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时间:2019-05-13 01:5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第一篇: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要:《艺术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生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艺术理论体系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掌握艺术作品鉴赏方法,帮助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然而,目前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重视技术类专业课,轻视理论学习,使《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分离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该课程本应有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本文针对该课程现有问题,将服务营销领域的ACSI模型与教学领域的KOLB模型相结合,提出针对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变量进行定性研究,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体验式教学探索。

关键词:艺术概论;体验式;ACSI;KOLB

1.问题的提出

《艺术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生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结合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对艺术理论体系进行系统讲解,在理论与作品结合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近艺术,理解艺术,体会艺术的真正内涵,掌握艺术作品鉴赏方法,帮助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审美人文素养。通过艺术家、艺术作品内涵的讲解,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笔者的多年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却发现,艺术生对概论性质的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排斥的心理,艺术生更关心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技术性实操性课程。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与学脱节现象,即便学生在课堂能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在课后依然认为《艺术概论》课实用性不强。此种现象并非个案。李元和王守民(2012)[[[] 李元,王首民.《艺术概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7).]]、胡鹏(2013)[[[] 胡鹏.分析当前艺术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O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赵蓉燕(2009)[[[] 赵蓉燕.对《艺术概论》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9,(8).]]、王文成(2009)[[[] 王文成.对高职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7).]]、谷芳(2013)[[[] 谷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3,(2).]]、张云峰(2011)[[[] 张云峰.浅谈《艺术概论》教学中面临的几点问题及解决办法[J].大众文艺,2011,(10).]]等均指出艺术概论课存在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缺乏创造性等问题。因此改革传统《艺术概论》教学方法,尝试从新的角度将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切实有效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2.1艺术概论教学探索

不少教师学者已认识到艺术概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艺术概论”,加主题“教学”检索,共检索出文献81篇。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从人文内涵方面思想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论的重视,主要有杨莹(2013)[[[] 杨莹.“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苏畅和陈松洁(2007)[[[] 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3).]]、赵蓉燕(2009)[3]、赵建业(2004)[[[] 赵建业.艺术概论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4,(3).]];强调利用多媒体的重要性,以丰富课堂形式,拓展自主性学习条件与资源,主要有苏畅和陈松洁(2007)[8]、凌春迎(2007)[[[] 凌春迎.略论“以人为本”时代背景下《艺术概论》教学[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危磊(2011)[[[] 危磊.全球化视野下的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冉亚敏(2008)[[[] 冉亚敏.浅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08,(36).]],郑娟(2013)[[[] 郑娟.高校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郭明生(2010)[[[] 郭明生.《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3).]]、马金玉(2012)[[[] 马金玉.浅谈多媒体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2).]]、张冰(2012)[[[] 张冰.试论多媒体技术对《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优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2,(6).]]、李婕婷(2013)[[[] 李婕婷.地方院校《艺术概论》互动式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宜春学院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黄晶晶(2014)[[[] 黄晶晶.高校艺术类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艺海,2014,(6).]]、张惠熙(2014)[[[] 张惠熙.试论信息时代下多媒体辅助功能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4,(4).]]、郑亚锋(2014)[[[] 郑亚锋.多媒体技术、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探究[J].电子测试,2014,(12).]]等;教学方式的探讨,董宇(2013)[[[] 董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教育,2013,(8).]]、段宇辉(2012)[[[] 段宇辉.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之探讨[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6).]]、王丽(2012)[[[] 王丽.《艺术概论》教学教法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2,(18).]]、危磊(2011)[11]、赵蓉燕(2009)[3]、郭明生(2010)[14]、张娜(2007)[[[] 张娜.高校《艺术概论》新型教学模式探究[J].黄河之声,2007,(8).]]、赵建业(2004)[9]、陈莹(2010)[[[] 陈莹.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艺术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3).]]、齐桂华(2014)[[[] 齐桂华.新媒体环境下《艺术概论》课程“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4,(10).]]、李元和王守民(2012)[1]等具体提出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创新实践等多元教学法。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教师结合教学现状,多方面多角度对艺术概论的课程改革做出了颇有见地的阐释,但综观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以价值观、方法论居多,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教学理论方面还可进一步探索。

2.2体验式教学探索

1998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和詹姆斯?吉尔姆(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7-8月号中提出“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国内也有人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体验的时代里”[[[] 莫梅锋,刘潆檑.体验时代呼唤体验媒介[J].新闻界,2005,(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进行“体验式教学”篇名检索,仅2005年至2015年,研究成果共有1862篇,主要包括两部分体验式教学理论研究,与体验式教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运用(质性与实证的研究)。其中张金华、叶磊在《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中对体验式教学的起源、概念、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策略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而关于《艺术概论》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探讨仅有一篇。潘寨民和余国红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探讨上提出还原情景、问题讨论、自评作品三种体验式教学方式[[[] 潘寨民,余国红.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近十年来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在高等院校《艺术概论》课题教学的探讨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填充。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该课程现有问题,将服务营销领域的ACSI模型与教学领域的KOLB模型相结合,构建针对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满意度模型,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变量进行定性分析,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体验式教学探索,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与教中形成良性互动。

3.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3.1ACSI满意度模型

ACSI,即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美国满意度指数模型。1994年,由设立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国家质量研究中心和美国质量协会共同创建,以SCSB(瑞典满意度指数模型)和期望不一致理论为基础[[[] Fornell C,Johnson M D,Anderson E W,et al.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purpose,and finding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 7-18.]](图1)。该模型是以研究顾客为基础,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变量,忠诚度为最终变量,通过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达到改善企业的绩效的作用,目的在于反映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进而维持对该产品忠诚度。该模型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已被普遍认可。该模型的局限在于顾客群体尚未细分,六个变量为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因此在不同的领域可细化为不同模型。

资料来源:Fornell C,Johnson M D,Anderson E W,et al.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purpose,and finding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 7-18.3.2KOLB体验学习模型

KOLB体验学习模型,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理论模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和反思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的美国教授大卫?q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了体验学习的先驱约翰?q杜威(John.Dewey)、库尔特?q勒温(Kurt Lewin)、皮亚杰(Jean Piaget)等人对体验学习的探索,将体验学习的循环过程归纳为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体验学习被阐释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 肖丽.“体验学习”在美国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及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如图2所示:

图2: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

资料来源:肖丽,.“体验学习”在美国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及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3.3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

由于教育教学本身也是服务的一种,通过知识的传递质量与传递方式来获得学生的满意,进而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有可能将服务领域的满意度模型尝试用到教学领域。第二,ACSI满意度模型本身即从顾客的体验出发,所有的变量均以“体验”为前提,因此从“学生”体验的角度看,上述两模型具有相同的理论出发点。因此本文尝试将二模型组合,构建新的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以《艺术概论》课为例对模型变量的探讨

本模型建构于两个成熟模型基础上,以学生感知体验为立足点,以课内课外整体化为指导原则,就本课程而言,即艺术、生活、学习、创作的整体化为指导原则而构建的循环模型。此模型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基于前体验的体验式课堂教学部分,二为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续性隐性课堂部分。

4.1基于前体验的体验式课堂教学

此部分以满意为最终结果变量,于学生而言,课内能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或产生极大的热情,愿意或不自觉地跟随教师进入艺术的世界,掌握艺术理论,了解相关知识,并能为我所用,获得灵魂的净化或思想的升华,或能有效地指导创作,即为对该课程满意。因此就“满意”变量而言,上述内容具体分布于学生的复杂性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授课风格、授课节奏、教学环境等各部分中,其中学生群体的复杂性是达到满意效果的第一及最核心变量。因此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或教师与学生间简单的问答互动,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将此作为重要的前提变量,据此设计教学内容、方式、风格、节奏等,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是达到教学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基于学生出发点,以学生需求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被称之为“体验式课堂教学”[[[] 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4-25.]]。

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模型部分,初始变量为前期体验。学生的前期体验包括学生主体特征和前期体验两部分。主体特征包括年龄特点、性别比例、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专业背景、已学课程、认知能力、可能的兴趣点等;前期体验部分包括生活体验,生活中曾经接触过的艺术,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等;情绪体验,自身对艺术的态度,或热爱,或排斥,或没有感觉;认知体验,自身对艺术的认知程度,了解背后的原理、发展、创作、文化、内涵等。因此学生于教师而言,是个复杂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必然带有不同深浅高低“听课期望”。“听课期望”包括该课程所学内容的明晰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学生的相关性、指导性、现实性等。教师在内容上的准备不能单以书本知识为依托,而应建筑在学生特定的“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之上。于《艺术概论》课程而言,以学生“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为依据备课具有可操作性,如阐释艺术原理时,可通过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与共鸣的作品作为案例,将理论与实例结合讲解。案例的选择可利用心理学上易发生兴趣的相近、相关、相似原理,求新求异求奇心理,列举如学生自我创作作品、地域近的作品、新奇的作品、时下网络热点作品等,可通过音视频、实物道具等多元化手段创造相关或相似情境,打破学生听课的常规感,引起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构在特定学生群体上的内容准备,方能引起学生兴趣,方可将学生带入下一步的“观察和反思”。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关注某一事物知觉活动。“反思”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连结,使两者连接起来[[[] 崔相录主编,.《在研究中学习》下册(概念操作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31页。]]。建立在“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上的兴趣点的引发是学生进行观察和反思的必要前提。兴趣固能吸引学生一段时间的注意,但如何在教学中引起学生“比较持久地关注”,并将关注的现象与“所造成的结果”之间连接起来思考,则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有自主独立思考力的群体。暨兴趣点后,保持其持久关注,则对教师内容上的安排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符合合理的严密的逻辑性,将开场内容与课程主体巧妙衔接;在教学内容的环节上,将学生层层带入,在与学生互动中放大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互动环节也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获得尊重感和自我存在感,带领学生逐步跟随教师的问题进入,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如比较法,学生自我创作作品与经典作品对比,身边作品与外国作品的对比;抽丝剥笋法,带领学生学会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等,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内容的设计,深度的追问与思考,是大学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体验式教学的设计需将学生思考力的训练与培养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进入情境后的反思,学生会对所听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对此次听课形成初步的感知质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分为两大要素,一是产出质量,二是交互质量”。“英国学者约翰斯通和里斯把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概念引入到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他们提出,产出质量类似于保健因素,缺少会引起顾客的不满,但是,改善也不会对顾客满意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交互质量类似于激励因素,交互质量的改进对提高顾客满意度效果显著”[[[] 刘俊学,张力.试论教育需求者感知服务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对于艺术概论课而言,“产出质量”是指这堂课上有没有听明白一个理论问题,如,关于艺术的起源,在游戏说、模仿说、劳动说、巫术说等众观点中,老师得出的答案对不对,老师得出的思路对不对,自己是如何理解,这堂课为什么要学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产出质量即包含对抽象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交互质量”则是指教师能否持续引导学生在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思考,教师能否在课堂中营造既与生活不同,又与生活相关的艺术情境,教师有没有持续将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教学内容情境结合起来,教师对于课堂是精心设计还是敷衍时间,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是否了解,教师对内容是否熟悉,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掌控是否到位等过程性处理。从产出质量与交互质量两方面看,艺术理论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案讲义可循,同样的内容,由于授课对象不同,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与情绪,与学生的内心互动,才能做到与学生的真正“交互”,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满意”。“交互质量往往成为顾客评价总体服务质量唯一重要的因素。”[33]

感知价值。价值通常指相对于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而获得的品质。学生交学费带着一定的期望来听课,当然希望能够获得相对于价格而言的满意品质。教学领域的“感知价值”,这里借用G.LeBlane和N.Nguyen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维度,包括“功能性价值、认知性价值、形象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等”[[[] 胡子祥,李小平,.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实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功能性价值指所学艺术理论、批评、鉴赏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指导艺术创作;认知性价值指学生在听完一堂课后是否在知识、逻辑、能力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形象性价值指教师整体的授课水平是否符合该校的社会形象,从而来衡量来听此课是否物有所值;情感性价值指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是否增加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否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情感;社会性价值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否与现实生活接轨,离开课堂后是否还有用。由此可见,基于学生前体验、听课期望、感知质量而来的感知价值是三者的结果变量,也是满意度的直接原因变量,是对教师综合水平的考量。教师备课只有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细分学生主体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配合相应的方法,与学生在思想上互动,再结合教学内容方有可能赢得学生的“满意”。对于艺术概论的理论课教学而言,显性知识以外的准备工作和安排设计工作构成了体验式教学的重要隐性部分。

4.2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续性隐性课堂

艺术、生活、学习、创作的整体化是艺术概论课的指导原则,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教学目标的完成,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感知寻找课外延续性的隐性课堂,在生活中体验知识与艺术,是完善体验式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在课外隐性课堂部分,抱怨与忠诚度分别为结果变量。在服务营销领域需要减弱顾客抱怨情绪,维持客户忠诚度,以获得企业更好的收益。在教学领域,同样需要削减学生的抱怨情绪,维持或提高对该课程的忠诚度,方可保证整学期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主体,因此即便教师在同一班授课时,尽可能变化地去照顾不同群体,但仍可能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如图4所示,依据学生听课满意度的高低,由满意度会延伸出四条可能的路径。

图4: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课外隐性课堂部分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第一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满意度很高,会出现直接的忠诚度高的情况。在听完课后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师授课风格都很感兴趣,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进而会导致后续的忠诚度。然而此种路径由于缺少中间变量“新情境中体验”,由满意直接到忠诚可能仅为一时热情,较难持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只有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才会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因此“新情境中体验”是获取学生忠诚度的重要变量。

第二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有一定的满意度。后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接近艺术,如闲暇时听音乐、看电影或咖啡厅接触到某幅画、某件雕塑等,想起上课所学知识或方法,无形中发现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对该理论课程的忠诚度。若学生在课后新情境中去体验艺术,但仍无法理解其内涵,则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忠诚度。

第三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满意度不够高,仅是对该课程或授课教师不讨厌,老师讲得一般,但是自己不感兴趣。遇到新情境后无法用所学知识去体验,不会也不懂,进而产生抱怨情绪。

第四种情况,学生听课后,认为该课程所学内容不符合听课期望,产生不满意情绪,进而导致抱怨。

由上述四种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满意度的高低不同,抱怨和忠诚度的高低也会有所不同。而“新情境中体验”都是检验教学成果、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忠诚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变量。由于学生的课后生活教师难以把握,所以教师可通过选取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的情境,适时适量布置作业,并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去创新艺术实践,记入学生考核。课后实践既可对理论进行检验,也可使学生意识到艺术、生活、学习、创作密切相关。将艺术理论还原于生活,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热情与忠诚度,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原生态基础上,寻找相关体验式情境是延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完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由整体循环模型可以看出,抱怨和忠诚度既是该体验满意度模型的整体结果变量,也是新一轮授课“前期体验”的原因变量。在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尊重、关心、引导有抱怨情绪的学生,从而将抱怨情感转化为对课程的满意和忠诚情感。

5.研究结论

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探索体验式满意度教学系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复杂的主体性特点出发,对学生主体特点进行细分,结合不同学生主体需求,营造相关艺术情境,带领学生层层深入进入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点与需求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式思考判断。关注学生课后情绪状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适时适当安排艺术实践,将成果在课堂展示,肯定学生创新,重视学生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是体验式教学的指导纲领。

6.本研究的后续研究

本研究基于两个成熟模型ACSI和KOLB模型,提出体验式学习满意度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的9个变量均为不可测量的潜变量。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对模型中变量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将潜变量细化为可观测的显变量,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对该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以实证该模型在艺术理论教学中的普遍适用性。

第二篇:2017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小结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小结

一、任课老师对试卷的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艺术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艺术知识,去发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艺术现象。本学期是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对艺术刚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出题时应避免出现偏题难题。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难度不大,题量适中,且题型设计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要求,和教材做到了很好的衔接,是一份很不错的试卷。

二、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学生已很好的掌握了艺术的概念,简单的艺术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对艺术的一些概念了解欠缺,这点问题暴露最多的就集中在简答题。再加上平时对艺术概念熟记的训练力度不强,所以造成比较高的失分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此方面的训练。

三、本课的授课特点、经验及今后的改革设想:

通过一学期的《艺术概论》的讲授,学生对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种类及艺术的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不够深刻。特别是针对概念性问题,不能够回答正确,对艺术的创造力有限。本课程作为大一新生上学期的入门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

第三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一、《艺术概论》课程作用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5、考评方式创新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方式。艺术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也显呆板,主要是以卷面试题方式呈现。在当代以美的教育为前提指导下,考试评价方式也许多元化更能考评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可以把试卷考评、实践学习理论习得和艺术理论运用考评、艺术赏析文章写作考评、网络考评、小组论文、课改报告、制作的课件等多种考评方式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可能会使学生更能自主地进入到艺术概论的学习中来。总之。在美的教育和感召下,以美的名义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和学生多做一些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希望会擦出一串串美的火花。

第四篇:《艺术概论》课程复习提纲(推荐)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导入“艺术的产生及其内涵的演变”

本讲内容的主要思考练习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1)是对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的延伸,同时亦是对1917年由杜尚的“小便池”事件引发的究竟何为艺术的大讨论的一种结论性总结。

(2)该观点的提出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古典艺术受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背叛和颠覆为背景的。

(3)该观点以传统的艺术规则正在被艺术与生活渐渐合而为一的创作理念所打破为立论依据。

第一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

(简述)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说法、核心观点、代表人物: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有18ct法国哲学家席勒和19ct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3)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泰勒、弗雷泽;雷纳克。

(4)劳动说。认为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马克思、恩格斯、鲁迅、柯斯文。

第二节艺术的发展

本节的学习重点

★(结合作品示例阐述)艺术的发展特点:

1鲜明的时代特征;2艺术形式的变迁;(1)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

3与社会盛衰密切相关。○

(2)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1继承与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主要方法;○2许多艺(3)继承与革新。表现在:○

术门类的发展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

第二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结合作品)理解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中。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等。

(2)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人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审美娱乐作用: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第三讲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创作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艺术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以感性意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形式,以想象为中心环节,包含感知、情感、联想、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有机综合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思维方式。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

(1)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2)以感情作为思维的运动驱力;(3)以想象为思维的基本途径;(4)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为最终成果。

2、(简述)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分别是成就优秀艺术家的“源”与“流”;

(2)艺术家需要有纯正的审美趣味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

(3)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能从一般的“当事人”的立场抽出来,将认识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创造性的感受。

第二节艺术作品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2.★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是写实型艺术作品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具有一定的社会本质意义,同时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第四讲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风格

指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风貌、艺术格调和创作个性。

2.流派

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审美理想、创作原则、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组成的群体。

3.思潮

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简述)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与艺术流派相比,艺术思潮侧重于艺术社会性中的精神意味,它反映在具体艺术家的风格化创作中,而艺术流派的艺术思想趋向则是艺术思潮的集中体现。

(2)在艺术史上,艺术思潮是对某个历史时期艺术总体性特征的把握,是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内的呼应和延伸,它能够反映社会整体文化的精神走向和内在特点。

第五讲艺术的分类

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依据

第六讲美术

本讲需要掌握的概念

美术

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塑造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本讲的学习重点

1.★(简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特征

(1)辛亥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以及改造与捍卫民族传统绘画的对垒;

(2)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大众化美术;

(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爆发前: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工农兵,讴歌新社会;

(4)“文革”时期:红卫兵美术、造神美术;

(5)改革开放以后:伤痕美术、乡士写实主义美术。

2.★(简述)美术的艺术特征。

(1)具有艺术形象表现的空间造型性;

(2)具有艺术形象展示的静态性;

(3)具有艺术形象感知的视觉性。

第七讲 戏剧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戏曲

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简述)戏曲艺术特征。

(1)

高度综合性;(2)虚拟性;(3)程式性。

第八讲电影

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简述)电影发展史上的四次技术革命。

(1)从无声到有声;(2)从黑白到彩色;(3)从传统制作方式到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方式;(4)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2、(简述)电影的艺术审美特征。

(1)运动的画面:“蒙太奇”、“长镜头”;(2)声画结合:“声画对位”、“声画对立”、“声画分离”;(3)时空自由。

本讲的重点思考练习

★(思考)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法]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

(1)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2)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层面理解电影。从物质技术层面讲,电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从美学艺术层面讲,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第九讲艺术接受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就是通过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评判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去把握艺术形象,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审美创造活动。

2.审美直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

(1)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3)能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鉴赏的作用与意义。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第五篇:高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案探索

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案探索

摘要:高校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社会与人交往的一座桥梁。“社交礼仪”作为近年高校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以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礼仪课教学内容的渗透,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新的现代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独立人格和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根据社交礼仪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社交礼仪》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征于一体的综合行为科学,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而开设的、颇具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包括了社交基本理论, 涵盖了众多礼仪常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际沟通能力与礼仪风范已成为直接塑造个人形象、间接塑造企业形象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桥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礼仪类公选课。但是目前高校此类课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授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高校礼仪课程方面的教学方案展开分析与探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进行思考与探讨。1、高校礼仪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的礼仪课一般是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的,教学内容涵盖各类礼仪常识和社交基本理论,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内容上难度不大,没有深奥的理论,学生一看就懂,往往不够重视,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往往局限于照本宣科教导学生怎样做,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听课很难投入其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从一些高校开设的实践来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由于礼仪课一般设为公选课,听课的学生较多,而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法一般是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

应,教学效果较差。

1.2 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更需要技能的训练,如果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定论,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知识,显然不能与这门学科的特点相适应。而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礼仪课上,教师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

1.3 考评方式单一,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礼仪课程实践性很强,而以往该课程的考试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纸定成绩”,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差。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甚至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渗透,限制了课程发展的规模,只有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创新,构筑全新的教学新体系才是唯一的出路。而礼仪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进行新的教学探索方面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为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考试形式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2.1 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社交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社交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树立起基本的礼仪意识,没有基本的礼仪意识就不会在实践中认真“行礼”,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或掩盖了;(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只有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会认为有用,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不切实际地扩大了;(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边学边用,学用合一,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省略”了。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2 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

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比如,目前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大量的幻灯片及视频资源确实使课堂教学很生动,但是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方法中的手段和媒介。

3、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新尝试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加之考试、升学的压力,中小学阶段基本上不安排系统的礼仪教育,到大学来补这一课时,学生往往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就应借助于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实用性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下面阐述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3.1 讲座教学法

当今世界国际合作与贸易交流日趋频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交际是一种参与竞争的手段,也是人们适应对外开放开拓局面的一种本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频繁的对外交往,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交际礼节常识。

邀请社会组织各大公司、宾馆里富有经验的实践者或礼仪专家前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介绍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运用礼仪的体会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有“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犹为亲切;能调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礼仪理论, 向讲座者提出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有关问题, 学到实践者成功经验, 吸取其失败教训, 从而提高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素质。

3.2 案例教学法

社交礼仪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礼仪知识不难理解,内容也并不陌生。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味同嚼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

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的价值体现在通过学习、研究案例, 做到举一反三, 提高实践技能, 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与判断力, 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了学生表达、动手等能力。案例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1)教师挑选一些结合理论评述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也可把实际生活中具有正反两方面礼仪的事实或活动记录下来,整理成课堂所需例子, 用它验证课堂上某一理论, 重在培养学生对案例的兴趣, 明白学习案例的意义;(2)指导学生自己收集案例。为此, 学生就必须关注大众传播媒体的报道, 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 留意身边的人或事, 学习变得主动。(3)组织学生编写案例, 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讨论。在讨论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礼仪活动的规律。

3.3 讨论发言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老生常谈”,教师仍是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产生逆反心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的思考。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灌输,启发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之中。如在讲馈赠礼仪时,首先让学生讨论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需不需要送礼”,达成共识后再讨论“什么时候送”、“送什么”和“怎样送”等问题。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矫正学生日常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师生的共鸣。

3.4 情景互动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在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系统,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客体是知识与能力,而情景则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及师生间交流互动的载体。因此,一切的课堂活动都是以情景为背景的,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一定的礼仪规范和禁忌后,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去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演练,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造情景,通过具体演练来体会其中的感觉,从而在情景中学习知识、掌握一定的礼仪操作技能。

在进行情景互动模拟时,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剧本由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礼

仪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可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要求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针对模拟表演和学生点评的结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播,从而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学生对这种模拟教学兴致高,积极性大。这种情景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态的礼仪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上台的勇气和胆量, 巩固和检验学生相应的礼仪知识;使学生及时看到他人长处和自己不足, 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礼仪的自觉性与实际运用礼仪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电教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仅仅靠粉笔和黑板。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精神懈怠、萎靡不振,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授课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扩大了信息量,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容易组织实施,更为直观、生动。社交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电教媒体所呈现的信息符号形式主要是语言、图像和音响三方面,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均有不同功能与特性,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这些都有助于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 同时对学生的创造力也大有裨益。4、礼仪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模式探讨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的总体目标,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做到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运用礼仪。考试考核方式必须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根据课程特点,《社交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与一般学科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 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显然应用传统的考试形式难以达到考核目的,需要探索有别于传统考试的新形式。应摒弃传统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考核测评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继而达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具体考核方法应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按一定权重比例体现在分数上,并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终考核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考

试应以综合测评学生知识水平为准则, 注意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能体现出来。较为合理有效的考试形式是把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两部分。第二部分的考核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礼仪小品来实现。这种综合考核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不仅仅是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考察,实际上是对学生综合社交礼仪素质的检验。

5、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不在于多,更不在于杂,关键是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是否有效。探讨社交礼仪教学的最佳方法应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和说服力。进行礼仪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良好礼仪的行为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

总之,社交礼仪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该课程在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社交礼仪技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的。

[1] 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 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陈华.试论社交礼仪教学改革〔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验式教学的初步探索

    体验式教学初探 南康市唐西片中心小学 王诚文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它要求: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学概论》 课程教学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

    最新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下面是我们小编收集的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欢迎阅读!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开设,......

    高校嵌入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嵌入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社会对嵌入式人才需求量大,嵌入式人才成为企业争相争夺的目标。但是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

    中学政治: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称之为"体验"。与此相联系,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

    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校本开发、校本实施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

    幼儿园体验式课程

    “我们都是好孩子” 1.语言:我们都是好孩子 活动目标: ●理解儿歌内容,懂得长大了要多做积极有益的事情。 ●感受“子字儿歌”富有韵律的特点,分辨平舌音和翘舌音,清楚准确地朗诵......

    艺术概论(本站推荐)

    一、名词解释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 非造型艺术 艺术 外在世界 内在世界 二、填空题 1、艺术,是人们借助一定的( )和( ),借助一定的( )和( ),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活动。 2、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