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浙江省奉化中学吴碧芳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意识”一项目标要求以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得加强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只有熟悉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单元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2003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的人教社新SEFC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对文化内涵的覆盖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名胜古迹等等。许多课文充满跨文化交际信息。教师可结合课文,更新观念,将文化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任一个环节: warming up,1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integrating skills甚至grammar 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 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舞台、主阵地;同时把握好文化渗透的度,坚持实用性,切忌泛,太多太广学生不易接受; 运用多种途径,与教材同步,有系统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讲英语国家。
词汇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透过它,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在新SEFC1A Unit 1 Friends的Language study中有一句:Many people keep dogs as pets because dogs are regarded as loyal friends to people.此句中提到养狗当宠物,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那是西方人的行为。在英语词汇中更可见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青睐。如:lucky dog(幸运的人),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国人现有玩宠物,但以前大多养狗为看门,故受到的待遇就不如“洋狗”,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再看SEFC 1B Unit 13的Speaking中:Dr.Yang: Was the peach ripe or green? You ought to be careful with fruit.此句中green不表示绿色,而是未成熟之意。在此,教师可渗透几个常用英汉色彩词的含义。如:中国的红茶,英语black tea, 而非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 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肉和鱼肉。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报道,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比喻为大而无用的东西。
语法及习语渗透 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由于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习惯和习语。先看99年上海的一道高考题:
――You’ve won the football game.Congratulations!---.A.It’s nice of you to say soB.We’re really lucky
C.No one else could do itD.Oh, not really
按照中国人的交际风格,谦逊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总是喜欢贬低自己或是对事情予以,要不然会被认为狂妄。而西方人喜欢说话直截了当,他们相信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所以碰到别人称赞表扬自己时,只要表示谢意就是礼貌,故此题答案A。又如:1B Unit 15 The Necklace Reading中Jeanne:(Looking at the other woman)I’m sorry, but I don’t think I know you.汉语说:“我想我不认识你。”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 know you.”而不能说:“I think I don’t know you.”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baske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场蓝球赛,是吗?)如果赢,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
“No , we did.”(不,我们赢了。)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阅读积累,拓展视野 阅读教学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恰恰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每个单元就一个话题至少有两到三篇的阅读文章,里面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些阅读课文本身就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不仅要要求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SEFC Book 1B Unit 14 Festivals的阅读课文时,其中谈到宽扎节的由来时,教师可适当插入美国的黑奴历史,推荐学生去阅读英文简写本《根》一书。此外,教师在完成单元阅读教学任务外,还可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选择与单元话题相关的难易相当的阅读材料作为泛读,通过阅读来拓宽文化知识。如新教材有不少单元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话题,由于学生对文学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故教师可因势利导,适时地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入一些英文名家名作,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2.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课外英语学习环境,拓宽文化习得渠道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堂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扩展文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学好异国文化,促进交际。
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学英语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让学生沉浸与语言情景中。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语言的条件。学校里碰到学生问一句:“How are you?” 开始学生会用教材中学过的 “I’m fine.Thank you/ Fine, Thanks.来答。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 “I’m OK.” “I’m all right.” “I’m not very well.” “I feel terrible.”“I’m ill.”等。又如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故意说“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代之以 “Here you are!”还有象 “No way!(没门)” “ I did it./ 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 you that so.(早就告诉过你)”“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 “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而没有在教材里出现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如:在学完SEFC Book 2B Unit 12 Jules Verne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一文后,让学生观看《海底两万里》原版影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促进了英语学习。我们学校高二
年级每周一次播放“空中英语”录象,其新颖、地道、时尚的语言材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布置研究性任务,合作学习,体验异国文化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Learn by doing.” 在做中学。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适时地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外国文化。如在学完1B Unit 18 New Zealand之后,要求学生以4、5个人为一组,用英语设计一份新西兰7日游的海报。要能体现新西兰的主要特征和文化气息。在完成此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西兰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促进了同学友谊和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持之以恒,要把握文化渗透的时机和度。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要求教师有教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吸取营养,补充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英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部门2003年7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英语》(高
一、高二)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
因此,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而完全地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
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所以,我让学生叫我Miss Yuan.2.感谢和答谢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
4.饮食
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0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美国家,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怀特(白色)、布朗Brown(棕色)、格林Green(绿色),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a white man(忠实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take horse吹牛
a lion o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6.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手段,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可谓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常见的有:
1,耸肩,双臂下垂,手心向外-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朝对方张开手臂-表示欢迎
3,高举双手或伸出一手,食指和中指张成开“V ”形-表示胜利。
4,握拳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
5,大拇指与食指组成圆,其余三指伸直-表示满意。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语言,肯定对学生理解、习得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宗教知识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所以在学英语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在交际或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我们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8.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目前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材料中含有纯真的、地道的英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相当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在日常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牛津版的7A,里面涉及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刘林虎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呢?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众所周知,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们的德育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中渡过的,因此学科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抓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抓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
二挖掘高中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教学之中re9a,课文介绍网球明星威廉姆斯姐妹成长和成功的经历学生对威廉姆斯姐妹的名字可能已有耳闻,但是不了解她们的成长经历,学生在本课中,要学习两姐妹积极向上,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精神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感动的有关身残志坚的故事,例如有篇英语的阅读文章讲到作者在一家超市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腿脚不方便),却能带给别人真诚的微笑,使心境不好的作者,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这样的故事,在旧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也有很多,其中关于美国的盲人作家海伦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现行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超人f 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仍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别人这样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足于教育我们的学生吗?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在单词或句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这个短语时,我要求学生翻译雷锋总是乐于帮助别人老师可以通过这个例句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当我们学习定语所修饰的名词含有序数词时,定语必须用不定式来修饰,我要求学生翻译M同学(班级学习最好的学生)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的。
我想就此,激励学生要积极上进你追我赶在学习这个短语,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他终于获得英语演讲比赛的第一名Eemfo 借此,笔者鼓励学生: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取得喜人的成绩ro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以记叙开头有关爱心传递的故事,然后稍微议论的文章,如果教师能抓住教育机会,不但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例如,有一篇完型填空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和女儿去超市购物,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孤身一人艰难地推着车,这位母亲二话没说,立即走上前去帮助老人,而且还递给老人家一瓶果汁,母亲用自己的善举给她的孩子积极的影响以后遇到类似话题的完型填空或阅读理解,学生就可以达到知识迁移,解题就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ao通过英语谚语或习语学习达到德育教育英语有些谚语或习语,不但容易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J2翻译成汉语就是:迟做总比不做好老师可以趁机鼓励那些基础比较薄弱,想要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好好努力,还有机会成功对于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们:2一切皆有可能!keo实践得真知通过这句话告诉学生要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对那些好高骛远的学生尤其有教育意义
四结合其他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高中生还应该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在虽然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他们大部分人很喜欢听歌和观看电视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所以,英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而且视听效果比较好的英文电影,供学生观赏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 ECC-年暑假,高三的学生顶着酷暑在补习,练习卷堆如山,疲惫不堪笔者对学生宣布:今天晚上没有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我们看一部英文电影地心游记,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电影老师可以就电影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看法和体会,使学生加深对年轻的地质学家特雷弗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的理解,也可以联系到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毕业班的同学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五小结
当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教材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只要我们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刘
林 虎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 特别强调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我国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 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培养能力, 还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各种年龄的人都需要德育, 尤其是处在发育时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启发诱导以及内在的努力修养, 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完全体现在学生自觉自愿上, 任何外在强加的形式都无法证明其成效。良好的环境的熏陶, 先进典型的示范, 循循善诱的教导, 多种渠道的影响, 这些教育方法都能有效地启发青少年积极向善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的主动努力, 达到较高的道德标准。德育的内容是很广的。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 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要求, 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懂得善恶、高尚与卑鄙等等。道德教育要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追随人一生,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现实。
一、英语教学担负着德育任务
德育教育应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应当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影响人的兴趣、情操与品性。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启发诱导、潜移默化, 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德育应当渗透到各课程之中, 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是学生道德人格成长最自然有效的途径之一。
有人认为教英语就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这种观点是狭隘和片面的。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 担负着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人的各种观念、情感意志能力必然与发展其它能力或品质有关, 如果不共同发展, 不但整体的成长受到影响, 而且单方面的能力也不可能顺利培养。中国学生学外语与他的动机、态度、学习目标有关, 而这些都与他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英语教学不是孤立的, 它必然与德育有着互相促进或互相妨碍的影响。我们在外语教育中加强德育, 就能收到两者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高中教材中规定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整体提高人文素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
特点, 引导他们调整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 主动参与实
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英语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通过英语教学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1.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学英语和其它课程一样,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要踏踏实实,勤学苦练, 不畏困难, 才能学到知识, 不断进步。学习的进步与良好的学风、品德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进而培养优秀品德。英语学习需要仔细严谨的作风 ,单词拼写 ,单词的使用 ,标点符号,粗枝大叶是无法学好的。英语学习也需要敏锐思考 ,好学深思 ,深入钻研, 如阅读理解、分析英汉表达差异。学习英语需要勤学多练 ,勇于实践 ,精益求精, 永不自满 ,虚心好学等多种优良品质。2.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强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英语教师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是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文化、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的窗口。教师在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用教师自己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热爱祖国的激情 ,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感染学生 ,启迪学生, 影响学生。通过自身字迹优美, 重难点突出的板书 ,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 ,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化学生。
3.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 必须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 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 ,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合作、勇气一系列民主气氛。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 感情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语境中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 感受语言。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联系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利用每课的会话部分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际。学习关心他人 ,互助友爱, 文明礼貌等品德和行为规范。
三、充分利用外语教材进行德育 1.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教学都和德育有关。教师往往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了道德教育。语言文字不过是一种符号体系 ,它是思想的载体 ,也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教授语言文字的时候 ,必须有思想交流 ,而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完全脱离道德意识。教材是寓德的载体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学科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育目的 ,抓住结合点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于英语课教学中。
我国编写了许多套英语教材, 优秀教材在精心考虑外语学习规律的同时, 也注意在德育、美育诸方面给学生良好的影响。它涉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 辨明是非 ,区分善恶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教材还介绍了英语国家以及其它国家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 与中国的交往, 与各国的友谊, 各国人们平等相处 ,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高中阶段英语教材中包括了很多英
美文学 ,如诗歌, 小说 ,戏剧, 抒情散文等等。这些作品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有德育价值。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编写英语教材 ,使语言教材整体上有益于德育 ,使德育自然地渗透到语言教育中。2.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从小学英语到大学英语每课都有德育内容, 而且随着教材内容改革 ,德育内容也紧跟时代 ,具有时代气息。高中英语每个单元中包括练习册共有三篇文章 ,几乎每篇文章中都有德育内容。高一下第十五单元The Necklace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不可以像玛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第十七单元Great Womn ,在Warmingu p中对四个伟大女性进行描述 ,宋庆龄、居里夫人、赛珍珠、特丽萨嬷嬷 ,提问涉及到对几位女性的生平了解 ,以及她们的精神可贵之处, 对人类的突出贡献。课文紧密联系现代实际 ,女性想在社会高层发展成功 ,不容易。It has often been said that life is difficult as it is.For women it sometimes seems twice as difficult.Is it more difficult for women tobecome famous or get jobs in high position?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课文中 ,女主人公凭借她的顽强意志 ,独自一人在五十岁时进行北极旅行 ,在六十岁时她又到南极旅行。文章描述了她如何在极其恶劣的极地 ,乐观地面对困难, 最后战胜了困难 ,安全返回。在综合技能中 ,女主人公欧普拉Opran Winfrey,作为一名黑人, 能成功地成为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 ,主持的节目相当成功。她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电视人物 ,她的事迹也鼓舞着成千上万的人。由她而引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必须具备的条件。Hard work and discipline could lead to self-improvement.艰苦的工作和纪律可以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我们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 ,吃苦耐劳的品质, 它对我们终身都有影响。课文中说得好, Hard work and discipline are the road to self-improvement, and success lies somewhere along that road.在第十八单元NewZealand中 ,课文介绍了新西兰的地理位置、自然、历史等 ,在综合技能中介绍了新西兰的土著人 ,毛利人及其文化, 通过文章我们认识到要尊重民族文化。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伟人的格言 ,如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Albert Einstein;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Thomas Alva Edison通过这些格言的教学谈谈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从而引导学生要勤奋 ,只有付出汗水才能获取成功。
四、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德育工作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不能脱离教材 ,空洞地说教。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 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把理想、信念、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2.进行德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要联系学生实际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3.进行德育要注意艺术性
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使它化作一股巨大的动力 ,使学生把暗示转变为自身需要 ,不断鞭策自己。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德育要激起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有无穷的力量。4.进行德育要注意针对性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见识很广。他们的身心处在迅速成长阶段 ,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喜欢独立思考 ,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观点不再是全盘接受。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 ,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 ,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进行道育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聪明 ,使受教育者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