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时间:2019-05-15 05: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第一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为确保茶叶、花椒形成该镇的主打产业,忠信镇按照“7522”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有力措施,大力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以短产业(蔬菜)养长(茶叶、花椒)产业套作发展商品蔬菜的发展模式占领市场,以蔬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茶叶、花椒)和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科技培训、组织考察学习、先进典型引路等形式,让广大群众掌握种植、管理等技术,坚定做大做强茶叶、花椒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针对大部分茶农分散种植经营,茶叶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粗放等实际问题,忠信镇通过深入分析制约产业发展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建设产业基地中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产业基地。

三是成立农业合作社,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结合村组实际,成立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发展产业套作蔬菜种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套作商品蔬菜解决茶叶等产业在产生效益之前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其茶叶、花椒产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今年,全镇落实以茶叶、花椒基地套作发展种植订单蔬菜辣椒3000亩、脱毒马铃薯2000亩,其他蔬菜2100余亩。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打破产业周期空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篇:长沟镇“促进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调研报告

长沟镇“促进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

化进程”调研报告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的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按照县委要求,现就长沟镇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工状况等要求,做出如下汇报。

一、小城镇建设

近几年来,长沟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长沟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镇委、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长沟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长沟镇总体规划是在1996年完成的,现已不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需求,2009年10月,长沟镇邀请了合肥规划设计院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初稿已经完成,现在进行征求意见,计划9月底完成定稿。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长沟镇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现在长沟镇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7000人,自来水覆盖率为75%,用户使用自来水达50%左右。随着创业街和育才大街的购房户的入住,镇区常住人口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镇容镇貌发生的天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了5纵5横的骨架格局。为方便群众,镇区的主要街道都安装了路灯,丰富了的居民夜生活。长沟镇鹿鸣环卫公司的成立,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堆乱倒问题,清洁了镇区环境。

(五)打造加压,落实了鎮区重点工程建设

近几年来,长沟镇区完成的重点工程有:

1、长北商贸城。占地3.8亩,共建有46套住房,总面积5600平方米。

2、创业路已建成商住楼125套,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投资2600万元,占地40.5亩。

3、育才路拟建17000平方米,已建成8500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41亩。

4、汴河大街正在挂牌阶段。

5、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的垃圾中转站正在征地备建中。

二、农民工状况。

长沟镇共有10个行政村,136个自然庄,10032户,人口4.7万人,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全镇劳动力达2.5万人,常年流动农民工总数达15000人以上。其基本状况为:

(一)用工情况

从走访收集的资料看,我地农民工的工种多种多样,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苦、脏、累、险的重体力劳动,从事工业生产8%,建筑业的约占45%,服装鞋帽业25%,餐饮服务业5%,交通运输业2%,其它行业8%。

(二)结构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最低16岁,最大56岁,多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5.6岁。其中,男146人,占总数的73%;女54人,占总数的2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从文化程度上看,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85%。

4、从事工种上看,文化低的农民工多从事室外体力劳动;文化高的农民工多从事服务等室内行业。

(三)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情况

调查表明,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50元/月,基本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平均日工作时间在12小时左右,签定劳动合同的有21人,签定劳动合同率为10.5%。但签定的劳动合同中还存在约定条款不规范、不平等、内容不具体的问题,部份农民工没有与雇主签订平等的劳动合同的意识。参加保险的人数更低,仅为5人。原因为工作不固定,随意性大,短工、临时工较多。

三、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2009年全镇GDP8.6亿元,人均纯收入4250元,财政收入231.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6.2万元(一般公共服务278.2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4.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55.7万元,医疗卫生47.4万元,农村水事务50万元)。

支出结构中,工资性支出106.5万元,公务费支出110.02万元,个人家庭支出122.24万元,支出预算230.3万元,完成预算189.4%,比2008年332.5万元增支103.7万元。预算支出58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100万元,征地及拆迁补偿支出480万元)。

2009年财政“一卡发”打卡总项目28项,金额达1135万元。村级转移支付收入75.4万元,支出65.9万元,其中:工资性支出27.6万元,运转支出37.2万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7个村申报项目20个,批复20个,工程预算858115元,上缴配套资金381005元,已完成项目7个,在建项目4个,完工项目报帐337220元,2010年新报项目11个,工程预算1085680元。

四、土地利用

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72.2公顷,增加至83.5公顷,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面积为1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通过土地整理,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质量,新增耕地面积100公顷,建设用地指标由市政府控制使用。

五、落户定居及户籍管理情况

2009年长沟镇农民工因购房居住在小城镇落户的共8人。

二、几点建议

1、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小城镇商贸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镇。同时还要发展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2、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小城镇文化品味

长沟工业园区建设将会给长沟的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随着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增加和员工的增多,必将带动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会给小集镇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沟的集镇建设将会以园区建设为依托,长沟的园区建设也将会以集镇发展为钮带,促进农民工的思想和意识转移,使其融入到农民工市民化的行列中来,从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第三篇:XX县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实施方案

XX县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21〕X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服务需求,实现健康养老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快推进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

1.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和老年人需求,支持养老机构举办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对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对养老机构申请设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实行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对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经当地审批部门审核合格后,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属于社会办医范畴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补助,兑现有关政策。(县民政局、县卫健体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市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支持医疗机构举办不同规模的养老机构,对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民政部门不再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在依法登记机关变更服务范围、经营范围或主要职责时,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记。支持床位闲置率高且具备法人资格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养老服务的,其建设、消防等条件,可依据医疗机构已具备的资质直接备案。医疗机构(含公立、民营)设立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按照相关政策,与其他养老机构同等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其他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市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持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为适应我县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趋势和健康养老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老年医疗机构,不断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到2022年,80%以上的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5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康复科比例达到100%。(县卫健体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支持医养联合体建设。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社会力量新建不同经营性质的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对于申办人提出申请新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实行审批备案“一个窗口”办理。探索建立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组成的医疗养老联合体,支持医疗机构将养老机构作为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推进医师执业地点区域注册制度的落实,鼓励医务人员在医疗养老联合体多点执业。(县卫健体局、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支持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内部建设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融合发展。(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积极推进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到2022年,力争建设4个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其中:县级1个、乡镇(社区)级3个。(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

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含失智,下同)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

1.完善签约服务机制。遵循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明确合作内容、方式、费用及双方责任。养老机构也可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拓展养老照护服务功能,提升延伸医疗服务能力。(县民政局、县卫健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医疗巡诊服务机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定期+按需”的原则,为辖区内未设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开展上门巡诊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合理用药指导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及时建立电子档案。养老机构为上门巡诊的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做好协助服务工作。(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医养转诊服务机制。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加入城市医联体或县域医共体。引导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明确双向转诊管理部门、责任人和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确保预约转诊者优先诊疗、住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连续、便捷、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完善老年人便利就医服务机制。继续完善和落实老年人医疗、养老优待政策措施,按照国家、省、市卫健委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到2022年,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便利医疗卫生服务比例达60%,到2022年底,全县80%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医疗机构建成为山西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完善远程诊疗服务机制。充分利用XX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面向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医疗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设立远程诊疗站点,加入XX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联合监管机制。医养结合服务监管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民政、医保等部门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分别负责医养结合机构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要健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为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实施跨部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大对市场领域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严厉查处对老年人消费欺诈和各类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医养结合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24号)和《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国卫办老龄发〔2020〕15号)要求,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和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医疗救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加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考核监管,确保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开展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服务。(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市场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1.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标准规范要求,进一步做实做细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基础性签约,鼓励开展个性化服务、上门服务。要制定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和收费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提供上门服务的机构应参加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防范应对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确保签约服务能落实、落到实处。(县卫健体局、县人社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每年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的健康管理服务。每年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结束后1个月内告知其体检结果及健康指导建议。以历年体检结果为基础,为老年人建立连续性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含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县卫健体局负责)

3.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等为老年人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专业部门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指导,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针对抑郁、焦虑和老年失智等常见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及早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和筛查评估;畅通市域精神病院、社区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完善县乡两级专业人员定期服务和培训机制。(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县教科局、县医保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发展中医药服务,坚持养老与养生结合,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开展特色中医养生健身活动。(县卫健体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壮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鼓励引导辖区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制定培训计划,设立医养结合培训基地,探索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医疗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协同培养培训模式。医养结合机构要优先招聘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和养老护理员。(县教科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卫健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我县的医养结合工作,成立XX县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适时组织房地产企业、银保寿险单位参与健康养老发展洽谈对接活动,积极有序推进多类型、多层次医养结合发展。(县卫健体局、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支持力度。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精神,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承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事业。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对其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按规定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和执行居民水气热价格。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发展用地,鼓励符合规划并经依法登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机构建筑应取得消防备案或审核、验收手续,按规定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并确保所有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民政局、县卫健体局、县消防救援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四篇:关于大力推进医养结合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盟xxx市委

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有关工作。“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大连、青岛、珠海、温州等城市已经迈出医养结合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

xxx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应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疗养资源,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当河北省“医养结合”排头兵。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47.3万,占总人口1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每年以近3%的速度递增,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我市养老机构有33家,床位近1万张。但多数养老机构“老无所医”,只有养老功能,没有医疗康复能力,收养失能老人“力不从心”。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只有海港老年病医院、秦冶医院、xxx风湿骨病医院三家民营医院设立养老机构完成申请注册,仅可提

供护理型养老床位200张,缺口显而易见。

二、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条件和优势

1、休疗养资源潜力巨大。我市共有疗养院所近200家,总床位超过5万张,承担着劳模、特定群体、离退休老干部、在职干部职工休养任务,已形成制度并拥有相应的医疗人员和完善的医疗休养设施设备。但受国家机构改革影响,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转为自收自支单位,经营亏损,维持困难,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休疗养院所转型的一条破解之路,可以充分利用休疗养院资源,对具有医疗资质的休疗养院所,发挥其闲置人员和设施作用,加快推进健康养老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新模式,激发其内生动力。

2、我市占据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高地。2014年我市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意味着可以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为推动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3、生态环境造就异地养老强大吸引力。近几年异地养老逐渐占据老年养老市场。对外地老年人来说,被称为避暑胜地的xxx颇具吸引力。生态环境良好、医养结合的疗养机构健全将成为老年群体异地养老的首选。

三、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1、加快推进全市休疗养院所机构改革,使具有医疗资

质疗养院向医养结合养老院转型跨越。借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对自愿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休疗养院所,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减免政策,在水、电、气等改造和使用上予以最大优惠。

2、建立医养结合工作体制,实现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联合,打破医养部门工作壁垒,实现政策协同。建立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义工组织等积极介入。

3、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4、设立专项资金,对“医养结合”予以补贴。推动获得“医养结合”身份的休疗养院纳入医保定点、新农保、新农合的实施范畴,打掉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积极推进医保异地结算,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五篇: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促进乡镇加快发展

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促进乡镇加快发展

——在XX市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2010年8月5日)

XX镇位于XX市XX区东南部,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镇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口

7.5万人。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和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六靠”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被评为2007XX市“十佳乡镇”。2010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比增25%;完成农业总产值3.66亿元,比增10.6%;财政收入1376万元,比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6亿元,比增57%,其中镇属投资1.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80元,比增10%。

在加快发展乡镇经济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到“五个突破”:

一、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大突破

我们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充分认识到要缩小我镇与发达乡镇的差距,关键在工业经济;充分认识到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点在于工业经济;充分认识 1

到只有发展工业经济是改变我镇财政困难、提供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全镇上下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的战略思想,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以区委、区政府开展“园区建设年”为契机,切实把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镇的大事来抓紧抓好,齐抓共管干工业,团结一心抓工业,真正形成发展工业的强大合力。

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实现大突破

在加快我镇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具体项目中、具体工作中,我们没有走脱离实际的路子,也没有走过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粗放型经济的老路子。坚持实事求是,从XX镇工业发展滞后,起点水平低的实际出发,既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搞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又要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指导,帮助他们搞规划、抓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三、在营造发展环境上实现大突破

我们认识到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营造环境的主体是政府。树立“领导就是服务”观,转变职能,真抓实干,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下功夫。我们围绕“以投资者舒心”为主题,营造政策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初步建立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全过程、专业化、高绩效的服务体系,使XX成为“硬

环境更硬,软环境更软”的“工业服务高地、投资成本洼地、投资安全宝地”。形成一种“重视工业,善待客商,热情服务,全民创业”的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企业到XX开办实业。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发生,真正做到办好一个项目,交好一批朋友,引进一批客商,带出一串项目。我们把部门服务纳入纠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顶着不办,拖着不办,对全镇工业发展设置障碍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严厉惩处。

四、在抓项目促发展上实现大突破

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发展。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推动我镇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XX镇的工业经济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突出重点,着力以水泥建材和港口运输产业为主,拉长产业链。我镇党委、政府克服种种困难,抽调三分之二的干部职工投入到华润水泥、台泥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去,深入到施工现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华润水泥项目两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带动了我镇的建材业、运输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在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我们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创新机制招商。实行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招商项目制度、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项目协调机制和采取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办法,特

别是落实领导干部跟踪服务机制,镇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取得显著成效。二是盘活资产招商。我们对所有闲置厂房场地进行登记造册、统一调配上项目。三是抢抓机遇招商。紧紧抓住发达地区“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工业发展平台,以更灵活的办法、更有效的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不失时机地“引鸟入笼”、“引凤筑巢”。2010年上半年,我们共接纳东部产业转移4家,总投资1.2亿元,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四是依托平台招商。我们紧紧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XX临江产业园等平台招商,吸引外商到我镇投资创业,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认真抓好XX临江产业园规划建设,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真正使园区成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经营集约的重要基地。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有:总投资1.2亿元的港桥水泥粉磨站、投资3000万元的金沙港仓储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广西赛克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高品木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福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和福盛航运公司、投资1.5亿元台泥专用码头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尽管我镇在发展乡镇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强劲拉动力。二是突出发

展临江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基础。三是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使商贸业发展。四是突出重点税源建设,实现财政收入新突破。五是继续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创建“平安和谐XX”。今年,我们力争实现财税收入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力争再创“十佳”乡镇。

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乘势而上,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忠信镇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