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课程复习提纲(推荐)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导入“艺术的产生及其内涵的演变”
本讲内容的主要思考练习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1)是对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的延伸,同时亦是对1917年由杜尚的“小便池”事件引发的究竟何为艺术的大讨论的一种结论性总结。
(2)该观点的提出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古典艺术受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背叛和颠覆为背景的。
(3)该观点以传统的艺术规则正在被艺术与生活渐渐合而为一的创作理念所打破为立论依据。
第一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
(简述)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说法、核心观点、代表人物: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有18ct法国哲学家席勒和19ct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3)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泰勒、弗雷泽;雷纳克。
(4)劳动说。认为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马克思、恩格斯、鲁迅、柯斯文。
第二节艺术的发展
本节的学习重点
★(结合作品示例阐述)艺术的发展特点:
1鲜明的时代特征;2艺术形式的变迁;(1)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
3与社会盛衰密切相关。○
(2)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1继承与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主要方法;○2许多艺(3)继承与革新。表现在:○
术门类的发展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
第二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结合作品)理解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中。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等。
(2)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人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审美娱乐作用: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第三讲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创作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艺术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以感性意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形式,以想象为中心环节,包含感知、情感、联想、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有机综合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思维方式。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
(1)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2)以感情作为思维的运动驱力;(3)以想象为思维的基本途径;(4)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为最终成果。
2、(简述)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分别是成就优秀艺术家的“源”与“流”;
(2)艺术家需要有纯正的审美趣味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
(3)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能从一般的“当事人”的立场抽出来,将认识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创造性的感受。
第二节艺术作品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2.★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是写实型艺术作品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具有一定的社会本质意义,同时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第四讲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风格
指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风貌、艺术格调和创作个性。
2.流派
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审美理想、创作原则、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组成的群体。
3.思潮
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简述)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与艺术流派相比,艺术思潮侧重于艺术社会性中的精神意味,它反映在具体艺术家的风格化创作中,而艺术流派的艺术思想趋向则是艺术思潮的集中体现。
(2)在艺术史上,艺术思潮是对某个历史时期艺术总体性特征的把握,是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内的呼应和延伸,它能够反映社会整体文化的精神走向和内在特点。
第五讲艺术的分类
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依据
第六讲美术
本讲需要掌握的概念
美术
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塑造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本讲的学习重点
1.★(简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特征
(1)辛亥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以及改造与捍卫民族传统绘画的对垒;
(2)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大众化美术;
(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爆发前: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工农兵,讴歌新社会;
(4)“文革”时期:红卫兵美术、造神美术;
(5)改革开放以后:伤痕美术、乡士写实主义美术。
2.★(简述)美术的艺术特征。
(1)具有艺术形象表现的空间造型性;
(2)具有艺术形象展示的静态性;
(3)具有艺术形象感知的视觉性。
第七讲 戏剧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戏曲
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简述)戏曲艺术特征。
(1)
高度综合性;(2)虚拟性;(3)程式性。
第八讲电影
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简述)电影发展史上的四次技术革命。
(1)从无声到有声;(2)从黑白到彩色;(3)从传统制作方式到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方式;(4)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2、(简述)电影的艺术审美特征。
(1)运动的画面:“蒙太奇”、“长镜头”;(2)声画结合:“声画对位”、“声画对立”、“声画分离”;(3)时空自由。
本讲的重点思考练习
★(思考)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法]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
(1)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2)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层面理解电影。从物质技术层面讲,电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从美学艺术层面讲,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第九讲艺术接受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就是通过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评判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去把握艺术形象,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审美创造活动。
2.审美直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
(1)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3)能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鉴赏的作用与意义。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第二篇:转载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转载]艺术概论复习提纲(2010-06-22 19:29:49)转载原文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艺术概论复习提纲作者:飞飞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78083039/blog/47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1:《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概括的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具体的说,艺术艺术理论要综合的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类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艺术想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感念范畴问题。
2: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艺术院校的学生重视技巧是重要的、正确的,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将来很难进行艺术创作;因此,除了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思想,这就需要艺术理论的学习。
(1)理论是时间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艺术理论就是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中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3)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可较系统、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创作出鼓舞人的优秀作品。
3: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他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出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做的理论根据,也是以中外艺术史上的全部事实为依据。
首先,我们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
其次,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做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即艺术可以反映经济基础,也可以反映政治,道德,法律等等;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反映全面社会这点上,艺术于宗教,哲学等都有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 6
4:谈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艺术的真实性可分为两点:再现的真实(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和表现的真实(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真实,即真实的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他一方面以非常鲜活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关系:其实艺术的典型问题是明确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形象的真实性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他涉及的范围很广,他关系到形象的真实性,又关系到形象的概括性;既关系到艺术的认识本质,有关系到艺术的审美本质,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2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2
5: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2)艺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3)艺术的形象性(最根本特征)
(4)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5)艺术的创造性,(6)艺术的情感性。
6: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这也就是说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艺术家创作,对现实无动于衷很那想象他要拿什么来打动观众。情感的真挚和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有了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完全迷恋,而感到高兴、满足、可以说是陶醉。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是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人们都是很重视的。
7:说明工艺美术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观赏的双重属性。
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与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对一定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的艺术。
实用美术的性质,有些甚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一般地说,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美化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用与美观相统一,是实用美术追求的一般标准。
8:为什么说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把造型艺术和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也就是使工业化产品艺术化。配合工业生产,创造出大量的既有先进的技术又有新颖美观的形式的产品,就是他的目标和任务。
19世纪西方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同时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缺乏美感,只有工业技术和美术设计结合起来才可以产出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20世纪中期,这种主张的到了广泛的响应,随
后风靡世界思潮,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也影响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
9:联系实例,说说园林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其与建筑的关系。
特点:
(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功能:主要是利用自然因素也是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与建筑的关系: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为改造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的。园林是附属于建筑的,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另外一种形式,传统格局是宅院或宅外设置庭园或花园。现代建筑中有在屋顶设置园林的,大型宾馆等建筑甚至有室内园林;园林中的建筑,一造景为宗旨,供人们游览、休息和观赏。
10:联系实例,解释不同门类之间相互汲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
在艺术领域里,各种门类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到一起,首先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少改变的电影、电视剧,利用文学将其改编;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利用他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因素,而知识从他种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示。(汲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新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这并不会改变其各自的性质,在这种配合之下,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不是平等的,而有主次之分。(配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的独立价值。这种结合的方式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想加,而是几种艺术要素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性的艺术品种。(结合)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3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3
11: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对于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的领地。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加速发展,各门类之间联系相互交叉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这对于3万年的艺术史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艺术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更是一股澎湃与整个生活领域的宏大艺术潮流。他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到了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推动着新的艺术的诞生。艺术园地将更加呈现出白花争艳的局面,艺术也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中大作用。
12:什么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了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也决定了艺术的性质和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整洁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即会阻碍他的发展,又会促使他的发展。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道德的评价是善与恶,艺术的评价是美与丑,是毫不相关的两回事。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他们的本质不同,他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发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哲理以理服人。
13: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他包含两方面:
(1)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2从艺术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同的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4:试述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
表现:
(1)艺术作品思想的继承
(2)作品形式的继承,(3)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原则:批判的原则,这并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条件: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
类型:(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15:试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次,反映生活的艺术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必然性;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审美者的需求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要性;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因有共同点,但必然具有独特性。
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内容的革新必然会带来形式的革新;
(2)从艺术家角度来看,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多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看,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
4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4
16: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饿就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能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可以。
17:艺术家应该具有那些方面的修养?艺术心理定势有那些奇特功能?为什么说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修养:
(1)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2)深厚的文化素养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功能:(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原因:艺术家艺术心理定势的强弱和优化程度,决定着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程度,奠定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强度,准备了运用艺术语言熟练地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技能和技巧。有抱负、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艺术心理定势向着完善化和优化的方向发展。18: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那些基本阶段?
(1)生活体验(2)艺术构思(3)意象物化
19: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史的主流?
特征:现实主义(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浪漫主义(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原因:自艺术产生以来就存在着以描绘现实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基本的创作倾向,体现了侧重再现与偏重表现以及二者有机统一的艺术创作规律。因此,两者就成为了艺术史两大主流。
20: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21:简单解释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与“品位”。
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意境:并不是单指情与景的交融,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体现。
品位:原是矿物上的词语,指矿物中有用的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越高,品位越高。不过近年这个词语常在传媒上出现,从而将其引入文艺批判和文艺理论领域。
22: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关系一:艺术本质的诸多方面特征是通过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接受活动表现出来的。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他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而且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饿传播、接受过程。
(2)在关于艺术本质的各种理论中,学者们更多的注意到了两个方面: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是因为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题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艺术形态之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
关系二: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当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他在(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两个含义上才有价值。
(1)虽然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作品结构由于自身存在方式的特征而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需要接受者的参与才能完成。
原因:(1)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首先在于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即与春自然物不同,他负载者主体给他的意义。
(1)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2)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他还是有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
23: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性质: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次,他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是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一样;第三,与同样属于审美认识的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等艺术接受方式比较起来,艺术欣赏的特点还在于他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特征:在艺术欣赏中
(1)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渗透的;(2)充满着联想和想象(3)始终饱含着感情 24: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那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关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不是说艺术中的真、善、美是相互分割,互不相关的,否则就割裂了三者的关系;实际上,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中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候才可以暂时把他们分开来说,然而他们每一件具体的艺术品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是在别的空间转摘!
第三篇:概论复习提纲
《概论》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产生的理论有哪些?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6.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1978年,党领导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项活动的时代背景、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8.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少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9.什么是民主革命?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10.每个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什么?
1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间跨度?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12.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14.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哪几个重大的认识问题?
16.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陈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7.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要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是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
21.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哪一次会议?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含义?
23.“三个有利于”标准
2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6.按劳分配的含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27.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2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9.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3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2.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实质、意义
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3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3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38.依法治国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特点、性质、主要任务
4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最基本的观点
4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43.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46.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0.发展教育和科学
51.毛泽东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52.和谐社会的提出
5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54.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5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5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5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5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
59.台湾问题的性质
60.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61.《告台湾同胞书》重要意义
62.“一纲四目”内涵
6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64.“三通”内涵
65.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提出
66.《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67.新时期三大任务及其核心
68.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杈和终审权
69.《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批准、意义
70.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7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7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73.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74.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
75.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7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8.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79.邓小平提出“真正不结盟”战略
8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
8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
8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8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8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8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87.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88.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总目标
8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爱国主义性质
90.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9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92.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93.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94.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95.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工作经济建设
97.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
98.在新时期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9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0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0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04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0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6.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07.坚持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
108.农村改革
10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0.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
1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
112.我国当前阶段对外开放存在的不足之处
1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
114.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16.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私营经济是
117.生产要素分配
118.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自主创新
1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
120.我国当前的就业方针
12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122.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23.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
124.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25.建设创新型国家
126.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民族区域自治;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127.依法治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2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1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30.和谐社会(内涵、原则、举措、必要性、意义)
13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一国两制;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本方针;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和平共处原则;新安全观的内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32.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的功能;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考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3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1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13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38.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39.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40.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14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
1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4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44.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6.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因
1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4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14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51.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52.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
第四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一、《艺术概论》课程作用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5、考评方式创新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方式。艺术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也显呆板,主要是以卷面试题方式呈现。在当代以美的教育为前提指导下,考试评价方式也许多元化更能考评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可以把试卷考评、实践学习理论习得和艺术理论运用考评、艺术赏析文章写作考评、网络考评、小组论文、课改报告、制作的课件等多种考评方式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可能会使学生更能自主地进入到艺术概论的学习中来。总之。在美的教育和感召下,以美的名义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和学生多做一些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希望会擦出一串串美的火花。
第五篇: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5、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6、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6、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7、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8、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19、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20、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税收价格?
税收价格是指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我们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纳税人支付了税收,公共产品才能得以提供。所以,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或称“税收价格”。
2、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关系怎样?
答: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为居民个人和单位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而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税收是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政府收费则是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
2、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何在?
答:(1)公债是一种公的信用,因此必须遵循信用关系的原则;而税收的课征,是强制性的。
(2)公债认购者与发行者—国家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认购者作为债权人是以到期收回本息为条件,发行者作为债务人是筹借以偿还为条件的借款;而税收是无偿征收,征税人进行的是无代价、不付报酬的课征,纳税人履行的是纯义务的缴纳。
(3)公债既是自愿的、有偿的,当然不可能规定借债数额。而税收的课征则是预先规定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纳税人不得讨价还价。
(4)税收与公债的作用不同。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则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3、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答: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只有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能产生,因此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政权和私有财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答:(1)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
(2)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3)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
(4)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5、什么是税收财政原则?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税收的财政原则主要内容:一是充分的原则;二是适度的原则;三世弹性的原则。
6、什么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如何提高税收效率?
答: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费用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税收收入筹集,通常以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税收收入的对比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确实”、“便利”、“节省”原则,实质上就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提高税收效率,第一、确实。第二、便利。第三、简化。第四、节省税务行政开支。
7、税收有哪些职能?研究税收职能意义何在?
答:税收的职能有:税收的财政职能、税收的调节职能、税收的监督职能。
研究税收职能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税收自身固有的职责和功能,以便制定良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税收职能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税收对市场经济是有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认为税收是万能的,不能认为税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
10、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
(2)国家职能范围。
(3)税收制度及其征管能力。
除上述之外,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还有:政府收入对税收依存度的大小、财政收支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等等。
11、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前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中,通过提价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3)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一项资产出售时,买主会将课预见的未来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商品交易发生后,名义上由买。
12、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
(3)流转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较难转嫁。
(4)课征范围广的较易转嫁,课征范围窄的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较难转嫁。
13、目前世界各国的税收结构类型有哪些?
答:
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通常在这种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被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法人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通过所得税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对社会调节作用也主要通过所得税来实现,同时辅之以选择性流转税、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不足的作用。
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中,通常是以增值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和一般营业税等税种为主,国家税收收入主要是靠这些流转税来筹集,其税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较大,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而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税种则作为辅助税种起弥补流转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此外,还有人认为,有双主体税收结构和税收模式,即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14、税收政策机制和手段。
答:
1、相机抉择稳定机制。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与增长。
2、自动稳定机制。是指通过税收制度的安排,对经济发挥某种“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它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是依靠税收制度的内在机制,对经济自行发挥稳定的功能。
15、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答:
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税收的三性特征,使得税收的调节具有权威性,从而使其具有重要二独特的调控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税收政策服从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虽然在财政分配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它必须服从于财政政策并受其制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调控,往往需要财政支出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税收的收入特点决定了税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这制约了税收发挥调控作用的空间。
二、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通过直接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除了利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外,基本上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或伸缩来发挥作用的。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及时相互不可替代的,又是需要相互密切配合的。在实际应用中,二者既可做同向配合,又可做异向配合。当二者同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趋于一致;当它们异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相互交叉。
说明:
1、该提纲仅供复习参考,不作为试题范围。
2、文中答案仅仅是答题思路或要点。考试时应按照答题规范答题。
考试题型说明:
1、名词解释
4个
2、单选
10个
3、多选
5个
4、判断
5个
5、简答
4个
6、论述
1个
最终题型分布可能会有微调。
请各位同学认真备考!预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