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时间:2019-05-15 05:1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第一篇: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

“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

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

艾玛又复活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只是,结果是一样的,这一次的爱情依然脆弱。面对爱情梦的一次次破碎,面对自己欠下的一大笔债务,面对自己沦陷的道德,艾玛只能选择服毒自杀。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艾玛的世界,它只能是包法利夫人的世界。艾玛死了,包法利夫人也活不了。

在充满腐蚀和引诱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像艾玛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艾玛的悲剧。修道院的贵族式教育给了艾玛幻想的空间,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却没有给包法利夫人权力像艾玛一样去追求爱情,当包法利夫人想像艾玛一样生活的时候,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包法利夫人在对枯燥无味现实生活无法忍受后,她选择了成为艾玛,也意味着选择了堕落,成为了荡妇,造就了日后的悲剧。

艾玛假使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对爱情的极度渴望,没有对奢侈淫逸生活的贪恋,艾玛就会是一个贤妻良母,就会做好包法利夫人的角色。虽然包法利平庸无能,但是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尽其所能的爱着他的妻子,不会像莱昂和罗尔多夫一样玩弄包法利夫人。作为一个妻子,包法利夫人其实是幸福的。夫妻生活就应该是平淡安宁的。只是作为艾玛,她是不幸的,因为这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包法利的好,艾玛永远都不会发现,包法利夫人也发现不了,因为她的心理藏着艾玛——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包法利夫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追求自己幸福的典范,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不留一丝退路。为了爱情,她可以牺牲一切,声誉、孩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因为即使是死,她依然在憧憬她的幸福。

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好母亲,虽然在怀孕之初,她也曾憧憬自己做为一个母亲的情景,想为孩子买衣服帽子,但是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一切,可以让家庭支离破碎。而且为了她所谓的爱情,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

包法利夫人是悲剧的,矛盾的。她的悲剧在于她对幸福的过分执着,沉浸在自己的爱情世界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无法看清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她的矛盾在于她已经是包法利夫人心里却住着艾玛,背负着道德却在沦陷和堕落。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这就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悲剧。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同福楼拜一样,我对爱玛既同情又谴责,她是一个有着女性主义精神的女子,拥有自己的追求,但她又是一个不够聪慧的庸人,追求新生活,却不懂得正确的道路。心灵贫瘠,趣味庸俗的她无论是读书,还是“阅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她涉猎了很多的浪漫作品,而浅陋庸俗的本性,让她形成了有所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爱玛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是她,最后她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正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她无法越过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鸿沟,也分不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代价,飞蛾扑火最终毁灭了自我。

爱玛则是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不幸误人歧途,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而不同的是,她并非欣然而死,相反还带着无限的凄然。在死亡将至之时,她大叫一声“瞎子”之后,悲凉离去。这一声“瞎子”可以说既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对她爱情追求的全盘否定。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及,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差千里。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行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爱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最终也让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爱玛所体现出来的罪恶感相对而言没有安娜那么强烈,但她确实在内心深处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从她弥留之际很虔诚地吻十字架就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罪恶感,她希望她的罪过能以她的死来抵消。临死前的那一声“瞎子”也正好说明爱玛确实在反省之前一系列的作为,从“瞎子”意象联想到爱玛的遭遇,爱玛本身就是一个“瞎子”,一个精神上的瞎子。为了虚幻的梦想,她一直痛苦地挣扎着,拼命地争取,最后命运还不是和“瞎子”一样。李健吾在《福楼拜评论》一书中这样评价爱玛:“她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她的反抗意识,她有一个强烈的个性,天生骄傲,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当成一个贵族妇人,期盼有奇遇,她相信将来总会是好的,她的一生只是一部谎言。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生活在法国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荣的英雄时代过去了,1848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浪漫主义式的激情已经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在这样一种平庸现实生活背景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玛注定要处处碰壁。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周遭环境如同催化剂,使爱玛身上原已养成的向往上流社会糜烂生活的思想和爱幻想的习惯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最初,她还有一丝幻想的灵性,却逐渐地由浪漫而放荡,在肉欲和物欲的驱使下,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爱玛的毁灭,虽然有自身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又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糜烂的贵族社会生活风气、毒害人灵魂的宗教布道、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后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正是这种种社会力量的集合体使她围困其中无法自由活动,可以说残酷的现实生活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了毁灭。

拜伦说: “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性别的差异决定了爱情观的不同,尤其对于艾玛这样一个深受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的女人来说,能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那么残酷,面对由父亲包办的婚姻,面对有着年龄距离、思想代沟的丈夫,艾玛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与巨大的打击。她从一开始就不得不接受传统女性的命运: 丈夫、家庭、孩子。

著名作家苏童就曾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爱玛的一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充满悲怆。可以说,在自己整个生命过程中,她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却把所有的生命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最终绝望地自杀。

此外,小说也阐释了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人在追求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陷身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恰如戴上镣铐或落人陷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或毁灭,尽管在挣扎过程中或许也有暂时的成功,但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一个天真纯洁的女性,为追求理想的爱情,却走上r毁灭的道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爱玛追求爱情本来无可厚非,错就错在她把一切都想得太完美了。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之口说道:爱情是对人的试金石。确实,爱情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灵、品格、禀赋的伟大或低贱。爱玛受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幻想着充满激情的伟大爱情。福楼拜对爱玛追求爱情中的真、善、美是持肯定态度的,对她的悲剧命运则是同情的,但对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则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同时他也想借女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及其自身的毁灭来给世人以一个清醒的警示。

一、盛赞新作的艺术美

《包法利夫人》一问世,批评家圣伯夫就马上慧眼识英雄,敏锐地指出;“在许多地方,在不同的形式之下,我似乎发现新的文学标志:科学、观察精神、成熟、力量、有点严厉。这是新的特点,未来几代人的领袖们会追求这些特点的。”①圣伯夫大声赞扬这部杰作。维克多·雨果从盖纳西岛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杰作„„”米舍莱、朱尔·雅南、尚弗勒里向作者表示祝贺。最后,波德莱尔在一份发行范围很狭的杂志《艺术家》上热烈欢呼杰作的问世。《包法利

夫人》在艺术美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乔治·桑赞叹福楼拜对艺术的艰辛追求:“居斯塔夫·福楼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 但她也毫不留情地责备他“写伤人心的东西”,“把丑恶指给人看”,“对人生缺乏一种明确的和广大的视野”①。有的 评论家把福楼拜说成”文学的基督”,意思是他为文学创作而受尽了千辛万苦:“他在二十年里为文字而斗争,在句子面前奄奄一息。”② 屠格涅夫认为“在任何语言的任何作家身上,都没有(像福楼拜)这样精益求精。”③福楼拜强迫自己严格的艺术训练,令他的同行吃惊,甚至那些自吹是文笔优美的作家,连龚古尔兄弟,泰奥菲尔·戈捷都感到意外,称赞福楼拜的作品“像诗句一样有节奏,像科学语言一样明晰,有大提琴的雄浑,有火红的羽毛似的热情”④。

左拉说得更明确:“《包法利夫人》问世后,产生了文学上的整整一场革命。现代小说的格式在巴尔扎克的巨型小说中是分散存在的,似乎刚刚经过压缩,明确地在这部400页的小说中提了出来。新艺术的法典写成了。《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范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左拉的评价虽然有过溢美之嫌,然而他的判断大体还是正确的,左拉认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散见的现实主义手法,都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但是福楼拜具有巴尔扎克所缺乏的明晰和完美,而这是新的艺术法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福楼拜开创了新的流派。尽管福楼拜本人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等颇有微词,左拉却对《包法利夫人》推崇备至:“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程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⑤

朗松也指出,《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观察细致而紧凑,形式辉煌而简洁的作品。”⑥ 在教材中肯定了这一判断:“《包法利夫人》有幸成为当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 布吕内蒂埃断定说,“人们可以认为《包法利夫人》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重要著作。”蒂博岱认为:“就小说而言,《包法利夫人》的技巧,几乎就像《安德洛玛克》(辛的作品)在悲剧中的地位那样,是部典范作品。”⑦沙尔·杜博斯指出:“《包法利夫人》不仅是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也许这是从严格、紧凑和狭隘意义上来说成为艺术品的唯一小说。”⑧当代评论家巴尔德什认为:“必须重读《包法利夫人》:它达到人为的完美境地,人们不会倦于欣赏它。”⑨这些作家和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包法利夫人》的艺术性作了高度评价。

二、关于“包法利主义”

波德莱尔特别对福楼拜塑造的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形象十分欣赏:“包法利夫人沉湎于想入非非的浪漫爱情的遐想中,她像男性一样痴心地、慷慨地委身于那些卑劣的家伙,也如同一些诗人醉心于女人一样„„其实,这个女人在她的同类中、在她狭窄的世界里和她局限的视野中是很崇高的„„总之,这个女人是真正的伟大,她特别令人同情。作家努力不在作品中出现,如同一个耍木偶的演员,表现系统的冷酷。尽管如此,所有有知识的女性都应该感谢他把女人提高到具有高度力量、远离野蛮动物、接近理想男性的地位,感谢他使女人具有一个工于心计、富有幻想的完人的双重性格。”①

十九世纪已有论者强调这部小说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福楼拜基本上把爱玛看作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就性格而言,爱玛爱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内心充满了激情,故而,法国评论家于勒·德·戈尔蒂埃提出“包法利主义”的概念,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即是一个人幻想过一个与现实完全两

样的生活,像爱玛一样幻想改变这种生活强加给人的命运,迷恋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这种人所犯的心病就叫做“包法利主义”。

在新批评中,让—皮埃尔•理查尔在《文学与感觉》(1954)中,首先在《包法利夫人》里从作家对丰盛的餐桌、食欲旺盛的宾客的描写,揭示作家与女主人翁的欲望和兴致。“随兴致接踵而来的是满足”。“爱玛的爱就像吞食一般。‘她像一个饥不择食的人那样扑向快活’”。然后是“吸收”、“反刍”、“消融”、“酥软的爱情”、“肉体的参透”......理查尔指出:福楼拜的“天才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把内在经验、具体经验和隐喻的表达始终集于一身的那种完全和谐”。水作为一种吞没和溶解的力量,是爱情的隐喻,“如果女人像水一样具有吸引力,那么海洋就像女人一样抚摸着人。”水滴、汗珠、液珠“仿效欲望的行为,还有欲望的意识本身。”“水像鸦片一样让人麻醉”。从而揭示了福楼拜的“水系”。随即,水“汇合 ”、“顺流而下”。变化,就是“随波逐浪”。福楼拜认为:“包法利主义”就是“一心只想成为他人的我”。作家本人“陶醉于永久的灵活多变,他感受着自身,并要使自己保持纯净的可塑性。” 理查尔从作家与笔下人物的自身感觉、自我意识,即从作家及其人物本身迸发出的激情与外部世界发生的碰撞处罚探索作家深邃的心,追寻作品的内在价值②。

三、道德观念的混乱与缺失

艾玛追求爱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她错在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她并不是不晓得社会道德的框架,也知道作为妻子与其他男人偷情是有悖伦理的,但她对于道德的界限和容忍尺度的理解和掌握是混乱的。比如,她懂得作为妻子应该关心丈夫、爱护孩子、料理家务,却在与赖昂最初的暧昧中,将 “贤妻良母”作为提高自己高度和增强自豪感的手段,并把它们作为“错失良机”的安慰和补偿。她与罗多夫偷情后,却又对家庭不管不问,完全把自己迷失在幻想中了,只有在每次幻想进行的不那么顺利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所在的家庭,施舍给孩子一点关爱。她为了与情人厮守,不惜欠下许多债,甚至把整个家都败光了,但当她走投无路要乞求公证人给予帮助时,却断然拒绝了公证人提出的卑鄙的交换条件。艾玛是个多么矛盾的个体:她能够把贤妻良母的一套做得完美无瑕,却不去认真做;她背着丈夫与情人们偷情,各种底线完全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却在能得到帮助的时候断然拒绝了公证人的卑鄙要求。可见,艾玛的道德观念是混乱的,不完整的。

正是因为没有完善的、正确的道德观念的约束与指导,艾玛的悲剧才更加的典型化,没有了束缚,她便完全沉醉于自我幻想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中,忽视了家庭,给爱她的人带来无尽的伤害,也最终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和悔恨。

第二篇: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理想转嫁和现实超越

摘要:“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一、“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角色之争

在这部著作中,福楼拜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她 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和“爱玛”。在西方,女子 出嫁后随夫改姓是几千年来的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嫁给包法利医生后,人们就称她为“包法利夫 人”。但这两个称谓对这个女人来说代表着不同的 意义。“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由同一个女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时就必然 会造成角色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导致爱玛矛 盾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正如刘再复先生说的“二重 组合型”性格,也称对立型性格,就是性格内部具有 深刻矛盾性。

[2](P288)

1.作为“女儿”的爱玛和作为“母亲”的包法利夫 人 爱玛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少女时代的爱 玛被送进了修道院,那里有超尘脱俗的圣歌、圣画,还有浪漫的种子。“修女们在训戒时,反复拿未婚 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作比 较,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1](P438)还有一肚子浪漫故事的老姑娘在修道院出入。这些 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展开丰富联想,去勾勒她 的梦。“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 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1](P440)幻想终究 是幻想,渐渐地她对修道院的生活感到腻烦,院规与 她的性情格格不入,父亲只好把她接回家。人都是要成长的,因为结婚,爱玛成了“包法利 夫人”。作为“包法利夫人”,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作 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包法利夫人要做母亲了,这时 书中是这样写的:“爱玛起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 快快分娩,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P496)可以看 出,这时依旧是爱玛的角色占上风,她又在幻想了; 做母亲的滋味如何呢?她盼望生个儿子,希望他替 自己出口气,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 力,任人摆布„„”[1](P496)所以,她在想像中对孩子 有母爱的成份。但是现实是需要物质的,不光是感 情,由于家境窘迫,不能按她的意思买一个吊式摇 篮、一顶粉红色小绸帐和绣花的婴JLOI~,因此,她索 性什么也不做了,因为她所想的不能实现!这时,她 宁愿做爱玛。由此看出,爱玛是有母爱的,但在她心 中总有想像在作怪,一旦这个想像不能实现,角色之 争肯定是“爱玛”得胜。

2.作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作为“情人”的爱 玛。

情感是最能体现“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色之 争的。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指望是体验一下浪漫迷情 的真实。结婚仅仅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者也许 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起的刺激,她深信自己得 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后来才怀疑自己是不是 弄错了。可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已无法改变作为包法 利夫人的命运了,因为神圣的仪式冠以另一个称谓 便给这个人今后的命运定了位,爱玛成了包法利夫 人。

爱玛的角色虽然换成了包法利夫人,但爱玛仍 然是爱玛,“包法利”只是别人的姓。然而,尽管这只 是别人的姓,爱玛毕竟已不再纯粹为爱玛了。她开 始试图作一个“包法利夫人”。“她每天趴在窗口,目 送包法利外出行医,然后飞去一吻。”[](P465)在这 里,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的形象。可是丈夫的贫乏 无知,没有浪漫情调的缺点,使她越来越难真正做包 法利夫人了。爱玛的影子又追上来进入了她的脑 子,她依然相信离开现实,浩渺无

边的广阔领域有那 祥和幸福的伊甸园。所以“在她的灵魂深处一直期 望意外发生”,“好像沉了船的水手”,“睁大一双绝望 的眼睛”,仍在“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1](P467)于是 她在人前不免流露出时而爱玛、时而包法利夫人的 情愫,两个称谓在空间上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双方微妙而深刻的矛盾和纠葛。

爱玛虽成了包法利夫人,但在福楼拜笔下,真正 的转变仍是那么困难,她宁可去做众人诅咒的堕落 的女人,在肉欲的快乐中沉沦,也不愿成为众人赞誉 的贤妻良母。当初爱玛嫁给查理完全出于一念之 差,出于一种错觉,她以为他就是书中的理想情人。但后来她发现他一无所知、一无所教、一无所期,她 便恨起他来,恨得那样刻骨铭心。她不爱他了,他是 套在她脖子上的枷锁,但有个声音却居高临下地宣 告:你应该爱你的丈夫!她究竟在为谁守节?她究 竟在为谁活受罪?于是她拒绝了,依然以爱玛的原 则在继续寻找爱情,寻找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她一 面让自己的情欲充分燃烧起来,追求她未曾享受过 的爱情,努力地做爱玛的梦;另一方面又屈从于道 德,屈从于“包法利夫人”这个称谓,在追求中怀疑 着、摇摆着。她在体验到爱情时感到幸福,而在意识 到自己是包法利夫人时又感到痛苦;她许身给罗道 耳弗后,一方面觉得罗道耳弗是她在世上惟一的幸 福之源,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有罪恶感,遂试着去发 现丈夫的优点,帮丈夫医治病人。这时,她的情性与 妻性在矛盾中展现,也就是两个角色的冲突表现着 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她深层的情感世界里,感性 与理性,痛苦与欢乐,情性与妻性,爱与道德互相搏 斗互相交织。

二、作为“女性"的爱玛

不论是作为爱玛还是作为包法利夫人,我们必 须首先承认一点:爱玛是女性。她具有女性的个性 特征,也有女性的追求和理想。

爱玛婚姻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有热烈追求的 女人加不懂感情、无生气、天资迟钝的男人。爱玛不 堪忍受枯燥的、无激情的的家庭生活,她要获得爱,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必然要转嫁第三者,或儿 女或情人。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父母看似为儿女着 想,实际上是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从成功的孩子身上得到慰藉和心理满足。爱玛希望 生一个儿子的想法,也是这种心理。因为“她过去毫 无作为”,而“男人少说也是自由的,他可以尝遍热 情”,[](P496)所以当她发现生下来一个女儿时,“她 转过头,晕过去了”,[](P496)寄希望于儿子的理想顿 时破灭了。如此一来,她只有寄托于情人了。

从伦理观念来说,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 家庭,她的行为可以归于伦理范畴的“恶”。然而,评 价艺术形象应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爱玛追求理想 的方式是理想转嫁型的。爱玛对情人的一再追求,实际上是对生活、爱情的追求,因为爱玛终究是希望 情人能带来不同于粗鄙现实的理想生活。所以,归 根到底,她寻求情人,一方面是对丈夫、对生活的不 满意的一种表现,对非理想生活的一种叛逆,另一方 面则是想把情人当成理想转嫁的载体。爱玛寻求情人的动机是试图超越现实。从美学 悲剧性看,她的本质就是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 望。就自我超越而论,她本能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即 更适合自己理想的那种生活,这种对理想的生活的 欲求,本质上讲又是一种对于现状的不满足的超前 意识和欲望。爱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的行动,必然是在平庸无奈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挣扎、反抗,一次 又一次寻求理想的转嫁和寄托。因此,爱玛的悲剧 和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她反抗的意识和对生命无休止 的追求。

当然,我们在肯定爱玛这个形象的积极因素的 同时,也应看到她的局限,那就是对追求和抗争还缺 乏理性认识。因此,她的生活只是一连串的谎话,好 像面网一样,用来包藏她的爱情。最后,只能用一句 宿命的遗言:什么也不要怪罪,预示了抗争的终止,并以自杀否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否定她错误的转 嫁。所以,我们既要肯定爱玛理想的转嫁方式是女 性理想实现的一种途径,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 不足。

三、爱与欲

福楼拜说,爱玛是一个通常所见的女人。也就是 说,爱玛是一个具有通常人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激荡 着种种欲望的人,是芸芸众生中一个物质的、肉身的 人。她的种种欲望,激发了她对生活的无穷想像与渴 望,具体表现为对“爱”与“幸福”的追求。她向往“爱”与“幸福”,而这在她的生活中却不存在。她不接受这 个事实,不承认这种现实,她不满足于包法利医生和 她的婚姻及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她对现实具有叛 离心态。其实,她所想像的“幸福”不过是福楼拜所说 的“属于虚伪的诗”,也即由肉身欲望激发并借助幻想 营造出来的传奇世界。她明明生活在现实的环境,欲 望却盲目地把她引升到传奇的世界。她一味地听凭 欲望的驱使,试图让“爱”永远充满疯狂的激情,甚至 认为“爱”就是激情,于是她就不断去寻找爱与幸福,享受快乐,这也是她的悲剧因素之一。

爱玛人生理想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上。真正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所以爱玛的性要 求,对爱情的一再追寻有其合理性。爱玛不满于现 实婚姻中无爱无激情的现实,她试图超越这些,正是 爱的引导,把她推向了赖昂、罗道耳弗的怀抱。所 以,她对情人的爱是真诚的,由爱欲导致的性欲是无 可非议的。她虽然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丈夫,但她却 是在努力地试图超越现实、超越自身,这是一种向上 的进取,是那种自以为得到的“理想爱情”。因而,在 精神上,她是真诚地爱着对方的;在性关系上,她没 有将性作为交换金钱或地位的工具。美国的黑泽尔 ·E·巴恩斯在其存在主义伦理学著作《冷却的太阳》 中认为:如果性快乐是共享的,自由赋予的和以欣赏 性态度接受的„„如果双方都没有纯粹地利用他人 或被他人所利用的这种神秘感受,那么,人们就似乎 找不到任何理论上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这种关系是 不诚的。[3](P414)所以爱玛的这种以爱为基础的性爱 是正常的,有其合理性的内含。

这部小说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 要的一点就是塑造了爱玛这个文学形象。而历年 来,我们对她批判的同时仅施以同情又未免太简单 了。我们还应看到,爱玛身上蕴藏的某些合理性因 素暗合了读者心理:她的活力、激情、追求、性要求,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女性的,人类共有的。正是爱 玛身上蕴含有普遍性,所以不仅是作者,甚至每个人 都可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当然我们在肯定 女主人公身上合理因素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其中的不足,也就是她悲剧中的主观原因,诸如激情 中的无理性,抗争中的不觉醒,追求中的个体性。

[参考文献]

[1][法]福楼拜.福楼拜精选集.包法利夫人[M].谭立德编

选.李健吾译.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美]黑泽尔·E·巴恩斯.冷却的太阳:一种存在主义伦理

学[M].万俊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第三篇:《包法利夫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小时候,并不喜欢《包法利夫人》,厚厚的一大本书,而且不太合乎公主与王子浪漫的情怀。

现在,读《包法利夫人》,是因为知道了它的价值,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自己比年幼时清醒,于是便冷静了,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而不是存在与西方罗曼蒂克主义的幻想中。所以,我为之折服,折服写实的残酷。

从十三岁起,爱玛就在修道院中生活,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后来分手时竟然都不惜别,就已经为爱玛不安分守己的性格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这个性格,铸成了她不令人惋惜的悲剧,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如若她好好的呆在道特,就不会遇见她那两个负心的情人,历史的偶然性也正是其必然性。

悲剧的铸成还有一点,也是整本书都在批判的一点,源于艾玛的贪婪和虚荣。她看的小说中,男主角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资产阶级的上流层次,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爱玛要的也正是这种所谓的有品质的生活。可她没有了解到,这种奢侈,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不现实的梦境。在她欲望的支配下,最终是破产而亡。

如今社会上的种种拜金女的出现,不也是源自于贪婪和虚荣的指示吗?所有所谓的理由都只是借口,所谓的维护自尊心,不过是要满足虚荣心罢了,追逐名利,都只是浮云,只能害了自己。

第四篇:包法利夫人

汉语0801 李莹雪 080103116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幻想是毒药

人们常说,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在这段差距面前采取的态度不同,有的人能振奋精神,积极地认识和面对,量力而行,采摘硕果。有的人会原地不动,选择溺死在对理想的想象中。而有的人则会背着对现实不满的包袱,筋疲力尽,累死在盲目追去幻想的路上。最近在看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觉得当中的爱玛就是上面说的第三种人。爱玛是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少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但是她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男女情爱的小说,并深受其影响,一直幻想着可以拥有书中所描写的奢靡、热烈的爱情。现实是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医生,过着宁静简单的生活,拥有的爱情也和生活一样平和。虽然夏尔很爱她,但是现实和她德尔理想差得太多,她不能压抑住自己内心对浪漫炽热爱情的渴望,这种渴望冲昏了她的头脑,她看不清现实,只知道向着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冲去,结果,在莱昂和罗多尔夫的激烈碰撞后,她服毒自尽,成为这场碰撞中的牺牲者。她的医生充满了浪生笑语,奢靡淫乱,冷酷虚伪,或许不值得同情,但是她上演的却是一场确实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是她在药师家偷拿的砒霜,而是她自己对幻想的不理智坚持。

对幻想的固执才是真正的毒药。首先,幻想让人沉迷于对未来的假象中,难以自拔,而且幻想的越美好,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就会越不满意,就会使人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接受自己不符合幻想标准的一切。就像爱玛,她无数次地抱怨夏尔的胆怯与无能,她讨厌夏尔的穿着言谈,讨厌夏尔吃得太多,讨厌他饭后懒洋洋的休憩,甚至讨厌身边他的呼吸。而关于莱昂和罗多尔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厌恶平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急于挣脱。其实如果她可以认清幻想的假面,接受现实,不得不说,她会是一个很幸福的女人。夏尔是那么爱他,早晨去工作,夏尔会刚出门就回家来给她一个吻,生活拮据也要尽力满足她的要求,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每次我都想,如果爱玛可以认清现实,及时回头,总会有那个可爱温馨的家在等她。可是她没有回头,幻想蒙蔽了她的双眼,她固执的坚持着,并一步步走向灭亡。

其次,幻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它只会让人越陷越深,用虚妄的快感蛊惑你,最后淹没你,让你连后悔的余地都没有。爱玛她固执自己的幻想,想得单纯,也去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爱情,或许某种程度上,她是有所收获的,她收获了肉体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自我满足,但是她得到的也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以为罗多尔夫是她的真爱,她幻想着可以和她有小说里一样的故事发生,但是罗多尔夫在获得了她的肉体后,面对爱玛提出的私奔的要求,他爽约了。这着实给了爱玛很大的打击,但是爱玛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幻想的不可行性。还是固执坚持着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的爱情是存在的,所以她又有了和莱昂的故事,但是莱昂也只是为了享受偷情的快感,不久他就厌倦了,他有自己的现实生活要过,所以在事务所人向他发出警告后,他就抛弃了爱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活,不可能按爱玛的幻想,给她想要的生

活。每次爱玛都以为自己是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她什么都没有得到,在得到她的身体,并榨干她后,她被抛弃了,没有人会帮她,原来的她所谓的真爱都不见了,她带着幻想破灭后的失落,走上末路。

幻想抽干了人对现实的认识,使自我的不满足不断扩大,丧失了活的兴致和意义,从而更加迷恋对幻想的追求,而一切幻想都是空中楼阁,没有现实依据,没有任何归属,所以最后还是要毁灭的。

所以说,真正害死爱玛的毒药是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五篇:包法利夫人

梦想照进现实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爱玛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小说描写了她逐渐堕落的过程,写了她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读完整部小说,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从深层次探求悲剧的原因,爱玛的自身性格是很大的因素,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根源。爱玛是富裕农民卢欧先生的独生女,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要是把她放到中国古代,她就是一个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心灵手巧的大家闺秀。把她放在他们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见多识广、爱好广泛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了。爱玛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天真单纯的农村姑娘,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查理·包法利就是在给卢欧治病的时候认识了爱玛,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查理爱上了爱玛并和她结了婚,爱玛因此就成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是资本主义的牺牲品。她十三岁就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中,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维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可以说,爱玛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而她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使她走上了堕落和毁灭的道路。爱玛之死,是她生活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这个罪恶制度的有力控诉。

爱玛结婚了,她以为可以得到她理想中的爱情。但事与愿违,因为她发现查理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谈吐象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查理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有一次爱玛用传奇小说中一个骑马的术语问他,他竟瞠目不知所对。她悔恨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有时,她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虚,她向查理吟诵她记得起来的情诗,一面吟,一面叹息。可是吟过之后,她发现自己如同吟唱前一样平静,而查理也没有因此而感动,正如火刀敲石子,她这样敲过之后,不见冒出一颗火星来。爱玛所向往的是小说里描绘的不切合实际的幸福,很显然,现在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的梦想破灭了。现实距离梦想太远,所以婚外恋就合乎情理了。渥毕萨尔之行是爱玛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她对丈夫更是看不顺眼。她变得懒散、乖戾和任性。爱玛不满足平庸生活,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小资产阶级爬上上流社会的梦想使爱玛堕落。爱玛自小接受的是修道院里贵族式的教育,满脑子贵族思想和习惯,向往着巴黎贵族的豪华生活。但她嫁给了乡村医生,这注定是个错误,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包法利夫人正是这种贵族教育的牺牲品,她的一生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

爱玛有错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爱情的自由和权力。爱玛对婚后生活大失所望,感受不到丈夫的欢娱、热和爱恋。她恨查理这种稳如磐石的安定、这种心平气和的迟钝,极力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并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爱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这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只是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爱情幻想使她堕落成为一个又一个男人手中的玩物。这样的事例在现代社会可谓司空见惯,在当时也是比比皆是。我不但没觉得爱玛不安本分、水性杨花,反而对她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心。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包法利夫人最大的不幸可能是没有人理解她,她是孤独的。而内心的孤独最容易令人堕落,她丈夫显然不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她的心早已飞走了,是和她的欲望一起飞走的”。

《包法利夫人》的情节可以说是非常老套、平淡无奇。但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社会的某个层面。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于写她的爱情故事,而是在于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尖刻的讽刺、有力的批判了资本主义下的教育制度。作者不仅把包法利夫人作为千千万万被摧残的女性的典型形象,而且还把她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反抗者,社会道德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爱玛的悲剧也是一出代表着普遍现象的命运悲剧,即社会悲剧。

中文602班15号 王泽俊

下载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的女性解读 谢飞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 指导教师:马秀丽 摘要:对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而言,生命的全......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 .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

    《包法利夫人》

    外国文学2 文本阅读 《包法利夫人》 文 本 内 容:《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叙述了法国一个平民女子的悲剧命运。在鲁昂附近的村镇上,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选段读后感 刘嘉昕5140919012 我第一次看《包法利夫人》是在高二暑假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年纪小、阅历少,说实话当时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并没有怎么触动我,小说中的......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中文教育15 刘思妤 “爱情对她来说,应该是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狂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骑士的影子 2013-11-18 17:0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凌春燕 导读: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

    包法利夫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田庄小道、永镇、鲁昂…… 我看到你肆意绽放的礼裙 向着“爱情”空留一个孤清的背影 我该为你的不顾一切感动 还是怪罪那道虚幻的巴黎水彩 去了一抹清......

    《包法利夫人》与

    摘 要:法国的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和其“弟子”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内容上都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女性不满足自己的婚姻和现实的生活而追求幻想中......