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19-05-13 12:2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一篇: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是对本科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社科基础类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强学员任职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军校学员选课要求的教学改革之路,从而满足军校学员知识体系结构、任职发展及增强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关键词:选修课;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改革

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作为提高学员人文素养的基础性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着眼于近代文化知识的认知、近代文化情怀的熏陶、近代文化价值的分析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着力培养学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满足军校教育转型需要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新模式。

一、构建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学员的公共选修课,其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包含了思想、文学、科技、制度、教育、民俗、史学、哲学等范畴,目前,《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教学在许多高校开展的时间尚短,已出版的教材较少,而且主要是立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的角度编写的,内容繁杂、体系谨严,逻辑性强,语言抽象,没有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很难为理工科的学员所掌握,这同公共选修课宽泛的体系性、普及的学科知识、通俗的教材语言等特点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所具有的灵活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来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专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教育与科技、中国近代艺术、中国近代社会礼仪与风俗五大专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内容及发展演变过程,通过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变化使学员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复杂过程;掌握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洋务派的变易进化观和戊戌改良派的进化史观,熟练掌握“五四”文化中的思想启蒙;中国近代文学:了解中国近代文学产生、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精品的意蕴和内涵,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加深对各个时期文学精品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取得的艺术成就的理解,并将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与自己的现实人生相联系,增强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强化以文化软实力提升自身战斗力的效果;中国近代教育与科技: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教育的总体特征;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熟练掌握中国近代教育的现实意义;掌握中国近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熟练掌握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以及近代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精神是什么,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使其充分理解中西近代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中国近代艺术:了解中国近代音乐、绘画、戏剧与电影的发展历程,熟练掌握中国近代艺术取得的成就,理解近代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熟练掌握现当代艺术对近代艺术的借鉴和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礼仪与风俗:了解西方礼仪对中国近代社会礼仪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情况;掌握近代对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追求,理解传统观念与国家命运对近代婚恋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礼仪和风俗变迁与经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在改变婚恋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大专题的设置注重对中国近代在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文化“通识”进行梳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将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作为主要脉络融入课程中,培养学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全球视野;在拓展学员知识面的同时,穿插大量历史史实及文化现象,寓教于乐,避免“偏、专、枯”,让学员在掌握中国近代文化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的同时,充分认识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授有余,研讨不足,学员只是被动地听与记,导致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制约了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法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这一不足,充分发挥“专题”的优势,它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教材的束缚,由教员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比较自由地选择研讨、案例、启发、提问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俗化,从而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员上课的积极性,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主要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通过自主研究――课堂交流――教员点评等环节,掌握专题知识。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搜集资料,在分析、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对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学员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讲授中国近代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以培养学员审美直觉能力与分析能力,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学员自学,而把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点列为若干研讨题目,以点带面,以培养学员的宏观概括能力,在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和深化学员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课堂上给学员提问的机会,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学能力。

总之,专题式教学是个开放的体系,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容纳力,能够鼓励任课教员在授课中主动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弥补教学内容表达相对不足的缺陷。同时,学员也会在此教学法中感觉到尊重、新颖,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实现教学相长。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覆盖领域广,课时少,所以要设法将学员的学习时间从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深入探索了“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模式,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的演示,让中国近代文化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为《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近代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观察、分析、书面概括总结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把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对于自学内容,教员辅导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图书馆、网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他们收集、组织专业资料的意识与习惯,为终身学习和研究打基础;指导学员开展自学后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单元都设置讨论题、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学时间讨论,特别注重指导、帮助、监控学员学习小组开展活动,锻炼学员的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布置学员写出对自学内容的分析报告,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培养乐学员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证明,“四堂联动”教学体系成效显著,使学员的人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

三、建立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对《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舍弃了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考试法,将原来以知识为重点的考核方法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实行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视学员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研讨等实践活动等;课终考核考试题型舍弃了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全部改为注重分析概括能力的论述题。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分项成绩均为百分制,按比例折算累加为总成绩)。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50%)+课堂表现(50%);课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形式为:闭卷笔试(100%)。

过程考核中,课后作业成绩取平时作业的平均分,课堂表现成绩根据每位学员平时的发言登记成绩及各组讨论发言的总体表现按组打分并登记为个人成绩。课终考核中,闭卷笔试试题为论述题2道(各50分),每道不少于500字,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这种考核方式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增加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的比重,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是全面的动态的,更加重视对能力的考核,使对学员的成绩评定回归到真正的学习评估上。

总之,我们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围绕着“以生为本”,体现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主动实现《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的有效性。(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

参考文献:

[1]张习孔.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9。

[2]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2001(2)。

[3]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54一57。

[4]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2):64一66。

第二篇: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客观公正,在摆出史实时,也要有正反两方面,评价时也应站在历史的角度而非仅仅从当今角度出发,否则历史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第三章中提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些观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数千年吾国国学之精粹,各取其长,进而参考东西各科之新理,以求其是”。这和我们当今大力弘扬的文化观点是同质的。

从微观上面来看,该书让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加深了认识,以前仅仅从中学课本以及不多历史的资料里了解中国近代史,所知的事件和人物都相对片面,该书对许多历史事实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平均的介绍,让我现在对其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比如,以前单单知道,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每次总是有保守派的阻力,但很快便被历史的潮流推翻,这一时期的大体趋势是逐渐远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西方文化。而这本书在《近代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这一章节中,还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近代中国的国粹思想,“国粹派”的观点之一——对孔子和儒学不是作为胜任和圣经来崇拜,而是作为历史人物和文献典籍来分析研究,至今都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但由于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内容,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作为证明和补充。个人认为,该书与自己以前读过《西潮·新潮》的正好互为补充,一个偏重于宏观上理论性的介绍中国近代文化,一个是以个人的视角和经历记录中国的近代化。它们结合起来为我细致的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几十年的景象。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知识面还相对狭窄。中国近代文化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复杂,可研究的地方太多,这同时也是它吸引人之处。读这本书,个人还感觉该书的内容体系比较有特色,但中间的理论分析更多是对各家观点的总结,完全是自己提出的观点不多。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它是教科书的原因,给我们足够方面的史料和部分专家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这段文化史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更多的内涵也是留给我们自己来思考。

第三篇: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摘要]电子商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整个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并对教学大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实践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电子商务》是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讲解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及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整体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例分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院的大纲严格执行,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积极性。如果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它几个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师资力量来自于管理、计算机、网络、营销或其他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并且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经验。

2.教学资源配置。目前电子商务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专业理论体系不完整,商务实践也在探索之中。现阶段各学校采用的电子商务教材有许多版本,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补充和调整。但可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电子商务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验证性实验环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而且方式、方法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不同人才需要进行层次界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人才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应加大实践教学周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学生创新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5 年,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增加了18 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

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能将理论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电子商务概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比较多,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人文基础及应用环境等)、Internet电子商务、ED I 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三流、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等。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柔性化的指导思想下,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强调针对性,各教材介绍的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只有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该标准既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围绕该标准的要求组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任课教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宜讲解得过于深入,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以便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良好地衔接。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法。《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复杂,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易消化。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信息的浏览,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例如在“电子支付及网上银行”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 然后教师可以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最后再安排学生把整个实践过程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深入挖掘网上银行的其他业务功能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针对同一内容,实施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2.学生参与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每次上课的前5 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 分钟的内容,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专题讨论法。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4.实例教学法。虽然《电子商务》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实践”、“实用”原则,特别适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如淘宝店铺等,作为贯穿全书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案例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个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商务实验课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往的写板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Flash 课件和视频文件等形式进行流程讲解会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电子商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直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习题课、软件应用、课堂展示、课后答疑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商务课程教授进行支持,恰当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提供宽松、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授课教案、章节习题、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也已经上网,这都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考核一般采用考试评分制,老师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并通过试卷评分来考核学生成绩。

但是这种测评办法不适用于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电子商务实验课。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型或创业型的实验项目布置下去,以任务为驱动,留给学生去分组完成,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因此,考核方式从三方面分别考核,即平常表现、实验实训和期末考试。并向实践倾斜,加大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具体三部分的比例如下:平时表现及作业20%,实验实训30%,期末考试50%。[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为例,论述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中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涉茶类专业教师比较少、教学方法较单一等问题,提出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等措施,推进茶文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文化素养 茶文化课程 中国茶文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63-03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味茶的过程中,慢慢衍生出茶艺茶道等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层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v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谈到文化自信时,总书记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茶文化,其历史悠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均有体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突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重视传统文化修养课程建设。近十年来,建设了一批优秀的茶文化类公共选修课,如“中国茶文化”“茶艺”“茶行天下”“轻奢下午茶”等。“中国茶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掌握茶叶的种类、品质特点以及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弘扬传统茶文化敬客、知礼、明志的精神,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茶文化课程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课程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怎么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呢?广西地处华南茶区,是茶树较为适宜生长的区域之一。据唐代陆羽《茶经》记录,广西象州茶叶“往往得之,味道极佳”。受巴蜀茶文化东移传播的影响,广西以苗、瑶、侗、壮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饮茶文化,打油茶就是一种世代相沿的饮食习俗。这一习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仪习俗和饮食文化。远客近邻进门,主人都要打油茶相敬。民族茶文化包含着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驯化野生茶树,探索茶叶加工方法,并在饮食中形成了敬客、明礼、和谐的一种生活观。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形成,是我们民族生活、创造、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出的先进文化。立足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茶文化教学,传承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高职学习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务实之风的同时,也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浸染到学生周边。而茶文化课程则以茶艺为依托,通过茶艺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至课堂中。传统茶文化的美通过茶艺的演绎之美、茶席茶具的摆设之美、茶叶的多样之美、茶叶生长的环境之美、茶的人文故事之美协同展示。在冲泡一杯茶时,安静的环境、优雅的身姿、漂亮的茶席、精美的茶器,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中国人讲究“以茶雅心”,以茶来陶冶个人情操。学生在茶文化课程中,用心去布置一个茶席作业、冲泡好一杯茶汤,修习精湛的茶艺技巧。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平和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茶文化学习也是一种礼仪的学习。在斟茶倒水中,体现了泡茶者的虚心与恭敬。茶艺服务是一种高雅的服务,学习者需要了解茶叶的习性,冲泡的技巧,了解茶叶背后的故事。在敬茶过程中,要表现对来客的尊敬。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学生在面对社会中那些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的风气时,能保持初心,不至于迷失自我。茶文化所传授的内容就是要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均开设有茶文化课程,在广西,不少高校引进茶产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成立工作室,一定程度促进了行业带头人进校园,学校付出的努力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文化素养类课程自身的理论性强、授课方式单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在高中阶段,以高考为主要目标,对文史类知识及课外书籍涉及相对较少,理科类学生更加明显。而进入职业院校后,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二是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生选修茶文化课程,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分或者是认为该课程“好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茶文化课程与文化素养培养两者关系的重要性。三是各高校涉茶类专业教师比较少,很多授课教师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或者与专业有一定关系从而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而茶文化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本身的专业性强,需要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四是教学内容重茶史、精神层面的知识,而轻茶叶加工、审评、冲泡等自然知识,学生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五是教学方法较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动手锻炼,不能让学生感性接触到茶叶。六是教学场所单一,以普通多媒体教室为主,较少使用实训室,到茶园茶厂学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组织教学内容。“中国茶文化”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数一共有32课时。原来的课程实施计划主要包含两大模块:一是茶叶科学模块,主要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定。二是茶文化模块,主要包括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外饮茶习俗、茶文赏析等知识。授课形式重讲授,实践课程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且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源于不同专业,对茶叶科学中的加工、品质形成等问题难于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沉闷且效果不佳,更加难以发挥茶文化课程作为素养课程的文化熏陶功能。而在学院大力推行“雅课程”的素养课程改革下,笔者根据文化素养培养目标及学生听课反馈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将课程知识解构为更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及文化素养培养的四大模块。见表1。

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几年的课堂实践经验可见,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文化性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上课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中国茶文化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范畴,虽然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但却是从茶叶的物质属性发展而来,从茶的药用到茶的饮用,历经千年。怎么冲泡好一杯茶,并从这杯茶中感受到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学习茶文化的核心。因此,在茶文化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感受到茶叶品质的多样魅力及冲泡技艺娴熟带来的愉悦。在课程改革中,要以实践为基础,即茶叶的品质鉴定及茶叶的冲泡技巧是基础,学生首先感性的了解茶的感官品质,再引述出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为了充分达到茶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通过茶文化美学讲授,引领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形式美,茶文化美学贯穿于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如茶的名称、传说、茶叶形态、香气、滋味等,这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茶文化产生兴趣;二是开设茶文化实践教学,包括茶叶品质鉴定与茶叶冲泡等内容,并建议在学校建设茶园绿化基地,让学生感受茶园的生态美,从而品味茶叶的科学美,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的科学内涵,感悟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通过学习茶文化达到提升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三)教师层面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表现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高尚的行为示范上。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校教育更需要专家型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院茶学专业的教师较少,基于这一现况,我们团队采取老带新、以科研为抓手促进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学会,茶文化研究学会立足于广西地方茶产业经济发展,在科研上积极探索茶文化内涵,挖掘广西茶文化资源,开展茶文化研究活动,先后承担十多项茶产业课题,团队教师相互合作、互助提升,取得了不菲成果,先后?@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十多项。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区级、市级茶艺技能竞赛金、银奖十多项。茶文化教学团队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扎实的教学团队,师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学生层面成立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实践锻炼机会。除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笔者及团队还在学院团委的支持下,成立了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活动,了解茶叶营销技巧,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带领学生进行茶行业市场调研,了解茶叶行业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茶艺师、茶叶销售人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掌握知识。参与学院的中外茶文化交流活动,学院每年有不少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外国团体访问交流,学生积极参与接待及交流活动,展现茶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学院绿化带种植茶树,精心呵护,认知茶树的生长,体会茶叶的生产制造,感知劳动成果的喜悦的同时,还能对学校产生深厚情感。茶树不择生长环境,常采不枯,终其一生给人带来清心、健康。茶人也当以此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里乐于奉献自己的岁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需要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学校期间,就要做好务实与吃苦耐劳的准备,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扎根生产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自己,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让自己获得职业生涯的成长。

总之,在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层面,应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团队的构建及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学生层面,应成立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实践锻炼机会。【参考文献】

[1]李宏峰.高校茶文化课程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7(2)

[2]刘蕴莲,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

(责编 黎 原)

第五篇:“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式基础课内实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7-02

●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1]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理论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实验教学是课堂内容的实例化和延伸,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工智能实验课是人工智能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主要采取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便于统一进度和统一管理,但这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兼顾众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和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2][3]

②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定优劣。该评价方式没有注重实验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对自身素质评价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进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自律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4]学生到大三,虽然专业课程学习比较全面,但编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教师很难把握该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综合运用哪些知识来完成什么任务。现有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故不能很好地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远远不够,还需与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拓展专业实践范围和方式,综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活动,笔者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鼓励式教学模式。教师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为学生提供具有多个不同层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案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案例,在完成一部分内容后,自己确定下一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结果就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案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较难的案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参与,都有机会挑战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 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践课程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过程性评价[5]应该贯穿学生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践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6]

1.注重评价过程

对于实践课程不能仅仅以最终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评价结果,还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相关过程结果纳入评价考核中。另外,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并最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体现过程评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性原则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定期组织几次对抗赛,充分发挥它的对抗性、趣味性的优点,这样大家通过比赛可以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开展每次对抗赛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撰写开发报告,通过报告,可以检验大家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达到让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心得和体会的目的,在报告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给予指导和肯定。

3.差异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系统案例设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也要体现出每位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难易程度。在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系统案例时,对于其评价标准应该了解。难度越大,则评价成绩越高,反之则略低。对于有创意的算法可给以加分或奖励,从而实现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全面发展的激励。

●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实践教学将人工智能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跃了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以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并采用单一的学业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研发动力。因此本文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段俊花,张森社,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5]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6).[6]谢琪,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下载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校《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进行了探索,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用多个项目展现出来。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

    关于《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液压传动》属于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课程,其中包含的专业知识适用于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专业理论性和专业实践性。但近些......

    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是一门为客观、宏观、微观决策服务的方法论学科,其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对中医学临床和实验分析进行数字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其中......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牛芗洁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园林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根据《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对课程改革的思路与......

    高校嵌入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嵌入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社会对嵌入式人才需求量大,嵌入式人才成为企业争相争夺的目标。但是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xiexiebang推荐)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线性代数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联系有一定脱节,还不能较好地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