条动作形成动作上的对比,另一方面它也为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营造了一种动作段落之间的反差,增添了作品的可观性与情趣性,耐人回味。
人物情态一体化(人与自然物揉为一体,用人表现物,用物影射人),自然景物诗意化,自然景物生命化,自然景物情感化,是杨丽萍作品的又一个主体特征,该作品也不例外。其中客观与主观世界有机的结合,人与自然物神奇的转化,以人模拟树,由树隐喻人,类似《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这种人
物转换的过程升华为一种精神(例如通过对树的刻画来述说人性的和善,暗喻爱情的美好等等),这正是作品最深入人心的地方。
在纯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凝练升华,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是杨丽萍舞蹈中又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人们常说杨丽萍的舞蹈比较新也比较奇,这种新奇特征,不是对西方现代舞蹈的直接模仿,而是用一种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民间舞蹈的改造与变革,其中没有刻意强调技术的炫耀,也没有情感上的无病呻吟,更不需要庞大的舞美陪衬,全然用简洁明了的个性化动态语汇,塑造清新典雅高艺术品味的舞蹈形式,有传统民间舞的根脉而又不是传统题材概念上的民间舞,为此她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也具有不同民族共同认同的特征。其原因就在于,它包容着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精髓,富有生活的气息与生命活力,同时结合时代的审美,让人为之动情。
该舞自1993年春节晚会播放以来,被全国观众津津乐道,同时也被广大酷爱傣族舞蹈的民间舞者传跳,在杨丽萍的个人作品晚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并伴随着杨丽萍的演出足迹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