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祸害
英语疯狂,祸害无穷
当今中国社会,对英语的追捧达到了痴迷和疯狂的程度。
●幼儿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职工、退休老太,终身学习,全民参战,堪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壮观惨烈!
●新概念英语、三A英语、新东方英语、疯狂英语、骷髅英语,铺天盖地!●英语培训班、补习班、辅导班、夏令营、脱产学习班,如火如荼!
●全国高考,英语总分与国语总分平齐,超过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扼杀了多少英语天赋欠佳的智儿)
●英语级别成为员工招聘的门槛值,即使招聘职位与英语知识毫不相干。
●不管专业水平如何出类拔萃,英语成绩在职称晋升中具有一票否决权,成为压制人才的尚方宝剑!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始,投入到英语的课外学习精力,超过其它任何一门课程。●家长为孩子学习英语的投入(收录机、复读机、点读机、英语词典、辅导班、家教等)也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门课程的投入。
●估计国内“英语总消费”超过“其余全部课程总消费”。
中国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畸形性格特点和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为学生减负已是多年前的口号,可就是不见付诸实践。
资料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普遍高于多数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奥林匹克竞赛可见一斑),但创新能力则反之。英语学习发展到如此地步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为了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但结果是我们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学习”,而真正能学到手的只是人家早已公开的甚至是过时的东西,难怪创新能力普遍不济。
英语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它与自然科学、创造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性格个性、大力倡导创新意识相比,显然前者并不能成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们对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的概念并不陌生,英语疯狂的背后,让人怀疑是西方敌特人员成功混进我国教育管理高层而实施的蓄谋已久的可怕计划!
英语疯狂的结果,对宝贵的国家教育资源、全民智力资源、民众财力资源、青少年学习时间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瘟疫,成为国家发展征途上的一枚毒瘤。中国人民用千万先烈的生命搬掉了三座大山,如今却作茧自缚,极度崇洋媚外,过度迷信,自愿背负这第四坐大山,只不过大山之上多了一个看似光环的东西。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英语教育必须改革,真正为学生减负就从英语开始吧。撰文:刘远杨
第二篇:祸害新年小剧场
新年快乐!!
STAFF:[祸害剧组] 原著:恩顾 策划:猪仔包 编剧:熊猫超人 导演:余音「御」 后期:F5 宣传:安宁「绝色倾城」
CAST:[按出场顺序] 旁白——上善「凌霄剧团」 八哥&嘟嘟——余音「御」
黄久久——松阪牛「Sand & Flower」 麦涛——蓝幻「华音社」 KAY—— 妖精の飞羽!「剪刀剧团」 陈诚实——漠然「剪刀剧团」 梁霆川——猰貐
裴向海——一起小远「一起剧团」 唐语——七月晴明「声东击西」 林月升——月流觞 崔和——CLOUD
旁:旁白新年感言....(以下都是他编的!)八哥:嘎嘎~~~新年快乐~ 黄医生:“身体健康。” 麦大灰狼(淫笑):“生活性福~~”
【黄医生打个寒战,蹲在墙角,不敢再发表言论。】 向海(挠头,想了半天):“嗯,合,合„„” 元凯【一脚把他踹翻】(鄙夷地哼一声):“你是想说合家欢乐吧?想个这么简单的成语都想
不出来!智障!” 诚实:“尽情吃尽情玩,哦耶~~” 嘟嘟:喵~ 梁霆川:“注意看好小孩。” 唐语(欢呼状)“大家新年快乐~~” 月升(白他一眼)“一点新意都没有!真土!” 唐语:“你不土你说啊,说啊说啊!”
【月升,一拳挥过去赐他个熊猫眼,拳打脚踢】
“造反啊?你叫我说我就说岂不是很没有面子!” 唐语(抱头躲避,嚎叫):“别打啦!再打我还手啦!真还手啦„„” 月升:“还啊还啊,你还啊„„” 唐语:“妈妈„„月升打我„„呜呜呜„„” 崔和(无力地):“大过年的不要打架„„”
第三篇:好父母成祸害
好父母成祸害
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他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给他(她)一点时间,让他(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他(她)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她)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儿子四岁时,我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他。毕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有次他注意到她总戴着顶头巾,问我她是不是犹太教徒,我胆怯地说“不是,她就是喜欢头巾”。)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能撒谎的情况下,我只好给这个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层保护衣,同时知道这层保护衣挡不住儿子那折磨人的“为什么”。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总之,用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会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站在一旁帮助他。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不认为他可以处理这种不适感。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各种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对攻击作出反应。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斗争。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吉尔是美国多所大学的顾问。她告诉我,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童年时替他们消化掉了很多忧虑,”莫吉尔评论说,“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无私与自私
这也许就是丽齐那样的病人最终会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的原因。“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但人生中总要面对一些不如意,”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但这个“如果”本身就是问题。布卢姆相信,我们中很多人并不真的希望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我们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
去年十月,在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妈妈若内·巴彻描述了女儿上大学后她的空虚感。她不时去女儿宿舍,以帮忙搬东西为理由待得很久,开始她老说是怕女儿不适应,但最终承认:“人家所说的‘直升机父母’就是我这种人。”
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莫吉尔说,每年开学时,大学都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后加了一场风笛游行,以便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请了“家长驱赶者”,专门负责把家长挡在某个界限之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负责跟那些父母解释、吵嘴。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孩子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
“爱和持续监控之间是有区别的,”丹·肯德隆说。他注意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们希望孩子过着我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快乐的银行家,快乐的外科医生,”巴里·施瓦兹说。至少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沃尔玛当收银员,他们不会那么高兴,“哪怕孩子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他们高兴,但我们不高兴。”施瓦兹说,“尽管我们常说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我们会竭尽所能帮他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美国人对于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有那么激烈的反应。蔡的育儿方法在博客和妈妈论坛上广受攻击,被认为是虐待,但这并不能阻止该书连续几个月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有些父母可能纯粹出于好奇而读完了它,但蔡的书引起那么大反应,更可能是因为批评者在本质上与她无大区别。她可能过于执着于孩子的成功———以她们的幸福为代价,但很多执着于孩子幸福的父母与蔡有着同样的动力,只是外包装更加漂亮而已。我们希望孩子成功,同时不要付出成功常常需要的牺牲和挣扎。温迪·莫吉尔说,蔡“以极其坦白的方式,承认了很多人想过但不肯承认的事情。”
培养自信导致不自信
几个月前,我打电话给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流行病》作者之一琼·图文齐。她告诉我,对于很多病人声称自己有过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对生活不满,她一点都不奇怪。当父母总说孩子“很棒”———不管孩子是第一次自己学会穿鞋,还是每天早上这样做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同样,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的贴纸,那他(她)永远都不会收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可以说成“努力尝试”)。图文齐说,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信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会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信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图文齐说,“父母就像仆人,载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给他们一种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类相比,他们极其不同。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觉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疏远,”图文齐说,“他们不知如何与团队合作,不知如何面对自身局限性。在办公室里,他们希望永远能得到鼓励和奖赏,不喜欢老板说他们的工作尚需改进。如果没有一直得到鼓励,他们会丧失安全感。他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只要参加就有奖品,当你参加真正的比赛或工作,会发现这很可笑,没有意义。谁会看一场没有赢家和输家的N BA比赛?”
荒谬的是,父母刻意培养孩子自信的行为有时反而让孩子不自信。当丽齐说她觉得自己不像父母称赞的那样“杰出”时,我一点都不惊奇。鉴于父母把她说得那么“出色”,她怎么真的可能在现实中做到?为了让她有安全感,父母不愿承认女儿的缺陷。“我数学很差,”当丽齐注意到自己比同学更难完成数学作业,曾这样对父母说。“你数学不差,”父母回答说,“你只是学习方式与别人不同。我们会请个家教,把信息‘翻译’成你能理解的模式。”
家教费尽心机,帮助丽齐把数学成绩提高了一点,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数学没有同学好。“我不是学习方式不同,”她对我说,“我就是数学很糟!但在我家里,你永远不会把一件事做糟,你只会在某些事情上比别人更擅长。如果我说我不擅长干某些事,我父母会说,‘噢,宝贝,不,你不是那样的!’”
温迪·莫吉尔说,现在,“孩子要么有学习障碍,要么是天才,要么两者兼具,没有平庸之辈。”她1980年代刚开始做心理测试时,如果必须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会很担心。但现在,父母们宁可相信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以便解释孩子的一般表现,也不愿意相信孩子本身资质普通。“他们认为,‘普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自信。”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琼·图文齐说,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简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施瓦兹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加容易坚持他们最初得到的东西。
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施瓦兹说,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兹告诉我,“我的意思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他在斯莫沃斯大学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 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还记得自己那天走进书店,看见那么多育儿书籍时,所感受到的压迫感和焦虑感。如果选择不是那么多,事情将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在根本没有完美育儿法的情况下。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第四篇:美式自由主义正在祸害中国
美式自由主义正在祸害中国!
《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1日 02 版)
在过去30多年里,在以金融资本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被作为治疗各种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全球推广开来。但是,其导致的各种严重后果让人们对这套学说和政策的质疑和批评一直持续不断,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更使得对这种学说和政策的质疑和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新自由主义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但由于其保守的立场及其不合时宜的极端政策主张,在相当时期里不为学界和社会所接受,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战后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失效。为了解决通货膨胀以及更为根本的劳资力量对比不利于资本积累的问题,以金融资本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选择了新自由主义并推动了其兴起和向全球的传播。
人们一般把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概括为“三化”,即“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所谓“市场化”是基于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崇信,主张把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都交给市场去自发调节。所谓“自由化”是指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主张让市场自由地配置各种资源。所谓“私有化”是基于公有制天生效率低下的偏见,主张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及公共服务的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把西方发达国家在多次经济危机教训下采取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政策(例如由政府向民众提供的失业救济、医疗保险、教育补助等)通通看做是对私有制和个人自由的侵犯,希望恢复19世纪那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学派的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政治立场。有西方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代表了极端富裕的投资者和不到1000家庞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只不过是少数富人为限制民众的权利而斗争的现代称谓而已。新自由主义者不仅要在西方国家恢复拓展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而且主张将这种理念、制度推行到全世界去。在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具体化为体现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政策纲领,将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在全球推广。
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境
虽然新自由主义有着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包装并在全球泛滥,究其理论本源却存在重大缺陷或硬伤。例如,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所谓“经济人”假设,即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理性的、试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该假说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离开现实的经济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性,并由此来解释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交往行为和经济的发展。但有大量证据证明,私有观念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是社会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仅如此,若干影响广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往往不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想象的那样“理性”行事;人们的行为不仅不符合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预测,而且各种非“理性”的行为是经常的、系统的。近年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人并不是天生自私的,人们的偏好主要是在特定社会中内生形成的。即使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相当一部分行为也不是自私的。再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公有制必然比私有制效率低。这种主张不仅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而且大量经验研究发现,如果公平地进行比较,公有企业往往并不比私有企业效率低。又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自由竞争不仅能实现优胜劣汰、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还能实现经济平稳发展,而政府干预则会扰乱市场自发的演进秩序,是经济周期或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但这并不符合事实,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把这种盲目迷信市场的理论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多次指出,“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它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持。它也没有得到历史经验的支持,现在也变得清楚了。吸取这个教训或许是现在乌云密布的世界经济的一线希望。”
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后果
从实践结果看,新自由主义政策确实能够缓解部分国家高通货膨胀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但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也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恶果,如经济发展减速、贫富分化加剧、贫困问题恶化、金融风险加大等。而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衰退、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和当前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都表明新自由主义无法解决自身的缺陷,已经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新自由主义主张解除对资本投资、商品和服务贸易等自由流动的限制,提倡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新的矛盾,如: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和控制的少数金融寡头手中;全球性的经济混乱、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依附的加深;等等。
新自由主义主张对公共部门实行私有化、削减社会保障和福利、削弱工会的力量,导致了工人的福利被大幅度削弱,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许多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出现了下降趋势。目前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实际工资仍低于其1973年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后近30年的时间里,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并无明显增加,而占比0.1%的最富者的收入增长了4倍,占比0.01%的最富的美国人要比1973年时富裕7倍。在其他西方国家,工人实际工资要么基本停止了上涨,要么出现了下降。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更加严峻。结果是,大量民众相对和绝对贫困化,大众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水平下降、政府支出减少,导致世界范围的有效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减少,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现象。为了维持生活,在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的同时,许多家庭不得不大量借贷消费。这是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不断爆发并日益加深的一个根本原因。
新自由主义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竭力推行有利于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利润最大化、工资最小化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因此,新自由主义的泛滥,使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方面,是国与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在几乎所有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内部都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家庭财富分布情况》,在2000年,世界上1%最富有的成年人口拥有40%的全球家庭财富;世界上10%最富有的成年人口拥有85%的全球家庭财富。而占世界人口50%的中低收入成年人口拥有的财富比例只有1%。全球家庭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892。富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拉大,表明世界贫困问题严峻。事实上,在新自由主义泛滥以来,除了少数国家,绝大部分国家的贫困人口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新自由主义鲜明地代表了金融资本的利益,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推动金融自由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并把它推广到世界各地,其结果是,金融市场缺乏监管,信息极不透明,欺诈成风并且带来了严重的金融泡沫。同时,金融自由化的盲目发展还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不断向金融资本和金融部门倾斜,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金融泡沫支撑下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必然导致资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危机。这是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新自由主义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国家逐步采纳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结果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宣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失败,拉美国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实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破坏。苏东剧变发生后,由于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这些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经济衰退,一些国家到目前为止经济总量仍然未能恢复到转型之前的水平。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承认这次的“转型萧条”要比30年代的大萧条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以俄罗斯为例。到2009年,俄罗斯整个工业的增加值仍然只有其1990年水平的72%,其中纺织业和皮革业还不到其1991年产出水平的30%。新自由主义不仅给苏东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灾难,而且带来严重的人口灾难。经济崩溃和贫富分化加剧,导致许多国家出现了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此外,这些国家在大规模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国内的资本无力购买大中型国有企业,最终收购者多是外国资本。这导致不少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和银行业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丧失了经济主导权。国民经济被外资控制,其国家主权和人民生活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本轮危机爆发后西方资本的大量外流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危机程度。
事实充分证明,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成灾是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危机集中体现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深刻矛盾以及这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事实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的终结。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及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受住了考验,彰显了独特优势。中外历史都证明,新自由主义不是灵丹妙药,更不适用于中国。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特征,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坚持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等优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把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结合起来,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干扰和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央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幼畜的危害和他们的祸国殃民!让那些张口私有化,闭口私有化的假专家闭嘴吧!
第五篇:材料作文“父母皆祸害”拟题演练
材料作文“父母皆祸害”导写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邮编 邮政编码 355200 电子邮箱:lcx1969@163.com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是一群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词语。“非常震惊!”网友“大樽”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个另类的名字时,几乎尖叫出来。与此同时,这个已经成立2年半的讨论小组,每日仍有成员加入,更新帖子,如此“火星撞地球”般的网络争议注定持续不断„„。(7月21日《西安晚报》)
要求:①请你就以上材料引发的思考、感悟、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②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父母皆是害‛。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介绍该网络讨论小组名字的由来、它给网友带来的惊诧以及引发的争议等,第二段介绍公开的小组讨论中的排在前几名的帖子。换言之,前者给出的话题,后者则提供了针对该话题的争议性观点。考生立意应紧扣上述话题,审视给出的这组帖子的标题,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联系社会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分析、论述。学生佳作一
都是“溺爱”惹的祸
俗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人儿女,心存感恩,理所当然。可是当你面对“父母皆祸害”这样耸人听闻的论断,你又有怎样的感想?在我看来,有一些80后子女用“祸害”一词来形容其50后父母,原因固然很多,而“溺爱”或许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溺爱”是一种过度的爱,是一种错误的爱。所谓“物极必反”,当“溺爱”酿成了祸害,受伤的不仅仅是两代人,而且可能危及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未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的共愿,但要让梦想成真,决不可单靠父母的一厢情愿。一些父母怀抱“为了你好”、“少走弯路”的美好心愿,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为孩子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环境、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分配,乃至对象选择,统统定制好了。这样一种无微不至、包办代替的“爱”,其实剥夺的恰恰是孩子独立、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的成长虽然浸淫在爱的蜜罐里,但他们的成长已然是“被成长”。当爱成为一副枷锁,化作一个圈套,变成一条束缚的绳索,这样的中国式的父母的溺爱就是祸害。
那么,怎样的爱才不致蜕变为祸害呢?我以为,人类的父母应该向自然界鸟兽的父母取法。你看,母狮在生下小狮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把它们丢弃在荒野,让它们学会自己生存,纵使力气还不够大,纵使爪牙还不够尖利,它们依靠自己,慢慢地成长、强大;鹰妈妈在生下小鹰后便会将它们置于悬崖上丢下,让小鹰凭借自己的能力学会飞翔,学会坚强。适时地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搏击生活的风雨,去经受磨难的考验,去汲取失败的教训,去感悟成功的艰辛,给他们自由,还他们主动,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变变成功!”父母对子女越俎代庖的关爱,扼杀的必将是孩子自主、自立与自强的能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多给孩子一些挑战磨难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自主 发展的空间,他们才能成长得更为健康、茁壮。因此,我呼吁。中国父母们,觉醒起来!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吝啬”你们的关爱,不要把他们圈养在温室里,而要让他们真实的社会里放养,成就社会合格的公民和国家建设的栋梁。【阅卷点评】 内容方面
文章以‚都是‘溺爱’惹的祸‛为中心论点,开头引述材料谈感悟,诠释‚溺爱‛的内涵及害处,第二自然段联系实际分析‚溺爱‛蜕变为‚祸害‛的原因,第三自然段着重论述怎样的爱才不致蜕变为‚祸害‛的道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呼吁。全文逐层递进,说理深入,内容充实。此项可得18分。表达方面
第二自然段用概括举例的方法,结合现实说理;第三自然段用类比举例和引用的方法;事实充分,有说服力。句式上,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善用排比、比喻、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较有文采。此项可得19分。发展等级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透辟,说理深刻,有不少语句精警而耐人寻味。此项可得19分。根据评分细则,评分如下: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6分。学生佳作二
有一种爱叫“尊重”
第一次看到“父母皆祸害”这样惊世骇俗的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心被刺痛:父母怎就成了祸害呢?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而这群80后子女似乎对父母给予的关爱了无感恩之意,反而怨愤连连,这不禁让人深省。
“爱”之所以异化为“害”,我以为根子在于彼此缺失了尊重。没有奠基于尊重的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就可能成为一种伤害。因此,我想两代人之间,要弥合彼此的隔阂,首先应该让“尊重”归位。
父母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但这种爱应该建立在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尊重的之上。孩子是人,不是父母的附属物。把孩子异化为自己的私有物,无视孩子自我个性、志趣、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特点,而横加长辈之个人愿望于其上的爱,是错爱,是祸害。父母爱子女,可以关心他们的成长,却不可代替他们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就应该大胆给予“放手的爱”,给他们充分发挥潜能的空间。正因为阿基米德的父亲发现自己和老师的知识不能满足阿基米德的求知欲后,毅然让阿基米德只身前往亚历山大,寻找顶尖的老师和专著,才造就了兼数学家与力学家于一身的大学者;正因为达尔文的父母对达尔文好奇心的保护,才使达尔文得以延续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和热情,并最终著成《物种起源》;正因为洛克菲勒卓有成效的“贵族磨难式”教育,才使洛克菲勒家族百年的辉煌得以延续;也正因为徐霞客母亲该放手时即放手,才使儿子终于能够抛开杂念,全心追随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就了名垂史册的《徐霞客游记》。不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自由,不让爱成为桎梏孩子的枷锁,这就是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
而沐浴在父母亲情之爱的阳光雨露中的子女,也要学会尊重,学会感恩。“父母皆祸害”若是作为批评当代中国家教弊端的意见,尚可理性地深入探讨;而若是固化为错待父母的言行举止的态度、习惯,则大悖中国传统“孝道”的伦理。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子女应该知恩 图报。至于两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家教观等产生了分歧,则需要相互之间冷静地对话、真诚的沟通,而非消极的反抗、另类的宣言。将心比心,假若现在为子女的我们将来也为人父母了,目睹耳闻“父母皆祸害”这样露骨的以怨报德的口诛笔伐,是否就安然自在了呢!
归来兮,尊重!让两代人相互间多一分理解,多一宽容,多一分沟通,多一分信任,这样的爱才不会成为祸害!【阅卷点评】 内容方面
以‚有一种爱叫‘尊重’‛为中心论点,从概述、点评材料入手,揭出‚爱‛成‚祸害‛的根源——‚尊重‛的缺位,然后分别从父母如何爱子女,子女如何爱父母两个方面论述两代人要学会彼此尊重的道理,结尾发出号召。全文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此项可得19分。表达方面
文章按‚摆现象‛‚挖根源‛‚提建议‛的层进式思路,依次从‚爱‛异化为‚祸害‛的原因,‚爱‛应基于‚尊重‛,‚尊重‛应大胆给予‚放手的爱‛等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此项可得18分。发展等级
本文观点深刻鲜明,论据丰富,说服力强,说理辨证。此项可得18分。根据评分细则,评分如下: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5分。学生佳作三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七千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这群“80后”孩子用“祸害”来形容其“50后”的父母,他们甚至以“孩奴”自称,这都折射出他们对父母之爱的抱怨乃至敌视的阴暗心态。我为这些可畏后生的反叛精神与独立意识而深表钦佩,同时对他们的冷漠心理与偏执言行而深感忧虑。“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心灵能否留出一角来安放父母心呢?
从“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父母的阶层属性看,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医院大夫、小公务员、国有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小个体户„„这些人没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也没有富甲一方的财富,不可能掌握充分的资源以让子女逍遥于现行体制限制之外;又不像那些可怜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子女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脉关系。这些处在社会中间层的父母深知社会竞争的残酷,也洞悉种种潜规则。比如为了不让子女在升学考试中遭淘汰,他们会千方百计地给孩子请家教,送孩子进这个班那个班;为了在毕业时更快地找到好的工作,他们会极力动员子女大学时入党;为了进入职场后得到领导更多的欣赏,他们会教导桀骜不驯的子女变得乖巧温顺,使尽浑身解数为子女穿针引线„„而这样的“操心”“操劳”在年轻气盛的子女看来,竟然是罗嗦、迂腐、专势利、专制„„的表现了。这是对父母之爱的漠视。
古语云:“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尽管这话在当下看来,未免片面;但是作为子女却应该将“可怜天下父母心”奉为自己言行的圭臬,勤恳地培植感恩之心。父母需要时时反省自己施与孩子的爱,是不是过度了,是不是阻碍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与坚强意志的形成。而子女也不可只是抱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习惯于大包大揽、自以为是的父母,子女应该和风细雨地与之对话、沟通,不盲从,有理性。父母要教会孩子懂得付出的快乐,而不要 一味地索取;子女要学会感恩,在成长中漫漫体察为人父母之不易,体会父母心的伟大。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何让父母孩子之间的爱绽放出合乎道德合乎法律合乎科学合乎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芒?这需要彼此的真诚的反省。愿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子女者不再误入“父母皆祸害”的歧途!【阅卷点评】 内容方面
文章以‚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中心,先简述材料,抒发感想,然后联系现实,从为人父母之不易的角度概括列举事实,指出为人子女对父母之爱漠视的想象,引人深思;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观点明晰,内容充实。此项可得19分。表达方面
文章综合运用例证法与理证法,说理具体充实;句式上,以长句、整句为主,间杂短句、散句,表意严密。此项可得18分。发展等级
善于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分析有现实针对性,观点深刻,有洞察力。此项可得18分。根据评分细则,评分如下: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