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推进山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和地质构造差别很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上,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有所侧重和创新。笔者仅以自己所在的湖北省**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就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
**土
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境内群山连绵,全县气候呈立体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其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除台风、龙卷风、海啸等海洋性气候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都曾经发生。经常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有风雹、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滑坡、泥石流等,尤其是风雹、洪涝和崩山滑坡几乎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二)发生频率高。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致使山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暴雨、风雹和滑坡、泥石流。就**而言,仅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就有400余处,每到汛期和梅雨季节,受降雨影响,崩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会不断发生。
(三)毁灭性较大。山区山大人稀,局部地区发生的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虽然受灾范围有时不是很大,但是灾害的毁灭程度往往较重。如山洪冲毁或者滑坡掩埋都是毁灭性的,往往就是灾民财产损失殆尽。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但全体民众的危机应对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县于2006年出台了《**土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部,负责全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随后,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同时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全县自上而下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相对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而言,全体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够,不少群众存在一些诸如“听天由命”、“与己无关”等落后意识,认为救灾是政府的事,主动参与防灾救灾的积极性不高。
(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构成,但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修订完善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同时,对于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各地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完成了预案制定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框架体系。但多数预案由于出台时间仓促,调查研究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上下级预案之间的衔接以及各类专门预案之间的衔接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让各级各类预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今后的工作任务依然很重。
(三)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正在完善,但如何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还任重道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从救援物资保障到救援人员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通讯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应急保障预案,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了充分准备。但也应该看到,山区多属贫困地区,地方财力相当困难,在保障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上,往往力不从心,现有保障水平还难以应对大的自然灾害。
(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具雏形,但监测预警能力还不适应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纳入了议事日程。**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网络,气象、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完善了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办法,加强了对各类灾害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但从总体来看,我们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灾害信息员网络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监测预警能力无法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
三、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
根据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今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应该着重在下面“四个一”上下功夫。
(一)强化“一个机制”,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机制。要突出各级政府及其应急管理部门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一种“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避免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大自然灾害时,人员、信息、资源难以快速集成,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日常灾害信息管理
脱节等现象,确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规范、协调、有序运行,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效率。
(二)完善“一个预案”,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编修、完善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不断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力争使应急预案覆盖本地各种自然灾害种类,延伸到所有的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真正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覆盖本区域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居民。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并使之形成制度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好“一个网络”,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而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尤其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的微机管理网络,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覆盖到乡镇、村、社区并与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上下对接、信息共享、纵横贯通、协调统一、决策科学、先进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网络,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需要;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员网络,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监测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知识水平和处置能力;三是加强与通讯和广电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和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网络在灾害预警中的作用。
(四)提高“一个能力”,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能力。一是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能力。要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加应急装备设备的投入,组建和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应急救助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发挥应急队伍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高应急救援资金物资保障能力。要建立完善特大自然灾害救助预备金、自然灾害救助财政预算自然增长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补偿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要根据山区特点和各类自然灾害救援的需求,合理安排部署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和储备物资品种,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三是提高交通通讯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公路、铁路、驻军、民间已有的运输能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制度和协调机制,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构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各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加强应急通信建设,提高紧急状态下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四、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措施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与人类存在和发展相伴相随。相对于平原和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给山区带来的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做好“五个强化”,积极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强化领导。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工作推进的关键。各级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建立并强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基础。一是要加强预案编制、信息网络建设、救援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二是不断改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的技术装备,用科技支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救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保障水平。
(三)强化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对乡镇、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的指导,切实提高基层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预案组织经常性演练,提高基层群众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基层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落实了。
(四)强化投入。要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建立自然灾害救助财政预算自然增长机制,科学合理地制订或修订自然灾害救助补助项目和标准,逐步提高灾民生活救济补助标准。上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补助的力度,确保灾民生活不出问题。
(五)强化宣传。要将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经常化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群众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第二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要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以下简称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就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应急救援队和大、中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就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能力;就要进一步抓好基地、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配强配齐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器材,确保关键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就要加强应急培训教育,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演练,不断增强事故防范和应对能力。
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急救援是防范事故灾难,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一环,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地位重要,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接连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十二五”规划》(安监总应急„2011‟186号)规定:“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能力全面加强,适应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需要,并为其他灾害的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在机构、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等等这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生命财产安全,把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付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作为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一个重要方面和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并且与当前形势及实际工作有着紧密而必然的联系。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应急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必要支撑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事故抢险救灾、排除重大隐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迫切要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与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共同构成了安全监管四大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如果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滞后,整个安全监管体系就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时期,事故不仅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加强安全生2
产救援体系建设,努力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生命权、财产权,健康权,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矿商贸企业发展迅猛,建设项目逐年增多,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这些变化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崛起的同时,也客观地增加了事故的发生频率。因此,建设运转协调、反映快捷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是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的需求,也是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映能力的需求。
二、我市救援体系现状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救援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法制基础、应急体制和运行机制(简称一案三制);根据国家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安监部门负责事故灾难救援的牵头协调工作和组织参与生产安全事故救援工作。
(一)我市预案建设现状
2009年-2013年,经市政府同意,分别印发了《***市烟花爆竹事故灾难部门应急救援预案》和《***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部门应急救援预案》(部门预案)、《***市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09年,政府专项预案)、《***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0年,政府专项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3年)。
(二)目前我市救援体制现状
1、***市安全监管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处(加挂***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
根据市编制办公室****年的批文,在***市安全监管局正式设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处(加挂***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核定**名行政编。
2、区、县(市)安监部门救援机构
目前,区、县(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普遍对应急救援工作和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工作上只是应付,部分区、县(市)安监局未将应急救
援职责落实到位,认为应急救援工作不是安监部门的事,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3、救援队伍 ①****消防支队
2009年,全省统一在消防队加挂了应急救援队的牌子,按照新修改的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消防队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略)
(三)近年来救援演练工作进展
从2011年以来,我市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科学调度,周密部署,做到了早谋划、早安排,基本上改变了原来每年只有2-3次应急演练的局面,明确了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活动工作的主管领导、组成人员和办事机构,指定由市安监局应急办具体负责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近几年基本上做到了演练周中天天有演练,安全生产月前后经常有演练,基本上形成了区县市、市直部门、各行业积极参与的局面。
三、目前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救援管理机构不适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需要。迄今为止,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比较少,未成立统一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未建立专业的生产安全事故预测预警系统和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这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2、应急救援机制尚不健全。事故预警、报警、事故响应和伤员救治机制尚未形成,有可能造成一些事故报告不及时、采取救援措施不及时、伤员救治不及时。
3、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许多行业还未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队伍,4
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制还不完善,不够专业且力量分散,步调不协调。
4、应急救援预案不完善。许多企业未建立起适应本单位实际、处置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部门、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缺乏衔接;预案修订、评审、备案、演练制度不健全,千篇一律,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欠缺。如缺乏应有的事故应急救援通讯设备、防毒用品等专业救援设备设施。
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整的生产经营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包含生产经营单位的坐标、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厂区及周边布局等应用服务的应用平台,以满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需要。
2、健全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部门信息集成。一是依托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整合利用安全生产通信信息系统和有关办公信息系统资源,建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与市应急办及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实现各部门的信息集成、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从而加强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和监控;二是整合力量,成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组管理制度,为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设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
3、依托企业、社会,政府补贴,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的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在要以企业、社会的现有的专业队伍为基础,安监部门申请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补充装备、扩展技能、加强训练,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一方投资多方受益。在盘活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分布、危险源分部和交通地理条件,调整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仅要考虑专业现场救援的工程抢险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立有效的协调、指挥机制,将其他救援机构纳入安全生产救援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救援
力量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整体功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最主要的一条必须理顺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经费保障渠道。特别是人员工资、日常经费、装备费用,必须纳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4、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使演练常态化、习惯化。“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高救援的业务素质才是提高救援能力的根本。演练的目的一方面是检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对应急预案的缺陷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应急救援体系的反应能力、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应急演练的具体形式既可以是桌面演练,也可以是实战模拟演练。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分为单项演练、组合演练和全面演练。单项演练是为了发展和熟练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而进行的演练;组合演练是将具有较紧密联系的多个应急任务组合在一起进行演练,其目的是要达到交流信息,加强各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性;全面演练是应急体系内所有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组织或其中绝大多数组织参加的演练,主要目的是验证各应急救援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检查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能否充分高效地调配和利用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演练的目标应侧重在现实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缺陷(包括脆弱性)分析上,以便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应急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是提高应急救援业务队伍素质和提升公众预防突出事故的意识的有效手段。按照“平战结合”的方针,要在应急预案制订和修订的全过程以至完成后,不断加强应急法规政策和有关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要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认真总结国内外应对突发事故的经验教训,定期对各级应急指挥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形成有足够数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沉着冷静、科学决策、措施果断的处置突发事故的指挥员。同时,加强对普通民众、在校学生的应急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教材,努力提高公众预防突发事故的意识和知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故的信心,并形成良6
好的公众监督机制。
五、实施步骤
调整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将我局应急救援的工作职能定位在:综合协调、指挥调度、指导帮助、应急培训。即:对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及时传达贯彻,对有关部门密切协调和配合,对内部相关处室有效地衔接;指导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遇到突发事件时有效地调度救援队伍和内部相关处室;对基层安监部门和各救护队进行检查指导,争取经费支持。
1、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要想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做到一步到位、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符合现实的。应在保证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用2-3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全市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具体可以分三步走:2013年,先采购和建设资金需求量不大的急需的项目和设备,用不太多的资金,初步建成具有基本功能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如,人员配备、计算机、无线通讯等可先行建设,而车辆定位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等资金需求量大的设施设备可待以后有资金时再逐步投入;2014年,完善相关机制:建立内部联动机制,完善企业信息申报系统(增加电子地图,完整录入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如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相关信息和图片等),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救援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2015年,分批、逐步投入后续资金对尚未建立的项目和设备进行建设,对先期投入不足的项目和设备进行完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反映灵敏、运转协调的地方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当地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专业救援组织和力量,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实施应急联动。通过市应急办将110、119、120、122及矿山救护、水上救护、防化抢险、水电气抢险、护林防火等应急救援系统,纳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实现统一应急、联合行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3、进一步完善预案的编制、备案、演练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各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备案、演练管理工作,在2014年联合市应急办在全市开展应急预案的综合检查,凡是有预按的就要按照预案进行演练。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审定、管理应急预案。全面收集各有关部门的预案,建立协调机制;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17号令,开展预案的评审和备案工作,2014年年内三大高危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率提升到100%,同时,全面开展八大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工作;2015年全面提升八大行业的应急预案的网上备案率,争取网上备案率达到80%。
第三篇: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大准铁路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铁路交通运输事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高效、有序地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降低社会负面影响范围,大准铁路公司在集团公司以及准能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于2007年制定了《大准铁路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严格按照预案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应急救援演练,做到了按纲施训,措施跟踪落实。全面提升了救援能力,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准铁路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大准铁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制度,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公司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由综合应急救援预案、专项应急处臵预案以及各段现场处臵方案三部分组成。其中,综合应急救援预案一项,专项应急处臵预案十七项。现场处臵方案按照各段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车务、机务、工务、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现场处臵方案。
专项预案中属于A类(自然灾害类)4项、B类(安全生产类)11项、C类(公共卫生类)和D类(社会安全类)各一项,无E类(其它类)。
二、全面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大准铁路公司应急体系建设按照准能公司要求,建立公司级、段级、班组级三级应急体系,公司协调开展预案的协调贯彻及预案的培训,并落实和检查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由段级组织预案的演习。?
公司本着执行统一领导、逐级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救援演练,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防患于未然。从2006年开始,公司每两年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铁路行车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专项应急救援演练。2011年,由公司及各段积极协调,并与消防队、医院等单位密切配合,组织开展了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铁路信息系统应急协调以及铁路处臵群体性事件应急救援。力争尽快开通线路,恢复行车,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事故对运输生产的影响。
为使预案有机地融入到安全保障工作中,真正将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公司组织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事故及灾害应急经验与教训,本单位危险源及环境变化。评估采取同专业评估、上级评估以及预案编制成员评估三种方式,以保证预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实施性。
评估后对预案及时进行更新,并于演练中不断检验,形成演练、评估、改进的闭环系统。大准铁路应急预案体系在2006年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实际生产情况的探索,不断修 订完善,于2010年新增七项专项预案,2011年新增两项预案,2012年删除一项,新增《大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救援预案》以及《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三、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准铁路运量增长迅速,组织救援演练困难较大,资源配臵不足,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过程中,救援人员、应急物资储备点、设备、资金较为缺乏。尤其是救援列老化现象较为严重,技术落后。救援能力难以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
2.尽管大准铁路应急预案在其详细合适度和先进企业还有差距。具体说来:一是应急预案中应该对突发事件可能引起的风险类型、可能遭致损失及损失总体描述和把握存在不足。二是应急预案编制没有充分吸取国铁部门及其它同行企业已经发生过的同类突发事件,设想出可能发生的情况。
3.应急预案体系的制定程序不够完善,没有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预案编写小组。
四、基层单位典型经验
大准铁路公司举办的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较为成功,现将其经验作如下汇报:
1.岗位明确,职责分明。分别设立7个专业组(车务组、机务组、车辆组、工务组、供电组、信号组、通信组);和6个综合组(安全协调组、新闻报道组、会务接待组、后勤保障组、演练评议组、公安保卫组),并明确了各组的职责。2.程序安排全面有序。演练过程假设了车辆台车脱轨,线路水毁,信号电缆、通信电缆断裂,供电接触网支柱折断的起复、抢修。对于救援列的开启时间、救援人员的出发时间都做了严密的部署,各单位、各专业组根据承担救援任务及本专业特点结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开始抢险救援工作,并做好与公安、消防等单位之间协调配合工作。
3.评估分析,总结提高。对设定事故现场进行拍照及摄像、搜集事故现场资料、调查分析事故原因,组织各单位全方位,全过程对救援演练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五、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见附件
第四篇:浅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
**市地处祁—吕—贺山字构造的脊柱顶部,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是自治区重点监视防御高烈度地震地区。同时,**市又是一座资源型化工城市,煤矿、化工、易燃易爆企业众多,存在大量危险源。5月12日14: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地震,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市
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
目前,国家各级灾害事故的防治管理部门很多,如火灾事故的防治归公安机关的消防机构管理,大气、水资源污染等环境灾害的治理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生产事故的防治归安全生产监督局管理,水灾的防治归水利部门管理,气象监测预报归气象部门管理,地震灾害的防治归地震部门管理。
以上各类灾害事故防治管理部门,除了火灾防治管理部门拥有专门的灭火和抢险救援队伍外,其他部门均没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一些分散的救援力量和长期闲置的设备。从我国灾害事故防治分部门管理的现状看,虽然各有关部门都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管理上不统一:有的属地管理,有的垂直管理。遇到紧急情况,由于职能交叉,力量分散,难以迅速调集,可能失去最佳的抢险救灾时机。
2、接警出动不统一:有政府协调的、有公安协调的、有安监协调的、有地震协调的等等。
3、各种设备和人力资源重复投入并且大量闲置,对国家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造成了程度不同的浪费。
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做法
乌海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但不是受灾最重的国家,通过不断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日本建立了防御以地震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与防灾体系。日本十分重视防灾训练。重点训练政府对防灾机构工作人员及各类救灾人员,包括自卫队和消防厅等的领导指挥能力。
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在处理灾害时,各级政府的灾害协调小组(消防、警察、医疗救护、总理办公室、民防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到民防与应急管理部(委员会)联合办公。
欧洲一些国家的紧急救援管理,均设有国家紧急救援的职能部门,统一负责、综合管理国家紧急救援工作,救援队多数建在军队或消防队中。紧急救援实行专业组织和志愿者相结合。
纵观国外的应急救援体系,救援力量绝大多数把消防放在首位。
**市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考
无论自然灾害、还是生产事故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会给公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建立科学规范,反应灵敏,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公安消防部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天候执勤备战,出动迅速,器材装备基础好,指挥体系规范,指挥通讯先进,严格实行等级战备制度。各类抢险救援器材、车辆较多,破拆、侦检、防化、堵漏、生命探测等器材使用频率较高。政府既可节省一大笔开支,又可有效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提高防灾救援能力。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和地震救援队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字[2006]177号)《关于印发自治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第34、35、36条明确规定:自治区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设的火灾及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在自治区公安厅消防总队,事故应急救援由各级消防部门承担。
2006年2月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组建自治区地震紧急救援队的方案。明确组建以公安消防部门为主,地震、人防、卫生、民政等部门参加的自治区地震紧急救援总队,各盟市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地震紧急救援分队。装备经费按照自治区和盟市4:6的比例配套投入。
建立全面系统,重点突出,以特殊行业和地域为主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要建立本地区特殊行业、重点单位、部门、地域方面的应急预案。预案可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以及影响的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政府应每年组织一次综合、实战演习,以增强各有关方面组织指挥、协同配合、综合实战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应根据事故类别启动预案,政府领导应及时参与事故的处置。
要推动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消防部门和公安有关警种、驻军、武警、民兵、医疗卫生等部门以及市政工程、水、电、气、环保、安监等公共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方面或有关单位的职责、任务,切实形成社会联动机制。
建立政府财政为主、行业支持、社会募捐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根据2006年
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应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的应急救援保障经费投入制度和保障机制。第一,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的业务和装备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第二,要建立企业(行业)投入、社会募捐并重的措施筹措资金,改善装备。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救援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第五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方发达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研究城市应急管理并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化发展、生态恶化、灾害频发和社会危机和冲突的加剧,给城市应急管理带来了持续的新挑战。因此,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作为应急救援管理的重要领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逐步建立了一体化应急救
援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和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类事件的频发,城市灾害应急事件管理成为执政为民要事。所以从我国1 1 0 报警服务台成立到1 1 0、1 1 9、1 2 2 及1 2 0 等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以及近年来各省市应急总体预案及专项预案的出台等,标志着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及机制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应急管理的快捷性、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应急机制建设是以1 9 8 6年1 月1 0 el 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 1 0 统一报警电话额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 1 0 报警服务台。2 0 0 2 年3 月,南宁市投资1 . 7 亿元建设应急联动中心大楼,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该中心将1 1 0、1 1 9、1 2 2、1 2 0、防洪、防震、防控以及水、电、气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起来,采用同一接警、同一处警的方式实现了应急联动,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较成功的范例。2 0 0 4 年公安部进一步提出了将1 1 0、1 2 2、1 1 9 三台合一的要求,有条件的城市甚至建立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全市只设一个号码,统一受理市民紧急报警求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急处理的反应速度。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城市是以公安机关1 1o为依托来建设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开展城市应急工作。
2004年5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经营与发展高峰会”上,城市应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作为主要的议题之一在大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统筹建设内地大中城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讨,会议提出并建议我国争取用三到五年在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建成城市应急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城市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尽可能扩展系统覆盖范围。且认为目前我国内地已具备技术及物质基础,推动信息系统连动建设的时机已然成熟。同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9号),明确规定了各省市提交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这说明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在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地位,也标志着城市应急管理全面正式纳入到城市的常态化管理且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表现为,在国办函[2004]39号文出台前后,各省和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总指挥部。该机构的第一责任人基本为省市主要领导负责,并有常设机构,该机构负责城市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专项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如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消防灭火指挥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等),这些指挥部门则直接领导为政府对应部门的责任领导。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建立的应急管理的行政架构来看,已基本完成了应急管理体制。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o件部门应急预案。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i)、重大(it)、较大(e1)和一般(iv)四级。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我国政府还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将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政府要求对发生的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得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并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初步建立应急管理的架构和基本制度,但还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应急管理模式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已基本构建,即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及机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所限,普遍形成了条块分
割行政管理体制,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造成了缺乏统一、协调及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看似各司其职的灾害管理体系,在面对重大灾害及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时,却无法形成统一应急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源,势必造成救援迟缓、应急低效、信息不畅等的被动局面。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研究制定切实能够形成应急高效、信息畅通、机制灵活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共性:其一,建立了城市应急管理中枢常设机构,明确了职能权限;其二,基本建立起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 其三,已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已构建的大城市应急管理模式是目前比较超前且完善的管理模式之一
2004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1 3-f-专项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副主任按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负责人为成员。市政府秘书长为总协调人,市委、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配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主管副主任协助,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加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委员会的指挥平台。
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组成市突发公共事件专家顾问组,整合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有关的各领导小组、指挥部,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补充其职能、强化其作用、规范其名称,完善应急体制。各区县建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县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县政府办公室。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为构建北京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北京市充分利用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和科研的成果,建成了功能齐全、系统完善、便于指挥的技术支撑系统,并实现了信息共享: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与各应急专项指挥部和各委办局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接入了公安信息网和因特网;初步整合了气象、公安和遥感影像等信息资源等等。北京市政府面将这些已有的数字集群无线通讯系统、城市图像监控网络、有线电子政务专网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盘活了大量过去已经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资源,迅速建设起具备六大功能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
北京市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可简称为“三加二”应急管理模式。所谓“三加二” 应急管理模式,具体为: “三”是指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区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和1 3个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二”是指分设以“1 l0”为龙头的紧急报警中心和以市长电话(同市信访办)“12345”为统一号码的非紧急求助服务中心。同时,从2005年开始至201o年,北京计划建立市区(县)街(乡)一社区(村)四级综合减灾应急管理网络,并打造全市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另外,拟建立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和善后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必须看到北京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灾害管理部门问协调和配合的应急措施尚不完善;各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精度和时效不高;预报预警作业流程和业务服务规定尚未真正建立;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预警发布的覆盖地区存在空白,特别是易受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山区;灾情收集上报工作薄弱,各部门问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也很少进行灾情的独立和综合调查;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灾前、灾中和灾后评估工作尚未建立等等。北京市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必将是其他各省市今后面临的问题。
(二)城市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
有了完备的机制,才可保证城市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转。在我国业已完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情况看,已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运行机制,如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等,但大部分的机制尚未建立,要达到应急管理的真正目标管理水平,尚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
(三)城市应急管理理念不科学
所谓科学管理,一般遵循四大原则,即管理行为科学原则;科学选择员工原则;协同合作原则; 责任划分原则。
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管理系统,是考验政府管理水平的风向标。须借助科学管理手段、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队伍、协同合作管理且责权清晰等才能使此庞大的管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现行行政体制下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责任体系划分、协同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等进行全方位构建,以期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来保证此复杂管理体系的高效、协同运转。
(四)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备
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是应急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城市应急管理的科学化,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学化的关键平台。我国目前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em i s)。em i s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急业务处理系统、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系统、gi s管理系统、灾害评估系统、预警预报系统、监控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该系统是多种系统的集成。显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建立并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从系统功能上,em i s可以划分为五层面:核心层:主要指政府应急决策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资源管理层:应急指挥需要许多应急资源,应急资源分为服务(应急)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讯层:通讯层联结指挥中心、应急处置分中心及与现场指挥等。协助力量层:包括相关应急机构力量,如气象局、消防、医疗、交通、电信等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处置力量层: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力,如消防车辆、巡逻车、抢险车辆、医疗队伍等。
要建立完备的e m i s信息系统,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通力合作。
在em i s信息系统的建立水平方面,目前上海、北京等省市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待检验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制定的应急总体预案和部分专项预案。在这些预案中也较详细地对灾害发生时的责任体系、应急方案、灾害恢复及灾害评估等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应急预案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通过演习或灾害实际灾害发生时的检验,缺乏可操作性,如遇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基本上是一项停留在制度层面上的预案。另外,应急预案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六)城市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不适应
城市灾害应急本身就决定了需要以最快捷的速度来应对在城市中发生的任何灾害,这势必要求城市灾害应急分指挥通信系统应该是目前各种先进通讯技术手段的聚集系统,包括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影像/视频、固定/移动、实时/动态等多种类、多渠道的高科技通讯系统的整合体。
同时,应确保应急指挥灾害应急管理总系统和各分系统之间、总指挥部与各分指挥部之间、各分指挥部之间、城市应急接处警平台和各应急指挥中心之间以及现场信息应急通信畅通,否则,应急指挥与管理很难做到快速、准确、及时。
(七)城市灾害应急装备与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即时在我国已经非常完善的公安消防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就更不用说装备针对性强、特殊专用的先进救援设施。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跟政府资金困难有关,但更重要的跟政府对城市应急救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
(八)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
该问题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客观反映。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是造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我国灾害应急管理机构的构建是重塑该管理体系的重要契机,是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整体合力的机遇。
三、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所谓重构(reconstructiol1),就是根据系统的目标,对已有的制度、体制和模式等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日益频繁的各种灾害事件对城市灾害管理提出的挑战和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要能应对这种已逐步成为城市常态化管理的各种应急事件。另外,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我国目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责任体系、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的不完备性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汶川大地震等,为了真正落实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重构的必要性是显然的。
(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主要指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重构。
就管理模式而言,鉴于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目前已构建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呈现为:
第一,已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的层次和网络管理结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权限,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一般由主管最高行政领导担任负责人,能做到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等。第二,已初步构建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具备了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能力。第三,各省市已基本完成了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第四,条件具备的省市已经搭建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和部分功能。
应该说以上管理模式是我国政府初步重构了城市应急管理的框架模式,各省市需结合本地区的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构建,包括应急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
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构是对管理模式重构的两个主要方面。
具体地讲,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包括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灾害预警机制、灾害评估机制、联动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资源(含信息、物资等资源)共享机制、财政机制、法律机制、培训和演练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等管理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在完善上述机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
(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责任制的重构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执行力不足是政府机构常见的管理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则与责任界定不清、相互推诿有直接关系,故制订并界定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是提高其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
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重构:一是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二是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首先,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目前已建立了电子政务专网,这为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各省市已基本建立了专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震、防汛、交通、公共卫生、消防等,这为各单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为综合性的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关键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网络下的分布式技术重构原有不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包括指挥模式、信息共享模式、决策模式等),同时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也将重构为以网络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支撑的分布式紧急响应救援系统。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其目的把应用多智能体系统(mu1ti-agent system,mas)的思想和建模技术,对业已建立的各专项灾害管理部门孤立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管理支持系统经重构后能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刚性、单一的管理变成柔性、综合的管理,使系统经重构后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应急救援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应急管理。
上述两方面的重构,其实是其他所有重构的载体和平台,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应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议我国各省市有关部门将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发展为城市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水平已不能适应该要求,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体制和机制进行变革和重构,才可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灾害应急_管理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_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需要进行重构的主要内容,意在为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