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电机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加强实验室建设、改编实验教材,探讨考核方式改革即“分组考试”的积极作用。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电机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特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极为关键。
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了电机学精品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探讨考核方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
实验教学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转
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第一 转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 传统的《电机学》实验采用归一化管理,即统一的实验课时、统一的实验项目、统一的评分标准。实验课时全班均为12学时;实验项目共6个:并励直流电动机工作与调速特性、单相变压器短路与负载特性、三相变压器极性和联结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评分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实验成绩中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教学执行过程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这种归一化管理方式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电机学》课程时,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对他们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实验培养,一部分进入理论培
养。进入实验培养并非不要上理论课,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因他们具备动手能力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等条件,教师课外可适当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电机及其控制实验项目,同时增加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高可达30%。进入理论培养的学生则可参考归一化实验管理方法进行实验教学。第二 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传统的《电机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实验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设备的准备等概由老师进行,实验时学生只需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实验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实验技能。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制定方案,经教师同意后进行实验,实验时让学生自己检查线路,出了问题自己分析、解决。譬如在教师布置要进行《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实验时,学生可通过预习,自选同步发电机投入电网是采用准确同步法还是自同步法,采用准确同步法后仍可自定是采用交叉接法还是直接接法,不同的并网方法实验线路、实验设备、操作、实验现象均不相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验方法、现象提问,实验后学生还需对各类实验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三 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中静态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基础训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葫芦画瓢”,通过反复训练学
生硬件接线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动态实验内容一方面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另一方面随时动态地更新实验内容,开设的实验项目注重专业之间的渗透,学科之间的交叉,紧跟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学生可自选实验项目,自行进行实验线路设计、元器件购置、设备选定、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正规划在《电机学》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电机综合训练。该实践环节,可巩固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电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让学生设计一个多种电机协同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以电机、变压器并网反馈为核心的系统,并进行安装调试。整个训练包含设计与绘制系统原理图、选择电气器件、系统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编制设计说明及小结等。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灵活使用电机,提高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
果。
第二 进行实验设备研制与开发
我们也重视电机实验仪器的研究和开发。现正组织学生进行电机智能控制平台的研发,以此为基础开出电机实验教学项目2项,即“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实验”、“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完成这套综合实验设备将为把电机实验室建设为特色实验室打下基础。
3.改编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外,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应该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能自成体系,能系统、全面地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当学生遇到有关实际问题时,能从实验教材上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 应与实验设备紧密结合。第三 能给出较多思考题,学生实验前能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实验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后能在实验结果中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以“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为主线,与湖南大学一起编写了《电机及拖动基础实验指导书》相应的实验指导,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电机学课程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教材自成体系,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内容方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度,以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工程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在电机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第一 添置新实验设备
近年来我校电机实验室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大幅度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投资百余万购进多台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新型综合性实验装置,具有配置齐全、功能齐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体积小而适应面广、且有扩展能力等特点,能开设出20余个电机类的教学实验。
实验条件为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因设备台数增加,实验小组人数减少,一般以2人一组比较合适,合理的分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进行实验,避免了以往实验时出现的有人操作,有人旁观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
二、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是实施考试改革的核心。按传统考试方式,绝大多数考试课程要求全体学生统一参加期终闭卷考试,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电机学》可采用“分组考试”的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改革----“分组考试”
“分组考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分组原则,把全体学生分成多组,不同组参加不同方式的考核,不同组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所
占比例不同,每组平时成绩分别由不同内容的考核组成,期终考试考题一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方式。
“分组考试”可把学生平时到课率、作业、实验、课程相关的工厂短期实习、自行设计课程有关控制系统等全部记入总成绩。
进行分组考试,首先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及学生的特长制定分组考试原则。原则制定一方面要在兼顾学生个性的同时明确规定参加每组考试的考生资格(平时表现为主),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期终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小的分组;另一方面要规定每组考生的具体考试方式。
2.《电机学》分组考试原则
笔者几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学》教学工作,现将该课程的分组考试原则提出来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其具体分组及考核方式如下:
第一组: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50%。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电机厂实习(25%)。前三部分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了第四部分--电机厂实习。按原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只到电厂或变电站实习,但部分学生学习电机学时,希望能有机会看一看电机的具体结构,了解电机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及其具体应用,通过教学内容实践化来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应与一些电机相关厂家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由于学校不统一安排实习时间,学生只有利用周末去厂里学习,这就要求实习厂与学校很近(在同一城市为佳,我校选衡阳市湘南电机厂较好)。学生实习次数只需两次(2天/次),实习完后交一份实习报告,该项占课程总成绩的25%。这组考生每班大概5-8人,他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A.平时到课率100%;B.不缺交作业;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后25名(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及其他同学,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学初学生自愿报名,教师严把平时关,确定该组学生名单,若人数太多,可把条件C范围缩小,必要时进行口试,把比例控制在预计范围内。学生外出实习需
一定的实习经费,而教学计划中无此经费支
出,可通过教研室协商,从全班实习经费里给每人提取50元,不足部分学生自己负担。该考核方式是面向班上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设计,通过A.B.C.三个约束条件督促他们平时从严要求自己,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组:平时成绩55%;期终考试45%。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自行设计一个计算机对交流机的实验控制系统(30%)。前三部分要求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自行设计计算机控制实验部分。增加第四部分考核内容,可实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组考生比例可达全班15-25%,他们须满足四个条件: A、B两项同前; 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前25名;D.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以上等级考试(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学生才有能力设计出理想的系统)。该组考生最初也是自愿报名,由教师最终确定学生名单。学生做好设计后,交设计论文一篇,并上机演示设计运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组:平时成绩25%;期终考试75%。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不参加前两组考核的学生均为该组考生。
三、教学效果
通过对《电机学》实验和考核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如下教学效果:
第一 实验环节效果明显改善。电机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成套系统实验平台的使用为《电机学》课程开设各类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提供了可能,也一改过去粗笨电机、高噪声危害等实验环境,使电机综合训练开发和设计具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第二 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仍需时间对它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现我已就该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86%的学生认为若能真实施考核方式改革,他们平时能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及研究训练,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认为改革后,考试可促
进个性特长发挥,可提高其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玲玲等.深入教育改革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1)[2]方荣惠等.CAI在控制电机课程中的应用[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3]肖金凤等.关于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电机学教学改革的探索.电气电子教
学学报,2003(1)
第二篇:“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式基础课内实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7-02
●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1]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理论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实验教学是课堂内容的实例化和延伸,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工智能实验课是人工智能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主要采取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便于统一进度和统一管理,但这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兼顾众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和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2][3]
②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定优劣。该评价方式没有注重实验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对自身素质评价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进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自律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4]学生到大三,虽然专业课程学习比较全面,但编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教师很难把握该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综合运用哪些知识来完成什么任务。现有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故不能很好地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远远不够,还需与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拓展专业实践范围和方式,综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活动,笔者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鼓励式教学模式。教师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为学生提供具有多个不同层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案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案例,在完成一部分内容后,自己确定下一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结果就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案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较难的案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参与,都有机会挑战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 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践课程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过程性评价[5]应该贯穿学生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践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6]
1.注重评价过程
对于实践课程不能仅仅以最终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评价结果,还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相关过程结果纳入评价考核中。另外,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并最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体现过程评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性原则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定期组织几次对抗赛,充分发挥它的对抗性、趣味性的优点,这样大家通过比赛可以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开展每次对抗赛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撰写开发报告,通过报告,可以检验大家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达到让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心得和体会的目的,在报告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给予指导和肯定。
3.差异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系统案例设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也要体现出每位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难易程度。在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系统案例时,对于其评价标准应该了解。难度越大,则评价成绩越高,反之则略低。对于有创意的算法可给以加分或奖励,从而实现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全面发展的激励。
●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实践教学将人工智能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跃了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以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并采用单一的学业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研发动力。因此本文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段俊花,张森社,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5]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6).[6]谢琪,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吴洁,李君君,徐刚
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1南华大学诊断学教研室,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针对临床内科教学现状,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表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CBS教学,横向分析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并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加强人文教育等多种临床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综合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内科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Course of Internal Medicine
WU Jie, LI Jun jun, XU Gang1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 Hospital of Nanhua University, 1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s, Medical College of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 method with lecture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results in students' lacking initiative and influencing learning interest.In view of present
teaching status of the course of internal medicine, this paper makes some explorations of the clinical education pattern reform on teaching patterns and teaching methods.The practices of clinical education pattern reform with case based study teaching method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are confirmed effective, which is helpful to 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 words:internal medicine;med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项目(2009-173)
作者简介: 吴洁(1967-), 女(汉族),湖南衡阳,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手机 ***,E-mail:
wujie702@yahoo.com.cn
在培养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临床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其根本特点是临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临床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每一种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我院内科教研室自2008 年起对临床内科教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1.1 内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临床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很少给学生留有互动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其结果是学生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 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1.2 PBL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方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的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而且由于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单纯应用PBL教学法,学生获得的知识达不到LBL教学模式下获得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且国外的PBL教学都是小班授课,我校五年制本科班人数达150余人,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教材,理论课仅124 学时,课时非常紧张,如果讨论学习的时间过长,过度开放灵活,不但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能导致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积极参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因此,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2]。
1.3 CBS教学法结合传统授课方式的运用
不论PBL还是LBL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根据PBL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Case Based Study, CBS)的教学法[3],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记忆、归纳能力。我们及国内的部分高校探索了CBS教学法与传统授课方式有机结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4]。例如讲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章节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到医院采集典型病[1]
历编写如下:男性66岁患者,因突发胸闷胸痛2小时,恶心、呕吐1次入院。2小时前,患者晚餐后突发胸闷,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上腹部绞痛,持续2小时无缓解,并感恶心、非喷射性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大汗、面色苍白。入院体查:体温36.7℃,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Hg,神清卧位,口唇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5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部饱满,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2年,有吸烟史20支/天×20年。辅助检查:1.ECG:Ⅱ导联ST段抬高0.3mV,Ⅲ导联ST段抬高0.5mV,aVF导联ST段抬高0.3mV,Ⅰ导联ST段下移0.2mV, aVL导联ST段下移0.3mV,V3、V4、V5导联ST段下移0.1 mV;心肌酶: CK 241U/L,CK-MB 11.4U/L;血常规:WBC 11.85×109/L,N 70%;肝肾功能正常;血脂TC 5.34mmol/L,TG 1.85mmol/L, LDL-C 2.80mmol/L。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1.患者胸痛有哪些特点? 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胸痛的特点后,提出初步的诊断,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即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3.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胸片、心脏彩超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漫不经心地听讲转移到积极地思考和讨论的主题上,无疑在学生的大脑中对该章节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内科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纲,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 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更新周期较长,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内科教学中,除以内科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内科各专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安排要满足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要求,充分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生临床理论和实践考试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2.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5]
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近年多媒体教学已逐渐取代传统挂图、画图,笔写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理论课生动有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制作成图谱反复讲解。例如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一个难点,在制作课件时,应把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制作成图谱,讲述斑块的的形成机制、病理特点,斑块的进展与临床表现的联系,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一环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 “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每年组织一次多媒体教学竞赛,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们学习借鉴,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做为“教”与“学”的双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对于医学知识的更新,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目前全世界每年有220 多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发表在4万种医学杂志上,因此,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是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有益,对于其在今后整个医学职业继续教育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3 培养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情况下“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这就需要科学的临床思维来得到正确的诊断。临床课堂教学,教师是按照每个系统和每个病种进行系统的讲解 ,学生接受的是纵向知识。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首先接触的却是症状,医生最主要的任务是从某一症状出发,通过横向综合分析,从不同专科系统的病种中鉴别出最后的诊断,临床思维方法与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因此, 我们选择内科鉴别诊断涉及的常见症状及相关疾病,由带教老师根据临床实例,编写病例,定期组织病例讨论,见习前1周将病例摘要发给学生预习,学生查阅资料,见习时将学生分成2-3个小组以病例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每次4学时。通过跨病种、跨系统的横向讨论,有效的扩展了学生思路,锻炼了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高尚的医德是医师的立业之本,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医师的必备素质。沟通技能是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七大领域之一。长期以来,医学生培养模式沿袭着注重临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重视“做事”教育,轻视“做人”教育,导致医学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有缺陷[7]。近年来,各地医疗纠纷不断,其中超过70%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足所致,而与医生技术水平无关。因此,我们自编并出版了《医学生临床沟通教程》并在课程设置中增开这门课程。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感染、带
动学生。要求医学生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仔细解释
[8]。带教教师通过示范、旁听观察,及时点评,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改效果的评价
对不同年级100名五年制学生的无记名调查显示,72.5%的学生认为运用CBS 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有机结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82.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85.8%的学生认为横向分析讨论式教学对临床思维辨别能力的培养帮助最大; 93.3%的学生认为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设置医患沟通课程有助于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热情,更好的开展医疗实践活动。我校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笔试通过率2009年:71.8%,2010年: 64.6%,分别高于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笔试通过率7%-14%。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内科临床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 “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军.PBL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4
[2]徐宛玲.PBL教学法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8):81-82
[3] 贺加,高京生,王中强.七年制医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11(5):13-14
[4] 刘彤,吉利.西医内科学病例引导式为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初探[J].中医教育,2010,29(2):34-35
[5] 刘礼斌.改进内科学教学,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考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1): 65-66
[6] 李君君,吴洁,周园芳.强化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49-1150
[7] 潘宇,陈俊国.西方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44-1346
[8] 陈文生.注重加强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63-164
第四篇:试论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
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和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第五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我院是一所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自设立至今已经有近20年了。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们教研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所进行的探索与改革谈谈体会。
一、教学改革思路
以培养技能过硬、可持续发展性好的“操作型”应用人才为总体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依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大技能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职业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会计电算化教学全面推行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直
通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的所有内容,学生学完本课程就可以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仿真教学、逆向思维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明确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按岗位学习技能。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并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以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训对象,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四)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做合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教室与实训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教、学、做合一,充分启发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组织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五)校企合作紧密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训练完美结合。一方面突出真实演练,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学习软件操作,并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查; 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会计和软件公司专家到机房与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训,开阔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代替课程考试,教、考分离
将社会职业资格认定纳入教学计划,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教师只负责授课,教会学生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 期末考试则参加湖南省财政厅考试中心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考试。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学生毕业后马上上岗,上手快,操作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操作技能过硬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4%以上。
(二)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这是课程考试的一次革命。参加湖南省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学生报名率100%,过关率达98.85%。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证书,还能取得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注: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改革后,必须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和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考试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用友ERP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在每学期学生评教中都名列前茅。至今我们组织了每年都组织在校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合格率高达98.85%,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总之,为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技能,实施“双证书”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会计教研室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