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体会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街办组织机关干部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后,心情凝重但又觉得它是偶然中的必然。
首先,苏共党内自身的腐败、堕落已渗透到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苏共及其各级各类官员所作所为完全为全苏人民所痛恨,实际上苏共已失去其执政根基-----人民。腐败导致党衰国亡。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享有各种既得利益。苏共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因此,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
其次,苏共选人用人没有真正选到用到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来执政,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班人出了政治上的问题,“党的组织是由党员构成的,党的权威是靠领导干部树立的”。苏共在选人、用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培养选拔了一批失去共产主义信仰、失去基本政治立场、失去党性的、丢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领导干部,这就为苏共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他们最终成为苏共自己的掘墓人。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选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干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第三,苏联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基础出了严重问题,上层建筑也必然倒下。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优势是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然而高度集中的经济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高度集中的经济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高度集中的经济不但不能完成把
苏联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苏联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高度集中的经济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第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没有及时采用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管理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等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生活环境。大多数苏共领导人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过于盲目,认为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并能够顺利地解决资本主义未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种理想主义认识的不断发展、演变,导致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丰富理论遗产的简单化、僵化和教条化理解。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便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认识,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经济上的、特别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否定和排斥。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排斥,更谈不上学习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造成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社会主义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第二,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
困难估计不足,往往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忽视了基本政治制度优越与现实实际状况落后之间的差距,不能始终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第五,苏共的改革并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民主化、公开性,骤然间打破了多年封闭的国门,使人们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苏联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在新形势下又是激情和理想主义左右了苏联社会,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普遍出现对迅速改变国家现状,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一次激进的改革使苏联迅速成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这种右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绪造成了新的“幼稚病”。不少苏共理论家寄希望于国际范围内的阶级调和与合作,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希望化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陷入浪漫的理想主义,甚至完全是幻想、空想。在当今世界,即便不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出发,仅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得出这种幼稚的结论。这种改革就是以攻击执政党、讨好西方为目的,没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使苏共完全处于被动,所以必然倒下。第六,没有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很快国家被分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
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这些教训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党是国家的执政党,党的团结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提出了在全国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切中要害,抓住了党的根本,可使我们党长期依靠群众,取信于民,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这部影片,这部影片剖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程。
2011年是苏联解体的二十周年。20年前克里姆宫上方的苏联国旗下降的情节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依然清晰可见。
2011年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周年,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对于我国共产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一夜之间崩溃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给各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警醒着国家领导人应该居安思危,要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
当年斯大林创立的制度,让苏联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在斯大林死后,苏联换了一个又一个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无一不否定斯大林,否定了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赫鲁晓夫上台后,他的举措使得党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找到了炮击苏联的根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走的更远了。有句话说:“赫鲁晓夫只是把苏联改病了,而戈尔巴乔夫是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最终导致苏联走向灭亡。
好,现在我们在回到这部影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的序章有个醒目的标题,世界大悲剧。从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变成了现实,成立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但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列林和斯大林领导的时代终会过去,于是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的一群人当政,他们直接否定斯大林,但是赫鲁晓夫也只是单纯的否定斯大林,平没有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使得党的理论停滞不前。随后的戈尔巴乔夫更是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他生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共产主义,面对苏联解体的状态他更是说了“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怎么不会酿成世界的大悲剧。
20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苏联的兴衰,给了我们一些教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都是立国之本,是不能舍弃的。共产党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必须在党的思想上加强团结。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抢杠子要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的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马琦皓 13409237 信工系 电信二班
第三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薄海龙
怀揣虔诚的心入会场,伴随着震撼感观看,带着痛惜和反思离开,这是我观看这部影片的深切感受,这也是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观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真实的感受。
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那场巨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及普通民众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历史教训。该片共分“苏联最后的日子 —— 世纪大悲剧引起的反思”、“把自己推向灭亡的政党 —— 多党制引发的恶果”、“被„休克‟的国家 —— 经济私有化带来的衰败”、“阿尔巴特街的迷墙 —— 指导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乱”等4集。观看完此片,我久久沉浸在震惊和痛惜中,产生了诸多感伤和反思,一个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军事上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一个拥有近2000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全世界共产党人深刻反思。
观看本片对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居安思危的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这些不同的说法试图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解读苏联灭亡的真实内幕。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只想从腐败这个角度去粗略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苏共执政后期的苏联,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充斥腐败,社会风气急转直下,道德败坏,整个社会暗流涌动。通过垄断政权而产生的占人口极少数的特权阶层却垄断着整个苏联的财富和权力,造成了整个社会财富向特权阶层集中,社会逐渐分化,而普通百姓的生活日渐贫困或者没有改善,加剧了对享有特权的苏共和官员极度仇恨。腐败现象腐蚀党的肌体,切割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亡党亡国。查看当时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表面上的苏共腐败就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前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在得势的几十年间,纷纷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成为贪婪的掠夺者和腐化的寄生虫。据1962年5月19日的苏联《红星报》报道,列宁格勒一个军用工厂的领导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工厂所有关键性职位上,把国营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3年内,仅出售自来水笔一项就贪污了120万卢布。另据1962年5月18日的《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哈尔科夫的一个家具厂的厂长,在工厂中附设了一个地下针织车间,进行投机生产。这个厂长有几个老婆,几辆汽车,几所房子,并且是赛马场上的大赌棍。这些企业负责人总是同国家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系统和其它单位的工作人员勾结在一起,在警察和司法机关中也有他们的保护和代理人,甚至还得到了国家机关中高级干部的支持和庇护。据1963年10月20日苏联《消息报》和1964年第12期的《消息报星期副刊》报道,莫斯科精神病防治所的一个附属工厂的厂长及其一伙,通过贿赂,获得了58部针织机和大量原料,同52个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搭上关系,几年中赚了300万卢布。他们收买了社会保安机关工作人员、监察员、稽查员、巡视员等。仅丘尔巴诺夫就收受贿赂654200卢布,约合105万美元。1983年10月31日,乌兹别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夏拉拉希多夫因侵吞数十亿国家资金的乌兹别克棉花案件而自杀。
苏共特权阶层的形成(特权阶层大概4万人左右,算上其家属大概300万人左右),为苏联解体和苏共被解散埋下了“地雷”,也造成了整个社会民众最终抛弃苏共,投向叶利钦的怀抱。官僚特权阶层享有的特殊权利,主要有五个方面:
1、特殊工资。即除正式工资之外还同工资一起发给另外一个所谓的“钱袋”,其数额不等,使权贵们的收入高达社会平均水平的四倍。
2、特殊供给。各级党政机关均设有内部供销点,政府根据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发给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持有者能够买到稀缺商品。
3、特殊住房。许多风景名胜避暑胜地,都有大小官员的别墅。
4、特殊服务。享有特殊的医疗服务,病房护理周全,伙食好,医疗水平高。配备有小汽车等良好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批的服务人员和警卫人员。政府还提供大量的补贴,免费到疗养胜地度假、出国旅游等。
5、特殊教育。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保送进入最好的学校享受优秀教育的制度。这些党政要员,不仅是国家资源的分配者,还成为国家资源的占有者、所有者。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官员享受这种特殊权利极为不满。党内官僚特权阶层的存在和腐败之风的蔓延,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阿尔巴托夫说,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社会分化加剧;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
整个社会的普遍腐败和过着像沙皇一样生活的特权阶层,政府高官的轿车一路绿灯,从来不知道还有塞车这回事,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中国记者亲历苏联解体时发现民众若无其事,街上到处都是在庆祝的民众。1991年8月解散苏共,因苏共名誉扫地,人民没有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人民群众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幸灾乐祸,甚至直接加入掘墓人行列。心中没有人民,忽视群众利益,加上全面的腐败和特权制度,所以苏共被人民抛弃了。腐败是造成苏联政息党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从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我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党要管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队伍庞大,人员参差不齐,各种机会主义者可能隐身于党的队伍中,一旦出现危机,这种人会最先跳出来背叛党。革命时期敌人的刺刀清纯了我们的队伍,和平时期,特别是党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各种机会主义者就会混入我们的队伍。要把好队伍入口关,做好党员的考察,发现动摇分子应该及时清理出队伍,反之,就要大胆提拔在危机灾难面前经受得住考验的党员干部。党要运用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苏共灭亡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管理党员的机构,甚至还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腐败现象存在,放任党员腐化堕落,逐渐脱离群众,有的甚至成了人民群众的公敌。
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累,不为色所诱,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使政府机关置身于广泛有效的监督之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管的权力最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在对党员的监管中,重点要放在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上。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是政府形象的具体代言人,干部出现腐败,影响就会很恶劣,容易败坏党群干群关系,导致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人。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惩防并举,重在预防。加强制度建设,消除深层次体制性矛盾,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逐步铲除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形成完善的干部选拔机制,防止在选人用人上暗箱操作,从机制上减少和遏制权力寻租。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之所以能够产生和长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权力的垄断,尤其是对干部分配、任命权力的垄断。继续完善和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五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依法依纪、绝不姑息、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第四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冯精志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第二十八章
文学:“我们害怕解冻可能”
1926年《新世界》杂志上刊登了皮利亚尼克的小说《不灭的月亮的故事》。小说以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死在手术台上为背景,当局认为是影射斯大林,《新世界》杂志停止发行,皮利亚尼克多次检讨,30年代被处决。
马雅可夫斯基一直对革命包含热情,他的讽刺剧《臭虫》和《澡堂》得罪了当局。他遭到一系列打击,加上爱情遇挫,1930年4月拔枪自尽。
高尔基,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创作达到新高峰。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还是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特立独行,文学创作与苏维埃没什么关系,很难让他歌功颂德。西方关注高尔基对苏联现状的评论,作为相对 客观的一把尺子。
1921年,高尔基出国。关于出走原因,苏联当局解释为养病。1928年,高尔基回国,带着种种疑惑,眯缝着不大的眼睛,审视着祖国现状,看了一圈又跑到意大利了。1931年,高尔基回国。苏联当局称,打动了高尔基的是俄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这种说法实在文不对题。
苏联作家协会不仅掌握作者的创作命运还有生杀予夺之权。《文学报》一篇文章可以让作家永远沉默,作协总书记一个条子便 可把作家送进劳改营。苏联作协不是一个创作群体,而是执行斯大林等人指令的衙门。
30年代后期,党对文学的控制更加严厉。肖洛霍夫写作《静静的顿河》的同时,创作了《被开垦的处女地》。他写信 给斯大林,反映干部在粮食收购中对集体农庄进行折磨与凌辱,斯大林指责他“庇护怠工分子‘》《被开垦的处女地》在出版时被删去了反映集体化存在问题的章节。1937年竟有人污蔑肖洛霍夫要在顿河流域搞反革命叛乱,经他新自去莫斯科进行辩明,才得解脱。他在回忆录中说:”恐惧和压抑是弥漫着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共有心理。
左琴科,十月革命后为了挣稿费糊口,写过几篇关于列宁的故事。有一篇把列宁描写为温厚、仁慈的人。作为对比,加入党内一个粗鲁的官员。左琴科说:“我犯了一个职业作家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在《列宁与哨兵》中先写了一个‘留山羊胡子的人’。但从他举止上能看出捷尔任斯基来。可我并不想指具体的人,便 随手把山羊胡子改成小胡子。我写的留小胡子的人如何不知分寸,蛮横粗暴,列宁像训斥小孩那样训斥他。斯大林认为我写的是他,或别人提醒了他,因此不肯宽恕我。”„„从20年代后期起,他就受到猛烈抨击。他受到意识形态总管日丹诺夫的辱骂之后,被作家协会开除,无处发表作品,断绝了生活来源。他还想活下去,最后竟走上写“肯定的讽刺”小说的绝路。
肖斯塔科维奇说:“这是鸡的心理。鸡在琢食时,只看到眼前的谷粒,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就这样,它吃了一粒又一粒,直到农夫扭断它的脖子。斯大林比谁都懂得这种鸡的心理,他知道怎样对付小鸡,它们都在他手上得食。”
列宁时代杀掉了诗人古米廖夫,在斯大林时代,悲剧并没有终结。
从30年代到50年代对文学采取的一系列严厉监控和政治高压政策,使20年代复兴后出现的波涛汹涌的文学大潮,分成了几条支流:侨民文学队伍,国内的潜流文学队伍和公开活动的文学队伍。
二十大后,文学的“解冻”仍然受赫鲁晓夫个人意志左右。在发生了国内的第比利斯事件和国外匈牙利事件以后,赫鲁晓夫退缩了。1957年春夏天,几次召开文学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会议,他发表讲话,要求知识分子正确对待斯大林的成绩与错误,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反对异己思想的影响渗入文学艺术。
帕斯 捷尔纳克1-0年埋头写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苏共主席 团指示《真理报》发表文章,批判小说的内容,揭露“国际反动派煽动冷战的手段”
第32章
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最后的知识分子
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二十大召开,平反系列冤假错案,思想知识界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解冻”时期,西方称为:去斯大林化”时期。实际上,国家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太大变化,奉行是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赫鲁晓夫主政时略见宽松,但也时不时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犹如癫痫发作般地间歇性进行;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更为保守、僵化,以至于倒退了。
去斯大林化(1956),去毛泽东化(1978)——22年 回归左,勃列日涅夫(1970),?——
(见33章:在苏斯洛夫的倡仪下,“菲斯大林化”退居幕后,“悄悄地重新斯大林主义化”。后来成为“苏共智囊人物”的格奥尔基.阿尔巴托夫说:这次反复“不是用一个正式的法令、一项专门的决定去推行的,它是渐渐地、一步步地把社会生活笼罩起来的,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巩固起来的。那些想要回到斯大林主义的人,则是有意识地加以推动”。后来成为戈尔巴乔夫“精神教父”的雅科夫列夫说: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设制几乎无须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 直立起来,或者像自行车一样如果你不再用脚蹬,它就向一侧倒下去。”
„„赫鲁晓夫给苏联社会注入的活水已蒸发殆尽,烦琐理论研究成风,僵化的教条主义盛行,有创造性的思想被排除出社会科学领域,克格勃活跃起来,鼓励告密,检查私人信件,偷听电话,人与人之间重新相互戒备。“苏共中央的高级负责人,甚至中央书记,在自己的办公室谈到尖锐话话题时,也常常看看电话机,作出一种明显的手势——把手指发按在嘴上,并转到另一个话题。”
70年代中期,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已无声无息,新经济体制被旧经济体制吞噬了。只是这会儿毕竟不同于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也不能像斯大林那样行事。于是,新经济体制被施行勃列日涅夫式的“安乐死”。(1960年代开始新经济体制立竿见影。1966年实行新经济体制的704家企业,劳动生产率、产品 销售额比全行业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利润率高出一倍。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八五计划”(1966-1970)好于以往的五年计划。)
有必要提及,当年尖锐批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在苏联解体后并没有雀跃,而是发生了根本转变。
梅德维捷夫说:“判断历史的主要的标准只有一个:他接管国家时的状态和离开时的状态。我一向反对斯大林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但他1924年接管国家时,国家处于可怕的状态之中,而在他离开时,国家成了超级大国,国际威望大增。”
流落德国的小说家季诺维也夫大为感慨:“我写了30本分析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书,30本反对 共产主义的书。要是我早知道所有这一切会有如此的结果,我永远不会去写这些书。”
被西方人赞为反共斗士的马克西莫夫居住在巴黎,面对如今的祖国现状,这样说道:假如知道自己过去写的书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就不会写那些书;假如知道苏联这只大船会沉没,他就不会去摇撼这船。
很奇怪吧?这就是持不同政见者。当初他们极力反对 的极权制度一旦坍塌后,他们对它产生了深切向往;他们曾经深切憎恶的斯大林主义一旦成了垃圾,他们却在垃圾堆旁唏嘘。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昨日的愤怒只是怒苏共不争;他们昨日的谴责只是希图俄罗斯 富强。这种知识分子以前有过,以后不会再有了。按照19世纪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来套,他们是俄罗斯最后的知识分子。
33章 “新经济体制”无果而终,分利集团脱颖而出
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表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出现利益集团,而当时领导干部不能超过三届,加之干部队伍流动性较大,制约了利益集团的持续性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由于取消了干部轮换制,实际上形成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导干部没有了后顾之忧。勃列日涅夫曾经公开说:“靠工资谁也活不了”,似乎默认了谋私不可避免,导致以权谋私成风。勃列日涅夫带头大搞裙带之风,使得利益集团在数量,规模和谋私程度 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分利化是指社会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各自拥有的可供交换的资源的不同(包括知识、能力、劳动技能、权力、地位、影响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以及市场对其资源的需求程度的不同,从而在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多少与获取利益的机会、条件方面出现收入上的越来越大的差异,其结果就形成不同的社会分层,并在社会上出现各种不同的分利集团。
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掌握着一些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领导权;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 ;马列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理想在他们头脑中淡出;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的特权为满足,而且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据估计,在80年代初,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达到数十亿卢布。
由于利益集团抵制或扼杀每一个改革举措,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积累,小疾拖成大病。
苏联出现了不思变化的上层,希望沿着既有道路 走下去。„„根据奥尔森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作为分利联盟,形成了制度变革的阻力。在任何国家衰败、制度衰微的例子中都可以见到分利集团所构成的“反变革”势力,它们的贪婪、炫耀、奢侈甚至残暴,构成了制度瓦解的基本原因。
第五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观后感
从网上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电视专题片,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苏联的贪官污吏为了逃避共产党可能给予的惩罚,干脆暗中和资产阶级各种代表人物沆瀣一气,共同使劲儿来推翻苏维埃政权,以求这个国家能够自然长入资本主义社会,进而达到无人来清算他们罪恶的目的。
二是由于苏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特权阶层的无比痛恨,窃以为这种腐败现象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出现,便天真而想当然地响应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人的号召,因而对于苏联共产党政权的灭亡持了冷眼旁观之态度,致使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四分五裂成世界二等公民。
三是此片最大的弱点为:画面仅仅是由一些残存的苏共老干部、及少数穷苦的人民群众的诉说而构成,而没有把那些摇身一变成了超级富豪的共产党官员、及学生教授和知识层人们的诉说之画面展示出来,因而这部专题片的内容就显得十分不完整,缺少了充分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于其警醒之教育意义和参考之价值便极大地打了折扣,而解说词的妄加评论则更使这部专题片没有了客观性和艺术感染力。须知,影视是用画面来说话的,而不是用说话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