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生诚信自治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计生诚信自治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边陲,辖18个乡镇(场、区),295个村、50.3万人,是集老、少、边、贫、库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
进入新世纪,该县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位置,积极寻找新形势下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在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实践过
程中,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村(居)民自治新机制,即:“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计生诚信自治机制。
一、建立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的背景
该县地处鄂西北边陲,计划生育工作总体水平在全省后进位次徘徊不前。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该县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寻找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计划生育新路子。他们紧紧围绕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当前广大育龄群众的价值观、生存观的心理变化,稳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随着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贫困山区要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与实际工作有机统一起来,达到既能使法律、法规顺利贯彻执行,又能让群众自觉自愿地执行,消除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异的目的,找准这个结合点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展村(居)民自治。为了找到这个结合点,他们经历了三个曲折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制式”村(居)民自治。开展的方法主要是村委会按照政府的指令,采取单方面行为,在权利与义务,管理与服务上有严重的错位行为,群众只能服从绝对的管理,没有享有任何权利和服务,结果是群众对抗情绪越来越大,村(居)民自治的路子越走越窄;第二阶段为“泡沫式”村(居)民自治。开展村(居)民自治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把群众发动起来,而发动群众的最佳途径是发挥协会联系群众的作用。但由于村级协会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好,村(居)自治仍然是墙上自治、纸上自治;第三阶段为和谐式村(居)民自治。,该县计划生育总体水平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要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就必须把综合改革继续引向深入。他们以村(居)民自治为突破口,遵循“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20字方针,结合贫困山区实际,逐步建立起“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确保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的主要内容
该县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以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为主线,以计划生育协会为载体,以优化管理和服务机制为动力,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的,促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在探索、归纳、总结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的过程中坚持五项原则,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系列法律法规的原则;“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原则;村“两委会”为核心,以协会为载体的原则;优质服务,提高群众满意率的原则。
计生诚信自治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诚信:政府首先表明诚信态度,出台诚信政策,落实诚信措施,营造诚信环境。计划生育协会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由村级协会组织公开向群众承诺并付诸实施,群众通过协会组织,反映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政府再不断完善政策,改变服务方式;群众守信:通过民主制定《计划生育公约》,形成村级计划生育管理的“小宪法”,村委会依据《公约》,分别对怀孕对象、节育对象和流动人口签订管理和服务合同。群众根据村委会签订的合同,在群众大会上公开承诺自己如何履行合同,每年村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群众对各类对象履行合同情况进行评议,并纳入十星级农户评比内容;村民互信:政府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和计划生育协会网络,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和保障机制,承诺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充分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自主权,把党和政府的意愿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了检查群众是否守信,他们每半年对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遵守村规民约情况进行一次自我述职和互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予以公开表彰,评出的不守法、不守约的群众予以限期改正并依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理,从而营造一个遵约守法光荣,违法违约可耻的社会大环境。
三、循序渐进建立计生诚信自治机制
一个新机制的建立,从摸索到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使计生诚信自治机制在该县全面推开,真正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新机制,他们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总结推广。
(一)引导推进抓示范。该县在建立计生诚信自治
第二篇:诚信计生村民自治章程
XX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和服务,推进我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积极性。按照“依法管理、村级自治、优质服务”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本章程建立以全面优质服务为核心,以群众自觉参与为基础,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围绕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开展服务。
第三条:本章程是计划生育的行为规范,有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代表监督执行。全体村民,章程面前人人平等,村委会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章程,广大村民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四条:本章程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章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目标
第五条:通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全村村民自觉按照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自治章程规范自己的婚育行为,自觉接受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无计划外出生、无大月份引产。
2、全村村民婚育观念有明显的转变,树立起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道德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等有明显提高。
3、全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按照达标考核的要求,认真完成人口指标任务。实现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职责
第六条:建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认真研究和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半年、年终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七条: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投入,每年人均不少于7元,按上级要求配齐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和宣传员网络,保证宣传服务阵地的设施齐全,能满足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的需要。认真落实对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和各项优惠政策。搞好贫困独生子女家庭的帮扶工作。
第八条:村委会与特殊的村民签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包括:不符合生育条件的再婚家庭、人户分离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不能落实长效措施的育龄妇女、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独生子女家庭。
第九条:村委会因领导、组织、投入等原因没有完成与镇签订的目标考核责任的,每出现一例政策外二孩“月积分”考核扣绩效工资200元,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扣绩效工资100元,出现一例多胎加倍处理。并向村民代表大会作出书面检讨。
第十条:村委会根据村的经济发展情况逐步调整对独生子家庭的各项优惠政治。
第四章 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宣传员职责
第十一条: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受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在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法行使计划生育的职责。
其职责是:1.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协助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2.利用活动室积极组织育龄妇女开展活动,在各大节日开展好社会大宣传,并针对不同的育龄妇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服务。3.帮助育龄妇女了解各种避孕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指导育龄妇女在“知
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4.认真做好“村级工作手册》的记录,确保各种帐、卡、册的整齐、规范。5.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育龄妇女的“现居住地的管理”工作,及时查验外地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携带寄回的孕检证明。6.为育龄妇女搞好生殖健康服务,每年为49岁以下的育龄妇女搞好两次B超查体(4月、10月),并记入健康档案。新婚、孕产、术前、术后的育龄妇女搞好访视服务,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7.熟悉本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发现孕情及时做好补救,每半年向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总结、分析本村计划生育工作一次。
第十二条:按村民的居住片配备宣传员,宣传员要在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是: 1.对所管片中所有居住的育龄群众每月至少入户走访一次,了解她们的需求,并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进行信息反馈。2.做好所管片中育龄妇女的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可组成育龄妇女3-5人集中学习的小组,没有条件的做好入户宣传及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3.帮助育龄群众搞好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并协助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组织好所管片育龄妇女按时参加村集中组织的查体活动。
第五章 村计划生育协会职责
第十三条:村计划生育协会是协助村党总支、村委会搞好计划生育的群众组织,是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在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带头宣传、服务、监督活动,促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村计划生育协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2名、秘书长1名,每个会员小组长负责联系会员。
第十四条:村计划生育协会职责
1.组织会员带头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勤劳致富,联系群众并帮助特困户的独生子女家庭。2.协助搞好宣传,普及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及生殖保健知识。3.积极开展“三结合”搞好帮扶
及生殖健康服务。4.协助村委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开展多项服务,以稳定群众的底生育水平。5.参与人口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参与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监督、奖励措施的落实。监督二胎的申报、审批,广泛听取和反馈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村计划生育协会活动制度 1.例会制度 2.学习培训制度 3.会员联系户制度
4.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 5.评比奖励制度 6.会员小组活动制度
第十六条:全面履行“五项”职能,“三自”活动开展好,对达到合格小组长和五好会员标准的,有村委会表彰奖励。对发挥作用不好的,劝其退会,不断提高会员素质,发展壮大会员队伍。
第六章 村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七条:村民的计划生育权利
村民中15-49岁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1.有依法申请结婚、生育的权利。2.符合再生育条件的育龄妇女,有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权利。3.有享受计划生育服务的权利。4.有享受村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权利。5.有享受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权利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权利。6.有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7.对征收社会抚养费不服的有申请复议的权利
第十八条:村民的义务
1.实行计划生育是村民的义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对于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可有夫妻双方申请,经区人口计
生委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2.积极参加村组织的一切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3.积极参加村组织的孕检、生殖健康查体活动。4.自觉实行晚婚晚育。5.在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指导下选择避孕节育措施。6.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7.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自觉接受限制和处罚。
第七章
育龄妇女的教育、管理、服务
第十九条:育龄妇女要按“五期教育”的阶段自觉到村计划生育活动室参加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要通过广播、板报、宣传栏、有线电视、宣传录像盘、入户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接受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育龄妇女遵守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第二十条:育龄妇女包括长期在我村居住的育龄妇女要自觉参加村计划生育组织的育龄妇女查体及孕检活动。对应落实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必须在村专职干部的指导下选择安全可靠的避孕措施。
第二十一条:以协会为载体组织育龄妇女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即: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生殖保健知识等。组织会员为计划生育户提供致富信息,传播种、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八章
奖励与扶助
第二十二条:奖励
1.凡是本村村民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日起至孩子16周岁可享受每月30元独生子女保健费(农业户),含本村农转非后户口仍在本村、在此有房屋产权并长期居住的村民。2.凡是本村生育一孩育龄妇女,从结婚、怀孕、生产、节育,主动向村里提供信息的,村计生办分别给予30-60元不等的奖品,对积极参加当年4次妇检的育龄妇女,给予100元的奖励。自觉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节育手术全部免费。
3、对计划内怀孕人员,在三个月内主动上报孕情者,甲方
为其送叶酸和礼品,对当年主动参加四次孕环检的,年终给予100元的奖励。
4、对计划外怀孕对象(含术后怀孕)在三个月内主动向村报告孕情并主动配合采取补救措施者,给予报销手术费用,并奖励100元。5.对于本村生育两个女孩的育龄妇女,本人在区服务站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手术费全免,并一次性奖励4000元。
6、从2011年开始,对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条件的夫妇,提前10年享受国家统一的奖励扶助标准。即从年满50周岁起,每人每年领取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的家庭按每人每年84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金。
7、对本村当年考上大专、二本、一本的计划生育户子女,分别给予1000、2000、3000元的奖励,并在中考中给予加5分的待遇。
8、每年对本村二女户给予发放100元的午收救助金。
9、医疗和卫生保健优惠政策。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农村夫妻或农村双女绝育家庭,其家庭成员享受如下优惠政策:免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筹资部分;患常见慢性病病种,门诊补偿费用比例提高到50%(全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在公立医疗、保健机构就医时,免收挂号费、门诊诊断费,并减免20%的床位费、心电图、B超、血尿便的常规检查、X光透视检查费用。
10、对本村放弃生育二孩的指标的计划生育家庭,一次性奖励2000元。
11、实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并查实计划外二多孩或有“两非”行为的,村为举报人保密且给予500元奖励。
第九章 现居住地管理
第二十四条:凡在辖区内有常住趋势(居住3个月以上)的育龄妇女,无论户口是否在本村,一律接受村计划生育管理。
第二十五条:凡在本村长期居住的育龄妇女(含流动人口),村委会负责登记建卡,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进行计划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等培训及生殖保健服务,同本村育龄妇女一样,就进享受孕检、体检服务,领取药具,并接受指导,一样参加计划生育有关社会活动。
第二十七条:凡是外地流入本村的育龄妇女,房屋出租户通知承租户,十日内必须到村计划生育办公室进行登记。第二十八条:对在本村长期居住的育龄妇女及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外怀孕和超生的,按照《安徽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处理。凡房屋出租户,必须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不能租赁、收留无指标怀孕生育人员,否则对房屋出租户进行批评。
第十章 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第二十九条:
1.参与本村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的制定。2.参与村委会有关计划生育的决策。3.参与优生、优育、优教工作。4.参与对生育情况的了解和生育政策的落实。5.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工作。6.参与落实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影响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7.参与落实计划生育保险、扶贫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民自治等工作。
民主监督:1.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本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情况进行监督。2.对村委会及其成员和上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监督。3.对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真实性进行监督。4.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5.对村委会执行村民自治章程情况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进行监督。
第三十条: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的内容: 1.人口计划的落实(一孩、二孩)生育情况。
2.独生子女的优惠政策,奖励扶助、特别扶助、二女户节育奖励政策和逐人名单。
3.对计划外生育的育龄夫妇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情况。4.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村计划生育协会的会长列席参加党总支部和村委会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决策,监督村委会落实《章程》的情况及村民执行《章程》的情况。村民自治监督理事会每季度活动一次,对村民自治章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村民代表每年召开一次议事会,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对半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村民代表将育龄妇女的要求和建议反馈到村委会,并对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评议;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本章程解释权属于村民委员会。第三十三条:村计划生育协会负责监督章程的实施。第三十四条:本章程自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的新机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深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全省上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千方百计致力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用奖励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也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情况,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使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最近,我们先后对黄石市的下陆、鄂州市的华容、梁子湖、武汉市的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等区、县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采取听取有关情况介绍、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乡镇村组现场查看、和基层干部及育龄群众座谈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使我们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加深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调查的四个市及有关区、县党委和政府对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均高度重视,采取了系列得力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了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让独生子女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儿户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所到之处,正逢高考、中考成绩揭晓之时,处处都能感觉到对独生子女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儿户中考加分及高考重奖的浓厚氛围。
(一)突出重点,千方百计破解独生子女保健费难题
独生子女保健费是《**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给予的一项法定奖励。长期以来,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兑现和落实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以后,“乡提留”、“村统筹”和“义务工”被取消,我省基层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只能勉强保人员工资,原先主要靠乡村、居委会自行解决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税费改革后已无处着落,导致大部分地方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独生子女保健费在税费改革后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所到的几个市的领导都高度重视,克服了当地财政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武汉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依法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作为全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落实。
经调查,至2004年底,全市一孩家庭1129541户,办理独生子女证803332户,占一孩家庭总数的71%。全市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且子女未满14周岁的总户数为415686户,已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的224548户,落实率为54%,尚有191138没有得到落实。
针对种种情况,通过反复研究,市人口计生委决定将落实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保健费作为全面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的突破口,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其总体思路是:对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委会,其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由村(居)委会依法落实;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居)委会,采取“四个一点”的方法解决,即村(居)委会自筹一点,市、区、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分别补贴一点,加大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对城镇无业居民,要重点保证低保户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落实。
从2005年开始,市人口计生委分别从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中每年划拨200多万元对各区进行补贴,专门用于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落实。2006年市人口计生委一次性向各区、县划拨独生子女保健费奖励补助资金460万元。各区人口计生委按不低于市级补贴资金的标准提供配套资金。各乡镇和街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新洲区正在抓紧出台文件,明确区街、乡镇要拿奖励金的50%,用于发放;蔡甸区采取先局部落实、再整体推进的方式,在全区10个街乡中选取7个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率先全面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由区政府补贴逐步落实;江夏区采取分类补助的方式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40%予以补助,对条件一般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50%予以补助,对条件较差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60%予以补助。黄陂区采取“一次性兑现”的方式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办理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待独生子女年满14周岁后,一次性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
2005年,全市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近2600万元,26.5万个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落实了独生子女保健费,落实率达到65%,比2004年提高11个百分点。黄石市下陆区2005年区、街两级共筹资54万多元,按法定标准全额落实了4438名独生子女当年的独生子女保健费;黄石港区、黄石开发区也基本上全额落实了独生子女保健费。
(二)关注热点,同心协力落实计划生育女儿户奖励优惠政策
为了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近年来,武汉、黄石、鄂州、仙桃等地以“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采取了系列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关爱女孩、关注女性,出台了系列对女孩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武汉市市政府在起草《武汉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过程中,非常重视吸收计生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节育并发症等纳入生育保险范围;教育部门对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的独女户、双女结扎户的子女参加中考,给予增加5分的优录加分政策;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对边远城区农村独女户、双女结扎户家庭的奖励;民政部门对因受灾、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女孩户家庭,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并享受相应的配套救助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优先安置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生协会等单位在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安排资助贫困学生时,优先照顾女孩户家庭。
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区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专门针对女孩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新洲区出台了《关于对农村已绝育的独(双)女户实行政策优惠和给予经济扶持的规定》,对已落实绝育措施的农村独女户家庭和双女户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方面给予帮扶和优惠,成立了“关爱女孩基金”,对高考分数线的女孩户家庭的孩子给予2000-4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蔡甸区从1998年起对农村办理《独生子女证》的独女户,除按规定落实独生子女有关奖励政策外,另外还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黄陂区投入5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孩家庭。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市各区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办理养老保险12521户,投入经费200多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贫困救助金、困难补助金近59万元,惠及女孩4531人,减免学杂费6200人次,合计44万元。
为推动全市“关爱女孩行动”的深入发展,市人口计生委开展2005年“武汉市关爱女孩阳光援助行”活动,对170名按政策生育的独女户、双女户贫困家庭和2005年高考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计划生育女孩户分别给予800-1000元的援助。
黄石市阳新县积极实施阳光普照“纯女部落”工程,完善女孩户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从2004年起,该县在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和省专项拨款中切块4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对全县二女户、终身一女户和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家庭实行帮扶,确保她们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救济保险、基本建设、收益用工和项目发展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二女户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免收10%学杂费,考取一类重点大学的奖励1000元;在县以下医疗机构就医分别减免10%—15%的医疗服务费和5%药费;对农村主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终身一女户,除享受二女户一切优惠待遇外,并一次性奖励2000元;对计生手术后遗症对象给予减免50%的医疗费;县直单位要为所驻村二女户提供不少于500元的帮扶资金,帮助二女户家庭发展致富项目。据统计,该县已为340个村的二女户家庭落实了帮扶项目,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20万元,2006年将会有近3000个纯女户家庭普遍受益。2005年该县在过去已办理了养老项目的基础上,将二女户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由政府部门负担50%的养老保险费,民政部门统一办理农村低保;同时对农村终身一女户办理1000元的养老保险。
(三)突破难点,积极探索建立二女户结扎节育奖励措施
建立计划生育节育奖,有利于新形势下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近年来,武汉、黄石、仙桃、鄂州等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建立计划生育节育奖,对农村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两个女儿后结扎的家庭一次性奖励1000-5000元,有效地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2004年以来,新洲区采取区级出资60%,街乡镇场出资40%的方式,免费为农村1100个双女结扎户每户办理了1000元养老保险。其中,凤凰镇从1998年就开始为双女结扎户办理养老保险,共办理了78户。今年,凤凰镇将为双女结扎户办理养老保险改为发放现金的形式予以奖励,上半年,已向7户对象共发放了奖励金7000元。
2004年5月20日,黄陂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农村绝育的纯女户实行政策优惠和给予经济扶持暂行办法的通知》。2004年至2005年,黄陂区采取区级出资600元,街乡镇场出资400元的方式,对377个已结扎的女孩户家庭每户一次性奖励1000元;今年上半年280名符合政策的对象即将领到此项奖励金。
黄石市出台了《黄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对2004年1月1日以后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农村二女户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最近,黄石市政府决定对51个农村二女结扎户由市、县共同出资奖给每户2000元。
仙桃市方根据自身实际,对农村两女节育户实行节育奖制度。市工业园已连续六年对农村两女户节育户采取一次性奖励5000元现金或采取办理5000元养老保险的方式,为30户两女户绝育家庭发放“节育奖”。仙桃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意见》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农村两女户结扎对象按不少于2000元标准兑现奖励金,由市、镇(办、场、园)各负担50%”。仙桃市将有更多的农村两女户结扎对象享受节育奖。鄂州市一些地方也建立了节育奖。华容区庙岭镇今年对6户双女结扎户每户一次性发放2千元奖励金,并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梁子湖区从2005年开始,共对9个双女结扎户每户一次性发放2千元奖励金。
(四)找准兴奋点,用“三结合”平台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建设
重视计划生育家庭自身造血功能的建设,一直是武汉市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一个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以来,武汉市一直把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作为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199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决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计委、经委、农业局、财政局、妇联、团市委、计生委等1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推行“三结合”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1999年,“三结合”工作被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内容,市政府每年对各区和各相关部门下达帮扶目标任务,每年进行考核验收。
在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时,主要实行三种帮扶方式:一是政策帮扶,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突出行业特点,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倾斜性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优先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口帮扶。为了保证“三结合”工作落到实处,武汉市委、市政府把“三结合”工作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对市“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每年下达50-100户的帮扶任务,将帮扶工作落实到户。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该市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投入帮扶资金700多万元,对7000多个计划生育家庭进行了对口帮扶;三是重点帮扶。
为了推动“三结合”工作的深入发展,1997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划拨专款300万元,作为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专项资金,按照“专款专用、无息投入、定期回收、滚动发展”的原则,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重点帮扶。新洲区计生委投入资金48万元,在武汉天添食用菌中心建起了48个计划生育女孩家庭食用菌生产基地,投产后,每个女孩户在这个基地里可以增收一万元以上。
(五)狠抓着力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落实
2004年,国家在部分省、市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试点,武汉市虽不是试点市,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先行在全市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以副市长刘顺妮任组长,市计生、财政、监察、宣传、公安、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奖励扶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生委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开展奖励扶助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4]153号),组织开展了奖励扶助目标人群调查摸底,下发了《武汉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职责》、《武汉市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工作职责》、《武汉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监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坚持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抓好试点,稳步推行。市人口计生委将江夏区确定为全市奖励扶助试点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指导,为全市奖励扶助工作的全面启动积累经验。
三是加强宣传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规模地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使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奖励标准、奖金发放的渠道和领取方式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统一操作程序,严格管理规程。2004年,全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3626人,落实奖励扶助金108.78万元,全部由市、区两级政府落实。2005年,全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3375人,落实奖励扶助金202.5万元,其中:国家101.25万元,市级50.625万元,区级50.625万元,已全部通过信用社发放到个人存折上。黄石、鄂州、仙桃等地均于2005年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把资格确认关,审核关,资金发放关,确保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黄石、鄂州、仙桃等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也得到了全面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的四个市及有关县、区在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方面虽然采取了系列过硬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个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奖励扶助长效机制还未根本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有一个过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分配还不近合理、落实也未完全到位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研的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关键是投入。武汉市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中,仅独生子女保健费一项,2005年市级就拿出了资金200多万元,新洲区测算0-14周岁儿童每年需280万发放,最低的年份也需要30万。调查的几个地方每年投入奖励资金都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武汉、黄石、仙桃、鄂州这几个地方在全省相对来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虽然这四个市及有关区(县)、乡镇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尚有很大一部分奖励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更何况一些基础较差的地区。
因此,奖励资金的严重缺乏将成为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最大障碍。加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严重制约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现行利益导向政策覆盖面小,没有形成系统工程
一是由于经费受投入不足,大多数地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覆盖面都较小,只是在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些地方很难同时兼顾到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生育纯女户家庭、农村独女户、独生子女伤残对象、节育后遗症对象、企业退休职工等目标人群的奖励。
二是在利益导向制度的建立和措施的实施上,输血多,造血少,缺乏项目扶持与支撑,“扶贫启智”、“三结合”、“少生快富工程”等项目虽有一些尝试,但由于面比较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产生的影响有限。
三是目前实施的一些奖励政策大多限于一些方面典型,需阶段性的,很难全面推开,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三)部门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尚未形成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施治。
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由于发展经济的压力较大,无暇顾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有关部门在实施扶贫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招生优惠、最低生活保障、劳务培训和输出等工作中,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人口计生部门显得独木难支。
全面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相关部门如何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力度远远不够
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成为目前一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之一。
武汉、黄石等地是我省老工业基地,原国有、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约占全省近年来退休职工总量的一半,破产、亏损企业比例也较大,企业在改制过程买断工龄,职工个人参保也占较大比例,一些企业无力落实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这部分职工退休时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只能由当地政府来落实。
1996年全省企业职工实行养老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体制未理顺,加之资金紧张,调研的几个地方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很不理想,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不愿为退休职工落实这方面的奖励,处于观望状态,一心指望政府全部包揽。
(五)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使用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增幅很快,2005年,我省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是这样的,中央投入人平0.53元,省级投入人平1.25元,市(州)级投入人平1.38元,县级投入人平6.84元。中央、省、市、县四级人平投入累计约10元,这样,我省每年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累计应有6亿多元,但用于计划生育奖励方面的经费却少得可怜。仅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是中央、省、市、县专款支付的。
2002年省财政厅和省计生委联合下发的《**省计划生育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保健费”是计划生育事业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之一,但几年来这项规定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未用计划生育事业费落实独生子女保健的地方也未受到法律追究。
由此可见,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使用不尽合理。同时,我们也感到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方案不尽合理,应该将大量的经费用于对育龄群众的服务和奖励上。
三、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可持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项目体系
要坚持“突出重点项目,不洒糊椒面”的原则,重点抓好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女儿户、节育奖励、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及节育手术后遗症救助、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少生快富工程等六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一年选准2-3个项目,实行重点突破,使实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项目既规范,又具有可持续性。
(二)建立稳定合理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投入机制
财政投入机制要把用于计划生育保险、实施“扶贫工程”、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开展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投入。要合理确定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方案,使稳步增长的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大多用到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服务和奖励方面。
(三)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是《**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一项奖励与社会保障措施,我们要狠抓这项规定的落实。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罚没收入等渠道筹措,也比照体育彩票募集资金的做法,经过中央批准,采取发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福利彩票等方式筹措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女儿户。
(四)建立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
要整合部门资源,构建“党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要统筹考虑,互相协调,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计生部门要牵头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扶贫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民政部门要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试点;教育部门要对农村独生女入学给与降分优待,对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子女入托和入学给予学费减免。财政、劳动保障、农业、卫生、妇联等单位,要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覆盖面。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监督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考核评估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下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并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情况列入目标,严格实行考核,增加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工作开展不好的单位予以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让广大群众、社会中介组织、新闻传媒参与进来,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职责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篇:“诚信计生、利国利民”计生工作调研报告
“诚信计生、利国利民” 中峰乡计划生育调研报告
--中峰乡人民政府 罗俊翔
近年来,中峰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计生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止,全乡共有9057户,总人口3100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363人,共出生508人,人口出生率为16.38‰,比县下达指标14‰高2.38个千分点;计划内出生448人,计划外出生60人,计划生育率为88.18%,比县下达指标90%低1.82个百分点;一孩出生290人,其中计划内290人,无计划外出生,一孩计划生育率为100%;二孩出生231人,其中计划外出生56人,二孩符合政策生育率为73.71%,比县下达指标78%低4.29个百分点;多孩出生5人,其中计划外多孩出生4人,政策外多孩率0.78%,比县下达指标1.5%低0.72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0:124,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8个百分点;孕情环情监测6872人次,寄回妇检证明205人,妇检率91.5%,综合节育率88.29%。行政执法立案75件,征收社会扶养费50.356万元,当年征收率为50%。
二、面临的问题
(一)控制违法生育的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座谈了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
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得罪一个超生户,便得罪一个家族,怕形成世仇,对自己和后代不好。个别村干部为了村委换届当选,私下口头承诺了一些超生户的不合法要求。
(三)流动人口管理存在漏洞。一是流动人口漏管现象严重。多数育龄妇女外出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手续麻烦、不好回函,便采取不与村打招呼、不办证、不签合同等方式私自外出。加之村级经常性工作不到位,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极易造成这部分人漏管。二是假回函现象严重。有的育龄群众通过黑市办假回函;有的通过亲属在外地冒名顶替查体办回函;有的不择手段获取流入地流动人口空白回函单,自己填写孕、育、节育情况,寄回流出地。三是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反馈信息有时与实际不符。有的流入地在查体程序、人员身份确认上不规范,有的查体结果不真实。
(四)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够及时。从调研了解的情况,归纳应落实而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育龄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观望型,对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落实也不迟的思想。二是对抗型,有违法生育动机,拒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是患病不适应型,育龄群众身体患有不适手术的各种疾病。四是流动型,有的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查体有环,但外出后私自取环;有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受现居住地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严格的影响,落实难度较大。
养费是惩处违法生育,特别是农村违法生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警示、震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手段。三是强化村干部责任。全面实行村级计划生育风险抵押金制度,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奖罚政策,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建立健全考核奖惩体制,对近年来出现违法生育瞒漏报的或出现当违法生育的,进行责任追究。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性别平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长远发展。从治标的措施来讲,主要是提高外控力,重点强化三项措施:一是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口计生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加强对B超和流引产药物的监管,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从严处理处罚。建议,加大对全县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开展B超配备的调查摸底活动,托清底子,并查验B超购买、使用审批手续,对无批准手续的,予以没收。二是要加强孕期随访服务,及时掌握持证、册育龄妇女的孕情,杜绝正常怀孕情况下私自终止妊娠的行为。对持证私自终止妊娠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是二胎的坚决不再批准其生育。三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两非”案件。一经查实,对直接责任人一律开除公职,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责任。从治本的措施来讲,主要是增强内动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二是强化利益导向。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在宅基地划分、子女入托、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
人员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不能打破情面、不便放手开展工作的问题。二是配齐配强村计生专职人员。按照“年轻化、知识化、女性化、职业化”四化标准,配齐村计生专职人员,鼓励有条件的村从医学院校毕业生中选聘村计生人员,逐步实现村计生专职人员的职业化。三是严格落实村计生专职人员的工资待遇。
第五篇:农村居民自治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实行村民自治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农村居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其总体素质的高低和自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实施以后,特别是实行“海选”以来,我县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崭新局面。
一村民自治能力建设状况分析
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村民。综合分析我县农村现状,由于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依然不能忽视。
(一)青壮年大量外出,降低村民自治主体的素质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县外出人口越来越多,而且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和村里的联系越来越少,对本村公共事务也很少过问,选举等村民自治活动对他们的影响整理文章由编辑:xiexiebang.com越来越小。农村的精英人才大多数集中在青壮年团体,他们的缺席,对村民自治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损失,使得村委会吸收不到优秀的人才,造成参加村务管理的村民整体素质下降。这种状况严重的影响了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村委会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和村民的参与热情。
(二)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影响参与自治活动的成效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还是较低,18岁以上村民还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让主体。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影响了农民对政治参与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对村民自治的理解就更多地停留在朴素的宗族和乡土观念水平上,与村民自治所要求的现代民主和参与意识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参与村务自治管理过程中: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不深入,理解村民自治政策不全面,制订执行村规民约不到位,开展民主监督不主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不科学等。这些都和村民的整体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三)缺乏现代民主意识,难以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
虽然我国村民自治村民选举等民主制度已通过立法形式予以固定,但现代民主理念在农村的灌输落实还需一个过程。受传统宗族观念影响,村民在选举时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家人亲戚或同姓同族当选,容易操纵选举结果。与家族意识相伴随的是一种乡土观念。很多选民觉得大家都是亲友,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如卖个人情,投自己的亲友,至于这个人是否适合当选没有过多考虑。这种意识和观念使村民在村干部的人选问题上扭曲了标准,形式上体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民主,本质上还是家族制。
(四)组织化程度较低,制约村民群体力量的发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家族之间相对独立,经常性的经济联系很少,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承担的风险不多。在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中,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力量和共同的行动,造成各行其是的局面,导致村民政治活动目标难以实现,从而挫伤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参加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最重要内容,村民选举的魅力就在于竞争,竞争应该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但是在村民还没有被组织起来时,这个竞争往往是某一方占明显的优势,其结果达不到理想的均衡。这种情况下的选举难以反映村民的普遍意志。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村民选举权被收买的现象
在当前的村委选举中,由于从上至下的纵向监督体系不健全,公众的监督权和舆论监督权未真正发挥。一些意欲当选的村民就在“一票一权”上下功夫,公开请吃喝,或者送财物,或者许诺选任后给予某种利益等等,千方百计贿赂村民,拉选票,某些民主意识薄弱的选民往往接受贿赂,被人收买手中的选票。从而造成选举权利物化,逐渐丧失自身在村民自治中的话语权,参与自治权利被弱化。
二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我县农村居民自治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要围绕县委提出的“五个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多方面着手解决:
(一)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力,确保村民有条件参与村民自治
村民大量外出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关键是怎样做到既能让农民外出发展又能与农村自治事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这一点,唯有通过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力,让大部分的村民留在县城和附近的中心村镇谋生创业,以最大程度实现离村不离事。所以要加大中心镇培育力度,构建等级规模优化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沙湾东坑两大中心镇为次中心,以等乡镇为发展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把人口和产业集聚在县城和中心镇,才能使村民有条件的实现参与农村自治。做到这一点,当前重点要加快城北110工业区块区块及外舍王金洋复合产业区的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同时,其它中心村镇也要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能引人聚人留人育人的主导产业,为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力,把农村青壮年集聚在县域内,使大部分村民有条件有机会参与村民自治活动。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参与自治意愿
只有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子,村民自治组织才享有较高威信,村民参与自治的主动性才更强。由此可见,搞好村民自治,关键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以我们要整合资金等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富有畲乡特色的“山区经济”。立足“三县并举”战略,以“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工程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为载体,重点扶持几个农业主导产业,优先抓好东坑澄照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东景等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稳妥推进小型村撤并和自然村缩减工作,优先发展景区等乡村,让这些区域内的村集体经济先壮大起来。然后再逐步带动其它一些较为边远的山村发展,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自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我县抓住大均电站建设机遇,从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作中拿出部分资金入股电站,为全县各行政村分配适当的股份,通过股份分红为各村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争取允许村民个人投资入股,真正发挥的资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造血功能。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加快培养民主法治意识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和必要前提。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如加大在村干部中选拔行政事业干部力度,形成村民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出台政策和措施吸引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继续实行大学生到农村去任职制度,以提高村民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培养他们良好健全的民主法制观念参与意识,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基本素养,努力消除政治冷淡和各种非制度化参与现象。
(四)多渠道发展农村经纪人组织,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
分散性是制约农民参与自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置于集体的力量之中,农民的作用才能真正显露出来,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提高起来。在今后随着农村产业化的推进,利益相同的经济实体将会不断增多,我们争取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成立自己的组织,让社会的力量真正强大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经纪人队伍培训,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而自愿结合的自治组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提高村民的话语权和正确的选择权,减少宗族势力在村民选举和农村事务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