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5:0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

第一篇:《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

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08年全区处级干部在线学习和读书活动的通知》精神,按时保质完成了在线学习任务,并对上级推荐的参考书目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深感受益匪浅。看了李小三同志写作的《领导哲学要略》后,更是启示良多,书中的高言妙论,立题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一、以史为镜,鉴知存亡兴衰之道

存亡兴衰之道,众说纷纭,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你是不是能够始终如一地谦虚谨慎,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败,固要不馁;胜,尤需不骄。自我膨胀,享乐成风,毁的不只是一个李自成。翻开中国历史,大胜利带来大骄傲,大骄傲带来大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剪灭六国,一统天下,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专制皇权制度。但他恣其奢淫,刚愎武断,骄傲自满,惟我独尊,终使秦朝二世而亡。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个武功盖世、文治超凡的封建君王。但他死后,隋炀帝即位,倒行逆施,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终致内外交困,人亡而政息。秦以“骄”亡,隋以“奢”败。历史上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揭示“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正所谓“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秦亡以后,汉初力更秦弊,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隋亡以后,唐初居安思危,提倡民贵君轻、励精图治。正是在吸取秦始皇、隋炀帝骄逸暴虐教训的基础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先后出现,汉唐雄风威震天下。可是,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后来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之大成的康乾盛世,总免不了盛极而衰的结局。究其根源,封建王朝作为一人一姓之天下,决不会明白天下为公的道理,不会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忧劳”可以一时,“逸豫”总要成为最后的追求,因而总是跳不出“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历史昭示后人,启迪来者。毛泽东深刻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任何封建王朝都做不到的。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仅是顺乎存亡兴衰之道,更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二、居安思危,直面前程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赢得伟大胜利的新起点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经济的快速发展,奥运的成功举办,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给我们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造成了新的压力。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世界还很不安宁。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我们一点也大意不得。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科学判断世界大势,正确驾驭复杂局面,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国内改革和建设的重大进展,使我们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对此,我们思想上必须清醒,工作中必须创新,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寻找到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有些同志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些党员和干部精神懈怠了,艰苦奋斗作风被淡忘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他们中间滋长蔓延;一些同志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甚至不懂装懂瞎指挥;一些同志在内部闹不团结,喜欢搞一些争权夺利的小动作。这些,都与淡化甚至丢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有关。如果不加以克服,任其滋生蔓延,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亡党亡国。

三、见微知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之所以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对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走的路还长得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前,任何鼠目寸光、不思进取的思想,任何夸夸其谈、贪功冒进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我们才能摆

正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也才有意义。5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今天优异的成绩。今天,考试还在继续。尽管考试的内容不一样了,考试的主题仍然是怎样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人民是永远的考官。评判考试成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

一切从实

际出发,在工作中着眼于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坚决不搞违背群众利益、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谋划本地本部门的发展规划时,既反对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也反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勤俭建国才能克服和解决,我们不能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面对新的实践,经济社会越快速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越突出,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就越多种多样,需要解决的新矛盾就越纷繁复杂。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刻苦学习,不懈探索,而不能有丝毫的自我满足,心浮气躁,忘乎所以。要保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力争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历史的经验表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和作风,是一切进步力量走向兴盛与发达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克难履险的法宝。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个法宝。

以上是读《领导者哲学要略》的一些感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08年

第二篇:中国文化要略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略读后感

记得一次选修课上,一位老师让我们看了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戒律。看后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觉得自己以及自己周边好多人都中了美国的计了似的。我们每天看美剧,为电影电视里的角色或哭泣或喝彩,等看完后大骂国产剧没创意没剧情,自己也曾亲耳听到有人说国产剧都是垃圾什么的。确实,从美剧中能感觉到中美的差别,中国与其的差距。在美剧的影响下,我也觉得自己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遗忘了好久。直到这本书,传统文化再次进入我的世界。这次才更为深刻地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

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本书相当于是我初中到高中历史课本的集合,总结与适当的延伸;当然还有一些地理知识。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历史的。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那些时间,数据,等一些感觉很枯燥乏味的东西,我也会被历史教科书上的东西打动,震撼。我一直都忘不了高三的一个早上,那天我因读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怯懦而大拍桌子,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也都被我的举动吓到了,我也没想到自己那么气愤,激动。我想: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吧。张昭远的《旧唐书·魏征 列传》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所在吧。扯的有点远了。大概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大致上讲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历史发展,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重要典籍藏书,科学技术,各类传统建筑,古典文学,艺术,地区独特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姓氏与汉字。

其中,我对汉字的兴趣比较浓厚,但这本书介绍的又比较少,于是我阅读完本书后又在图书馆查阅了一点与汉字相关的资料。我从未想过小小的方块字有那么大的内涵!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显存时间最长,应用人口最多,且始终延续不断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发展,形成,所含文化信息,及其在新时代的改革既妙趣横生,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气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简单的撇,捺,横,竖,点并不是你我所看到的那般简单。接下来,我想详述我觉得汉字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一点东西。

1,汉字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源于古老的原始文字符号。包括传说结绳记事(郑玄在《周易注》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旧石器时代后期,约定以不同的绳子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刻木记事,及一些字形图画(如江苏锦屏山的岩画)。第二,伏羲造字。伏羲氏大酋长太昊,是古代的大发明家,发明了八卦,瑟,乐谱,渔网等,被后世称作“有王之先”“人祖”。八卦,是创造汉字的来源之一,其符号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阴,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第三,早在战国时代流行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总之,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的。

2,汉字的发展演变。最早的文字是陶纹,文身与图腾。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在陶器上制作的纹理纹样即为陶纹。常见的有涡纹,水纹,同心纹,大小回纹与雷鼓纹等(代表物: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人面鱼纹的彩陶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逐步成为一个部落约定俗成的传统标识物,其上的鸟,鱼,蛙等纹饰代表了当时部落的崇拜物。彩陶纹又和族徽,图腾发生了联系。一般认为已发现的陶器所刻符号与文字的起源有密切的联系(如周氏族族徽,商周青铜器铭文)。接下来是甲骨文的发现。王懿荣判定甲骨文上所刻为古文,第一个认识殷墟甲骨并作为珍贵文化购藏。刘鹗,孔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于省吾,唐兰,商承祚,胡厚宣,陈梦家等人为甲骨文的挖掘,研究解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金文(钟鼎文)出现。商周已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许多商代到春秋青铜器上都铭有铭文,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后来又有石鼓文,这都是摩崖文字雕凿,歌功颂德的碑刻文字,墓志文字。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和隶书成为当时全国通行的字体。秦篆是图画文字的终结。被誉为“汉字金字塔”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字音的大型字书,东汉许慎著,成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全书以小篆为主,集先秦文字之大成,为考察汉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来又有:汉简,帛书,卷子本(敦煌文书)。二十世纪学术是发展表明,简牍与甲骨文,写书本都在世纪之交成为了显学。

3,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法不可能同时形成,总有个历史次序的问题。①象形,它是其它几种汉字形式生长的基点。汉字的书体变为隶书以后,象形字已完全丧失了象形面目。②形声,它的出现较晚,但造字的数量,能力却大大超过了象形造字法。(如佛印和尚与苏小妹的对联中的字:佛印和尚“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小妹对“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③会意,用两个以上表意的象形符号组成一个汉字,表示人或物的动作,形态。(刘0000请苏东坡吃皛饭,上了一碟白盐,一碗白萝卜丝,一碗白米饭,即为皛饭;苏东坡会请他吃毳饭,可到苏家后,刘已饿得不行了主人家还没上饭菜。刘问他为什么,苏东坡回答道:´盐也毛(发音近没),萝卜也毛,米饭业毛,毳饭即什么也毛(没)的饭,实习的什么也看不见的饭。´)④指事,用一两个抽象符号,或在象形成分上添加上抽象符号,指出事物的形态。⑤假借(如柳与瘤,亡与无)。⑥转注(如昭与明,细与小,巨与大)。

4,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拆析汉字有助于认识汉字的构造规律,揭示其所隐蔽的汉字文化。如:在我国,88岁为米寿,把米字的十字形拿掉,上下各有两粒米,好似上下个形成了一个八字形,整体上从上往下看八十八,就有了长寿之意。以此类推,茶寿即为108岁的意思,从上往下看,依次为二十,八十八;到今天为止人们依然使用福字,而此福字无

论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事还是康熙赐福等,它有很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接下来,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神秘的中国“女书”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女书类似甲骨文,由点,竖,斜,弧等笔画组成,字形为斜体和菱形,且右高左低,行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一书到底。现存确定的女书文字总数约为1200,但常用的约有800字。据传起源于女性氏族社会。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性别文字,千百年来流传与湖南江永县上江匬一带及其周边乡镇,只有女性能意会言传。女书记叙着与妇女有关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女红艺术等日常事务。女书还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世界性古老文字,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5,汉字改革。明代末年,一批欧洲国家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由于汉字繁难,他们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以学习汉语和文字,不久产生了一批西洋人的汉语音译读报;在清末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卢赣章为中国人自制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推广的切音字运动,标志着我国汉字拼音运动的开端;王照是汉字笔画是拼音方案的鼻祖,他研制出了《官话字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尝到文字改革,编著了《汉语罗马拼音法》,开创了我国文字先河。今天推行的汉语拼音表即源出于赵元任首创,他曾写过《施氏食狮史》的小故事。

6,汉字繁简字体的变异趋同。简化字在汉字早期就已产生,从殷商甲骨文开始,一直朝着“删繁就简”“避难趋易”的方向发展,从春秋战国的“文字异形,言语异声”,到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笔画比较简单的小篆,都是大规模的简化汉字的措施。汉唐也不断产生简化字,宋元以来,随着通俗文学作品话本,小说的产生,简化字大量出现。清末维新运动后,由于要普及教育,开发民智,加之简化字简便易学,书写节省时间,一场简化字运动应运而生。汉字的简化与繁复之争,历时长久,汉字历史源远流长,简化汉字工程浩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然,近几年有人提出要恢复繁体字,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个人认为,繁体字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象征,但是,若作为每日使用语言便有许多不妥之处,一定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何必要把它弄得那么复杂呢?

7,信息时代里的汉字发展。世界上有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指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朝鲜半岛,冲绳,印度,南洋群岛直到新加坡等曾使用并还在使用汉字的广袤地带,包括几十个国家与地区。如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大量兴起,汉字与中国文化得到空前传播。有人说:“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在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1986年美国《新闻》周刊曾预言:“古老的文字和硅世界的奇特结合,将给亚洲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

其实,如果再仔细去查阅资料,关于汉字还有许多许多的知识趣事什么的,其中所涵盖的中国文化也是相当惊人的。这次阅读关于汉字的书籍之后,我对古时的图腾,甲骨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觉得文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既漫长艰辛又意义重大,妙趣横生。我国许多学者为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不是他们,我们怎么会拥有如此宝贵的文字财富。虽然我国大量的文字书简,卷书,等资料流落异国,至今未归,但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在古埃及,希腊,罗马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继续流传了下来,汉字长生不老是人类文明的奇迹。当然,在了解汉字在发展与文化上的重大意义之后,我觉得很有必要规范自己的汉字书写,既是对字文化的尊重,也是自己知识的增长;还有就是,在使用汉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准确用好,不要闹什么笑话,不要因为多义的汉字让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其实我很想分享一些关于汉字的图片,汉字使用中的逸闻趣事,但由于一些限制没办法了。以后有时间有机会了,还要对汉字做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我们个人所看到的冰山一角,我希望我以及我身边的所有人都能在学习借鉴外的文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中国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的。

第三篇:领导哲学六题

领导哲学六题

1、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很重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领导”这个因素。其实,领导就是你的环境,特别是一把手是你最重要的成功环境。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的人在一个领导手下工作,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就像一条虫,活得很窝囊;而到了另一个领导手下,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生龙活虎,奋发有为,就像一条龙,活得很精彩。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领导主政时,长江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出人才,好像有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而另一个领导主政时,却举目无才,所有的人才都被镇住了、埋没了,几年也出不来一个人才。

好领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如果能遇上一个英明的领导,那真是“三生有幸”,机遇难得,或许从此改变了你的命运,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平台。反之,如果遇上一个不开明的领导,你非常无奈,不仅会埋没你的才华,甚至会耽误你一生的前途。

领导的责任就是为部下创造环境、创造机会、创造明天,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一个好领导,首先应当给部下一种高度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在于领导者一不会嫉贤妒能,二不会“秋后算账”。当领导不能像“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高的人一律拒之门外,总担心部下显露才能,超过自己。只有用一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减少自己的失误。领导应当襟怀坦白,随时提醒和帮助部下克服缺点,健康成长,不要脑子里装个“小本子”,把部下平时的缺点记下来,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再去算总账。领导对部下真正的关怀不是封官许愿,或施以小恩小惠,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本领,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在一个团队中,如果领导以部下为荣,部下以领导为荣,那这个团队就是一个有高度战斗力的光荣团队。如果领导和部下互相抱怨、互相藐视,那必然是一个涣散无力的团队。

2、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领导者主要不是靠自己干事情,而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是推动别人干事情,是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他人去实现。因此,善于团结、乐于合作、易于交往,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一个不愿交往、不能团结、不会合作的人,基本上不适合当领导。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如果周围的同事对你没有好感,根本不想与你共事,他们才不在乎你有没有本事呢!人们宁愿与一个讨人喜欢的愚笨者共事,也不愿与一个令人讨厌的精明人为伍。

团结才能兴事业,团结才能搞改革,团结才能闯难关。一个人只有在可望得到周围同事的支持、理解和谅解的情况下,才敢于挑重担,冒风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相互猜忌,相互掣肘,每个人都想看别人的笑话,那势必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没有人愿意挑头去干急难险重的事情。改革和创新都是一项风险事业,它必然会触动旧观念,冲破旧机制,调整旧的权力利益格局。一些人不理解、不满意、不满足、不平衡是常有的事,这尤其需要领导层有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如果一遇到阻力,遭到反对,领导层内部就互相埋怨、推诿责任,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会流于失败,结果是谁改革、谁创新,谁就倒霉。

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都会垮台。善于团结合作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本事,而不能团结合作说明你没有本事。搞好团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顾大局、讲原则,有修养、有气量,能服众、能宽容、能吃亏,有时还要委曲求全。而要搞不团结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精心营造的团结局面、多年积累的友谊,也许一句话就把它毁掉了。

正确的沟通必须平等相见,相互倾听,学会尊重,换位思考。在沟通中需要有必要的让步、妥协、变通,“退一步,天地宽”,而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是不会成功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真正自尊的实现是以他尊为前提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条几何定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不适用的。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常常需要迂回,需要耐心和等待。

3、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知人善任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

干部选任,尽管有组织人事部门专门去做,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程序,但一把手往往决定着干部的命运。现行干部制度的根本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规定的民主程序常常是走过场,最终还是一把手说了算。在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难捉摸的。因为思想无形、智慧无状、变化无常,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简单地以貌取人,或以辞取人,或以行取人,或以功取人,都是不适合的。如果一把手对人知之甚少,知之甚浅,仅凭着一两次工作汇报,或是道听途说留下的印象,便决定干部的选任、去留、调配、升降,那是非常危险的。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选拔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说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不容易。“政者,正也。”衡量干部的政治标准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但一个人的基本品行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看清楚的。选拔干部必须重人品,弄清楚是正还是邪,是忠还是奸,是公还是私,是真还是伪。既要知道什么人适合当干部,也要知道什么人不适合当干部,守住一条底线。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那种政治上见风使舵、喜欢追风跑的人,那种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从不肯吃亏的人,那种喜欢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人,那种心胸狭隘、报复心很强的人,那种刻薄寡情、不讲信义的人,那种小肚鸡肠、喜欢拨弄是非的人,不适合当干部,尤其是当一把手,否则,后患无穷。

4、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

学会欣赏,这是做人的美德,是领导的艺术,是以人为镜的学习过程,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一门艺术。

欣赏是真诚的流露,是尊重的体现。它在把慰藉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激励。它播种的是关爱,收获的是友谊。当一个人受到领导和周围同事的欣赏时,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并会进一步去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优点。领导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发现和调动部下的优点。所谓知人善任,最重要的是了解别人的优点,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当一个领导者身居高位时,身边总难免有一批阿谀奉承之徒,歌功颂德的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久而久之,他便飘飘然起来,以为自己真的那么英明、那么伟大,逐渐变得只会自我欣赏而不会欣赏别人了。其实那些赞美之词,有的是因为偏爱于你,有的是因为畏惧于你,有的是因为有求于你。如果只是顺着掌声的方向走,总有一天会跌进陷阱。当一个领导者再也看不到周围人的优点时,说明他的进取心已经丧失了。当他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行时,正说明他自己已经不行了。

过去长期以政治运动为中心形成了一种识人哲学,就是“看人先看短”,动员人们去深挖细找别人的缺点,并且把这些“问题”无限上纲,延伸夸大,然后开展“斗私批修”,发动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中把它推向极端,发动群众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揭露黑暗面,并且无情斗争,残酷打击,弄得人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难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建设就必须把过去那种“看人先看短”的逻辑颠倒过来,转为“看人先看长”。一个领导者应当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研究和发掘别人的优点上,而不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别人的缺点。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同优秀人才、先进群众交往上,以便随时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而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造个别“问题人物”的身上。

有些同志的头脑仍然在过去那种陈旧的思维轨道上运行。我曾见识过这样的领导者:他非常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缺点的记忆远比对别人优点的记忆深刻得多。他习惯于用缺点去概括一个人,说到张三,他认为“政治上不坚定”;说到李四,他认为“考虑个人太多”;说到王五,他认为“做事责任感不强”;等等。他常常抓住别人的缺点加以批评、攻击,以显示自己的高明,陷别人于不义。周围的同事和他的部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对他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希望离他越远越好。在这种氛围下,人们怎么可能愉快工作、放手干事呢?

5、助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一心只想着自己赚钱,而从不为合作伙伴着想,甚至去算计别人,多捞好处,是没人愿意与你合作的。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一心只想着自己成功,从不关心部下和同事的成功,只是把部下和同事当作实现个人成功的工具,这是不会有人愿意为你效力的。

教师最伟大最无私的品格,在于他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越成功,教师越高兴。领导者应当学习教师的这种品格和胸怀。如果你像一个太阳,源源不断地发光发热,让周围的人都沐浴在你的光芒和温暖中,那固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如果你能使周围的人都变成太阳,人人发光发热,交相辉映,自己像月亮一样,靠借光而生辉,靠反光而生活,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吗?

如果一个领导者只想自己成功而从不想别人成功,甚至想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不成功的基础上,以别人的不成功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成功,那是很糟糕的。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带动了周围一群人的成功,形成了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群体效应,那才是真正英明的领导者。一个领导者手下能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他是否真正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使周围的人取得成功呢?

第一,满腔热忱地对部下“传、帮、带”,为他们学习提高、充实完善提供各种必要条件。第二,敢于压担子,放手加以使用,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当一个人感到责任重大、力不从心的时候,恰恰是进取心最强、创造力最大、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第三,在公众场合,主动介绍部下的优秀品质、特殊才能和工作业绩,表达对部下的赏识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群众威信,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尽量避免当众批评他们。第四,在部下为流言飞语所困、受到恶意诽谤和不公正待遇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他们讨回公道,即使自己受伤也在所不惜。决不能明哲保身,一看“情势不妙,拔腿就跑”,更不能落井下石。第五,抓住机会,大胆提拔。积极举荐部下中的佼佼者到更重要的岗位去锻炼提高,千万不能因为这个人使用很顺手、工作很得力而舍不得放手。只要有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前途,宁可暂时工作受点影响也要舍得输送。不要怕后继无人。越是大胆输送人才,越会有其他优秀人才补充进来。

6、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

一个领导者,不但要有鉴别力、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而且应当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一种人格魅力,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彼此有了感情,一句话能顶十句用,甚至一个暗示、一个眼神都能把事情办成。彼此没有感情,十句话也不顶一句用,对于不想听的人来说,你说得再多也不管用。一部管理机器,如果没有感情的润滑剂,运转起来将是非常艰难的。

领导者要善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尽管世界很大,但你每天打交道的人就是周围这些人。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群众的一部分,同周围的人关系理顺了,小环境搞好了,天下就太平了一大片。以天下为己任,应先从身边做起。

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文稿、建议和各种后勤保障,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也需要身边工作人员细心地加以维护。“善用人者,为之下。”所谓“为之下”,就是把别人高看一眼,把自己放低一些。高看别人未必降低了自己,低看别人未必抬高了自己。你地位越高,事业越大,依靠的人越多。如果高高在上,谁愿意听你使唤?如果只会处上,不会待下,对上对下两副面孔,肯定搞不好人际关系。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是一个合作团队,彼此只是分工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种凭借自己的职务、地位、权力来驱使别人为自己干事的领导是最令人讨厌的领导。领导不能把身边工作人员看作是“下人”,看作是自己的附庸,更不能把部下当成自己的“出气筒”,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批评呵斥,让部下“伴君如伴虎”,整天处在担惊受怕、战战兢兢的氛围中。你要求部下忠诚于你,为你服务,那你也应当为部下多着想一些,关心他们的妻子儿女,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工作场合,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当上下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多一点亲切平和,多一点轻松幽默,讲一点人情世故。只有让自己周围的人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前途,远处的人才会被吸引过来。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领导者也不例外,也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同学朋友等。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都有特定的角色定位,都有一定的交往方式。不管你地位多高,名气多大,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孩子,在老师面前你永远是学生,在同学面前永远的法则是“序齿不序爵”,只论长幼,不论尊卑。一个好领导,也应当是一个好儿女、好父母、好丈夫、好妻子、好朋友、好同学,等等。如果你把官气、官腔、官架子带到日常的生活交往中,那必定会使整个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黯淡无光。

在苏联解体前夕,有一篇苏联小说曾经辛辣地讥讽了一些像机器一样的官僚干部:

这种官员没有任何个人的想法,他的一切想法都来自上级文件,上级的想法就是他自己的想法。

他们除了打官腔没有任何个人的语言。他所有的讲话都是和自己的身份相符的,在什么场合该讲什么话他就讲什么话。

他没有任何个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情绪完全随着工作状况而波动。当工作有成绩、受到上级表扬时,就高兴;当工作出现问题、受到上级批评时,就愤怒,就发火。

他像自动生产线上的一个部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运转着,既不会快走半步,也不会慢走半步,小心翼翼地不同其他部件发生任何碰撞和摩擦。

如果干部都变成这个样子,苏联能不亡党亡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见到这种官僚化的领导。他被“官本位”意识支配了所有的生活空间,整天板着面孔,装腔作势,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公事公办的模样,除了“官交”没有“私交”,除了工作没有爱好,除了打官腔不会说别的语言。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变得紧张起来,这种领导当然不会受到群众拥戴,只会损害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协)

第四篇:哲学读后感

哲学读后感

哲学读后感1

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看一部影视片,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感想。亲,你有把这些感想写下的习惯吗?瞧,有些同学还真有!

今天,妈妈在我的小黑板上抄了一首诗,那是著名诗人屠岸先生写的《树的哲学》。

“我让信念扎入地下,我让理想伸向蓝天。”我反反复复地嘟囔着,信念怎么能像根一样扎入泥土,而理想又怎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蓝天呢?突然,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是提醒我要将自己的信念深深地扎下,要放飞自己的理想。

“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反复地默读,会发现,这似乎是在告诉我,学习就应该脚踏实地默默地努力,只有这样,才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近。

“根须牵着树梢,勿让它走向缥缈的梦幻;枝梢挽着根须,使得它坚持清醒的实践。”这每一句,分明是在告诉我,要是不脚踏实地,就不会有一点成绩。而且不能随意变换自己的理想,如果你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前面的努力就会白费。努力就是根须,理想就是树梢,树梢的生长全靠根须提供营养。

“我于是有了粗壮的'树干,美丽的树冠,我于是结出了累累果实,具有泥土的芳香,像云霞一样彩色斑斓。”是啊,如果你努力了,那么,结出的果实就是上天给你最好的回报。

从《树的哲学》这首诗里,我听到了屠爷爷藏在里面的悄悄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了春种,夏忙,才会有秋收。我会努力的!

哲学读后感2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哲学读后感3

《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近代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哲学史对于人生而言,相当于进行系统的反思,学习哲学,让它成为你的思考方式,能触类旁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和创新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哲学离不开政治和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孔子所代表的“儒”,不仅是哲学,也是教育。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具有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能达到释然与解脱。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兴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对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释,但是宗教在哲学探索层面取得的辉煌,不亚于科学在自然领域的成就。

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相通的一条便是圣贤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无二致,有区别的是做事人的心与悟,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过去的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这些话时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们认为这些话应当意味着什么。

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修养精神,留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与美好。

哲学读后感4

仅仅是个小人物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马云,商业巨贾,当看见简介时,整整两页纸的荣誉头衔,不得不惊叹“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凯歌,已无敌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退下戎装,随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仅仅是个小人物。就是两页纸写个简历,半天后依旧空空如也的那种。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风气,医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不管外面多么麻烦,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马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人物。须记住“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现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气,这个病号催,那个家属嚷,有的起哄,更甚者动手……如果还没有撑船的度量,那么下一个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么久了,还为这种事生气,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

小人物,更当如此。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马云说:“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失败,不是停滞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战自我,下定决心,在该出手时就铁了心去做,你可能会面对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种境地,只要你还有勇气,那就是成功的资本。小人物当如此,坚持。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要像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别小看奇迹。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瑞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会指日可待。”马云这样说。

人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怀疑自己可以改变自身,不断进取,但是怀疑信念,则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执着。所以,不要在犹豫,不要再迷茫,朝着伟大的南丁格尔,起航。小人物,终究也要出海远航。就像路飞一样,“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小人物也要会生活。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却总咬不到,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总抓不住幸福,妈妈笑笑说只要你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跟着你。

“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能够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够大步前行,拥有明天的美好。”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马云,如是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你要记住,你仅仅是个小人物,要学习,要成长,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就离成功不远了。将过去和羁绊全部丢弃,不要吝惜那为了梦想流下的泪水。要记住,自己仅仅是个小人物,为了生活,努力吧。“永远不羡慕别人的好运,如果你赶在死刑台上露出笑容,幸运的闪电也会落在你的头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稳稳生活,踏踏实实工作,朝着自己的方向,迎接胜利的曙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愿此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

哲学读后感5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驴,一天驴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很多方法都没有就出来。最后,农夫决定放弃这只驴,不救了。于是,开始往枯井里填土,想把驴给埋了,免除它的痛苦。驴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开始凄惨的叫着,不过,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很奇怪,便往井里看,出人意料的是落到驴身上的土都被它抖掉了,井底变高了,最终驴子得救了。

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遇到困难,不要悲观消沉,要想办法应对它。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前几天,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比较难,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名堂来,我想要放弃,明天听老师上课讲吧。但妈妈鼓励我,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多读几遍题,把思路理清,再做做看,于是,我又开始重新思考,最终我做出了这道题。古时候,谈迁历经的心血写成了一本明朝的史书《国榷》,但是在书稿即将付印之前,书稿却被小偷给偷走了,这可是致命的打击。可谈迁面对这个困难时,没有被打倒,而是重新用了4年时间写出了这部书。我想起了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在困难面前,能救自己的就是开动脑筋勇敢面对,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古往今来,能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风雨,才最终成功,我们都要做个勇敢者,笑对生活。

哲学读后感6

后金融危机时代,当大家回首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过冬术的时候,无非是财政刺激、信贷扩展、投资驱动、促进消费、节流缩食等关键词,而稻盛和夫却是有着独特的过冬术。寒冬是危机,更是契机,稻盛和夫把危机看做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契机,视为新的转折点,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困境,安然过冬的办法。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开发新产品的最好时机;节减经费;绝不裁员;管理者和员工都要转变意识(每个人都要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智慧火花和克服危机的热情相结合才进行创造性的经营。当我们深层次思考稻盛和夫在寒冬的突围和努力时,我们发现他始终是由“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根基的,这种回归到心灵和本性来思考危机,转化危机的心灵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而这正是国内企业家所缺失的!

接触稻盛和夫,来源于张瑞敏、马云的问道,此后系统看了《活法》系列,其核心理念“敬天爱人”、“利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理解的当代民众是没有信仰的,这是传统意义上讲,但是从现实讲,国人还是有信仰——拜金,一切围绕“钱”展开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虚荣心”!当然谈不上好与坏,这是一种选择而已。然而,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财富,还要有精神文明,这种在信仰层面的支柱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现今社会的主流,即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精英”的信仰和心灵世界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标杆,是模范,是旗帜。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非常适合“精英”们(包括所谓的中产阶级)阅读。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就是包含了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信念,诸如勤奋、敬业、诚信、责任心等方面,支撑着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信条。

“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家,就是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就是不能在成功后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同样来自成功的磨难。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和经营活动都是相通的,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人!“小公司发展靠“钱”,大公司发展靠“道””,这种观念和我们国学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成功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走向滑铁卢的.事实告诉我们,大格局更加重要。大义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志向是指个人的人生目标,而大义则是共生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的事物。企业家做大以后,如果延续以前的小志向,就很难把公司带进大格局。

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中非常强调“地头力”,即田间地头向前拱的力量,是嫩芽破土的冲力。“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企业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利润、不是客户,而是为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一个公司只有建立员工心有所属的平台或者道场,就可以释放全体员工的地头力,公司才能拥有持续竞争力!(这也是国内很多规模企业汗颜的地方)。

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是人心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始是一种责任的自觉,是一种使命意识的发现和回归,而其最后一环节是自胜,是大爱,是新一轮自觉的开始。正是这样的循环反复,才有稻盛和夫这样的强者的出现,这一点也是当今国内企业家所缺失的!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概要

1、回到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任何经营行为都不能违背社会一般道德标准,如诚信、正直、不贪婪、不给他人添麻烦。

2、“以心为本”的经营。企业经营围绕着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点展开。其归根到底是在企业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全员以主人翁意识工作。

3、共生循环思想。保持人与自然界平衡的基础下,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良性循环,和谐共存。

4、制定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使命和愿景。旨在明晰企业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5、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植入潜意识层面。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景出现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植入潜意识层面。事业成功的原动力在于面对艰难险阻时候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定成功的强烈愿望。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他们只能被有强烈目标意识的人发现。同时,要以将来进行时看待能力,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也要唤醒潜能。

6、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7、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为了实现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要愿意付出努力,而且永不退缩。长远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心中要拥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不放弃,就不能算失败。

8、不断创造新价值。创新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创新是终身的习惯。企业领导者必须保持创造性的心态,还要经常引导部下寻求新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地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的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任何伟大的创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于现场的精神中产生。

9、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合费用支出最小化。独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即把公司分成一个个小的“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中,实行“单位效益时间核算”。阿米巴设定的主要目标,不是常识的“成本管理”,而是“附加价值”。此外,追求“按照所需数量购买所需物品”,争取零库存,降低库存等费用。

哲学读后感7

作为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庄子沿袭了杨朱逃避的处世方法和老子揭示宇宙事物变化规律的企图,并由此衍生出自己对于“全生避害”的独立思想。只不过他的“避”并不是像扬子一样逃离人世、离群索居,而是创造出一套“取消自我”的理论。这种看似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逃避,实质上不如称为一种“降维攻击”。

杨朱从百家争鸣的时代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社会矛盾,进而开始逃避社会,逃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中心,而到了庄子这里,他很大程度地将这种逃避发挥成了追求“绝对自由”。起初,受老子的影响,庄子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生存之道上,譬如《养生主》中的“善刀而藏”,告诉人收敛锋芒;再入《达生》中“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告诉人与物迁移的道理。但逐渐地,庄子发现再多的“养生之道”也不能在乱世中完全地保护一个人的`性命,这只能让人获得“相对自由”,而若想获得他渴望的“绝对自由”,必须自己创造一个世界,这便是庄子的“降维攻击”。

庄子实现“降维攻击”的途径是进行了“思想升维”,他以一个更高的观点看待世间万物,建立了“视下”的体系,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用今天的话说,此刻的庄子拥有了“上帝视角”。于是他才可以“齐物”,因为物我已然失去区别,天地一体;取消了自我,自然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于是他才可以达到“真逍遥”。

庄子的学说总是与现代自然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追溯最古老和广大的时间、空间,从而定位到人类文化,以人类的智能性价值为切入点,探讨一个理想社会应有的样子。说回庄子思想上的“降维攻击”,他以这种传奇的方式使自己逃避到了高于宇宙万物的另一个空间中,也许这便是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科学色彩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陶渊明等“肉体隐者”,庄子这个“精神隐者”似乎隐退的更彻底。陶渊明只是成功躲避了官场的束缚而达到了“相对自由”,可庄子已然彻头彻尾地涤净了灵魂,达到了“绝对自由”。虽说二人都对自然抱有一种纯洁至极的崇敬,但陶渊明崇敬的是自然带给他的平淡稳定,而庄子所爱的却是参与到自然变化中去的乐趣。

在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中同时饱含着他对宇宙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追求,这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中国人未曾停止过的追求。幸而有庄子将它加入到中国哲学的议题范围当中,并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彻底的解决方式,即实现“思想的升维”。

哲学读后感8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哲学,这是被很多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葛兰西等所认可的。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柏拉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从这些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儿童总是充满问题,也可以说是惊异,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儿童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着我们走?”。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对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他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在作者看来,儿童的哲学有其特点和规律,我比较关注的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教育的本性和天职是通过向主体传递文化以培养主体并使主体继承和创新文化(即文化与主体双向创生)。因此,教育对儿童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儿童主体的发育受外部教育、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儿童主体的内部建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儿童的哲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以上这些看来,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不仅是教育、文化对其的熏陶,更对儿童自身心智的成熟、对儿童建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三、儿童的道德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审美以及梦想,在各个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道德是交往行为的逻辑,就儿童的道德来说,其道德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儿童对这种行为逻辑的逐步建构,儿童对交往行为逻辑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去认识这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建构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发生。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维斯特将儿童道德发展氛围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道德的,二是自利的,三是顺从的,四是良心的,五是利他主义的。科尔伯格也把个体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服从准则,避免惩罚。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避免遭人谴责和惹人不悦。阶段(4)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疚。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遵从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阶段(6)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比较赞同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如果足够细心,我们都能感受到身边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行为准则、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似乎就是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改变的,这其中,不仅包括智力的成长,也包括其道德水平的发展。

四、儿童的审美“美是秩序,是具体的秩序,或者说,美是理念的感性表达。”这是本书中作者对美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许说的就是主体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现象与主体本身所建构的外部客体的印象的相似度,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秩序、理念的感性表达。审美是把握、确认、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审美所追求的是世界感,那么对于审美水平的发展,作者认为是审美主体对外部客体所表型的本体之美不断进行建构,从而其审美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作者认为,从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来看,审美水平先后经历了生理的、本能行为的.和意识的等三个层面。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审美似乎是儿童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的,是儿童的天性,其审美的发展是伴随着认识深入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通过游戏、艺术等形式来开发其审美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儿童所接触到的血腥、暴力、色情等不好的内容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如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暴力都对儿童的认识、道德、审美等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是是儿童个体自发地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活动,成人应该加以配合,丰富其游戏内容,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儿童的游戏和艺术的需要,奠定儿童良好的早期经验,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五、儿童的梦想梦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膨胀、扩张和加强,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他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梦想并不是成人所独有的,儿童亦有其自己的梦想,梦想使儿童进入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梦想有助于儿童人格的茁壮成长。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游戏、艺术、神话、童话、儿歌等要素都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游戏使儿童生活在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这点我们 是有亲身体会的,儿童在游戏中会有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而大家都不愿意做小偷,不愿意扮演“坏人”。他们都羡慕正直勇敢的正面形象,并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那类的人。还有其他儿童特别是女童,看到有布娃娃等玩偶时,儿童就会佯装成妈妈,并有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或许就是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现实。儿童的游戏也充满创造性,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起多种物质的联系,将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为梦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儿童的游戏,而不是去指责其幼稚甚至阻止其游戏。同样,儿童也有其自己的艺术,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艺术创作是梦想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看到儿童喜欢“乱涂乱画”,或者不自觉的哼歌等等,在成人看来,其没有艺术可言,但儿童的这些涂画、自发性唱歌与跳跃等,虽并未达到充分的自觉,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表达是不自觉的,因而更合乎自然的本性、合乎艺术的尺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儿童的艺术才被成人艺术家称道推崇。另外,神话、儿歌、童话等即是儿童梦想的一种体现,也推动着儿童梦想的发展,所以,适当的童话、儿歌等作品,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哲学读后感9

很多人都在质疑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我们每每想到哲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欧洲面孔。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中国哲学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研究哲学并不是一个职业,所以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样成体系化。但当我们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不会长于杂志上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就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阴阳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复杂的哲学史。

看了这个简史也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哲学是在辩证中成长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讲究“有用”,以积极的态度为人处事,讲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讲究“无用之有用”,讲求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不能说儒家道家孰对孰错,只能说是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维看待这世界。

中国的哲学就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冲撞中茁壮成长,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徳,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没有意识到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这也是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的原因吧。

墨家也对儒家进行了批评,墨子认为儒家有四个弊端:不相鬼神;坚持厚葬;讲究音乐;相信命运。这些批评显然是由于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对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条,儒家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改变不了又何必强求,而墨家却认为把自己委之于命运会让人们懒惰。

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观点也不一样,墨家讲究爱无差,儒家则是要求爱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人之赤子乎。”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墨家则不然,他讲求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兼爱”。

在人性的向善与向恶中孟子与荀子也产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仁义礼智”这四德。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不能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谁对谁错吧,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继承下来。

哲学读后感10

冯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大批墨子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者,这也是传统儒家批评墨家的主要切入点。但是,墨子和他的思想当真如此功利吗?

墨子的污名主要来源于《墨子·兼爱》中这样一句话:“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也。”人们认为墨子是抱着“交相利”的目的去进行“兼相爱”,因此人们攻击他披着“仁义”的外表而追求“互利”,兼爱只是对将得利益的预先投资。这是对墨子哲学中心思想的最大误解。

孟子曾用如下语句概括墨子的思想:“孟子日:‘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与极端功利主义的矛盾由此而来。我们可以明晰地意识到,极端功利主义者的一切行径都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给作为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自己带来利益或快乐。但显然墨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他甘愿自己“摩顶放踵”忍受痛苦,从而实现“利天下”,去满足他人的利益。

由此看来,墨子有着固定不变的志向,即实现天下人的幸福、快乐,“交相利”是为了天下人幸福快乐,“利天下”也是为了天下人幸福快乐。只不过他提出了多种实现这个志向的`途径,“兼相爱”是最理想化的途径,“摩顶放踵”是走投无路时他和他的门徒也愿意去做的途径。相比于那些空洞的说教,墨子这位游侠显然要实际得多,也真诚得多。如果说墨子是功利主义者,那岂不意味着胸怀天下也变成了功利主义?

然而,对墨子的最大敌手——孔子来说,儒家学派倒真是有“利”的思想存在的。这种“利”被儒家称作“回报”。这种“回报”常在家族关系之间被单独强调,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要单独拿出来说,“养儿防老”也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正是凭借父子之间的互相“回报”来维持着家族生命的延续。这样看来,儒家过于强调大我与小我间的关系,又怎能不称其“以自我为中心”呢?由此看来,这种被外在规则而非内心道德所驱使的家族礼制关系便更多的表现为“利益关系”了。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儒家哲学,他们都过于强调“我”和社会部分人的利益,同时,这部分人必须是和“我”利益相关的人,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个阶级或一个家族。但是墨子却和他们完全相反。墨子深刻地贯彻了“利他”思想,他为社会最底层人民发声,说出的恰恰是超越自我利益的,最真诚、最淳朴的想望。政治哲学对于普罗大众的功能性在哪里,或许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出处: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公众号),作者:王祉茹

哲学读后感11

以前看过很多哲学的书籍,看的我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啊!这段有时间了,从头又读了一遍哲学,终于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了。就是一般比较有思想的人,整天吃饱之后,玩的没玩的之后,问一些让人头大的问题。比如说,世界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人为什么而活的。

自己问自己之后,开始的时候又给不出答案,就编造一个,结果又得蒙对了,有的蒙错了。一些有权利的人也去猜,猜完就说是对了。不让别人反对他,有人反对就弄死。比如哥白尼就被弄死了,还有著名的苏格拉底也悲剧了。西方的哲学和东方的哲学不一样,西方的哲学偏于理性,以逻辑为手段,来研究世界时什么。东方的哲学偏于感性,以阴阳为基础,结合四象八卦,生万物。我们不研究世界是什么,但是我们尊重世界的法则,讲究顺其自然,按照世界的变化去行事。

西方的哲学是首先要推崇希腊哲学,也就是古希腊哲学。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他们之间是怎么变化的。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些牛人有记载很多,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慢德。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行为问题被提出来了,就是说,真理的问题,那句“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话大家就知道了吧。由于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都出来了,就会有人站出来了,说好多东西不合理,有名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他们去除糟粕,取其精华。把哲学的世界重新整理了一下。之后就是伦理问题,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伦理到底说的是什么,好像是说,人的灵魂和世界还有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是什么关系不太懂。

随着人类的进步,出现了经院哲学,也出现了教会。教会以信仰为背景,以神权为手段,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了。人类还在进步,科学的大门已经找到了,但是还没开。但是人类还是向着真理出发的,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发现很多经院哲学是错的,有人出来反对。结果也是悲剧了。历史的必然规律是:一个出现,就会伴随着另一个消亡。自然哲学的出现(科学)打击了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为了生存,只能改变了,变得更玄乎了。自认科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就叫做经验哲学。既然是经验,就自然出现个人主观色彩,大家就是出来理论一番。理论的最后结果一般是,出来一个大人物,以公正的身份去评判。以批判的眼光对待问题。这里面也参杂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到现在还很实用。到现在的实用主义哲学登上历史舞台,看看身边的人,都是实用主义,不喜欢理论。各个问:有什么用啊?问这种话的人,我想还是先读读书吧,之后再问吧。要不会让人笑话的。因为理论是基础,理论很重要的。不要问他有什么用,比如问你: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啊?与此相同,理论就是刚出生的小孩,等他长大了,就知道他有什么作用了。

哲学读后感12

对《你的第一本哲学书》里研究的问题的讲解,有时会产生共鸣,有时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如此纠结这个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他人的心灵”和“身心问题”,这些本来就是无法用对与错、真与假来判断、理论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假设、怎么假象都好,外部世界、心灵、身心等虚幻、无法捉摸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研究得透呢?它们存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呢,何必去纠结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呢,有些东西我们知道就好,理解就好,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们翻来覆去地炒来炒去。

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挺赞成的。例如说到“公平”那章吧,社会给予了我们人人生而平等的公平,却无法公平地让我们活着。有些人生来就安享富贵,有些人生来却贫贱不堪,谁能说这是公平的?谁又能说这是不公平的?有人说,有钱人就能享受好的教育、好的医疗,这样对穷人是不公平的。是的,这是不公平的,医生面临在同一时间究竟救有钱人还是救穷人的问题时,不应该以身份来衡量生命的重量和价值。但是,有钱人的孩子能上很好的私立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只能读公立学校甚至因无钱交学费而读不起的`,有钱人的孩子生病了就可以住贵宾房而穷人的孩子生病了只能打打针吃吃药,这也算是不公平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有钱人与没钱人之间的差别,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公平的。如果非得要说这是不公平的,有钱人的孩子和没钱人的孩子应该上同一所学校,应该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我觉得这样也不错,社会挺和谐的。可是往深一层想,恐怖的问题就会出现了:解决这种不公平的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中央集权的经济,什么都是政府统一发放、统一分配,社会上没有富人穷人之分,看似很好,可我们中国已经在这上面摔过一跤,是邓小平爷爷率先爬起来了,我们全国各族人民才可以慢慢地爬起来,一个扶一个,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哲学读后感13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它把中国的哲学发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审视,让读者感悟到中国文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文化经典。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水平。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笔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 ,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凡是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服务人民。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让贪污和腐败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何规范政府工作,让政府做到“无为而治”,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

书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围绕《易传》展开的,这一章很有趣,讲得都是关于的卦象之类的理论。之前只听说过最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并无深刻认识,这次阅读后,尽管对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学中的调和的理论。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调和那些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混乱、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则是达到“和”。这里的“和”正正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方面,“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直到现在,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最后一个,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切糕”现象。一块“切糕”背后是有目共睹的强买强卖行为,这样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然而,执法人员却很少去管理,最终才会引发后续的争端。也许,执法人员认为,新疆的人民是少数民族应该要加以照顾。但笔者认为,我们提倡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该是思想、文化上的平等,是立法上的平等,这种平等的政治色彩不应被过度强化。盲目过度的政策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义。否则,法律的尊严会受到损害,其他民族的权益也将受到侵犯。这样,又谈何各民族一律平等呢?

收获之余,也有些许疑惑,在此分享,愿与各位探讨:

首先,中国哲学如此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少人会关注它呢?大多数人宁可学习西方哲学,都不愿意了解中国的哲学,难道说中国哲学就比西方哲学差吗?根据这次的阅读,不见得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其次,中国哲学中其实蕴含了不少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的智慧,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让它更好地作为社会科学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呢?中国哲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又在哪里呢?

上面的问题,并非一时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哲学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人类史上再次留下辉煌灿烂的财富。

哲学读后感14

此时此刻,我怀着与之相见恨晚的感受去阅读《京瓷哲学》,当我读完“发刊词”和“京瓷目标第一节”后,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我企业微信留存很长一段时间的个性签名,也是我想向同事传达的一种个人理念,与京瓷的社训“敬天爱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工作中,抛开能力不谈,我觉得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是被自己认可的。现代社会与环境的快节奏逼迫下,人不免有些浮躁,一个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便可如春风化雨般润泽他人的心灵于无声。尊敬、尊重他人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敬天爱人所传达的理念不言而喻与之部分契合,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人是我们所有员工都应秉承的信念。

“企业是员工意识的结合体,每位员工的意识组成了企业”、“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诸如这些理念,在我看来,这种企业的理念是非常有魅力和可以产生共鸣的。改善现有的.生活,提高待遇是每个员工的通俗愿望,挣钱是每个劳动者的最终目的。如果一个企业能成为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相信这样的企业是非常优秀和有社会责任感,且所有员工都会对其精心呵护,为之努力奋斗,以厂为家也会成为常规的习惯。

京瓷哲学,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会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员工与领导。企业与个人同气连枝、相辅相成,个人在企业中发光发热、寻求自我价值、展现个人魅力。企业由每个个体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是京瓷哲学的发刊词和目标给我的启示。

爱岗敬业,睿思笃行。对于我们来说,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对于企业来说,做一家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虽道路漫长,但未来可期。

哲学读后感15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他在书中说道,不同于西方希腊的古典哲学家们,可以以专职的哲学家和辩论家自居,一生用哲学当职业,专门著书立说。中国的哲学家们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们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们总是著书立说的很少,我们往往要从他们和友人的通信当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他的学术思想,这也就免不了会造成表达的不通顺和理解的障碍。

我们之所以舍近求远的学习西方哲学,可能是偷懒的惯性使然,因为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我们眼中的儒家,是否真是宋代以后才确立的“新儒学”。就这样分都分不清,我们还怎么学习,如何用哲学指导思想?

也正是因此,冯老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通览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的作品,才成为了连同中国人自己在内大众,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通途。

第五篇: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其实内心中,生活应该正在朝着这么一个轨迹发展吧

下载《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

    金贵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广饶县中医院高兆佐 《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

    第二章 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 B.老挝 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 (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CEO的领导哲学

    CEO的领导哲学□威廉·奥赖尔 成功的人士自有相似。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具备使其达到事业巅峰的相似品质,比如欲望、决心和魄力。成功的人士又各有不同。他们成功的途径各异......

    《鲸鱼哲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位家长推荐我读的,她是高校的一位老师,本人素质很高,但偏偏她的孩子脑子慢,于是她经常和孩子生气,一天她读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行为的,于是也推荐给了我。......

    “松下哲学”读后感

    杭萧钢构在单董事长为核心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变成建筑钢结构行业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特大型专业型品牌型企业。这就是一种规律,万......

    《历史哲学》读后感

    《历史哲学》读后感 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阅读了黑格尔所著的绪论部分和正文部分的中国篇。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书笔记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课堂讲义经编订整理后出版的。此书不仅富于思辨的获利,也适当注意于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同时由于年轻人是对历史先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