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

时间:2019-05-15 05: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二》。

第一篇:新闻二

BBC内部文化与其公众立场不一致?

上任仅8周,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istle)就要离开BBC(英国广播公司)总裁的位置。迫使恩特威斯尔引咎辞职的,是10天前的一次“播出事故”。BBC网站关于BBC介绍的页面上,至今还显示着恩特威斯尔的一张大幅照片以及他的辞职声明。

离开45万英镑年薪的职位,结束从底层开始奋斗了23年的BBC职业生涯,恩特威斯尔在简短的声明中不忘回忆刚得知被任命时的心情。他说他曾坚信,为BBC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委员会做了最好的人员选择。

然而,才过去8周,他不得不表示:“BBC应该任命一位新总裁了。”

导致恩特威斯尔“闪电离职”的,是过去几周BBC的“丑闻”——《新闻之夜》(News Night)关于英国前保守党上议院议员卷入儿童性侵犯丑闻的失误报道;上个月在媒体中已经掀起巨大波澜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Jimmy Savile)涉嫌性骚扰一案。

恩特威斯尔将这一系列事件称为“全然异常的事件”。而这些“异常事件”正使得BBC公信力受到空前挑战。

《泰晤士报》称,恩特威斯尔的辞职让BBC陷入成立9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该报援引下议院文化委员会主席惠廷德尔(John Whittingdale)的话称,BBC在全球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是因其新闻报道真实、可信度高,但现在,“这种公信力已严重受损”。

公信力受损

《新闻之夜》每天晚上10点30分在BBC第二频道播出,是在BBC有32年历史的黄金节目。

11月2日晚,《新闻之夜》播出了关于批评威尔士一家调查机构的节目,其中节目采访了史蒂夫·梅斯汉姆,一名虐童受害者,在谈到自己童年时候遭到性侵犯的过程中,他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威尔士的一家儿童福利院内,遭到过保守党一名资深政治家的性侵犯。后来他又纠正说,在警方出示施虐者照片时,他认错了人。

虽然该采访中梅斯汉姆并未直接说出那名政客的名字,但节目播出后,保守党上

议院议员麦卡尔平(Lord McAlpine)的名字在网上被广泛地与该案牵扯在一起,造成极坏影响。麦卡尔平严正否认了此事,称“完全虚假和严重诽谤”。

BBC向麦卡尔平道歉,恩特威斯尔也表示,播出这个节目是“错误的”,而他之前对该期节目并不知情。

此错误报道一出,舆论哗然。对眼下的BBC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前,关于萨维尔(Jimmy Savile)的性侵犯行为被长期纵容、隐瞒已经使BBC受到舆论强烈谴责。这个主要以民众缴纳电视执照费生存的、享誉全球的广播公司的公信力,以及BBC一向坚持的道德原则和典范,瞬间遭到极大质疑。

《金融时报》评论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BBC就在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上成为先驱者,但现在,BBC被舆论攻击且无力辩驳,它离理想的公众形象越来越远。

据新华社报道,《新闻之夜》此前曾经策划过一期深度调查萨维尔的节目,但就在调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后,节目突然被撤下,引发了人们对BBC新闻报道可信度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质疑,也对恩特威斯尔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10月23日,恩特威斯尔接受英国议会委员会的质询,对BBC停播萨维尔性侵犯丑闻案节目的事情进行解释。恩特威斯尔之后表示,议会对萨维尔事件的关注,并不是简单集中在萨维尔本人行为的问题,而是关心目前BBC是否依然有这种文化存在。

看来,11月2日晚《新闻之夜》的报道似乎是想再次证明“这种文化依然存在”。然而,事情的发展方向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称,《新闻之夜》急于涉足敏感的未成年人性侵类新闻调查节目,初衷是挽回声誉,结果却是再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在BBC的另一档深度分析性新闻事件节目《全景》(The Panorama)中称,这是BBC 50年来最大危机。但也有人否认了这种说法,《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就列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几次危机事件。其中包括两名著名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无中生有,诽谤他人,也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对BBC的价值取向也进行了强烈批评。

“BBC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有自我纠错能力。”英国首相卡梅伦对此前系

列事件如此表态。

财务危机与管理漏洞

说起来,恩特威斯尔运气颇差,BBC自2008年起,就已经开始危机四伏。在这几年财政紧缩背景下,一些部门被砍,频道节目被关,高管和明星主持人收入锐减等,都可以清晰看到这个老牌媒体大亨的困境。

BBC托管委员会(BBC Trust)主席彭定康(Chris Patten)在接受恩特威斯尔辞呈的同时向媒体表示,英国广播公司需要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革。

“BBC必须确保所有的节目都有妥当的管理”,“BBC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结构性的革新”,“BBC向所有支付收视执照费的民众保证BBC没有失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彭定康几乎是气急败坏地一再表示。

正在北京采访的英国广播公司新闻记者主持人约翰·辛普森发表文章称,他因为这一系列事件感到很“窘迫”。据他分析,《新闻之夜》制作人员和制作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很可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根据辛普森透露,《新闻之夜》“节目预算每年都被砍”,目前的制片人人数是历史上最少的。事件当天播出的节目是外包给制作公司的,而这正是,彭定康成为BBC托管委员会主席之后,一直在寻求的一种经营方式和财务政策,希望通过外包节目来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资源和制作成本。“以前设有的主要负责日常节目审片的责任总裁一职,也随着整体削减计划的实施而被取消。”

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英国广播公司与欧洲各国和英国本土的削减计划几乎同步。就在2008年11月12日,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时任BBC总裁,现任《纽约时报》总裁)给18000名员工统发邮件,由于向民众收取的收视执照费标准被冻结5年,至2015年BBC可能要面临巨额亏损漏洞,而本来希望出售电视中心大部分资产来弥补亏损的计划,又因为经济危机所致的房地产价格急速滑坡而搁置,因此决定在今后五年不仅全球要裁员15%,开支也要进一步缩减。

今年8月,马克·汤普森去职前,他还公开承认,英国广播公司属下的很多机构已经到了“边缘状态”,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作进一步削减。目前,BBC已经计划在今后的几年将缩减20%预算。他表示,在收视执照费被冻结之后,公司没有多少周转余地。

在过去几年里,BBC曾关闭6个地方音乐电台,各机构共裁员2000人,国际部在上个月决定进一步减少73个职位;BBC甚至考虑中止散布世界各地的“全球服务”(World Service)。

在所有的削减计划中,总裁薪水也在所难免。恩特威斯尔在接替汤普森时,年薪是45万英镑,较汤普森的80万英镑下降了40%。而且,恩特威斯尔也没有像汤普森那样享有公司配备的公车和司机,他不得不每天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或从事公务活动。

2011/2012财报显示,此财年BBC各服务(Service)总运营成本为31.6亿英镑,比上一财年压缩了4200万英镑。

BBC内部文化与其公众立场不一致?

英国《金融时报》 约翰•劳埃德 报道

对任何广播公司来说,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面临的指控都是极其严重的问题——该公司被指试图掩盖其电视主持人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e)性侵儿童的说法。这个问题发生在BBC身上尤其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BBC就一直在弘扬人权与公民权,提请人们关注恶棍对妇女和儿童的性侵威胁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

埃丝特•兰森(Esther Rantzen)是BBC的前明星主持人,她曾主持备受欢迎的消费者事务节目《这就是生活!》(That's Life!)长达21年之久。她在节目中曝光过一家名为Crookham Hall的寄宿学校发生的恋童癖丑闻——当然也还曝光很多其他情况。后来,兰森通过自己创立的BBC节目Childwatch,推出了旨在保护儿童不受虐待的咨询服务Childline,从此开通了一条24小时为受虐儿童提供帮助的热线。她的节目以及她的慈善工作体现了BBC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的价值观——BBC积极地宣称,以往发生的那些可能被忽视或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虐待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正因如此,BBC非常容易遭到伪善的指责,也容易被人批评私下行止与公开姿态自相矛盾。BBC一方面在积极宣扬关怀弱势群体的文化,另一方面却对旗下某大牌明星侵害弱势人群的传言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其内部文化未能跟公众立场保持一致。

BBC熟悉的小报对头《太阳报》(Sun)和《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始终对名流的伪善明察秋毫。这一丑闻为它们竖起了巨大的靶子,它们用异乎寻常的火力攻击目标——在几个月不断攻击BBC的可疑行为之后,它们认为自己拥有了更高的道德形象。对此,在提交给针对媒体伦理的莱韦森调查(Leveson Inquiry)的证据以及其高管的口头证言中,BBC都强调自己对待撰稿人、公众以及精心培育并乐于享有的公众信任都十分小心谨慎。目前,《每日邮报》和《太阳报》都在采取报复行动。它们在报道和社评中不遗余力谈论此事,《太阳报》甚至开始呼吁剥夺萨维尔的爵位。

BBC过去曾遇到过,将来也仍然会遭遇名人问题——如果名人的影响力过大,就会超过公司的承受力。盛名之下的萨维尔本人、他的爵士勋衔(标志着女王的认可)以及他曾为慈善事业做出偌大贡献的事实,都丝毫未被撼动。但鉴于他被指控的行为已触犯刑律,这一丑闻曝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BBC以往面对丑闻时要严重得多。

萨维尔是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名人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由于人人都崇拜歌星、影星以及电视明星,他们的地位被无限拔高,因此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说来荒谬,他们享有巨大的声誉并经常在公共场合露面,这导致他们私下的丑行不会被像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那样引起应有的重视。掩盖丑行的最佳途径,居然是持续不断地在公众视野中亮相。

BBC现在应该做什么?其中部分应做的BBC已经在做了,包括推出招致批评的新闻稿。无论在面对这次还是其他问题时,BBC都采取了这一做法,它反映出了BBC最引人瞩目的特性之一。另外,BBC方面正在接受质询,将来还会进行更多道歉,可能接着还会发布一些新的办事流程以及防范措施。然而BBC高层必须就将来会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给出明确而充分的回答。如果BBC新任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histle)还没准备好思考BBC的未来之计,或许可以让BBC信托(BBC Trust)主席彭定康勋爵(Lord Patten)来做答。

新闻稿、道歉以及质询必然会包括例行的澄清以及谦恭语气。然而,BBC领导层应该做出更坦诚、更接近真相的回答,努力杜绝BBC出尔反尔的做法。任何大型机构,尤其是负有公共职责的大型机构,更特别的是这样一个把纸醉金迷的娱乐界与粗糙丑陋的新闻业融为一体的机构,注定不是被拽向这个方向,就会被拽向

那个方向。BBC必须认清这种矛盾的倾向,并且确保其管理层和职员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使工作场合的公共与私人行为保持一致。BBC必须严格遵循自己的声明:我们要思考事情的起因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译者/简易

第二篇:广播新闻实例二

六孔秤盘卖鱼翁

王险峰

雷胜利

本站消息:今天,记者在双河农贸市场,见到一位挑着一担鲜鱼,提着六孔盘秤的老人,广播新闻实例二。当他一到市场,买鱼人便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选购。一位中年妇女在鱼桶里选了几条活蹦乱跳的鲫鱼往秤盘里一放:“喂,老大伯快点称嘛!我还要上班”。老人把秤提得高高的,笑咪咪地说:“别急嘛,你看!”只见六个孔里的水珠直往下滴,范文《广播新闻实例二》。这时记者才悟出六孔秤盘的道理。

这位老人叫龙得才,是三圣乡水口山村的养鱼专业户。今年八月的一天,他挑了一担鲜鱼到市场上卖,每称一次鱼秤盘里都有些水,自己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把水当鱼卖,这是卖的亏心钱哪!”他回到家里,就用钉子叮叮当当在秤盘上钉了六个孔。老伴见了埋怨道:“鲜鱼水中捞的嘛,哪能没有水!”老汉笑嘻嘻地对老伴说:“人嘛要讲道德,我活了六十多年都没有做过亏心事,怎能把水当鱼卖?”说得老伴点头笑了。

第三篇:(二)新闻阅读1

(二)新闻阅读

【例①】(《她只能活七小时》)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考生答案:“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用“焦急”二字表现了记者对小女孩的爱,加强了文章的紧迫感。

失误原因:不懂运用术语作答。学生答案缺乏语言特点专业术语的分析,没有回答到问题的“点”上。既然是与“客观平实”的新闻语言不同,那么从“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看来,这部分的语言特点就是带有“感情色彩”,作用方面自然带有“较强的感染力”或是体现了对小女孩的情感。不过该生答案中“焦急”是分析,“表现了记者对小女孩的爱”是含有作者情感倾向。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例②】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我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案: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发问方式的特点是针对王洛宾的内心世界提问;发问的目的是想了解王洛宾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失误原因:答题角度不对。考生的答案第一问不知道从哪个答题角度回答发问方式的特点,第二问“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内心世界”范围过小。记者的提问方式有直问、追问、趣问、推问、旁问、延伸和对比等。解答时直接分析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可以看出,这里使用的是对比的发问方式。

参考答案:提问方式是运用对比法,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对比。这样发问的目的: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真题试作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梦碎雅典 杨 明 马小林

①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②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③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④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⑤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于一击。

⑥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唯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⑦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⑧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⑨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⑩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⑪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⑫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⑭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⑮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这是一篇新闻,文体特征十分鲜明。开头两段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对奥蒂这次参赛的结局、出现这个结局的原因以及奥蒂的年龄、国籍、实力、与世界女子百米金牌难以割舍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开头两段介绍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由此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是“导语”。文中强调不仅仅是“输了”“输给了‘坏运气’”,而且是“又”输了,“依然”输给了坏运气,结局本身再加上两个副词的突出,就给读者制造了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联系全文,起首写的“输”“坏运气”,已经为奥蒂的“悲剧”色彩定下了基调,同时也已经概括了这篇新闻的要点,表明作者要把一个“失败”的英雄作为报道对象。综合上述分析,即可整合出导语的作用。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的鉴赏评价能力。本题选取了这篇新闻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包括奥蒂的年龄、遭遇、以往的赛绩等。要求考生通过揭示这些材料与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活用背景材料是一篇稿件生动和出色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第三、四、九、十、十一自然段都是关于奥蒂的背景介绍。这篇报道本来是写奥蒂此次参赛失败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翔实的背景材料,一般读者很难意识到奥蒂的特殊价值,很难意识到这次比赛对她意味着什么,此次失败对她意味着什么。而通过这些背景材料,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经历与实力,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梦圆雅典的迫切心情和厄运再次降临时的痛苦情怀。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梦圆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意思对即可)3.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静默”不仅体现奥蒂对坎坷与艰辛命运的接受,多年的奋斗又重新回到了梦想的起点,也体现了观众对这位老将的深深的同情。唯有“静默”能够体现观众的理解,也唯有“静默”能够体现老将的永不服输。

答案: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的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不仅考察考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更是考查了考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奥林匹克精神在于“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在于永不服输。在观众眼中,奥蒂虽然不是英雄,但她更胜于英雄,她真正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正因为此,她虽败犹荣。

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善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真题试作❷】(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做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节选自《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寂寞出学问”的主体是“学者”,秦绍德的倡导从要耐得住寂寞,怎样才能耐得住寂寞,与媒体有什么关系三个方面来谈,也就是从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环境三个方面。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理解秦绍德的观点需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媒体怎样过分关注,二是这种做法对学者的影响。

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不是简单地理解句子,而是要结合全文,谈自己的理由。首先要弄清楚“这种倡导”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倡导的是什么,然后再辨明“不止于复旦”与“不止于教师”的内涵。文中针对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的学风,二是整个社会的浮躁现象。针对这两种情况,秦绍德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和静心求实的作风。

答案: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

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精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该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真题试作❸】(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节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语句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都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在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在文中”这一提示语,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会使得表达效果更加具体,不会空泛。

答案: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利用。

②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③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答出两点即可)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观点鉴赏评价的能力。从题干中“上下文的作用”这一提示语和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可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在对“作用”进行分析时,应联系上下段内容。第二段写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和固执,可再生能源没能很好地利用。第三段写法拉第的发现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第四段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三个段落环环相扣,联系密切。

答案:(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中,“阳光”是个比喻义,联系文章内容不难概括其本义:可再生能源。对于第二问的解答,主要围绕“为什么要保护可再生能源”来筛选相关信息。

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②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受科学认识局限,受眼前利益局限。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第四篇:二厂帮扶活动新闻

亲切的关怀 美好的祝福

制钠二厂党支部根据“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做到“党群手拉手、服务促发展”工作,提高党员干部为企业、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力度。

近日制钠事业部副经理、二厂党支部书记杨小军一行5人代表党支部22名党员的关怀,分别来到家住乌达区梁家沟二厂员工崔沿军家中和家住乌达区农场二厂员工赵茂胜家中,看望并慰问了两位员工家庭情况,使他们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尚小平报道)

第五篇:《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卷(二)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二)一、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

1.【 】对新闻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人的好奇心 B、人的耳目喉舌 C、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D、人类交流新情况的意愿

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A、徐宝璜 B、李大钊 C、陆定一 D、范长江

3.【 】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于。

A、16世纪初 B、17世纪初 C、18世纪初 D、19世纪初

4.【 】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

A、传递新闻信息 B、引导社会舆论 C、提供文化娱乐 D、刊播商业广告

5.【 】 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

A、时代华纳 B、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6.【 】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的方针不包括。

A、以正面宣传为主 B、以事实为主 C、以我为主 D、以迎合对象国受众为主

7.【 】“政治家办报”这一思想,最早是由 明确提出的。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江泽民

8.【 】中央电视台目前开办了 套电视节目。

A、12 B、13 C、14 D、15

9.【 】在我国,“有偿新闻”的含义,指的是。

A、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B、新闻机构向作者付的稿酬

C、记者向采访对象、消息来源支付的材料费

D、报社向通讯社付的新闻稿费

10.【 】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

A、《开元杂报》 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万国公报》

11.【 】新闻是“易碎品”,因此新闻记者报道新闻要讲究。

A、有抢有压 B、有闻必录 C、争取时效 D、用事实说话

12.【 】提出报纸具有“耳目喉舌”作用,可以“去塞求通”的资产阶级报人是。

A、梁启超 B、徐宝璜 C、邵飘萍 D、史量才

13.【 】延安时期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是。

A、陆定一 B、邓拓 C、胡乔木 D、范长江

14.【 】西方资产阶级报业进入“自由主义”阶段后,报业资本家把报纸主要看作 的工具。

A、维护公众利益 B、充当政府喉舌 C、提供娱乐 D、赚钱赢利

15.【 】著名记者范长江出版的第一部通讯文集是。

A、《旅欧通讯》 B、《俄乡纪程》 C、《中国的西北角》 D、《陕北之行》

16.【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致读者》,所概括的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是。

A、党性、真实性、群众性、战斗性

B、党性、阶级性、思想性、倾向性

C、党性、客观性、鲜明性、生动性

D、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

A、《救亡日报》 B、《新华日报》 C、《全民抗战》 D、《观察日报》

18.【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小报”首次出现于。

A、长安 B、邯郸 C、扬州 D、汴京

二、简答题(列出要点即可,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情况。

答:(1)“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虚构胡编的代名词。(2分)

(2)1946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3分)

(3)《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工作实事求是的传统,维护新闻真实性,密切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3分)

20.简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1年由中国记协制定并颁布,1994年和1997年经过两次修订,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

(2)《准则》要求中国新闻工作者必须(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c)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e)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f)发扬团结协作精神。(6分)

21.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答:(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分)

(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只能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或者是无产阶级的自由,抽象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没有的。(2分)

(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和经济、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2分)

(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全民族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借口新闻自由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规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闻产品也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客观环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流通领域体现出较强的商品性,要按市场规律运行。(3分)

(3)新闻事业从其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是报道和评价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式,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3分)

(4)新闻媒体固然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得巨额收益,但其广告功能或者说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是建立在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闻事业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次才可说是一种产业。(3分)

23.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6分)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新闻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新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性质,成为党和人民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战斗力的舆论工具。这是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3分)

四、论述题(16分)

24.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答:(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2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4分)

(2)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2分)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保护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2分)

(4)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分)

(5)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2分)

(6)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新闻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监督干部尽职守责方面作用重大。(2分)

《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CCBAADCDABCAADCDBD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情况。

答:(1)“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虚构胡编的代名词。(2分)

(2)1946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有的读者向《晋绥日报》投书,反映记者的有些报道失实。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天报纸向读者作了相关的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虚假的新闻报道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3分)

(3)《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工作实事求是的传统,维护新闻真实性,密切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3分)

20、简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1年由中国记协制定并颁布,1994年和1997年经过两次修订,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

(2)《准则》要求中国新闻工作者必须(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c)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e)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f)发扬团结协作精神。(6分)

21、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答:(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分)

(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只能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或者是无产阶级的自由,抽象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没有的。(2分)

(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和经济、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2分)

(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全民族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借口新闻自由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规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闻产品也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客观环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流通领域体现出较强的商品性,要按市场规律运行。(3分)

(3)新闻事业从其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是报道和评价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式,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3分)

(4)新闻媒体固然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得巨额收益,但其广告功能或者说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是建立在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闻事业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次才可说是一种产业。(3分)

23、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6分)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新闻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新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性质,成为党和人民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战斗力的舆论工具。这是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3分)

四、论述题(16分)

24、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答:(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2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4分)

(2)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2分)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保护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2分)

(4)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分)

(5)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2分)

(6)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新闻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监督干部尽职守责方面作用重大。(2分)

下载新闻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简讯怎么写(二)

    新闻简讯怎么写(二) 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 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

    《口语交际: 说新闻》课堂作业二

    《口语交际:说新闻》课堂作业二一、新闻基础知识填空。1.新闻又叫______,它用_____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_________的事实。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特写的实例二 (最终版)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张京陈辉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新闻特写的实例二。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

    2012武汉大学新闻专业,专业一专业二

    专业一(粗体为考点的切入角度) 【文学部分】 一简答30分 1.分析《宫之奇谏假道》的内容结构,以此文为例,简述《左转》的记事特点。 2.以《有所思》《上山采蘼芜》为例,谈谈汉乐府......

    二、典型范例之新闻通稿[定稿]

    二、典型范例之新闻通稿 新闻通稿重点在介绍电网抢修工作举措及进展、恢复供电情况、后续抢修工作安排等。 范例: 1、浙江日报2013年10月7日3版 省电力:抢险队伍随时待命 本报......

    二典型范例之新闻通稿[5篇]

    二、典型范例之新闻通稿 新闻通稿重点在介绍电网抢修工作举措及进展、恢复供电情况、后续抢修工作安排等。 范例: 1、浙江日报2013年10月7日3版 省电力:抢险队伍随时待命 本报......

    2010年二十大旅游新闻[五篇范文]

    2010年中国20大旅游新闻 1.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世博会历史纪录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

    2013年广东省各地一模、二模 新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王婧沈茜蓉‚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